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连云港市“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doc(4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连云港市“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1年12月 46 目 录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1(一)发展基础1(二)存在问题3(三)面临形势5二、总体要求6(一)指导思想6(二)基本原则7(三)发展定位8(四)发展目标9三、主要任务11(一)提升数字经济创新能力111. 加快关键核心数字技术攻关112. 推进数字科技创新载体建设133. 培育数字经济市场主体144. 强化数字人才队伍建设15(二)构建数字基础设施体系171. 加快布局新型数字基础设施172. 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19(三)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211. 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改造212. 推动服务业数字化发展233. 促进农业数字化转型
2、264. 培育新业态新模式27(四)推进数字产业化发展281. 电子信息制造业282.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83. 大数据和云计算294. 物联网305. 数字创意30(五)提升政府数字化治理水平311. 优化数字政务服务体系312. 提升城市精细化治理能力33(六)推进数据价值化351. 强化高质量数据要素供给352. 深化数据要素开发利用373. 强化数字经济安全38(七)深化数字化开放合作391. 建设“数字自贸区”402. 共建数字长三角413. 打造数字经济“一带一路”强支点424. 提升数字经济国际合作水平43四、保障措施44(一)健全组织领导机制44(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44(
3、三)强化数字统计监测45(四)优化营商服务环境45(五)推进体制机制创新45为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战略机遇,充分释放数字经济的叠加和倍增效应,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根据江苏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连云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本规划。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一)发展基础“十三五”期间,连云港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战略,数字经济呈现良好发展势头。2020年,连云港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产值达500亿元,综合实力位列2021中国数字经济城市发展百强榜第65位,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加快融合,数字经济成为推动连云港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数字基础设施
4、加速布局。截至2020年底,建成5G基站2429座,基本实现中心城区和县城5G信号全覆盖。大数据中心建设取得突破,连云港城市大数据中心一期建成投用,中国移动江苏分公司连云港连云新城云计算中心、中国电信(连云港)天翼云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获批建设,洋井石化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初步建成。“智慧港口”特色形成,建成覆盖一体两翼港区的信息网络架构和较为完善的港口综合信息平台,港口生产经营业务处理实现100%信息化,50%业务数据实现共享共用。产业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在不同产业领域得到深度推广应用,拥有国家级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12家,省级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
5、业37家,两化融合发展指数为63.1。累计建成省级星级上云企业185家,工信部重点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试点示范项目2个,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1个,省级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3家。智能制造工程深入实施,累计创建省级示范智能车间19个、市级示范智能车间17个,省级示范智能工厂项目2个。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成功获批中国智慧化工园区试点示范(创建)单位。服务业数字化创新提速发展,天马集团获批国家级数字商务企业及省工业电子商务优秀解决方案服务商,东海县入选“全国农村电商十强典型县”,东海水晶城获批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全国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城市、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获批建设,直播带货、短视频电商、跨境电
6、商等呈现爆发式增长。数字产业化规模不断壮大。“十三五”期间,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大数据与云计算等数字经济产业加速发展。截至2020年底,连云港市电子信息制造业重点企业56家,实现收入91.7亿元;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入库企业25家,实现收入19.3亿元。数字产业集聚发展效应逐步显现,获批省级软件园1家、省级大数据产业园1家、省级互联网众创园1家,电子口岸等4家公司获评省级重点软件企业,同德信息获评省级“腾云驾数”转型升级计划优秀企业,中船重工716研究所等4家企业获评省级软件企业技术中心,累计获得省金慧奖软件11个,通过软件产品评估345件、省级“腾云驾数”转型升级计划优秀产
7、品4个。平台经济新业态加快培育,连合、港港通、蓝宝星球等网络货运平台不断涌现,港口控股集团成功入选江苏省智慧物流降本增效改革“智慧物流主体培育试点”,平台经济集聚发展效应加速形成。数字化治理效能持续提升。构筑五级畅通的电子政务网络,建成覆盖四级的一体化政务平台,全市69家单位270多个政务信息系统实现上云。移动政务服务在江苏政务移动APP客户端标准化应用接入超50个,居全省第二。率先在全省建成电子证照共享平台,电子证照部门覆盖率100%,位居全省首位。数据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加快推进,已成功获取38个国家级数据接口和22个省级数据接口,已开放33个部门共计207类数据资源。创新监管模式,“互联网+
8、监管”平台率先完成与省平台风险预警线索对接、双向单点登录,监管数据指标、覆盖率指标位居全省前列。建成市级社会治理大数据中心和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实现对全市网格化治理工作的全程实时控制管理和研判分析。创新推出具有连云港特色的“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教育、养老、社保、警务、交通、城管、生态环境等服务场景数字化应用不断普及,社会治理数字化水平逐步提升。(二)存在问题“十三五”期间,连云港市数字经济发展综合实力虽然明显增强,但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数字经济发展基础有待夯实。连云港现有创新平台主要集中在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智能装备、临港石化等主导产业,在电子信息
9、制造、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平台相对较少,对数字经济创新能力支撑力度不足。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尚不完善,数字技术在交通、能源、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领域的融合应用不够,作为数字经济发展关键基石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强化。产业数字化转型潜能挖掘不充分。新医药、新材料、石化、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整体数字化水平较低,信息化与产业融合度不高,数字化转型程度参差不齐,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与先进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数字化应用场景亟待进一步挖掘。创新型市场主体培育不足。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大数据和云计算、物联网等产业尚处于发展初期,缺乏产业影响力大、科技创新力强的领军型企业
10、,骨干企业在产业链上下游融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市场主体规模偏小,市场主体活力亟待有效激发和释放。数据资源开发利用与共享有待加强。对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认知不足,用数据驱动经济社会转型的动力不够。部分领域数据开发利用只注重各自发展目标,缺乏横向整合,导致大多数应用系统之间没有统一的技术和数据标准,数据资源缺乏有效的关联、集成和共享,难以形成数据要素市场的应用合力。数字经济安全风险有待化解。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高度依赖对个人数据的读取、采集和应用,一旦服务器遭到黑客攻击极易导致数据泄露。部分互联网企业对网络安全和数据信息保护不够重视,对大数据信息安
11、全缺乏投入和技术支持,数据在采集、储存、分析、计算、调用的过程中缺乏安全加密系统的保护。数据安全、个人隐私保护、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已成为数字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难题。(三)面临形势“十四五”时期,国际国内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面临深刻复杂变化,连云港市数字经济发展在迎来重要战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更为严峻的新挑战。从国际看,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通信、物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全球信息化进入全面渗透、跨界融合、加速创新、引领发展的新阶段,数字经济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同时新冠疫情全球蔓延使数字经济的服
12、务能力、业态活力进一步凸显,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大规模涌现,深刻影响着全球科技创新版图、产业生态格局和经济走向,各主要国家加快完善数字经济布局,数字经济已成为各国促进经济复苏、重塑竞争优势和提升治理能力的关键力量。从国内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积极参与多边机制数字领域国际规则制定,倡导发起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一带一路”数字经济国际合作倡议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行动倡议全球数据安全倡议等,致力为全球数字经济发展和网络空间治理贡献中国方案。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中国”是顺应新发展阶段形势变
13、化、抢抓信息革命机遇、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加快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是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优先任务。从省内看,江苏省以建设数字经济强省为目标,优先布局数字经济体系,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位于全国前列,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主要指标全国领先,工业互联网建设发展走在全国第一方阵。“十四五”时期,江苏省紧紧把握“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重大国家战略叠加机遇,加快推进数字技术攻坚突破和应用探索,全力打造数字技术创新、数字产业发展、数字社会建设和数字开放合作高地,以“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为使命担当,奋力开创全省数
14、字经济发展新局面。从连云港看,当前我市正处于新一轮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家多重战略叠加优势日益凸显,新旧动能加快转换,全市经济社会迈入快速发展轨道。作为全省后发地区,我市承担着转型升级和加快发展的双重任务,亟需探索一条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径,在全省乃至全国谋求更为有利的发展地位。建设“数字连云港”、加快谋划和布局数字经济,是我市顺应新常态、打造新高地、实现新跨越的主要目标任务,对我市实施创新驱动、加速转型升级、助力“双碳”目标、培植后发优势、走出一条具有连云港特色的发展新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
15、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围绕新时代连云港大力度、高质量持续建设大港口、构建大交通、推进大开放、发展大产业、提升大城建、实现大发展,突出创新引领,强化数据赋能,夯实数字设施,着力培育壮大数字产业,加快推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全面深化数字化治理,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构建数字化融合发展生态,打造“一带一路”数字经济节点城市、全国数字经济创新港城、长三角数字治理现代化示范城市,加快实现连云港在新时代的后发先至。(二)基本原则创新引领,数据驱动。坚持创
16、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培植数据驱动型创新体系,大力推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充分发挥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驱动引领作用,推动数据要素高效汇聚和有序流动,以数据资源价值挖掘激发经济新活力。融合赋能,示范应用。深入推进数字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全面融合,以数字赋能推动效率提升、产出增加。加大多元化数字融合场景供给,完善融合发展生态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市场主导,开放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最大限度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创新创业活力,形成多方参与的发展生态。坚持以全球视野推进数字经济发展,高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不断拓展数字经济发
17、展领域和空间。共建共享,安全可控。加大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力度,以数据共享开放推动区域联动,实现互促共进、联动发展的良好态势。构建审慎包容的监管制度,防范化解数字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风险,确保网络安全与数字经济发展良性互动、规范有序、协调发展。(三)发展定位结合连云港打造亚欧重要的国际枢纽海港、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战略定位,积极推进数字连云港建设,将连云港打造成为“一带一路”数字经济节点城市、全国数字经济创新港城、长三角数字治理现代化示范城市,在全国数字经济发展中勇作先行、敢当示范。“一带一路”数字经济节点城市。发挥连云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东方起点和陆海交汇枢纽作用,立足建设“一带一路”交汇点战略支点、
18、打造亚欧重要的国际交通枢纽的发展定位,加快发展数字产业、数字贸易,探索数据跨境安全流动,推进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对外开放合作,拓展数字经济发展新空间。全国数字技术创新港城。对标国内先进,把握数字技术变革带来的历史机遇,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抓手,立足“中华药港”、中国“材料谷”、燃气轮机大科学装置等重点科创载体和平台,在更高水平上集聚创新资源,推动建设一批数字经济领域重大创新平台、新型研发机构,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培育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形成一批创新应用标杆,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数字技术创新港城。长三角数字治理现代化示范城市。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发展对社会治理方式变革的支撑作用,推动政务服
19、务线上线下一体化发展,加快构建以“城市大脑”为核心的城市管理体系,实现实时监测、精准服务和精细化管理,高水平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打造长三角数字治理现代化示范城市。(四)发展目标到2025年,“数字经济强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新型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数字化转型取得实效,数字产业能级显著提升,数字化治理能力不断增强,数字经济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数字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到2025年,国家级重大技术创新平台达到10个,突破一批数字经济核心领域“卡脖子”关键技术,在高端软件、电子元器件、大数据、区块链等领域自主研发一批核心产品,数字技术创新水平国内领先
20、,数据引领型发展模式基本形成。数字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到2025年,建成互联互通高速智能立体化网络,5G网络实现全覆盖,IPv6实现全面推广,“5G+千兆光纤”双千兆城市基本建成,国际通信服务能力和互联互通能力显著提升。产业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到2025年,省级示范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平台达到37个,规上企业工业互联网应用覆盖率超80%,省级星级上云企业达到300家,智能制造、智慧农业、电子商务等产业发展水平全国领先。数字产业能级不断提升。到2025年,数字产业规模大幅增长,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聚壮大,打造1个特色数字产业集聚区、2个百亿级数字化产业
21、集群,产业链协同发展水平显著提高。数字化治理水平精准高效。到2025年,“不见面审批”进一步升级,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走在全省前列,“一网通办”成效显著,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升,高效便捷的智慧社会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多元共治、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表2-1 数字经济发展主要指标类别序号指标单位2020年2025年指标性质总体规模1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0预期性2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产值年均增速%1015预期性3规模以上数字经济企业家8001500预期性数字基础设施45G基站数个24297000预期性5千兆光纤宽带普及率%/95预期性6大数据中心标准机架数个17945000
22、预期性7数据中心PUE(电能使用效率)值/1.51.3约束性产业数字化8省级以上两化融合贯标企业家4960预期性9省级星级上云企业家185300预期性10省级示范智能车间个1930预期性11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个24预期性12省级以上工业互联网平台个13预期性数字产业化13电子信息制造业营业收入亿元91.7200预期性14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亿元19.360预期性15物联网营业收入亿元140350预期性数字化治理16应办事项推办率%/80预期性17一网通办率%/90约束性18公共数据开放率%/100约束性19公共数据使用率%/60约束性三、主要任务(一)提升数字经济创新能力深入实施创新
23、驱动发展战略,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抓手,立足重点科创载体和平台,在更高水平上集聚创新资源,加速攻关核心关键技术,完善创新成果转化机制,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数字技术创新港城。1. 加快关键核心数字技术攻关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连云港市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围绕产业链数字化转型需求,瞄准硅材料、工业机器人、大数据、工业软件、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重点领域,统筹发挥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科技型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深入推进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形成一批标志性创新成果及核心产品。组织实施重点领域重点研发计划和重大专项,通过支持关键技术产品供需对接和应用推广,以揭榜制等方式持续支持关键核心技术产业
24、化协作攻关,着力解决“卡脖子”问题。深化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重点高校、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推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产出的创新成果在连转移转化。突出企业协同创新主体地位。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支持企业参与国家、省级科技计划和重大工程项目,健全由企业牵头实施应用性重大科技项目的机制,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建立各种类型的研发机构,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合作、共建研发机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创建“三站三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积极争创一批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产业创新平台。发挥在连高校院所、技术转移中心和科技镇长团创新源头作用,支持建
25、设各级各类协同创新中心。支持企业、科研院所和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联合组建高价值专利培育示范中心,在主要技术领域培育一批创新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的高价值专利。促进数字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依托南京大学连云港高新技术研究院、东南大学国家技术转移(连云港)中心、江苏海洋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等各种技术交易信息服务平台和创新服务网络,建设一批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基地、科技资源共享与交易服务平台、公共检测平台、科技信息平台、技术交易平台、科技咨询服务平台等,推进第三方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提升科技创新公共服务能力。依托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连云港分中心,加快提升数字科技创新成果集聚、供给侧需求侧对接和全链条一站式服务能力,实现线
26、上技术产权交易、大数据分析等专业化服务。提升知识产权保护和运营服务水平,支持高新区创建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园区,围绕数字经济领域开展产业专利导航和专利预警分析,加快提升专利运用能力和成果转移转化水平。扩大高校、科研院所科研自主权,探索推进高校、科研院所与发明人对知识产权分割确权和共同申请制度试点建设。提高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完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奖励、报酬制度。2. 推进数字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建设技术研发创新平台。积极融入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布局,加快推进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强化江苏海洋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推动与中科院、清华大学等高校院所
27、深度合作。依托江苏省硅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南京工业大学东海先进硅基材料研究院等重点技术研发创新平台,加快数字经济领域研发平台建设,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立足“中华药港”、中国“材料谷”等重点科创载体,全面深化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合作,共建企业联合创新中心,探索在新医药、新材料、临港石化领域建设体制新、机制活、特色鲜明、科技创新能力强、品牌知名度高的专业研究所。推动设立海外研发机构、海外联合实验室、离岸孵化器等平台,配置全球创新资源,承接高端技术转移。到“十四五”末,全市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专业研究所、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重大产业创新平台达80个。建设创新创
28、业孵化平台。发挥高新区和连云区数字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引领作用,提升科技服务大市场服务功能,加快建设“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孵化链、众创社区(研发社区)和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加快数字经济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强化海创未来城、蓝湾科技企业孵化器等新生孵化载体对数字经济领域新创、初创企业的培育力度,积极争创省级以上双创示范基地、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以提升服务效能为导向,开展孵化器、众创空间建设绩效考评,促进科技孵化载体向专业化发展。扶持科技企业孵化器数字化转型,完善“创投+孵化+服务”发展模式,发展“线上虚拟空间”与“线下实体空间”相结合的新型众创平台,深入推进众创社区建设。加强创业投资机构与
29、数字经济创业创新企业、团队和基地对接合作,积极吸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向数字经济创新平台汇聚,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创业创新资金支持体系。3. 培育数字经济市场主体培育集聚龙头企业。围绕硅材料、工业机器人、大数据、工业软件、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重点领域引进培育一批数字经济平台型、综合型、区域型、总部型龙头企业,按照市总部经济发展扶持政策给予支持。积极培育数字经济创新型领军企业,支持骨干企业参与国家、省级科技计划和重大工程项目,健全由企业牵头实施应用性重大科技项目机制,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培育数字经济上市企业,每年遴选一批经营状况好、竞争力强的数字经济拟上市企业入库,推动企业在境内外
30、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上市,加大对经认定的数字经济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的资金奖励力度。优化提升科技型企业。开展“小升高”培育行动,围绕重点领域建设一批专业孵化器,瞄准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方向,精准施策、分类扶持,推动数字产业领域、产业数字化领域和数字化治理领域企业提档升级、高质发展。引进、培育一批有示范效应的新兴数字化方案解决服务商,为产业数字化转型、城市数字化运营提供支撑。鼓励产业资源并购重组,依托政府投资基金支持数字经济企业跨行业、跨领域兼并重组扩大规模,对重大兼并重组采取“一企一策”予以重点政策支持。鼓励传统行业加速向平台化、服务化转型,支持其面向新兴产业成立新型研发机构和专业
31、孵化器,支持本地骨干企业培育自主数字技术产品品牌,带动本地供应链企业协同发展。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加大对数字经济领域科创型中小企业的支持,激发中小企业加速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4. 强化数字人才队伍建设加大高端数字人才引进力度。聚焦数字经济重点领域,依托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平台载体,加大对国内外数字经济领域的顶尖科学家、重点学科带头人、创新创业领军人、紧缺高精尖技术人才等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建立灵活高效的数字人才引进机制,构建政府引导、用人单位主体、社会参与的人才引进体系。坚持产才融合,持续举办“花果山英才双创周”等人才活动,吸引高端人才智
32、力要素加速向数字经济相关产业及项目快速集聚。探索放宽自贸试验区聘雇高层次和急需紧缺外籍专业人才条件限制,建立海外高端人才需求信息发布和定向联系引进机制。依托“一带一路”大数据产业园建设,加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合作项目的支持力度,培养引进数字经济领域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强化数字人才培养开发。加大“花果山英才计划”“521工程”对数字人才支持力度,培育一批数字化转型领军人物,形成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高水平现代化企业家。鼓励高校加强大数据、物联网、信息安全等相关领域的学科建设,积极调动现有教育资源培育关联产业人才。加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创新实践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和境
33、内外培训基地等人才载体建设,不断完善数字人才国际化培养模式,激发人才干事创业活力。鼓励数字经济领域骨干企业等与高校开展交流合作,建设联合实验室、假期集训营、实习实训基地等人才培养载体,构建产教融合的数字经济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数字经济职业技能培训,组织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数字化企业一线从业人员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培训,培育既精通本行业专业技能、又掌握数字技能的“数字工匠”和新型卓越工程师。健全数字人才发展机制。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建立完善以能力贡献为导向的数字经济人才激励机制。对数字经济高层次人才给予生活补贴、安居保障、子女入学、配偶就业、文体消费优惠、就医绿色通道等政策支持。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强
34、化人才分类评价导向,充分发挥政府、市场、专业组织和用人单位等多元主体的作用,分类建立符合不同人才成长规律和职业专业特点的人才评价机制。完善市场化、规模化人才基金运作机制,拓宽数字人才、项目和资金的对接渠道,构建多层次人才金融产品供给体系。创新人才服务机制,建立健全“线上线下”的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体系。(二)构建数字基础设施体系发挥数字基础设施重要支撑作用,全面布局建设网络基础设施,加快升级传统基础设施,形成“有线无线一体化”的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智慧网络,构建新网络、新算力、新技术一体化发展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支撑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1. 加快布局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全面升级通信网络基础
35、设施。加快推进5G规模组网建设,率先在市县城区、乡镇镇区、重要公共场所、交通干线、产业园区全面覆盖。推进城乡千兆光纤网络建设,加速光纤网络扩容,全面提升网络整体容量和综合业务承载能力,实现家庭千兆、商务楼宇万兆接入能力全覆盖。统筹推进IPv6规模部署,加快骨干网、城域网、接入网等固定网络基础设施IPv6改造。推动洋井石化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向上对接国家顶级节点,向下对接企业节点,面向全市提供完善的标识解析运营服务。积极探索在医药、新材料等领域建设行业标识解析二级节点项目。支持企业开展内网改造,推动工业互联网“入车间、连设备”,培育基于5G的工业巡检、环境监测、海量数据采集、沉浸式数字孪生
36、、自动导引运输车(AGV)运输、远程运维、远程控制等典型工业应用场景,支持开展基于IPv6的工业互联网应用试点示范。加快构建“一带一路”信息通信战略支点,积极争取国家、省重大信息基础设施在连布局,加快完善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服务,提升访问质量,降低接入价格。统筹建设算力基础设施。加快推动城市大数据中心扩建,着力提升服务器托管、租用、增值业务及云服务等信息服务能力,加强数据中心关键技术攻关和服务模式创新,支撑密集数据计算、高性能计算和数据存储、容灾备份等应用需求。加快连云港移动大数据中心、连云新城天翼云中心等大数据中心建设,大力推动绿色数据中心创建、运维和改造。协同发展高性能计算基础设施,加快
37、市高新区云计算资源(服务)中心建设,推动东海县、灌云县、灌南县、赣榆区和徐圩新区云计算中心建设并提供公共云服务。鼓励市高新区及大中型骨干企业搭建面向石化、生物医药、冶金、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特定行业、特定领域的工业云,开展科学数据处理和先进计算服务,加快形成开放型工业信息基础设施服务平台体系。围绕车联网、工业互联网、城市运行态势感知、应急实时响应等典型场景,建设边缘化、泛在化的计算设施。加快布局新技术基础设施。发挥中船重工716研究所等龙头企业技术优势,推动图像识别、文本分析、光学字符识别、语音识别、人脸识别、视频分析等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加快建设装备制造、车联网等行业人工智能开放平台,丰富各
38、行业应用解决方案供给。结合城市发展需要和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培植区块链相关技术开发企业,加快建设安全可扩展的区块链基础设施,形成集公共节点、共识集群等于一体的区块链服务网络,推动区块链在防伪溯源、内容保护、信用管理等领域的应用。聚焦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布局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中心、研发中心,抓好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专栏1 重点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计划5G建设计划。2021年,城区、县城、重点乡镇、重点产业园区实现5G信号全覆盖;2022-2023年,农村5G网络大范围覆盖,重点区域深度覆盖;2025年,实现全市全覆盖,重点区域
39、深度覆盖。大数据中心建设计划。中国移动连云新城云计算中心2021年主体完工,2022年投入使用;中国电信天翼云中心2022年建设完成,初期装机规模达到800-1000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计划。洋井石化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2021年完成验收,实现连云港市重点石化企业接入。到“十四五”末,标识解析量超过1亿次,成为国内知名的二级节点。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建设计划。加快原有信息基础设施完善,2021年具备运营能力,总带宽达80G。“十四五”期间,全面引导帮助在连企业充分使用专用通道,着力提升通道国际互联网通信服务能力。2. 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加快建设智能交通基础设施。加
40、快建设智慧交通综合平台,加强路网运行监测、应急处置、公众出行、决策辅助分析等统一管理。推进ETC支付、路况预警、车联网支持、应急事故预案、路政管理维护、道路容量管控、动态路况监控、综合交通管理、综合车辆监控调度等智慧交通项目建设,推动港口、道路、机场等交通设施及运载工具智能化升级。有序建设车联网、电动汽车充电等基础设施,完善C-V2X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自动驾驶(L3级)测试。加快实施机场智慧化改造,全面部署人脸登机、自助通关等智能服务设施。突出智慧港口建设,立足亚欧国际系统枢纽、国际新亚欧大陆桥陆海联运通道,提升连云港港生产运营智慧化水平,结合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高科技手段,完善港
41、口硬件及信息系统的更新升级。推进“互联网+”港口物流模式,积极探索集装箱自动化码头建设。支持智能通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参与“一带一路”智慧海关系统建设,打造船舶进出境无纸化通关口岸。专栏2 智慧港口建设工程加快港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港口云数据中心功能,提升系统应用、数据存储、数据挖掘分析等服务能力,增强感知与智能化设备覆盖率、信息安全防范灾备等能力,构建智慧港口云服务体系。完善港口生产智能化作业体系。立足规范化生产和运营管理,实施智能闸口、无人磅房、电子理货等项目建设,集成打通信息系统,实现主要数据强关联、无断点,业务操作无纸化,打造精准管理系统,实现数字化决策。建设“互联网+港口”数字化
42、平台。建立覆盖新亚欧陆海通道的港口物流数字化供应链,整合铁路、公路、水路、民航、邮政、海关、检验检疫等信息资源,打通物流信息链,推广射频识别、多维条码、卫星定位、货物跟踪等信息技术在物流体系中的应用,形成高水平、个性化的现代物流体系。有序建设智慧能源基础设施。加快智能电网建设,优化特高压、超高压骨干网架和城乡配电网,推动建设智能变电站、光伏微电站等基础设施,加快部署电力物联网、新能源微电网、分布式能源微电网等智能电网基础设施。建设智能电网管理系统,实现电力能耗的实时分析、测量、监测和控制。有序发展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加快实施华能海上风电等新能源项目,推进田湾核电续建工程,探索开展绿色
43、核能供热,加快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新技术在核电、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的应用,利用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进行仿真、评估和优化生产过程,提高产品可靠性与稳定性,打造先进能源动力技术群。加快推进电动车充电网络和储能网络建设,探索加氢/加油、加氢/充电等合建站发展模式,鼓励现有加油、加气站点网络改扩建加氢设施,加快推进加氢、储(输)氢、制氢等设施建设,推进新型绿色能源生产和消费。推动构建“源-网-荷-储”协调发展、多种能源形态协同转化、集中式与分布式能源互补运行的能源互联网,加快建设能源大数据平台、能源互联网协调控制系统平台建设,实施互联网试点示范城市、示范园区、智慧能源示范项目,助
44、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加快市政基础设施智慧化改造。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数字化建设,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综合管廊规划、建设、运营全过程的智能应用。开展智慧灯杆工程,推进各类存量灯杆的分批改造,有序布局集自动设置、远程控制、亮度调节、路灯状态、效能显示、指标精细化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灯杆,实现一杆多能、一杆多用。实施智慧停车工程,科学推进城市停车设施规划和建设,推广应用智慧停车管理信息系统和公共停车信息引导系统,逐步形成可持续停车发展模式。围绕燃气、给排水、环境卫生等市政设施,加强智能感应、环境感知、远程监控等技术手段建设,提升市政设施管理、市容环境卫生整治、环境保护、园林绿化、防洪防涝、污水处
45、理等实时化、精细化管理水平。(三)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以“上云用数赋智”行动为牵引,加快制造业、服务业、农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1. 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改造加快实施智能制造。实施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专项行动,鼓励医药、石化、装备、新材料等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诊断。支持企业围绕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生产过程智能控制、供应链优化等开展技术改造,储备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建设一批具备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优化自决策、精准控制自执行能力的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不断提高精准制造、敏捷制造和智能制造水平。深入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工
46、作,在医药、石化、装备、新材料、冶金、纺织服装、食品、信息技术等行业建立全市贯标试点后备企业库,推动大中型企业的业务流程再造和组织方式变革。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深化工业互联网赋能体系建设,推动制造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提升工业互联网建设及应用水平。推动徐圩智慧化工园区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区域级综合性二级节点,引导中船重工716所等已建、在建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成为综合性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石化、新医药等龙头企业打造企业级、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依托平台加强大数据建模分析、通用应用支撑等能力建设,深化产业链供需对接。组织实施“5G+工业互联网”专项行动,加快推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
47、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分类打造一批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推进企业全面建设工业互联网网络、平台、安全三大体系,推进制造、产品、工厂资产和商业全流程全维度优化,实现企业降本增效、转型升级。推进产业园区数字化升级。围绕石化、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等重大产业基地建设,以信息化驱动工业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取得突破。积极推进智能制造示范区建设,推动智能制造由企业层面向行业层面、区域层面提升发展。支持高新区、徐圩新区等重点产业园区与国内龙头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展创新合作,统筹推进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园区综合业务智能管理系统、监控指挥系统和开放式智慧交互平台,促进园区整体数字化网络化升级。专栏3 “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工程石化基地。以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不断提升园区管理运作水平,确保环保安全、工艺设备、投入产出、品质品牌四个“世界一流”标准,高水平建设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建成全国有影响力的智慧园区。新医药基地。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和医院等创新资源,建立产学研服务平台,提高医药产业创新能力。依托“一带一路”连云港智慧化工作平台,加强与国际研究机构对接,推进新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