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语文(百色专用)复习-文言文知识梳理及针对训练-第7篇~第12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中考语文(百色专用)复习-文言文知识梳理及针对训练-第7篇~第12篇.docx(3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7篇卖油翁北宋欧阳修(七下)原文呈现参考译文段层精解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jn)。尝射于家圃(p),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n)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hn)之。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世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陈尧咨在自家园子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着,斜着眼看他射箭,很久都没有离开。(老翁)看见陈尧咨射出十支箭中了八九支,只是对他微微点头(意思是略微表示赞许)。写陈尧咨因“善射”而“自矜”及卖油翁对陈尧咨箭术的态度,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2、康肃忿(fn)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zhu)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难道我射箭的技艺不精湛吗?”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老翁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勺子舀油滴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被沾湿。于是老翁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让他走。写卖油翁
3、与陈尧咨的对话和卖油翁酌油的高超技艺,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文学常识】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文章主旨】本文是一篇富有哲理的短文,通过略写陈尧咨射箭、详写卖油翁酌油这两件事,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人物形象】1.陈尧咨:傲慢无礼,狂妄自大。2.卖油翁:技艺高超,不卑不亢,沉着淡然。【写作特色】1.言简意丰,富有哲理。2.运用神态、语言描写展现人物心理。【成语】熟能生巧【现实意义】告诫人们“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或“术业有专攻”“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即使有长处也
4、不应该骄傲自满。【常考知识清单】一、重点词语1通假字但手熟尔(“尔”同“耳”,相当于“罢了”)徐以杓酌油沥之(“杓”同“勺”,勺子)2古今异义但手熟尔但尔安敢轻吾射安3一词多义善尔发4词类活用但微颔之(名词作动词,点头)吾射不亦精乎(动词作名词,射箭的本领)尔安敢轻吾射(形容词作动词,轻视)5虚词的意义及用法其以而于尝射于家圃(介词,在)二、重点句子1句子朗读节奏划分公/亦以此自矜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2特殊句式(1)倒装句尝射于家圃(状语后置,即“尝于家圃射”)(2)省略句自钱孔入(“自”前省略主语“油”)3重点句子翻译(1)我亦无他,惟手熟尔。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
5、练罢了。(2)以我酌油知之。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三、内容探究卖油翁和陈尧咨两人对待自己长处的态度截然不同。你怎么看?请分别谈谈你如何看待自己及别人的长处。示例:把自己的长处当作一种战胜困难、张扬个性的资源优势,而不是进行宣扬的资本;对别人的长处,应善于取长补短,学为己用,不可嫉妒诋毁。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
6、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乙】王积薪棋术功成,自谓天下无敌。将游京师,宿于逆旅。既灭烛,闻主人媪隔壁呼其妇曰良宵难遣可棋一局乎?妇曰:“诺。”媪曰:“第几道下子矣。”妇曰:“第几道下子矣。”各言数十。媪曰:“尔败矣。”妇曰:“伏局。”积薪暗记,明日复其势,意思皆所不及也。(选自唐朝李肇国史补)【注释】逆旅:旅店。媪:媪(o):老妇,指下文“妇”的婆婆。妇:指儿媳。伏局:认输。李肇(zho):唐代元和年间翰林学士,官至中书舍人,另著有翰林志。【参考译文】【乙】王积薪的棋术高超,自认为天下没有自己的对手。(他)打算去京城闯荡,在一家旅店
7、借宿。(晚上,他)熄灭蜡烛后,听见隔壁年老的主妇招呼她的儿媳说:“美好的夜晚难以消磨,可以下一局棋吗?”妇人说:“好的。”老太太说:“第几道下子了。”妇人说:“第几道下子了。”各自说了几十次。老太太说:“你输了。”妇人说:“我认输了。”王积薪暗暗记住,第二天将婆媳的棋势重新摆试一遍,发现那两个人下棋的用意、构思水平,都是自己无法达到的。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A当世无双卿今当涂掌事B但手熟尔尔败矣C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D公亦以此自矜 自谓天下无敌【解析】A.当代/掌管;B.罢了/你;C.看见/知晓;D.自己。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A【甲
8、】文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他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B【乙】文画波浪线的文字的断句划分为“闻主人媪隔壁呼/其妇曰/良宵难遣/可棋一局乎/”。C【甲】文题目里的“翁”指“老人”“老头儿”,“卖油”点明了老翁的职业,题目点明了写作对象;【乙】文中的“棋”指的是围棋,也称之为“弈”。D【甲】文的“乃取一葫芦置于地”和【乙】文的“将游京师”都是省略句。【解析】B.【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闻主人媪隔壁呼其妇曰/良宵难遣/可棋一局乎/”。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甲】文是一篇富有哲理的短文,通过详写陈尧咨射箭、略写卖油翁酌
9、油这两件事,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的道理。B【乙】文中婆媳分居两室,都是心中虚设一盘棋局,攻战过程全凭记忆。说明她们的棋艺高超。C【甲】【乙】两文中陈尧咨与王积薪都十分的自负,从“公亦以此自矜”与“自谓天下无敌”可以看出。D【甲】【乙】两文短小精辟,趣中寓理,引人深思。【解析】A.【甲】文中略写陈尧咨射箭、详写卖油翁酌油。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你也懂得射箭吗?难道我射箭的技艺不精湛吗?(2)明日复其势,意思皆所不及也。第二天将婆媳的棋势重新摆试一遍,发现那两个人下棋的用意、构思水平,都是自己无法达到的。第8篇短文两篇(课标篇目)(七
10、下)陋室铭唐刘禹锡原文呈现参考译文段层精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xn)。/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d)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显得神异。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说说笑笑的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它
11、好比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第层:以类比的方式开头,引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为后面歌颂陋室埋下了伏笔。第层:描写居室环境与日常生活。先以“苔痕”二句写“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再以“谈笑”四句写室内生活情趣之高雅,“无丝竹”二句则含有对比的意味,突出了室主人超凡绝俗的胸襟。第层:运用类比手法,连举三位古人来证明“陋室”不陋。【文学常识】1.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曾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著有刘梦得文集。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体制短小,文
12、辞精练,有韵,读来铿锵有力。【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刻画“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写作特色】1.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歌颂,表达了作者甘于淡泊、不为物役的高尚情操。2.运用类比、对偶等手法。如开头两句和结尾两句都运用了类比手法。3.骈散结合。陋室铭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P102“课后习题一”)【现实意义】在生活、学习中,个人应做到不慕虚荣、不慕名利。(P102“课后习题二”)爱莲说北宋周敦颐原文呈现参考译文段层精解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n)。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
13、淤(y)泥而不染,濯(zhu)清涟(lin)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玩焉。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只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我只喜爱莲莲花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它)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它笔直)洁净地挺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赏玩啊。第一段:作者先以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二事作烘托,然后用“予独爱莲”一语道出自己的心意。接下来通过描写莲的种种可贵之处,突出了莲的洁净、单纯、雅致,最后高度概括了莲的
14、气质与品格。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y)!菊之爱,陶后鲜(xin)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居避世者;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人很多了。第二段:作者对三种花象征的不同品性进行了对比和品评,揭示了莲的喻义,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含蓄地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文学常识】1.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世称“濂溪先生”。
15、他享有“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黄庭坚语)的盛誉。著有太极图说通书周敦颐集等。2.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本文“借花喻人”,是一篇借物咏志、讥讽世俗的散文,选自周敦颐集。【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格,从而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人物形象】作者称莲为“君子”,赋予莲花丰富的象征意义,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正直不苟,豁达大度,有美好的姿态气质。(P102“课后习题三”)【写作特色】1.托物言
16、志的写作手法。通过对莲花的描写与赞美,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态度。2.运用衬托的表现手法。以“牡丹之爱”“菊之爱”衬托“莲之爱”。3.骈散结合。爱莲说以散句为主,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P102“课后习题一”)【现实意义】文章借“莲”阐述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一个人如果自制力强,能不受环境影响,就可以做到“出淤泥而不染”,保持自己的高尚情操;反之,一个人如果自制力弱,就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即“近墨者黑”。【常考知识清单】一、重点词语1古今异义无案牍之劳形形宜乎众矣宜2一词多义清远鲜谓3词类活用有仙则名有龙则灵(名词作动词,出名;神异)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的使动
17、用法,使受到扰乱;使感到劳累)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生藤蔓;生枝茎)4虚词的意义及用法之则有仙则名(连词,表顺承,那么,就)而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却”)者二、重点句子1句子朗读节奏划分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晋/陶渊明/独爱菊2特殊句式(1)判断句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以上三句均用“者也”表示判断)(2)倒装句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即“有何陋之”)3重点句子翻译(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2)孔子云:何陋之有?
18、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只喜爱莲莲花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它)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4)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三、内容探究1陋室铭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作用?引用孔子名言结尾,增强了文章感发情志的力量,营造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韵味。运用反问语气,加强了文章的气势。用孔子的话来证实陋室不陋,巧妙地回应开头。衬托陋室不陋的原因,原因是环境美观,来往客人高雅,主人兴趣高雅,再次强调文章主题。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2爱莲说中,作者称“莲”为“花之君子”,请根据课文内容,说
19、说在作者心目中,君子具备哪些美好品质。又是如何理解“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境界?示例:君子的美好品质:洁身自好,正直质朴,豁达大度,保持独立人格,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出淤泥而不染”指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的人生境界。(一)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乙】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
20、己者处,赐好说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选自王肃孔子家语)【注释】“商”和下文的“赐”皆为孔子弟子。益:长进。损:减损。贤己者:比自己贤良的人。说:谈论。视:看,比照。化:融和。鲍鱼之肆:卖咸鱼的店铺。【参考译文】【乙】孔子说:我死之后,子夏会比以前更有进步,而子贡会比以前有所退步。曾子问:“为什么呢?”孔子说:“子夏喜爱同比自己贤明的人在一起,(所以他的道德修养将日有提高);子贡喜欢谈论比不上自己的人,(因此他
21、的道德修养将日见丧失)。不了解孩子如何,看看孩子的父亲就知道(孩子将来的情况)了;不了解本人,看他周围的朋友就可以了。”所以说:“常和品行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沐浴在种植芝兰而散满香气的屋子里一样,时间长了便闻不到香味,但本身已经充满香气了;和品行低劣的人在一起,就像到了卖咸鱼的店铺,时间长了也闻不到臭了,也是融入到环境里了。藏丹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红,藏漆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黑,也是环境影响的。所以说真正的君子必须谨慎地选择自己处身的环境和相处的人啊!”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C)A无丝竹之乱耳如入芝兰之室B有仙则名 则商也日益C赐好说不若己者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D则商也日益 增益其所
22、不能【解析】A.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B.就/那么;C.及,比得上;D.长进/增加。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甲】文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晚年自号庐山人。唐代大儒、哲学家、文学家、诗人,有“诗豪”之称。B【乙】文画波浪线的文字的断句划分为“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C【甲】文题目里“铭”是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乙】文中的“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与我们现在所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异曲同工之妙。D【甲】文的“何陋之有”是倒装句;【乙】文的“赐好说不若己者”是判断句
23、。【解析】D.【乙】文中的“赐好说不若己者”不是判断句。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甲】文通过写“陋室优美的自然环境、来往客人之高雅和陋室主人高雅的生活情趣”这三个方面来点明“陋室不陋”。B【乙】文告诉我们:真正有德行有修养的君子必须慎重地选择自己所处的环境和相处的人。C【甲】【乙】两文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和“芝兰之室”都喻指贤士的居所。D【甲】【乙】两文都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情怀。【解析】D.【乙】文没有用到托物言志的手法。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2)商好与
24、贤己者处,赐好说不若己者。子夏喜爱同比自己贤明的人在一起,(所以他的道德修养将日有提高);子贡喜欢谈论比不上自己的人,(因此他的道德修养将日见丧失)。(二)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乙】兰之味,非可逼而取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故称瑞耳。体兼彩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
25、有余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张大复梅花草堂集)【注释】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氲(yn)氲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瑞:吉,善。兼彩:兼有各种颜色。【参考译文】【乙】兰花的香气,不是可以逼近闻嗅品赏的。她的香气在似有似无,忽远忽近,时断时续之间,她的清纯以情致韵味胜出。兰花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所以称她是吉祥(或是善)。兰花,是有各种色彩的,但她决不是姹紫嫣红、艳丽炫目的,使人能够在赏心悦目的欣赏之余,却又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兰花的形态意趣),即使是善于绘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体味来描绘,不能完全表现。兰花恐
26、怕就是周文王、孔夫子、屈原大夫的同类,不可以亲近亵玩,但又是“不可以一日无此君”的。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兰之味,非可逼而取也B故称瑞耳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C自李唐来 自非亭午夜分D予谓菊 太守谓谁【解析】A.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助词,的;B.所以;C.自从/如果;D.认为/是。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甲】文题目里的“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以小见大的方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B【乙】文画波浪线的文字的断句
27、划分为“体兼彩/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余/而名之不可/”。C【甲】文的“莲花”是花中四君子之一;【乙】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D【甲】文的“中通外直”和【乙】文的“氲氲无所,故称瑞耳。”是省略句。【解析】C.【乙】文中“莲花”不是花中四君子之一,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甲】文作者称莲为“君子”,赋予莲花丰富的象征意义,如,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正直不苟,豁达大度,有美好的姿态气质等等。B【乙】文作者将兰花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高洁的品性,体现
28、了作者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C【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借花喻人”,莲和兰都表现出“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高贵气质。D【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对莲、兰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但原因各不相同:甲文是因莲的君子之风,乙文是因兰的色彩艳丽多姿。【解析】D.【乙】文对兰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是因兰的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它笔直)洁净地挺立(在水中)。(2)兰之味,非可逼而取也。兰花的香气,不是可以逼近闻嗅品赏的。第9篇河中石兽(课标篇目)清纪昀(七下)原文呈现
29、参考译文段层精解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n),山门圮(p)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o)数小舟,曳铁钯(p),寻十余里无迹。沧州南部的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了河中。经过十多年,僧人募集钱款重修寺庙,并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后没能找到,(寺僧)认为它们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第一段:先写石兽落水,再写十多年后寺僧准备打捞。从山门倒塌的位置找起,结果一无所获。又根据水流的情况做了推测“以为顺流下矣”,结果还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
30、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难道不颠倒(错乱)吗?”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第二段:写讲学家的分析。他认为石头埋在沙里越埋越深,应该在原地寻找,大家都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
31、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s)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一位巡河、护河的老士兵听了这话,也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洞。(石下的沙坑)越冲越深,延伸到石头(底面)一半时,石头一定会栽倒在坑洞里。照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不停止地
32、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颠倒);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颠倒)吗?”(人们)依照他的说法(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开外找到了(石兽)。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第三段:老河兵根据实际经验,将石性、沙性、水流运动等因素全面地综合起来考虑,做出了正确推断。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了石兽。“可据理臆断欤”用问句提出:天下只知表面现象,不知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主观判断吗?这一句点明了文章的主旨。【文学常识】纪昀(yn)(17241805),字晓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直隶献县
33、(今属河北)人,清代学者、文学家。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笔记小说集阅微草堂笔记等。其诗文,经后人搜集编为纪文达公遗集。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文章主旨】作者以简洁的语言,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而从中悟出了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表达了许多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主观臆断,要实事求是的寓意。【人物形象】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显得考虑不周,忽而原地打捞,忽而沿河而下,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
34、代表的正是“据理臆断”的态度;唯有老河兵能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作风。【写作特色】1.语言平易,风格简明。例如第1段写打捞石兽,连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事情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简洁之至,又很生动。2.善于在叙述中制造节奏波澜,平而不板。作者先写打捞石兽无果,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服为确论”(岂止众人,连读者也几乎以为这就是定论了),谁知作者又引出了老河兵的“又笑曰”,谜底这才揭晓。3.寓意于事,立意高远。作者的兴趣所在,不是渲染寻找石兽的神奇过程,而是引出最后的深层思考。【现实意义】许多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主观臆断
35、,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实事求是,实践出真知。(P155“课后习题一”)【常考知识清单】一、重点词语1古今异义阅十余岁阅盖石性坚重盖求二石兽于水中求尔辈不能究物理物理2词类活用棹数小舟名词作动词,划(船)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动词作名词,洪水)3虚词的意义及用法为之于山门圮于河(介词,在)其乃乃石性坚重(副词,表肯定,可译为“是”“就是”)则然则天下之事(连词,与“然”合用,表示“如此,那么”)焉二、重点句子1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一讲学家/设帐寺中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2特殊句式(1)省略句棹数小舟(省略主语“僧”)一讲学家设帐寺中(“寺中”前省略介词“于”)(2)倒装句求
36、二石兽于水中(状语后置,即“于水中求二石兽”)(3)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可译为“被”)3重点句子翻译(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经过十多年,僧人募集钱款重修寺庙。(2)沿河求之,不亦颠乎?顺流而下寻找它们,难道不颠倒(错乱)吗?(3)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人们)依照他的说法(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开外找到了(石兽)。三、内容探究寺僧、讲学家都不及老河兵有见识,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P155“课后习题一”)示例: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的看法。由此可知,实践出真知,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37、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
38、,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昀河中石兽)【乙】河间有游僧,卖药于市,以一铜佛置案上,而盘贮药丸,佛作引手取物状。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进之。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其难治者,则丸不跃。举国信之。后有人于所寓寺内,见其闭户研铁屑,乃悟其盘中之丸,必半有铁屑,半无铁屑,其佛手必磁石为之而装金于外验之信然其术乃败。(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注释】河间:地名。游僧:云游四方的和尚。研:研磨。【参考译文】【乙】河间县有一个四处游走的和尚,在集市上卖药,(他)先在桌子上放一尊铜佛,在旁边的盘子里放着药丸,那尊铜佛做出伸手要取东西的样子。有买药的人先要向铜佛祈祷,然后双手捧着装有药丸的盘子
39、靠近铜佛。如果病可治好的,那么盘子中的药丸就跳到佛手里;如果病难以治好的,盘子中的药丸就不动。全城的人都非常相信他。后来,有人在那个和尚住的庙里,看见他关上房门,在偷偷地研磨铁屑,这才明白和尚盘子里的药丸,必定有些混有铁屑,有些没有混铁屑,那佛手一定是用磁石做的,只不过在外面镀了一层金,人们检验这种做法,确实是这样,那个和尚的骗术就败露了。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A寻十余里无迹寻病终B当求之于上流 后有人于所寓寺内C验之信然 弗敢加也,必以信D举国信之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解析】A.寻找/不久;B.在;C.确实/诚信;D.城/国家。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40、A【甲】文作者纪昀,字晓岚,是清代文学家,著有阅微草堂笔记。B【乙】文中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其佛手必磁石为之/而装金于外/验之信然/其术乃败/”。C【甲】【乙】两文所讲述的故事都涉及物理学原理。D【甲】文的“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和【乙】文中的“卖药于市”都是省略句。【解析】D.“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卖药于市”均为倒装句,不是省略句。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甲】文中寻找石兽的方法有三种:一是在石兽落水处,二是到河的下游去寻找,三是到河的上游找。B【乙】文中和尚所用的骗术的原理是药丸上混有铁屑,铜佛的佛手是磁石所做,而铁会和磁石相互吸引,药丸自然就跳到
41、铜佛手中去了。C【甲】文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而且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乙】文中游僧让买药的人先向佛祈祷得到佛的帮助,从敬畏心理上捕获民众,然后用病能否医治取决于药丸是否跳入佛手中,从神奇现象上欺骗民众。D【甲】【乙】两文给我们的启示是:学习理论和亲自实践相结合,能够让我们避开错误。【解析】A.不是三种方法,而是四种,第四种是到河底找。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2
42、)而盘贮药丸,佛作引手取物状。在旁边的盘子里放着药丸,那尊铜佛做出伸手要取东西的样子。第10篇三峡(课标篇目)北魏郦道元(八上2015年考查)原文呈现参考译文段层精解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x)月。在七百里三峡当中,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第一部分(第1段):总体描绘三峡的形势,是概貌性描写,写出了三峡峡长山高的雄伟气象,为下文具体描绘景物提供了大背景。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
4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yn)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sh)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zh)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有时碰到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有时候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达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在春、冬两个季节,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潭水中有倒映着的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多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速地
44、往下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在秋天)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肃杀,经常能听到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啼叫,声音接连不断,凄惨悲凉,空旷的山谷中传来猿啼的回声,声音悲凉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所以渔民们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第二部分(第24段):抓住季节特点具体描绘,分别写出三峡夏天、春冬之时和秋天各个不同季节的自然景象。第2段描写了三峡夏季的水流之急。第3段描写了三峡春冬之时水之“素”“绿”“清”,山上的奇形怪柏及飞流而下的瀑布之美。第4段描写了三峡秋季的“寒”“肃”“凄”“哀”。【文学常识】1.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范阳涿(z
45、hu)县(今河北涿州)人,北魏地理学家。好学博览,撰水经注。2.水经注是郦道元为水经所作的注文。全书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文章主旨】本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出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写作特色】1.课文句式骈散结合,多用四字句,间有五、六、七言,灵活多变,韵律和谐中又有参差变化,读来抑扬顿挫。2.文章谋篇布局严整紧凑,文脉贯通。采用先总后分的写法,按季节划分层次来写三峡之景,各具特色。3.语言简洁凝练,形象性强,只言片语蕴含无穷意味。(P55“课后习题四、五”)【成语】重峦叠嶂、遮天蔽日、空谷传声【常考知识清单】一、重点词语1通假字略无阙处(“阙”同“缺”,空隙、缺口)2古今异义至于夏水襄陵至于或王命急宣或3一词多义自绝属4词类活用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马)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形容词作名词,急流)回清倒影(形容词作名词,清波)每至晴初霜旦(名词作动词,下霜)空谷传响(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5虚词的意义及用法其其间千二百里(代词,这)虽虽乘奔御风(即使)以不以疾也(介词,如,比得上)之春冬之时(助词,的)二、重点句子1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