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优秀10篇.docx

上传人:麒*** 文档编号:75355220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2.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优秀10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优秀10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优秀1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优秀10篇.docx(2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优秀10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要怎么写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内容是虎知道为您带来的10篇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人教版 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知道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其他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好米、微米、纳米。各个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2、 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3、 能正确读出测量结果,知道测量数值由准确值和估计值组成。 4、 知道什么是误差,什么是错误并区别误差和错误。 能力目标 1、 培养观察能力:对图

2、形和图像观察,了解通过视觉判断的长度与实际测量不同;通过观察刻度尺,认识刻度尺的量程、最小刻度、零刻线。 2、 培养思维能力:通过单位换算,学会换算的一般方法。 德育目标 养成认真、细致的好习惯,例如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减小误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是通过让学生观察图和估测1分钟的时间,认识到人的感觉并非可靠的,从而引出了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的重要性。列举了学生熟悉的测量工具,并指出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刻度尺是最常用的测量工具,教材利用图片帮助学生分析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教材要求教学中注重观察的环节。对于“长度的单位”提供了两个日常生活中的情景,使学生联系生活形成一般长度的概

3、念。在关于“误差”的内容中,教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了误差为什么产生,和错误的区别以及减小的方法。 教法建议 关于测量部分,由于学生缺乏定量研究自然现象的经验,对测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所以应当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两个例子,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用其他的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利用感觉器官做判断的局限性,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总结出“感觉并不总是可靠的,需要进行测量”的结论。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联系实际,说明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应用大量的测量、精确的测量等。 关于长度的单位,应当着眼形成长度的具体观念,所以在教学中展示图片、图像和一些关于长度的视频资料,教学方法应当注意让学生动起来,

4、自己实践。 关于正确使用刻度尺,先观察刻度尺的零点、量程、最小刻度,并告知其他的测量工具也有类似的问题,从而形成学生“不同事物的共同规律”的观念。在此基础上,用观察法自己得到正确的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方法。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组织讨论小组,其后,引导学生勤于思考着重理解,分析正确的和错误的测量方法的不同,而能深入理解什么是正确的测量。 关于正确记录测量结果,结果要注明单位,应当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巩固,提示学生要重视这个问题就可以了。在正确读数这个问题上,讲清得到读数的步骤,学生在此基础上,用练习巩固,形成学习习惯为宜,不宜让学生弄清细节和原理。 关于误差的教学,讲清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并知道减小

5、误差的方法,关于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具体应用,在初三物理测量电阻中才会较高要求的应用。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节 长度测量 误差 【课题】 长度的测量 误差 【重点难点分析】 知道长度的单位,对于长度的进率的指数表示是一个难点,但是不宜要求过高,以形成新的难点。能正确使用刻度尺并对使用的正确和错误能有正确的判断。正确记录测量结果,能在准确值的基础上估测一位,误差是难点,讲解时不宜过深。 【教学过程设计】 1, 引入新课 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观察动画或图片,条件一般的学校可以观察课本上的1-1和1-2,使学生得到结论感觉不总是可靠的,需要进行实际测量,从而引出测量在物理中的重要地位。 说明在一些

6、方面测量的决定作用,要注意联系实际:发射一颗人造卫星,卫星的运动是否正常,就需要不断的各种各样的测量,并且这种测量要求的精度很高。 2, 新授课:测量和长度的单位 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测量要有标准,所以长度有单位,可以引申各个物理量都有单位。介绍长度的单位。 教学中要使学生建立长度单位大小的观念,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用动画(自然世界的尺度)、图形、图像来帮助学生想象一些长度的数值。在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在自己的身体上找出大约是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部位,看看谁的更准确。 学生练习单位的换算和判断数值的单位,以便巩固所学到的知识。 3, 新授课: 用刻度尺测

7、量长度 测量长度的一般工具是刻度尺,观察刻度尺,说出自己的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再观察一些图形,说明这些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最小刻度。 学生可以观察图形和图像素材,或者观察课本上的1-5、1-6、1-7图,组织学生讨论,并总结出使用刻度尺的正确方法:刻度尺的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的应测部位,零刻度线磨损时,可以从其他刻线量起;观察测量结果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同时,学生应当讨论不按照正确方法使用时出现的问题。 记录结果时,要注明单位,并应当在读出准确值后,再估计一位,教师利用板图,读出木块的长度:准确值是2cm,再估计一位数值,约是0.2cm,所以木块的长度是:2.2cm.

8、在此基础上,加上毫米线,此时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mm,再读出木块的长度,对比这两次的数值,可以看出测量相同的物体,用不同的精确度的刻度尺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可以再出示一些问题,巩固学生的正确读数。教学中要注意养成学生的这些学习习惯。 4, 新授课:误差 对于误差的教学,仅仅把握三个问题:什么是误差,误差是怎么产生的;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减小误差的方法。这三个问题可以让学生讨论后得出。 由于估读的数值不同,不同的刻度尺有差异,一些环境等因素对测量工具的影响,造成了误差,所以误差是不能绝对避免的,我们把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而错误是测量上的方法错误,可以在测量中改正的,这是二者的区别。减小误

9、差的方法是选择精密的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查阅关于长度的一些单位 【活动的组织】以小组为单位 【教师指导】 1、提供关于长度的一些学史资料 2、不同国家中关于长度的不同单位 3、长度的国际单位制中,单位的换算关系 【评价】 1、资料来源的丰富程度 2、内容的祥实程度 3、资料本身的丰富程度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1、理解气态、固态和液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重、难点:1、实验探究熔化、凝固的规律。 2、正

10、确得出熔化、凝固的规律。 教学器材:烧杯、水、温度计、海波、蜡、酒精灯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常用温度计的测温原理是什么?单位是什么?是怎样规定的? 2、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体温计的测温方法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你知道物质有几种状态吗?这些状态可以转化?(学生回答、并举例,教师总结:) 1、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 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 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 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 下面我们先学习熔化与凝固 探究实验:课本75页,物

11、质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设计试验 进行试验 数据记录: 时间/min 1 2 3 4 5 6 7 8 9 海波的温度/ 蜡的温度/ 利用数据作出图像然后说明凝固的过程,并在坐标中作出海波、蜡的凝固图像。 学生探究、寻找规律,教师总结如下: 2、熔化和凝固: 固体 晶体: 在熔化时温度不变,晶体熔化的温度叫熔点 非晶体: 在熔化时温度不断上升,没有熔点。 晶体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非晶体没凝固点,同一晶体的熔点=凝固点。 不同晶体熔点不同(见课本熔点表),记住冰的熔点。 3、熔化时吸热,凝固时放热。 4、介绍一些常见的熔化和凝固现象。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

12、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1、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2、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本节课的内容较多,且难度较大,节奏可以放慢些,可以给学生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如:图形图像、物质状态等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篇三 【课堂学习】 活动一:比较物质的硬度 实验:用铁钉在肥皂上划一下,会看到。 现象表明。 由此想到了判别物质软硬程度的方法:不同物体间相互划一下,然后根据是否留下划痕加以比较。 硬度:不同物质的软硬程度是不同的,物质软硬程度的特性称为,它是物质的物理属性之一。 活动二:比较下列物品的硬度 器材:玻璃、钢锯条、塑料尺、粉笔、铁钉、铜钥匙、铅

13、笔芯等。 探究目的:比较物质的硬度,并按硬度大小排序。 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将实验刻画现象填写在相应的方格中 实验结论:这些物质按硬度大小的排序是:、 活动三:对图613中的各种物品的导电性作比较 能导电的物品是 不能导电的物品是 活动四:分别说出图614中各图反映的是物质何种物理属性 abcde 活动五:物质的物理属性包括: 状态、硬度和、等。 活动五:阅读“生活物理社会”,谈谈你的体会。 活动六:完成“”第1题。 活动七:完成“”第2题。 活动八:看书本20页“综合实践活动”,并回答书本提出的问题 【课堂练习】 1.剪刀刀口,菜刀刀口都很锋利,可以用来剪衣服,切食品,它们一般都是用钢制作而

14、不用木头制作,这是利用了钢的大的属性。在抗洪抢险中,解放军战士穿的救生背心,夹层里面填充的是泡沫塑料块,这是利用它的属性。 2.将橡皮泥、陶瓷、豆腐、粉笔按硬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3.下列这些物体:橡皮、钢尺、塑料尺、纯净水、水银,试把它们分成二类,并写出分类的依据。一类:,其特征:; 另一类:,其特征:。 4.爱迪生经过无数次尝试,最终发明和改进了白炽灯丝,他最终选用了钨这种物质作为白炽灯灯丝,是利用了钨这种物质的特性。 5.古语云:“没有金钢钻,不揽瓷器活”,说明自己有这个能力做某件事情。但就从字面意思来看,这句话中包含的物理道理是:。 6.下列哪种性质不属于物质的物理属性 八年级物理

15、下册教学设计教案 篇四 教材内容 本单元主要内容包括长度和体积的测量、质量和密度的概念、密度的测量、新材料及其应用,其中密度是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也是贯穿本章的一个核心概念。 密度知识是初中物理学习的重点内容,对今后学习压强、浮力等其他物理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溶入到学习过程中,充分体会学习物理的乐趣,调动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同时强调了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了帮助学生积累感性认识,教材还安排了新材料及其应用的内容,介绍了许多密度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现代高科技领域中的广泛应用的事例,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感受研究物理的过程和方法,探

16、究和实验基本贯穿本章的各节。每节的编写也都采用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路。本章在科学探究方面要求学生经历用分析论证的方法探究出物质的密度是物质本身的属性。 主要内容安排如下: 1、要求学生掌握长度和体积的测量工具,能够利用这些工具测量生活中常见的物质的长度和体积。 2、知道质量的概念,认识质量是物质的属性,不随形状、位置和状态而改变,同时掌握利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3、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密度的性质,并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定义密度的概念,认识用比值下定义是定义物理概念的一种基本方法。 4、简单介绍一些新材料及其应用,认识新材料的研究,是人类对物质的认识和应用向更深层次的进军。 教学

17、目标 1、 掌握刻度尺和量筒、量杯的使用,能测物体的长度和体积。 2、 认识质量的概念,并能够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3、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密度的概念,并能应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初步了解纳米材料和“绿色”能源。 5、 结合密度概念实验,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6、 结合本章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掌握利用刻度尺和量筒、量杯测定物体的长度和体积的方法。 2、 认识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是物质的属性。 3、 探究密度的概念实验,密度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1、 量杯的刻度特点。 2、 探究密度概念的实验。 3、 应用密度知识解答简单的联系生活实际的问

18、题。 课时安排 第一节 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 1课时 第二节 物体的质量及其测量 1课时 第三节 探究物质的一种属性 2课时 第四节 新材料及其应用 1课时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 篇五 一什么是力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一个力必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速度和方向)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第二节力的描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的三要素; 2、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力的单位; 4、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讲解、讨论、练习与对比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9、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严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力的三要素 教学难点:力的图示 教学过程: 一、力的三要素 利用多媒体展示或者口头介绍各种力的作用的例子:踢足球、抬木头、拉箱子、扳手腕??请学生思考、讨论:力作用在物体上所产生的不同效果,与力的哪些因素有关? 踢足球用力大小不同,球运动不同;方向不同,球运动不同;踢球时所踢的位置不同,球的运动也不同;同样抬木头时?? 老师演示实验:分别用不同的力推门,效果不同。 引导学生分析,总结:作用力的大小不同,效果不同;方向不同,效果不同;作用的点不同,效果不同。 引导学生做教材5页图722的实验。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不但与力的大小

20、、方向有关,而且还与力的作用点有关。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二、力的单位 老师给出力的单位、力的符号,简单介绍牛顿。 老师对一牛的力究竟有多大做一个形容:两个鸡蛋一袋方便面??所受的重力。 三、力的图示 利用多媒体演示一个人推或拉一辆车(力的大小相同,且在一条直线上);举或提一个木箱(力的大小相同,且在一条直线上)??设问:我们怎样来表示力对物体的作用,而不必表明是什么样的力? 老师假设刚才录像中人拉车的力为100N,演示如何用力的图示法作图。强调在作图时,如何规定一个合适的长度,如何选择起点、线段的长度、箭头的画法、意义等。多媒体展示:力的作用点相同、方向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力

21、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并作图;力的作用点相同、大小相同、但方向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作图;力的大小相同、方向相同、但作用点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作图。练习:教材6页图725作图。 四、力的示意图 讲解力的示意图,将力的 示意图与力的图示比较。 举例作图: 1、一木箱放在地上,对地面的压力为100N,画出它的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 2、一钩码竖直挂在弹簧上,钩码对弹簧的拉力为12N,画出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 五、课堂小结 六、课堂作业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设计 篇六 【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明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根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初步判断

22、物体是否做功;(2)初步理解功的计算公式,知道功的单位是焦耳,并会进行有关计算; (3)知道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物体通过的距离垂直时,该力不做功; (4)知道功率的概念,会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经过举例,理解功及功的必要因素,培养从生活现象中分析物理本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用力未做功的实例,引起学生适当焦虑,激起其学习功的知识内容的好奇心,使之积极参与判断是否做功的讨论。 【实践活动】 课外小实验:测出自己上楼时所做的功及所用的时间。 要求: 1、测出: (1)体重G; (2)楼层高h; (3)上楼所用的时间,按正常速度走上去所需时间t1,快速跑上去所需时间t2。

23、2.计算: (1)上楼所做的功; (2)两次登楼过程的功率。 【板书】 第一节功 1、功的定义: 如果物体受力且沿受力方向移动了一定的距离,就说力对物体做了功。2.功的计算: 功=力距离 公式:W=Fs 单位:焦耳符号:J 3、功率: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用P表示。 公式:P=W/t 单位:W 1W=1J/s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 篇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噪声

24、控制的途径难点:噪声的危害以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法与学法:分组讨论法、阅读法 四、教学过程: 放一段录像,先放出一段优美的旋律,然后放出一段嘈杂的声音。 然后引入课题:优美的声音使人心情愉快,而杂乱的声音则令人心烦意乱。那么,令人心烦意乱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对人有没有危害?怎样才能有效地防止这些声音的产生和或者削弱它呢? 1、噪声的来源(学生讨论)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噪声的含义: 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角度)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环境保护角度) 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学生讨论)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三条界线:

25、90dB,会破坏听力; 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 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 3、控制噪声 复习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引起鼓膜的振动 (声源发生处)(声音的传播过程)(人耳) 演示实验:让闹钟发出声音,过一段时间后,把纸盒将闹钟罩住,让学生比较前后声音的不同。 综合实验和学生活动内容,总结得出控制噪声的途径: 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五、课堂小结: 1、噪声的来源和危害有哪些? 2、怎样防治噪声? 六、布置作业: 调查学校周围有哪些噪声源,学校应该采取哪些合理的措施? 七、教学后记: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多,在强调一两个

26、主要内容的同时,可以安排一定的课外练习让学生在课堂完成。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了解能量的概念。 2、理解动能的初步概念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势能的初步概念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教学重点 通过实例理解动能、势能的初步概念,探究影响动能的因素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得出影响动能和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 教学准备 课件,导学案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学案导学,合作达标 教学后记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1.复习 鉴于能量和功的概念有密切的联系,所以通过怎样才算做了功的提问,引导学生进一步理

27、解力的作用成效、功的两要素。 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有了成效,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引入新课 出示斜槽,并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平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让学生分析碰撞过程中,做没做功? 利用学生分析的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可见物理学中,能量和功有着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 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也不同。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3.进行新课 物体具有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以后我们将逐步认识各种形式的能量。刚才的实验中钢球撞

28、击木块能够做功,但若将钢球停靠在木块一侧(边讲边演示),这时的钢球并不能推动木块做功。只有运动的钢球才能推动木块做功。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能够做功,它们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引导学生广泛地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空气、水和各种物体都能够做功,而具有动能。概括出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的动能多少不尽相同。如狂风能吹倒大树,而微风只能使树枝摇动。进而通过演示实验,猜想决定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 探究,可分三步: 将同一个钢球,从斜面不同高度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木块被推动的距离不同,说明钢球对木块做的功不同。木块被推动得越远,表明钢球的动能越大。实

29、验说明:从不同高度滚下的网球,具有不同的动能。 上面的实验表明钢球从较高处滚下时具有的动能大。那么钢球从不同的高度滚下时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可通过观察实验来得到结论。将质量相同的两个钢球,同时从斜槽的最高点和接近斜槽底部的位置释放。从最高点滚下的钢球能在水平槽上追上从接近底部滚下的钢球。实验表明从高处滚下的钢球速度大。从而得到结论:物体的动能与速度有关,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 换用不同质量的钢球,从同一高度让其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推动木块的距离。从而得出结论:运动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演示实验之后,总结实验结果: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2)势能:物体由于运动的原

30、因而具有动能,物体还可能由于其他的原因而具有能量。例如,同学们都玩过用橡皮筋弹射纸弹的游戏,拉长的橡皮筋能给纸弹一个力,并推动纸弹移一段距离,从而对纸弹做了功。同样拉弯的弓、压缩的弹簧也能够做功,它们都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弹性势能,它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变形变而具有的能量。 阐明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被举高的重物,也能够做功。例如:举高的铅球,落地时能将地面砸个坑;举高的夯落下时能把木桩打入地里。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 列举事例说明:物体的质量越大,举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如:举起同样高度的铅球和乒乓球,铅球落下时做的功多,具有的重力势能大。铅球举得越

31、高,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引导学生讨论树上结的苹果是否有重力势能?通过讨论使学生理解一个物体能够做功的含义。能够做功只是说物体具有了做功的本领,但不一定做了功。树上结的苹果虽然没有做功,但只要它从树上掉下来就能做功,所以我们说它具有重力势能。 (3)机械能:让学生分析静止在桌面上的钢球是否具有能量?(具有重力势能)继而让学生分析在桌面上滚动的钢球具有什么能?通过分析得知滚动的钢球既有动能,又有势能。 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一个物体既有动能,又有势能,那么动能和势能的和就是它的总机械能。 (4)能量的单位:从前面的讨论,我们可以认识到能量是跟做功有密切联系的概念,能量反映了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

32、,能量的大小可以用能够做功的多少来衡量。因此,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单位跟功的单位相同,也是焦耳。 3.进行新课 物体具有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以后我们将逐步认识各种形式的能量。刚才的实验中钢球撞击木块能够做功,但若将钢球停靠在木块一侧(边讲边演示),这时的钢球并不能推动木块做功。只有运动的钢球才能推动木块做功。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能够做功,它们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引导学生广泛地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空气、水和各种物体都能够做功,而具有动能。概括出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的动能多少不尽相同。如狂风能吹倒大树,而微风只能使树枝摇动。进而通过演示实验,猜想决

33、定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 探究,可分三步: 将同一个钢球,从斜面不同高度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木块被推动的距离不同,说明钢球对木块做的功不同。木块被推动得越远,表明钢球的动能越大。实验说明:从不同高度滚下的网球,具有不同的动能。 上面的实验表明钢球从较高处滚下时具有的动能大。那么钢球从不同的高度滚下时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可通过观察实验来得到结论。将质量相同的两个钢球,同时从斜槽的最高点和接近斜槽底部的位置释放。从最高点滚下的钢球能在水平槽上追上从接近底部滚下的钢球。实验表明从高处滚下的钢球速度大。从而得到结论:物体的动能与速度有关,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 换用不同质量的钢球,从

34、同一高度让其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推动木块的距离。从而得出结论:运动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演示实验之后,总结实验结果: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篇九 (一)前提测评 1、什么叫质量?物理实验中称物体质量常用的工具是什么? 2、托盘天平测量物体质量前要进行哪些调节?怎么调节? 答: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 调天平横梁平衡,根据指针在分度盘上的位置调节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直到指针指在中线处或指针在中线处左右摆动的刻度相等为止。 3、用天平测物体质量时,被测物体放在哪一盘上?砝码放在哪一盘上? 4、一般按什么顺序加减砝码?在什么情

35、况下移动游码? 答:估计被测物体的质量后,接从大到小的顺序加减砝码。 增加一个最小的砝码时,指针偏向分度盘中线右边,而减少一个最小的砝码时,指针偏向分度盘中线左边,此时不加砝码而移动游码使天平平衡。 5、怎样读出被测物体的质量? 答: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再加上游码指示的质量数。 7、怎样确定天平的最大称量值? 答:根据天平底座上的铭牌的标称确定。 根据天平配套的砝码的总质量数及标尺示数估计。 8使用天平时要注意哪几个问题? (二)以学定教 实验活动:测量一枚大头针的质量 导入:对话: 生1:只要把一枚大头针放到天平上称就行了。 生2:应该在托盘上多放一些大头针来称。 生3:应先

36、测一空杯质量,再将一枚大头针放入空杯中测出总质量,两次测量结果相减即得大头针质量。 教师指导: 1、阅读实验要求。 2、讨论:上述三个同学哪个方法正确?为什么? 3、了解实验的目的、器材。 4、设计实验步骤。 5、设计实验记录表格。 序号数量总质量单个质量 6、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师检查、指导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动手实验,也可以边做边商量,看哪组实验做得又快又好。做完实验后思考,针对上面实验设计提出有关问题,其他组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抢答,若某组抢答不完善,其他组可继续抢答,抢答完毕继续自由提问,再抢答,直至完毕。 组长评价:如果都动手实验,可获1颗红五角星;如果实验有一半以上的同学成功,再

37、加获1颗红五角星;提出问题或抢答成功的组,按评价小组的评价再加获红五星。7、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让学生体验到测量微小物体的质量可以采用测多算少的方法(累积法),此结论应由学生直接去体验。 8、各组交流实验数据。如果偏差较大,要分析原因。 9、讨论:怎样测量一个微小物体的质量?以前哪些实验用过同样的方法?还有哪些物体的质量也要用这种方法 八年级下册物理的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 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喜悦。

38、 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重、难点: 照相机的原理。 凸透镜成像的特征。 教学器材: 透镜、纸片、放大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 光心有什么特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我们在生活中,有哪些仪器用到透镜? 进行新课: 1、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照相机的结构:镜头凸透镜 胶卷 快门 图3.2-1示 2、活动:制作模型照相机(10分钟) 3、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结构:图3.2-4示 4、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实际是一个凸透镜 怎样使用?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39、。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课本练习。 写出照相的一些技巧。 教学后记: 考虑二个问题:如何讲解结构、原理时具体化? 如何连接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过程和方法: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重、难点:1、试验的过程。2、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器材:透镜、光屏、蜡烛、刻度尺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2、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光心有什么特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

40、题: 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凸透镜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思考:是什么原因影响了凸透镜所成的像? 1、演示试验: 物距: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用U表示。 像距:像到 透镜的距离,用V表示。 焦距:用f表示 2倍焦距:用2f表示 注意事项:A、蜡烛、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B、调节光屏找出最清晰的像。 结果:距离不同成的像不同 像与距离有什么关系? 2、学生试验:试验过程如课本示 A、要找出放大、缩小的区域B、要找出倒立、正立的区域C:要找出不成像的区域。 试验结果填入课本表格,并进行总结 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对照电脑模拟) 物距像距倒、正大、小虚、实 u2f u=2f f u 4、凸透镜成像的原理:(作图法) 实像:真实光线汇聚而成的像,可以出现在光屏上。 虚像:讨论其特点 讨论: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 写出凸透镜成像时各种的规律。2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