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岭市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岭市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docx(4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温岭市开展相改革局温羚市应急管理局文件温发改(2021) 80号关于印发温岭市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的通知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政府直属各单位,在温垂 直管理各单位:温岭市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是市级“十四五” 专项规划编制目录中的重点专项规划,经市政府同意,现将 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温岭市开展和改革局温岭市应急管理局2021年8月n日坚持科技引领、数字赋能。强化科技支撑,以科技推动应急 管理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推进数字赋能,用数字 化撬动推进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更好发挥数字化改革的牵引 作用,全面提升精密智控能力。坚持系统观念、共建共治。统筹发挥部
2、门、镇(街道)的主 动性、积极性,组织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综合运用法治、 行政、经济、市场、技术等手段,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筑 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三、主要目标(一)2035远景目标到2035年,平安生产、综合防灾减灾形势实现稳定可控,推 动实现依法应急、科学应急、智慧应急,温岭特色的应急管理体 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基本实现,应急管理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全面 构建,综合保障能力全方位提升,全社会平安文明程度、公众安 全素养大幅提升。(二)“十四五”开展目标到2025年,聚焦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响灵敏、上下 联动的温岭市域特色应急管理体制,建成统一领导、职责
3、清晰、 精密智控、高效运行的现代应急体系,平安生产和综合防灾减灾 形势趋稳好转,重大风险防范化解能力、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10 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大幅提升,人民群众风险观念和平安感持续加 强,全社会防范和应对灾害事故能力显著增强,以应急管理高质 量开展助力城市建设。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应急管理统一领导体制、 专业指挥体制、协同防控机制、统分职能配置更趋合理。基层应 急管理机构设置、人才配置、设施配备大幅改善,工作效能、履 职能力全面提升。基层执法装备和应急器材规范配备率到达100%, 平安生产执法队伍中具有平安工程相关学历、职业资格和实践经 验的人员数量不低于在职执法人员的80%。平安生
4、产治理水平显著提升。平安生产责任制全面落实, 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机制持续健全。平安生产形势稳定 可控,坚决遏制较大以上事故,有效防范亡人事故。事故起数、 死亡人数等主要指标控制在年度考核目标范围内。亿元地区生产 总值生产平安事故死亡率下降39%,控制在0.011以内。一一自然灾害防治体系不断完善。自然灾害防治工作体系协 调运作,灾害监测预警网络更加完善,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率90% 以上,自然灾害平安码应用迭代升级。城乡灾害防御能力大幅提 升,城市防洪标准到达50年一遇,排涝标准到达20年一遇。继 续保持灾害人员“零死亡”和经济损失保持平稳下降趋势。应急救援能力显著增强。统一权威高效的大
5、应急指挥体系基本建成,专常兼备的救援力量体系逐步完善,专业救援队伍一 11 一 和森林防灭火、应急通信、应急物资等救援能力短板基本补齐。 全面建成“135快速救援圈”和“10+30”社会协同救援圈,专职 消防人员占全市总人口的比例到达0.5%。,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 率90%以上,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时间小于10小时。(三)指标体系“十四五”时期应急管理领域主要指标体系见表2。表2 “十四五”时期应急管理领域主要指标序号类别指标名称2020 年2025年目标属性1平安 生产生产平安事故起数18下降35%约束性2生产平安事故死亡人数16下降35%约束性3较大及以上生产平安事故起数(W2)约
6、束性4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平安事故死 亡率0.018下降39%,控制 在0.011以内约束性5特种设备万台死亡率0250.20预期性6自然 灾害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率80%90%预期性7森林火灾监测覆盖率33%100%预期性8城市防洪/排涝标准50年一遇/20年一遇预期性9应急 救援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率51%90%预期性10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初步救助时间V12小 时1%0预期性13社会救援力量红十字救护员取证率70%95%预期性注:力口“()”为五年累计数。12第三章重点任务一、推进应急管理体系改革(一)健全完善领导组织体系L建立统一领导体制。牢固树立党在应急管理事业中总揽全 局、协调各方的领
7、导地位。推动成立市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和市 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办公室,负责统一领导自然灾害、事故灾难、 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平安事件等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统筹推进全 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2 .健全统筹协调体制。优化调整完善市平安生产委员会、减 灾救灾委员会、消防平安委员会、地质灾害应急与防治工作联合 小组等议事协调机构和市防汛防旱指挥部、森林防灭火指挥部、 防震抗震救灾指挥部等专项指挥机构,推动安委办、防指办等议 事协调机构实体化运行,健全完善各级各类协调指挥机构工作规 那么和办事机构工作细那么,明确议事协调机构和专项指挥职能、权 限、程序、责任,进一步提高机构运行效率。3 .健全应急指挥体制
8、。设立应急状态下统一领导的应急总指 挥部,强化负责日常应急值守处突的应急指挥中心,形成扁平化 组织指挥体系,负责组织指挥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完善“1+3+X” 先期处置和应急救援联席指挥机制,构建指挥长和应急、公安、 消防、急救以及主要联动单位或属地单位的应急指挥体系,下沉一 13 一 应急指挥到镇(街道)、行政村(社区)等基层单元。建立应急 管理专业化指挥员队伍,强化平安生产、森林火灾、消防、防汛 防台、地质灾害等现场处置专业指挥能力建设,实现科学精准指 挥。4 .健全统分结合体制。充分发挥应急管理部门平安生产综合 监管、自然灾害综合防范、应急救援统筹协调作用,推进灾害事 故应急管理的统一
9、组织、统一指挥、统一协调。充分发挥各行业 领域主管部门专业优势,负责本行业领域灾害事故风险防范、监 测预警和突发事件先期应对处置工作。(二)健全完善应急责任体系1 .严格落实党政领导干部责任。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 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压实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班子其他 成员的平安生产和防汛防台工作责任。各级党委政府定期专题研 究平安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等应急管理工作,常态化开展平安生 产巡查、巡视,及时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切实落实重大平安 风险防控责任。2 .全面厘清部门应急管理职责。建立完善应急管理权责清单 制度,实行“尽职照单免责、失职照单追责”。坚持平安生产“三个 必须”和“谁
10、主管谁负责”的原那么,推进各部门根据职责分工衔接好 应急管理“防”和“救”的责任,确保责任链条无缝对接,形成整体 合力。加强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平安监管,消除监管盲区。14 统筹推进行业部门落实自然灾害防治责任,加强监督考核,健全 风险提示单、整改报告单等督导落实制度,提升灾害风险防范化 解能力和救早救小处置能力。3 .全面明确镇(街道)属地管理职责。建立分级负责、属地 管理工作机制,明确各镇(街道)在应对各类突发事件中的工作 职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危险化学品生产 储存企业、“两重点一重大”(重点监管品种、重点工艺、重大危 险源)危险化学品使用企业较多和防汛防台任务较重
11、的镇(街道) 配备具有化工、防汛防台工作专业背景人员,行政村(社区)实 现应急管理职责全覆盖。4 .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深化全员平安生产责任制,落实 企业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主要负责人平安生产第一责任人 的责任,切实做到平安责任、平安管理、平安投入、平安培训、 应急救援“五到位在前期规上企业和高危行业全覆盖的基础上, 进一步推广实施首席平安官制度。全面深化平安生产风险管控体 系建设,制定实施企业平安生产风险报告规定,落实平安风险分 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深化企业平安生产标准化 建设。落实企业平安生产绩效奖励政策,提高平安生产奖酬。深 化落实平安诚信、平安承诺、舆论监督等措施,
12、不断健全平安生 产重大隐患和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制度。155 .严格责任考核追究。将应急管理工作纳入地方高质量开展、 平安建设、部门绩效、领导干部政绩等考核内容,持续优化考核 权重。加大平安生产、消防、防汛防台和减灾救灾责任考核力度, 发挥考核的正面导向“指挥棒”作用。优化监督检查、督办通报、 警示约谈等责任督导工作机制,严格落实平安生产“一票否决”制 度,层层夯实应急管理责任。(三)健全完善法治保障体系L强化法规政策保障。全面推进以法治建设驱动应急管理, 事业创新开展,严格工作程序,规范重大行政决策与市场公平竞 争机制,严格执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 集体讨论决定等法定程序。
13、根据应急管理上位法律法规规章制修 订进程,依法在危险化学品、建设工程、道路交通、消防等重点 行业和防汛防台抗旱、森林防灭火、地质灾害、地震灾害等领域 制定配套性政策,逐步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法治体系。按照“谁执法 谁普法”的原那么,深入宣传应急管理领域的法律法规并落实普法责 任。2 .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按照“大综合、一体化”的要求, 积极构建“综合执法+专业执法+联合执法”体系,整合平安生产、 自然灾害、救援救助等方面的执法职责,组建应急管理综合行政 执法队伍。合理划分应急管理执法管辖权限,编制统一执法目录, 依法及时动态调整行政处分、行政强制权责清单,明确执法范围一 16和执法重点,实施分级
14、分类精准执法。严格落实行政执法公示制 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规范实 施平安生产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制度。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 度改革,巩固提升应急管理“放管服”改革,行政审批事项应放全 放;有序推进应急管理领域“证照别离”、告知承诺改革扩面升级, 确保行政许可办事跑动次数、办事时限等指标在全省保持前列。3 .推动监管执法信息化建设。推进执法信息化建设,推动综合执法向远程执法、移动执法和非现场执法转变,提高监管执法 数字化、精细化、智慧化水平。统一推广使用“行政检查+处分办 案系统”,实现所有检查事项“掌上执法”率100机依托“浙政钉” 打通用户体系和业务应用,实时汇
15、聚全市行政执法检查和办案数 据,综合运用平安生产领域信用评价结果,实施联合惩戒。4 .强化监管执法保障。全面落实基层应急管理执法力量配置标准,优化基层执法机构人员配置,加强执法装备和车辆配置, 实现基层执法装备和应急器材规范配备率到达100%。落实财政保 障,按照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原那么,将执法工作经费纳入同级 财政预算予以保障。提升执法能力,建立执法人员入职培训、定 期轮训和考核制度,确保执法队伍中具有应急管理相关学历、职 业资格和实践经验的人员数量不低于在职执法人员的80%。(四)健全完善应急救援体系17 1 .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制定应急预案编制、评审、备案指引, 构建覆盖全域、全灾种、
16、全行业、全层级、全过程的应急预案体 系。持续开展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专项预案、部门预案、 基层应急预案等制修订工作。推进应急预案简明化,做好应急预 案的衔接。推动各企事业单位结合实际制定完本钱单位应急预案, 催促主动完成备案工作,提高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备案率。加 强应急预案管理,积极做好各类应急预案的汇总工作,建立应急 预案信息数据库。加强多部门、跨区域、综合性应急预案演练, 通过桌面演练、功能演练和全面演练等形式,促使演练工作常态 化,提高应急救援实战能力。加强应急预案演练评估检查,强化 综合性实战演练和无脚本“双盲”演练,全面提升应急预案针对性、 可操作性和实用性。2 .加强综合性消
17、防救援力量建设。科学编制和严格落实城市 消防规划,消防救援站建设与城市基础建设同步开展。按照“全 域5分钟”的目标,继续推进以“专职执勤点”为代表的灭火救 援圈建设。优化完善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布局和编成,实施政府 专职消防队站能力提升行动,按有关规定和标准配齐配全消防站 点和专业消防员,建设与经济社会开展相适应和应急救援任务相 匹配的消防综合救援力量体系。加快消防专业救援能力建设和装 备配置,建设市消防战勤保障站(特勤消防站),强化消防救援 队伍全灾种救援能力。加大先进适用装备配备力度,全面实现从一 18 一 处置“单一灾种”向应对“全灾种、大应急”转变。推进镇(街道) 基层消防力量建设,推动
18、有条件的村(社区)建设小型消防救援 站。催促符合条件的企业依法依标建立专业消防救援力量。3 .加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全面构建以专业救援队伍为 主力、专兼职救援队伍为辅助的综合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加强森 林防灭火、危险化学品、地质灾害、水上救援、紧急医学等专业 应急救援队伍。强化专兼职救援队伍建设,催促危险化学品的生 产、经营、储存、运输单位,矿山、金属冶炼、建筑施工单位, 水利、林业及人员密集场所经营管理单位建立专职或兼职一线救 援队伍,全面提升疏散自救、现场互救和就近救援能力。4 .加强社会基层应急力量建设。积极整合基层警务人员、民 兵、预备役人员和物业保安、企事业单位应急队伍等基层应急力
19、 量,打造镇(街道)和功能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经常性地 开展应急培训,重点提升第一响应和第一线风险防控能力。鼓励 支持推动社会应急力量开展,完善共训共练和救援合作机制。整 合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建立市应急救援协会,出台社会应急救援 队伍管理考核规范,强化管理、教育、培训,提升应急救援综合 能力。完善救灾资源发动机制,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社会组织、 企业合作模式,引导慈善机构、红十字会等组织积极参与抢险救 灾工作。大力培育应急志愿者队伍,加强应急志愿者队伍统筹和一 19 一温岭市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台州市委市政 府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推进应急管
20、理体系和能力 现代化建设,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平安风险,全面提高应对处置各 类灾害事故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平安,依据国家、 省、台州市应急管理领域上位规划和温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第一章形势分析一、“十三五”期间取得的成效“十三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应急管 理工作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全面推进国家、省、 台州市关于平安生产、防灾减灾体制机制改革和应急管理机构改 革,围绕平安生产“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自然灾害“不死人、 少伤人、少损失”的目标,加大创新力度、加强资源整合、强化精 细管理、夯实基层基础
21、,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完善,风险防范 化解和应急救援处置能力显著提高,实现了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 的良好开局。一是应急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完成全市应急管理机构改 统一协调指挥,协助开展灾情研判、物资发放、心理抚慰、灾后 恢复重建等救援及辅助工作。到2025年,应急志愿者占常住人口 比例力争到达1%。以上,提升社会应急救援队伍应急救护能力, 红十字救护员取证率到达95%以上。5.加强应急避灾体系建设。依据法规标准,落实部门、镇(街 道)、行政村(社区)避灾安置场所管理职责。推动避灾安置场 所规范化建设,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率达90%以上,规范化避灾 安置场所可视化率达100%。镇(街道)要有2个安
22、置人数不小 于100人的乡级规范化避灾安置中心。以行政村(社区)为单位, 建设符合当地灾害应对需求的避灾安置场所,避灾安置场所村覆 盖率建设达60%以上。常住人口 1000人以上的村(社区)至少有 1个规划安置人数不小于50人的避灾安置场所。加强对避灾安置 场所建筑主体结构平安、应急避难设施设备、应急物资装备等检 查维护和管理,以确保场所在应急启用时能有效利用。建立避灾 安置场所信息台账,定期汇总更新应急避灾场所信息。(五)健全完善社会共治体系L推进应急管理社会化服务。广泛开展多种形式应急管理社 会化服务,建立市平安技术协会,出台应急管理社会化服务管理 细那么,引用第三方评估制度,规范市场准入
23、和从业人员资格管理。 建立健全政府购买应急管理社会化服务制度,引导专业技术咨询 服务机构按要求开展平安生产检查、事故调查分析鉴定、重大隐20 患整治、教育培训、平安宣传、风险评估等工作,提升应急管理 工作技术支撑。深化专家工作站、企业互助平台、平安生产体检 站等多种服务平台,着重在小微企业中深入推广,小微企业平安 社会化服务覆盖率达100%o2.完善应急管理信用体系。完善自然灾害领域信用体系,建 立健全应急物资采购、紧急征用、志愿捐助、灾害救助和恢复重 建等方面的诚信制度和信用记录,强化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依 法依规推进企业平安生产诚信体系建设,实行企业平安生产信用 风险分类管理制度,健全企业
24、平安生产动态信用评价机制和信用 修复机制。支持行业协会制定行业行规、自律规范和职业道德准 那么,建立健全职业规范和奖惩机制。3强化社会监督作用。完善应急管理民主协商机制,充分发挥人大、政协民主监督和推动作用。畅通社会监督渠道,完善“12350”、“吹哨人”、内部举报人等制度,健全群众举报奖励 机制。强化舆论监督,加大曝光重大事故隐患和平安生产违法典 型案例力度。4.发挥保险分担作用。加大平安生产责任险统筹推进力度, 实现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建筑施工、民用爆炸物品、 金属冶炼、交通运输、渔业生产等高危行业领域平安生产责任保 险投保率100%;鼓励引导机械制造、纺织轻工等行业领域企业参21
25、 与投保平安生产责任险。积极探索巨灾保险,坚持政府推动、市 场运作原那么,健全政府和保险机构协同推进工作机制。二、推进应急管理机制创新(一)建立健全风险防控机制L全面推进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对标对表国家标准,实现自 然灾害风险要素调查、风险评估、风险区划和综合防治区划的全 链条的普查全面摸清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强化自然灾害致灾因素 与承灾体分析能力、重点灾害隐患调查与评估能力、综合减灾能 力建设,编制完成灾害综合防治区划图,建立市自然灾害风险与 减灾能力数据库。按照边普查、边应用、边见效的原那么,推动普 查成果转化应用和数据资源共建共享,实现自然灾害风险全链条、 全周期精准管理。2 .深入开展平安
26、生产风险普查工作。完善平安风险评估制度, 定期组织开展覆盖全市各行业领域及区域的平安风险辨识、评估、 分级,全面排摸风险底数。聚焦道路运输、涉海涉渔、消防、危 险化学品、建筑施工、工矿、旅游、城市运行等易发生群死群伤 重点领域,规范平安生产隐患分级分类普查标准,绘制企业平安 生产风险“四色图”,形成平安风险链条、防控清单和责任清单。3 .提升风险监测预警能力。推进重点领域平安风险感知网络 建设,重点加强城市燃气、供水、排水管网、桥梁和隧道等城市22 生命线监测;迭代地质灾害隐患点、重大危险源平安监测网络, 优化水旱、气象、地质、森林、海洋和农业等灾害监测核心基础 站点和常规观测站点布局,形成空
27、天地海一体化全覆盖的事故灾 害风险智能监测感知网络。加快推进卫星林火监测和瞭望监测系 统建设,到2025年森林火灾监测覆盖率到达100%,工业园区、 易灾区监测覆盖率到达100%。参照国家和省、台州市标准,研 究制定事故灾害分类管理、分级预警、平台共享、发布规范的预 警信息发布制度。加强农村应急广播系统建设,实现行政村(社 区)、易灾区、人员密集区全覆盖。建立完善网络舆情分析研判、 应对处置制度,及时获取和预报苗头性敏感信息,及时回应社会 关切。实施精准预警,融合“报、网、端、微、屏”各种资源, 打造灾害事故信息全媒体传播矩阵,实现指定区域指定人群全网 靶向发布。4,推进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
28、深入开展平安生产综合治理 三年行动,聚焦遏重大、减总量、降较大、固本质、强智控、提 素养,紧盯危化品、加工制造类小微企业和矿山、消防、道路交 通、交通运输、渔业船舶、城市建设、工业园区等功能区、危险 废物、特种设备等十大重点行业领域,深化源头治理、系统治理 和综合治理,综合运用平安生产大检查、事故查处、技术改造、 联合执法等手段加强全方位平安监管和隐患整治,强化隐患闭环23 管理,落实不具备平安条件的企业强制退出机制,有效防范和遏 制各类事故发生(见专栏1)。专栏1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内容1 .危险化学品专项整治。制定化工园区产业开展指引,完善温岭市化工行 业平安开展规划,合理布局危险化学品生
29、产、储存区域。严格工程准入条件,制定 温岭市化工产业“禁限控”目录和危化品建设工程进区入园指导意见。实施化 工园区整治提升工程,消除较高风险化工园区。提升全链条监管能力,建立完善覆盖 危化品生产、收集、储存、转移、运输、利用、处置等全过程的监管机制。完成9人 以上(不含本数)重点监管工艺、涉爆和剧毒车间改造减员工作,以及建成9年以上 (不含本数)以重点监管工艺为主的危化品生产线技术改造。完善危化品风险防控大 数据平台,实现危化品平安风险100%线上精准智控。加强油气长输管线平安管理。 推动危化品仓储场所、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危化品运输车辆停车场等工程建设。2 .加工制造类小微企业和矿山专项整
30、治。动态掌握全市加工制造类小微企业底数, 每年建设加工制造类小微企业(园区)平安生产标杆示范企业(园区)不少于20家 (个)。深化小微企业平安生产和消防平安综合整治、加工制造领域平安生产攻坚战、 高温熔融金属作业平安专项整治、危化品使用专项整治,推动危化品使用、配送企业 开展平安评价。提升加工制造类小微企业从业人员平安素养,到2022年,小微企业 员工平安技能提升培训每年不少于4万人次。强化矿山源头平安管控,严格矿山平安 生产许可,落实新办矿山联合踏勘工作制度。推进矿山信息化建设,完成大中型矿山 视频监控等信息化系统建设。3 .消防专项整治。深化居住出租房(民房)、高层建筑、人员密集场所、专业
31、市 场及“九小”场所、生产企业(小微企业)五大领域治理,深化打通消防生命通道治理。 加强消防基层基础建设,完善“十分钟灭火救援圈”建设。提升大数据和物联网在消防 领域的运用,推行信息化、智能化消防平安监管手段。实施消防平安素养提升工程, 完善城乡三级消防科普教育场馆体系,探索推行消防平安码。强化高层建筑ABCD分 级管理,将消防平安重点单位等级化管理机制逐步推广到其他人密场所、生产企业等。4 .道路交通专项整治。健全道路运输平安责任体系,推动市镇两级道安办实体化 运作。加强重点车辆与驾驶人平安源头整治,建立健全“两客一危一货”运输企业常态24 1 监督检查制度。持续推进道路平安综合治理,定期开
32、展公路事故多发点段、突出平安 隐患点段、团雾多发路段平安隐患“找茬提升全民交通平安文明意识,组织开展“一 盔一带”平安守护行动与机动车斑马线不礼让专项治理。加强机动车通行秩序管理和 堵点乱点治理,严查“三超一疲劳”、酒驾毒驾等违法行为。5 .交通运输(邮政、水上和交通工程)专项整治。深刻吸取沈海高速温岭段“6T3” 危化品运输重大事故教训,组织开展危化品运输平安整治。完成铁路货场、危险货物 装卸等平安整治,完成非法采砂行刑移送制度、健全水上搜救机制、建设邮政寄递智 能监管平台等工作。深化重点领域专业化治理,完成铁路线路平安保护区划定和桩标 工作、公跨铁立交桥移交工作等,完成水上专项治理行动、城
33、市轨道交通保护区专项 治理、交通建设工程质量平安红线问题专项整治、航运枢纽大坝除险加固专项治理等。 强化水上交通平安生产源头管理,开展港口危险货物专项治理行动,落实港口危险货 物重大危险源评估,实现重大危险源100%受控;强化水路运输企业管理,强制淘汰 超龄运输船舶,实现超龄运输船舶淘汰率100%。6 .渔业船舶专项整治。设置渔业船舶平安议事协调机制,健全工作机制。加强风 险隐患源头管控,严把船舶入渔关、渔船交易关、船员准入关,建立渔船交易和船员 数据库,开展渔船交易实船鉴证试点。落实船东船长全员平安管理主体责任,加大船 员应急演练和实操训练力度。开展商渔船防碰撞专项整治、渔船号灯整治、无线电
34、管 理整治。强化“证业不符渔船整治,狠抓蟹笼、帆张网、涉氨冷藏为主的高危渔船安 全生产隐患整治。实施渔船精密智控能力建设工程,升级改造渔船动态管理社会化系 统,建设海上AIS移动基站。开展智慧渔港建设,推进“宽带入海”,推进“船港通”在 全市渔船运用。完善渔业应急指挥体系建设,完善海上搜救中心架构和救援队伍社会 化服务补助机制。7 .城市建设专项整治。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完成城市公共设施平安专项体检。 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平安管理,完成地下基础设施摸底调查。提升建筑施工平安管理水 平,制定出台城市施工领域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实施指南。完 成城镇燃气工程重新论证、重新验收、重新备
35、案。开展城市道路桥梁、地下管廊、城 乡房屋使用、城市轨道交通平安整治。加强城市管理领域平安风险监测。8 .工业园区等功能区专项整治。明确园区具体负责平安生产管理的机构,建立园 区平安生产工作例会制度。优化园区功能布局,严格控制高风险功能区规模,建立并 完善园区内企业退出机制。加强高风险园区平安管控,提升小微企业园、镇街工业园、25 1 村级工业集聚点的平安生产水平。推进智慧园区建设,集约化可视化平安监管信息共 享平台建成率100%,星级小微企业园平安生产数字化监管覆盖率到达100%。9 .危险废物等专项整治。完善危险废物管理机制,完善危险废物由产生到处置各 环节转移联单制度。启动“无废城市”建
36、设,编制工作实施方案。组织开展重点企业环 保设施和工程的全面摸排,催促企业开展重点环保设施和工程平安评估和治理。开展 “煤改气”、渣土和垃圾填埋、城镇污水处理、粉尘企业专项治理。10 .特种设备平安专项整治。开展特种设备使用单位自我评价。开展电梯、气瓶、 大型游乐设施等平安使用宣传,提高群众平安意识。加强重点时段、重点场所、重点 单位、重点设备平安隐患排查治理,严厉打击“三非两超”“一无一违”等违法违规行为。 推进特种设备平安监管改革创新,实施特种设备数字化监管提升工程。开展基层特种 设备监察人员知识更新轮训,每年轮训不少于20人次。5.完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实施灾害风险清单式管理,全面 推进
37、地质、气象、水旱、海洋、地震、森林火灾等领域灾害风险 管控机制建设,落实风险隐患动态销号和闭环管理。深化城市内 涝整治、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和地质灾害隐患综合治理等工程建设, 推进标准渔港和避风锚地建设。加大城乡危旧房屋治理改造力度, 提高城乡基础设施抗灾能力。落实各涉灾部门风险管理责任和属 地政府主体责任,推进自然灾害风险网格化管理,提高基层灾害 风险防范化解能力。(二)建立健全应急协同机制L健全部门协同机制。充分发挥应急管理领域议事协调机构 统筹协调、指导催促职能作用,完善各部门应急联开工作制度。 健全重大平安风险防范化解和灾害事故处置协同应对机制,清晰 各部门在事故预防、灾害防治、抢险救援等
38、方面的职责。262 .健全研判会商机制。全面构建行业部门、专家团队等多方 参与的研判会商平台,完善工作规程,健全工作机制。针对事故 灾害发生规律、季节特点等,定期开展平安生产、自然灾害风险 形势综合研判,落实汛期、节假日等重要节点加密会商制度。发 挥各行业部门专业技术优势开展灾害事故区域特征、分布特点及 衍生关系研究,及时预测趋势、研判风险。3 .规范复盘评估机制。建立健全重大灾害事故复盘评估流程规范,针对灾害事故等级分级分类开展调查评估,形成属地政府、 职能部门、议事协调机构、权威专家共同参与的复盘评估体系。强化复盘评估结果运用,查找灾害事故防范短板,吸取教训,推 进从政策、制度、标准、技术
39、等深层次整改提升,切实增强灾害 事故科学防控能力。4 .健全区域协同机制。全面树立灾害事故区域联防协作理念, 充分发挥区域比拟优势,打造以功能区为引领的区域应急协调联 动机制。积极融入长三角应急管理一体化战略。强化温岭市与路 桥、黄岩、乐清、玉环等邻近县域区域应急协同联动,推动内陆 与沿海镇(街道)应急管理工作优势互补、差异化协调开展。5 .健全军地协同机制。完善军队参与抢险救灾的应急协调机 制,建立地方党委和政府请求军队参与救援的工作制度,明确工 作程序。加强与人武部、预备役营和驻温部队常态协同联系,健 全军地信息共享共用机制、军地联合保障机制和重要情况通报会27 商制度,完善军地应急力量指
40、挥组织体系,定期组织军地联合演 练,提升军地应急救援协助水平。(三)建立健全灾害救助机制L健全灾后紧急救助机制。构建以人为本、政府主导、分级 管理、社会互助、灾民自救的救助体系。建立灾害救助资金预拨 机制和救灾物资应急保障联动机制,提升救助时效,确保受灾群 众基本生活初步救助时间不超过10小时。建立完善灾害救助资金 动态保障机制,提升救助标准。提升灾害信息员队伍专业能力, 提高灾情信息报送及时性、准确性和规范性。统筹灾区需求和救 灾资源,实现各救灾主体协调配合和各种资源与需求有效对接。2.健全恢复重建机制。健全受灾群众过渡性安置和救助机制, 规范住房恢复重建和冬春生活救助。建立健全恢复重建标准
41、和灾 情评估体系,统筹制定恢复重建规划和优惠政策,对接精准扶贫、 乡村振兴等政策,提升恢复重建精准性。强化灾区生产经营活动 恢复重建服务指导,严守平安底线,突出抓好灾后复产复工平安 风险防范化解。积极探索引入市场化手段,鼓励多形式金融资本 参与灾后重建,推进灾区长期可持续性开展。鼓励、引导单位和 个人参与自然灾害救助捐赠、志愿服务等活动,加强对企业事业 单位、社会团体、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捐赠和募捐活动的指 导和监督。三、推进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建设28(一)大力提升科技支撑能力L推广先进适用技术装备。加快高水平技术支撑机构建设, 提升区域应急管理技术支撑能力。加大先进适用技术装备推广力 度,
42、积极落实国家、省、台州市应急管理先进适用技术装备目录 和技术改造计划,发挥政府采购引导作用,在监测预警、应急救 援等领域加快应用应急处置技术和首台(套)装备等先进适用装 备。建立应急管理专家组,完善专家咨询制度,为应急管理提供 高端智力支持。2.推进应急指挥中心和系统建设。依托大数据平台,全面接 入公安、自然资源、交通、旅游、住建、农水等相关视频监控资 源。推动利用铁塔、路灯灯杆等公共设施安装高空监控,实现对 未覆盖的化工园区、重要场所、自然灾害易发区域进行实时监测 和动态预警;结合无人机、单兵、布控球等移动监控手段,确保 第一时间实现突发事件现场可视化。实施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工程, 推动应急指
43、挥数字化、智能化。3,推进平安生产数字化平台建设。整合平安生产相关数据, 推动实施智能化工厂、数字化车间试点示范,推进高危行业产业 集群智能化改造。大力推行特种作业、“两客一危”驾驶员等重点 人员“浙江平安码”应用,强化对风险活动的动态监管。完善平安 生产事故数据库,动态汇总平安生产工作任务落实情况以及日常 检查、执法、隐患治理等数据,精准评价平安生产工作态势和成一 29 一 革,组建市应急管理局,推动消防综合救援队伍改制。调整理顺 市平安生产委员会、消防平安委员会、减灾救灾委员会、防汛防 旱指挥部、森林防灭火指挥部、防震抗震救灾指挥部等各类综合 议事和专项指挥机构组织架构和职责分工,优化应急
44、救援指挥体 系,建立了区域协同、军地协作等工作机制,初步实现防救衔接、 条块融合目标。实施了基层应急体制改革,16个镇(街道)全部 建立应急办,其中5个中心镇和3个街道(太平、城东、城西) 独立设置应急办。二是平安生产风险防控机制不断健全。按照“党政同责、一岗 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原那么,明确党委政府领导责任。全面 推进安委会“1+X”组织体系,强化部门监管责任。出台关于进 一步落实企业全员平安生产责任制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推动企 业明确所有层级、各类岗位从业人员的平安生产责任,全面实施 企业“首席平安官”制度。牢固树立“隐患就是事故”的理念,全面 实施平安生产十大行业领域攻坚战和三年整治
45、行动。完善风险管 控体系,推动企业通过全员、全方位开展风险辨识、评估和健全 分级管控措施,建立了“一图三清单”。三是自然灾害防御能力不断提升。出台温岭市人民政府防 汛防旱指挥部工作规那么、关于进一步建立健全防汛防台工作 机制的实施意见,建立“识别一张图、研判一张单、管控一张表、 指挥一平台、应急一指南、案例一个库” “六个一”防汛防台工 效。聚焦重大任务和共性需求,在多跨协同、数据共享的高权重 高频次平安生产事项中梳理数字政府特色应用场景,率先打造安 全生产风险防控特色应用场景示范。4.推进自然灾害数字化平台建设。加强各部门数字化相关业 务和数字化系统的综合集成,充分发挥自然灾害“平安码”作用
46、, 推动灾害风险“码上知”、人员“码上转”、救援“码上通”、灾情“码 上报”等应用场景。建设防汛防台应急“知灾害”系统,整合自然灾 害基础数据、自然灾害预警和风险管控等各类信息,进一步提升 防汛减灾的智能化水平,全面提高防汛防台指挥能力。完善自然 灾害监测预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自然灾害预测预警能力。 探索推进大数据分析技术在气象短临预警、综合风险研判、受灾 情况评估、突发事件人员伤亡情况分析等场景的运用。(二)大力提升综合保障能力1 .强化应急物资保障。定期编制应急物资储藏规划和年度采 购计划,建立全市统一应急物资储藏目录,规范物资管理。积极 推进市和镇(街道)应急物资储藏库(点)建设,优
47、化布局,在 多灾易灾行政村(社区)靠前布置一批急用、急需应急物资。完 善应急物资代储机制和社会化储藏机制,提升物资保障能力。建 立平战结合的物资采购机制,制定紧急状态下应急物资政府采购 和征用补偿方法。302 .强化应急通信保障。统筹推进应急指挥信息网、卫星通信 网、370MHz窄带集群无线通信网、短波通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融合通信调度平台,实现有线、卫星和无线通信网融合互通。 到2023年形成天空地一体、全域覆盖、全时贯通的应急通信网, 为突发事件快速响应、统一指挥提供韧性抗毁的通信网络支撑, 保障“断网断电断路”等极端情况下的通信能力。3 .强化航空救援保障。按照“45分钟响应(15
48、分准备,30 分钟飞行),单点覆盖半径100公里”航空应急救援圈要求,合 理规划布局陆域、水域直升机起降点、取水点及其配套设施建设, 满足全域空中应急救援需求。加强与周边应急航空救援力量联动, 形成区域应急航空协同体系。4 .强化基层激励保障。落实国家、省、台州市应急管理岗位 津贴等保障政策。完善医疗救治、心理康复、疗养和保险等制度, 推进应急管理人员工伤、人身意外伤害等保险全覆盖。健全面向 基层的职业荣誉体系和表彰奖励制度,对重大行动中表现突出的 集体和个人及时记功奖励。注重在应急管理事业开展、突发事件 处置表现突出的应急管理干部中选树典型,强化应急管理职业荣 誉感。(三)大力提升宣教培训能力L提升应急新闻宣传能力。充分利用网站、微信公众号等, 开展形式多样的平安生产月、防灾减灾日、消防平安日等主题宣一 31 一 传活动,宣传不同类型的平安生产和防灾减灾知识,拓展公共安 全与应急知识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