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证针灸治疗学案例教学.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97906676 上传时间:2024-07-08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4.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郁证针灸治疗学案例教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郁证针灸治疗学案例教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郁证针灸治疗学案例教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郁证针灸治疗学案例教学.docx(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郁证【案例】患者,女,32岁。胸闷憋气伴右手不自主抖动2年。2年前因与家人吵架而生闷气,出现胸 闷憋气,右手少许抖动,随后每当与人争吵或发生不快时,上述症状更为明显,渐发展到在 人多或心情紧张时,就会出现胸闷不适,右手发抖,伴有头晕神疲、失眠、多疑多虑、善太 息、哭笑无常、食欲不振。多次到医院就诊,未发现明显阳性体征,给予抗焦虑、抗抑郁药 物治疗,疗效不佳,遂来针灸科治疗。检查:心肺正常,神经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右手不自主抖动明显,病理反射未引出。舌淡 红,苔薄白,脉细缓。胸片、心电图、甲状腺功能均正常。西医诊断:瘾症;中医诊断:郁证(脏躁),证属心脾两虚。取穴:心俞、脾俞、神门、内关、合谷、

2、太冲、腔中、足三里、三阴交;常规进针,得气后 合谷、太冲行泻法,腔中、足三里、三阴交平补平泻,其余各穴用补法,行针时使右侧神门、 内关、合谷穴针感向上肢放射。留针30min,每隔lOmin行针1次。以上治疗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患者情绪稍稳定,胸部憋闷感减轻,右 手颤抖已不明显。此后,嘱患者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配合治疗。2个疗程后,患者手抖症状明 显缓解,各种临床症状消失,心情愉快出院。【临床诊疗思路】(一)主症分析患者为青年女性,以胸闷憋气伴右手不自主抖动为主症,且发病多见于与人发生争执或精神 紧张时,伴有头晕神疲、失眠、多疑、多虑、善太息、哭笑无常、食欲不振,故应诊断为郁 证

3、(脏躁)。(二)诊断与鉴别诊断郁证多发于中青年妇女,通常在受到精神刺激后呈间歇性发作,主要表现为心情抑郁、情绪 不宁、胸胁胀闷,或悲伤欲哭、数欠伸,或急躁易怒、心悸失眠,甚至出现咽中如有物梗阻, 吞之不下,吐之不出等自我感觉异常,然而神志清楚,有自制能力,不会自伤或伤及他人, 不发作时可如常人。首先,郁证要与癫证相互鉴别。癫证多有家族史或脑外伤史,也可由情志内伤、饮食不节、 先天不足导致发病,以情绪低落为主要特征,多发于青壮年,男女发病率无显著差别,病程 迁延,一般无自控能力,心神失常的症状极少自行缓解。其次,郁证中的梅核气还需与虚火喉痹、噎膈相鉴别。梅核气多因情志抑郁而起病,自觉咽 中有物梗

4、塞,但无咽痛及吞咽困难,咽中梗塞的感觉与情绪波动有关。虚火喉痹则多见于中 青年男性,咽部症状与情绪无关,常因感冒、长期烟酒及嗜食辛辣食物而引发,咽部除有异 物感外,尚觉咽干、灼热、咽痒。噎膈以中老年人发病较多,梗塞的感觉主要在胸骨后的部 位,吞咽困难的程度日渐加重,食管检查常有异常发现。此外,脏躁的临床表现与西医的瘠症关系密切,主要需与精神分裂症相鉴别,后者具有思维 障碍、知觉障碍和性格改变等症状,如被控制感、被洞悉感、幻听、原发性妄想等。本病结合病情应做相关检查,但常无异常发现。(1)如以咽部症状为主要表现时,需做咽部的检查。(2)有吞之不下,咯之不出的症状时,可做食管的X线及内镜检查,以明

5、确诊断。(三)辨证分析本例患者因与家人吵架而生闷气,导致心情抑郁,劳心思虑,伤及心脾,而致心脾两虚。心 藏神,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气不足,心神不宁,可见头晕神疲、失眠、哭笑无常等表现; 脾虚生化无源,气血不足,经脉失养而见右手颤抖,不能自控。综合脉证,辨证当属心脾两 虚。其他证型分述如下。肝气郁结: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腕闷暧气,不思饮食, 大便不调,苔薄腻,脉弦。气郁化火: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而干,或头痛、目赤、耳鸣,或嘈杂吞酸,大便 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痰气郁结:精神抑郁,胸部闷塞,胁肋胀满,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咳之不出,苔白 腻,脉弦滑。

6、心神失养: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多疑易惊,悲忧善哭,喜怒无常,或时时欠伸,或手舞足 蹈,骂詈喊叫等,舌质淡,脉弦。心肾阴虚:情绪不宁,心悸,易健忘,失眠多梦,五心烦热,盗汗,口咽干燥,舌红少津, 脉细。(四)治疗方案1 .治疗原则 治宜健脾养心,补益气血。取心脾的背俞穴、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经穴 为主,补法。2 .针灸处方心俞(补)、脾俞(补)、神门(补)、内关(补)、合谷(泻)、太冲(泻)、膻 中、足三里、三阴交。心为神之舍,故首取心之背俞穴心俞、心经原穴神门以调养心神;心包经络穴内关可以安神 定志,兼以疏通右手局部经气,同时也能畅达三焦气机,配合膻中以宽胸理气;脾俞为脾之 背俞穴,足三里

7、为胃之下合穴,两者与三阴交合用可加强健脾益气生血之功;合谷、太冲同 针以开四关,有启闭解郁、濡养筋脉的作用。案例中,患者既为心脾两虚,则心俞、脾俞、神门、内关用补法,以补益心脾,此为虚者补 之之法。行针时,神门、内关、合谷穴针感向右上肢放射,此法能使“气至病所”,从而提 高疗效。3 .其他疗法(1)耳针:取神门、心、脾、肝、脑点、交感。每次选用35穴,毫针浅刺、轻刺激,留 针30 min;也可用王不留行籽贴压。(2)电针:取百会、天突、通里、丰隆。针后在四肢穴位接电针仪,用断续波强刺激15 30min。【按语】(-)病证识别郁证的病因总属情志所伤,发病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其次涉及心、脾。肝失疏

8、泄、脾失健 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是郁证的主要病机。本病初期,病变以气滞为主,常兼血 瘀、化火、痰结、食滞等,多属实证。病延日久则易由实转虚,随其影响的脏腑及损耗气血 阴阳的不同,而形成心、脾、肝、肾亏虚的不同病变。气机郁滞的症状,如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胁胀满疼痛等,为郁病的各种证型所共有,是 郁病的证候特征。郁病所表现的胸胁胀满疼痛,范围比较弥散,不易指明确切部位,一般多 以胸胁部为主;以满闷发胀为多见,即或有疼痛一般也较轻,胀满的感觉持续存在。气郁日 久则激发其他郁滞,如血郁兼见胸胁胀痛,或呈刺痛,部位固定,舌质有瘀点、瘀斑,或舌 紫暗;火郁兼见性情急躁易怒,胸闷胁痛,嘈杂吞酸,

9、口干而苦,便秘,舌质红,苔黄,脉 弦数;食郁兼见胃脱胀满,暧气酸腐,不思饮食;湿郁兼见身重,月完腹胀满,暧气,口腻, 便澹腹泻;痰郁兼见脱腹胀满,咽中如物梗塞,苔腻。脏躁发作时出现的精神恍惚,悲哀哭泣,哭笑无常,以及梅核气所表现的咽中如有炙黄,吞 之不下,吐之不出等症,是郁病中具有特征性的证候。郁病日久,则常出现心、脾、肝、肾 亏损的虚证症状。(二)疗效特点及影响因素针灸治疗郁证往往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治疗过程中,针对具体情况解除情志致病的原因, 可大大提高疗效。病程较短,而情志致病的原因又是可以解除的,通常都可以治愈;病程较 长,而情志致病的原因未能解除者,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才能收到

10、比较满意的效果。 情志不舒是郁证的致病原因,主要表现为“神失所藏”,而“心藏神”,故治疗郁证多取心经、 心包经经穴,如神门、通里、大陵、间使、劳宫、内关等。又因为“脑为元神之府与精 神活动相关,而督脉与膀胱经均循行人脑,且脏腑之气还输注于膀胱经的背俞穴,故可取督 脉上的穴位和相应背俞穴以调神醒脑、促进脏腑功能,常用穴为百会、水沟、心俞、肝俞等。 本病忧虑过度引起的气机不畅,会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故治疗也选用脾胃经穴,如公孙、 商丘、三阴交、足三里、下巨虚等。止匕外,如病属郁证中的梅核气,还可选用任脉上的天突、 膻中等穴,并使针感向咽喉部传导,加强理气利咽之功。本病属心理疾病,因此在治疗过程中

11、还须重视心理治疗,可结合语言暗示、诱导等心理疗法 改善患者错误的认知观念,对控制发作、解除症状有良好效果,有利于疾病的好转、痊愈。(三)预后和调养郁病的预后一般良好,但必须重视情志调护,避免精神刺激,防其病情反复波动、拖延难愈。 医务人员应深入了解病因病史,详细进行检查,用诚恳、耐心的态度关怀患者,取得患者的 充分信任,这在郁证的治疗及护理中具有重要作用。正确对待各种事物,避免忧思郁虑,防 止情志内伤,是防治郁证的重要措施。由于本证主要由精神因素所引起,努力解除情志致病 的原因,对本病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还应做好对郁证患者的精神治疗工作,引导其正确表 达被压抑的情绪,保持心情舒畅,改变为人处事的方式,对促进疾病的好转乃至痊愈都有裨fin, o【古代经验】(1)郁为七情不舒,遂成郁结,既郁之久,变病多端。(古今医统大全郁证门)(2)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临证指南医案郁)(3)心澹澹而善惊恐,心悲,内关主之。(针灸甲乙经)(4)执中母氏久病,忽泣涕不可禁,知是心病也,灸百会而愈,执中凡遇忧愁凄怆,亦必 灸此。(针灸资生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