《创新价值链视角下的区域创新水平地区差距及趋同演变——基于dagum基尼系数分解及空间markov链的实证研究-张虎.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价值链视角下的区域创新水平地区差距及趋同演变——基于dagum基尼系数分解及空间markov链的实证研究-张虎.pdf(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28卷第6期2016年12月研究与发展管理R&D MANAGEMENTV0128 No6Dec2016文章编号:1004-8308(2016)06004813创新价值链视角下的区域创新水平地区差距及趋同演变基于Dagum基尼系数分解及空间Markov链的实证研究张虎,周 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武汉4300r73)摘要:基于创新价值链视角,将我国创新活动分为知识创新、科研创新、产品转化创新3个阶段,采用Dagl肺基尼系数按子群分解方法和空间Markov链方法对3类创新水平的地区差距、俱乐部趋同(分异)的演变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省域知识创新和产品转化创新水平差距程度逐渐减小
2、,而科研创新水平则呈现出“发散趋势”,地区内部差异程度按中、东、西逐步增大,创新差异主要来源于地区间,且随着创新价值链阶段上升,地区间差距的贡献程度不断提高;三类创新活动都存在一定的高水平和低水平俱乐部趋同特征,整体上,知识创新水平活动内部流动性最高,其次为产品转化创新和科研创新;空间因素对地区创新活动的转移存在影响,高水平的邻居更能促进本地区创新水平的提高,但各创新活动的空间溢出作用大小不一,知识创新活动只需要两年就能产生显著的空间溢出,其次为产品转化创新活动和科研创新活动,分别需要3年和4年时间关键词:创新价值链;地区差异;基尼系数;俱乐部趋同;空间Markov链中图分类号:FD615 文
3、献标识码:A自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以来,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地区之间创新活动水平还是存在着较大差距相关数据显示:2001年科技论文收录数、发明专利申请量、新产品销售收人最高的3个省份平均值分别是最低的3个省份平均值的673、92、137倍以上,2011年相应数据分别变化为348、347、143倍由此可见,我国区域创新水平差异程度很严重如何缩小地区创新水平差异,进而实现区域趋同已经成为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因此研究我国创新活动水平区域差异及趋同演变规律就显得非常重要国内学者对我国区域创新研究的主题主要包括:创新能力评价、创新效率、创新水平的影响因素以及区域创新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等
4、方面在对我国区域创新地区差异的研究中,已有研究利用单一指标、多指标或者综合指标对我国区域创新水平的差异进行了大量研究,如蒋天颖以专利申请量作为区域创新产出,采用变异系数对我国区域创新水平的差异进行考察,发现我国区域创新水平区域差异在20012011年呈现逐步增大的趋势;其他相关研究如魏守华等旧。采用泰尔指数和区域基尼系数研究了我国区域创新水平的差异及区域分布,得到类似的结论,且发现我国创新能力有朝东沿海地区集聚的趋势;在多指标分析中,贾颖颖等口1分别以发明专利授权数、技术市场成交额、新产品销售收入作为反映区域创新能力的指标,运用传统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对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差异进行分析,发现3类创
5、新能力的区域差异都呈现增大趋势,且差异主要来源于地区之间;采用综合指标进行差异分析时往往首先采样综合评价或者降维的思路进行,如玄兆辉等【41采样熵权法、密切值法以及因子分析方法对我国各省市科技综合实力进行测度和排序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研究发现我国科技综合实力呈现东部沿海、东北、中部、西部的阶梯分布特征朱建平等1采用自适应赋权主成分聚类模型对我国各区域创新水平进行了考察,但这类研究通常只能对不同地区的创新水平进行排名比较,无法对区域差异程度进行量化以及差异的时间趋势分析有关“趋同”的研究源于R锄sey【6 o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下对区域经济如何实现均衡增长的分析之收稿日期:2014019旬3;修改日
6、期:201412-12作者简介:张虎(1963一),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经济计量、风险管理研究数据分别来源于2002年和2012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万方数据第6期 张虎等:创新价值链视角下的区域创新水平地区差距及趋同演变 49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者将经济发展中的趋同问题作为重点研究对象,提出了各种趋同模型,如a趋同印趋同、条件芦趋同等国内学者在对我国创新水平进行趋同研究时都是借鉴已有a趋同口趋同模型,这类模型本质上都是以B锄和SalaIManinFl的俱乐部趋同理论为基础的回归分析方法,且研究对象都采用单一指标,如魏守华等旧1运用d趋同和卢趋同
7、对我国区域创新水平趋势进行考察,发现总体表现出发散性,但东部和中部地区则呈现出趋同特征部分学者在研究中还考虑到了创新活动的空间相关性,如潘雄锋和张维维坤1以专利数据作为我国区域创新程度指标,在纳入空间效应后发现中国区域创新不存在绝对芦趋同但存在条件芦趋同他们指出,经济发展水平、研发投入、人力资本以及对外开放程度这些因素均能显著促进中国区域创新趋同王庆喜和张朱益一1也得到类似的结论,指出不管是否考虑空间因素,我国区域创新水平都不存在绝对届趋同已有研究对分析我国创新水平的差异以及趋同特征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但不管在创新指标选取、还是研究方法上,都存在一定的改进空间首先,从指标上看,创新驱动经济
8、增长,应当包含知识创新、研发设计创新、产品创新3个紧密相连的步骤1|三个创新环节构成一个完整的创新价值链2|,因此已有创新差异的文献往往只用某单一指标,Ho或某一综合指标”o来分析我国创新水平差异或趋同,存在着局限前者并不能完整地反映整个创新活动,后者用综合创新能力来分析区域创新差异则无法获取各地区在整个创新价值链上的信息,所得结论不够具体而多指标的文献”1所选择的指标没有从创新经济角度给出整个创新活动的完整分析框架,虽然有部分学者从不同创新主体(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视角进行区域创新研究,但目前更多的是从创新效率角度展开州1mb J其次,从研究方法上看,已有学者大多采用传统的基尼系数和泰尔指
9、数分解方法来分析创新差异,这两种方法都不能描述子样本的分布状况,不能有效解决样本之间的交叉重叠问题6。17j再次,已有文献在考察创新水平趋同时都是采用以Bao和SalaIManin61的俱乐部趋同理论为基础的回归分析方法,回归分析方法仅仅关注了单个国家和地区是否趋同于自身的稳态,无法分析地区创新水平的变动特征8|基于此考虑,本文将创新价值链视角(知识创新、科研创新、产品转化创新)分别采用Dagum基尼系数方法和改进的Markov链方法分析我国区域创新活动地区差距、俱乐部趋同(分异)的演变特征,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丰富已有文献本文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创新价值链的视角对我国创新活动差异
10、进行系统研究,对各类创新活动的差异程度、来源以及趋同特征进行比较分析;首次将Dagum基尼系数方法用于我国创新差异研究中,该方法在分析地区差距的来源过程中能够描述子样本的分布特征,有效解决样本间交叉重叠问题;虽然传统的马尔科夫链方法能够分析各区域趋同(分异)的演变特征,但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其往往将不同的区域视为“孤岛”,忽视了区域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传统的Markov链只研究一步时长为1年的转移概率8啦J,因而得不到多年的状态转移特征本文一方面将空间因素纳入传统的Markov矩阵以考察空间溢出在我国三类创新活动水平变动中的作用,另一方面构造了不同时长的一步转移概率矩阵,并对转移概率矩阵进行统
11、计检验,从而分析空间因素对创新水平趋同影响需要的时间,以更多地揭示出我国创新趋同的时空规律1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数据11研究思路本文所提到的创新价值链是基于生产视角对技术创新环节的分解,技术创新是从创新要素投入到创新产品产出的一个多阶段、多要素的价值链传递过程,包括从创新的投入到创新知识的凝结,再到创新成果的实现3个阶段2|这与知识创新、研发设计创新、产品转化创新具有相似的划分标准,也和国家统计局将我国技术创新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3个阶段较为吻合在我国,基础研究的产出形式更多表现为科技论文和专著等知识创新成果,应用研究产出形式更多表现为专利等研发设计创新成果,而实验发展的产出形式更
12、多表现为新产品等产品创新成果,可见在不同阶段反映创新活动水平的变量不尽相同因此,本文在分析我国的创新活动时,将分别选取其对应表现形式的产出成果作为研究对象展开分万方数据50 研究与发展管理 第28卷析,如在知识创新阶段用科技论文数来反映我国各省市的知识创新活动水平,第二阶段的科研创新采用之前学者所广泛选取的专利申请量来反映其发展水平,而在创新活动最终环节的生产阶段,即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新产品阶段,我们以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额来反映这一阶段的创新水平图1可以清晰地看出我国科技创新价值链的不同阶段和不同阶段对应的创新成果由于我国目前创新的3个环节是靠彼此分散的专业化分工来完成的,其中知识创新角色
13、基本上由高校和部分科研机构承担,科研机构和部分企业则承担了研发设计创新角色,企业则主要承担了产品创新的角色那么各类创新活动的区域差异是否相同呢?差异的来源有什么特征呢?其趋同(分异)的演变规律是是否一致呢?本文将针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回答本文首先对三类创新活动水平进行描述分析,直观上分析我国创新活动水平的大小和区域非均衡特征,然后采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方法对三大区域创新水平非均衡程度及其来源进行分析,并对不同的创新活动以及不同的区域进行了比较最后在引入空间因素基础上对创新活动的俱乐部趋同特征进行研究,分析我国三类创新活动水平的趋同演变特征图1 三阶段创新活动的创新价值链示意图Fig1 I衄o
14、vation value chain of tlle山ree stages inIlovation 8ctivities12研究方法121基尼系数子群分解方法不同于泰尔指数和传统的基尼系数,DagIlm基尼系数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地区差距的来源问题,同时能够描述子样本的分布状况,有效解决样本之间的交叉重叠问题目前国内学者中使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方法进行差异分解的文章并不多见,仅有的几篇也主要用在碳排放23埘,人口蚓、经济差距261等领域Dagum基尼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I一yhG=型上生睾_一(1)Z凡V其中,),。(yh)是J()地区内任意一省份(直辖市、自治区,下同)的创新水平,歹是全国各
15、省份创新水平的平均值,n是所有省份的个数,Jj是地区划分的个数,ni()是J()地区内省份个数按照啦啪基尼系数分解方法,可以将基尼系数分解为3个部分:地区内差距的贡献C小地区间净值差的贡献G价超变密度的贡献G。,满足G=G。+G曲+G。其具体分解方法较为复杂n6。17|,考虑到其不是本文重点,这里不做详细说明122 Markov链Markov链是一种时间和状态均为离散的马尔科夫过程本文参考浦英霞等啪。在用马氏阵研究收入趋同时的离散化思路,将省际创新水平离散化成4类,并计算创新水平在不同类型之间的转移概率以此来反映我国创新水平的俱乐部趋同特征,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进行了扩展,构建了多年转移概率矩
16、阵d年转移概率记为砟“。=Px刚=歹I置=i,表示年份属于类型i的区域在d年后转移到_类型的一步转移概率,并用下式进行估计 彤”=譬其中,n;“8表示在整个研究期间,由t年属于第i类型的地区在t+d年份转移为歹类型的地区数量,n:表示第年中属于类型i的地区数量对各年份的数量求和并相除就得到d年一步转移的概率,且对于特定万方数据第6期 张虎等:创新价值链视角下的区域创新水平地区差距及趋同演变 51的i和d,P:i“。=1如果某地区的创新水平在初始年份为i类型,一步转移后仍为i类型,则认为该转移是平稳的;如果一步转移后的创新水平类型等级变高,则认为该地区发生向上转移;否则,认为该地区发生向下转移1
17、23空间Markov链空间Markov链(spatial Markov chain)是传统的马尔可夫链方法与“空间滞后”这一概念相结合的产物口7|,用来分析邻近地区对于本地区的“转移”是否存在影响其主要是通过空间权重矩阵(形)来实现,各地区观测值向量乘上空间权重矩阵即得到其空间滞后值,即该地区邻域观测值的加权平均值,定义为i加扔其中,乃为J地区的变量观测值;加g是空间权重矩阵形的元素;i,J=1,n本文采用邻阶标准来定义空间权重矩阵元素埘即f1 省区i和歹相邻加一2 io 其他 (3)空间Markov转移概率矩阵以区域i在初始年份的空间滞后类型为条件,在传统的后后马尔科夫转移概率矩阵基础上分解
18、得到尼个|j矗条件转移概率矩阵具体的矩阵元素为焉,表示在周围邻居创新水平类型为A的条件下,一个地区的创新水平从i类型经过d年后转移到_类型的概率通过比较Markov转移矩阵元素和空间Markov矩阵中对应元素的大小,可以分析周围邻居对本地区创新水平向上、向下转移的影响作用例如如果i”4只j,则说明一个低创新水平区域(不考虑空间因素)向上转移为中低创新水平的概率,大于其区域背景也为低创新水平条件下的概率,本文在已有空间Markov研究基础上进行扩展,不局限于一年的影响作用,而是考察不同时间长度的空间溢出效应13数据来源与说明在知识创新阶段,产出指标为发表科技论文数量和出版科技专著数量,为了更有效
19、地衡量科技论文水平,本文采用国外主要检索工具SCI、EI和IS,11P收录我国科技论文数量来测度;在科研创新阶段的创新产出水平用3种专利申请受理量来测度;产品转化创新的创新活动水平用各地区大中型(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来测度西藏以及港澳台数据缺失,故只得到30个省市自治区数据由于专利申请量隔一年才发布,在2013年年鉴中只能得到2011年的数据,因此本文分析的时间段为2001_2011年,数据来源于相应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在Markov链的分析中,将各省份按照其创新水平大小分成4类标准:低水平类,低于全国平均值的50;中低水平类,介于全国平均值的50100之间;中高
20、水平类,介于全国平均值的100一150之间;高水平类,高于全国平均值的1502 中国三类创新活动水平差异的测算及其分解21 中国三类创新活动的地区水平分布此节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来考察我国创新活动水平的分布特征表1描述了全国和东中西部区域三类创新活动水平均值的演变趋势,20012011年间,衡量三类创新水平的论文收录数,专利申请量以及新产品销售收入都有显著的增长,从全国范围来看,年均增长率最大的是新产品销售收入,其值高达2708,其次为专利申请量,增长率为2577,论文收录数也有较大增长,年均增长率为198,由此可见创新活动所处的价值链环节越高,创新产出增长速度越快,由于创新价值链下游的创
21、新活动产出可以作为上游创新活动的部分投入要素,可以发现,创新产出活动在创新价值链上存在一定的累计规模效应创新投入要素增加比例小于产出量增加比例在三大区域中,各创新活动水平都是按东、中、西依次降低,且没有哪一区域在各类创新水平增长速度上都保持领先,可见,三大区域的创新水平增长速度在创新价值链上有快有慢,增速并不一致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等11个省(市);中部地区有8个省级行政区。分别是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西部地区包括的省级行政区共12个,分别是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和内蒙
22、古万方数据52研究与发展管理第28卷。卜Nnnnn_【oo卜on口寸a_【nnnnn寸n_Io寸卜NN西NnoN西卜卜【寸n一_【卜n【小口6心卜n一n寸夏ho_【o卜一NN西on一寸卜卜nn一嘧nn岔cInN卜nnn小卜昏寸nn6寸nn寸【夺一o寸口_In,acI口o口NnN60hNn寸n西口。昏卜N寸寸09n寸-【NN_【寸on卜o_【g_【_【N昏o屿屿o卜Nonno卜NnnnoN寸NnnNnANh60h_【口寸nN寸_Io寸n卜o_Io口寸心o卜寸N心寸一-寸卜ncI”onnN葛昏nn西一nn卜寸n夺n一一昏一nNo一H寸口卜_【oon【NN寸寸峙_【nn寸19onooonnNnh蓦n
23、Nn卜寸口一nn_昏乱nNgnnh口oo_【小。口Nno!口乱_【nn口Nn_【8n_夺o_【n_【_【N心竹卜口N卜I8口Anonno卜寸nNnnN寸o”onno,hnon口n口N咕n卜岔n【盘寸【o_【onnno寸卜口n一盘Noonnnn【西寸_【西寸o_【o寸甘心卜夺寸_【nnh0NnN86_【n_【_Ia寸N心28昏nNH饥o卜卜卜n卜卜”N寸卜n昏。昏_【卜NnNA寸n卜N_【心no_【啦寸N卜n盒)onNo西西o_【o寸卜n寸一o8NA_【n寸甙N口n西o卜卜nNnN口。寸卜卜a寸寸卜NN昏nnNN西o荨n寸寸o口昏n寸寸心寸nnoo心on口nN西nN口n卜一oN_【h_Ion寸西
24、o【卜N卜【_【乱婚寸oAnno一N寸o一卜寸n口oNn口寸卜on寸o_【卜cNh口no寻nn_【N寸协寸n口卜n乱ncI口夺nNc口_【coN寸_【o_【n口一寸西N口No_【oon口_I=【西口nn_Inn【nn寸_【卜NN卜nn寸nN”_【8【No【Nn小_I乱卜N寸nn口n_【gnNn口乱n【垂寸_【_【no一一_【西nno一no_【o_IoN卜口o_【on寸hn8卜annn口n口一N卜n卜寸Nono口8Inn寸口Nnn心oN卜n直”心_【摹僻翠磐露牛避霸_【_【oNo_IoNa0【尚8同萤90loNnooN寸昌同nooNNooN_【8N聒般箍七b话长匝锏话陋希七b箍长匝剞话陋雅岳话长
25、哑剞恨Z、娶趣舔咯牡辐章卿剐献准哥罨帮蜒较僻娶仪嵇枣廿时口一IIoJoII。葡2吕召譬r屯II西一勺pI暑Iu葛甘a勺口夸置Tl。一oI李。苦II州置一AI芑喀II。一苗鲁IItI一啦厶占2J0ojIB鲁窆【工时日理曩雹睁*需呈5糖面粼话陋廿帐廿jf圃钠一僻万方数据第6期 张虎等:创新价值链视角下的区域创新水平地区差距及趋同演变 53图2和图3用二维坐标图给出各省份在20012011年间的创新活动平均产出值,其可以清楚地展现出各省份之间创新水平的差异情况,以及各个省份在创新价值链不同环节创新水平发展协调程度20 000OO 000誓80 ooo蚓剐型60 ooo悝哥*40 000廿江苏广东浙江
26、上海北京福建四川iI宁瓣O 10 OOO 20 000 30 000 40 000论文收录数篇图2知识创新水平一科研创新水平矩阵Fig2 M赫x 0f l【Ilowledge inVationsci明t浓c researchi舳ov撕on level6 0005 0004 0003 0002 0000 20000 40 OOO 60 000 80000 lO 000 12 000专利申请受理量件图3科研创新水平产品转化创新水平矩阵Fig3 Ma幢of scie曲矗c D瞄ea弛h in肿v“一producttl鼍nsfb皿atiinnov撕on level从图2可以看出,在考察年份内,只有江苏
27、一省落在第一象限,说明江苏省知识创新水平和科研创新水平都比较高;第二象限为知识创新水平不高而科研创新水平较高的区域,位于这个象限的省份有浙江、广东二省;绝大部分省份都落在第三象限,即知识创新水平和科研创新水平都较低的区域;北京和上海位于第四象限,其虽然有着较高的知识创新水平,但是科研创新水平有待提高可见我国各省份知识创新水平和科研创新水平发展不太一致,在创新价值链前两阶段的创新活动衔接不太紧密各省份在创新价值链的前两个环节的创新水平整体上可以分为3种类型,即双高型(江苏)、单高型(广东、浙江、上海、北京)、双低型(其他省份)从图3可以看出,我国各省份科研创新水平和产品转化创新水平大小较一致,可
28、见在创新价值链后两阶段的创新活动衔接比较紧密,发展较为一致根据各省份落在图中斜线的不同位置对各地区的创新发展水平排序,可分为3类:广东和江苏一类,为两类创新水平都较高的地区;山东、浙江、上海一类,为两类创新水平都为中等;其他地区为一类,为水平都较低的区域这三类区域的差距较大22三类创新活动水平差距的测算及分解为了刻画我国创新水平分布的地区差距,我们根据Da目瑚提出的基尼系数及按子群分解的方法,分别测算了200l2011年中国三类创新活动水平的基尼系数并按照东中西三大地区进行了分解我国知识创新水平的整体基尼系数在考察期内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见表2),各省份之间的差距程度逐年缩小在2001-201
29、1年间,地区差距年均下降1588表2中的35列给出了我国知识创新水平在三大地区内部的差距及其演变趋势,在考察期内,中部地区的区内差距最小,年平均基尼系数为o330,2007年之前一直在035附近,2007年之后下降程度较大,整体年均下降2481;其次为东部地区,年均基尼系数为0583,整体上差距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年均下降2222;西部地区的知识创新水平差距最大,2001年基尼系数高达0655,随后几年基尼系数出现一定波动,直到2006年开始稳定下降,整体上年均下降0737表2中68列给出了我国知识创新水平的地区间差距及演进,由数据可见,东西部地区的差距最大,其次为中西部地区之间,东中部地区之间
30、差距最小,整体上,三大区域之间的差距和区域内差距都呈现一定的下降趋势最后911列给出了整体差距的来源(贡献率),可以看到地区间的差距是最主要来源,其次为地区内差距,超变密度的贡献最小,但从时间演进来看,超变密度的贡献在2003年之后逐年增大,从2003年的10521增加到2011年的15382,而地区内和地区间万方数据研究与发展管理 第28卷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平均值年均增长率06210619O601O595O582O572O564O550O544O534O529O5741588O554O541O507O50904880472
31、0嘲舛045204490437044204832222301552973329064292972887928655286642858228712285082880929005一O4555758l5890660414582775817958156573445697656414567965580857714031212264113611052112426129431318813992144421487314695153821328l2291注:平均增长率和贡献率的单位都为,下表同在考察期内我国科研创新水平的整体基尼系数呈上升趋势(见表3),表明地区差距逐渐增大,在2001-2011年问,年均增长1
32、633和知识创新情况一样,中部地区的基尼系数最小,年平均值仅为0283,远低于东部和西部地区的0429和0487在考察期内,三大区域内基尼系数都存在较快增长,可见我国中部各省份的科研创新水平差距最大,同时增长程度也最大和知识创新水平不同的是,此时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差距最大,其次为东部和中部地区,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差距最小,整体上各地区间的差距都呈扩大趋势表3中最后三列给出了整体差距的来源(贡献率),同样的,我国知识创新水平差距的最主要来源也是地区间的差距,其次为地区内差距,超变密度的贡献最小,但和知识创新水平不一样的是,此时地区间的贡献程度比地区内的贡献程度相对更高从时间演进来看,地区内差异和超变
33、密度的贡献在增加,而地区间的贡献在降低表3科研创新水平基尼系数及其分解结果毗3 Reslllts of Gini coemcientlevel and its decomposition of science锄d research inmvation年份 整体地区内差距 地区间差距 贡献率东 中 西 东一中 东一西 中一西 地区内 地区间 超变密度200l O532 0367 O204 0400 0571 0743 O408 23131 71808 506l2002 O548 0367 O200 0417 0599 076l O413 22728 73036 42362003 O556 O37
34、1 O223 O451 0608 O764 0425 23017 7220l 47822004 O572 O386 0257 O449 0617 O785 0446 23271 72329 44002005 0601 O417 0302 O455 0659 0802 0459 24034 71468 44982006 0614 0437 0307 0461 0669 0811 O466 24565 70912 45222007 0631 0452 0316 0514 O691 O818 0491 25005 69858 51372008 O63l O458 0312 O53l O685 O81
35、7 O503 25279 69143 55782009 O634 0474 O304 0555 O686 0807 O506 26033 67683 628420lO O629 0487 O377 0569 0655 0795 O538 27082 65207 771l201l 0626 0500 O309 0551 O653 0793 O499 27338 65958 6704平均值 0598 O429 O283 O487 0645 O79l 0469 24680 69964 5356年均增长率 1633 3141 4240 3255 1351 O648 2028 1685 0846 285
36、1考察期内,我国产品转化创新的整体基尼系数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见表4),以2007年为分界点,表明地区差距呈现降低后扩大的趋势,各区域内部以及区域之间的差异情况和科研创新水平情况较O384063829283鼹卯强鼹鼹弛铂耶弱配弘舛OOOOOOOOOOOO1一盯鹋弼如甜弘笛明虬眩如7777777766671O0O0000O0O00l一为跗钾弛他盯盯镌砣:255555554444590OOOOOOOOOOOl一5852724319897贷甜舛贷甜:8碑酡矾乃OO0O000000O0047889092O2601弘弘弘弘弘鲫弭砣砣凹凹钙0OOOOOOOOOOO2一万方数据第6期 张虎等:创新价值链视
37、角下的区域创新水平地区差距及趋同演变 55为类似,都是中部地区差距最小、其次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差距最大,区域间,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差距最大,其次为东部和中部地区,中一西部地区差距最小在知识创新水平差距的来源(贡献率)上,最主要的来源仍然是地区间的差距,其次为地区内差距,不过两者贡献程度差距越来越大,此时前者约为后者的3倍多,超变密度的贡献最小,其时间演变趋势也和科研创新水平相似,都呈现出地区内差异和超变密度的贡献增加,而地区间的贡献在降低表4产品转化创新水平基尼系数及其分解结果Tlb4 Results of Gini coeEicient level粕d its decomposition o
38、f pmduct mmfbnn砒ion i衄oVation2001_2011年间,我国省际创新活动的差异程度在创新价值链的不同阶段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其中科研创新活动的基尼系数在考察期内总体上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并在2009年达到最高值O634,说明地区差异程度逐年增加陈向东和王磊mj、张玉明和李凯j、王庆喜和张朱益悼1持类似研究结论但知识创新活动和产品转化创新活动的基尼系数则呈现下降的趋势,特别是知识创新活动,呈稳步下降的态势,产品创新活动在2007年降到最低点后有所上升在最近11年,我国三类创新活动的区域差异程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可以以2005年为分界点将整个演进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2005年之
39、前,知识创新和产品转化创新的区域差异程度相当,高于科研创新水平,随后都开始下降,而后者则开始上升,在2004_2005年三者趋于一致,但在这之后,科研创新水平的差异程度进一步增加,直到2011年又开始下降知识创新则进一步减弱,产品转化创新则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u形特征,在2011年,各类创新活动的差异程度各不相同不管是知识创新水平、科研创新水平还是产品转化创新水平,西部地区的差距都是最大的,东部次之,中部差距最小尽管同属西部地区,但其内部省份之间的差距非常大,一些相对发展较好的地区拥有较强的科研基础,如重庆、成都、西安等,而另外一些相对落后地区由于经济落后以及地理位置等原因,无法吸引和留住人才
40、,因此西部地区的内部差距呈现不降反升的态势o|在整体的差异中,地区间差异是中国三类创新活动水平差距的主要来源,说明我国三类创新活动都存在着区域间差距大于区域内差距的特点,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实行部分地区优先发展的宏观政策,导致地区之间经济、人才等创新所需资源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地区之间在发展环境、区位优势等方面的差距明显大于区域内部所导致区域间差异贡献程度随着创新价值链阶段上升不断提高这是由于创新价值链是基于生产视角下对技术创新环节的分解,包括从创新的投入到创新知识的凝结再到创新成果的实现3个阶段【11|因此创新活动所处的价值链环节越高,其所受到的影响因素
41、就越多,如新产品的转化不仅与价值链前面阶段的创新活动水平(如专利量)有关系,还与当地经济发展环境(如经济容量水平、市场化水平等)相关,而这些因素在一个区域内部的差异肯定要大于区域之间,比如华东地区内部的经济环境和华东地区与西南地区万方数据56 研究与发展管理 第28卷的经济环境差异肯定更大,因此在整个差异的分解中,地区间差异贡献程度就更大3 基于Markov链的创新水平俱乐部趋同及空间依赖31基于Markov链的创新水平俱乐部趋同演变Markov链方法可以较好分析区域创新水平的状态转移特征,可以很好地反映区域创新水平的内部动态性,表5给出了三类创新活动各状态在1年时间的转移概率,可以比较我国三
42、类创新活动水平状态的转移活跃程度以及创新水平提升的程度表5三类创新活动的Markov转移概率矩阵7rab5 MarkoV t啪siti叩probabil畸matrix of tllree t)rpes of inv砒itivities表5中主对角线的概率表示创新水平没有发生转移的概率,其值越大,表明创新水平的俱乐部趋同特征越明显,也说明内部流动性越低,整体上看,三类创新活动都存在一定的趋同特征,创新水平的内部流动性都较低,特别是对于高水平和低水平俱乐部而言从整体上看,在三类创新活动中知识创新水平的内部流动性最高,其次是产品转化创新,内部流动性相对最低的为科研创新活动低创新水平和中低创新水平俱乐
43、部都有一定的向上转移可能性,但是三类创新活动中,向上转移概率最大的是知识创新活动,如期初处于低水平俱乐部的省份第二年向上转移为中高水平的概率为58,而中低创新水平省份向上转移的概率为122其次为产品转化创新,而科研创新活动向上转移的概率较低另外,不能忽视的是处于中高创新水平和高创新水平俱乐部的区域存在一定的向下转移概率,特别对于中高创新水平俱乐部,其在科研创新活动中有40的概率向下转移,而在产品转化创新活动中也有20,表明我国创新活动处于中高水平的地区存在相对退步的概率较大,应引起重视32空间马尔科夫链结果分析根据地理学第一定理以及王庆喜和张朱益p、潘雄锋和张维维1等的研究成果,创新产出具有在
44、特定地区聚集的空间分布特征,特定区域的观测值会受到周边地区的影响但是我们不清楚这种影响需要多长时间才能体现出来,且不清楚三类创新活动的空间作用大小是否一致?本文计算出不同时长下考虑空间因素和不考虑空间因素的转移概率,并根据统计检验来对这一问题进行回答原假设为不同类型创新水平的转移在空间上相互独立,省际创新转移概率与空间滞后、滞后类型无关该检验统计量是一个似然比统计量,形式如下旧1|,I I D1Hd “,()、Q:=一2logn兀I羔I。(4)。2l2l,2l。f百 L,。其中,I|为创新水平类型、一”。是转移概率的估计值,P;”4(A)和n口(A)分别表示在空间滞后类型为A条件下的空间Mar
45、kov转移概率和相应的区域数量,其中A=1,2,3,4检验统计量Q:服从自由度为I|(七一1)2与。转移概率个数之差的r分布对三类创新活动水平在时长为1年至4年下分别求得普通Markov转移概率矩阵和空间Markov转移概率矩阵,带人式(11),得到统计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由表6可知,空间作用对我国三类创新活动水平转移动态的影响所需时间不相同,其中,知识创新活动的空间影响作用只需要两年时间就可以体现,可见知识创新活动的空间作用最明显,各省份之间联系较为密切,存在较好的互动和交流其次为产品转化创新活动,空间因素的影响作用需要3年时间体现万方数据第6期 张虎等:创新价值链视角下的区域创新水平地区差距
46、及趋同演变 ,空间联系最不紧密的是科研创新活动,空间溢出需要4年的时间才能起到显著影响表6不同时长下三类创新活动空间马尔科夫转移概率z2显著性检验结果6 ,si印击c趴t test 0f spatial M ar_kov transition matrix of tlIree types of i彻0vation acti、rities硼der dbmnt 6me leng【ll时* 知识创新 科研创新 产品转化创新年 Q值 df ,值 p值 Q值 df ,值 p值 Q值 df ,值 p值1 28397 30 43773 0549 2121l 29 42557 O851 39225 32 46194 O1782 49720 30 43773 O013 33498 30 43773 O301 42206 32 46194 01073 54036 30 43773 O005 43602 30 43773 0052 52463 3l 44985 O0094 6932l 30 43773 O000 54799 31 44985 0005 58925 3l 44985 O002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在不同时间长度下,我国创新活动中空间影响存在,即本地区的创新活动与周围邻居创新水平大小有一定关系,那么这种关系具体呈现什么特点呢?是积极带动,或者抑制,还是规律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