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语文(百色专用)复习-文言文知识梳理及针对训练-第19篇~第24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中考语文(百色专用)复习-文言文知识梳理及针对训练-第19篇~第24篇.docx(2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19篇庄子二则(八下)北冥有鱼(课标篇目)原文呈现参考译文段层精解北冥有鱼,其名为鲲(kn)。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tu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为鸟,它的名字叫鹏。鹏的脊背,不知道长几千里;当它用力鼓动翅膀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2、。这只鹏鸟啊,海水运动时将要飞到南海去。这南海是个天然形成的水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的事物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之时,(翅膀)拍打水面(而行),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第层:写北冥之鱼由鲲到鹏的变化:鲲、鹏形体之大,气象之宏,令人瞠目。第层:引用齐谐之言,写大鹏迁徙南冥的气势乘风而起,击水三千,扶摇九万里。第层:作者仰观苍天,拟想大鹏俯瞰大地,抒发
3、了一种天地浑茫的感慨。【文学常识】1.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2.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本文第一则节选自内篇中的逍遥游,第二则节选自外篇中的秋水。【文章主旨】本文浓墨重彩地描绘出一幅大鲲变为大鹏,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从北海飞往南海的壮丽图景,来说明“逍遥”的真正含义。阐发作者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思想。【形象分析】作者以雄奇的想象,塑造了鲲鹏的宏大形象。文中“不知其几千里也”反复出现,极力渲染鲲鹏之硕大无比。其特点可归纳为: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P
4、118“课后习题一”)【写作特色】1.想象奇特。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再写鹏的南徙,意境壮阔。2.运用夸张、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描写细致,形象逼真。如:“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的写法;“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比喻的写法。【成语】扶摇直上、鹏程万里、鲲鹏展翅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原文呈现参考译文段层精解庄子与惠子游于濠(ho)梁之上。庄子曰:“鲦(tio)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庄子和惠施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小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出游从容”的鱼是快乐的,这是庄子愉悦心境的反映。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
5、知鱼之乐?”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没有正面回答惠子的问题,而采取反问的方法回答,据理力争,足见他的机智。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完全可以肯定的!”惠子的论辩语言严密,逻辑性强。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说:“请追溯话题本源。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又来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庄子回转话题,很轻松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庄子的
6、机智灵活跃然纸上。【文章主旨】通过记叙庄子与惠子围绕着“鱼之乐”而展开的辩论,表现了庄子机智巧妙的辩论风格,也表现了庄子“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人物形象】1.庄子:机智巧辩,追求物我合一。2.惠子:好辩,对事物寻根究底。【写作特色】1.精彩的论辩艺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2.笔法轻松,充满机智与幽默。【常考知识清单】一、重点词语1通假字北冥有鱼(“冥”同“溟”,海)2古今异义怒而飞怒安知鱼之乐安请循其本循3一词多义息固4虚词的意义及用法其之以而二、重点句子1句子朗读节奏划分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2特殊句式(1)判断句
7、南冥者,天池也(“者也”表判断)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也”表判断)(2)省略句怒而飞(省略主语“鹏”)(3)倒装句水击三千里(宾语前置,即“击水三千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状语后置,即“庄子与惠子于濠梁之上游”)3重点句子翻译(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2)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小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的啊。三、内容探究1如何评价北冥有鱼一文?示例:逍遥游是庄子一书中的第一篇,本文是节选的一小段。它的中心是说,人应当不受任何束缚,自由自在地活动。这实际上反映了庄子要求超越时间与空间
8、,摆脱客观现实的影响和制约,忘掉一切,在主观幻想中实现“逍遥”的人生观。这是一种根本不可能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文表现了两人怎样的认知态度?本文通过庄子与惠子两人的辩论,显示了不同的认知态度:庄子对于外界的认识,常常带着观赏的态度,因而在他眼里世界万物是美好的,追求物我合一;惠子对外界的认识,偏重于知识的判断,对事物寻根究底,因而断定任何人都不会知道第三者的心灵状态。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
9、。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节选自庄子逍遥游)【乙】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节选自庄子逍遥游)【注释】适:往、去到。【参考译文】【乙】在草木不生的极远的北方,有个很深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里面有条鱼,
10、它的身子有几千里宽,没有人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作鲲。有一只鸟,它的名字叫作鹏,鹏的背像泰山,翅膀像天边的云。借着旋风盘旋而上九万里,超越云层,背负青天,然后向南飞翔,将要飞到南海去。(小泽里的)麻雀讥笑鹏说:“它要飞到哪里去呢?我一跳就飞起来,不过数丈高就落下来,在蓬蒿丛中盘旋,这也是极好的飞行了。而它还要飞到哪里去呢?”这就是小和大的不同了。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C)A其名为鲲名之者谁B其翼若垂天之云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C有鱼焉 必有我师焉D怒而飞 然而不胜者【解析】A.名字/命名;B.翅膀/像鸟张开翅膀一样;C.兼词,相当于“于之”,在那;D.表修饰/表转折。2下列对选文
11、相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甲】文的作者庄子是战国中期哲学家,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B【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C【甲】【乙】两文中“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现代成语“鹏程万里”的出处,这个成语现在比喻前程远大。D【甲】文的“齐谐者,志怪者也”与【乙】文的“有鸟焉,其名为鹏”都是判断句。【解析】D.【乙】文的“有鸟焉,其名为鹏”不是判断句。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甲】文从体大、背大及翼大三方面来写鲲鹏的形体硕大无比。B【乙】文中“此小大之辩也”与“燕雀安知鸿鹄
12、之志哉”都说明了平庸的人不知道英雄人物的大志向。C【甲】【乙】两文都阐明了同样的道理:“任何事物皆有所恃”即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凭借。D【甲】【乙】两文均构思精巧,善用拟人、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意境开阔,想象奇特。【解析】C.【乙】文没有阐明“任何事物皆有所恃”的道理。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2)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鹏的背像泰山,翅膀像天边的云。第20篇礼记二则(八下)虽有嘉肴(课标篇目)原文呈现参考译文段层精解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
13、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yu)命曰“学(xio)学半”,其此之谓乎!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困惑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说“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第层:运用类比的方法指出学习的重要性。以“嘉肴”“至道”切入正题,从日常生活谈起,由具体到抽象,表明
14、事物的真理。第层:从“教”和“学”两个方面论证它们的相互作用,得出中心论点教学相长。第层:引用兑命中的话,进一步论证课文的中心论点。【文学常识】本文节选自礼记学记。1.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2.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大道之行也是礼记礼运中的一段,是孔子对学生言偃说的一番话。【文章主旨】本文运用类比的方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即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也就是“教学相长”,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写作特色】1.运用类比的方法,把“嘉肴”和“至道”作类比,说明了教人和学习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15、2.运用对偶手法,以“虽有,弗,不知”导出议题,用两个“然后知”“知,然后能”进一步论述“学”与“教”的情境。这种句式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相互辉映,明快有力,连用铺排,强化了比喻说理的效果。(P120“课后习题三”)【成语】教学相长【现实意义】“教学相长”给现代教学过程提供了新的方法,师生应多互动,学生要自主学习。只有将“教”和“学”融合起来,师生双方才能共同进步。大道之行也原文呈现参考译文段层精解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gun)、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fn),女有归。货恶
16、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对于)财物,(人们)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不是一定要据为己有;对于力气,(人们)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这样一来,
17、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财物、作乱害人之心(也)不会兴起,所以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这就叫作“大同”社会。第层: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第层:阐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第层:点明夜不闭户是“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文章主旨】通过对理想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写作特色】1.结构严谨,说理透彻。2.运用排比,突出气势。【成语】天下为公、夜不闭户【现实意义】大道之行也中的“大同”社会,
18、是理想的社会形式,它需要每个人都贡献出一份力量。我们要建立的和谐社会,也是一个美好的社会,也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常考知识清单】一、重点词语1通假字学学半“学”同“敩(xio)”,教导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2古今异义弗食,不知其旨也旨教学相长也教学男有分,女有归归盗窃乱贼而不作贼3一词多义修闭道亲4词类活用不知其善也(形容词作名词,好处)选贤与能(形容词作名词,有才能的人)不独子其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壮年人;幼童)故外户而不闭(名词作状语,从外面
19、)5虚词的意义及用法其为于不必藏于己(介词,在)而盗窃乱贼而不作(连词,表顺承,不译)二、重点句子1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外户/而不闭2特殊句式(1)判断句教学相长也(“也”表判断)(2)省略句货恶其弃于地也(省略主语)力恶其不出于身也(省略主语)3重点句子翻译(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2)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三、内容探究1说说虽有嘉肴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述的。(P120“课后习题一”)示例:这篇短
20、文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即“教”与“学”相互促进,“教”是“学”的另一种形式。作者用类比的手法切入话题,先以“嘉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然后,再列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并进一步解释,将论述引向深入,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引用尚书中的话印证观点。全文语言精练,逻辑严密。2归纳一下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包括哪些方面。(P120“课后习题二”)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关注社会弱势群体,使全社会亲如一家。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物质充足,生活富裕。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珍惜人们的
21、劳动成果,且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在共同劳动中都能尽全力地工作,使人们树公心,去私心。(一)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乙】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选自刘开问说)【注释】达:通晓,通达。奚:何,怎么。决:判断,解决。【参考译文】【乙】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
22、欢向别人提问请教。“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有时还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有时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怎么能解决问题呢?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C)A然后能自强也强饮三大白而别B非问无以广识 请广于君C而或不达于事 或王命急宣D教学相长也 幼有所长【解析】A.勉励/尽力;B.使广,增加/扩大;C.有时;D.促进/使成长。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A【甲】文选自礼记,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
23、代,为东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是一部道家思想的资料汇编。B.【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C【甲】文中兑命有上、中、下三篇,叙述了武丁与傅说的故事,再现了一段圣君贤相的佳话,颇具传奇色彩。D【甲】文的“教学相长也”与【乙】文的“非真能好学者也”都是判断句。【解析】A.戴圣是西汉礼学家,礼记是儒家经典。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甲】文从设喻类比入题,分别从教与学两方面加以阐释,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B【乙】文讲的是好学却不勤问,不能算是一个会学习的人,因为不问就不
24、能广交朋友,学到知识。C【甲】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乙】文论述了学与问的关系。D【甲】【乙】两文论述语言严密,能给人以启示:【甲】文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乙】文告诉我们学习要勤学善问的道理。【解析】B.【乙】文讲述的是勤问可以增加知识,而非结交朋友。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困惑的地方。(2)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二)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
25、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道之行也)【乙】唐玄宗以韩休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休为人峭直,不干荣利。及为相,甚允时望。上或宫中宴乐,及后苑游猎,小有过差,辄谓左右曰:“韩休知否?”言终,谏疏已至。上常临镜,默然不乐。左右曰:“韩休为相,陛下殊瘦于旧,何不逐之?”上叹曰:“吾貌虽瘦天下必肥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九,有删改)【注释】门下侍郎:官职名,为皇帝近侍。同平章事: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中书、门下协商处理政务之意
26、。允:符合。【参考译文】【乙】唐玄宗任用韩休担任门下侍郎、同平章事。韩休为人严峻刚直,不贪图名誉权势。等到担任宰相后,所作所为很得当时民心。唐玄宗有时在宫中宴饮欢乐,或在禁苑中打猎游玩,偶尔玩得过度,就对左右的人说:“韩休知道不知道?”话刚说完,韩休劝谏的文书就递上来了。唐玄宗常常对着镜子默不作声,左右的人说:“韩休担任宰相以后,陛下的容貌和以前相比清瘦多了,为什么不罢免他?”唐玄宗叹息说:“我的容貌虽然清瘦,但是天下一定丰饶了许多。我任用韩休是为了国家,不是为了我自己啊。”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A选贤与能吾与汝毕力平险B上常临镜 把酒临风C故人不独亲其亲 亲贤臣D韩休知否
27、陟罚臧否【解析】A.同“举”,选拔、推举/和;B.面对;C.以为亲/亲近D.语气助词,吗/批评。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甲】文中的“大道”是道家术语,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B【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吾貌虽瘦/天下必肥/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C【乙】文中“社稷”,是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分言之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土神和谷神是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D【甲】文的“货恶其弃于地也”是倒装句。【乙】文的“及为相,甚允时望”是省略句。【解析】D.【甲】文的“货恶其弃于地也”是省略句。3下列对选
28、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甲】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来说理,阐明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条理分明,说理透彻。B【乙】文通过韩休为相的故事,刻画了唐玄宗为国为民、任用贤能且能虚怀纳谏的明君形象。C【甲】文以议论为主,从人人得到关爱、人人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三方面来展现理想的“大同”社会;【乙】文则通过叙述,侧面突出了韩休为国为民敢于进谏的刚直形象。D【甲】【乙】两文语言简洁,明白易懂。【甲】文多用排比、对偶,句式整齐;【乙】文在叙述中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使文章显得生动形象。【解析】D.【乙】文没有运用动作描写。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人不独亲其
29、亲,不独子其子。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2)韩休为相,陛下殊瘦于旧,何不逐之?韩休担任宰相以后,陛下的容貌和以前相比清瘦多了,为什么不罢免他?第21篇马说(课标篇目)唐韩愈(八下)原文呈现参考译文段层精解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n)死于槽枥(l)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第一段用“也”字收住,流露出作者无限痛惜的感情)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第一段:主
30、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即“伯乐不常有”,显示出作者的愤愤不平之意。马之千里者,一食(s)或尽粟一石。食(s)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第二段再用“也”字收住,不仅凝聚着作者强烈的感情,也包含着将正义诉诸读者的意图)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第二段:从千里马的特点出发,进一步揭示它的
31、才能得不到施展的原因,把责任归于“食马者”的无知,把作者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策之不以其道,食(s)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结尾也用“也”字收住,体现作者痛彻心扉之情和对“食马者”的嘲讽)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还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第三段:全文的总结。作者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把“真无马”和“真不知马”对照起来,饱含作者的痛切之感,并对“食马者”进行深刻地嘲讽。【文学常识】1
32、.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作品有昌黎先生集。2.“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虽是议论文体,却讲究文采。【文章主旨】本文通篇用的就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寓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P123“课后习题一”)【写作特色】1.托物寓意,中心明确。作者将愚昧无知的统治
33、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2.结构精巧,脉络清晰。本文共分三段,每段最后一句都用“也”字收住。这三个“也”尤其值得品评,它们所表达的语气是由各段的内容决定的,也表达了作者的感情状态。【成语】伯乐相马【现实意义】提醒当今社会的领导者要任人唯贤,善于识拔人才并努力做到不浪费人才,人尽其用,社会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常考知识清单】一、重点词语1通假字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同“衹(只)”,只、仅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同“饲”,喂)才美不外见(“见”同“现”,显现、表现)其真无马邪(“邪”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2一词多义策临食尽3词类活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形容词作动词
34、,辱没,受屈辱)马之千里者(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4虚词的意义及用法其以之而且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连词,犹,尚且)于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介词,在)二、重点句子1句子朗读节奏划分千里马/常有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2特殊句式(1)省略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也”前省略了宾语“它”)策之不以其道(省略主语)(2)倒装句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3重点句子翻译(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2)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问
35、题。【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乙】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节选自陈寿三国志隆中对)【
36、注释】先主:指刘备。器:器重。【参考译文】【乙】适逢先帝刘备驻扎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这个人,是人间卧伏着的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你去他那里拜访,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军你应该屈尊亲自去拜访他。”因此先帝就去隆中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A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B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C将军宜枉驾顾之 元方入门不顾D凡三往,乃见 乃悟前狼假寐【解析】A.动词,用马鞭驱赶/名词,马鞭;B.代词,代千里马/音节助词,无实义;C.拜访/回头看;
37、D.才。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甲】文的作者韩愈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谥号“文”,故称“韩文公”,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B【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C【甲】文中“石”是古代容量单位,十石为一斗;【乙】文中“器”是个会意字,本义是狗的叫声,后来假借为器具,因为器具都能容纳物品,所以“器”也引申为才华。D【甲】文的“策之不以其道”与【乙】文的“君与俱来”均为省略句。【解析】C.【甲】文中“十石为一斗”有误,应是十斗为一石。3下列对
38、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甲】文通过千里马难遇伯乐的议论,表达作者对贤才难遇明主的愤懑,寄寓着对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希望。B【乙】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面人物,由刘备一开始对诸葛亮的敷衍到后来的“三顾茅庐”,塑造出刘备求贤若渴的形象。C【甲】【乙】两文都讲到有关人才的问题,但着眼点不同,【甲】文主要阐述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乙】文则把关注点放在刘备求贤若渴的叙述上。D【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所不同,在表达方式上,【甲】文偏重议论,【乙】文偏重记叙;【甲】文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行文中洋溢着不平与悲愤之情,【乙】文则直述其事。【解析】A.【甲】文主要表达的
39、是作者对贤才难遇明主的愤懑,寄寓着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讽刺和控诉。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这个人只能你去他那里拜访,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第22篇岳阳楼记(课标篇目)北宋范仲淹(九上2021年考查)原文呈现参考译文段层精解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zh)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写出滕子京的政绩,引出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一事,为全篇文字的导引)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zh)予作文以记之。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
40、被贬官到岳州做知州。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全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滕子京)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第一段:说明作记的缘由。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shng)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全在洞庭一湖。(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流,水势浩大,宽阔无边,早晚阴晴明暗多变,气象变化多端,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这里
41、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水,被降职到外地的官员和文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第二段:不对岳阳楼本身作描写,而是由岳阳楼的大观过渡到登楼览物的心情。若夫淫雨霏(fi)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yo),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qing)倾楫(j)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那连绵不断的雨纷纷而下,连续几个月天气不放晴,阴冷的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在阴云中,商人旅客不能前行,桅杆倒下,船桨断折,傍晚天色昏暗,虎在咆哮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
42、啊,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被说坏话,惧怕被批评指责(的心理),(会觉得)满眼的萧条景象,感慨到极点而悲伤了啊。第三段:写览物而悲者。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zh)汀(tng)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渔歌”与“虎啸猿啼”对照,“喜悲”之情对照)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到了春风和煦、日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风浪,天色湖光相接,一片青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在水中)畅游,岸上与小洲上的花草,茂盛并且青绿。有时大片烟雾
43、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互相唱和,这样的乐趣哪有尽头!(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爽快,荣耀和屈辱一并忘掉,端着酒,迎着风,那真是欢乐极了。第四段:写览物而喜者。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全文的警句,具有突出中心的作用,亦暗含了对滕子京的规箴之意)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心思,(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为
44、什么呢?(是由于他们)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处在高高的朝堂上(在朝廷做官),则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僻远的江湖间(被贬做地方官),则替君主担忧。这样(他们)进朝为官也忧虑,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也忧虑。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啊!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第五段: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在这一段里对前两段所写的两种览物之情一概加以否定,表现了一种更高的思想境界,并交代写作这篇文章的时间。【文学常识】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
45、学家。有范文正公集传世。【文章主旨】文章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不同的情感,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并以此勉励友人。【写作特色】1.本文题为岳阳楼记,却避熟就生,另辟蹊径,不写楼而写洞庭湖,写登楼的迁客骚人看到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时产生的不同感情,以衬托文末所谓的“古仁人之心”。2.语言很有特色,大量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富有文采和诗意。如“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这些骈句为文章增添了色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简洁而富有启示性。3.本文记事、写景、抒情和议论交融而又层次分明。第2段概写洞庭湖景物后,以“然则”一转,接以提问式的议论,第3、4段写洞庭湖风雨、春晴,都接以抒情,文末又归于单纯而强烈的抒情,即“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写景与议论、抒情相互映衬,完美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P53“课后习题一、三”)【成语】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浩浩汤汤、气象万千、波澜不惊、一碧万顷、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现实意义】一个人要做到先忧,必须要有胆,有识,有志,这固然不容易;而一个先忧之士,当他建立了功绩之后还能后乐,才更加可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所体现的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