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传统聚落外部空间的现代演变_韩净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 传统聚落外部空间的现代演变_韩净方.docx(8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传统聚落外部空间的现代演变 - 从党家村的老村到新村 专业:城市规划与设计 颂士生:韩净方 导 师 :雷振 东 副 教 授 摘要 从党家村的老村走到新村,虽然相隔仅数十步,外部空间给我们的感觉却相 差甚远,一个生动丰富,一个单调乏味,在现代经济技术条件下建设的新村外部 空间存在着诸多缺憾。另外,老村经历了几个世纪的风兩 ZJ舌,外部空间也表现 出了对现代生活的不适应。这些都是传统聚落向现代聚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本文以外部空间的演变为视角,采用联系、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党家村 老村和新村外部空间的调查,剖析了外部空间演变的动因,并尝试提出了解决现 存问题的策略。首先,本文用强调主要特征的
2、方法分析了老村外部空间的精华, 同时指出了其面临的困境;新村外部空间虽然有进步之处,但是空间缺憾也非常 突出。然后,本文从社会、经济、生活角度,深入分析了聚落外部空间演变的原 因。最后,针对聚落外部空间现存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应对的策略,包括 老村外部空间有机更新的策略,新村外部空间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以及聚落外部空 间整体协调发展的策略。 缝合 关键词:党家村 聚落外部空间 保护原型 The evolution of the outer space of traditional village - from the changes of the Dangjia old village to
3、the new one Specialty: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Postgraduate: Han Jingfang Instructor: Lei Zhendong Associate professor Abstract From the new village to the Dangjia old village, although separated by only dozens of steps, the outer space leaves us different feelings one is vivid and rich, while the
4、 other is monotonous and tasteless. The outer space of the new village constructed under the modern economical technical conditions has many disappointments. Moreover, after the old village has experienced several centuries* winds and rains, its outer space also displays unsuitability to the modem l
5、ife. These are all the problems that occur with the developm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settlement to the modem settlement. In this paper, from the view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outer space, a relative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method is adopted to analyze the causes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outer space t
6、hrough investigation to the Dangjia old village and the new village outer space, and a possible solution to the existing problems is proposed. Firstly, the essence of the old village outer space is analyzed using the emphasizing-main-characteristic method, at the same time the challenges it face are
7、 pointed out. Moreover, although the new village outer space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the spatial disappointment is still prominent. Then, the causes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settlement outer space are analyzed from the angle of the society, the economy and the life. Finally, a series of strategy for
8、 the evolution of the outer space is proposed, including the organic renewal strategy for the old village outer spac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the new village outer space as well as the whol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the settlement outer space. Keywords: The Dangjia vill
9、age Outer space of the village To protect prototype Suture 目录 1縣 . 1 1.1课题的研究对象和范围的确定 . 1 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 1.2.1 研究的目的 . 1 1.2.2 研究的意义 . 2 1.3 相关的概念 . 2 1.4既往研究概况 . 3 1.5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3 1.5.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3 1.5.2 研究的方法 . . 4 1.5.3研究的框架 . 5 2老村外部空间的辉煌与困境 . 6 2.1 老村概况 . 6 2.1.1自然地理概况 . 6 2.1.2经济概况 . 7 2.1.3老
10、村外部空间的形成过程 . 7 2.2重读昔日的辉煌 . 10 2.2.1 归属感和领域感 . 10 2.2.2完整系统的环境观念 . 11 2.2.3 丰富的公共空间 . 13 2.2.4其他构成要素 . 16 2.3 外部空间的困境 . 17 2.3.1 经济结构变迁的冲击 . 17 2.3.2 旅游开发的影响 . 18 2.3.3 物态空间的困境 . 19 2.4 小结 . 21 3新村外部空间的现实与缺憾 . 22 3.1新村概况 . 22 3.1.1 人 P概况 . 22 3.1.2 土地利用现状 . 22 3.2外部空间的实地调研 . 22 3.2J 聚落环境、结构形态 . 22 3
11、.2.2街巷空间、邻里交往 . 25 3.2.3院落空间、日常生活 . 26 3.2.4 村落中心、公共活动 . 27 3.3外部空间的适应性与缺憾 . 29 3.3.1外部空间的适应性 . 29 3.3.2空间品质的缺憾 . 30 3,3.3聚落特色的缺憾 . 31 3.4 小结 . 34 4聚落外部空间的现代演变 . 35 4.1演变的必然性 . 35 4.2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 36 4.2.1 社会环境的变化 . 36 4:2.2经济环境的变化 . 37 4.3聚落生活的变化 . 38 4,3,1生活内容的变化 . 38 4.3.2生活观念的变化 . 41 4.3.3 生活方式的变
12、化 . 43 4.4聚落空间的变化 . 47 4A1空间结构的变化 . 47 4.4.2功能构成的变化 . 50 4.4.3 空间界面的变化 . 52 4.5 小结 . 55 5应对 “ 现代演变 ” 的策略研究 . 57 5.1相关理论的启示 . 57 5.1.1社会转型理论的启示 . 57 5.1.2原型批评理论的启示 . 57 5.1.3 有机更新理论的启示 . 58 5.1.4整合理论的启示 . 59 5.2老村的保护与有机更新策略 . 60 5.2.1策略一:保护原型 . 60 5.2.2策略二:转换功能 . 61 5.3新村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 61 5.3.1策略一:关注过程 .
13、 61 5.12策略二:类似性聚落 . 63 5.4聚落外部空间的整合策略 . 64 5.4.1策略一:凝聚与连接 . 64 5.4.2策略二 连续与缝合 . 65 5.5 小结 . 67 6 额 . 68 $ $ . 70 参考文献 . 71 m M . 73 附录一:调查问卷 . 75 附录二:在校期间参加的研究和工程项目实践 . 76 1绪论 1.1课题的研究对象和范围的确定 本文将党家村的外部空间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范围不仅包括被称为 “ 民居瑰 宝 ” 的老村,还包括在 20世纪 70年代发展出来的、代表了现代生活的新村,主 要依据以下考虑 . 党家村作为保存比较完整的传统聚落,关于老
14、村已经做过大量 的调查和研究,资料很丰富,但是至今还没有从老村与新村共同协调发展的角度 对外部空间的研究。新村与老村相隔不远,我们可以很明了地看到新村与老村外 部空间的差别,看到新村的变化,这对传统聚落与现代聚落的整体分析以及对比 分析很有利。本文中老村主要指明清保留下来的部分,新村 既包括塬上新建的部 分,也包括在老村外围新建的部分。 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研究的目的 地区建筑蕴有生活,有泥土的芬芳,是源泉,有待建筑工作者去收集、汲取、 浇灌。1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2我国目前有 70%的人口在 300多 万个乡村聚落中生产、生活,乡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15、聚落作为乡 土文化的载体,具有重要的认知价值,同时具有审美欣赏、情感价值与使用价值, 还有为当今建筑创作提供智慧的价值。聚落外部空间是乡土文化的物质载体,传 统聚落的精华在其外部空间,外部空间有特色,聚落便有特色,这特色正是地域 文化的体现。本文希望通过研究从而达到收集、汲取党家村老村外部空间精华的 目的,这是其一。 其二,蕴有深厚积淀的地域性建筑在时代发展、科技进步的大背景下也逐渐 暴露出封闭、僵化和落后的一面,因此我们把建筑的未来仅仅寄托在对其的因袭 上,是显然不够的。 3我们要借助现代的表达方式,寻求传统与注入新的活力的地 方特色的结合点。 另外,从传统聚落发展而来的现代聚落并不是无本之
16、木、无源之水,它与传 统聚落一样是人类在与自然的相处中逐渐产生的,它们具 有相同的地域性。但是, 文化的核心却不同,一个是传统文化观念积累的结果,一个是现代文化冲击的产 物。在我们这个日益全球化的时代,村落的 “ 乡土本色 ” 每天都在消失。在人类 1. 吴良镛,乡土建筑的现代化,现代建筑的地区化 在中国新建筑的探索路上,武汉华中建筑 1998丄 4 2. 费孝通,乡土中国,三联书店, 1984 3. 汪芳,查尔斯 .柯里亚,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9, P24 现代文化沟通日益频繁,地域建筑文化逐渐消弭的今天,研究在现代聚落建设中, 如何借鉴传统聚落外部空间的美的产生过程,以及现代聚
17、落该以什么样的法理体 制建设是当务之急,所以提出研究本课题。 1.2.2研究的意义 在社会发展迅速、经济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聚落社会生活方式急剧变化的 今天,研究传统聚落到现代聚落外部空间的演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家村被 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随着知名度的提高,更不可避免的受到外部社会、经济环境 的影响,尤其是受到旅游业的影响。老村的日常生活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干扰, 传统的生活习俗面临消失而空剩下物态空间的危险。本文提出的保护原型、转换 功能,对老村外部空间 有机更新具有一定的意义。 20年的变化已经远远超过了几百年的发展,由于指导村镇建设的理论不成 熱、 不完善, 村镇建设具有很大的自发性,形
18、成的聚落外部空间与新的生产和生 活方式不相适应。新村虽然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但是丢掉了许多传统聚落曾具有 的美好的东西,如丰富的界面和公共活动空间等等,外部空间的特色和品质有待 改善。本文提出的关注建设过程和建立类似性聚落的策略对新村的可持续发展具 有一定的意义;凝聚与连接、连续与缝合的策略对新村与老村外部空间的整体协 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3相关的概念 (1) 聚落 聚落一词最早在汉书 .沟洫志中记载 “ 贾让奏:时至而去,则填淤肥美, 民更添制,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 .” 。 “ 聚 ” 为聚集, “ 落 ” 为落地生 根和定居之意。 “ 聚落 ” 是乡土社会的基本单元,是居民按
19、照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 形成的聚居点,泛指人口聚居地社会性空间。 4 本文所谓的聚落,指农村的社区,是相对于城市社区的特定生活空间。它是 农村广阔地域上和历史渐变中的一种实际存在的最稳定的时空坐落,作为紧密联 系的小群体,它也是在内部互动中构成的一个个有活力的传承文化和发挥功能的 社会有机体。 (2) 外部空间 外部空间是从在自然当中限定自然开始的,外部空间是从自然当中由框框所 划定的空间,与无限伸展的自然是不同的。外部空间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 4. K-金 Y_,山右匠作辑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P93 环境,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 5海德格尔说: “ 每逢一个世界,都发现
20、属于它 的空间的空间性。 ” 因为一切行为都意味着 “ 在某个场所 ” 。本文的外部空间不仅 包括物态空间,也包括意态空间,包括场所及场所中的行为。 (3) 日常生活 曰常生活是作为旨在维持个体生存和再生产的各种活动和要素之总和,包括 衣食住行、饮食男女等以个体的生命延续为宗旨的日常生活资料的获取与消费活 动;包括婚丧嫁娶、礼尚往来等以日常语言为媒介、以血缘和天然感情为基础的 交往活动;以及伴随着各种日常活动的日常观念活动。 6 1.4既往研究概况 当前,对于党家村的研究,多集中于对老村的保护 。从周 若祁、张光的韩 城村寨与党家村民居中,我们可以看到对党家村老村的历史沿革、人口与土地 状况、
21、村落选址、村落构成、街巷空间、住宅及民居装饰艺术等比较详细的介绍。 侯卫东研究员主持的韩城党家村保护规划的中心内容是如何保持良好的生态 环境,展示古村风貌,保护村寨和民居。张沛教授主持的 20032020韩城党家 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在党家村旅游资源综合评价、客源市场、发展结构规划、 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形象策划和文物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等方面有深入的研究。 这些都成为本文重要的参考资料。 对于新村的资料相当缺乏,使得本课题的难度相当大。从与党家村村委会、 西庄镇政府城建处和韩城市村镇建设管理站的接触中收集到关于党家村新村的的 基础资料非常零星、不成体系。对于新村与老村 的整体协调发展问题则几乎没
22、有 研究。 本人在 2004年参加了本科生毕业设计灵泉村传统聚落保护与更新发展 规划,从初期调研、基础资料收集到提出设计方案都参与其中,这为课题的研究 提供了一定的认识基础。2005年雷振东老师的博士论文整合与重构 关中乡 土聚落转型研究是本人选择此课题的启蒙。 1.5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5.1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对党家村聚落外部空间的研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首先,是关于老村。重新解读老村外部空间的辉煌,对空间的归属感和领域 干、完整系统的环境观念、丰富的公共空间以及其他构成 要素进行分析;对老村 5. 曰 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尹陪桐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5 6. 杨建华 .日
23、常生活:中国村落研究的一个新视角 .浙江学刊, 2002(4.80 外部空间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 第二,是关于新村。在对新村外部空间的实态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新 村外部空间进步之处,同时分析了其与老村外部空间的差异以及空间特色品质的 缺憾所在。 第三,对老村到新村外部空间的演变原因进行研究。深入分析外部空间环境 与社会、经济的关系,与居民生活内容、生活观念、生活方式的关系。从而认识 到演变的必然性,并对现代聚落外部空间的空间结构、功能构成、形态布局、特 色品质的演变得到比较深刻的认识。 最后是相关理论与应对演变的策略研究。借鉴社会转型理论、原型批判理论、 整合思想和有机更新理论,尝试提出了
24、传统聚落外部空间有机更新的策略,现代 聚落外部空间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以及新村老村整体协调发展的策略。 1.5.2研究的方法 本文以传统聚落外部空间在现代社会、经济环境下发生的变化为视角,着眼 于老村的变化,新村的变化,以及聚落整体环境的变化,在分析空间演变原因的 基础上提出应对演变的策略,主要关注如何 “ 应变 ” 。 (1) 从实际出发,以调查为基础 本文注重对当地居民 H常生活的体验,通过基础调研工作收集和整理相关资 料,然后进行深入的研究解释和分析归纳,在得到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对现代聚 落的外部空间规划建设提出自己的观点。另外,本文采取了场景分析的方法进行 传统聚落的研究,场景是具有记忆功
25、能的,它能传达与表意。从空间与生活的默 契的角度研究聚落外部空间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发展中的问题。 (2) 联系、比较分析的方法 外部空间不是孤立的对象,聚落外部空间反映了普通民众行为习惯的基本要 求和社会关系,所以要结合生活去研究,同时把聚落外部空间与其产生的社会生 活背景联系起来,将其放在完整的社会、历史、环境背景中,才能得出比较深刻 的认识。通过比较才能更敏感、更深入地发现聚落的特色,探索形成这些特色的 原因。本文不仅关注传统聚落外部空间的辉煌以及现代聚落外部空间的缺憾,更 注重从发展、演变的角度去探寻外部空间演变的深层动因,全面认识问题产生的 原因。 1.5.3研究的框架 2老村外部空间
26、的辉煌与困境 2.1老村概况 2. 1.1自然地理概况 “ 客观存在的地域条件,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自然气候,让长期栖息于 此的人们通过生活、生产不断沉淀下独特的地域文化,也就造就了建筑的地域特 色。, 7 (1) 地理区位 党家村位于陕西省韩城市东北方向,距城 区 9公里,西距 108国道 1.5公里,东距黄河 3.5公里,坐落在东西走向的泌水河谷北测, 所处地段呈葫芦形状,俗称 “ 党圪崂 ” 。黄 河之流泌水河绕村南而过,地理环境甚为优 美(图 2.1)。老村位于泌水河流经的沟谷中, 属于典型的谷地型村落(图 2.2)。 (2) 气候特征 “ 在深层的结构层次上,气候决定了文 化及其表
27、现形式,以及习俗礼仪。从它自身 来说,气候是神话之源。 ” 8 党家村处在黄土高原的边缘地带,海拔 400 600米,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雨 量达到 680毫米,年平均气温 13.5摄氏度, 一月份平均气温零下 1.5摄氏度,七月份平均 气温 26.6摄氏度,无霜期 200天左右;老村 北依高原,南临泌水。常年多西北风,次为 东南风;最大积雪 20厘米 ;地下水质优量丰, 能满足工、农、副业和人畜用水;所在地区 主要灾害天气为天旱及干热风等。虽然黄土 高原地区冬季寒风凛冽,老村处于葫芦形谷 地中,可免西北风的袭扰。自然条件比黄土 图 2.1韩城地理区位 图 2.2党家村在韩城的位置 7.
28、汗芳,查尔斯 .柯里亚,中国建筑丁 .业出版社, 2003.9, P78 8. 汗芳,査尔斯 .柯里亚,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9, P80 高原的其他地方要优越得多。 (3) 其它自然条件 一般村落多选择平缓的塬地而建,而党家村则选择在泌水河流经的沟谷中, 依塬傍水,泌水河形成的葫芦行谷地南北宽 35米,东西长 800米,有一定规模的 用地,可满足村庄建设的需要,水源方便,村址北髙南低,向阳背风,而且排水 十分有利。老村北高南低,南面的泌水河常年有流水,可提供部分生活用水。泌 水河党家村段河道较宽,河岸高差 30 40米,基本可满足泄洪的需要。南北两侧 台塬土质多粘性土,不易起尘,且
29、该地区受黄河河谷影响,风速较高,老村又处 于谷地中,飘尘不易降落,因此村落空气清新,街道屋宇少有积尘,故有 “ 户屋 千宇,不染尘埃 ” 之说。 2.1.2经济概况 经济规律的力童表现在它不但控制着人们经济收入的过程,也决定了经济 实力有所提高的人们对生活要素进行改造、选择的方向。传统民居首先是一种经 济现象,它的产生和发展,更新和改造无不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 韩城的绝大多数村落以从事土地耕作为基本产业,而党家村则是由从事土地 耕作为主转向从事商业经营为主的村落。元末明初,党家村的经济主要以农为主, 力农致富。据村史资料记载,党家村人先后拥有韩城西北的冶户川、盘道川、小 麦川地区宜农、宜林、宜
30、牧的肥沃土地千亩。明万历年间,党家村受韩城 “ 南敦 稼樯,北尚服贾 ” 经济格局的影响,开始外出经商。经商成为党家村人致富的主 要途径。到清咸丰年间 200多年的时间里,党家村人以自己的智慧与诚实,经营 的生意盛极一时,累计拥有土地约 300顷,动产无法估计。加之韩城当时建筑材 料方便,建筑技术发达,于是随着党家村在外地生意(主要是在河南)的三次高 峰商业在社会产业结构中占了主导地位。虽然有大量的土地,但党家村大部分人 已不再直接从事土地的耕作而是从事于经商和土地耕作的管理工作。康熙末年、 乾嘉之际、咸丰年间在村中出现了三次拆旧盖新的建房高潮:道光年间,偏僻小 巷的房基地价格高到一亩一千两银
31、; 咸丰时修建的公用设施费银三千九百两,四 合院费银多少己无法计算。这是他们商业经营的黄金时期,也是党家村的主要建 房期,村落格局和大部分住宅皆于此时形成,保存至今。 2.1.3老村外部空间的形成过程 9 (1) 第一阶段 . 草创阶段 泌水河畔,土塬之上原有一座白庙,供奉三皇五帝,元时香火繁盛。庙围有 9. 周若祁,张光,韩城村寨与党家村民居,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10 m产,东洋湾原有庙中菜园。元至顺二年 ( 1331年)党姓一人由陕西朝邑(今陕 西大荔 ) 逃荒至此,以佣耕庙田为活(主要是种菜 ),在北塬崖壁上原有庙中窑洞 安居成家,繁衍生息。三十三年后(元至正二十四年),改东
32、洋湾地名为党家河(据 党氏家谱推断 )。此时村落只有五六户,以窑洞和少许简陋房屋居住,形成村落雏 形,至今约 600余年。 (2) 第二阶段:窑居变成屋居 明初鼓励重农开荒,党家村也逐渐扩大。明弘治八年 ( 1494年)党氏姻亲贾 氏迁居至此。至明末村落发展到二三十户,人口约一二百人(据党氏贾氏家谱推 算)。这两百多年中,党家村的村落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决定了党家村的发展方 向。初时,四五户人家在北塬崖上 窑洞穴居,窑前平坦地段狭窄,南面为谷壁, 高差约为 10米,不易建房。随着人口增多,户数增多需要下迁至河滩东段农田边 建立新宅。当时所建房屋除少数质量较好外,余者皆差,多位木架土坯结构,现
33、今村落中仍留存有这种形式的房屋。明中期,贾氏人迁入后,即在谷下党姓宅院 之西建宅立户,为汲取泌水河水的方便,在宅与宅之间留有南北通道。明末,这 样的建设可能大部均在现存大巷以北地段,党姓在窑洞东南方展开,而贾姓则在 窑洞西南角展开。这一阶段包括了整个明朝和清朝的初期,历时约两百余年,其 特点是村落由窑居转变成以屋居为主。 (3) 第三阶段:村落形态完全形成 清初,大巷仍未形成,今大巷位置仅是村南的边缘地段。直至清朝中期,村 中贾姓人联络党贾两姓外出经商,时逢乾隆盛世,生意兴隆,经济空前发展,这 种由农转商的产业结构转变,促使了村落建设大规模的展开。这是村落建设的鼎 盛时期,可称为党家村村落形态
34、发展演变之第三阶段,共历时近百年,跨清乾隆、 嘉庆、道光、咸丰四朝,使党家村村落的形态完全形成,清道光年间,又改村名 党家河为党家村(村名内涵党贾村)沿用至今。这一阶段可分为四步形成: * 大巷形成 党家村建设之初,为建更多宅院,新建房屋继续向南 扩展,并占用部分农田 和河滩地,而在新老宅地之间留出道路 即今大巷。大巷呈东西走向,新建宅 院建在大巷以南,宅系木构架、青砖墙、瓦屋面的四合院。隔三四户宅院即留有 南北走向的小巷与大巷相接,成丁字交口。大巷的形成使村落的骨架道路结构定 型。 翻新旧宅 大巷以南新宅院的建成,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时人口增加和分户的需要,提 高旧宅地的居住质量就成为首当其冲
35、的需要。因商业经营的顺利,党家村积累了 大量资金,给大规模改造旧房屋提供了可能性。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大巷以北 旧有房屋大量拆除,翻建为门楼高大的四合院,宅 院之间亦留出南北小巷,与大 巷亦为丁字交口,村落中心转移至大巷两翼,至此形成了党家村村落的新格局。 籲 泌 水 河 改 道 大巷两翼宅院建设使宅居院落进一步完整,相对而言,杂院、生畜院则被挤 到泌水河边的不规则地段上。先盖的选用稍好较平坦的地段,后建只好填土建院 (村史中有记载,同时河边填土痕迹清晰 )。这些院落多为佣农院和生畜院,房屋 质量较差,院落格局多为不完整。这样就产生了以生产为主的地段和以生活为主 的地段,出现了明确的功能分区,这也符合党家村亦农亦商的村落特点。填土建 院到之乐两种结果,其一是杂院、生畜院不与宅院相连,而在中间开辟生产性道 路,呈东西走向;其二是,填土建院迫使泌水河北改道南移。 * 建 设 上 寨 清咸丰元年,村中富户为防捻军袭扰和地方上其他动乱,在村东北塬上购得 下干谷土地 36亩,建党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