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连云港市“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doc(6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连云港市“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2021年12月目 录前 言1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1(一)发展基础1(二)面临形势3二、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7(一)指导思想7(二)基本原则7(三)战略定位8(四)发展目标9三、港产城海融合,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13(一)打造环海州湾蓝色经济腾飞带13(二)建设港产城互融临港产业圈15(三)培育海洋经济辐射拓展轴16四、新旧动能转换,构筑现代海洋产业体系18(一)优化提升海洋传统产业18(二)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24(三)集聚集约临港产业28(四)全力打造海洋产业集群29五、政产学研协同,强化海洋科技创新力量31(一)强化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31(二)攻克海洋
2、领域重点技术32(三)推动海洋科技成果加快转化34(四)构筑海洋人才集聚高地35(五)营造海洋创新创业优良环境36六、绿色低碳转型,促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37(一)加快海洋产业绿色低碳转型37(二)促进海洋空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38(三)加强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39(四)改善海洋生态环境质量41(五)提升海洋防灾减灾能力42七、存量增量统筹,完善涉海基础设施体系44(一)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体系44(二)强化稳定高效的能源供给45(三)提高河海水利支撑能力46(四)高标准布局智慧海洋“新基建”46八、东西南北聚力,构建海洋开放合作新格局47(一)高质量推进东西双向开放47(二)宽领域推动南北深度
3、融合48(三)高标准建设自贸试验区50(四)实举措深化国际人文交流52九、规划实施保障54(一)强化组织领导协调54(二)强化涉海资金支持力度54(三)强化海洋经济监测评估55(四)营造良好海洋舆论环境55 2 前 言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中的作用日渐凸显,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角色日益突出,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竞争中的战略地位显著上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专章阐述“积极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对我国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4、意义重大。连云港是新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强支点,沟通南北、连接东西,具有双向开放优势,在国家生产力布局中具有重要位置,在江苏沿海经济崛起中占据核心地位。“十四五”时期是连云港贯彻落实海洋强国建设、“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践行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使命担当,奋力加快新时代后发先至的关键时期。根据江苏省海洋经济促进条例江苏省“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江苏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规划连云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编制连云港市“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规划主要阐明“十四五”时期连云港市海洋经济发展总
5、体思路、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旨在为全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指导。规划范围为连云港市辖陆域及海域、海岛。规划以2020年为基准年,规划期为2021-2025年,展望至2035年。 56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连云港市现有陆域7627平方公里,海域7516平方公里,海岸线全长195.88公里。海岸类型齐全,其中基岩岸线和砂质岸线为江苏独有。拥有包括连岛、秦山岛、平岛等20个海岛,其中连岛为江苏第一大基岩海岛。拥有全国八大渔场之一的海州湾渔场。 (一)发展基础海洋经济基础逐步夯实。“十三五”期间,全市海洋经济呈现稳定增长态势,海洋生产总值由2015年的682.8亿元上升到2020年的85
6、5.5亿元,占全市GDP比重保持在26%左右。海洋产业结构逐步优化,2020年海洋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4.7:27.6:57.7。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三大传统产业保持支柱地位,2020年增加值分别占全市海洋生产总值的16.35%、15.9%和10.88%。海洋设备制造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业、海水利用业等海洋新兴产业协同发展,规模稳步提升,形成现代海洋产业发展新格局。海洋科技创新取得突破。拥有省级及以上涉海重点实验室、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7个,成立省级涉海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个。淮海工学院成功更名为江苏海洋大学。中船重工716研究所“船舶管件智能制造新模式
7、”项目被列入2019年“中国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中复连众“海上及低风速风电大型叶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首创多个型号风电叶片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全国首位。华能灌云海上风电项目为国内首个旋转流潮汐海域风电项目,一期(300MW)首批6.45MW机组成功并网发电。涉海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连云港港形成以连云主港区、赣榆港区、徐圩港区和灌河港区为框架的“一体两翼”港口群。2020年完成港口吞吐量2.5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480万标准箱。实现千吨级船舶直通京杭大运河,内河航线通达苏鲁豫皖内河港口。连徐、连盐、连青、连淮铁路开通运营,高铁动车组开行至近百个城市。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360公里,密度高于全国
8、和全省平均水平。白塔埠机场新增泰国、日本航线,花果山国际机场投入使用。“中俄核能合作的典范项目”田湾核电站持续扩大建设。海洋开放水平全面提升。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中哈跨境运输正式启动,连云港霍尔果斯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成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标杆示范。上合组织国际物流园智慧物流中心获批国家级示范物流园。成功举办首届上合组织国际圆桌会议并发表联合声明。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连云港片区、连云港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城市、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获批建设。赣榆港区、徐圩港区、灌河港区口岸开放通过国家验收。亚洲最大客滚船“和谐云港”号投入中韩航线运营。“辉煌号”邮轮开启连云港至日本邮轮航线
9、的首航之旅。海洋综合管理成效显著。获批国家级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首创中欧班列“保税+出口”集装箱混拼模式并获海关总署备案,“海铁联运连云港标准”被写入国家交通运输行业标准。作为江苏省第一次全国海洋经济调查验收试点城市,在全国率先通过市级验收。全省首创市、县区、乡镇上下联动的三级海洋经济工作体系。获批全国首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成为全国首批五个“湾长制”试点城市之一,构建四级联动湾长体系及“掌上”数字管理平台。开展蓝色海湾整治,为全省唯一入选国家“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城市。建成全国首个海洋牧场环境司法执行基地。建成全国首个国家级海域无人机监管应用基地。全省率先建立市县两级海洋灾害应急预案。经过近
10、五年发展,连云港市已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对标“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要求,对照国家现代海洋城市建设新任务,全市仍然存在海洋意识不足、港产城融合发展不够充分、海洋产业转型升级亟待加速、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整体不强、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压力较大等问题。(二)面临形势“十四五”时期,全市将进入经济发展加速期、转型升级关键期、美丽港城提升期、后发先至收获期,海洋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都发生着复杂深刻的变化,机遇与挑战并存。1.发展机遇具备多重战略叠加优势,为全市海洋经济赋能升级提供重要机遇。新冠疫情加剧了产业集群区域化和次区域化的崛起,全球重要生产网络区域内部循环进一步凸
11、显。“十四五”期间,我国将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在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同时,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构建高质量区域经济布局。当前,“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等多重战略在连云港叠加交融,为全市涉海项目集聚、海洋产业转型、滨海城市能级提升提供有力战略支撑,是连云港市链接世界、融入区域发展的最好时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兴起,为全市海洋经济跃升发展提供新动力。随着新一代或颠覆性信息技术不断涌现,全球新兴经济体加速向海洋价值链高端布局,全球海洋经济版图深刻重构。面对日益严峻的海洋科技竞争形势
12、,我国在推进海洋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的同时,正在加速布局海洋“新基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对全市海洋经济比较优势、要素供给、制度供给形成重大影响的同时,更为全市在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中从底部突围,实现“弯道超车”“后发先至”提供了新动力。江苏发力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全市聚力突破海洋经济其势渐成。为加快破除“江强海弱”困境,江苏省委省政府着力向海发展、向海而生,使沿海地区成为江苏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十四五”时期,全市应抢抓争先进位的重大历史机遇,聚势汇能、聚力突破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争当江苏沿海高质量发展排头兵。2.面临挑战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和疫情防控不确定并存,海洋经济转型发展
13、面临市场压缩。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新冠疫情严重冲击,大国战略博弈持续加剧,主要经济体增速持续下行,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我国社会经济实现“V型”复苏,制度性优势日益凸显。但同时,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仍较突出,结构性与周期性问题叠加,内外部矛盾相互交织,宏观经济发展承受高压。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与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都将对全市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形成较大市场压力。生态文明建设纵深推进,海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要求不断升级。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各国共识,且加速渗透到全球社会经济发展当中,产业绿色转型升级越发迫切。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向
14、新台阶,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生态文明建设纵深发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都对全市正确处理海洋生态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因地制宜选择海洋发展产业、开发蓝色碳汇等提出更高要求。沿海城市海洋竞争日趋激烈,中心城市虹吸效应更加凸显。当前,我国沿海城市海洋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已有深圳、上海、天津、大连、青岛、宁波、舟山等多个城市提出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厦门提出建设国际特色海洋中心城市,以主要海洋城市为引领的城市群虹吸海洋高端要素与资源,积极抢占海洋科技和人才战略高地。目前,连云港市发展梯度与中心城市仍有落差,城市吸引力有待提升,随着高铁建设,高端产业、人才、资本同时面临发展机遇和虹
15、吸风险。二、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海洋强国系列重要论述,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围绕“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要求,全面开启“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新征程。坚持陆海统筹、河海联通、人海和谐,以港为基石、以产为支撑、以城为依托、以海为源泉,更大力度推动“城市东进、拥抱大海”,更实举措促进港、产、城、海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国家现代海洋城市,谱写沿海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开创新时代后发先至新境界,为建设“强富美高”现代化新港城提供强劲动力。(二)基
16、本原则坚持创新驱动。着力推动体制机制创新等重要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全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创造新需求,增强海洋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引领海洋经济提质增效。坚持陆海统筹。牢固树立系统思维,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坚持陆海统筹和区域联动,深入推进向海发展,深度促进向陆渗透,推动陆海在资源配置、产业布局、生态保护、灾害防治、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全方位协同发展。坚持绿色低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坚定不移地走绿色低碳、生态优先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围绕“碳
17、达峰”“碳中和”目标,推进海洋产业绿色转型,推动构建生态友好型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坚持开放合作。积极融入新亚欧大陆桥和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全面加强与周边区域联动发展,促进东西双向开放、南北深度融合,培育合作竞争新态势,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打造功能强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核心城市。坚持高质发展。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沿海高质量发展,切实转变思维模式、发展方式,深入实施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战略,坚定不移抓项目、抓投入,增强涉海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海洋产业链整体竞争力,在追求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中,奋力实现新时代的后发先
18、至。(三)战略定位总体战略定位为“一区一地一点一城市”,即:建设国家级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江苏沿海高质量发展产业高地、“一带一路”强支点和国家现代海洋城市。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按照创新先试促改革、集聚升级促发展、节约保护促生态的示范区建设理念,强力推进国际海陆物流一体化模式创新、蓝色海湾综合整治核心示范任务,引导全市海洋产业集聚、高质量发展,促进生态环境、低碳经济和综合管理高效融合,建设蓝色海州湾,实现蓝色新跨越。江苏沿海高质量发展产业高地。前瞻海洋经济发展方向,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做优做强现代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滨海文旅休闲等优势支柱产业,打造“蓝色粮仓”、“千万标箱 东方大港
19、”和国际知名海洋旅游城市。提质赋能向海新兴产业,做大做特石化、冶金钢铁等临港产业,培育特色海洋产业集群。“一带一路”强支点。紧抓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连云港片区建设新机遇,以高效海陆转换助力内外循环、以东西双向开放促进区域发展,打造海陆物流汇聚、航运功能健全、通关服务高效、商务贸易便利、临海产业发达的亚欧重要国际交通枢纽和“一带一路”交流合作平台,在“交汇点”大局中展现“强支点”担当。国家现代海洋城市。深入推进“城市东进、拥抱大海”,深化港产城海融合发展。聚焦“三新一高”大力实施集群发展工程,推进海洋“新基建”,高标准建设临港产业集聚带;打造活力新城-滨海小镇-魅力渔村多层次滨海特色城镇带
20、;围绕“百里蓝湾”、“海滨明珠”、“西游胜境”,全力打造山海交织、港城相依的沿海生态风光带。(四)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市海洋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向海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国家现代海洋城市建设取得阶段性重大进展。海洋经济综合实力持续攀升。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加速建立,海洋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海洋产业结构更加优化,海洋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实质性推进,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发展水平显著提高,海洋经济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增长极。到2025年,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4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约28%。海洋经济空间布局更趋合理。陆海统筹、人海和谐、港产城融合发展格局进一步深化,中心城区持
21、续向海发展,环海州湾蓝色经济腾飞带初步形成,重点板块海洋经济跨越式发展,海洋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区域间加强协同分工和合作,形成产业集聚、功能清晰、特色鲜明、效益突出的海洋经济空间新格局。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全面跃升。海洋科技创新资源加速集聚,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海洋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通道更加顺畅,海洋人才建设成效显著,海洋创新创业活力充分释放,海洋创新主体实现融通共享,区域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到2025年,省级以上海洋科技创新载体超过35家。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彰显。海洋产业绿色转型有成,海域、海岛和海岸线节约集约利用程度不断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稳定承压,陆源污染物排海达标率和排
22、海总量得到有效控制,蓝色海湾工程深入实施,海洋防灾减灾、海上安全救援水平显著提升。到2025年,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提高至68%以上,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6.44%。涉海基础设施加速构建。涉海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放大“两基地、一班列”示范带动效应,做强“海河江、铁公水”多式联运品牌,基本建成“千万标箱、东方大港”。涉海能源供给、现代水利支撑、海洋经济运行监测等能力不断提升。海洋开放合作全方位深化。深度融入国际国内“双循环”,加快打造“一带一路”标杆示范,着力构建东西双向“开放门户”,努力拓展南北深度融合空间,自贸试验区建设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具有城市个性的国际人文交流品牌加快形成。
23、到2025年,连云港港航线总数达到120条,港口吞吐量达到3.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000万标准箱,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达50亿美元。连云港市“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指标体系指标名称2020年实际2025年目标指标属性经济活力海洋生产总值(亿元)855.51400预期性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26.128左右预期性海洋生产总值占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10.912.7预期性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57.760预期性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占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增加3个百分点预期性海洋制造业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基本稳定预期性创新驱动涉海规上工业
24、企业研发经费占比(%)2预期性省级以上海洋科技创新载体2835预期性江苏海洋大学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申报达到申请条件预期性绿色发展近岸海域优良(一、二类)水质面积比例67.2%68%约束性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36.44%36.44%约束性开放合作港口航线总数(条)73120预期性港口货物吞吐量(亿吨)2.523.5预期性集装箱吞吐量(万TEU)4801000预期性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3250预期性到2035年,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全面建成国家现代海洋城市。三、港产城海融合,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落实“沿海更要向海”要求,坚持人海和谐、陆海统筹、山海联动,全力打造环海州湾蓝色经
25、济腾飞带,高质建设连云、徐圩、赣榆、灌河四个临港产业圈,建设东陇海海洋经济辐射拓展轴,培育连淮宁海洋经济辐射拓展轴,构建“一带贯穿、四圈聚力、两轴辐射”的海洋经济发展格局,形成港、产、城、海深度融合发展的海洋经济新空间。连云港市“十四五”海洋经济空间布局示意图(一)打造环海州湾蓝色经济腾飞带深入推进“城市东进、拥抱大海”,全面统筹山、海、岛、港、产、城,高标准打造海洋产业集聚带、滨海特色城镇带、沿海生态风光带,聚力建设环海州湾蓝色经济腾飞带。奋力崛起海洋产业集聚带。以特色化、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为导向,促进海洋产业强链、延链、补链,增强支柱产业优势,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打造一批特色现代海洋
26、产业集群。依托连云港港,联动涉海物流载体,提质增效港航服务水平,加快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建设;串联“山、海、港、城、岛、渔”旅游要素,围绕“百里蓝湾”、“海滨明珠”,打造全国知名海滨度假旅游目的地;强化“育苗-养殖-捕捞-加工-流通”全产业链整合,打造现代海洋渔业集群;高标准建设世界级生态型临港石化基地,壮大石化产业集群;依托“中华药港”建设,打造全国一流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园;壮大风电设备、流体机械等特色海工装备产业;培育海上风电等海洋新能源产业。着力构建滨海特色城镇带。建设彰显山海交融特色的滨海空间载体,加强生产、生活、生态岸线合理配置,打造活力新城-滨海小镇-魅力渔村的多层次城镇体系。高起
27、点高规格建设连云新城、赣榆新城、徐圩新区等活力新城;提升海头、连岛、高公岛、宋庄、燕尾等滨海小镇发展水平;打造西连岛、羊山岛、韩口、小口村、黄窝、柳河、沙湾、海前村等一批魅力渔村。协力打造沿海生态风光带。以沿海高速、海滨大道、228国道为基线,以山、海、河、岸、岛为载体,加快形成彰显沿海特色、风情的最美“百里蓝湾”风光带。实施基岩海岸和自然砂质海岸生态保护修复,启动连云新城岸线修复工程以及滨海湿地修复工作,开展生态廊道建设和生态海堤改造,提升滨海特色景观,拓展公众亲海空间,打造蓝绿生态长卷。专栏1 活力新城功能定位连云新城:重点布局发展港航服务、休闲旅游、健康疗养、教育文化、政务中心、品质居住
28、、大数据等七大功能,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商务中心、国际化海港中心城市核心区。赣榆新城:着力构建产业配套、行政办公、商业休闲、滨海居住为一体的综合城区,打造港产城融合发展的现代化滨海新城。徐圩新区:大力推进绿色石化、新材料、港口物流等临港产业与配套服务业态协同发展,着力打造充满活力的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二)建设港产城互融临港产业圈强化临港工业统筹规划与布局,重点建设连云、徐圩、赣榆和灌河四个临港产业圈,推动产业集聚化、集群化、协同化、高端化发展,实现区域错位发展、联动发展。连云临港产业圈。突出陆海联运、双向开放优势,依托连云港区、自贸区、中哈物流基地、上合组织物流园区等发展载体,重点发展航运物
29、流、健康医疗、装备制造、临港加工制造、海洋新能源、跨境电商等产业,力争将其建设成为自贸区港航发展中心和新兴高端临港产业示范区。徐圩临港产业圈。依托徐圩港区和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优化“前港后厂”产业布局,重点发展石油炼化、临港物流、新材料、精细化工等产业,提升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打造国际一流石化产业基地。赣榆临港产业圈。依托赣榆港区、赣榆海洋经济开发区、赣榆经济开发区、海州湾生物科技园等功能区,重点发展石化钢铁、临港物流、装备制造、新材料、海洋生物等产业,打造临港中高端工业产业区。灌河临港产业圈。依托灌河港区、灌河临港产业区,发挥灌河港海河联运优势,加快融入徐圩新区石化产业一体化发展进程,重
30、点发展石化新材料、临港物流、新能源以及装备制造等产业,大力发展高端纺织业集群。(三)培育海洋经济辐射拓展轴东陇海海洋经济辐射轴。向西发挥新亚欧大陆桥桥头堡作用,将涉海要素更多更深融入东陇海线现代产业布局,拓展海洋经济发展战略腹地。加强东部滨海片区与东海县旅游资源互动;加快将东海经济开发区打造为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协同发展区;加快东海硅材料产业基地布局海洋新材料;加快发展海洋食品精深加工集聚区。依托东陇海线、徐宿连运河等横向通道,推动连云港和徐州联合建设“一带一路”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标杆示范。连淮宁海洋经济辐射轴。向南融入长三角,对接长江经济带,助推涉海人才、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流动,培育连云港
31、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空间。加快花果山国际机场二期工程建设,打造海河联运全程物流供应链,努力实现海河空铁多式联运无缝对接;推动孔望山、大伊山等景区与沿海风光带联动发展;推进镇江连云港工业园等南北园区共建项目。四、新旧动能转换,构筑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坚定实施产业强海主导战略,以高端化、绿色化、服务化、智能化为方向,以培育优势产业、骨干企业、特色品牌产品为重点,优化升级海洋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努力打造绿色高端临港产业,着力推进海洋产业集群化发展,积极构建结构合理、相互协同、优势突出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一)优化提升海洋传统产业1.现代海洋渔业坚持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绿色发展,以深蓝产业为重点,
32、按照“调近岸、谋深海、优养殖、扶加工、兴休闲”的发展思路,推动海洋渔业由粗放利用向绿色健康,养殖为主向多产融合,劳动密集向信息智能转变。推动海水养殖向岸上、深远海转型。科学控制限养区养殖规模,合理布局养殖区,逐步推动海水养殖由近海养殖为主向深远海养殖为主转变。高品质建设海州湾现代渔业示范园,推进青口港建设国家级渔港经济区,纵深发展藻类、贝类、鱼虾等传统海产品养殖、加工、运销一体化产业链。依托深蓝渔业先导区,探索浅海离岸大型智能海洋渔场建设和集养殖、管理、加工储藏于一体的养殖工船建设。推广深水网箱养殖、紫菜玻璃钢插杆养殖、贝藻立体养殖,逐步形成“碳汇”养殖新模式。推动海洋捕捞由近海向远海拓展。积
33、极开展渔业资源调查,控制近海渔业捕捞强度,鼓励发展远海捕捞。围绕百亿级南极磷虾产业,加快建设专业化海产品捕捞和加工产业链,逐步配套或合作建设远洋渔业综合基地,提供货物装卸、冷藏加工、船舶维护、补给休憩等综合服务。优化水产品加工流通体系。推进重点水产品加工企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做大冷冻冷藏、调味休闲、海洋保健食品等门类规模,提升海洋水产品附加值。拓展强化水产品流通渠道,提升网络电商、直播带货等营销能力,探索建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海产品综合性交易市场等贸易平台。支持发展覆盖水产品产销各环节的冷链物流体系和鲜活配送体系,加强水产品质量管控。推动渔业新业态发展。依托赣榆海鲜电
34、商产业园等,集中打造集电商营销、冷链物流、仓储加工、网络运营、展示培训等多元功能于一体,全产业链集聚的海鲜电商产业园。依托连云、赣榆等休闲渔业示范村,加强高品质沿海休闲渔业基础设施、渔港和渔船避风锚地建设,做精秦山岛休闲渔业基地、黄窝村等国家级、省级休闲渔业品牌。加大渔业资源保护力度。强化渔业资源养护修复,开展增殖放流,恢复海洋渔业资源。严禁禁养区新增海水养殖,严格控制近海捕捞强度,严格执行伏季休渔规定,落实渔船双控制度和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制度,积极保护海洋渔业资源及水域生态环境。以海州湾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为重点,推进近浅海海洋牧场结合人工鱼礁投放、增殖放流、综合渔业生产等方式,加快深远海
35、海洋牧场建设。专栏2 现代海洋渔业重点任务产业化海福特海洋食品加工项目、南极磷虾精深加工项目、莱卡尔海洋食品加工项目、宝鲜乐水产品加工项目、金海岸海水育苗综合一体化项目、可味源渔业深加工项目等。重要载体海州湾现代渔业示范园、海州湾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青口港国家级渔港经济区、灌云渔港经济区、连岛渔港经济区、深蓝渔业先导区、赣榆海鲜电商产业园、诚城集团电商产业园、峰叠电商产业园、顺丰海鲜冷链物流处理中心等。2.海洋交通运输业强化海洋交通运输对全市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作用,以高质量建设“千万标箱、东方大港”为主线,推动航运与铁路、公路、水路、管道、航空协同发展,推进“深水大港、远洋干线、中欧班
36、列、物流场站”无缝对接,构建“大枢纽、大路网、大运输”海洋交通运输发展新格局。全力建设国际枢纽海港。围绕枢纽港、产业港、物流港、贸易港建设,明确港口功能定位,完善港口规划布局,着力提高港口码头能级,确保通航资源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完成连云港区40万吨航道、40万吨矿石码头、30万吨原油码头、20万吨集装箱码头等国际枢纽海港基础设施完善工程,跻身世界级深水大港行列。以年吞吐量千万标箱为目标,加快集装箱码头、场站改扩建和智能化自动化改造,推进集装箱干线港建设,增加远洋干线的数量、密度,开辟至欧洲远洋干线航线,加密至日韩、东南亚近洋航线。以推进智慧港口建设为抓手,加快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
37、术转化为港口生产与发展要素,打造智慧物流园区、全自动化码头、无人场站、智能通关口岸、数字仓库。大力推动港口物流发展。促进“物流金三角”联动,放大“两基地、一班列”示范带动效应,积极申报国家物流枢纽。做大做强中哈物流中转基地、上合国际物流园,全力建设上合组织出海基地,加强与省级班列平台、国内外铁路公司等协同联动,继续推进新亚欧大陆桥集装箱多式联运国家级示范工程、陆海联运电子数据交换通道等建设,巩固服务中亚及跨里海地区的主通道地位。做强“海河江、铁公水”多式联运品牌,推动与上海、郑州、西安、乌鲁木齐等铁路局合作,拓展海铁联运示范。充分发挥连云港作为北方海港唯一拥有内河运输的独特优势,增创海河联运特
38、色。围绕“一带一路”供应链基地建设,强化海陆运输资源整合,拓展向海交通运输网络。积极拓展港航服务功能。支持发展船舶交易、船舶经纪和管理、航运保险、海事仲裁等现代航运服务。探索建立国际船舶登记中心和建设国际中转港。开展航运金融业务,吸引跨国航运公司区域性总部落户,设立整合贸易、物流、结算等功能的运营中心,研究建设航运交易所。建设邮轮旅游国际岸上配送中心。强化国际贸易服务,推动国际贸易创新,大力发展文化贸易、技术贸易、转口贸易和离岸贸易,加快发展数字贸易等新型贸易业态,打造长三角重要口岸贸易节点。推动设立期货保税交割仓库,加强与全国三大期货交易所对接,发展大宗商品期现货交割。积极申报汽车整车进口口
39、岸,建设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打造跨境电商产业链。3.滨海文旅休闲产业围绕打造“百里蓝湾”、“西游胜境”,突出海洋品牌,彰显山海特色,以魅力海岸为引领,以海洋旅游、文化休闲体验和国际商务旅游为主要功能,带动山水生态旅游、都市休闲旅游、温泉养生旅游发展,将连云港打造成为具有东方神话底蕴的国际知名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精心打造海洋旅游品牌。依托海域海岛、山岳温泉、东方大港等旅游资源,发挥海州湾国家海洋公园优势,推动创建“陆-海-岛”全域旅游示范区,力争连云区获批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海州区、灌云县进入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录,连岛景区建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加快推进海上云台山景区综合提升、“最美
40、海岸线”提升、连云港园博园、大花果山文旅综合提升等旅游工程建设。深度挖掘西游记、徐福东渡、淮盐、镜花缘等海洋文化底蕴,充分用好山海文化、港口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资源,发展海洋特色文化旅游,打造港城专属海洋文旅品牌。培育山海特色旅游产品。坚持精品化原则,积极发展海洋旅游、海岛体验、海上运动、海滨康养、游艇游轮、海岸露营、海洋民俗等新业态,不断创新休闲疗养、旅游演艺、海洋游学等旅游产品。培育体现港城海洋特色的旅游商品、纪念品、创意设计产品,带动滨海旅游产品体系完善和区域品牌档次提升。提升连云老街、赣榆二道街等海洋文化街区功能,开发海洋渔文化遗产,建设特色海洋博物馆。做强“和谐云港号”、“辉煌号”邮
41、轮品牌,谋划推进“自贸区+旅游”,探索国际邮轮母港建设,开发日韩邮轮旅游航线。依托黄金海岸休闲渔业示范区,积极发展海上垂钓、出海体验、渔家乐、节庆文化、美食节等休闲渔业旅游产品。加强科技创新赋能海洋文旅产业发展,创新数字技术应用场景,打造云演艺、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等文旅数字产品。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创建文旅消费示范区,申报国家级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推进海岛旅游有序开发。发挥全市在全省海岛旅游资源中的比较优势,积极融入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推进海洋旅游从滨海旅游向海岛延伸,不断创新海岛旅游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开展“和美海岛”创建,精心打造“海滨明珠”,重点建设连岛国际旅游岛,加快环岛游艇、海
42、上观光、海底观景、生物观光等亮点产品开发。提高海岛开发效益品位,科学谋划海岛发展定位,科学有序利用海岛资源,严格控制海岛旅游客流,切实保护海岛资源和生态环境,打造海岛保护和开发典范。完善海洋旅游营销体系。以提升连云港旅游产品吸引力和旅游市场知名度为主线,持续举办“连云港之夏”旅游节、丝路音乐节、西游记文化节等文旅节庆活动,打响“大圣故里、西游胜境神奇浪漫之都连云港”国际滨海旅游名城形象。加强景区间、区域性客源互送,构建务实高效、互惠互利的全市旅游发展机制。鼓励特色商品购物区建设,提供金融、物流等便利服务,发展购物旅游。加强旅游市场综合执法,积极营造诚实守信的消费环境。提升高铁车站、码头、机场等
43、交通站点与城市、景区的交通衔接水平,合理规划高铁车站与城市、景区的交通衔接,对具备开放条件的海岸线向公众开放。(二)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1.高端海洋装备制造业拓展与央企、外企合作渠道,加强革新工艺技术,积极发展特种海洋船舶与临港装备和海上生产(生活)平台、海上风电、深海探测、大洋钻探、海底资源开发等高端海洋工程装备。依托重点优势企业,发挥中船重工716研究所、江苏海洋大学等科研优势和省级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等载体作用,围绕海洋风电设备、海水淡化设施设备、岸基智能装卸系统、船用智能装卸臂、海洋油气装备、无人船、工业机器人等领域,强化制造优势环节,串联高端配套关键环节,补齐装备服务薄弱环节,打造船舶
44、和海工装备智能制造研发与产业基地。依托中科院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推进燃气轮机核心部件制造和总装集成产业入驻,打造国内一流的IGCC成果产业化基地。研制LNG运输船、FSRU、FLNG高尖端船关键设备,LNG接收站智能管控系统、安全运维预测系统等管控系统产品线。专栏3 船舶和海工装备产业重点任务产业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项目、中远海运LNG压力容器制项目、12MW叶片载荷测试台项目、12MW风机全功率试验台项目、大兆瓦叶片生产基地项目、大兆瓦整机生产基地项目、8MW+海上风电叶片项目等。重大平台中科院能源动力中心、江苏省大型风机叶片工程研究中心、远洋流体省认定企业技
45、术中心、省(杰瑞)自动控制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杰瑞自动化省金属加工机器人系统集成工程研究中心、天明装备省刮板输送机成套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2.海洋新材料产业紧扣“建设国内领先材料产业基地”的目标定位,以培育发展海洋新材料特色亮点为导向,依托中复连众、中复新水源等重点企业,以适应我国海域和气候条件为目标发展海洋风电材料,以耐海水海洋气候腐蚀、耐高压为目标发展海工装备材料,以面向海上风电装备、高端船舶、海上钻井平台等重大海洋工程装备为重点发展海洋防护材料,以提升原材料国产化进程与规模化生产能力为重点发展高性能分离膜等功能性材料。坚持原始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积极开展海底通讯材料、轻质高强
46、深海探测材料等前瞻性方向的培育与引进,通过基础研究、技术积累和工程化研究,突破核心技术,解决产业化瓶颈问题,有效促进产能释放。3.海洋清洁能源产业发挥国电联合动力、华能等重点企业带动作用,重点引进和推进一批海上风电项目,以风电开发和配套产业链建设为重点,以海上风电产业园为核心,培育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立足黄海、面向东北亚的海上风电产业。加快海上风电向科技研发、检验检测、运维服务等高附加值环节攀升,推动风场开发、安装维护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稳妥发展沿海核能,推动核电6#机组尽快投入商业运营,加快推进7#、8#机组建设,建成国内最大的核电基地。推进与中核集团合作,丰富新能源产业业态,吸引集聚核电配
47、套装备制造、核技术运用等产业发展。围绕地质稳定、海水散热和规划限制区等重点因素,积极开展田湾核电基地前瞻性规划研究。探索发展海岛太阳能应用成套体系,加快推动太阳能海上应用,依托海通富渔光一体化等项目,积极推进渔业光伏互补试点建设。推进海洋生物能、潮汐能、波浪能等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研究,探索商业化开发利用。推广新能源应用,探索建设新能源应用示范城市和碳达峰先行示范区。4.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业发挥“中华药港”集聚医药创新资源优势,围绕海洋创新药物前沿领域,依托骨干企业和江苏省海洋药物活性分子筛选重点实验室等科创平台,建设海洋药物研究开发中心、蓝色生物医药孵化中心、药物研发公共技术和服务平台,发展海洋药源生物保种、育种和育苗产业,推动海洋药物研发及产业化,着力打造国家级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集聚示范区。联合重点海洋生物医药企业和江苏海洋大学等高校院所,推进糖类和蛋白类藻蓝蛋白、胶原蛋白等产品开发,扩大具有保健功能的滋补中药生产规模,加强海洋生物保健品和功能制品研发。5.海水利用业围绕核电资源,联动开展海水综合利用研发创新、成果转化、高端制造、应用示范、运营维护,积极发展海水利用关键装备、创新应用与工程服务。加快与沿海用水量较多的企业及园区进行海水直接利用产业衔接,大力推行海水循环冷却、海水脱硫、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