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连云港市“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doc(4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连云港市“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2021年12月 38 目 录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1) 第一节 现实基础.(1) 第二节 问题瓶颈.(4) 第三节 形势背景.(6)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10) 第一节 指导思想.(10) 第二节 基本原则.(12) 第三节 发展目标.(13)第三章 重点任务.(15) 第一节 构建高质量基本民生保障体系.(15) 第二节 构建高质量养老服务供给体系.(18) 第三节 构建高质量儿童福利服务体系.(20) 第四节 构建高质量社会力量参与体系.(22) 第五节 构建高质量城乡社区治理体系.(25) 第六节 构建高质量专项社会服务体系.
2、(28) 第七节 构建高质量基层民政保障体系.(31) 第八节 构建高质量基础设施支撑体系.(33)第四章 保障措施.(36)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第一节 现实基础 “十三五”期间,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特别是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市民政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省民政厅的工作要求,以“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为引领,以“高质发展、后发先至”决策部署为遵循,弘扬苦干实干、善谋善为的良好作风,凝心聚力,昂扬奋进,圆满完成“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作出了积极贡献。兜底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
3、,建立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协调机制。全市累计投入民政资金43.17亿元,依法保障了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稳步提高低保标准,全市城乡低保月平均标准由445元、357元提高到630元,增幅42%、76%,惠及5.3万户9.1万人,实现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围绕责任、政策、工作“三个落实”,识别、救助、退出“三个精准”,深入开展“问题大起底、兜底大排查”专项行动,推动低保工作公开、公平、公正。及时足额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惠及3.7万名困难残疾人和2.1万名重度残疾人。集中和分散供养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分别由1600元/月、950元/月提高到2133元/月、1387元/月,增幅33%、46%。养老服务
4、体系进一步健全。获评全国第四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优秀城市,争取中央财政试点经费1609万元。加强顶层设计,连云港市养老服务促进条例颁布实施。全市建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115家,农村老年集中居住区26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小型托老所、“关爱之家”1372个,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40.15张,接受上门服务的居家老年人数占比达13.31%;护理型养老床位从无到有,占比达58.77%。实施农村敬老院“三有三能六达标”工程,投入资金1.2亿元新建改造农村敬老院33个,养老机构安全管理及专业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取消养老机构设立许可,统一公办、民办养老机构建设运营补贴标准,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事业的活
5、力显著增强。建成7个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实现市、县全覆盖。养老机构消防审验工作2020年9月底全面完成。社会治理活力进一步激发。“政社互动”、“减负增效”、“三社联动”等改革成效明显。持续新建改建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全市达标率97%。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圆满完成,新一届村(居)委会班子结构进一步优化。“一委三会”社区治理模式全市推广率100%,村民议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全面设立,社区协商民主和“微自治”逐步推进。连云港市农村社区“一委三会”治理工作规范地方标准正式发布,形成了基层可遵照执行、上级可考核监督的标准体系。选取5个乡镇开展乡镇服务能力建设试点。对全市1万余名村(居)“两委”人
6、员违法违纪情况进行摸排,排查出不符合条件“两委”人员183名,全部清退并及时补齐配强。扶持社会组织发展,建成孵化基地36家,注册登记社会组织5270家。深化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改革,全市433家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成立社工服务机构58家,1401人取得社工职业水平资格。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重点民生项目有力推进。集8个为民服务中心和多个智能化服务平台为一体的市民政公共服务中心项目,2018年投入使用。市康复医院迁建一期工程顺利建成,市人文纪念园、市救助管理站迁建项目陆续启动。深入开展“住宅式”墓地等殡葬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和为期3年的散葬乱埋专项治理,加大殡葬设施建设力度,编制
7、出台全市殡葬事业发展规划(2019-2025)和市区殡葬设施布局规划(2019-2035),布局规划骨灰堂78个,公益性公墓146个,保障了“逝有所安”。推动社会力量规范参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服务,“四项机制”在全省推广,2020年省民政厅召开现场推进会予以肯定。全面实施尊老金、养老服务补贴、免费婚姻登记、惠民殡葬等制度,为群众送上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民政工作成效进一步彰显。坚持将民政工作融入全市发展大局,树立了一批工作亮点。“一委三会”社区治理模式先后被评为省社会治理十大创新成果、省首批法治实事项目,全国社区建设部际联席会议简报连续2期专刊刊登推广连云港经验。连云区营山社区“136工作
8、法”入选“全国优秀社区工作法”。赣榆区“新乡贤助推乡村治理”被评为“2018年江苏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成果”,灌南县“阳光低保”、灌云县“孤儿集中养护教”服务模式、赣榆区“咱们回家吧”项目先后获评全省现代民政建设十大创新成果。实施社会组织党建“三培养四融合五个好”书记项目,省委组织部安排在省委党校专题授课,工作经验在中国民政和民政工作文选刊载推广。全市三县三区全部获评全省“现代民政示范县区”。 市福彩中心、社会福利中心分别被评为全国民政系统“群众满意窗口单位”、全国“行风示范先进单位”。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坚持抓“早”,实现全市民政服务机构“零感染”。第一时间对全市1687个民政服务机构实行临
9、时封闭管理,开展3轮“四不两直”督查,确保养老机构4500余名老人、儿童福利机构226名儿童、救助管理站221名流浪乞讨人员“零感染”。坚持抓“牢”,实现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全覆盖”。疫情防控一级响应期间,为4类群体困难群众发放临时生活补贴1120万元,获民政部、省民政厅通报表扬。筹集资金43.5万元,对1684户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实行“三个一”关爱服务。坚持抓“实”,实现社会力量疫情防控“全参与”。动员1.2万名社区工作者、网格员下沉到抗疫一线。市县两级民政系统慈善机构接收疫情防控专项善款883.9万元,接收物资价值178万元,全部及时交付疫情防控一线。抓“细”,实现“六保”各项任务“全落实”。
10、为全市491家福彩投注站每家发放疫情防控专项补贴2000元,为市区26家企业争取并发放补贴115万元。第二节 问题瓶颈“十三五”期间,全市民政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区域发展不平衡、领域发展不平衡、覆盖人群不平衡,民政有效供给不充分、民政公共服务效能不充分、民政服务的产业发展及资源利用不充分”等“三个不平衡三个不充分”问题,突出体现在工作理念、互联网思维、资金投入及执法力量等方面。急需加强教育培训推动民政干部职工思维创新。就连云港市而言,民政工作人员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思维方式陈旧,机构改革后,还是老人头、老办法、老思路,推动工作的方法守旧,活力不足,跟不上新时
11、代发展要求,迫切需要加强教育培训,更新理念、思路、手段,用改革的思维、创新的思路推动民政传统业务跟上时代节拍。急需强化“互联网+”思维推动民政运行机制创新。民政工作虽然业务多元、条块分离,但根本指向都是为人民服务,需要用联系的观点看待民政传统业务。就全市民政工作而言,目前APP多、系统多、数据多,同时门禁也多,数据不通,归集无序;一网通办、“一件事”服务、信用体系建设、两库两清单等改革滞后,迫切需要强化“互联网+”思维,推动民政运行机制创新。急需加大民政资金投入力度提升救助保障水平。全市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地方和社会对民政资金投放偏少,受疫情影响,地方资金投入缩减导致民政项目推进难度加
12、大。养老、儿童、殡葬等服务设施建设还有短板,民政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与多层次、多样化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需要在项目建设等方面争取更多资金支持。急需充实民政执法力量提升民政法治水平。就全市民政工作而言,立法方面,大多是层级偏低的规范性文件,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偏少,法律效力偏低;执法方面,执法力量薄弱,执法少、执法软,社会组织、殡葬、地名等领域还存在监管盲区;施法方面,用法治思维推进工作、解决问题的习惯思维还未养成,需要重视和加大民政执法力量的配备。第三节 形势背景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并对民政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新任务,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13、,全面小康成为现实,民政机构改革顺利完成,这些都对“十四五”时期全市民政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对江苏发展的最新要求,是“十四五”时期民政工作的重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对民政工作的领导,增强基层民政服务能力,推动民政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各级民政部门要加强党的建设,坚持改革创新,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更好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
14、要求江苏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任务新要求,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着力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这为“十四五”民政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指明了新航向、确定了新坐标。民政工作职能定位要进行重新审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国家机构改革全面完成,需要以新坐标、新视野、新理念,找准民政工作的发展定位。一是致力于保障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促进公平正义。民政部门主要服务的是老年人、残疾人、困境儿童、流浪乞讨人员、生活困难人员等群体,在身体机能、心智、
15、谋生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等方面处于弱势。加强对这些群体的权利救济和权益保护,事关他们的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民政工作的主要内容。需要民政部门强化主责主业意识,坚决守住底线民生,织密编牢“覆盖全面、兜底保障、持续发展”的基本民生安全网,巩固拓展脱贫致富奔小康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切实维护服务对象权益,有力促进社会公平。二是致力于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维护和谐稳定。面对转型期的社会矛盾,党和政府不断深化对社会建设规律的认识,着力推进社会治理改革,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民政部门要抓好基本民生保障,强化源头治理,钝化社会矛盾,同时要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促进共建共治共享。三是致
16、力于强化民政公共服务,增进民生福祉。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也在“提档升级”,逐步由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由同质化向多元化、个性化转变,由数量型向品质型转变。要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的发展方向,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体的养老、社会救助、社区服务、婚姻家庭等服务需求。民政工作机制要进行重新构建。民政高质量发展,必须在优化体制机制、转变发展方式等方面探索新路径,为高质量现代民政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一要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和市场参与”的体制机制。满足日益增长的民政公共服务需求,既需要“有为的政府”,也需要“有效的市场”。
17、要进一步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履行好制定规划、完善政策、保障底线、加大投入、强化监管等方面的职责。要放活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完善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养老服务、社区建设等民政工作的法规政策,让现代民政在多元化、产业化氛围中运行。二要倡导现代技术与传统手段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民政工作要跟上时代步伐,自觉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大力推广大数据管理、不见面审批等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民政信息化水平。同时,也要继续用好实地调查、上门慰问等“入户见人”的传统工作手段,在贴近服务对象开展民政工作的过程中,宣传和落实党的惠民政策,发现和化解基层矛盾纠纷,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三要善于运用标准化与个
18、性化相结合的服务手段。现代民政向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标准化。要健全完善民政标准化工作推进机制,加快推进民政标准制定、贯标等工作,发挥标准化对民政事业发展的规范引导作用。在注重标准化的同时,也要注重个性化,加强需求调查,创新服务方式,有针对性地提供精准、细致服务。表1 连云港市“十三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类别序号指 标 名 称单位目标值2020年属性社会救助1低保最低标准元/月500630约束性2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率%100100约束性养老服务3街道开展老年人日间照料占比%9095.3约束性4城市社区老年人助餐点服务占比%9091.1约束性5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张4040.15
19、预期性6社会力量举办或经营的养老床位数占床位总数的比例%7053.41预期性7护理型床位数占养老机构床位总数比例%5058.77预期性社会治理8城市、农村和谐社区建设达标率%98、9599、97约束性9每万人拥有登记社会组织数个1310.3预期性10完成全市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改革工作个273421约束性11完成全市社会组织“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换发新证改革工作个31715360约束性12市、县、区孵化培育基地覆盖率达100%,70%乡镇(街道)建立孵化培育基地个6346预期性13社会组织公益创投受益单位个250305预期性14社会组织评估率%7071预期性15每万人拥有持证社会工作专
20、业人才数人73.41预期性福利慈善16困境儿童基本生活保障应保尽保率%100100约束性17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发放率%100100约束性18慈善组织信息公开率%100100约束性19福利彩票发行总量(5年累计值)亿元2424.23预期性社会事务20乡镇立体式公益性骨灰安放等节地生态安葬设施覆盖率%100100约束性21历史地名保护名录建设和地名公共服务覆盖率%100100约束性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第一节 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江苏工作重要讲话
21、指示精神为根本遵循,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更好地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职责,健全完善高质量现代民政八大体系,从最困难的群体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着眼,从最具体的工作抓起,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以“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实际成效,为建设人民期待的现代化新港城作出积极贡献。做好“十四五”时期的连云港民政工作,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为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明确了新时代民政工作的定位和职责,为民政事业发展提供了根
22、本遵循。做好“十四五”民政工作,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民生、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持久深入解放思想、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推进工作。科学把握民政工作在新发展阶段的功能定位。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对民政部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提出了新的要求。聚焦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深入推进连云港新时代的后发先至,要求民政工作在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中发挥好兜底性、基础性作用,更好服务中心、服务大局。牢牢抓住高质量现代民政“八大体系”建设的发展主线。建立
23、完善制度体系,是体现系统思维,加强顶层设计,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全市民政会议印发了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民政工作的意见,系统部署构建高质量现代民政八大体系,明确了全市民政工作布局、重点任务和具体举措,必须在“十四五”期间一步一个脚印抓好贯彻落实,整体推进连云港民政新时代的后发先至。牢牢守住民政事业发展底线。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全面系统梳理存在的问题和短板,深入思考改进工作的方法和途径,以找准问题的能力、正视问题的勇气、解决问题的决心,把问题整改转化为提升工作质量的机遇和动力。强化底线意识、风险意识、危机意识,坚决做好守底线的工作,着力防范化解各方面的风险,确保基
24、本民生保障、服务机构安全、党风廉政建设、信访稳定工作等方面不发生冲击底线的极端事件。第二节 基本原则“十四五”时期,连云港民政事业发展应当坚持和把握好以下原则:服务大局、改革创新。坚持服从、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和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以人为本、惠民善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增强基本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促进公平分配,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幸福指数,提升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和幸福感。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坚持政府在推动民政事业发展中基础性作用的同时,推进民政事业社会化改革,整合各种资源,凝聚各方力量,形成促进民政事业发展的整体合力。量力而
25、行、尽力而为。坚持系统性思维、规律性把握、创造性探索相结合,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从百姓最难、最急、最盼的事入手,接续发力,持续推进。第三节 发展目标到2025 年,高质量现代民政八大体系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民政系统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民政相关制度更加成熟定型,民政领域治理能力显著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兜底保障更加有力。社会救助标准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联动,分层分类、阶梯递进的救助体系基本建立,救助资源进一步统筹、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加。高效能社会治理的基层活力充分激发。党组织领导的基层治理体系和城乡社区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社会治理水平明显提 高。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26、,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充分发挥。社会组织、慈善力量、志愿者队伍的规模和效能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高品质生活的公共服务更加多元。养老服务、儿童福利等基本公共服务更加普惠均等、便捷高效、智能精准,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管理有序、方便快捷的民政公共服务网络基本建立,民政专项社会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到2035年,连云港民政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人民基本生活和平等参与权利得到充分保障,现代基层治理格局基本形成,城乡社区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实现基本社会服务均等化。表2 连云港市“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主要指标类别序号指 标 名 称单位目标值属性基本民生保障1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占上
27、年度当地居民消费支出比例%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30-40% 约束性2有意愿的特困供养人员集中供养率%100约束性3查明身份信息流浪乞讨受助人员接送返回率%100约束性养老服务4护理型床位占养老机构床位比例%70约束性5城市街道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100约束性6县(涉农区)农村标准化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数量个15约束性7接受上门服务的居家老人数占比%18约束性儿童福利服务8市、县(区)标准化儿童福利服务(未成年保护)实施覆盖率%100约束性9乡镇(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关爱之家)覆盖率%90预期性10社会散居孤儿基本生活费补贴标准与当地儿童福利机构孤儿基本生活费补贴标准比例%70预期性社会
28、力量参与11等级社会组织覆盖率%50预期性12每万人拥有持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数(全市持证社会工作专业人数)人7预期性13乡镇(街道)慈善社工志愿服务综合平台覆盖率%100预期性城乡社区治理14城乡社区民主协商机制完善率%100约束性15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面积达标率%100预期性16实行全科服务模式的社区覆盖率 %90预期性专项社会服务17市、县(区)地名录、地名图编制完成率%100约束性18城乡公益性骨灰安放(葬)设施覆盖率%100约束性19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覆盖率%100约束性20残疾人“两项补贴”精准发放率%100约束性第三章 重点任务第一节 构建高质量基本民生保障体系按照保基本、兜底
29、线、救急难、可持续的总体思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省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精神,完善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城乡统筹、政策衔接、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构建“困有所救、急有所应、难有所帮、弱有所扶”的“物质+服务”综合救助机制,形成便捷高效、智慧精准、温情关爱的社会救助工作新格局。(一)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制度。推动出台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方案,统筹城乡社会救助发展,拓宽社会救助覆盖面。根据不同类别的困难群体,实施不同层次的保障措施,建立救助梯次,形成救助坡度,缓解低保“悬崖效应”,形成完善的基本
30、民生兜底保障制度。落实按户保与按人保相结合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城乡一体的重残重病“单人保”政策。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认定办法,加强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照料服务,推进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集中供养。开展低保边缘家庭和支出型困难家庭认定及监测工作,推动医疗、住房、教育、就业等专项社会救助制定和落实相关救助措施。强化急难社会救助,完善“急诊救助”模式,制定突发公共事件救助预案。实施“物质+服务”的综合救助方式,根据救助对象的困难状况和需求程度,实施有针对性和差异化的服务类救助。发展慈善救助,建立完善社会救助与慈善资源有效衔接机制,引导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志愿服务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实现救助主体多元化、救助
31、方式多样化。(二)实施基本生活救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落实与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家庭人口结构和供养负担挂钩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充分参考GDP 增长情况,科学制定当年度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建立并不断完善基本生活和照料护理相结合的特困供养标准调整机制,特困供养基本生活标准与低保标准挂钩,制定分类分档的照料护理标准。稳步提升社会救助水平,低保标准按照上年度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30%-40%动态调整,特困供养基本生活标准不低于低保标准1.3倍,各县区均制定照料护理分档标准;充分发挥临时救助“救急难”作用,底线民生保障更加牢固。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三)提升底线民生精准
32、救助和保障水平。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确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制度健全、政策衔接、兜底有力的综合救助格局。落实城乡一体的重残重病“单人保”政策,健全就业成本抵扣、收入豁免、缓退渐退等政策。加强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照料服务,提高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强化救急难,探索由急难发生地乡镇(街道)或县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实施临时救助。完善覆盖各项社会救助业务的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平台,实现对救助家庭及法定赡(抚、扶)养人全量化、全口径的信息核对,持续提升救助对象认定的精准度。巩固兜底保障成果,低保对象动态精准率达到99.5%以上。(四)提升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服务质量。加强救助管理机构设施建设,提升救助
33、服务环境,异地重建和改扩建一批救助管理站,完成市救助管理站迁建并将其打造成区域中心站,实现站内照料、托养、医治、护送等工作一体化。创新协同机制、增强部门合力,健全街面巡查机制,优化流浪乞讨人员转介处置流程,完善落户安置、源头治理等配套政策。创新参与机制、增强社会合力,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救助,大力推进救助寻亲工作,帮助滞留人员回归家庭和社会。创新合作机制、增强系统合力,健全救助管理工作网络,促进救助管理工作向基层延伸,推进源头治理工作,建立易流浪走失人员信息库,减少反复流浪乞讨现象。创新激励机制、增强整体合力,强化救助管理工作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提升救助管理服务质量和水平。第二节 构建高
34、质量养老服务供给体系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深化养老服务综合改革,全面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服务优良、城乡均衡的养老服务体系。提升政府财政资金投入精准度。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市场调节、社会参与、家庭尽责的养老服务机制。(一)积极推进基本养老服务均等化。提升养老服务兜底保障水平,对符合特困供养条件的老年人实现“应保尽保、应养尽养”。建立市、县二级基本养老服务指导性目录,并实现动态发布管理,逐步丰富发展基本养老服务项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在全市范围统一开展老年人能力与需求综合评估,评估人员、评估对象等数据实现全省共享和动态更新。推动多
35、层次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增加护理型养老床位供给,满足失能(失智)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需求,全市护理型床位占养老机构床位比例力争达到70%以上。转型升级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为标准化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构筑农村养老服务关爱网络,建立健全农村地区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失智、留守等特殊困难老年人居家探访与帮扶制度。(二)打造多元化养老服务供给体系。强化家庭养老服务支撑作用。打造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者为支撑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三社联动”机制,拓展居家上门服务覆盖面。健全完善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全面落实养老服务设施分区分级规划建设要求,落实规划编制新建住宅(小)区与配套养老服务设
36、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要求,加快建设分布式、多功能、专业化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多措并举推动养老服务提质增效,实施“科技+养老服务”行动,依托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等手段,打造多层次智慧养老服务体系。推进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全面推行养老机构等级评定制度,实施养老机构等级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三)加强养老服务人力资源队伍建设。建立以职业技能培训为核心、中职教育为主体、高职以上教育为补充、学历提升为辅助的人才队伍培养体系。实施养老护理人员岗前培训、在岗轮训,建立专业对口毕业生入职奖励制度。加大养老护理员培养力度,稳步推进养老机构负责人和老年社会工作者培训工作。实施
37、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改革,提高养老护理员的待遇和社会地位。提升养老服务人员职业技能水平,完善养老服务人员激励保障机制,对于符合条件并从事养老服务工作的毕业生,给予一次性入职补贴并分年度发放到位。推进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探索“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实习实训”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支持相关院校开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四)建立健全养老服务监管机制。落实养老服务市场联合惩戒名单管理办法。提升养老服务综合监管能力,充分发挥养老服务联席会议作用,依据“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原则,建设权责明确、分工协作、配合有序、科学高效的养老服务综合监管队伍。建立完善养老服务领域应急管理
38、体系,坚持早发现、早预警、早报告,不断提升养老服务应急监测预警能力。加强养老服务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建立统一领导、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养老服务应急处置管理机制,完善各项养老服务应急处置制度。加强养老服务应急救援能力建设,构建“分层分类、平战结合、高效协作”的养老服务应急救援体系。第三节 构建高质量儿童福利服务体系坚持“儿童权益优先”和“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完善儿童福利制度,健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家庭尽责、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高质量儿童福利服务保障体系。 (一)完善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完善困境儿童基本生活保障经费自然增长机制,在基本生活、医疗、教育、福利及安全等方面进一步维护困境儿童合
39、法权益。落实重病重残儿童保障,按照散居孤儿保障标准的50%发放生活费。持续实施“明天计划”项目,资助困境儿童医疗康复费用,并逐步拓展保障范围。积极推进“孤儿助学工程”项目,维护孤儿受教育的权利,健全孤儿保障制度。建立“主动发现、精准保障”机制,推进困境儿童精准排查和保障工作,送政策上门,帮助符合条件的儿童及家庭完成申报和认定程序,真正实现应保尽保。 (二)健全以农村留守儿童为重点的关爱保护机制。落实儿童关爱保护措施,积极培育和发展儿童服务类社会组织、工作机构和志愿服务队伍,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支持社会工作者、法律工作者、心理咨询工作者等专业人员,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不同特点提供专业服务
40、。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监护指导制度措施,监督指导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依法履行监护职责。指导村(居)委会有效履行强制报告、预防干预等职责。配合妇联,做好农村留守妇女关爱保护工作,建立信息台账,健全工作机制,完善关爱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关爱服务能力。 (三)推进儿童福利机构和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建设。推进儿童福利机构优化提质,市级儿童福利机构逐步建设成集养、治、教、康和社会工作于一体的区域性儿童福利机构。支持儿童福利机构建造家庭式居所,推广家庭式养育模式。推动非区域性儿童福利机构逐步向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转型。县(区)建有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90%以上的乡镇(街道)建有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关爱之家)。推
41、进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能力。鼓励依托未成年人保护中心,设立未成年人保护实践基地。进一步配齐配强乡镇儿童督导员和村(居)儿童主任并给予必要的工作补贴。 (四)依法做好儿童收养和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坚持依法登记,按照法定机构、法定文件、法定程序、法定时限要求,规范收养登记行为。全面落实收养评估指标体系,切实保障被收养儿童的权益。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保障和维护未成年人权益。发挥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协调机制作用,加强部门协调和联动,切实履行儿童监护兜底职责,做好困境儿童个案处置,保障好儿童的合法权益,坚决杜绝冲击社会道德底线的事件发生。第
42、四节 构建高质量社会力量参与体系构建社会组织、慈善力量、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多元社会力量参与体系,建立完善党建引领、法治保障、部门协同、智慧高效、规范有序的新型管理培育机制,畅通社会力量有效参与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渠道,推动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竞争有序、诚信自律、充满活力、作用明显的社会力量发展新格局。(一)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健全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加强党建工作基础保障。深化“三培养四融合五个好”路径,坚持党组织与社会组织同成立、同管理,健全党建工作与社会组织登记、年检、评估、监管、信用“五同步”机制,扎实推进党的组织和工作有效覆盖,保证社会组织正确发展方向。加
43、强社会组织党建人才培养,完善把专业人员培养成党员、党员培养成业务骨干、党员业务骨干培养成管理层人员的“三培养”路径,建立托底管理的社会组织主要负责人(法定代表人)党校轮训机制。推动党的组织与社会组织管理相融合、党的领导与社会组织自治相融合、党的工作与社会组织运行相融合、党的活动与社会组织文化相融合,引导和支持社会组织有序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二)创新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机制。厘清登记管理机关、业务主管单位、行业管理部门、党建工作机构、相关职能部门职责分工,健全综合监管体制,市、县(区)全面建立社会组织管理工作协调机制。依法做好社会组织登记审查,健全完善双重管理体制,稳妥推进直接登记,支持符合
44、条件的社会组织依法登记。完善负责人审查、非营利监督等制度,引导社会组织健全内部治理,依法依章程开展活动。完善评估激励机制,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参加等级评估,加强评估结果运用。加快社会组织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到2025年,市、县(区)全面建成社会组织管理信息智能化管理系统,建立和运行社会组织“异常名录”和“黑名单”制度,全面推行社会组织信用信息、行政执法信息、年检年报信息、评估和表彰信息对外公开。增强社会组织执法力量,依法查处社会组织违法违规行为,取缔未经登记的非法社会组织。 (三)促进慈善事业发展。发挥慈善在第三次分配中的作用,广泛调动慈善力量参与乡村振兴、社会治理为重点的慈善活动,梳理慈善需求
45、清单,组织引导项目对接,实施一批精准帮扶项目,创新慈善供需精准对接机制。落实慈善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和区域慈善指标发布制度,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完善政府领导、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大慈善”格局。推进慈善组织标准化、规模化、规范化建设,加强对慈善组织及其活动的监督管理,强化信息公开责任,推动慈善组织健康发展。推进慈善领域信用体系建设,构建行政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管体系。创新慈善参与方式,拓展服务载体,推动互联网与慈善快速融合、稳步发展,建立健全互联网慈善监管机制。加强慈善事业人才专业化建设,建立完善人才培养激励、薪酬管理制度。(四)推动社会工作事业发展。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群团助推、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工作发展格局,推进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人才数量增长和人才结构优化,加大专业培训力度,增强人才队伍专业能力。加大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构建分层分类的职业评价体系,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保障机制。健全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体制机制,完善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资金管理、绩效评估等制度。加强社会工作基层服务载体建设,促进社会工作与慈善、志愿服务深度联动,推动社会工作与民政业务以及教育、司法、卫生健康、青少年服务等领域融合发展,丰富和拓展社会工作服务内容。建设乡镇(街道)基层慈善社工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