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十四五”沿海发展规划 .doc

上传人:山*** 文档编号:97745088 上传时间:2024-06-25 格式:DOC 页数:60 大小:18.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连云港市“十四五”沿海发展规划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连云港市“十四五”沿海发展规划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连云港市“十四五”沿海发展规划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连云港市“十四五”沿海发展规划 .doc(6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连云港市“十四五”沿海发展规划 2021年12月序 言“十三五”时期,连云港市高度重视沿海开发,深入实施以港兴市、产业强市、城乡协调发展、创新驱动发展和绿色发展五大战略,着力建设大港口,构建大交通,推进大开放,发展大产业,促进城市功能与品质大提升,实现大发展。“十四五”时期,连云港市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为系统谋划推进沿海高质量发展,深入践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奋力推进新时代“后发先至”,依据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21-2025年)连云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连云港市“十四五”沿海发展规划。本规划对“十四五”乃至更长

2、一个时期推进连云港沿海高质量发展作出系统谋划,阐明发展思路、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取向,是指导连云港沿海发展的行动纲领和编制相关规划的重要依据。规划期为2021-2025年,远景展望至2035年。目 录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1第一节 发展基础1第二节 机遇挑战4第二章 总体要求6第一节 指导思想6第二节 发展原则6第三节 发展定位7第四节 发展目标8第五节 发展格局10第三章 打造临港产业集聚带12第一节 提升科技创新引领能力12第二节 发展壮大特色产业14第三节 加快培育海洋新兴产业17第四节 做强园区平台载体19第四章 构建滨海风貌城镇带21第一节 全面提升城市能级21第二节 全面建

3、设滨海城镇23第三节 全面加速乡村振兴25第四节 全面完善城乡基础设施26第五章 塑造美丽生态风光带28第一节 提升海洋生态系统功能28第二节 提升陆海污染协同防治水平30第三节 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32第四节 打造特色海洋文化旅游名片34第六章 打造双向开放示范带38第一节 建设连接全球的东方大港38第二节 打造亚欧重要国际交通枢纽42第三节 构筑东西双向开放门户44第七章 建设幸福宜居样板区48第一节 提升民生共享水平48第二节 深化社会治理50第三节 守住安全稳定底线52第八章 规划实施保障54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54第二节 加强政策支持54第三节 加强资源要素保障55第四节 加强监督

4、考核56II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第一节 发展基础“十三五”时期,全市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推动沿海开发决策部署,加快推动沿海发展,经济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为更加深入推进沿海高质量发展、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综合发展实力稳步提升。全市经济规模和发展质量不断提升,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3277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五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万亿元,完成产业投资4300亿元。人口加速集聚,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常住人口达到459.9万人,相比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增加20.5万

5、余人,占江苏沿海地区比重达到24.2%,相比2010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现代产业体系雏形已成。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由2015年的 13.1:44.4:42.5调整为11.8:41.9:46.3。临港先进制造业迈出坚实步伐,国家石化产业基地加快建设,盛虹炼化一体化等重大项目有力推进,“中华药港”建设全面铺开,新医药、硅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装备制造四大国家级产业基地初步建成。多式联运、滨海生态等优势逐步显现,花果山景区成功创建5A级景区。2020年海洋生产总值855.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6.1%。国内首艘南极磷虾专业捕捞加工船“深蓝号”从连云港起航开赴南极。获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6、、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高效低碳燃气轮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淮海工学院升格为江苏海洋大学,马卡洛夫海洋工程学院获批设立。滨海城镇建设稳步推进。城镇化建设持续推进,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1.5%,相比2015年提高了4.7个百分点。中心城区、新兴港城、特色镇村等滨海特色城镇体系加快形成。中心城区能级加速提升,徐圩新区成为全市沿海开发重要载体,连云新城规划开发、赣榆新城建设全面提速,老城改造步伐加快。东海县纳入全国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试点。东海水晶、连岛海滨风情等特色小镇加快建设,黄窝村等滨海传统村落建成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东西双向开放成果丰硕。“一

7、带一路”交汇点战略支点建设扎实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四次见证中哈物流基地建设,上合物流园获批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连云港新亚欧大陆桥集装箱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入选全国多式联运示范项目。中欧班列开行量和运行效益位居全国前列。综保区、自贸试验区先后获批,自贸试验区累计形成实践案例75项,为全国制度创新作出积极贡献。获评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城市、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花果山国际机场即将开航,连徐、连盐、连青、连淮铁路开通运营,连云港区30万吨级航道建成,万吨级泊位达74个,开辟远近洋航线73条,通达150多个国家地区,成为全国国际枢纽海港,港口年货物吞吐

8、量、集装箱运量达2.52亿吨、480万标箱。海洋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建立生态保护修复陆海统筹和区域联动机制,强化治河治海有效衔接,全面推行河长制、试点实施湾长制。开展蓝色海湾整治,为全省唯一入选国家“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城市。15条入海河流全部消除劣类,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比例达67.2%。获批国家生态环境与健康管理试点地区,探索建立以流域为管辖范围的灌河流域环境资源审判法庭,建成全国首个海洋牧场环境司法执行基地,劳务代偿、异地补植、增殖放流等修复性司法经验全国推广。稳步推进滩涂垦区开发利用,共实施滩涂开发项目15个,开发总规模8.1万亩。“十三五”时期全市沿海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对照高

9、质量发展要求,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综合实力还不强,产业结构还不优,二产发展势能尚未充分释放,产业链条偏短,产业创新能力不强。三产体系不够健全,现代物流一业独大,滨海文旅等发展优势和特色亮点尚未充分彰显。海洋产业规模较小,潮间带滩涂、滨海湿地、海洋生物等独特资源开发程度不高。二是城市形象与现代海洋城市还有差距,港产城融合深度不够,滨海特色城镇风貌有待打造。三是港口运营能力还需提升,近远洋航线少,枢纽港、产业港、物流港、贸易港的建设还需加快,竞争能力与优势港口相比较弱。四是对外开放水平不高,开放型经济规模偏小,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效仍需加强,首创性成果不足。五是海洋环境保护基础支撑薄弱,产业绿色化

10、水平有待提升。第二节 机遇挑战未来一段时期,连云港沿海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都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机遇与挑战并存。构建新发展格局为连云港沿海发展注入新动能。我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深化推进,强化了连云港与国际社会特别是东亚地区的联系。连云港作为“一带一路”交汇点战略支点和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三大片区之一,承东启西、连南通北,构建新格局将助力连云港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与此同时,国际经济形势日益复杂,全球治理秩序、国际产业分工加速重构,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海外市场存

11、在较大不确定性,需要保持战略定力,加快全方位高水平开放步伐。海洋强国建设为连云港沿海发展提供窗口期。世界已进入海洋经济时代,海洋经济已成为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拓展经济和社会发展空间的重要载体。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报告都将建设海洋强国作为重大战略任务,提出坚持走依海富国、以海强国、人海和谐、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以海洋产业为代表的蓝色经济正成为拉动连云港增长的重要引擎,有效助力连云港后发先至。与此同时,连云港海洋产业仍以传统产业为主,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方兴未艾,实现高质发展需要加倍努力。多重国家战略叠加为连云港沿海发展拓展新空间。围绕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淮河

12、生态经济带发展等多个重大战略,省委、省政府作出系统实施沿海发展、推进沿江产业向沿海升级转移、建设苏北物流“金三角”等系列决策部署,为连云港市沿海发展提供了强劲动能和多重发展机遇。与此同时,区域资源、人才、港口等竞争将更加激烈,给连云港带来了一定的虹吸风险,给未来发展带来了更大压力。绿色发展为连云港沿海快速崛起带来新机遇。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十四五”时期的重大任务。连云港拥有山、川、海、岛等众多生态资源,有条件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和绿色消费,加快建立和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13、,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与此同时,打赢碳达峰碳中和的硬仗对连云港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未来连云港重大项目布局面临着空间、能耗、排放等指标的制约,需要更好平衡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总体来看,沿海作为江苏、长三角、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区域布局中最具成长性板块,当前已步入创新引领、能级提升、布局优化、特色彰显的发展新阶段,连云港需辩证认识新时期的机遇与挑战,迎难而上,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全面开启连云港“十四五”沿海高质量发展黄金期,谱写发展新篇章。 11 第二章 总体要求第一节 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

14、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肩负“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扣“奋力加快新时代的后发先至”奋斗目标,发挥沿海独特优势,协同推进产业发展、城镇布局和生态建设,增强服务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能力,加快建设临港产业集聚带、滨海风貌城镇带、美丽生态风光带、双向开放示范带和幸福宜居样板区,争当江苏沿海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全面开创沿海高质量发展新局。第二节 发展原则坚持双向开放,合作共赢。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打造国际枢纽海港,建设东方大港,在更高层

15、次、更宽领域推进沿海开放,促进政府、社会、企业等各方共同参与沿海高质量发展,形成双向开放、合作共赢新局面,努力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坚持系统观念,全面向海。注重运用系统思维,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全市域全方位谋划沿海高质量发展,策应长三角一体化,推进“一带一路”强支点建设,深入统筹陆海区域协同发展,以陆带海,以海促陆,实现更高水平的陆海统筹、高质发展。坚持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统筹沿海高质量发展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经济增长向创新驱动转变,优化创新生态,加快创新资源集聚转化,强化科技创新对沿海绿色转型发展的支撑作用,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

16、值实现路径,推进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深度融合,推动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品质兴海。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合理调整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加快推进港产城深度融合,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支撑能力,构建优质均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展现沿海特色风貌,打造特色海洋文化,显著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建设现代海洋城市。第三节 发展定位连云港沿海发展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策应长三角一体化,服务中西部,面向欧亚,发挥“一带一路”强支点作用,强化枢纽功能,加快要素资源集聚和创新转化,在海洋强国建设中打造新版图、在“一带一路”建设、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拓展新空间、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临港产业集聚

17、带。发挥沿海深水港口、国家级载体平台等独特优势,主动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创新转化、功能拓展,构建石化、医药产业集群,培育海洋特色产业、发展枢纽偏好型服务业,提升国家级海洋牧场和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能级,打造长三角北翼临港产业集聚高地。滨海风貌城镇带。坚持以人为核心,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全面提升城市能级,全面建设滨海城镇,全面加速乡村振兴,加强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建设,努力使人民群众享有高品质的海滨城市新生活,打造国家现代海洋城市。美丽生态风光带。用好山海资源,做好“治污”“添绿”“留白”文章,集中力量建设一批滨海度假区、亲海风情镇、牧海渔家村和近海观光线,让“林茂、滩净、岸绿、湾美”成为大美港城的

18、鲜明标识,串联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最美海岸线,打造美丽江苏美丽中国生动样板。双向开放示范带。强化以港兴市,加速畅通陆海联动大通道,加快建设自贸试验区、国际枢纽海港、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等高能级开放平台,积极构建“东方大港”,以高效海陆转换助力内外循环、以东西双向开放促进区域发展,打造“一带一路”强支点。幸福宜居样板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人民群众的期盼,着力提升民生共享水平,深化基层社会治理,守住安全稳定底线,持续增强港城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打造生活品质更高的幸福连云港。第四节 发展目标到2025年,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增速保持快于全省沿海地区

19、平均水平,占全省经济总量持续提升,达到4%左右。临港产业体系基本构建。石化、医药、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快于全省,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5%。海洋产业快速发展,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8%。产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5%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5%。滨海城镇更加美丽宜居。中心城区、特色城镇、美丽乡村协调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建成一批展现海洋风貌的滨海港城和美丽渔村。城乡交通一体化水平显著提高,5G网络实现全面覆盖,沿海开发对淡水资源合理增长需求得到满足,防洪挡潮除涝能力明

20、显提高,能源保供更加绿色高效 。双向开放水平明显提高。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更加便捷畅达,亚欧重要国际交通枢纽能级显著提升。自贸试验区形成更多首创成果,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服务中西部地区成效显著,形成高水平双向开放格局。国际班列年开行班次达到2000列,港口吞吐量达到3.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000万标箱,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140亿美元,累计实际利用外资50亿美元。生态风光更加令人向往。森林更加茂盛、滩涂更加洁净、岸线更显绿色、海湾更加美丽,“蓝湾百里”雏形初现,建成一批高品质滨海旅游景点。林木覆盖率保持不低于27%,滨海湿地修复面积达到100公顷,入海河流水质优良(达到或者优于III类)比

21、例达到80%,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不低于80%。新增5A级旅游景区2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2家。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和谐。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等公共服务短板有效补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城镇人口吸引能力持续增强,社会治理水平明显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持续巩固提升,社会大局更加和谐稳定,公众安全感达到95%以上。 展望2035年,综合实力进一步显著增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竞争力大幅跃升,与全省同步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国际大港、现代化经济体系、现代海洋城市。形成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临

22、港产业集聚带、滨海风貌城镇带、美丽生态风光带、双向开放示范带、幸福宜居样板区全面建成。第五节 发展格局全市域全方位谋划沿海发展,促进产业集中布局、城镇集聚发展、生态集约保护,完善基础设施和开放平台,在巩固和厚植优势的基础上重点突破、补齐短板,统筹构建“湾区引领、中心支撑、两翼齐飞、三轴联动”的沿海发展格局。湾区引领。着力提升海州湾临港经济、海洋经济、生态经济和枢纽经济发展能级,打造临港产业集聚核、美丽生态风光核、滨海风貌城镇核和双向开放辐射核,引领带动全市沿海发展。中心支撑。以海州、连云等中心城区作为全市沿海发展的核心支撑,充分发挥人口、产业、科教、开放资源密集优势,为全市沿海发展提供源动力。

23、两翼齐飞。依托临海高等级公路,以赣榆沿海片区和徐圩新区、两灌沿海片区作为驱动全市沿海发展的南北两翼,持续放大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国家石化产业基地势能,加快建设赣榆新城和徐圩新区,深入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加强与海州、连云等中心城区协调互动,打造沿海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三轴联动。依托东陇海线、连淮宁高速、临海高等级公路等三条轴线,推动中心城区向西串联东海、向北串联赣榆、向南串联灌云灌南,促进全市向海临近、向东开放、南北连通、向西辐射,聚焦产业、城镇、生态、开放四大领域,做好“海”“绿”文章,加快县城和港城、临海和内陆联动发展。图1:连云港沿海发展总体布局示意图第三章 打造临港产业集聚带充分发挥

24、沿海区位和资源优势,大力推进科技兴海,促进临港特色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重化工业向绿色发展转型,促进海洋经济向新兴领域迈进,推动海洋渔业向深蓝挺进,强化园区载体功能,加快建设临港产业集聚带。第一节 提升科技创新引领能力培育壮大涉海创新主体。立足沿海产业发展需求,征集制定“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清单,采用“揭榜挂帅”等方式,更大力度支持涉海骨干企业联合高校院所与上下游企业开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协同创新,形成一批国产化替代的引领性原创成果,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加大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力度,深入开展首台(套)装备认定,支持涉海企业装备改造升级、管理创新升级,鼓励有条件企业创建“三站三中

25、心”和重点实验室,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和隐形冠军企业,推进县区板块打造“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中试基地)”企业孵化链。鼓励涉海企业建设海洋科技创新国际合作基地,主动承接全球高端技术转移。支持医药、硅材料等领域企业参与或主导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制定。鼓励企业开展商标国际注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名企、名品、名牌。到2025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000家。加强涉海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围绕海洋产业重点领域,创建省级连云港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创新中心,推进技术转移转化和产业孵化。推进无锡深海技术太湖实验室在连云港建立分支机构,加强与江苏海洋

26、大学合作联动发展。支持江苏海洋大学建设滨海盐沼湿地生态与资源重点实验室。加快推进海洋科技创新和应用转化,重点打造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平台、硅材料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南京工业大学东海先进硅基材料研究院、南京工业大学连云港石化产业研究院、市开发区花果山医学科学中心等,推进省原创化学药创新中心争创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集研发、检测、孵化、展示、交易、人才培养等多功能的公共服务平台,重点打造国家石油化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高性能纤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石化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国家级碳纤维复合材料试验公共服务平台、生命健康产业公共服务平台、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等,提升技术服务能力。到

27、2025年,市级以上涉海科技创新平台和研发机构达35家。打造充满活力的海洋创新生态。坚持走“科创+产业”道路,加快打造“地标产业+产业创新平台+高新技术企业和高端研发机构”的沿海产业创新发展生态,构建区域性沿海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体系。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科研人才聘用机制、技术研发机制、成果转化机制,支持科技人员以股权、期权、分红等方式参与收益分配,集聚科技创新资源,推广“海洋+互联网”“海洋+大数据”等发展模式,创建省级以上双创示范基地、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推动东海县建设省级农高区、有条件县区创建省级高新区。以江苏海洋大学为主体,深化与国内外涉海科研院所合作,面向海洋科技前沿,成立涉海产

28、学研合作联盟,强化海洋基础研究,加快海洋药物研究院等优势学科建设,提升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平台能级,为沿海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撑。支持江苏海洋大学马卡洛夫海洋工程学院建设,支持江苏海洋大学与乌克兰共建中乌海洋智能装备研究院。第二节 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打造国际一流大型石化产业基地。坚持“减油增化”,优化园区布局,提前谋划基地二期项目建设,打造技术经济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基础炼化产业,构建高端石化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发展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产品,承接全省沿江石化产业转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建设国际一流的大型石化产业基地。依托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炼化一体化及多元化原料加工项目所产基础石化产品

29、资源,向产业链终端、价值链高端、创新链尖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与灌云临港产业区、连云港化工产业园、柘汪临港产业区的统筹、协同、联动发展,构建园区分工明确、链条紧密衔接、产业联动支撑、区域协同共进的石化产业发展新格局。坚守环保安全、工艺设备、投入产出、品质品牌“四个世界一流”标准,完善环境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绿色产业发展路径和发展空间,全面提升发展水平。到2025年,石化产业实现应税销售收入3200亿元,基本建成我国最大的原料多元化烯烃产业基地、最具影响力的聚酯原料生产基地、全国领先的高端新材料生产基地和国际最具竞争力的电子化学品生产基地。专栏1 石化产业发展重点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

30、。稳步推进炼化一体化产业,加快发展多元化原料加工产业,大力发展石化深加工产业,形成以大型炼化一体化和多元化原料加工产业为支撑、以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工高端产业集群为特色的产业结构,打造规模、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高端石化产业体系。灌云县临港产业区化工产业园。定位为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的空间拓展区与产业链延伸区,打造以高端化工新材料及其单体为重点方向的石化基地延伸配套区,根据基地发展需要适时向前端延伸可支撑园区产业发展的多元化原料利用项目。连云港化工产业园区。定位为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拓展区,加快推进园区转型升级,控制现有农药、医药和染料及中间体产业总量,做精做绿做优;实施“腾笼换鸟”,利用基地的原料向

31、下游深加工,做绿做优精细化工产业,同时推进石化基地石化原料向下游增值化、高端化衍生发展。柘汪临港产业区化工产业园。依托新海石化现有炼油产业基础进行转型升级,通过原料优化和向化工转型,在不增加炼油产能的条件下适度延伸发展高端化和精细化产品。以化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配套发展化工类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与化工产业紧密联系的化学品物流、仓储和交易平台等。打造世界知名“中华药港”。发挥重点企业示范带动作用,聚力壮大生物药、化学药、现代中药和原料药等四大核心产业,积极发展医疗器械、辅料包材、制药装备、医疗服务等板块,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生物医药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建设原料药生产基地。高水平建

32、设花果山医学科学中心,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医药创新中心。举办中国(连云港)国际医药技术大会、中国医药工业信息年会等重大品牌活动,提高“中华药港”国内国际影响力。到2025年,医药产业实现应税销售收入1360亿元。打造沿海一流优质精品钢基地。支持钢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力度,开发高端钢种,推动钢铁产品结构调整升级、产业提质增效。持续提升行业绿色环保和智能制造水平,稳步淘汰低效落后产能,提高钢铁产业绿色化低碳化水平。有序承接沿江、环太湖地区钢铁企业升级转移,重点引进大型化、绿色化、智能化项目。充分利用国家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和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推进钢铁制造加工、经销贸易、回收加工等各环节

33、协作配合,发展钢铁再生资源加工产业。到2025年冶金产业应税销售收入达800亿元。建设国内领先新材料产业基地。以国家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为抓手,推动石化、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协同发展,加快产品应用,促进军民融合发展,推进产业规模化集聚化,打造高性能纤维材料产业集群。以国家火炬计划东海硅材料产业基地为抓手,围绕光伏、半导体、钛材料等行业高端方向,加强技术攻关,推进技术改造,延长产业链条,扩大产业规模,打造国际水平的硅材料制造基地、石英加工中心。积极发展特种功能新材料,以高性能复合材料及特种功能材料等产业为重点,加快推动生物基PTT材料、光学膜材料、高频柔性覆铜板材料、超高水氧

34、阻隔膜、海水淡化反渗透膜等发展。到2025年,新材料产业应税销售收入达到800亿元。第三节 加快培育海洋新兴产业做大做强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加强海上风电等领域关键核心部件研发,强化上下游产业链配套水平,推动风电装备制造业规模化、集聚化、高端化发展。坚持沿海风电规模化和内陆风电分散化并举,探索建立海上风电试验场,探索开发深远海风电,有序发展陆上风电,设立海陆风电运维中心,建设陆上风电平价示范基地。多元化推动太阳能利用,建设“光伏+”综合利用平价示范基地,探索发展海岛太阳能应用成套体系,加快推进太阳能海上应用。因地制宜发展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在确保绝对安全的前提下有序利用核能,稳妥推进核能供热

35、,推进田湾核电7、8号机组建设,进一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巩固提升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以专用装备、新型电力装备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为依托,重点发展海洋风电设备生产制造、海水淡化设施设备制造、岸基智能装卸系统制造、船用智能装卸臂制造、深远海养殖装备等领域。鼓励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共享制造等新模式应用,提高柔性化个性化生产能力,推动专业化增值服务,推动装备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升级。拓展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围绕海洋创新药物前沿领域,依托骨干企业和省海洋药物活性分子筛选重点实验室,建设海洋生物制药创新基地,建设海洋药物研究开发中心、蓝色生物医药孵化中心、药物研发公共技术和服务平台,发

36、展海洋药源生物保种、育种和育苗产业,推广具有民族特色的海洋中药产品,打造国家级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集聚示范区。开发蛋白肽、虾青素、藻红蛋白等产品,培育发展生物医药保健品。积极培育海洋新材料产业。以适应我国海域和气候条件为目标发展海洋风电材料,以耐海水海洋气候腐蚀、耐高压为目标发展海工装备材料,以面向海上风电装备、高端船舶、海上钻井平台等重大海洋工程装备为重点发展海洋防护材料,以提升原材料国产化进程与规模化生产能力为重点发展高性能分离膜等功能性材料。坚持原始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开展海底通讯材料、轻质高强深海探测材料等前瞻性领域的培育。推动海洋渔业经济“深蓝”发展。按照调近岸、谋深海、优养殖、扶

37、加工、兴休闲的发展思路,加快渔业生产结构调整,推进海洋渔业绿色高效发展。鼓励零散渔船整合升级,培育壮大深远海养殖、远洋捕捞等高效特色海洋渔业,鼓励发展集中式、专业化的海洋渔业养殖模式,推动远洋优质渔业资源开发。壮大渔业加工业,提升产品附加值,重点发展南极磷虾精深加工基地、海洋食品产业群、青口蓝湾加工冷链物流产业群和高公岛渔业综合产业群。特色发展休闲渔业,发展适应不同层次需求、多类型的休闲渔业基地,培育一批集渔事体验、科普教育、休闲垂钓、渔趣休闲、文娱购物、美食观光等功能为一体的休闲渔业集聚区。推动渔港改造升级,加快推进堆沟沿海渔船避风锚地建设,支持青口海头、连岛高公岛、燕尾港渔港经济区和连岛中

38、心渔港建设,打造国家级海洋经济示范区。加快建设国家级海洋牧场,推动前三岛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第四节 做强园区平台载体优化园区功能布局。坚持规划引领、统筹布局,构建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相互支撑的开发区产业布局。加强园区协同发展,引导园区在产业、企业、产品等方面耦合协同,推动园区形成共生互补的产业生态体系,培育特色产业先进制造业集群。鼓励条件好的开发区按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原则,创新形式开展开发区合作共建。提高园区智能制造水平,推进徐圩新区“5G+智慧石化园区”建设,打造安全、环保、绿色、便捷、节能、舒适的新型智慧园区。提升园区绿色集约发展水平。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合理预留园区拓展用地,

39、科学划定功能边界。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突出“以亩均论英雄”,提高土地利用强度和产出效益。建立健全环保、能耗、用地、质量、安全等倒逼机制,优化调整土地存量。完善园区环保基础设施,开展污染第三方治理,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推动园区循环化改造,创建绿色园区、循环园区。优化环境准入管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监管,探索生态环境管理新机制,深入推进省产业园区生态环境政策集成改革试点。深化园区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园区管理与开发、条线与属地、区内与区外等各方面的关系,支持有条件的园区探索市场主导型管理模式,营造一切有利于园区发展的外部环境。加快制度创新和先行先试,深化园区人事薪酬、财政管理、投融资等体制机制改革

40、,激发园区干事创业积极性。支持园区共建共享,完善产业共育、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共建机制。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经验,对标国际标准,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在制度创新、改革开放、产业培育等方面联动创新、协同发展。第四章 构建滨海风貌城镇带坚持港产城融合,以滨海风貌为特色,优化沿海城镇发展布局,完善基础设施,推动中心城区、滨海城镇、特色乡村等协调发展,更大力度推动“城市东进、拥抱大海”,加快打造城镇连接、美村点缀的生活空间。第一节 全面提升城市能级提升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以建设国家现代海洋城市、现代化国际海港中心城市为目标,优化海滨城市功能布局,彰显现代港城海洋风貌,推动城区间城市功能互补、产业

41、差别化特色化发展,增强城市功能品质和辐射能力。发挥城区要素集聚的规模优势,不断强化城区中心功能。优化提升国际商务、海洋科技创新、海洋信息服务、生态旅游等功能,打造高层次开放合作平台,提升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协作的能力。大手笔打造城市几何中心,更大力度集聚高端人才、高端企业,着力建设高端商务区、高水平科技研发区、高品质生活居住区。持续提升城区功能品质,注重生活空间增绿添彩,精细打造客运枢纽、特色街区、核心景区,精致建设公共空间、绿地公园、城市小品,精美装扮建筑立面、城市地标、夜景灯光,加快数字化城市建设步伐,强化城市建设管理精细化,构建新时代公园城市。提升城区对周边县带动能力,加强东海县、灌云县、灌

42、南县与城区之间在产业、交通、旅游、社会事业等之间联系,形成面向城区发展的城市发展格局。专栏2 中心城区重点发展引导连云片区。立足开放门户、城市客厅定位,按照现代化、国际化、智能化、生态化的目标,重点建设现代港航中心、国际商务中心,高水平打造连云新城、连岛、开发区城市几何中心,大力发展公共服务,迅速提升城区人气,打造引领城市新发展方向的创新发展示范城区,成为汇聚山海精华、展现支点高度的标志性窗口。徐圩片区。围绕“生态、智能、融合、示范”的理念,大力推进绿色石化、新材料、港口物流等临港产业与配套服务业态协同发展,推进港产城融合,科学规划空间发展布局,提升产业、人口、居住的布局匹配度,进一步优化配置

43、生活要素和产业要素,着力打造充满活力的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海州片区。坚定“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突出转型升级、改革创新、生态为重、民生为要,重点发展政务、科教、文化、商业、交通等五个中心,推动城市再造、品质升级,保护历史文脉,科学推进高新区南拓区、云台山南片区发展,打造辐射力强、宜居宜业的活力主城。赣榆片区。坚持特色发展,重点发展商业及海洋文化、旅游休闲等功能,加速崛起北翼产业港、江苏“北大门”。提升城市内在品质,做足海的文章,保护性开发岸线,构建“海城相拥、岛城相望”的城市格局。增强县城发展功能。进一步提升县域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东海县、灌云县、灌南县县城新型工业化和新型

44、城镇化深度融合,引导县域特色经济及农村二三产业在县城集聚发展,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融入城市群和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加快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发挥东海县国家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城建设引领作用,补齐医疗机构、职业教育、物流配送等短板,提升公共服务供给配置能力,与中心城市形成“同城效应”,全面增强县域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第二节 全面建设滨海城镇建设具有海洋魅力的滨海新城。以连云港港口为引领,以临港产业为支撑,以连云区、赣榆区、徐圩新区为依托,推进沿海港产城一体化发展,建设经济发达、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滨海港城。完善金融、物流、交易、咨询等航运配套服务功能,提升港城公共服务功能,加快人口

45、集聚,打造发展新中心。优化利用沿海岸线资源,适度加强港区和园区的城市配套功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专栏3 沿海重点打造的现代化滨海港城连云新城。加快推进海陆双向开放,充分展示海港城市的景观风貌,完善城市配套,重点发展国际贸易、商务服务、港口物流、总部经济等功能,打造区域性港航服务中心、国际商务中心、现代公共服务中心、休闲娱乐康养中心。赣榆新城。统筹推进城市设计、基础设施及公共配套建设,稳步开发琴岛天籁、徐福片区,恢复岸线生态,完善基础配套,提升功能品质,建设海上示范城。打造以秦山岛为核心的蓝色滨海风情游、以徐福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探寻游等“旅游品牌”。徐圩新区。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围绕服务打造高端

46、石化产业集群,将徐圩新区打造成为产城融合发展的临港新城。推动滨海小城镇特色发展。依托生态资源、临港产业等特色,加快建设海头渔港风情镇、宿城云山风情镇、高公岛海产风情镇等一批滨海风情镇。立足美丽、宜居、特色,推动连岛街道、连云街道、柘汪镇、宿城街道等,塑造经济富裕、环境优美、配套完善的小城镇。支持有条件的镇申报历史文化名镇,强化特色风貌塑造,形成最靠近海、最拥抱海的生活空间。优化特色小镇空间布局,以功能提升带动产业集中、人口集聚,进一步推动连岛海滨风情小镇等特色发展。增强重点中心镇特色产业集聚和公共服务功能,吸纳更多农业转移人口,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纽带和关键节点。专栏4 重点打造的特色小镇连

47、岛海滨风情特色小镇。充分挖掘连岛海洋文化内涵,加快西连岛片区整体改造,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海洋牧场、渔家民宿、渔港经济区,重点开发海上旅游,持续打造“铁人三项”“环岛自行车赛”等旅游赛事品牌。东海水晶小镇。围绕产业、文化、旅游三大主线,重点打造水晶产业集聚区、配套区、拓展区三大功能板块,建设由中国东海水晶城、中国东海水晶博物馆、水晶研发检测基地、大师工作室、东海直播电商产业园、特色主题街区等组成的创新产业社区。打造滨海特色村落。优化乡村山水、田园、村落等要素空间,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保护渔村肌理,保持渔村原有地形地貌、街巷、空间秩序和有

48、机空间形态,加快建设韩口村、西连岛村、黄窝村等一批新型村落,打造宜居宜游的特色渔村。合理布局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加强特色风貌塑造,深入特色文化挖掘,建设一批立足乡土社会、展示地域特色、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的特色田园乡村。培育发展家庭工场、手工作坊,积极发展海淡水产、设施园艺、畜禽等乡土产业,增强就业富民支撑。第三节 全面加速乡村振兴积极推动农业重整。立足海洋养殖业,坚持适度捕捞、高效养殖、精深加工、标准化生产,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发挥滩涂和海洋资源优势,以文蛤、贻贝、缢蛏等海产品重点,发展现代化、规模化、无公害的海珍品。开发建设海洋农牧场,利用海岸带改造的盐碱地和荒滩,引进耐海水和耐盐碱的农作物新品种。支持东海石梁河葡萄庄园、灌云伊甸园、灌云潮河湾、灌南硕项湖现代观光农业园、赣榆青口生态农业示范园等建设,打造在苏北乃至全省叫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其他杂项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