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明辨_亲切新颖_陶渊明论_评析_潘定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思明辨_亲切新颖_陶渊明论_评析_潘定武.docx(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深思明辨,亲切新颖 陶渊明论评析 潘定武 (黄山学院文学院,安徽黄山 245041 ) 摘要:魏耕原先生新著陶渊明论为近期陶渊明研宄的重要创获。作者以多维新颖的视角全面观照陶渊明及其 创作与影响,阐发了诸多独到的学术见解。该书内容上的诸多发明得益于著者对文本的透彻研读与深思熟虑,也得益于 著者熟练运用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的治学路径和研宄方法。 关键词:陶渊明论;考察视角;学术见解;研宄方法 中图分类号: 120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陶渊明为人之不可及处,在真淳;渊明为文之 不可及处,在自然。千载而下,无数文士以渊明知 己自期,以赏读渊明诗文为乐。现代以来,陶渊明 及其诗文研宄
2、则蔚为大国。然当今能如同陶渊明 坚守家园一样真诚守望学术田园者,已不惟难能, 而更其可贵。曾为地道的关中农民魏耕原先生, 出于对陶渊明 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 的农耕 生活的深切了解和 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 的 泥巴哲学的亲切体味,以庄稼人对和风甘霖发自 心底的挚爱态度对待陶渊明及其诗文,沉潜其中, 颇适己性。惟其好学深思,兼与渊明精神时相往 来,读陶每有会意,年深月久,集腋成裘,终成新著 陶渊明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年版,以下简 称陶论)。 一、多维而新颖的考察视角 陶论含思想论、诗歌论、文赋论、承传与影 响论、训诂论、书画传播论等六编,计二十章,配文 插图 142幅,总近 43万
3、字。全书从生平思想、诗 文审美、语词训释、传承与接受、批评与传播等多 维角度全面观照陶渊明及其创作与影响。著者潜 心钻研陶渊明及其创作,不仅认真细致,而且慧眼 独具,以历来陶学界鲜有关注的视角重新审视陶 渊明其人其文,不但视角新颖,而且新见迭出。如 对陶渊明农家思想的发现,在陶学研宄上无疑极 1003 - 4730 (2013) 02 - 0052 - 03 具意义。前贤对陶诗与陶文的论述,成果不可谓 不多,但一般多就诗、文单独研宄,对陶诗和陶文 进行比较研宄相对较少。陶论则分别对陶诗 的散文美和陶文的诗化特征进行发掘,剖析陶渊 明兼具以文为诗和以诗为文的艺术趣向,并且指 出把散文的手法引入诗
4、歌,是诗歌发展的必然趋 势,而陶渊明散文呈现出的诗意化特征,归根结底 蕴育于其诗意化的人生。这一新颖的视角与发 明,不唯对陶渊明研宄是一开拓,而且对整个古代 文学研宄也颇具启发意义。在陶渊明如何传承前 代文学方面 ,前贤论述显然过少。魏耕原先生将 楚辞与陶诗进行全方位的比较,从整体艺术风 格到虚拟及比兴艺术手法,从虚词的运用到实词 的选择,令人信服地论证了陶诗与楚辞虽本属 于两种不同的审美趋向,但二者之间却有着密切 的传承关系,显示了陶、屈艺术精神的高度一致 性。此点不但深化了我们对陶诗艺术的认识,而 且同样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体察陶渊明的精神品 格。而在陶诗批评史方面,著者不但梳理了历代 陶诗阅
5、读者的接受规律,而且重在分析历代文人 对陶诗的阅读偏差,尤重揭示造成偏差背后的时 代环境和个人习尚等因素,为我们绘制出 了一幅 更加清晰的陶诗批评图。 尤为值得注意的恳陶论不但从书画传播 *收稿日期: 2012-12-07 作者简介:潘定武,男,安徽舒城人,黄山学院文学院副教授,博士。 的独特视角为我们绘制了 一幅陶渊明诗文接受 史,而且将艺术已处于完全自觉且艺术精神相互 融通的魏晋时代的诗书画作整体观照。诗画一律 本为中国传统艺术话题之一,诗书相通的话题也 偶为人们所提及,但在陶渊明研宄领域,似乎一直 未有人关 :&陶论一方面选择了历代诠释陶 渊明及其诗文的大量书画,展现出形 神兼备的陶 渊
6、明传播史与接受史,另一方面则将东晋书法艺 术的高峰王羲之的书法与陶诗进行共时比较。著 者在辨析魏晋时代特征和文化背景的基础上,细 致比较王羲之与陶渊明、兰亭序与陶诗的异 同,认为陶诗和兰亭序一样,代表了东晋流行 的审美观念的主体思潮,且 二者共同体现魏晋 艺术的巅峰,无论结构的如斜而反直,还是似断若 连的笔画与句法,或是平淡而尚奇的审美趋向,都 存在种种密切的联系 ( 诗歌论 “ 陶诗与王羲之 兰亭序法帖艺术规律的共性 ) 。这对我们进 一步领会王字、陶诗以及深刻把握魏晋艺术的美 学特征 都极具启发意义。 二、独到而确实的学术见解 陶论著者有着较陶渊明更久长且更勤苦 的劳作经历,因而视大诗人尤
7、为亲切,这令著者在 陶学方面每每有新的视角,而且见解也往往深刻 而独到。对陶渊明农家思想的发掘即是其一。经 历丰富而独特的陶渊明,其思想无疑也颇为丰富 而独特,然前贤所论多不出儒、道二家,偶有将其 同时纳入佛家者。陶论则曰: 陶渊明的思想, 在一生中有变化,也有发展,这主要体现在儒道农 三家的融合与消长。陪伴陶渊明一生的应当是儒 家思想,这是陶渊明思想的鲜亮的底色。儒家的 底色,在他归隐前后,也存在着变化 归隐前他 以儒家思想为主体,显得人生早期的单纯性;归隐 后,由于生活窘迫与躬耕辛苦以及晚年对人生终 结的思考,因而道家的思想由前期乍露端倪至此 则与农家思想一样融入,特别是农家思想对他的 儒
8、家观念有所淡化,儒道农三家既有融合,又有局 部的抵消,相互消长,彼此互济为用,显示出后期 的矛盾性与复杂性。倘要确切,可以说,几成三足 鼎立状态。而对农家 并耕 思想的认同,则主要 来自归隐后长期躬耕生活的体悟。对前期来说, 他的思想呈现发展变化的动态趋势。 (思想论 “ 陶渊明农家思想 及与儒道之关系)这是著者 将陶渊明置于魏晋南北朝政治动荡复杂和学术交 融新变的大背景下,又紧扣 归隐 这一渊明人生 最大的关节,经过对陶渊明曲折人生历程的细致 梳理和其诗文细微剖析后,果断跳出 外儒内道 或 道主儒次 思维模式而得出的新颖而确实的 结论。著者不但归纳了陶渊明农家思想的体现、 提炼其农家思想的表
9、现特征,而且剖析陶渊明农 家思想与儒道思想之间的关系,并归结于陶渊明 之儒、道、农三大思想支柱对其生活及诗文创作的 深刻影响,使其后期能矢志不移地坚守着 四体 诚乃疲 的 并耕 ,更使其诗文呈现了一 种高度 的、后人无法企及的本真 王、孟、韦、柳与苏轼, 其诗力摹陶作,其所以貌合神离,大概就在于缺乏 劳作生活体验与对农家思想的认同 ( 同上 ) 。这 一在陶渊明思想研宄领域的发现,无疑为我们重 新认识陶渊明及其诗文打开了 一扇新的窗户。它 不但是对陶渊明思想知人论世的发明,同样有著 者感同身受的体悟(参见陶渊明论 “ 跋 ) 。 对陶诗奇绝精拔风格的深入剖析又是一例。 陶论著者精熟陶作,首先对
10、其中比比皆是而又 往往为人忽视的 奇 字作了鞭辟入里的剖析,指 出: 真率自然 的陶渊明有着无尽怀的矛盾与 苦衷,透 过他 平淡 的外表,包裹其中的却是一 个奇异的审美世界。 平淡 自然 不是他追求 的终极,这只是他的 过程 ,或者仅是一种手段, 抑或属于包装性的 广告 ,陶诗审美的终极,正 在于相反的一面。 ( 诗歌论 “ 外淡而内奇:陶诗 的审美追求 ) 而著者不但分析了陶渊明善用 奇 字,善用狠重之字,如 掷 、 骋 、 挥 、 猛 、 惧 等,还从陶诗看似平淡的字眼中发现 其奇绝精拔之内涵。著者又从创作心理学的角度 挖掘陶诗风格 独超众类 的原因: 他用那些简 朴的、狠重的、不起眼的语
11、言,把他激烈动荡犹豫 徘徊的 心思,写得那么勇锐、洒脱、透彻,晶莹得没 有任何杂质,没有任何包装,只有直质简朴,这样 的奇绝源自平凡,精拔来自人格的坦诚高洁。 ( 诗歌论 “ 陶诗奇绝精拔的语言特色)如此分 析,真可谓圆融自足。 其它如对陶诗幽默与浪漫风格的咀嚼等,无 不植根于情理之中而令人有惬于心,不觉拉近了 读者与渊明的距离。陶渊明为人及其创作常常表 现出超拔时代的 纵心独往 ,陶论对陶渊明及 陶作的分析,则每每体现出极具创造的熟参妙悟, 可谓最佳印证了古典文学研宄不但需要对古代作 家作品有了解的同情,而且还需要与古人有心灵 的 碰撞与交汇。 三、传统兼现代的研宄方法 陶论内容上的诸多发明
12、得益于著者对文 本的透彻研读与深思熟虑,同样得益于著者传统 与现代有机结合的治学路径和研宄方法。 亲切感知古人的心灵,深入发掘陶作的意趣, 首先必须坚持知人论世,走考论结合之路。陶渊 明诗文数量无多,然而其生活时代动荡复杂,陶渊 明思想更为丰富复杂,这一切都为我们真正认识 陶渊明及其作品带来巨大困难。正因此,古今爱 陶、论陶者极多,而得其真趣者寥寥。寥寥百余字 的五柳先生传,对于研宄陶渊明的思想和 政治 倾向乃至生平大节均具有重要意义。而要准确把 握此传的内涵,确定其作年无疑又最为关键。自 南朝至清代,基本将其视为渊明之少作;清代以 来,虽有认为其当为陶渊明晚年之作,但分析尚嫌 笼统,证据多不
13、充分。陶论著者将本文置于陶 渊明的整个创作历程和陶集中整体、深入的考察、 比较,分析其思想内涵,解剖其用语特色,尤其是 从全文出现频率极高的 不 字中,洞察出本传 处处凸现全方位的关门主义 : 这样的严严实 实的闭关文字又怎能出自人生还更长的少年之手 呢?若果真为少作,那么陶渊明后来的三番五次 的做官经历, 并且多次把做官说成口腹自役 为解决吃饭问题,便和这篇所谓少作自传是多么 的前后抵触,那只能说他是一个口是心非言行不 一的人,便实在地委曲了 一生爱好是天然 的陶 大隐士。 (文赋论 “ 最后的决裂:变形的 高士 传 ) 语言之所以为心灵之窗户,正在于不同的 语言体现了不同的人生经历与内心世
14、界。著者从 陶作独特的语言取向中窥见其人生、其心灵,这种 忠于作者、深切文意的论析,令人读之不觉颔首。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 食 ,这是陶渊明当年的读书态度与阅读方法:深 入文本之中而绝不死于文本之下。 而这也正是魏 耕原先生孜孜以求的读书之法。尤其可贵的是, 魏耕原先生得益于乾嘉小学的深厚的语言功底, 对前清学者 由文字训诂以明义理 的路径颇能 领会于心,不但助其奠定了其阅读古诗文的坚实 根底,而且每每助其妙得作品的壸奥。其全唐 诗语词通释和唐宋诗词语词考释既是唐宋语 言研宄的力作,又是唐宋诗词析读的重要著作。 得益于科学的方法,兼具对陶渊明及其诗文的感 同身受, 20余年的
15、浸润揣摩之中,使著者油然产 生对渊明诗文无比的亲切感对归去来兮辞中 实迷途之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中的 实 ,历代 或释为 确实 ,或释为 好像 ,均无法圆通陶 论细致推敲文意,且从辞赋文体特点出发,认为 此 实 有 明 义,当与 觉 对举,又进一步引 淮南子、列子等文献为证,可谓妥帖牢靠,一 释千古疑义。咀嚼这样的文字,读者每每有 夫 子之言,于我心有戚戚焉 之感,其不能不归因于 著者长期沉潜于陶作,此中甘苦,如鱼饮水,冷暖 自知矣。 陶论著者解读诗文的利器还有中外诗学 乃至书画艺术的理论。诗学与艺术理论既是对文 学艺术的提炼与总结,又为解读文学艺术提供新 的线索与指导。魏耕原先生治学坚持文本
16、路线与 传统方法,但绝不忽视现代理论。他对中国古代 文学史及文学批评史理论之熟稔自不待言,对西 方诗学同样非泛泛了解。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魏 耕原先生还具有颇为深厚的中外书画艺术的理论 功底。诸种艺术理论融贯于陶渊明诗文的解读之 中,更见其分析之深邃与合理。 陶论一书不但有百余幅精美的书画作品 与论述文字巧妙结合,而且更在末编书画传播 论运用传统书画理论,从向无关注的书画艺术 的特殊角度解读陶渊明及其诗文的历代接受史, 既填补了陶学领域的空白,更深化了陶学的内涵。 中国的大诗人,自屈原以降,他们的人格与灿烂 的篇章,受到历代宗法与歌颂,尊崇与热爱。他们 的事迹与境界,乃至于佚事,得到广泛的传播,
17、积 淀为传统文化的偶像与经典,凝结成诗文书画创 作的母题与情结,甚至渗透于节日风俗之中。影 响最大的当是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与苏轼,分 别代表战国、东晋与唐宋时代的五座高峰。若从 历代绘画与书法对他们传播的角度看,数量最多 者,恐怕要数陶、杜 / ( 书画传播论 “ 偶像与经 典 :书画对陶渊明的阐释与传播 ) 这是魏耕原先 生妙手选取书画传播的角度阐释陶渊明接受与传 播史的可靠依据。本此陶论重点解读了自唐 至宋再至元明 清乃至现当代陶渊明题材书画风格 的流变及其成因,不但展示了独特的陶渊明接受 史,而且使我们更加体味到陶渊明诗文与中国古 典艺术密切交融的丰富内涵。 陶论对陶渊明研宄做出多方面的掘进与 开拓,无疑给陶学领域带来一股可喜的新风。 责任编校 :汪孔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