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宁夏石嘴山三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72722669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53.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2023学年宁夏石嘴山三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22-2023学年宁夏石嘴山三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2023学年宁夏石嘴山三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3学年宁夏石嘴山三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docx(2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2023学年宁夏石嘴山三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在先秦典籍中,“美”与“善”两字在不少情况下是同义词,所谓“美”实际上就是“善”。这 样的例子很多,举不胜举。但是,“美”究竟还是同“善”有区别,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等于“善”, 如左传桓公元年的记载:“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这里的“美”,其含义明显不同于“善”。类似的例子还可举出许多。大量的材料说明,这种明 显的不同于“善”的“美”,在最初指的就是能直接给人以感官享乐的声、色之美,而且连味的 美也包含在内。国语周语下记单穆公的话,明确地指出声、色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夫乐不过以听耳

2、,而美 不过以观目。”战国后期,荀子还曾多次谈到“味”“声”“色”的美。他说:“人之情, 口好味而臭味莫美焉;耳好声而声乐莫大焉;目好色而文章致繁,妇女莫众焉。”(荀子王霸) 我国古代文献的记载说明,最初所谓的“美”,在不与“善”相混的情况下,是专指味、声、色 而言的。这对于了解我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从人类审美意识的历史发展来看,最 初对与实用功利和道德上的善不同的美的感受,是和味、声、色所引起的感官上的快适分不开的。 其中,味觉的快感在后世虽然不再被归入严格意义的美感之内,但在开始时却同人类审美意识的 发展密切相关。这从字源学上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如德文的“ Geschmack”

3、一词,既有审美、鉴 赏的含义,也有口味、味道的含义。英文的“taste”词也是这样。中国的“美”字,最初是象征 头戴羊形装饰的“大人”,同巫术图腾有直接关系,虽然其含义同后世所说的“美”有关,但所 指的是在图腾乐舞或图腾巫术中头戴羊形装饰的祭司或酋长。在比较纯粹意义上的“美”的含义, 已脱离了图腾巫术,而同味觉的快感相连了。后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美,甘也,从羊从 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宋徐铉注说:“羊大则美,故从大。”这就是说,“美”是味道好 吃的意思,“美”与“甘”是一回事。说文解字释“甘”云:“甘,美也,从口含一。”虽 然这是汉人的说法,但保存了起源很古的以味为美的观念。上述字源学的

4、考证说明,在中国,“美”这个字也是同味觉的快感联系在一起的。两汉以后中国 的文艺理论批评著作,如钟噪和司空图关于诗歌的著作,还常常将“味”同艺术的鉴赏相连。“味” 同人类早期审美意识的发展有如此密切的关系,并一直影响到以后,绝不是偶然的。根本的原因 在于味觉的快感中已包含了美感的萌芽,显示了美感所具有的一些不同于科学认识或道德判断的 重要特征。首先,味觉的快感是直接或直觉的,而非理智的思考。其次,它已具有超出功利欲望 满足的特点,不仅仅是要求吃饱肚子而已。最后,它同个体的爱好兴趣密切相关。这些原因,使 得人类最初从味觉的快感中感受到了一种和科学的认识、实用功利的满足以及道德的考虑很不相 同的东

5、西,把“味”和“美”联系到一起。但味觉的快感终究缺乏充分的社会性的内容,因此到 后来就被排除到了美感之外。(摘编自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说明并分析其表达效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湿球温度”是相对于“干球温度”的概念,“干球温度”就是空气中的真实温度,用一个普通 的温度计就可以直接测出,天气预报所说的气温。而“湿球温度”则是考虑了水的蒸发对温度 的影响,水的蒸发是一个吸热过程,通过水的蒸发能把空气降到的最低温度,就是“湿球温度”。 人是恒温动物,自身可以调节体温,使体温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人体的降温,主要依靠皮肤传 导、辐射、对

6、流,。前三种方式都需要环境温度低于人体才可以,而汗液的蒸发是人体处于比 人体温度更高的环境中,唯一散热的手段。曾经有人做过人体热耐受的试验,在干燥空气下,人置身其中,尚能呼吸的极限的温度大约是 116o人体的耐热试验有个前提条件,就是要有干燥的空气。因为水的蒸发受空气中相对湿度的 限制,蒸发的效果就越差。当“湿球温度” 35c的时候,意味着空气中相对湿度已经达到了 100%,此时已经无法靠蒸发汗液散发热量,人体已经失去了所有降低体温的手段。“湿球温度 35”,即是人体的“热量极限”。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15个字。21 .

7、为什么“湿球温度35”是人体的“热量极限”?请概括上文三段文字中的主要信息 回答,不超过100个字。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21年11月3日,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颁发,顾诵芬和王大中两位院士获国家 最高科学技术奖。包括两位获奖者在内的历届获奖者,如吴文俊、袁隆平、黄昆、程开甲、于敏、赵忠 贤、侯云德、王泽山等等,其中许多人的名字并不为大众所熟知。他们几十年埋头耕耘,对 外界而言,似乎名气很小;他们即使受国家表彰,享有崇高荣誉,依然心怀谦逊,把自己看 得很小。但同时,他们身上还有着很多“大”:他们贡献巨大,有力地推进了我国科技的发展; 他们志向很大,奋勇争先赶超国外;他们

8、胸怀博大,不计名利,一心为国为民。中国科学家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小”和“大”,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和现 实,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答案和解析13.【答案】C、D、B【解析】(1) C “以味为美”中“美”是味道好吃的意思,是从字源角度对“美”释义。而原文 “钟麟和司空图关于诗歌的著作,还常常将味同艺术的鉴赏相连”,意思是这些评论者用“滋 味”“韵味”等词语来评价作品。两个表达中“味”的概念被偷换了。故选:Co(2) A. “通过对比美与善含义的不同”错,并没有对比。B.选项表述理解错误,开篇左传

9、引例是证明“美”同“善”有区别,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等 于“善”。C. “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错,文章采用的是分总的结构。故选:Do(3) B.这句名言谈的是“审美”的要求,而不是“美感”的特征。故选:Bo答案:(DC(2) D(3) B(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 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2)本题考查分析论证的能力。首先审读题干,把握关键,在回归原文,进行分析,得出答案。(3)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 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10、。论述类文本阅读方法:1 .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 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2 .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 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 效的结论。3 .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 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 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46

11、 .【答案】B、D、【解析】(1)根据“生物质废弃物热解炭化工艺技术符合有机质转变以及去除有害物质环境风险 的要求。它的基本原理是在限氧或无氧条件下,通过固液气分离而产生生物质炭、木醋液和 可燃气”“产生的可燃气可作为能源用于生物质原料的烘干和热解炭化系统热源,剩余能量可代 替化石燃料用于外部能源供给”“即木醋液是一种兼具药和肥特性的生物活性物质,通过根施和 叶面喷施稀释后的木醋液,可促生、抑病和增产”“生物质热解炭化的主要产物是生物质炭,一 种富含稳定有机质并包含矿质养分的固体炭质。它能产生有益效果,源于其特殊的物理化学结构, 在高温无氧条件下作物秸秆等生物质废弃物中有机质发生崩解和炭化,但

12、大部分物理结构被保留, 形成了疏松多孔性的特征”,由此可知,可燃气能提供热量,木醋液可以抑病和杀菌等,生物质 炭可以产生有机肥料。故选:Bo(2) A.强加因果,原文为“农业部门因其兼具碳汇和碳源的双重属性在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进程 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农业利用农田等生态系统的光合作用进行生物固碳,每年吸收全球约 30%的人为碳源排放。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活动引致的碳排放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可见我国已达成了碳中和的目标”错误,原文“中国土地利用及变化在2014年贡献了约1L51 亿1的碳汇,相当于抵消了当年约9%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而当年中国农业生产活动产生的碳排 放则占全年温室气体排放

13、总量的7%”。B. “造成农业生产中甲烷和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原因错误,原文“农业是温室气体 甲烷和氧化亚氮的主要排放源。甲烷的农业排放源主要包括”“农田土壤是最大的氧化亚氮 释放源”“农作物种植过程使用了大量的化肥、农药等,这些农业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也会排 放温室气体。在畜禽养殖过程中,饲料的生产、养殖场日常水电消耗等也会导致温室气体的排放”。 故选:D。(3) “一是稻田长期处于淹水条件下,产甲烷细菌分解土壤中活性有机物质,产生甲烷,进而排 放到大气中。稻田淹水时间越长、投入的新鲜有机物料越多,甲烷排放则越多”可知,稻田直接 释放温室气体。“淹水稻田在中期落干会大大刺激氧化亚氮的

14、排放”可知,稻田水分减少时,会 加剧温室气体排放。“农作物种植过程使用了大量的化肥、农药等,这些农业生产资料在生产过 程中也会排放温室气体”可知,水稻播种时和生长过程中,使用的化肥、农药等,也会产生温室 气体。答案:(1) B(2) D(3)稻田直接释放温室气体。稻田水分减少时,会加剧温室气体排放。水稻播种时和生长 过程中,使用的化肥、农药等,也会产生温室气体。(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 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 料

15、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3)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 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1 .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 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2 .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 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 效的结论。3 .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

16、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 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 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79.【答案】B、【解析】(1) B. “特意不言不语”无中生有,从文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掌柜正在为小叫花的安危 担心,另外,小叫花出门快。故选B。(2)首先,小说由小叫花买酒,因为遇险便恳求掌柜将酒送到后山的故事展开,这应该是明线。 小叫花最终身份揭露,她为了抗联战友将小鬼子引开而牺牲,这是小说的暗线。其次,明线是以掌柜的视角来叙述的,将事件经过娓娓道来,中间经过波折,展现了小说情节的 曲折性;同时,掌柜的作为

17、旁观者,叙述的小叫花更为真实,“大大的眼睛望着天空,嘴角竟然 盛开着两朵微笑,花骨朵儿一般”的描述更是突出了人物遭遇的悲惨。最后,“几个部队上的人来到这儿,拉着他的手连连感谢着,说那个冬天,如果不是他的几坛好 酒,既为大家消了伤口的毒,又御了寒,大家是活不过那个冬天的”等内容,抗联老兵的出 现揭示了小叫花的真实身份,这时候明线与暗线相互交织,串联起整个事件经过,塑造了小叫花 身为卫生员,舍生救人的悲惨遭遇,升华了小说的主旨。(3)第一次,联系前文“掌柜说没啥,然后让进屋暖暖”可知,小叫花的“笑”是为了感谢掌柜 的邀请;第二次,结合后文“大叔,我忘了给酒钱了”可是,小叫花的“笑”是为了表达歉意,

18、 她忘记支付酒钱了;第三次,“嘴角竟然盛开着两朵微笑”,这是小叫花牺牲后的表现,结合她 与掌柜的对话,这次的“笑”表现出人物视死如归的品质,也反衬出小鬼子的凶残。最后,小说 中三次“笑”的描写,从不同角度展现小叫花的性格,丰富了小说故事性,人物的悲惨遭遇也是 故事悲剧性的表现。答案:(1) B(2)明线是掌柜卖酒给小叫花,送酒到后山的过程;暗线是女卫生员下山买酒救治抗联伤兵, 被发现后为引开小鬼子而牺牲的过程。明线以掌柜的视角来叙事,随着事件的发展不断设置悬念,使小说情节曲折生动;以掌柜的视 角来叙写小叫花,使小叫花的形象真实、可爱,突出了其遭遇的悲惨。抗联老兵与酒厂厂长的交流将明线、暗线交织

19、在一起,交代事情原委,揭示故事真相,使情节 完整,合乎逻辑,从而塑造了卫生员舍己救人的高大形象,升华了小说主旨。(3)第一次,小叫花“笑”,表达对掌柜热情请她进屋取暖的感激;第二次,小叫花“笑”是她 回到酒店付酒钱,表达歉意;第三次,写小叫花“笑”,是她牺牲后,“嘴角竟然盛开着两朵微 笑”,表现了她舍身救人,视死如归的品质;也反衬了小鬼子的凶狠、残忍。三次写“笑”,丰 富了人物的美好形象,突出了人物高贵性格,强化了故事的悲剧性。(1)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回归原文,用 原文相关信息辨析选项。(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线索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本题,需要书

20、写小说内容,结合题干要求具体 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情节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本题,需要结合三次“笑”的语境,从人物的 经历具体分析。“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1013,【答案】B、D、D、【解析】(1)句意:不久听到空中有声音说:“庾征君寿命已尽,不能再延长,你的诚心祈祷已 让天神知道,只能把庾征君的生命延长到月底。”到月底庾易病故,庾黔娄居丧期间,哀痛的举 止超过常礼。曰后断句,排除C、D; “月末”为“月底”的意思,作“至”的宾语,其后断句,排

21、除A。 故选:Bo(2) D. “本文为第二种含义”错误,原文应为北极星。故选:Do(3) D. “得罪上司,被降职”曲解文义,原文为“元起恶其异众,厉声曰:长史何独尔为! 黔娄示不违之,请书数箧”,文中没有说他被降职。故选:Do(4)夙:早;婴:缠绕;废离:停止、离开。译文:但祖母刘氏又早被疾病缠绕,常年卧床不 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停止侍奉和离开她。恶:讨厌;独:唯独;示:表示。译文:邓元起讨厌他这种不合群的行为,就严厉地说:“庾 长史为什么一个人(唯独你)这样做? ”庾黔娄为了表示不违逆邓元起的命令,就请求分给自己 几箱书。答案:(1) B(2) D(3) D(4)但祖母刘氏又

22、早被疾病缠绕,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停止侍奉和 离开她。邓元起讨厌他这种不合群的行为,就严厉地说:“庾长史为什么一个人(唯独你)这样做? ” 庾黔娄为了表示不违逆邓元起的命令,就请求分给自己几箱书。参考译文:(一) 臣李密陈言:我因命运坎坷,很早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父亲就弃我而死 去。我四岁的时候,舅父强迫母亲改变了守节的志向。我的祖母刘氏,怜悯我年幼丧父,便亲自 抚养。臣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不能走路。孤独无靠,一直到成人自立。既没有叔叔伯伯, 又缺少兄弟,门庭衰微、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 照应门户的童仆,生活孤单没有依

23、靠,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但祖母刘氏又早被疾病 缠绕,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离开她。(二)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别名虔。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何氏 再嫁。当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恋母情深,性情淳厚,思念成疾。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 祖母因为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伤心哭泣,侍侯祖母身旁,夜里未曾脱衣, 祖母的饭菜、汤药,他总要尝过后才让祖母用。有空闲的时候就讲学忘记疲劳,并且像对待老师 一样侍奉谯周,谯周的学生把他和子游和子夏并列(认为他是很有才华的人)。他年少时在蜀汉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吴人称赞他。蜀汉平定后,泰始

24、初年, 被委任为太子洗马,李密因为祖母年事已高,无人奉养,于是没有接受官职,就上疏陈情表。 后来祖母刘氏去世,李密守丧期满后,再次被征召到洛阳担任太子洗马。(三) 庾黔娄从小好学,常与人一起论述、吟诵孝经,未曾在人前因对答不上而羞愧脸 红,南阳高士刘虬、宗测认为他是奇才而大加赞叹。齐永元初年,庾黔娄被任命为孱陵县令,到县不满十天,他的父亲庾易在家患病,庾黔娄忽 然感到心惊,全身流汗,他当天就弃官回家,家里人对他突然回来都感到吃惊。当时庾易患病才 两天,医生说:“想要知道病人的病情是好转还是加剧,只要尝尝粪便是苦还是甜。”庾易泻痢, 庾黔娄就取他的粪便来尝,粪味变得甜滑,他的内心就更加忧愁痛苦。

25、到晚上,庾黔娄常常向着 北极星叩头祷请,请求用自己的生命来替代父亲。不久听到空中有声音说:“庾征君寿命已尽, 不能再延长,你的诚心祈祷已让天神知道,只能把庾征君的生命延长到月底。”到月底庾易病故, 庾黔娄居丧期间,哀痛的举止超过常礼。和帝萧宝融登上帝位,将要起用正在服丧的庾黔娄,镇军萧颖胄亲笔写信规劝开导他,庾黔 娄坚决拒绝。服丧期满,庾黔娄被委任为西台尚书仪曹郎。梁王萧衍的台府建立后,邓元起任益 州刺史,他上表启奏让庾黔娄任刺史府长史、巴西、梓潼二郡太守。等到成都平定以后,城中珍 宝堆得像山那样高,邓元起把珍宝全都分给自己的僚属部下,只有庾黔娄一无所取。邓元起对他 不合群的行为感到不舒服,就

26、严厉地说:“庾长史为什么一个人这样做? ”庾黔娄为了表示不违 逆邓元起的命令,就请求分给自己几箱书。(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 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 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 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 的翻译。翻译的基

27、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 名词。“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 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1415,【答案】C、【解析】(1) C 下句想象江上暮霭渐浓,寒风使疏朗的树影在水边摇曳”错,颈联前句“黄牛 峡静滩声转”是虚写,写诗人想象韩十四坐船过黄牛峡的情景,后句“白马江寒树影稀”是实写, 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故选C。(2)首联写烽火四起,干戈满地,我已看不到像春秋隐土老

28、莱子那种彩衣娱亲的人了,不由感叹 人世沧桑、世事多变。战乱导致生灵涂炭,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颔联写战乱 不休,流落他乡的我已好久没有和弟妹联系了,如今更无处可寻他们了。你离家多日,此次去江 东探亲,而那一带现在又不大太平,你去何处寻访家人呢?诗人写送友人探亲,表现了诗人对家 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颈联的意思是我仿佛听到你途经幽静的黄牛峡时,滩上汹涌的江水发出 不绝的回声,而眼前白马江畔寒风吹骨、树影稀疏。诗人的遐想和怅惘,表现了对友人离去的惜 别之情。尾联后句表现对未来的担忧之情。诗人盼望有一天能和他在故乡重逢。但是,世事茫茫 难卜,这年头谁也说不准。诗就在这样欲尽不尽的诚挚情

29、意中结束。“犹恐”二字,用得很好, 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答案:(1) C(2)首联诗人深感世间万事颠倒,满眼是动荡与灾难,表现了诗人深厚的忧国优民的情感。 颔联诗人送友人探亲,思绪不禁转到对亲人的怀念之上,时值乱世,又表达了对韩十四此行的 关切。颈联诗人情感由对友人的关切转到别后的不舍、怅惘和思念上。别绪随船而去,道出不舍之情: 寒风吹来,树影摇曳,凄凉之景象更添怅惘与思念。尾联勉励友人鼓励自己,又在深沉的别情中流露出忧心国难的情感。译文:烽火四起,干戈满地,我已看不到像春秋隐土老莱子那种彩衣娱亲的人了,不由感叹人世沧桑、 世事多变。战乱不休,流落他乡的我已好久没有和弟妹联系了,如今更无

30、处可寻他们了。你离家多日,此 次去江东探亲,而那一带现在又不大太平,你去何处寻访家人呢?我仿佛听到你途经幽静的黄牛峡时,滩上汹涌的江水发出不绝的回声,而眼前白马江畔寒风吹 骨、树影稀疏。朋友啊,此次一别,我们应各自努力,珍重前程,可惜我们不能实现同返故里的愿望。赏析:这首七律,写于唐肃宗761年(上元二年)深秋,当时杜甫在成都。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史朝 义逆势正炽。江东(长江下游)一带虽未遭受兵祸,但九月间江淮发生大饥荒,再加上统治者严 加盘剥,于是暴动四起,饿殍遍野。此诗是诗人在成都附近的蜀州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 时写的,在深沉的别情中流露出蒿目时艰、忧心国难的浩茫心事。诗发端即不凡,苍

31、劲中蕴有一 股郁抑之气。诗人感叹古代老莱子彩衣娱亲这样的美谈,然而在他这个时候,干戈遍地,已经很 难找到。这就从侧面扣住题意“觐省”,并且点示出背景。第二句,诗的脉络继续沿着深沉的感 慨向前发展,突破“不见老莱衣”这种天伦之情的范围,而着眼于整个时代。安史之乱使社会遭 到极大破坏,开元盛世一去不复返了。诗人深感人间万事都已颠倒,到处是动乱、破坏和灾难, 不由发出了声声叹息。“万事非”三字,包容着巨大的世上沧桑,概括了辛酸的人间悲剧,表现 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三、四两句,紧承“万事非”而来,进一步点明题意。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人对骨肉同 胞的怀念。在动乱中,诗人与弟妹长期离散,生死

32、未卜,有家等于无家,这也正是“万事非”中 的一例。相形之下,韩十四似乎幸运得多了。可是韩十四与父母分手年久,江东一带又不太平, “访庭闱”恐怕也还有一番周折。所以诗人用了一个摇曳生姿的探问句,表示对韩十四此行的关 切,感情十分真挚。同时透露出,由于当时正是乱世,韩十四的前途也不免有渺茫之感。这一联 是前后相生的流水对,从诗人自己的“无家寻弟妹”,引出对方的“何处访庭闱”,宾主分明, 寄慨遥深,有一气流贯之妙。韩十四终于走了。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诗人伫立白马江头,目送着韩十四登船解缆, 扬帆远去,逐渐消失在水光山影之间了,他还在凝想入神。韩十四走的主要是长江水路,宜昌西 面的

33、黄牛峡是必经之乘地。这时诗人的耳际似乎响起了峡下黄牛滩的流水声,其中白马江头的景 色乃是实景,而黄牛峡则是作者想象之中的虚景,虚实相生,饱含作者对友人的惜别之情。水声 回响不绝,韩十四坐的船也就越走越远,诗人的离情别绪,也被曲曲弯弯牵引得没完没了。一个 “静”字,越发突出了滩声汩汩,如在读者目前。这是以静衬动的手法,写得十分传神。等到诗 人把离思从幻觉中拉回来,才发现他依然站在二人分袂之地。只是江上的暮霭渐浓,一阵阵寒风 吹来,硬人肌骨。稀疏的树影在水边掩映摇晃,秋意更深了。一种孤独感蓦然向诗人袭来。此二 句一纵一收,正是大家手笔。别绪随船而去,道出绵绵情意;突然收回,景象更觉怅然。此情此 景

34、,催人泪下。尾联更是余音袅袅,耐人咀嚼。出句是说,分手不宜过多伤感,应各自努力,珍重前程。“此 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各”字,又双络行者、留者,也起到收束全诗的作用。对句意为, 虽说如此,只怕不能实现同返故乡的愿望。韩十四与杜甫可能是同乡,诗人盼望有一天能和他在 故乡重逢。但是,世事茫茫难卜,这年头谁也说不准。诗就在这样欲尽不尽的诚挚情意中结束。“犹恐”二字,用得很好,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与“叹息人间万事非”前后呼应,意味 深长这是一首送别诗,但不落专写“凄凄戚戚”之情的俗套。诗人笔力苍劲,伸缩自如,包容国 难民忧,个人遭际,离情别绪深沉委婉,是送别诗中的上乘之作。(1)本题考查学

35、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根据诗歌大意,结合选项的解释分析判断作答。 (2)木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根据注释和诗歌木身的大体内容,参照选择项的解说思考作答。如何鉴赏诗歌:(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 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 理解诗歌。(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 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三)关注注释隐含义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

36、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 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 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四)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 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16.【答案】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落霞与孤鹫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本图宦达,不矜名 节,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鼎铛玉石,金块珠砾【解析】故答

37、案为:(1)潦水尽而寒潭清 烟光凝而暮山紫(重点字:潦、暮)(2)落霞与孤鹫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重点字:霞、鹫)(3)本图宦达不矜名节(重点字:宦)(4)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重点字:衰、鬓)(5)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鹏空好音(重点字:隔、鹏)(6)鼎铛玉石金块珠砾(重点字:鼎、铛)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能力。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 (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 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阿房宫赋名句辑录:(1)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堤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

38、,钩心斗角。(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通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3)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4)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5)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 也。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秦典籍中“美”的含义,有时与“善”同义,有时指声、色、味给人以感官上的快适。B.中国的“美”字,最初是与巫术图腾有关的头戴羊形装饰的“大人”形象,其含义与后世 “美”的含义相关。C.两汉以后中国的文艺理论批评著作,仍然沿用了先秦时代的“以味为美”

39、的观念。 D.因为味觉的快感缺乏充分的社会性的内容,所以味道的美就被排除到了美感之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通过对比“美”与“善”含义的不同,证明了 “美”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等于 “善”。B.文章引用的先秦典籍的例子,其目的都是论证美的感受是与感官的快适分不开的。C.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大体以时间为序,论述了中国早期的美学思想,逻辑清晰。D.文章通过论述中国“以味为美”的古老观念,说明了 “味”同人类早期审美意识的密切关 系。3.根据文章观点,下列名言中不能体现美感的特征的一项是A.一个关于美的判断,只要夹杂着极少的利害感在里面,就有偏爱而不是纯粹的欣赏判断

40、了。 B.我们周围有光也有颜色,但是我们自己的眼里如果没有光和颜色,也就看不到外面的光和 颜色了。C.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D.美是一种没有目的的快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材料一:农业部门因其兼具碳汇和碳源的双重属性在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农 业利用农田等生态系统的光合作用进行生物固碳,每年吸收全球约30%的人为碳源排放。另一方 面,农业生产活动引致的碳排放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约占全球年均碳排放总量的25%。 如中国土地利用及变化在2014年贡献了约11.51亿1的碳汇,相当于抵消了当年约9%的温室气 体排放总量,而当年中国农业生产活动产生的碳排放则

41、占全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7%。值得注意 的是,2014年中国农业生产活动所产生的温室气体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仍占全国甲烷和氧化亚氮 总量的40%和60%。这与中国传统粗放的农业生产模式如农业化学品投入过量、农地利用方式转 变频繁、农业废弃物处理不当等紧密相关。【注】碳中和:国家、企业、活动等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 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材料二:农业是温室气体甲烷和氧化亚氮的主要排放源。甲烷的农业排放源主要包括:一是稻田长期处于 淹水条件下,产甲烷细菌分解土壤中活性有机物质,产生甲烷,进而排放到大气中。稻田淹水时(6)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

42、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1719.【答案】蜂拥而至 海底捞针 屡见不鲜、当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很多人无法静下心 来读那些深刻、厚重的好书,找一些轻松、平庸的书来消遣也无可厚非。、拟人。“生命就宣告 终结了”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新书以人的动作行为、生命活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新书因少 人问津,都将下架回仓的事实,以及抒发出作者对新书的惋惜之情。读来富有新意而亲切之感。【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进行补写的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上下文的意思,然后填入合适的词语。第一 空,蜂拥而至:像蜜蜂一样一拥而来。形容许多人乱哄哄地同时来到。也作“蜂拥而来”。语境 是用拟人化的写法,说一种图书畅销,类

43、似的选题便纷纷跟风出版,故填“蜂拥而至;第二空, 海底捞针:比喻极难找到。语境是说“读者找到一本适合自己的书”很难,故填“海底捞针”。 第三空,屡见不鲜:形容现象看见多次不会觉得新奇。语境强调“劣书驱逐良书的案例”多,让 人感觉不到新奇,故填“屡见不鲜”。2. 本题考查学生长句改成短句的能力,长句变短句时,要先抽取句子主干,再把修饰性成分变成句 子即可。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当代社会生活节奏快”为伴随状语,可以抽出来单独成句;“很 多人无法静下心来读那些深刻、厚重的好书”与“找一些轻松、平庸的书来消遣也无可厚非”也 可以变成两个独立的分句。3. 本题考查学生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重点句子进行赏析的能

44、力,图书“生命就宣告终结”运用了拟 人的修辞手法,图书没有生命,本句赋予图书以人的特征。根据前文“目前一本新书的动销时间 大概是3个月。这就意味着,一本新书在书店的书架上摆放了3个月,如果少人问津,无论内容 如何,都将下架回仓”可知,本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一本新书如果3个月还无人问津,就意味着该 图书将下架回仓的事实,表达了作者对新书无人问津的惋惜之情。2021 .【答案】(1)前文说干球温度用一个普通的温度计就可以测出,而温度计测出的温度 就是天气预报的温度,所以这里可以填“就是干球温度”。下文说前三种方式,又说“而汗液的蒸发”,可知其为第四种散热方式,又因为前文的标点是 逗号,而不是顿号,所以

45、这里可以填“还有汗液蒸发”。前文说水的蒸发受空气中相对湿度的影响,根据常识及后文“意味着空气中相对湿度已经达到 了 100%,此时已经无法靠蒸发汗液散发热量”可知,湿度越大,蒸发越难,所以这里可填“相对 湿度越高”。(2)根据问题,问的是湿球温度35摄氏度为什么是人体热量极限,可以先说明一下湿球温度的 概念,即“通过水的蒸发能把空气降到的最低温度,就是湿球温度”。再说明人体在高气温时降温的方式:汗液的蒸发是人体处于比人体温度更高的环境中,唯一散热 的手段,即“当环境温度高于人体温度时,人体自身降温只能靠汗液蒸发”。再分析湿球温度35摄氏度时的情况:“当湿球温度35的时候,意味着空气中相对湿度已

46、经 达到了 100%,此时已经无法靠蒸发汗液散发热量,人体已经失去了所有降低体温的手段”,即“湿 球温度”35(时,空气中相对湿度达到100%,汗液无法蒸发,人体无法降温。最后得出结论:“湿球温度” 35。(2即是人体的“热量极限”。注意字数限制。答案:(1)就是干球温度还有汗液蒸发相对湿度越高(2) “湿球温度”是通过水的蒸发把空气降到的最低温度。当环境温度高于人体温度时,人体自 身降温只能靠汗液蒸发。“湿球温度”35。:时,空气中相对湿度达到100%,汗液无法蒸发,人 体无法降温,所以,“湿球温度” 35T即是人体的“热量极限”。、【解析】(1)本题考查补写语句,应结合语境补写,注意语意连

47、贯和字数限制。(2)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明确题干要求,然后结合具体句子分析即可注意字 数限制。语境补写答题技巧:1 .把握文段语脉,定位句子关系。先初读语段,搞清整个语段或前后句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特 别要注意关联词语,注意规律总结。明确补写的句子是总领下文的总起句,还是承上启下的展开 句,还是对内容做出总结的总结句。2 .根据上下语境,注意合理推导。考生要根据上下文提供的条件或者语境进行分析比照,从而合 理地推断出所补写的内容。补写时需考虑陈述对象和话题的统一性,表述句式的合理性等。3 .检验补后内容,确保语意连贯。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 是

48、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 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22 .【答案】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十二道工序,十八遍火候,一千度高温锤炼,三万六千次锤打,造就其优良的品质,却在无名无声中沉寂多年并非该优良品质初现,而是多年 埋名,坚守传统,而各行各业的工作者也是如此,坚初心,志拼搏,做惊天动地事,当隐姓埋名 人。总书记在近日召开的两院院士工作会议上高度赞扬两院院士及工作者将无限的精力、智慧与 刻苦工作精神奉献给国家科学事业,在两院工作者中,无一不为了国家的科技进步而不懈奋斗, 无一不为了排除一个错误选项而千百次试验,无一不是将青春大美时光奉献给科学事业,无一不 是凭借自身的科学素养为国家科学攻克一个个难题。屠呦呦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前也许大多数人都未曾听说过这个名字,仅仅是一个专心于古生物 医学的研究者,也正是在不出名的情况下研究出惊天动地的抗疟疾药物,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 获奖后仍不骄不躁,退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