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pptx(3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选必修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8、中国古代的 法治与教化H思考:思考:中国古代是一个法治社会还是德治社会?中国古代是一个法治社会还是德治社会?导入:朱子家训 先秦先秦时时期的德治与法治期的德治与法治成文法的成文法的产产生,德治与法治之争生,德治与法治之争 秦秦汉汉至隋唐至隋唐时时期的法律与教化期的法律与教化魏晋律令的儒家化,唐代的律令与礼制魏晋律令的儒家化,唐代的律令与礼制 宋元至明清宋元至明清时时期的法律与教化期的法律与教化律例的律例的发发展,展,乡约乡约和法律的合流和法律的合流考点梳理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皇皇天天无亲,惟无亲,惟德德是辅。是辅。民民心无常,惟惠之怀。心无
2、常,惟惠之怀。尚书尚书周书周书丕显文武,皇丕显文武,皇天天引厌劂引厌劂德德,配我有周,膺受大,配我有周,膺受大命命。毛公鼎铭文毛公鼎铭文 毛公鼎毛公鼎思考:思考:先秦时期,天、德、民、命是什么关系?先秦时期,天、德、民、命是什么关系?德治与法治的萌生德治与法治的萌生为民为民有德有德配天配天受命受命题题1 1:据尚书等文献记载,周人以据尚书等文献记载,周人以“小邦周小邦周”战胜战胜“大邑商大邑商”后,对夏、商以来的天命后,对夏、商以来的天命观进行了改造,提出了观进行了改造,提出了“天命靡常,惟德是天命靡常,惟德是辅辅”的天命论。该理论(的天命论。该理论()A.A.实践了孔子以德治民的理念实践了孔
3、子以德治民的理念 B.B.改善了西周的民生状况改善了西周的民生状况 C.C.阐释了新政权的合法地位阐释了新政权的合法地位 D.D.为后世稳定发展提供借鉴为后世稳定发展提供借鉴 先秦时期成文法的出现先秦时期成文法的出现子产子产“铸刑书铸刑书”三月,郑人铸刑书。叔向使诒子产书,曰:三月,郑人铸刑书。叔向使诒子产书,曰: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三辟之兴,三辟之兴,皆叔世也。皆叔世也。民知争端矣,将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弃礼而征于书。复书曰:若吾子之言,侨不才,不能及子孙,复书曰:若吾子之言,侨不才,不能及子孙,吾以
4、救世也。吾以救世也。左传左传昭公六年昭公六年德治与法治的萌生德治与法治的萌生 德治与法治的争论德治与法治的争论 思考:思考:德治与法治争论的本质是什么?德治与法治争论的本质是什么?春秋战国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春秋战国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儒家法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商鞅、韩非人性论性善性恶政治主张“为政以德”“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敛”法、术、势“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德治与法治的争论德治与法治的争论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民知有辟,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而徼幸以成之,弗可为矣。并有争心,以征于书,而徼
5、幸以成之,弗可为矣。民知争端矣,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乱狱。锥刀之末,将尽争之。乱狱滋丰,贿赂并行滋丰,贿赂并行左传左传昭公六年昭公六年 思考:思考:叔向的言论代表了谁的利益?叔向的言论代表了谁的利益?春秋战国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春秋战国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上、礼)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上、礼)德治与法治的争论德治与法治的争论 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法之内,动无非法。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缪,绌羡齐非,一民之轨,莫如法。属官治乱决缪,绌羡齐非
6、,一民之轨,莫如法。属官威民,退淫殆,止诈伪,莫如刑。刑重,则不敢威民,退淫殆,止诈伪,莫如刑。刑重,则不敢以贵易贱以贵易贱;法审,则;法审,则上上尊尊而不侵。而不侵。韩非子韩非子有度有度 思考:思考:韩非的言论代表了谁的利益?韩非的言论代表了谁的利益?春秋战国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春秋战国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封建君主(上)、新兴地主阶级(贱)封建君主(上)、新兴地主阶级(贱)法治指引秦国最终实现统一法治指引秦国最终实现统一 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久远,吾不能待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数十
7、百年以成帝王乎?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故吾以彊国之术彊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说君,君大说之耳。史记史记商君列传商君列传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李斯曰:“此韩非之所此韩非之所著书也。著书也。”史记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韩非列传 春秋战国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春秋战国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律令及其儒家化律令及其儒家化唐律成为礼法结合的典范唐律成为礼法结合的典范唐代的礼法与基层教化唐代的礼法与基层教化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律令及其儒家化秦汉时期的秦汉时
8、期的“律律”和和“令令”律:法典(秦律、九章律)律:法典(秦律、九章律)令:法律文告思考:国民党为何不选择联合政府方案?令:法律文告思考:国民党为何不选择联合政府方案?张家山汉简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二年律令 睡虎地秦简睡虎地秦简田律田律 汉武帝后儒学为主流,儒士以经注律汉武帝后儒学为主流,儒士以经注律 (旧律)通条连句,上下相蒙(旧律)通条连句,上下相蒙错糅无常。后人错糅无常。后人生意,各为章句。叔孙宣、郭令卿、马融、郑玄诸儒章生意,各为章句。叔孙宣、郭令卿、马融、郑玄诸儒章句十有余家,家数十万言。凡断罪所当由用者,合二万句十有余家,家数十万言。凡断罪所当由用者,合二万六千二百七十二条,七百七十
9、三万二千二百余言六千二百七十二条,七百七十三万二千二百余言晋书晋书刑法志刑法志 律令及其儒家化题题2 2:西汉廷尉张汤用法苛刻严峻,十分注意迎合西汉廷尉张汤用法苛刻严峻,十分注意迎合汉武帝所好,他最为拿手的是以春秋古义汉武帝所好,他最为拿手的是以春秋古义治狱,审理案件完全以皇帝意旨为准绳,并推治狱,审理案件完全以皇帝意旨为准绳,并推而广之,把汉武帝对于疑难案件的批示制定为而广之,把汉武帝对于疑难案件的批示制定为律令程式,作为以后办案的依据。这说明当时律令程式,作为以后办案的依据。这说明当时()A.A.君权神授深入人心君权神授深入人心 B.B.儒法并用儒法并用 C.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罢黜百家
10、,独尊儒术 D.D.以法为主以法为主 魏明帝置律博士,推动律令儒家化魏明帝置律博士,推动律令儒家化 改汉旧律不行于魏者皆除之,更依古义制为五刑。改汉旧律不行于魏者皆除之,更依古义制为五刑。又又改贼律,但以言语及犯宗庙园陵,谓之大逆无道,要斩改贼律,但以言语及犯宗庙园陵,谓之大逆无道,要斩正杀继母,与亲母同,防继假之隙也。除异子之科,使正杀继母,与亲母同,防继假之隙也。除异子之科,使父子无异财也。欧兄姊加至五岁刑,以明教化也。父子无异财也。欧兄姊加至五岁刑,以明教化也。晋书晋书刑法志刑法志 思考:思考:东汉魏晋以来律令儒家化的原因是什么?东汉魏晋以来律令儒家化的原因是什么?律令及其儒家化世家大族
11、崛起,通过介入律令维护自身利益。世家大族崛起,通过介入律令维护自身利益。唐律的发展:从贞观律到唐律疏议唐律的发展:从贞观律到唐律疏议 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法系确立的标志。唐律成为礼法结合的典范 唐律的特点:礼法结合唐律的特点:礼法结合 十恶:一曰谋反,二曰谋大逆,三曰谋叛,四曰恶逆,五十恶:一曰谋反,二曰谋大逆,三曰谋叛,四曰恶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义,十曰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义,十曰内乱。内乱。八议:一曰议亲,二曰议故,三曰议贤,四曰议能,五
12、曰八议:一曰议亲,二曰议故,三曰议贤,四曰议能,五曰议功,六曰议贵,七曰议勤,八曰议宾。议功,六曰议贵,七曰议勤,八曰议宾。唐律疏议唐律疏议名例名例 思考:思考:唐律的内容有什么特点?唐律的内容有什么特点?唐律成为礼法结合的典范维护封建统治和伦理秩序维护封建统治和伦理秩序题题3 3:唐律、宋刑统均规定唐律、宋刑统均规定“亲亲可以亲亲可以相隐相隐”,指可以袒护、隐瞒亲人的罪行。但,指可以袒护、隐瞒亲人的罪行。但谋反叛逆等重大涉及社会安全问题和杀人、谋反叛逆等重大涉及社会安全问题和杀人、重伤等重大刑事案件,则不准重伤等重大刑事案件,则不准“隐隐”。这反。这反映出中国古代司法(映出中国古代司法()A
13、.A.重视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重视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B.B.体现内儒外法的治国理念体现内儒外法的治国理念 C.C.强调家庭伦理的重要意义强调家庭伦理的重要意义 D.D.德治法治互补的治理模式德治法治互补的治理模式 大唐开元礼集封建礼仪制度之大成大唐开元礼集封建礼仪制度之大成 吉礼:祭祀典礼吉礼:祭祀典礼 宾礼:接待宾客宾礼:接待宾客 军礼:军旅活动军礼:军旅活动 嘉礼:饮宴婚冠嘉礼:饮宴婚冠 凶礼:丧葬吊恤凶礼:丧葬吊恤 唐代的礼治与基层教化唐代的礼治与基层教化 推广家训,强化基层教化推广家训,强化基层教化 教子之法,常令自慎;教子之法,常令自慎;言不可出,行不可亏。言不可出,行不可亏。他篱莫
14、越,他事莫知;他篱莫越,他事莫知;他贫莫笑,他病莫欺。他贫莫笑,他病莫欺。他财莫取,他色莫侵;他财莫取,他色莫侵;他强莫触,他弱莫欺。他强莫触,他弱莫欺。太公家教太公家教 敦煌出土太公家教写本敦煌出土太公家教写本 唐代的礼治与基层教化唐代的礼治与基层教化宋元至明清法律的发展宋元至明清法律的发展宋元至明清的基层教化宋元至明清的基层教化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 宋刑统沿用唐律疏议宋刑统沿用唐律疏议 宋元至明清法律的发展 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 元朝在司法实践中援引唐律元朝在司法实践中援引唐律 宋
15、元至明清法律的发展 明朝开创律例合编体例,清朝沿用明朝开创律例合编体例,清朝沿用 大明律大明律 问刑条例问刑条例 宋元至明清法律的发展 明朝开创律例合编体例,清朝沿用明朝开创律例合编体例,清朝沿用 大清律例大清律例 宋元至明清法律的发展题题4 4:汉唐时期,律令和律令格式是行政管理的基汉唐时期,律令和律令格式是行政管理的基本法规。明清之际,这种情况有所变化。六部本法规。明清之际,这种情况有所变化。六部及诸院、监,多以皇帝及上司批准的及诸院、监,多以皇帝及上司批准的案例公牍案例公牍作为处理公文的标准,简称作为处理公文的标准,简称“照例照例”。有例可。有例可援,即是处理得当。无例可援,则必须请示上
16、援,即是处理得当。无例可援,则必须请示上司乃至皇帝作出新的指示。这从本质上说明(司乃至皇帝作出新的指示。这从本质上说明()A.A.明清封建政府效率低下明清封建政府效率低下 B.B.国家事务处理标准严格国家事务处理标准严格 C.C.权力分散利于政务运转权力分散利于政务运转 D.D.专制强化导致行政僵化专制强化导致行政僵化 宋代儒士投身基层教化,理学深入族规家训宋代儒士投身基层教化,理学深入族规家训 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北宋北宋 吕氏乡约吕氏乡约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
17、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缕,恒念物力维艰。南宋南宋 朱子家训朱子家训 宋元至明清的基层教化 明清政府利用乡约维护统治,约法合流明清政府利用乡约维护统治,约法合流 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生理,毋作非为。明太祖明太祖“六谕六谕”敦孝悌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敦孝悌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尚节俭以惜财
18、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良善。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良善。诫窝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解雠忿以重身命。诫窝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解雠忿以重身命。康熙康熙“圣谕十六条圣谕十六条”宋元至明清的基层教化题题5 5:据统计,明代有社学据统计,明代有社学14381438所,遍布城乡,其所,遍布城乡,其中中13301330所为官办,占比所为官办,占比92.49%92.49%。社学以朱元璋。社学以朱元璋的御制大诰、明代律令、朱子小学、的御制大诰、明代律令、朱子小学、孝经、孝顺事实、百家姓、千孝经、孝顺事实、百家姓、千字文等为教材。明代社学的兴办(字文等为教材。明代社学的兴办()A.有利于加强教化服务统治 B.使儒、法思想走向合流 C.促进了程朱理学的新发展 D.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 小结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