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同步课件: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同步课件: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pdf(4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问题导入:何种主张才能成就霸业?孟子与梁惠王代的法治与教化SB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统治工具,着眼于防范与惩处。麻 槌 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着眼于教育与引导。1.从历史解释的角度了解先秦时期德治思想和法治思想的内容成文法、德治与法概念聚焦的礼法结合、宋代的基层教化、明清乡约。识儒家思想逐步融入法典,礼法结合的史实3.从历史解释的角度理解宋以后理学以乡约的形式直接面向底层百姓宣讲的意义时间律令儒家化A 大明律 大清律例小宋:理学、乡约元:司法实践援引唐律A唐律余 九章律A公元184O公元1368年公元96O年I公元907年公元618年公元42O年公元22O年。公元前29月1 0日U统 济
2、 宁“灌,似牛一 角,古者决讼令触不置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X先秦时期德治与法治一礼法之争西周统治者建立了以宗法为核心的礼 制,同时提出C敬天保民怕勺思想君王及奴隶主贵族可以随意残害奴隶M夏商西周时期商朝 汤刑夏朝 禹刑西周 九刑夫 礼 者,所 以 定 亲 疏,决嫌疑别 同 异,明是非也行修言道礼之质也。礼记曲礼上德治思想的渊源:西周法治思想的渊源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习惯法夏商周时期颁行的刑书上只有刑名、刑 种 的 规 定,而无确切的罪名,人民对罪与非罪的区别只能依据传统的观念及社会道德、风俗习惯去加以甄别。宸 丁 武 树 臣:中 国 成 警 的 起 源 N春秋战国时期礼法之争)背 戴,时代
3、特征:东周时期,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思想来源:诸侯国君纷纷寻求治国新思想,儒家德治思想与法家法治思想影响最大,历史渊源:战国时期法家思想形成之前,统治者已经使用法律来治理国家。夏朝有贴印朝有4 3行 九刑 表明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材 料 一:夏有乱政,而 作 禹刑。商有乱政,而 作 汤刑。周有乱政,而 作 九*刑。左传 昭公六年材 料 二:夏刑大辟二百,膑辟三百,宫辟五百,鼻h墨各千。郑玄材料三:(商 代)刑三百,罪莫重于不孝。吕氏春秋材 料 四:夏商周时期颁行的刑书上只有刑名、刑种的规定,而无确切的罪名,人民对罪与非罪的区别只能依据传统的观念及社会道德、风俗习惯去加以甄别。武
4、树臣:中国成文法的起源子 产”铸刑书引发了辩论,这是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郑其败乎|J ML且1孕 产)复 书 曰:若吾子之言,侨不才,不能及自叔向使诒子产书,曰: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 辟,惧民之有争心也制为禄位,以劝其从,严断刑 罚,以威其淫民于是乎可任使也,而不生祸乱。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而徼幸以唯I谓也。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空 历,终 子 之 世,理 由:违背礼仪,破坏了贵族等级秩序;公布刑书会使平民视法而动,引发争端。(实 质:维护奴隶主贵族特权)子产铸刑书限制贵族特权,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平民的利益。刑书的内容具有鲜明的改革色彩,为法家的以法治国提供了经验,也
5、为历代王朝法制建设的发展奠基,成为秦汉以后封建法制的滥觞。对维护封建经济基础、促进封建社会的形成起到推动作用。(2)第一次礼法之争:公元前536年3月(阴 历),郑国执政子产将郑国的法律条文铸在象征诸侯权位的金属鼎上,向全社会公布,史称铸刑书。这是中国最早的成文法。二节 秋 时 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I 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叔向反对刊布法律,理由是刑罚D适用于乱世,公布刑书会使老百.姓 更 注 重 争 端,而不顾道德礼义法治德治(3)第次礼法之争:德治与法治之争儒家与法家之争2港善韩非j 治国实行法治、赏罚分明以法为师、以吏为师人性人性本恶聂 黑 德、节用爱人实行仁政、轻徭薄赋材
6、料 一:孔子对晋国铸刑鼎予以猛烈抨击二:乎:失其度矣!贵 贱 不 愆,所谓度也。今弃是度也,而 为 刑 鼎,民在 鼎 矣,何 以 尊 贵?贵何业之守?贵贱无序。”德治与 法 治(儒法 之 争)材 料 三:施仁政于民,省 刑 罚,薄税敛 孟子 梁惠王章句上 孔子家语誉,譬 如 北 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1 _V J r m /孔子所谓度的含义是什么?他猛烈抨击铸刑鼎的理由是什么?儒家在治国方略上观点是什么度指的是贵贱尊卑的等级秩序,他认为民重法则削弱贵族的尊严,不利于统治。儒家主张礼治教化,道 德 仁 义,尊卑有序德治与法治(儒法之争)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以
7、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者弗敢争c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Ll1二Y 九.茸如法。属官威民,退淫殆,止诈伪,莫如刑。韩非子有度M4HMMm了?P46史料阅读,思 考:战国时期哪个主张会被接纳?为什么?:(1)政 治: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F 八;(2)经 济:铁犁牛耕兴起,解放了生产力,土地私有趋势。: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国富国强国 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符合时代需要主张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 众,重视民生与民意但并不适用于列强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有积极意义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3)
8、思 想:学术下移,思想活跃,百家争鸣法家【典例研析】(2021 天津,高考真题)孔子认为“身正”是为政者的重要品质,“不能正其 身,如正人何?”韩非子主张立法者“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他们这是倡导统治者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可得出韩非子强调要遵守法律。二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要求人们要遵守规则,规 范 行 为,C项 正 确;A项是孟子的,B项是法家的,排除AB项;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典例研析】(2022江苏徐州模拟预测)先秦著作 尚书中 载:“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据此可知
9、,先秦时期的思想()A.注重探究自然界规律 B.已具有朴素的辩证观念含一定的人本精 神*D.积啜鲁权政治服务楮 案】J 一 1 1 一【详解】依据材料“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可 知,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依据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可 知,强调人的作用,由此可知,先秦时期的思想蕴含了一定的人本精神,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人本精神,没有体现“探究自然界规律”,排除A项;辩证法强调事物具有两面性,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集权政治,排除D项。故选C项。【典例研析】(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公元前536年,郑国的子产铸刑书,把开I 法浇铸在金属器皿
10、上。此事遭到叔向的不满,并致信子产称刑罚适用于乱世,公布刑书会使百姓更注重争端而不顾道德礼义。这反映出A.郑国采用法家思想治理国家 B.德治与法治的争辩,傅家注重道德礼务教化民众二D U 需法已成蔚然大宗【言花【详解】飞 孱 知识可如,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一居 工 盅 匡 鼻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子产铸刑书”的行动引发了一场辩论,邻国T 立名叫叔向的官员写信给子产,反对他刊布法律,因为刑罚适用于乱世,公布刑书会使老百姓更注重争端,而不顾道德礼义,体现了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B项正确;郑国的子产铸刑书,并不意味着郑国采用法家思想治理国家,排除A项;叔向并不是儒家学者,他认为公布刑书会使百姓更
11、注重争端而不顾道德礼义,这与儒家注重以道德礼义教化民众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儒法已成蔚然大宗,与公元前536年这一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02,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二、封建王朝的法律与教化礼法结合1 ,秦汉时期时期法律的发展e-fh=纂扁勺白 ftMl Ml*程父Urr?H B五 瞥 照 直&机 M l叫、M*,珍 父N0 M小 小H l祖内S M 一 父 Vt髭0。小N.q,族父 航发A*必 冷 冷 ;那双双R外 小 e q A;眩 感a黑小,R 牢 A*小4/6M 依 第r.,小:朋0 E大X V 礼法融口-03)宋元至明清的法律与教化三、宋 元 至 明 清 的 法 律 与
12、教 化 礼 法 融 合L法律的发展历程思 考:宋朝以后的法律有什么特点?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 而 不 用,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广泛援引唐律。大明律清朝法典沿袭 大明律,同样非常重视 例,制定了 大清律例。多 以 唐律为蓝本开创了律例合编的新体例明朝以唐律为蓝本 制 定 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曾薮 次 重 修 问刑条例,而最后一次-js*-:-sSr*-工 -j形 式,开创口神心什I的Q清律例1一宋朝时期元朝时期明朝时期清朝时期不裳之三翼句U5t三文才强g2 1:文正,立4二日C S 2月%用A N 4*后A4氏/A fftx*iy/4-w久尔2K w件失*E AK赍-/,4幺t,玄
13、/4,K白一U i、?ix _ u 6#JtHfAAM g w h M-Mi-f hi孔子z:邓子-;(u*4PUM,J*Ax./433/A.2.社会教化的发展:理学理学的发展,使得儒家思想向基层渗透,与基层的社会教化结合更紧密。程朱理学y3.社会教化的发展:乡约乡约是理学向基层渗透的一种新形式宋朝明朝清朝吕氏兄弟最早组织了乡约:吕氏乡约明太祖朱元璋的 六谕 。康 熙 帝 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 圣谕广训Ir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体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清朝乡约基本延续了明朝的模式士化,和约法约具学教约用有约乡工儒的乡利具乡。治由起的府而,流统本发姓政广力合为原人百经推束律成/dt.-r.P 48学思
14、之窗 从宋朝到清朝,乡约所讲内容有何变化?为何会出现这种变化呢?有什么特点和作用?一、德业相劝;二、过失相规;三、礼俗相交;四、悲难相恤。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吕氏乡约明太祖 六谕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做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良善,戒窝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15、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康熙帝 圣谕十六条变化:宋以道德教化为主,用来教育百姓向善互助;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更多强调顺从、安分守己。原因:君主专制强化,皇权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控制。特点: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礼法结合)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典例研析】(2021,湖北高考真题)明代继承前代“以例辅律 的传统。律一经颁行,即成定制,因而难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故朝廷不
16、得不大量增补各类“例”以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甚至将六部办定的 成案”提升为“现 行 则 例 此 举出.提升了社会治理的能力B.杜绝了司法腐败的可能【详解】据题意可知,明代颁行了大量的 例”以弥补“律”的不足,由此说明此举是在调整社会的治理能力高,A项正确;“杜绝”的说法过于夸张绝对,排除B项;这一做法不一定能够确保审判结果的公正,排除C项;这一做法实际上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排除D项。故选A项。【典例研析】(2020 天津,高考真题)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对乡村的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可以作为
17、这一观点依据的是A.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 B.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量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备D,乡村社会脱离政府的管控【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地方宗族内部注重社会教化和乡规里约,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文化认同,因此古代乡村基本实行自治,故B正 确;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不是乡村实行自治的必然原因,故A错 误;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远未达到健全完备的地步,故C 错 误;“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说明乡村依然受政府的管控,故D错误。【典例研析】(2022山东威海二模)唐律明文规定,“奴婢告主,(主)非谋反、逆、叛者,皆绞”。而宋代法律明确规定奴婢拥有诉权,有权与雇主对簿公堂。这
18、一变化表明,宋代A.律令儒家化色彩更浓厚B.社会思想观念更加开放方封建等级制度趋向解体D.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答藁 41 1 Ji L-.【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唐律严禁奴婢告主不同的是,宋代法律明确规定奴婢拥有诉权,可以与雇主对簿公堂等,表明宋代奴仆群体地位有所提升,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D项正确;奴婢的诉讼权从无到有,不能说明宋代律令儒家化色彩更浓厚,排除A项;与宋代相比,唐代的社会思想观念更加开放,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宋朝时期,中国以君主至上为核心的封建等级制度趋向解体,排除C项。故选D项。I【典例研析】(2022全国模拟预测)明太祖朱元璋编撰的 御制大诰续编云:“一切臣民所用居
19、处器皿、服色、首饰之类,毋得僭分。违诰而为之,事发到官,工技之人与物主各坐以重罪。”这一规定A.体现了明朝法律的完整规范.可富力图以律法来维护社会秩序C.促进了中央集权体制的完善 D.表明明朝工匠社会地位低下二 一,一【答案】B【详解】由材料可知,明朝律法对一切臣民所用的房屋器具、服饰、首饰等都进行了严格规定,如果僭越就会受到严惩,这体现出明朝力图用法律来维护社会等级秩序,B项正确;仅凭一项法规难以判定明朝法律是否完整,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中央集权,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选B项。总 结:中国古代的法治、教化及二者关系的演化礼法关系法治夏朝 禹刑礼 不F庶人刑礼分野商朝 汤 刑
20、 西周 九刑敬天保民、礼制春秋战国铸 刑 书(成 文 法)、法家法治儒家德治礼法对立秦 秦律、严刑峻法焚书坑懦汉沿袭秦律、九章律尊崇儒术、以经注律德主刑辅礼法合一魏晋律令儒家化,以经注律,纳礼入律唐刑罚为用、唐律师议德礼为本、大唐开元礼宋 宋刑统、天圣令吕氏乡约、家礼约律分立明 大明律、律例合编明太祖六谕约律合流清 大清律例圣谕十六条、圣谕广训鉴古话今那是否还需要“德治”呢?法 律 是 准 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 德 是 基 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缰法安天下,德 润 人 心 中国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V 4 I、,人先秦时期的治理成文法的诞生德治与法治(儒法之争)的法治与教化秦汉的法?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魏晋的法律(律令儒家化)隋唐的法律与教化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宋元至明清的法律宋代的教化乡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