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优秀8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优秀8篇).docx(3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优秀8篇)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过程与方法 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 2、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因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是可以不同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阅读课本序言,让他们有个印象:运动同样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学好运动的科学,能够深入了解体育,还能深入了解自然。 (二)讲授新课 1、机械运动
2、让学生讨论课本图11.11所示的运动以及相类似的运动。让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有关运动的现象。 针对学生的讨论,提出如下问题: 你从座位走到黑板前,这一过程中,你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有一辆汽车停在路边和在路上行使有什么不同? 说天上飞的飞机是运动的,你根据什么? 引导学生从讨论和回答中得出: (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改变。(板书) 提出问题: 图中的那些物体是否在做机械运动? 我们周围的树木,房屋以及教室里的桌椅是运动的吗? 讨论得出:整个银河系、喜马拉雅山、猎豹都在做机械运动,而树木、房屋以及桌椅也都跟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它们也在做机械运动。可见,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2、参照
3、物 播放一部分选择不同参照物所产生不同感觉的教学VCD。使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然后提问:“为什么乘客会产生这样的错觉?”组织学生讨论,初步明确乘客判断运动和静止所选的标准不同以后,会产生不同的判断。 学生活动:把课本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把尺子,推动课本使课本沿桌面运动。让学生讨论回答: 选取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选择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桌是运动还是静止? 选择尺子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得出参照物的概念: 参照物: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一起描述图11.13卡车的运动情况:选取地面做参
4、照物,卡车是运动的; 选取收割机做参照物,卡车是静止的。从而得出: 在讨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看以哪个物体做标准,选择的标准不同,它的运动情况就可能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描述图11.14的各种情形物体的运动状况。 (三)课堂小结 1、什么是机械运动? 2、什么是参照物?为什么要选参照物? 3、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四)作业与思考 1、课本第22页的“动手动脑学物理” 2、同步测试相应的练习。 (五)教学后记: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
5、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教学过程; 师: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把铜丝作为斜面,让滑轮滑下来)滑轮在前半程滑的快,还是后半程滑的快?生答。 师:前半程或后半程或一样快。要想知道哪一段滑的快,就得比较平均速度。速度又怎么知道呀?用路程除以时间,路程用刻度尺来测,时间要用表来测,那具体应测哪些物理量呀?今天我们就要用实验的方法测出在斜坡上各路段的平均速度,从
6、而来验证斜坡上自由滚下的物体在前半程快还是后半程快。板书课题:平均速度的测量。 实验器材可从实验台上选取。要求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先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画出实验表格,进行分组实验,收集数据最后得出结论。请同学们拿出实验报告,分组讨论并完成实验报告上的第4、第5项内容,时间为5分钟。 拿出一组同学的实验报告在展台上展示。 师:很好,那么后半程的时间如何测量呢?生答。 总结:可以用总时间减去前半程的时间。那秒表又如何使用呢?哪位同学知道呢?生答。 总结:很好,按一下开始计时,再按一下停止计时,再按一下回零。外面的长针走一圈是30秒,长针走两圈里面的短针走一格是一分钟。我们会使用秒表了,下面就开始进行实
7、验并收集数据,把数据填在表格里。时间为10分钟。开始: 实验结束把一组同学的报告展示出来。 师:哪位同学发现他们的数据有什么问题没有? 很好,长度测量的结果要有准确值和估计值,他们这一组同学没有写出估计值。长度测量写出估计值的同学请举手。你们的路程测得怎么不一样呢?生答。你们是怎么测量的呢(找学生演示他们是如何测量木板的长度的)?我们通过这个实验就验证了,物体从斜面上滚下来时,后半程比前半程的速度快。你们能比较出哪一组的小车滑的快吗?不能,有什么办法吗?有同学说比速度,怎么比呢?请同学们完善你们的实验方案,算出小车在斜面运动时全程的平均速度,时间为2分钟。 再拿两组实验报告比较一下,哪一组小车
8、滑的快。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地测量路程、时间,并通过实验测出了前半程后半程和全程的平均速度。 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如何测出1路公共汽车从河师大到火车站的平均速度呢? 【作业布置】用一根米尺和一块手表,怎样既方便又较正确地测出从你家门口到学校门口的路程?简要说出测量步骤。 2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 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重)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关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
9、结论。 教学过程: 导学达标: 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种各样的声音。引入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1、声音的产生 演示实验:(1)、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3)、放一段声音的录像。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4)、扩展:录制声音 2、声音的传播: (1)、得出:固体、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2)、实验14页图1-4示: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学生活动: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 学生活动:如何证明液
10、体可以传声? (3)、声波:利用录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同水波进行对比。 3、声速: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 学生活动:(1)、看15页的表格内容 (2)、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速度谁快?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学生活动:对着远处的高山喊可以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里讲话听不回声? 4、回声:声音的反射。0.1秒17米 二、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三、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外练习。 四、课后活动: 动手动脑:1、2、3题。 教学后记: 在课堂上对声音的知识不能扩展太多,这只是声音的第一节课,可降低难点。
11、 要测一测学生的接受情况。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 、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选择和使用杠杆。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器材:杆秤 分组实验器材:铁架台、杠杆、钩码等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 杠杆的原理 出示杆秤,对杆秤进行分析,画出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使用杆秤称水果,要求称不等量的水果,请一位学生上来演示。 置疑: 你为什么要这样称 ? 对,我们要使杠杆达到平衡。 杠杆的平衡与哪些因素有关,
12、有什么样的关系 ? 与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有关。 画力臂的步骤为:第一:在杠杆示意图上,确定支点,将力的作用线用虚线延长;第二:从支点O向力的作用线做垂线,画出垂足,则支点到垂足的距离就是力臂;第三:要用虚线画力臂,支点到垂足用字母表示出来。 二、实验探究 通过实验探究,得到确定的关系。 每2人一组实验,要求讨论如何设计这个实验。 步骤如下: (1) 将杠杆挂在铁架台上,观察是否在水平位置平衡 ( 静止 ) ;若不是,可调节平衡螺母,使之水平平衡。 开始实验,完成探究任务。 老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进行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 完成实验后,任意选择五组,请组中作记
13、录的学生将结果投影到屏幕上。 将五组中的实验数据任意各取一组填入表格中,讨论可得到什么结论 ( 杠杆平衡的条件 ) 。 教师可提出各种猜想,加减乘除关系都可。 可能有学生得到其他关系式,但不适合所有数据,因此它不是杠杆平衡条件。 【课堂练习】 1画出下图中 F和 F的力臂,并比较杠杆平衡时 F 与 F的大小 2下图所示杠杆,OA 长20cm,AB 长60cm,现在 A 处挂一重200N的物体,若使 B 处的弹簧秤示数最小,弹簧秤的方向怎样?弹簧秤的示数是多少? 三、杠杆的分类 由杠杆的平衡关系,可以得到当力不等时,对应的力臂也不等。可将杠杆分为三类: 杠杆类型 省力杠杆 费力杠杆 等臂杠杆 力
14、臂的大小关系 L L L L L = L 力的大小关系 F1 F F1 F F1 = F 力的作用点移动距离的大小关系 s1 s 费距离 s1 s 省距离 1 = 分析中提出相关问题:省力、费力是谁相对谁而言?省距离、费距离的含义是什么? 举例分析:从撬棒撬石头分析费距离的含义。 所谓省距离或费距离指的是动力作用点移动距离 ,相对于阻力作用点移动距离2 而言的。杠杆平衡条件说明,当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时,动力小于阻力是省力杠杆。如图所示,当动力作用点移动 1 距离时,阻力作用点移动2 距离,且1 2 ,因此使用撬棒撬石头省力而费距离。 要求学生举例,并进行分类。 四、课堂小结 杠杆的平衡条件 F1
15、1 F22; 杠杆的分类: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 五、实践活动 1. 通过探究,你能理解阿基米德的名言吗? 请就此写一篇短文。 2. 用杠杆知识分析、理解天平的原理和调整过程。 六、板书 第一节 杠杆(一) 杠杆平衡的条件: 动力动力臂 = 阻力阻力臂 F11 F22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1、重点:速度的计算 2、难点:速度单位以及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场面描述:我校的100米决赛正在
16、进行,小明勇夺冠军,同学都羡慕地说,他跑得真快!而在5000米的长跑竞赛中,运动健将小马一举夺得冠军,同学们佩服地说:小马跑得真快! 引导学生从事例中提出问题:怎样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讲授新课 1、速度 组织学生讨论所提出的问题。学生从小明跑得真快的事例中讨论得出:运动员运动的路程相同,比较哪个运动员先到达终点就是哪个运动快。 得出:“通过相等的路程,用的时间短的运动得快。” 提问:小李步行,而妈妈骑自行车,大家同时从家里出发,怎么判断他们运动的快慢? 学生讨论得出:谁在前边谁就运动得快。 “在相等的时间内,走的路程多的运动得快” 提问:怎样比较小明和小马谁运动得快呢? 启发学生回答:
17、可以计算出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短就是运动快或者计算出相同时间运动的路程长也是运动快的。 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大小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v=s/t 单位:m/s或者是km/h 例题:书本23页 指导学生学会单位换算 练习:20m/s=54km/h= 例题:书本24页 指导学生学会熟练掌握公式的变形。 2、匀速直线运动 指导学生观察图11.22。让他们提出不同之处。从而引出匀速直线运动的含义: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 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是变化的运动。 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物体做变速运动的例子(汽车开动时,汽车刹车时,足球在草地滚动时等等) 平均速度:v=s/t这样算出的
18、速度上该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三)课堂小结 1、怎样表示运动的快慢? 2、速度是怎样计算的? 3、速度的单位怎样进行换算? 4、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那么变速运动呢? (四)作业 1、书本26页第一、四题 2、完成相应的同步测试 (五)教学后记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 2、理解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 3、理解惯性,认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4、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 对惯性现象的理解 教学准备: 斜面、小车、毛巾、棉布、木板、象棋子、硬尺片、杯、水、鸡蛋、硬纸
19、片、铁架台、细线、纸箱、木块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新课引入:我们学过了力,一切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我们也学过了运动,运动是绝对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静止只是相对的。物体都受力,同时又都在运动,力的效果之一就是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见,力和物体的运动有密切的联系。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力和运动二者之间的联系。古希腊的学者亚里斯多德早在两千年前就提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他的根据是一个物体(例如一辆车)运动起来后必须用力才能使它不停地运动下去,失去力的作用,运动会停下来。物体的运功需要力来维持吗? 新课: 一、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师强调实验中注意事项:同一小车、同一斜面、同一高度
20、由静止下放,滑到底端的速度相同,不同的是水平面材料。 学生要理解实验要求的一些目的 演示实验: 小车从斜面滑下,在毛巾上滑行后停下 1)教师提问:小车为什么停下来? (学生回答)小车在水平的毛巾面上受到了阻力。小车从斜面滑下,在木板上滑行后停下 2)教师提问:小车滑行的距离怎么长了? (学生回答)小车受到的摩擦力变小了 3)教师提问:能让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再远些吗? (学生回答)减小水平面对小车的阻力。 结论:表面越光滑,小车受阻力越小,小车速度变化越慢,小车前进越远。 设想:如果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来,滑到一个非常光滑、阻力无限小的光滑平面上,小车的运动将如何? 小车应该永远运动下去。最后,英
21、国的著名物理学家牛顿总结了前人研究的成果,建立了力和运动的关系的第一条规律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这就是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也就是物体在不受力的情况下,也能运动,所以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牛顿第一定律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进一步的科学推理得到的非实验定律。 大家要学习科学家的刻苦钻研精神,也要向他们学习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科学推理法。 二、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那么,什么是惯性呢? 任何物体都具有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1、打棋子实验(学生参与演示)将七个象棋子叠放讲台上,用尺迅速地打出第四个棋子,上
22、面的棋子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失去了第四个棋子的支持而落在正下方。 2、惯性鸡蛋实验:突然弹击鸡蛋与水杯间的硬纸片,鸡蛋有惯性,不会随纸片飞出去,而是掉进水杯里。 鼓励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有那些做法是利用了惯性和预防惯性造成的危害的。(洗衣机脱水的原理,拍打衣服上的灰尘,抖落伞上的雨点,跳远前的助跑,高速公路上对汽车之间的车距有限制,在一些拐弯较多的地方限制车速等) 教师强调:惯性是万物皆有的一种固有属性,惯性与物体是否受外力、处于何种状态无关。惯性由物体的质量决定,质量越大,惯性越大。惯性不是力, 板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 一、牛顿第一定律 1、概念: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
23、,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运动的物体不需要力来维持。 二、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惯性只与物体质量有关。与物体的速度,体积等无关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篇六 导入一: 如图所示,小朋友在玩荡秋千,当被推动几下后,秋千就会荡起来,秋千荡得越高,感觉到荡的过程速度就越大。 荡秋千的过程中,小朋友的动能和势能是如何变化的。 导入二: 手持粉笔头高高举起。 提问:被举高的粉笔头具不具有能量为什么。 学生回答提问后,再引导学生分析粉笔头下落的过程、首先提出当粉笔头下落路过某一点时,粉笔头具有什么能量(此时既有重力势能,又有动能)继而让学生比较在该位置和起始位置,粉笔头的重力势能和动能各有什
24、么变化(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加) 在粉笔头下落的过程,重力势能和动能都有变化,指出自然界中动能和势能变化的事例很多。 设计意图从身边的实验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导入三: 教师利用事先准备好的演示器材,请两个同学配合,指导他们完成一个小游戏,让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游戏里面的科学道理。 如图,将小钢球或铁锁固定在细线的一端,细线的另一端系在铁架台上,使小钢球与细线形成一个摆、让一个同学靠近铁架台,头稍低,另一同学把小钢球由该同学的鼻子处释放,小钢球(铁锁)摆动过程中能否碰到该同学的鼻子,提醒注意安全,并思考其中的科学道理。 导入四: 多媒体展示过山车的动画过程、画面上出现:过山
25、车从很高的轨道一侧的顶端释放,不断地加速向下运动,越过圆环轨道的最高点,最后冲上轨道的另一侧、 在学生观看过山车的同时,教师提醒学生分析过山车在运行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变化情况、 思考:过山车为什么要从很高的轨道一侧的顶端释放 说明:教师不对学生的回答做评判,只告诉学生,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机械能及其转化。 一、机械能及其转化 思路一 给出机械能的概念,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统称为势能,动能、势能统称为机械能、物体具有的机械能等于动能、势能两种能量之和。 知识拓展能量的种类很多,如太阳能、电能、原子能等,而机械能是与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的一种能量,单位跟其他形式
26、的能量单位相同,都是焦耳(J)。 之所以把动能、势能统称为机械能,是因为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滚摆和单摆是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的常见实例、下面通过实验分析实例中动能和势能是如何相互转化的。 1、探究活动一: 如图所示,将滚摆卷起后释放,让学生观察分析: 滚摆在最高处时具有什么能。 释放后观察滚摆的高度、速度、质量的变化,分别分析滚摆下降和上升过程中动能、势能的变化情况。 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是否可以相互转化。 学生进行实验并回答问题: 重力势能。 下降时:质量不变、高度变小、速度变大、重力势能变小、动能变大,减小的重力势能变成了动能、上升时:质量不变、高度变大、速度变小、重力势能变大、动能变
27、小、减小的动能变成了重力势能。 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设计意图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在实验中获取知识,增长本领。 2、探究活动二: 如图所示,将单摆的摆球置于A处,然后释放、摆球就可以在A,C之间来回摆动。 摆球在哪些位置高度最高。 摆球在哪些位置速度最大。 分析摆球从AB运动过程中,动能、势能的变化情况。 分析摆球从BC运动过程中,动能、势能的变化情况。 学生进行实验并回答问题: 摆球在A,C处高度最高,具有的重力势能最大。 摆球在B处速度最大,具有的动能最大。 摆球从AB运动过程中,重力势能不断减小,动能不断变大,是重力势能不断转化为动能。 摆球从BC运动过程中,重力势能不断增大
28、,动能不断减小,是动能不断转化为重力势能。 总结: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3、探究活动三: (1)手持着木球将弹簧片推弯,而后突然释放木球,观察到什么现象在此过程中,涉及哪些能量的转化 (2)按下图进行实验: 让木球从斜槽上端滚下,观察木球碰击弹簧的过程、分析图中,木球从甲乙图和乙丙图能量转化的过程。 学生进行实验并回答问题: (1)观察到木球在弹簧片的作用下在水平槽内运动、在此过程中,弹簧片的弹性势能转化为木球的动能。 (2)从甲乙图中,木球的动能转化为弹簧的弹性势能、从乙丙图中,弹簧的弹性势能转化为木球的动能。 这说明动能和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设计意图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激活学生
29、的思维,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4、回顾滚摆实验后思考: 滚摆上下运动的过程中机械能总量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滚摆机械能总量减小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没有摩擦和空气阻力,机械能的总量还会不会变化 学生讨论回答: 滚摆上升的最大高度越来越小,说明滚摆具有的机械能总量不断减小。 滚摆机械能总量减小的原因是摩擦和空气阻力、如果没有摩擦和空气阻力,机械能的总量不会变化。 总结:在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摩擦和空气阻力则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这就是机械能守恒定律。 思考:乒乓球落地后又弹起来,为什么达不到原来的高度,能量是怎么转化的。 介绍人造地球卫星在运行过程中发生动能和势能的相互
30、转化。 思考: 卫星运行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 卫星从近地点向远地点运动时重力势能、动能、速度分别怎么变化 卫星在什么时候动能最大什么时候重力势能最大 学生思考后回答: 守恒,因为卫星在太空运行,没有空气阻力,只有动能和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重力势能增大,动能减小,速度减小。 在近地点时动能最大,在远地点时重力势能最大。 设计意图人造地球卫星涉及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可以拓宽学生视野。 思路二 1、机械能: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为机械能、一个物体可以既有动能,又有势能。 多媒体展示:从高处下落的苹果,速度越来越快,用频闪摄像机摄下它下落的过程,如图所示。 提出问题:被举高的苹果具不具有能量为
31、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提问后,再引导学生分析苹果下落的过程、首先提出,当苹果下落到某一点时,苹果具有什么能量(此时既有重力势能,又有动能)继而让学生比较在该位置和起始位置,苹果的重力势能和动能各有什么变化(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加)。 在苹果下落的过程,重力势能和动能都有变化,自然界中动能和势能变化的事例很多,下面我们共同观察滚摆的运动,并思考动能和势能的变化。 2、动能与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 实验1:用细线把小球系好,吊在天花板上,做成如图甲所示的单摆、将单摆拉至A点处,松手,让单摆自由摆动、发现单摆从A点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大,从B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小。 实验2:把一
32、个滚摆悬挂起来,如图乙所示,用手捻动滚摆使悬线缠在轴上,滚摆升高到最高点,松手,发现滚摆下落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滚摆上升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慢。 问题研讨 问题1: 单摆从A点运动到B点,C点的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是如何变化的又是如何转化的呢? 答: 问题2: 滚摆在下落、上升的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是如何变化的又是如何转化的呢? 答: 学生活动:交流讨论,思考回答。 (1)单摆从A点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动能变大,重力势能变小,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单摆从B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动能变小,重力势能变大,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2)滚摆在下落的过程中,动能变大,重力势能变小,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33、;滚摆上升的过程中,动能变小,重力势能变大,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知识归纳:在一定的条件下,物体所具有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友情提示: 在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中,一种形式的能减少,另一种形式的能增加,减少的那种形式的能转化为增加的那种形式的能。 3、动能与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 实验3:如图所示,在水平槽里竖立一个弹簧片,让木球从斜槽滚入水平槽,撞击弹簧片、观察到木球接触、碰撞弹簧片的过程中,木球的速度越来越慢,弹簧片弯曲程度越来越大;木球被弹簧片弹回的过程中,木球的速度越来越快,弹簧片弯曲程度越来越小。 问题研讨 问题1: 在木球与弹簧片接触、碰撞和被反弹的过程中,动能和弹性势能是
34、如何变化的又是如何转化的呢? 答: 问题2: 由上面的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答: 学生活动:交流讨论,思考回答。 (1)在木球与弹簧片接触、碰撞的过程中,木球的动能减小,弹簧片的弹性势能增大,木球的动能转化为弹簧片的弹性势能、被反弹的过程中,弹簧片的弹性势能减小,木球的动能增大,弹簧片的弹性势能转化为木球的动能。 (2)动能和弹性势能能够相互转化。 实验4:用弹簧振子演示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 学生活动:观察演示实验,思考问题,选出代表发表见解。 问题:这个实验中,小球的受力情况如何各个力的做功情况如何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小球在往复运动过程中,竖直方向上受重力和杆的支持力作用,水平方向
35、上受弹力作用、重力、支持力和速度方向总垂直,对小球不做功;只有弹簧的弹力对小球做功。 实验表明,小球在往复运动过程中总能回到原来的位置,小球在往复运动过程中弹性势能和动能在不断转化。 知识归纳:在一定的条件下,物体所具有的动能和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友情提示: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动能和弹性势能也可以相互转化;不同形式的机械能都可以相互转化。 知识拓展各种形式的能量都可以相互转化,如电能可以转化为光能,太阳能可以转化为电能等,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只是能量转化中的一种形式,能量转化过程中总是一种能量减少,另一种能量增加。 二、水能和风能的利用 请学生观看图片或者视频,认识自然界存在的机械
36、能、指出:水能和风能是水或者空气因为运动或者位置高而具有的机械能。 修筑拦河坝可以提高坝前上游的水位,水位越高,水的重力势能就越大、这样水从坝上落下时转化成的动能就越大,水推动坝下方的水轮机转动,水轮机又带动发电机发电,水能最终转化为电能。 利用风能做功主要是靠风车,也可以用风车的转动带动发电机发电、利用风能不会有环境污染,但风能不稳定,不像拦河坝那样能把“风能”储存起来。 展示图片或者视频,表现自然界的机械能有利也有弊。 在水(风)力发电站,将水(风)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设计意图通过水能和风能的利用,知道人类如何利用机械能的转化与守恒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机械能转化与守恒观点分析力学问题的
37、意识。 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在实验探究中又存在哪些问题还有什么想探究的问题 学生可以个别回答,或相互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 设计意图加强知识的巩固掌握、提高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1、如图所示,已知某人造地球卫星沿椭圆轨道运行,其近地点距离地面高439km,远地点距离地面高2384km,卫星在近地点时动能,在远地点时势能(前两空选填“最大”或“最小”)、从近地点向远地点运动过程中,转化为(后两空选填“动能”或“势能”)。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卫星环绕地球运动过程中,其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卫星从近地点向远地点运动的过程中,高度增大,重力势能
38、增加,增加的重力势能由动能转化而来,则动能减小;卫星从远地点向近地点运动的过程中,高度减小,重力势能减小,减小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则动能增加、在近地点时,卫星的动能最大;在远地点时,卫星的势能最大。 【答案】最大最大动能势能 2、在一次军事演习中,一架飞机沿水平方向一边匀速飞行一边投放军用物资,在此过程中飞机的动能(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物资在加速下落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的转化情况是、 解析:本题考查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飞机沿水平方向一边匀速飞行一边投放军用物资,在此过程中飞机的速度不变,质量变小,所以动能变小;物资在加速下落过程中,质量不变,高度变小,重力势能变小,但速度
39、越来越快,动能越来越大,所以,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答案】变小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3、如图所示是某建筑工地用起重机起吊货物的情景、货物在钢绳的拉力作用下先沿竖直方向匀速上升,再水平移动到卸货地点、若不计摩擦和空气阻力,则货物在匀速上升过程中() A、重力势能增加,动能减少。 B、重力势能增加,机械能增加。 C、动能不变,机械能增加。 D、动能减少,机械能减少。 解析:质量越大,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就越大;质量越大,高度越高,物体的重力势能就越大、本题中,货物的质量不变,在匀速上升过程中,货物的速度不变,所以动能不变,而高度增加,所以货物的重力势能在增加,又因为机械能为动能和重力势能之和,所以
40、机械能增加,故B,C选项正确、故选BC。 4、如图所示,小球沿轨道由静止从A处运动到D处的过程中,忽略空气阻力和摩擦力,仅有动能和势能互相转化、则() A、小球在A处的动能等于在D处的动能。 B、小球在A处的动能大于在D处的动能。 C、小球在B处的机械能小于在C处的机械能。 D、小球在B处的机械能等于在C处的机械能。 解析:对于AB选项:根据题意,小球在运动的过程中仅有动能和势能互相转化,所以小球在重力势能较大的地方其动能肯定较小、观察图像,发现小球在A处比在D处所处的高度较高,具有的重力势能较大,所以小球在A处具有的动能较小,故AB选项都不正确、对于CD选项:根据题意“小球沿轨道由静止从A处
41、运动到D处的过程中,忽略空气阻力和摩擦力,仅有动能和势能互相转化”,所以在整个过程中没有能量的损耗,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即机械能是不会减少的,小球在各处的机械能都是相等的,故D符合题意,C不符合题意、故选D。 5、如图所示为小球在地面弹跳的频闪照片、根据此图,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小球在下落时,它的重力势能减小,动能不变。 B、小球在上升时,它的重力势能减小,动能减小。 C、小球在弹跳过程中,它的高度下降,机械能减小。 D、小球在弹跳过程中,它的高度下降,机械能不变。 解析:小球在下落时,其质量不变,高度变小,所以重力势能减小,下落速度越来越快,所以动能增大,A说法错误;小球上升过程中,质量不
42、变,高度增大,所以重力势能增大,速度越来越慢,所以动能减小,B说法错误;在弹跳过程中,由于克服阻力做功,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消耗掉,所以高度越来越小,机械能减小,所以C正确,D错误、故选C。 1、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2、一个物体的势能和动能之和,就是物体的总的机械能。 3、机械能=动能+势能。 4、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5、机械能守恒:如果只有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时,(不计摩擦)机械能的总和保持不变即物体的机械能守恒。 一、教材作业 【必做题】 教材第74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的2,3题。 【选做题】 教材第74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的1,4题。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43、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理解滑轮的原理 , 知道滑轮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由问题的提出、猜测、经过实验探究 , 使学生亲身经历物理问题的研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 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 , 从而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 培养抽象思维和论证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收集 , 培养严肃认真的操作态度及科学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教学重点: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 教学器材:定滑轮、绳子、钩码、弹簧测力计 分组实验器具:动滑轮、绳子、钩码、弹簧测力计、铁架台、刻度板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探究、讨论归纳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杠杆有哪三种?各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2、剪铁用的剪刀和镊子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 教师出示实物并进行演示,并画出这两个杠杆的示意图。要求学生正确画出它们的力臂,讲清道理,说明结论。 剪铁用剪刀和镊子两杠杆示意图如图所示。 二、新课引入 教师先举一个滑轮的实例,再要求学生举滑轮的例子,根据使用时滑轮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类(即按定滑轮和动滑轮分类)。 提问它们的特点是什么,由此给出定义:滑轮是一个周边有槽、并可以绕轴转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