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doc

上传人:山*** 文档编号:97744960 上传时间:2024-06-25 格式:DOC 页数:46 大小:1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连云港市“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连云港市“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连云港市“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连云港市“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doc(4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连云港市“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2021年12月 43 目 录一、发展背景1二、面临的问题和机遇5三、“十四五”规划总体要求6(一)指导思想6(二)基本原则7(三)发展目标8(四)主要指标10四、主要任务11(一)织密扎牢公共卫生防护网11(二)高标准推进健康连云港建设14(三)完善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体系15(四)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提质增效21(五)推进中医药强市建设24(六)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27(七)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29(八)提升卫生健康数字化发展水平32(九)打造人才建设和医学创新新高地35(十)打造健康服务发展先行区38(十一)推进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40五、保障措

2、施44(一)加强组织领导44(二)加大投入力度44(三)广泛宣传发动44(四)加强监测评估44连云港市“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十四五”时期,是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深入践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和“后发先至”的重要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奋力建设“强富美高”新港城的关键阶段,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构建整合型智慧化卫生健康服务体系、高标准推进健康连云港,促进全民健康,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医疗卫生服务的关键阶段。按照新时期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和健康中国、健康江苏建设总体部署,根据江苏

3、省“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和连云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订本规划。一、发展背景“十三五”期间,全市卫生健康工作以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和健康中国战略为引领,围绕市委市政府“高质发展、后发先至”主题主线,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健康连云港建设,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明显提升。2020年全市人均期望寿命增至77.84岁,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29.26%;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6.18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为2.91人,注册护士3.23人,每万人拥有全科医生4.1人,人口自然增长率5以内,出生政策符合率95.5%,出生人

4、口性别比在109以内,均达到“十三五”规划目标要求。高水平创成国家卫生城市,创卫精神成为全市“高质发展、后发先至”的成功典范。全国电子健康卡在我市首发,获评中国智慧健康医疗优秀成果;“健康宝贝”等“妇幼三大工程”经验在全国妇幼健康大会上交流;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效果评价连续多年位于全省前列,2018年度连云港市被国务院表彰为“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2019年度连云港市、灌云县被省政府表彰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连云港市被省政府表彰为2020年度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和人才队伍建设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安宁疗护、普惠托育服务、基本药物制度等项目纳入国家、省试点。发放全

5、省首张“零材料”申请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入选2020年自贸试验区连云港片区省、市级制度创新典型案例。卫生监督标准化试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预防接种标准化门诊建设等工作领跑全省。(一)健康连云港建设有序推进。国家级卫生县城全覆盖,国家级卫生乡镇覆盖率位居全省第三、苏北第一。全面启动健康城市建设工作,“6+1”平台建设体系初步形成,县城、乡镇卫生创建在全省实现“后发先至”,在苏北率先实现国家卫生县城、省级及以上卫生乡镇全覆盖,创成国家卫生乡镇50个,初步形成健康城市共建体系。全市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99.60%。(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分级诊疗就医秩序逐步形成,城市三级公立医院牵头成

6、立医疗集团6个,县区公立医院牵头成立县域医共体9个,建成儿科等19个专科联盟。县域就诊率达90%,基层医疗机构诊疗量占比超过70%,处于全省前列。全市所有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和社会办非营利性医院完成了医院章程制定工作。全市公立医院药占比下降到33%左右,门急诊、住院患者次均医药费用增幅控制在6%左右。创新推出具有连云港特色的“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全民健康信息平台通过国家互联互通四级甲等测评,获得江苏省智慧江苏重点工程,建成全市一站式医疗健康便民服务平台,市直6家医院全部建成互联网医院。(三)医疗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医疗服务环境改善,“十三五”期间,市一院高新院区、新妇幼保健院、市中医院医养康复综

7、合楼项目投入使用,市二院病房楼主体封顶。等级创建水平不断提升,市二院创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赣榆区人民医院创成三级乙等医院,东海县人民医院、灌云县人民医院、市儿童医院、市肿瘤医院转设三级医院。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和完善,全市建成11家专科医院,建成省重点专科30个,国家级、省级救治中心各3个,国家级、省级专科护士培训(实习)基地2个。柔性引进高层次临床专家53人,设立国医大师、院士工作站9个。持续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达到省级示范标准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比例分别提高到68.97%、12.7%。建成17个省级基层特色科室,建成7个省农村区域性医疗中心和社区医院。累计建成3个江苏省基层卫

8、生十强县(区),建成率全省第二。科教强卫工程成果丰硕,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共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14项、省级科研项目13项、省卫健委(卫计委、中医局)科研项目45项;获得省级以上科学技术奖3项、江苏医学科技奖4项、省医学新技术引进奖18项。(四)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全市上下共同努力、联防联控,取得了本土应急处置和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双胜利,有效维护了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经济社会平稳运行。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达80元,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90%。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70%。妇幼健康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全市建成医养结合机构20家,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70%。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和基层

9、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防治服务体系得到完善,全市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在全省处于较低水平,全市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95%以上。全市实现了省级卫生应急规范(示范)县(区)全覆盖。实现了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的县区全覆盖,其中东海县、灌云县、赣榆区建成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公共卫生监督体系逐步完善,在全省率先开展公共场所领域卫生信用分级分类监督管理。家庭发展工作有序开展,全面推行计生服务管理承诺制。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区域全覆盖,实现职业健康体检不出县,职业病诊断不出市。(五)中医事业逐步壮大。共培养省级以上各类中医药人才71名,市基层优秀中医临床人才59名。建成省级以上名老中医药专家

10、传承工作室6个(含建设单位)、基层工作站3个,新增省名中医3人。建成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2个,省中医重点专科及建设单位(含学科)8个。新增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1个。市中医院入选第二批全国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市妇幼保健院建成全国首批妇孺国医堂。国家中医监督工作指南(测试版)试点工作培训会在我市召开。灌云县建成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海州区建成江苏省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95%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符合国家和省级标准的中医馆。二、面临的问题和机遇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充分体现了对维护人民健康的坚定决心

11、。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强调要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部署了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大任务。卫生健康工作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卫生健康工作新方针成为新时代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的指南;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使得卫生健康的地位更加突出;“大健康”理念是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大创新,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是卫生健康的时代使命。为积极应对当前突出健康问题,必须关口前移,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努力使群众不生病、少生病,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健康寿命。

12、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仍面临诸多风险挑战。经济发展面临新挑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对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带来深刻影响。健康连云港建设统筹推进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体制机制尚未完全形成。人口老龄化及少子化加剧,全面三孩政策实施,妇幼保健、老年人医疗、康复、护理以及托育等“刚性需求”加快增长。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高发,传统和新发传染病相互叠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有发生,多重疾病负担并存的复杂局面将长期存在。卫生健康服务供需矛盾依然突出,公立医院收支矛盾加剧,预防为主的服务体系尚未建立,优质医疗资源不足,建高峰与补短板并存等卫生健康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

13、题仍未发生实质性改变。“十四五”时期是开启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新征程的开局阶段,是全市经济发展的加速期、转型升级的关键期、美丽港城的提升期、后发先至的收获期,也是更高水平建设健康连云港、加快实现卫生健康现代化的关键期。充分认识新时期卫生健康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抢抓重大机遇、建高峰补短板、提升供给质量、强化治理能力,需要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底线思维,坚持系统谋划,坚持集成攻坚,坚持整体推进。三、“十四五”规划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牢固树立“大卫生、

14、大健康”理念,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使命担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树立风险意识和战时思维,深入推进健康连云港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强化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完善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优化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能力,全面提升卫生健康服务水平,打造优质高效的整合型、智慧化、高质量健康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推动全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人民期待的现代化新港城打下健康基础。(二)基本原则1坚持生命至上、健康优先。始终把人

15、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加快推进健康连云港建设,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政策制度体系。强化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益性、公平性、可及性,把保障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健康权益作为医疗卫生发展的根本出发点,使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2坚持政府主导、多元共建。把卫生健康事业融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作用,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进一步激发卫生健康领域社会投资活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卫生健康服务需求。强化公民个人健康的主体责任,构建多元共建、全民参与的大卫生大健康建设格局。3坚持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坚持关口前移、防治结合,强化重大疾病防控,优化防治策略,促

16、进医疗服务由以治病为主向以健康为主转变,最大程度减少人群患病。坚持中西医并重,优化中西医结合模式,强化中医药治未病理念,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作用,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卫生健康服务。4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充分发挥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深化“三医”联动,推进供给侧改革。推动制度、管理和技术创新,注重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推进卫生健康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5坚持系统观念、问题导向。强化系统谋划和统筹推进,更加注重均衡发展和质量提高。聚焦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扭住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突出问题,注重强基层、补弱项、堵漏洞,突出建机制、强能力、见成效

17、,以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工程为抓手,推进卫生健康服务品质加快提升,实现卫生健康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先行优势相协调。(三)发展目标“十四五”期间,坚持以构建苏北鲁南交界区医疗卫生中心为发展定位,以全面建设健康连云港为统领,以创建国家健康城市为抓手,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卫生健康制度体系,促进卫生健康事业全面发展,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到2025年,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资源配置更加科学合理,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显著增强,城乡居民身心健康素质显著提高,人人享有更加公平可及、更高质量水平、更加系统连续、更加经济有效的卫生健康服务。全市卫生健康发展主要指标进入全

18、省第一方阵。到2035年,全面建成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运行高效的整合型、智慧化、高质量的现代化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建成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要求相适应的健康连云港。人民健康水平得到新提高。全市人均预期寿命80岁左右,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居民健康主要指标位居全国前列,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下降到9.6%以下,健康素养不断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到36%以上。卫生健康资源配置形成新格局。基本建成强大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重大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显著增强。优质医疗资源区域布局、城乡分布更加优化,分级诊疗制度有效落实。以区域医疗中心为引领,县级医院为骨干,基

19、层医疗卫生机构为支撑,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分工协作的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全市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卫生健康数字化发展迈上新台阶。依托实体医院建设互联网医院,普及互联网医疗服务,智慧医院建设水平有效提升,基层医疗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医疗健康大数据应用能力和发展显著提升。区域卫生健康科技创新取得新成果。打造卫生健康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力、辐射带动力的科研机构、临床中心,建设高水平医院、重点学科专科,培养一批学术领军人才、一流技术团队。行业治理现代化水平达到新高度。政府主导、部门参与的综合监管协调机制不断完善,卫生健康行业管理法治化、标准化、智慧化水平进一步提升,覆盖全行业、全

20、要素、全流程的智能化监管体系基本建立,医疗卫生服务整体效能明显提高。健康产业发展水平实现新突破。发挥全市医药、康养产业特色,构建内涵丰富、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健康服务业体系,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进一步发展,大健康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进一步提升。(四)主要指标“十四五”卫生健康主要发展指标领域序号主要指标单位2020年2025年性质健康水平1人均预期寿命岁77.8480左右预期性2健康预期寿命岁-同比例提高预期性3孕产妇死亡率/10万5.517预期性4婴儿死亡率2.954预期性5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4.575预期性6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10.489.6预期性健康生活7居民健康素养水平%29

21、.2636预期性8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21预期性9国家卫生乡镇数量占比%83.3395预期性健康服务10每千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6.187.6预期性11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2.913.9预期性其中:每千人口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人0.290.57预期性12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人3.234.5预期性13每千人口药师(士)数人0.280.54 预期性14每万人口全科医师数人4.14.5约束性15每千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人0.570.68预期性16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24.5 预期性17全市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62.755预期性1865岁及以上老年人城乡社区规范健康管理

22、服务率%7075预期性19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的比例%70.4570预期性20二级以上公立综合性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比例%7090约束性21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国家服务能力推荐标准比例%1030预期性健康保障22个人卫生支出占总费用的比重%26左右24左右预期性健康产业23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年均增速%-8.5左右预期性四、主要任务(一)织密扎牢公共卫生防护网坚持“预防为主、医防融合、平战结合、联防联控”,聚焦疾病预防控制、重大疫情救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重大疾病防治和职业健康保护等关键领域,健全工作体系,改善基础设施,加强新冠肺炎疫情11个方面180项应急处置能力建设,

23、全面提升公共卫生治理水平。1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健全以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专科疾病防治机构为骨干,医疗机构为依托,基层医疗机构为网底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根据国家、省统一部署,改革完善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高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区域内重大疾病防控技术水平,完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流行病学调查、疾病监测等功能。落实各级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职责,推动二级以上医院设立公共卫生科, 整合医院公共卫生资源,加强医防融合。加强基层疾病预防控制职责,完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预防控制功能,将预检分诊、发热门诊、筛查哨点、计划免疫、隔离观察、心理健康等纳入标准化建设范畴。加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用房

24、面积、装备设备、人员配备等标准化建设力度,加快推进异地新建市疾控中心项目,至2025年,市疾控中心、海州区疾控中心达到国家建设标准。2强化重大疾病防治。加大艾滋病、结核病、病毒性肝炎、新冠肺炎等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治力度,强化禽流感、狂犬病等人畜共患病的源头治理和综合防治,提升麻风病监测与畸残康复水平,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强化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慢阻肺等慢性疾病筛查和早诊早治,到2025年,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均达到65%以上,重大慢病过早死亡率降低到9.6%。提升精神障碍预防水平,开展心理健康咨询疏导和危机干预服务。健全市、县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市精神病医院建成三级精

25、神病专科医院,三县和赣榆区至少建成1所政府办二级精神病专科医院或在县级综合医院设立精神科。提高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服务能力,严重精神障碍管理率达到90%以上。适当扩大适龄儿童免疫规划,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以乡镇(街道)为单位稳定在95%以上。3加强职业健康保护。关注中小微企业和农民工,强化工程技术应用和源头防控,不断提升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合格率,到2025年达到90%。加大职业健康监督检查力度,落实用人单位主体责任,改善劳动条件。加强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建设,提高职业健康服务能力,建成一家职业病防治院。倡导健康工作方式,提升全社会职业健康意识,不断保护劳动者健康相关权益。4提高突

26、发公共事件应对能力。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预案、专家决策咨询制度,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多点触发监测预警机制,建立集中统一高效的指挥体系。加强医防协同建设,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医疗机构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和监督监管相互制约机制,搭建学科和科研、技术培训、检验检测、信息共享等协作平台。加强各类应急队伍建设,开展应急处置培训和演练。大型公共建筑新建预留平疫转换接口,落实应急救治和隔离需求,制定应急状态下临时征用为集中医学隔离观察点、方舱医院等场所清单。推进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应急救治中心、连云港市第四人民医院扩建等公共卫生应急项目。专栏1:疾病防控优化升级工程疾控机构基础建设改扩建项目。新建市

27、疾控中心,完善海州区疾控中心基础建设,达到标准。疾控机构实验室提档升级项目。建设市级疾控机构呼吸道传染病、化学中毒、肠道传染病、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等实验室。建设县级疾控机构常规水质安全实验室。疾控人才培养项目。各级人社部门加强疾控专业人才招引,按照核定编制数配齐疾控机构人员。提高各级疾控机构中高级职称比例,市级疾控机构高级职称比例提高到35%-40%、中级职称40%-50%,县区级疾控机构高级职称比例提高20%-25%,中级职称40%-50%。专栏2:职业健康能力提升工程职业病防治技术机构建设。依托直属医院成立市职业病防治院;市和工业企业数量在500家以上的县(区)建成监测评估机构。职业病防治人

28、才队伍建设。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遴选一批职业健康专家,充实职业健康监管队伍,建立市级专家库。建设50家省级健康企业,评选50名省级健康达人。(二)高标准推进健康连云港建设将创建健康城市、健康连云港建设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主要健康指标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考核内容,健全组织领导体系、监测评价体系,完善党政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大健康格局。1提高居民健康素养。广泛开展健康科普进村镇、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家庭活动。多层次、全方位宣传卫生健康知识,引导居民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加强营养健康科普宣教,推进合理膳食行动。加强健康教育科普基地建设,组织群众性自救互救知识与技能培训,提升全民自救

29、互救能力。积极开展健康促进县(区)和健康促进医院建设,鼓励医务人员主动提供健康科普服务。实施“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等专项行动,降低群众患病风险。到2025年,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不低于36%。2加快推进控烟行动。积极开展控烟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烟草(包括电子烟)危害的认识,引导全社会主动参与控烟。积极开展无烟环境建设,巩固无烟医疗卫生机构、无烟学校建设成果,全力推进无烟党政机关建设。推行室内公共场所、室内工作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全面禁烟,积极推进本市控烟立法,强化控烟监督执法。到2025年,全市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低于21%。3开展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巩固

30、卫生城镇创建成果,加快卫生镇村创建,完善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环境卫生治理。加强对卫生城镇建设技术指导和监督管理,完善评价标准和办法,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实行动态管理,提升创建工作水平。到2025年,继续保持国家卫生城市荣誉称号;实现国家卫生县城全覆盖;国家卫生乡镇、省卫生乡镇的覆盖率均达到95%以上。4推进健康城镇建设。全面开展健康城镇建设,突出地域优势特点,打造卫生城镇升级版,建成一批健康城镇建设样板。开展健康城市建设评估,完善城市各领域的综合策略和干预措施,推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加强“健康细胞”建设,发挥典型示范作用,筑牢健康连云港建设的微观基础。到2025年,建设省健康镇30个、省健康

31、村100个、省健康社区100个、省健康企业100个。(三)完善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体系推进区域医疗中心以及危急重症救治中心建设,促进薄弱专科发展,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发挥优质医疗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确保人人享有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1构建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以强基层为重点,推进城市紧密型医联体建设由试点向市级医院全覆盖、由制度融合到文化认同、由对口帮扶到资源共享深入发展,县域医共体由初步搭建框架到全面形成四个共同体,医联(共)体管理体制、工作体系、政策体系、考核体系更加健全,全面实行上下一体的行政管理中心,医联体内检验、影像、心电等资源共享中心“应建尽建”,强化基层名医工作室运行与管理,实

32、施专科共建与托管,实现有床位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联合病房全覆盖,基层专家工作室全覆盖,不断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与扩容。2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根据城市发展空间布局,动态调整、提前谋划医疗机构设置,及时填补医疗机构区域空白。围绕“一带一路”交汇点战略支点建设,在开发区自贸试验区连云港片区建成市第一人民医院开发区分院,推进中医院开发区院区建设。在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国家级石化基地推进徐圩新区人民医院(医疗应急救援中心)建设。建成市二院西院区综合大楼,加快推进市一院科教实验楼及配套设施项目、市东方医院中西医结合临床协作楼等重大项目建设。优化县域资源配置,实施县医院临床专科服务能力提升项目

33、,以外转率较高的肿瘤、心血管等疾病以及重症医学、急诊科为重点,加强县医院能力建设,提升县级龙头医院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推进“大病不出县”。进一步落实社会办医扶持政策,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康复、护理、耳鼻喉、老年等专科医疗机构,鼓励连锁化、集团化经营医学检验、血液透析、影像中心、安宁疗护中心等独立设置医疗机构,满足群众多元化健康服务需求。3推进区域医疗高峰建设。加快建设高水平的医院,实施市直医院“攀峰”行动计划,推进市直医院全面与省内外高水平医院开展合作,全面缩小差距,到2025年,力争3家三甲医院跻身全国地市级医院百强行列,其中1家三甲医院进入全国地市级医院前50强。积极推进市东方医院创建三级甲等

34、综合性医院,推进三级老年医院、三级甲等传染病医院、三级精神病医院、三级康复医院建设,灌南县第一人民医院、徐圩新区人民医院转设三级医院,实现县级三级医院全覆盖。加快高水平临床专科建设。以差异化、错位化发展为导向,以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为抓手,对具有较强临床诊疗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区域辐射能力的专科实施“委-院”共建。通过整合扶持政策、集中资源、强化绩效考核、严格目标管理,积极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在省内有较大影响力的重点专科,促进市直医院多品牌的特色、高质量发展,构建市级有高峰、县域有高地的协调发展格局。到2025年,全市省级临床重点专科总数争取达到30个以上,其中县级医院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实现零突破

35、,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努力实现新进展。加快高水平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通过争取设立国家医疗中心分中心,整合资源、联合创建等途径,积极参与国家和省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由市儿童医院牵头,整合全市优质儿科医疗资源,积极创建苏北鲁南儿童医疗中心;由市口腔医院联合市一院,积极创建省级口腔区域医疗中心;由市一院牵头,联合市二院,积极创建省级神经疾病区域医疗中心;由市肿瘤医院牵头,联合市一院、市二院创建省级肿瘤区域医疗中心,到2025年努力实现省级区域医疗中心零突破。依托市级医院,推进综合、儿童、口腔、肿瘤、呼吸、中医、急诊、老年医学等市级医疗中心建设。4完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体系。以急性、烈性呼吸道传染病医

36、疗救治为重点,健全政府主导,定点医院为骨干、后备定点医院为支撑、发热门诊为哨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等专科医院、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共同参与的整合型重大疫情救治机制。强化呼吸、重症等专科能力建设,加强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和应急医疗队建设(应急办),分类建立市、县医疗专家库。推进全市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中医院、儿童医院、三级妇幼保健院、传染病医院、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发热门诊标准化建设、常态化运行、规范化管理,并配置独立CT、具备独立核酸检测能力,全市发热门诊不少于30家。继续强化核酸检测、医疗救治、病例转运疫情处置能力建设。强化核酸检测应急演练,推进检测能力由理论向实战转变,做好全员核酸检测各项准

37、备,日理论最大核酸检测能力不低于35万份。推进三级综合医院、县级医院按规定建成独立的感染性疾病楼,按要求配备标准隔离病房、负压病房、负压手术室、负压监护病房、负压分娩室、传染病专用血透室等必要设施设备。坚持“平疫结合”、“四集中”原则,继续推进市传染病医院、市东方医院海港院区等顺位医院建设改造,按“传染病收治床位不低于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及中医院)床位总数的10%、重症床位不少于传染病收治床位的10%”的要求,储备传染病收治床位不少于1200张、重症监护床位不少于120张,并配齐医疗设备设施,确保新冠肺炎患者“应收尽收”。以可转换病房(楼栋)、方舱医院、应急救治梯队为重点,健全“平急结合”、“平

38、疫结合”转换机制,完善平移转换标准,强化应急演练,一旦需要,实现资源最短时间应急动员、快速转换。5补齐薄弱专科短板。支持发展儿童、老年、精神、妇产、安宁疗护等专科医疗机构,完善全生命周期医疗健康服务链。有条件的县(赣榆区)设置达到二级以上专科医院水平的儿童、康复医院。建立薄弱专科目录扶持清单,加大儿科、传染、精神、病理、麻醉、急诊、重症医学、医院感染控制等薄弱专科扶持力度,补齐专科发展短板。强化异地就医数据监测分析,采取针对性措施,减少肿瘤、心血管、呼吸、神经等疾病患者外转率,减少患者非医疗支出,降低群众看病就医负担。6建设危急重症救治中心。持续加快卒中、胸痛、创伤、高危孕产妇、高危新生儿等救

39、治中心建设,打造高危人群筛查、日常健康管理、院前院内无缝衔接、救治中心MDT、救治后康复疗养为一体的智能化、专业化、连续化危急重症救治体系,危急重症救治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实现“救治中心”市、县(赣榆区)两级全覆盖。7加强无偿献血工作。健全无偿献血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将无偿献血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局。推进市中心血站异地新建,规划建设献血屋和血站备份核酸实验室,合理增设献血站点。加强血液检测、制备、储存、发放智慧化管理水平,健全血液质量安全体系,完善各级政府常态化献血管理领导机制,提高血液管理智慧化水平,推动临床合理用血,保障临床用血和血液安全。到2025年,千人口献血率达到15人

40、以上,三级医院自体输血率达30%以上。8完善院前急救体系。科学规划设置院前医疗急救站点,城市与乡村地区平均急救反应时间分别少于 11 分钟和15 分钟。推进县区急救站规范运行,东海县、灌云县、灌南县及赣榆区建成独立运行的120急救站,各级院前急救机构配备一定数量担架员。按照每 3 万人口 1 辆的标准配备救护车,其中至少 40%为负压救护车。加强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的有序衔接,推进急诊急救信息互联互通。 9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实施医疗质量安全三年行动,加强质量控制组织建设,扩大质控覆盖范围,健全医疗质量数据监测、分析和反馈机制,强化机构、专科、病种、技术等质控建设。完善医疗质量标准和规范,强化医疗

41、质量问题和医疗安全风险预警管理,促进医疗质量管理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建立市级医院感染监测预警机制,落实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责任制,完善管理质量考核体系。进一步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加快建立素质优良、业务精湛、人心稳定、年龄结构合理的专业化职业化院感防控队伍,形成以院感防控队伍为骨干、医疗机构全员参与,权责明确、分工协作、覆盖全面的院感防控工作体系。专栏3: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与服务模式优化工程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建设综合、儿童、癌症、妇产、口腔、精神、神经、骨科、创伤、心血管、脑血管、呼吸、老年医学、传染病、肾科、康复、医学影像、风湿免疫、重症医学、血液等类别市级区域医疗中心,争取创建省级区域医疗

42、中心。重大疫情救治能力建设。加强市传染病医院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建设;推进市第一人民医院建设感染性疾病楼,设立传染病负压重症监护病房,满足传染病重症病例救治的需要;各县(区)在县级医院(含中医院)内选择独立楼栋建设传染病区或传染病分院,或选择1家基层医疗机构改扩建为传染病分院,满足县域内传染病隔离留观、健康监测需求。加大专科能力建设。大力推进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引导医院加强呼吸、感染、重症、精神、儿科、病理、麻醉、急诊等薄弱专科能力建设,加快儿科、精神、重症医学、急救创伤、病理、康复等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加大医院信息化建设。构建智慧医疗、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建设框架,逐步实现科

43、学化、信息化、智慧化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深入实施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全面推进二级以上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研究建立医院绩效考核结果应用机制,推动转变医院发展方式,构建有利于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四)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提质增效更加注重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大力实施卫生强基工程,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布局,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档升级,推行基层首诊式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做优做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1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适应人口集中转移和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城市新区开发建设新形势,优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布局。每个街道或3-10万服务人口设置1所城市社区

44、卫生服务中心,新建居民区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或家庭医生工作室;每个建制乡镇至少建好1所政府办乡镇卫生院,依托中心乡镇建设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按照行政村或服务人口数量设置村卫生室,实行乡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全面推进医联(共)体建设,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为服务平台,构建上下贯通、分工协作的城乡居民网格化健康服务体系,为居民提供连续综合服务。2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开展社区医院示范县(区)建设,推动符合条件的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设社区医院,建成15个社区医院。建设17个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确保全部通过二级医院服务能力评审。持续推动基层特色科室建设,充分发挥特色科室孵化中心精准

45、帮扶作用。加强甲级村卫生室、家庭医生工作室、专家工作室(联合病房)建设。到2025年,90%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国家服务能力基本标准,30%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国家服务能力推荐标准。3实施卫生人才强基工程。开展基层卫生人才统一招聘,加快建立“县管乡用”制度。推进全科医生培训,动态调整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规模。提高基层卫生人员实训基地建设水平,推进基层卫生人员培训,加大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力度。全面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一类财政保障、公益二类绩效管理”。扩大基层卫生骨干人才规模,实施全科医生专项补助政策,提升基层医务人员待遇。提高乡村医生补助和社会保障水平,稳定村医

46、队伍。深化城乡对口支援,安排专项补助,促进优秀卫生人才下沉和资源共享。4创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丰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涵,优先做好重点人群个性化签约服务。推行基层首诊式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强化基层“健康守门人”作用,向签约居民提供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服务。壮大签约服务队伍,丰富签约服务内涵,优先做好重点人群个性化签约服务。开展以家庭病床为重点的预约上门服务,大力发展“互联网+”签约服务。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激励机制,调动家庭医生团队积极性。充分发挥家庭药师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中作用,积极开展家庭药师居家药学服务工作。鼓励商业保险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探索建立基层首诊负责制和转诊审核责任制。加强

47、签约服务履约效果考核,建立以签约居民为主体的反馈评价机制。5做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逐步提高基本公共卫生项目政府人均补助标准,不断拓展服务人群受益面,建立健全购买服务机制,规范项目绩效管理评价,提升项目运行管理水平。构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级医疗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服务模式。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健康管理中心建设,推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向健康管理转型,促进医防融合发展,为开展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服务奠定基础。充分调动城乡居民参与健康管理积极性,增强城乡居民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获得感。专栏4: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健康服务赋能工程深入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推动城乡符合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设社区医院,持续开展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和基层特色科室建设项目,实施卫生人才强基工程,进一步完善家庭医生服务机制,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优化基层网络化服务支撑体系,全面实施基层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提档升级,有效发挥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服务主力军作用。到2025年,力争全市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服务能力推荐标准比例达到30%、建有1个以上基层特色科室的比例达到70%,建成15个社区医院、建设17个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100个甲级村卫生室,实现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其他杂项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