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文言文阅读题-2022-2023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升初文言文阅读题-2022-2023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精选题-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一.文言文阅读(共10小题)1 .课内阅读。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 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 弗若与?曰:非然也。(1)这篇文言文的题目是。除了这篇文言文,我们还学过文言文 和。(2) “惟弈秋之为听”的意思是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这 句话是 句。(3)读了本文,你受到了哪些启发?2.初步赏析文言文,做好初中衔接。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J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儿日:“
2、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日:“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联系上下文,F面带点的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问其故 *B.及其日中如探汤 *C而日中时远也 D.孔子东游(过去的、原来的)(来不及)(正午)(游玩)(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这篇文言文主要是通过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B. “孰为汝多知乎? ”的意思是“谁都认为你知识渊博二C. “孔子不能决也”的意思是“孔子不能决定”。D.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是文中的人物通过视觉效果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3、。(3)文章所表达的道理,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oA.即使是非常熟悉的事物和现象,也可能包含着我们不了解或不确定的知识,需要多观(4)贫僧凭一瓶一钵去了南海,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而富和尚条件好得多却未能实现自 己的愿望。7【解答】(1)考查了句子的停顿。结合句意理解,句子意思是:菱角生长在水中,而不是 生长在土里,这是因为他为了装作有学问,硬要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根据句意应划 为: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2)考查了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地调整,达到 词达句顺
4、。句子意思是:连壳一起吃进去,是想要清热解毒。(3)考查了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从“并壳入口”“前山后山,何地不 有”可以看出北人真的不识菱。(4)考查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根据故事的内容,可以看出作者旨在通过这个故事告 诉我们不要“强不知以为知”,要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敏而 好学,不耻下问”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形容谦虚好学。D 项与北人食菱文意不相符。故答案为:(1)夫/菱生于水/而日/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2)连壳一起吃,是想要清热解毒。(3)席上食菱,并壳入口。前山后山,何地不有!(4) Do8【解答】(1)考查了文言
5、字词的解释。结合句子意思来理解即可。取金时,不见人,徒见 金耳:我抢金子的时候,没有看见人,只看见了金子。徒:只,仅仅。故选B。(2)考查了文言词句的解释。结合句子意思来理解即可。A正确。“吏捕得之”和“子 攫人之金何”,两个“之”意思不相同。前一个“之”意思是“他、第二个“之”是助 词”的:“见人操金”中“操金”意思是“拿着金子”。“取金”是指“抢金子”。“因攫 其金而去”中“因”是“于是,就”的意思。故选A。(3)考查了翻译句子,结合译文作答即可。(4)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提炼信息的能力。从“昔齐人有欲金者”和“因攫其金 而去”可知这个人是“欲金而攫金者二(5)考查了对文中人物的了解和
6、成语的积累。文中“齐人”攫金的行为属于“盗。他 只看见金子而看不见人,和“掩耳盗铃”的主人公类似、。(6)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成语的理解。“齐人攫金”中的齐人一心想着得到更多 的金子,不顾在场有很多人,犯法偷金。他因为一时鬼迷心窍、利欲熏心而做出胆大妄 为、自欺欺人的事。而“轻举妄动”是指不经慎重考虑,轻率地采取行动。不符合齐人 形象。故选D。故答案为:(1) B;(2) A;(3) C;(4) A;(5) B;(6) Do9【解答】(1)考查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出处。这篇文章讲的是夸父逐日的故事,选 自山海经。文中的夸父是一个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人;(2)考查了学生的阅读积累,结合平
7、时的阅读再写出两个神话故事即可。如:嫦娥奔 月精卫填海。故答案为:(1)夸父追日山海经 坚持不懈、永不放弃;(2)嫦娥奔月精卫填海。10.【解答】(1)考查了理解句子和提炼信息的能力。根据原文“旧言月中有桂”和“月桂 高五百丈”可知答案。(2)考查了提炼信息和翻译句子的能力。“树创遂合”翻译:树的伤口随砍随合。(3)考查了提炼信息和理解句子的能力。从“谪令伐树”这句话可知吴刚伐桂是因为犯 错被罚。故答案为:(1)桂花树五百丈;(2)树创遂合;(3) Bo察、多思考。B.学习必须胆大心细不怕困难,也要学会知难而退。C.只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即使是小孩子也能有独特的发现和独特的思考。D.学识渊博
8、、德高望重的孔子能在两个小孩子面前坦率承认自己“不能决”,令人敬佩。 3.文言文一则。郑人买履先秦:韩非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日:“吾忘持度J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日:“何不试之以足? ”日:“宁信 度,无自信也J(1)从文中找出郑人最可笑的言行。(2)从这篇寓言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3)这则寓言讽刺了什么样的人?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 梅。孔指以示儿日:“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J (1)文中加点的“其指的是。“夫子”指的
9、是 O(2)孔君平由“”而联想到小儿姓“工就和小儿开了一个玩笑,说 明孔君平非常幽默。(3)短文主要通过对人物的 描写来表现杨氏之子“甚聪惠”的特点。(4)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A.都根据人物姓氏来借题发挥。B.杨氏之子以否认的语气表示出杨梅是自己家的果子。C.指出了孔君平的“孔”是孔雀的“孔D.既否定了孔君平的话,并不尊重。(5)你认为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提示:结合杨氏之子说的话来分析)5.阅读课文,完成练习。王戎不取道旁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 唯戎不*动。人问之 O答日: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J取之,信然。 (1)把加点的“之”字指代
10、的人或物填入横线上。A.小儿B.王戎C.李子(2)下列句子中,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oA.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B.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C.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D.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3)结合文章,用自己的话简要复述故事内容。起因:王戎七岁的时候,只有王戎没有摘。经过:有人问他原因,王戎的理由是 o结果:O(4)我认为王戎是一个 的孩子。(5)如果道边的李树只有最高的树枝上长着几个李子,你认为树上的李子甜吗?为什 么?6.文言文阅读。蜀鄙二僧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J富者曰:
11、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 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 蜀鄙之僧哉?-选自白鹤堂文集(注释)鄙:边远的地方。语(yi):对说。之:到去。恃(shi):凭 借。钵(bG):僧人所用的食具。买:雇用。越明年:至第二年。去:距离。 顾:难道。(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贫者语于富者曰蜀之鄙有二僧吾欲之南海*子何恃而往*(2)区别下列词语的不同含义。明年:越明年 明年会有一个好收成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富者日:“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吾欲之南海,何如?(4
12、) “富者有惭色”的原因是什么?7.课外阅读。北人食菱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日:“食菱须 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日:“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日:“北土亦有此 物否? ”答日:“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日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 知也。注释北人:北方人。仕:做官。并:连同。或:有的人。夫:语气 词,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坐:因为,由于。强(qiang):本文中指“勉强”。(1)用停顿符号给下面这句话断句。夫菱生于水而日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并壳者,欲以清热也。(3)请用写出画出文中两处可以看出北人真的不识菱
13、的句子。(4)仔细阅读下列句子,与北人食菱文意不相符的一句是 oA.不要“强不知以为知”。B.说话做事应该要实事求是。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D.敏而好学,不耻下问。8.文言文阅读。齐人攫金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见人操金,因攫其金而去。 吏捕得之。官问日:“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 ”对日:“取金时,不见人,徒见金耳。” 注释:攫(jud):夺,抢。鬻(yfi):出售,卖。捕:抓捕。(1) “取金时,不见人,徒见金耳。”中,“徒”是什么意思?A.白白的B.只,仅仅C.空D.步行(2)关于字词意思,下面哪一项解释正确? A.衣冠:名词作动词用,指穿好衣服,戴好
14、帽子。B. “吏捕得之”和“子攫人之金何”,两个“之”意思相同。C. “见人操金”中“操金”和后面的“取金”是一回事。D. “因攫其金而去”中,“因可以解释成“因为”。(3) “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A.你人都在那里,怎么过来抢别人的金子?B.你自己不敢,却让自己的孩子来抢金子。C.大家都在这里,你怎敢抢人家的金子呢?D.大家都在这里,看见你抢人家金子了。(4)文中的“齐人”是指谁? A.欲金而攫金者B.欲金而操金者C.鬻金而取金者D.见金而操金者(5)下面哪个故事的主角的行为和这个齐人相似? A.井底之蚌B.掩耳盗铃C.亡羊补牢D.郑人买履(6)以下哪个成语用来形容
15、这个齐人不恰当? A.利欲熏心8 .胆大妄为C.自欺欺人D.轻举妄动9 .文言文阅读。阅读文章,回答问题。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 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1)这段文字讲述的是的故事,本文选自。文中的夸父是一个 的人。(2)你还读过哪些神话故事?写出两个。10 .文言文阅读。吴刚伐桂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蛛。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zhud)之,树创遂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zhd)令伐树。注释:异书:稀奇古怪的书。斫:用刀斧砍。谪:因犯过失被调职或降级。(1)传说月亮上有一棵,高 o(2)文中写树被砍开之后马上就
16、愈合了的句子是 o(3)吴刚伐桂是因为A.学习仙道B.犯错被罚C.他善于砍树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精选题-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文言文阅读(共10小题)1 【解答】(1)考查了文学常识及学生的阅读积累。结合平时的课内外的学习完成。这篇文 言文的题目是学弈。除了这篇文言文,我们还学过文言文两小儿辩日利伯牙鼓 琴。(2)考查了对句子的理解与句式的辨析,结合译文及课内的学习完成。“为是其智弗若 与?日:非然也”这句话自问自答,是一个设问句。(3)考查了对主题的理解。结合阅读可知,文中两人学习态度不同,结果也不同的。由 此可知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故答案为:(1)学弈两小
17、儿辩日伯牙鼓琴;(2)只听弈秋的教诲设问;(3)读了本文我明白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以三心二意。2 .【解答】(1)考查的字词解释。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首先要学会翻译文言文句子,要 识记常见文言文字词的字音及一些常见词语的意思,还要注意要联系上下文。A.有误,故:原因;B.有误,及:至小C.正确;D.游:游历、游学。故选C。(2)考查文言文理解与文言文翻译。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注意积累文言文理解与 文言文翻译相关方面的知识。A.这篇文言文主要是通过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 情节。B. “孰为汝多知乎? ”的意思是“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 C “孔子不能决也” 的意思是“孔子不能
18、决定(谁对谁错)”。D.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是文 中的人物通过触觉效果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故选C。(3)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注意积累文言文理解相关方面 的知识。A、C、D正确;B.有误,学习需要胆大心细不怕困难,善于观察,善于思考,要知难而 进。故选B。故答案为:(DC;(2) C;(3) Bo3 .【解答】(1)考查对本文内容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郑人最可笑的言行是:“宁信度, 无自信也J(2)考查文章主旨的理解。根据故事的内容可以看出这个郑国人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 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而且连鞋子也买不到,成为了笑柄。这则寓言讽刺了那
19、些墨守成规的教条主义者,说明因循守旧,不思变通,终将一事无成。(3)考查文章主旨的理解。根据故事的内容可以看出这个郑国人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 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而且连鞋子也买不到,成为了笑柄。这则寓言 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的教条主义者,说明因循守旧,不思变通,终将一事无成。故文章 讽刺了那些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蠢 人。故答案为:(1)宁信度,无自信也。(2)说明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3)讽刺了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蠢 人。4 .【解答】(1)考查了提炼信息的能力,结合上
20、下文可知“其”指杨氏子,“夫子”指孔君 平。(2)考查了对文章内容和人物性格的理解,结合译文可知,孔君平由“杨梅”而联想到 小儿姓“杨。就和小儿开了一个玩笑,说明孔君平非常幽默。(3)考查了文章的写作手法,短文主要通过对人物的语言描写来表现杨氏之子“甚聪惠” 的特点。(4)考查了对文言文中字句的理解及对内容的理解。结合课内学习及注释理解字词。通 过阅读可和,当“孔指以示儿日:此是君家果。杨氏子用“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根据人物姓氏来借题发挥,进行了反驳,使孔君平无言以对。所以杨氏之子没有以否认 的语气表示出杨梅是自己家的果子。没有指出了孔君平的“孔”是孔雀的“孔:从“未 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可知
21、虽然否定了孔君平的话,但是又不失礼貌。故A正确。(5)考查了对人物性格的理解。通过阅读可知,杨氏之子由孔君平的姓想到孔雀,婉转 地否定了孔君平“此是君家果”的说法,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 “既然孔雀不 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表现了他的聪明、机敏和有礼貌。故答案为:(1)杨氏子孔君平;(2)杨梅 杨;(3)语言;(4) A;(5)杨氏之子是一个机敏、懂礼貌的孩子。他由孔君平的姓想到孔雀,婉转地否定了孔 君平“此是君家果”的说法,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 “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 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表现了他的聪明、机敏和有礼貌。5【解答】(1)考查了理解文中“
22、之”字的理解。“诸儿竞走取之”这句话的意思是许多孩 子都争先恐后地奔过去摘李子。“之”指的是“李子”。“人问之”的意思是有人问他为什 么(不去摘李子)。“之”指的是“王戎”。“取之”的意思是(有人)摘来一尝。之:指 的是“李子”。故依次选择C、B、Co(2)考查了文言句子的断句,结合句意来断。A、B、D正确,C句意思是许多孩子都 争先恐后地奔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故断句应为: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故选C。(3)考查了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结合译文概括出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即可。(4)考查了对文中人物形象的认识。根据文章内容可知王戎是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的孩子。(5)考查了知识
23、能力的迁移。根据文中王戎判断“道旁必苦李”来分析即可。故答案为:(1) CBC;(2) C;(3)曾经和许多小朋友一起玩耍,路旁有棵李子树,小朋友都抢着去摘李子吃;这棵树 就在路边但果子这么多(没有人去吃),李子一定是苦的;有人取来尝了一口,的确如此。(4)善于观察、勤于思考;(5)我认为李子是甜的。因为除了最高的树枝上的李子,其他李子都被摘光了,说明李 子很甜。6.【解答】(1)考查了对文言字词的理解,结合译文作答即可。贫者语于富者曰:穷和尚 对富和尚说。曰:对说。蜀之鄙有二僧:四川的边境有两个和尚。之:的。吾 欲之南海:我想要去南海。之:至上子何恃而往:你凭借什么去。子:你。(2)考查了古今异义。越明年:到了第二年。明年:第二年。明年:今年完了紧接 着的那一年。(3)考查了翻译句子,结合译文作答即可。(4)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提炼信息的能力。结合上下文可知答案。故答案为:(1)对说。的。到。你。(2)第二年。今年完了紧接着的那一年。(3)富和尚说:“我几年 前就想雇条船顺江而下,到现在还没去成,您凭什么去? 我 想去南海朝佛,你看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