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演变》讲义--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一轮复习.docx

上传人:ge****by 文档编号:63763586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45.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演变》讲义--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一轮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演变》讲义--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一轮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演变》讲义--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一轮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演变》讲义--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一轮复习.docx(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一讲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演变一、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一)夏商西周(奴隶社会)1.商朝内外服制度:商朝的国家管理结构。(是一种松散的联盟关系)(1)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2)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神权与王权的结合王位继承方式:父死子继,兄终弟及2.西周的贵族等级分封制(1)对象:同姓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但同姓亲族是主体)(2)内容:周天子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控制着镐京和东都洛邑附近的王畿地区,其他地方则分封给于周天子有血缘关系的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在各地建立诸侯国;诸侯在国内又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士(3)等级关系:天子-诸侯-卿大夫-士(4)评价:积极

2、作用:巩固周王室的统治;扩大了疆域。避免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冲突;扩大周文化的影响,文化认同,促进民族交流。消极影响:受封诸侯独立性强,易成地方割据势力,不利于中央集权。 宗法制1.含义:父系血缘关系,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2.基本原则:嫡长子继承制 。 “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3.特点:政治关系和血缘关系相结合;家国一体和家国同构;社会等级森严4.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巩固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5.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分封制与宗法制、礼乐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6.早期国家政治的基本特征:(1)君主的权利不是

3、绝对的,原始民主遗存对君主的权利有制约作用。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干预朝政;(2)最高统治者由世袭产生,血缘关系维系统治,家国一体。(3)中央对地方的集权程度不高,管理较松散,具有浓厚的部族色彩。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4)神权色彩浓厚,王权与神权相结合。(5)等级森严,不同等级的权利和义务相对固定,很难逾越。 农业:井田制(1)土地国有(2)奴隶集体劳动(3)石器锄耕手工业:工商食官(二)春秋战国时代特征: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政治: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分封制趋于瓦解;礼崩乐坏;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雏形出现;贵族政治瓦解,官僚政治开始形成; 奴隶主阶级衰落,出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和自耕农

4、阶层。经济:铁犁牛耕的出现,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开始形成,精耕细作。打破工商食官的局面,出现私营手工业。文化:礼崩乐坏;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私学兴起,文化下移;士阶层的崛起;出现百家争鸣三、秦朝的政治体制:1.最高统治:皇帝制度 (特点: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2.中央政府: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主要辅佐大臣;丞相是百官之长,行政中枢所在,秉承皇帝,统领百官;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图籍、文书,监察百官九卿泛指分掌具体事务的诸卿(体现家国一体,家国同构)。3.地方政府: 郡县制。意义:实现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中央垂直管理地方),是官僚

5、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政治大一统);推动了政令通达、经济文化的交流;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意义: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4.政务纽带:文书制度(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行政)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递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送到全国各地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比较建立基础宗法制、血缘关系;大一统、地域划分传承制度世官制、贵族政治;任免制、官僚政治官吏权力封地爵位俸禄制度作用影响独立性、割据势力,威胁中央集权归属性、中央集权相同点1.目的:巩固统治2.性质:地方行政制度 3.作用:维护国家统一三、两汉至明清时期的

6、行政中枢的演变1.汉朝汉承秦制,中央行政体制仍为三公九卿制。但是,中央行政中枢的权力逐渐由丞相府转移到皇帝亲信手中汉武帝为了加强集权,设立中朝(或称“内朝”),从而使外朝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西汉晚期以后,丞相制被三公制取代,中朝尚书台的权力逐渐增大。东汉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利受到削弱2.隋唐(1)确立: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中书门下(也叫政事堂)为三省宰相议政场所。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决策机构审议机构执行机构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起草诏令)(审核诏令)(负责执行)(2)作用:(1)三省长官都

7、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2)三省六部分工明确,职权分明,各司其职,相互配合,提高了行政效率(3)相权一定程度上可以节制君权(4)宰相集体议政,集思广益,一定程度上减少决策失误(5)中枢决策规范化,体现家国分离,皇室与国家职权分工明确3.宋朝中书门下掌行政权,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枢密院掌军政,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调兵权与统兵权分开。三司掌财政。(特点:机构重叠)4.元朝内容:实行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的一省制中枢体制(特点:丞相权重)5.明朝(1)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丞相制度终结。标志着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更高阶段。(2)设立内阁(明成祖朱棣)

8、性质: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权力大小,地位高低,取决于皇帝,是皇权强化的产物。“票拟”:大学士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批红”: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6.清朝:雍正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职能:跪受笔录;上传下达。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四、两汉至明清时期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1.汉朝(1)地方行政体制:郡、县两级制州、郡、县(2)主要内容:汉初:郡国并行。景帝、武帝后,

9、诸侯国的权利不断被削弱,诸侯国不再对中央构成威胁。到东汉晚期,原来的检查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2.魏晋南北朝(1)地方行政体制:州、县、郡三级制(2)主要内容:主要是州、郡、县三级制,州刺史不仅有行政权,还有领兵权,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3.隋唐(1)地方行政体制:州、县二级制(2)主要内容:隋朝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唐继隋制,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中央排出的监察机构。安史之乱后,道变成州、县以上的以及行政实体。唐中期后,一些战略重地设节度使,后兼并役使州县,拥兵自重,形成割据势力4.宋朝(1)地方行政体制:路、府、县三级行政体制(2)内容:改道为路,将隋唐时期作为军事管理机构的府变为以及行政区划,形成了路、府、县三级制5.元朝(1)地方行政体制: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体制(2)内容: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掌管一省政务,后演变为地方常设的最高一级行政机构行省下设路、府、州、县,形成多级行政体制。6.明清(1)地方行政体制:省府县三级行政体制(2)内容:明朝:a.明初废除行省,由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分割b.明中后期朝廷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为了提高行政效率)清朝:清继明制,巡抚变为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数省军政大权明清:省之下设府(直隶州)。府下设县(州),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体制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