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复习: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学案 高三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复习: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学案 高三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docx(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专题复习: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学习目标】1.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辩证认识赋役制度的变化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息息相关。2.认识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的本质及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重点难点】1.重点: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过程2.难点: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化的规律、原因、影响【自主学习】(一) 基础知识梳理自主学习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沿革秦汉主要有田赋、和徭役,汉朝还征收税。隋唐隋朝征收租调役,唐朝实行制,“租”是,“调”是税,“庸”是指。唐朝中期改行,按征收地税,按人丁、征收户税,分两次征收,标志着以为主的课税标准开始改变。宋朝承袭唐朝两税法,税繁杂多变;王安石
2、推行,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官府 元朝基本上沿袭,在税粮外又有“”。明朝张居正在全国推行,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由官府合并收,按亩折算缴纳。清朝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实行“摊丁入亩”,废除了,国家对百姓的进一步减弱。(二) 知识拓展黄宗羲定律: 每次税费改革后,由于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的局限性,农民负担在下降一段时间后会涨到一个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走向了原先改革目的的反面。明清时期的思想家黄宗羲称之为“积累莫返之害”。(三) 自学疑问【课堂探究】1. 规律探究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以土地制度为基础,随土地制度的变化而变化。西汉实行编户制度,作为征收赋税、征发徭役的依
3、据,农民从此向封建国家承担田租、算赋和口赋、徭役、兵役,标志着我国封建社会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隋朝及唐朝前期的租庸调制则是封建社会前期税收制度的集成和创新。唐中期以后采用了“两税法”,以财产和土地为征收的准则,统一了税收制度。宋朝时期,王安石构建的“方田均税法”,反映了公平税负的思想。明中期直至清初实行“一条鞭法”,把过去的所有征收项目合并起来征收,化繁为简,从实物税向货币税转变。到清雍正年间,实行地丁合一政策。 金玉佳中国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设问: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变趋势。2.链接高考材料一 自魏晋有户调之制,北朝因之,及唐而有租庸调之名。租者田租,即
4、今之田赋;庸者力役,若不役,出绢而当庸直;调则户税,各随乡土所出,岁输绢绫纯绵,其无蚕桑之处,则输布麻。惟田赋不计亩而计丁或户,则与均田制度相辅而行,盖必人皆授田,始可按丁征租也。 均田制度以户籍为本,籍既失实,欲不废而不能矣。逮唐之中叶,均田制度坏,租庸调亦不能复行,改为两税法矣。摘编自万国鼎中国田制史材料二白居易的赠友描述了两税征钱导致钱重物轻而伤农的现象,“胡(何)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弹”;表达了对租庸调法的认同,“庸必算丁口,租必计桑田。不求土所无,不强人所难。量入以为出,上足下亦安”,主张“复彼租庸法,令如贞观年”。柳宗元的答元饶州论政理书指出,两税法实行按户等
5、征税,富人贿赂官吏求居下等以逃税,导致“贫者愈困饿死亡而莫之省,富者愈恣横侈泰而无所忌”。他认为要避免上述现象的出现,只有“舍其产而唯丁田之间”,即恢复以身丁为本的租庸调法。 改编自付志宇唐人诗文所见两税法变革补证(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扼要说明唐代户籍制度、均田制、租庸调制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简析租庸调制“不能复行,改为两税法”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白居易、柳宗元对唐代税制改革的看法(6分)。【课堂训练】1南宋乾道年间,浙江松阳等地实施了义役法,以一乡或一都为单位,由当役民户各出田若干,或出钱合买规定田数作为助役田,推地方士绅收田租供应役费,出钱多少,按贫
6、富定等差。由此可知,义役法的实施()A减少了劳役种类B有利于减轻民众服役负担C加强了中央集权D说明王安石变法影响深远2明万历九年(1581),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这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下列各项中,对张居正推广一条鞭法前所处的经济状况,表述正确的是()A白银已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B通过清丈全国土地,土地兼并现象已经得到根本遏制C美洲等地白银的大量流入,解决了明朝府库空虚问题D商品经济已超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优势地位3蠲免是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地方民力对百姓应征赋税的免除。清朝的蠲免,除“偏灾赈蠲外,凡逋负(拖欠赋税)之在民者,与银谷食种
7、之贷而未收者,遇国家庆典,或巡幸,或军兴,辄止勿责”。据此可知,蠲免政策旨在( )A减轻地方财政负担B稳定地方社会秩序C遏制地方官员贪腐D提高民众生活水平41289年,元政府在广泛种植木棉的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等地设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使民众不堪重负。这( )A加重了区域经济的不均衡B妨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C推动私营棉纺织业的繁荣D促使财政管理权限下移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
8、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6清前期,因官户或生员享有赋税减免特权,常有农民将田产挂靠于同姓官户、生员名下,每到纳税之时,将应缴钱粮交予官户、生员,交给官户、生员的钱粮往往多于应缴总额。生监包揽同姓钱粮以为己粮。这种现象说明,当时()A土地兼并问题愈加严重B政府赋税征收模式需要调整C社会阶级矛盾日益激化D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减弱7一本史料笔记中记载着古代某一赋税制度:“以各色丁粮均派入各邑地粮之内,无论绅衿富户,不分等则,一例输将”。下列记载与这个赋税制度相符的是()A“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B“将人丁摊入地亩,统归地亩条编”C“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
9、折办于官”D“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8这一赋役制度实行统一的税制,正如陆贽所说“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这使国家赋税收入在相当长时期内比较稳定,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时藩镇“户版不籍于天府,赋税不入于朝廷”的局面。这一赋役制度的特点是()A“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B“滋生人丁,永不加赋”C“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D“赋役合并,一概折银”【规律探究】1.征税标准:以人丁为本向以资产田亩过渡(两税法)人头税最终消失(摊丁入亩)2.征税内容: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发展(一条鞭法)3.征收种类:由繁到简,税种减少(一条鞭法)4.征收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定时(两税法)5.徭役变化: 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庸)6.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征收商业税。【链接高考】1. 关系:户籍制度是均田制的基础(或均田制以户籍制度为本),户籍制度是租庸调制实施的依据,均田制是租庸调制的基础。原因:土地兼并,均田制度破坏、政府财政收入锐减;两税法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2.白居易:批评两税法不合理的征税方式,两税法导致钱重物轻的社会现象,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加重人民负担,主张恢复租庸调制。柳宗元:两税法导致贫富差距更大,社会问题更大,主张恢复租庸调制。BABBBBBC3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