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重力》教案【优秀8篇】.docx

上传人:麒*** 文档编号:75355111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5.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物理《重力》教案【优秀8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八年级物理《重力》教案【优秀8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物理《重力》教案【优秀8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重力》教案【优秀8篇】.docx(1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八年级物理重力教案【优秀8篇】重力教案 篇三 【设计思想】 1充分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教学理念 重力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体验非常丰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与重力有关的物理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物理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科学探究,注意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本节课通过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的过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善于发问、质疑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制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体验科

2、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和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建立基础。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兴趣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只有当学生对物理有了兴趣,才能有学习的乐趣,进而发展到有研究物理的志向。在本节课通过探究“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的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通过实验研究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发展学生终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教材分析】 1教材的感性材料丰富,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从观察或实验引入的,符合九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2书中的插图极富启发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课本让学生通过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

3、关系”,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习者情况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九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通过八年级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多种物理研究方法。初步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熟透的苹果要落向地面,并且下落时速度越来越快等有关事例,但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生活体验,掌握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有关知识,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4、 3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 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进而使学生由对生活现象的初步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逻辑推断,最后上升为理论认识,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的应用; 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影响重力的因素; 通过“实验分析”强化理解重力方向及重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 【重点与难点】

5、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力方向。 难点: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垂线的应用。 【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 本次教学需要实物教具、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的辅助。 板书设计参考 篇四 1、重力(G):因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重力方向:竖直向下 应用:重垂线。 重力教案 篇五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内容。重力是一种最常见的力,它在力学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基础的地位。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探究,采用引导发现、直观演示、和讲解法,使学生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重力

6、的方向等知识。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通过八年级上学期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多种物理研究方法。初步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熟透的苹果要落向地面等有关事例,但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而使学生由对生活现象的初步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逻辑推断,最后上升为理论认识。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2)知道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

7、比,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 4)知道被举高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水往低处流、物体从空中落下、抛向空中的物体最终落回地面等现象,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引出重力的概念,培养学养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2)经历探究过程得到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培养学生的实验、归纳能力 (3)由实验感知重力的方向并能运用结论对实际问题做出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习惯,增强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意识,激发起较高的求知欲和探索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重力的方向和大小 2

8、、教学难点:重力概念的建立 设计思路 通过对实际现象的观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分析讨论,找出其共同原因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作用,从而引出重力概念;指导学生经历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的探究活动,得出重力大小与质量成正比及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的结论;通过联系实际,知道重力方向的实际应用;引导学生观察被举高物体能对其他物体“工作”,感受重力势能的存在。 教学工具 1、学生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橡皮泥、线、小球、铁架台。 2、演示器材:重物一个,沙箱一个,小木桩一个。 3、课件:瀑布、跳伞、水力发电站、打夯机等视频资料及练习。 4、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套:可供实物投影、放像、课件播放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9、 观察教材三幅图的视频课件,然后学生再亲手操作,观察重物下落。 师问:这些现象有何共同原因? 学生观察现象,思考。(小组讨论后)回答问题,得出物体都受地球的吸引的共同点。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引出重力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实际现象创设情境加深学生对重物下落原因的认识,激发学生兴趣,引发求知欲。由于学生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重力现象的体验,并且在小学时就知道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因此他们对课件所展示的物理情景是很熟悉的,知道重物的落地是由于重物的吸引,即重力的作用。所以这样引入新课很自然,体现了物理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 二、讲授新课 1、关于重力 根据以上分析教师板书重力概念 板书:重力:由

10、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强调指出重力的产生是由于地球的吸引,物体受到的重力也叫物重,物重可用弹簧测力计测量。 师问:如何测出物重? 学生回答:将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读出示数 做一做:(学生分组活动,测出重物的重力。教师可强调测力计要竖直,至于为什么,告诉学生与下面要学习的重力方向有关。) 交流与合作:让学生将测得的数据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行复习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并测量物重,同时感知重力的方向。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加深对重力概念的理解) 2、探究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1)提出问题 师问: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有什么关系? 学生进行猜想。 猜想1:可能与物体

11、的质量有关 猜想2: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无关 (2)设计实验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设计,教师巡回指导,指导学生对实验方案进一步修正。 (3)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 先用弹簧秤分别称出质量为100克、200克、300克的钩码分别受到的重力,填入自己设计的表格,然后算出每次测得的重力跟质量的比值,使学生自己“发现”,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物体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其比值是一个定值为9.8牛千克,由板书结论: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形状无关,与它的质量成正比。 (4)交流与评价 让学生学会总结实验结果,并加强相互交流,相互改进。并对学生的探究结果给予一定的评价。 板书: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式:G=mg(g=9.8

12、N/Kg)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探究来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好处有两个:一是使学生有机会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地进行物理规律的探究,体现自主性原则;二是再次练习使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重力的方向 演示实验: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让学生观察线的方向是否是竖直方向。然后剪断细线,同时让学生观察: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什么方向下落? (这样又一次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归纳: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强调:竖直向下不能说成垂直向下,竖直向下指的是与水平地面相垂直,不能笼统指垂直方向。 练一练:(出示课件)请画出下列物体所受的重力的方向: 1)空中飞行的飞

13、机 2)正在爬坡的汽车 (学生板演完成) 应用:重垂线 做一做:如何用重垂线来检查桌面是否水平? (学生分组动手探究,加深对重力方向的理解。教师 巡回指导。并要求学生课后去检查教室的墙角是否竖直,窗台是否水平?)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遵循了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再通过练习和应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重力势能 课件演示:从大坝流下的水发电和正在工作的打夯机。 师问:请大家观察课件,从大坝流下的水和正在工作的打夯机都具有一个怎样的共同特点? 学生们展开丰富的联想讨论、交流,从中归纳出被举高的物体具有能量,即重力势能

14、。 归纳:被举高的物体具有能量。物理上把这种能量叫重力势能。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展示,让学生联系生活,从中归纳出知识,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是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课题引入中,以众多的事例、图景创设学习情景,勇于激发学生兴趣、点燃思维火花,使学生以积极态度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在重力方向教学中,设置实验情境,让学生在一个和谐、科学的氛围中感受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在课堂中构建了“变教为诱”,“以诱达思”的教学意场。使教与学和谐一致,激发学习动机,从而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本节课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主动去观察

15、思考、动手实验,初步掌握研究常见力的方法。由于八年级学生刚接触到力,对利用力的知识来研究常见力,所以本节课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完成教学,并获得了成功。通过实验探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提高了综合思维能力。 重力教案 篇六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强调“势”的含义,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进行计算。 2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系统性。 (二)过程与方法 用所学功的概念推导重力做功与路径的关系,亲身感受知识的建立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

16、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物体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2、教学难点: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系统性。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我们在追寻守恒量一节中找到了一个不变的量,并把它叫作能量。对于能量是如何来定义或是量度的呢?我们物理学中是通过功能关系来定义,并规定: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实际上,物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比如:把一个质量为m的物块举高,物块要克服重力做功的过程中,同时伴随着它的重力势能也在变化。这节课,我们就从重力做功的角度来定量地研究重力势能的表达式。板书:重力势能 (二)新课教学 1重力做的功板书 提问1:前面

17、我们提到恒力做功(除摩擦力外)有什么特点?如1,小球在力F作用下由A点运动到B点过程中,力F做功怎么求? (学生)答:恒力做功与物体运动的路径无关,只与初末位置有关。力F做的功为:_。 总结:对于给定的物体,其重力所做的功应该也有这个特点。 (1)重力做功的特点: 重力对物体做的功只跟它的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有关,与物体运动的路径无关。板书 提问2:怎么来证明呢?(让学生看书思考一下) 教师提示:如2所示,物体由A点沿三条不同的路径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重力做的功为多少?(这里用到了微元思想) 总结:在这个过程中,重力所做的功都为:,得证重力做功与其运动路径无关,只与初末位置有关。 扩展:对于今后凡

18、是碰到哪个力做功与路径无关,我们都可以引入一个相应的势能概念。 (2)重力做功的表达式:_。 提问3:回过来看一看,既然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表达式的右边表示的是什么? 总结:表示的能量之差,、就应该是物体在初末位置所对应的能量。也就是说就是我们寻找的重力势能的表达式。 2重力势能板书 (1)定义: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其所处的高度的乘积。 (2)表达式:_。 (3)理解:状态量,标量,单位:焦耳(J)。 (4)特点: 具有相对性。因高度h具有相对性,重力势能也具有相对性。 提问4:对于讲桌上的粉笔盒,它所处的高度是多少?(等待学生思考) 要确定高度就必须先确定一个参考平面。我们把所选的参考平面认为势

19、能为零。物体处在零势能面之上,就认为势能为正;处在零势能面之下,就认为势能为负。 提问5:物体大小形状不能忽略时,它距参考平面的高度怎么来确定?(等待学生思考) 物体大小形状不能忽略时,它距参考平面的高度应是物体重心到参考面的高度。如3所示。 重力势能有正负,正负表示大小。 具有系统性。物体的重力是地球施加的,如果没有地球,就不可能受到重力作用。重力势能应该归物体和地球所共有的。 例1 如4所示,质量m=0.5kg的小球,从桌面以上高h1=1.2m的A点下落到地面的B点,桌面高h2=0.8m。 (1)在表格中的空白处按要求填入数据。 所选择的的参考平面 小球在A点的重力势能 小球在B点的重力势

20、能 整个过程中小球重力做的功 整个下落过程中小球重力势能的变化 桌面 地面 (2)如果下落时有空气阻力,表格中的数据是否会改变? 3重力势能与重力做功的关系板书 上面重力做功的表达式就可以写成:_。 讨论:当重力做正功时,重力势能就要减小,即。当重力做负功时,重力势能就要增加,即。 重力势能的变化定义为:_。(与参考面的选取无关。) 提问6:我们发现例1中,整个过程中小球重力做的功与整个下落过程中小球重力势能的变化成什么关系? 总结:重力势能的变化与重力做功的关系:_。 例2 质量为m的均匀链条长为L,开始放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时,有的长度悬在桌面边缘,如5所示,松手后,链条滑离桌面,问从开始到

21、链条刚滑离桌面过程中重力势能变化了多少? 四、课堂小结: 1重力做功的特点:与路径无关,只与起点和终点的高度差有关。 2重力势能:_。 3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与系统性,具有正负且表示大小。 4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_。 五、作业布置: 课本66页问题与练习第2、4题。 教学难点 篇七 重力的方向 重力教案 篇八 (一)教学目的 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 2知道重力的施力物和重力的方向,知道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3理解重力的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理解公式G=g,知道g=9.8牛千克的物理意义。 (二)教具 弹簧秤、钩码、质量相等的两种不同钩码。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22、? 二、新课引入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我们只能看到地球的某一局部。如果在宇宙空间里看地球,地球近似是圆球型。 (教师画图) 北京在北纬40左右。一棵苹果树上结满了苹果。秋天到了,苹果从树上落下来。请同学画出苹果沿着什么方向落下。 (一位学生画在黑板上) 海南省盛产椰子,椰子落下来沿着什么方向? 南半球上果树上落下的水果沿着什么方向落下? (一位学生画在黑板上) 教师:在地球上,一切物体失去了支持,都要沿着黑板上所画的方向落向地球,原因是物体受到了地球的吸引。 三、重力的产生 教师: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吸引力叫重力。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一切物体在地面附近都受到重力。 教师:力是

23、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作用。重力的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地面附近的物体。例如,苹果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苹果。椰子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椰子。 四、重力的方向 教师:重力是一种力,力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重力也有三要素。 重力的方向就是物体自由落向地面时的方向,这个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重力的方向可用来检查房屋的墙壁是否竖直。我们常看到建筑工人用一根重垂线检查墙壁就是应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这个道理。测绘人员用的水平仪下悬着重垂线,也是利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来测定仪器是否水平。你有兴趣的话,可以采用这类方法检查家中的电

24、冰箱放置的是否水平。 五、重力的大小 1实验:两个钩码的大小、形状和材料都不同,但是它们的质量都是50克。我们用弹簧秤测量它们的。重力。把物体挂在弹簧秤下,当物体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就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 (教师演示) 这两个砝码的重力都是0.5牛顿。质量相等的物体,它们的重力大小也相等。 2学生实验:用弹簧秤测量质量分别为100克、200克和300克的物体的重力,将测量结果填在课本的表格内。 (学生操作) 3物体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教师:从实验数据可知,物体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4g的值 实验数据中重力和质量的比值大约是10牛千克。精确的测量结果表明,重力和质量二者的比值是9.8牛千克,

25、这个值用g表示,g=9.8牛千克。粗略计算,g可取10牛千克。 5G=g 如果用G表示物体的重力,表示物体的质量,g表示物体的重力和质量的比值。那么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可以用公式G=g表示。使用这个公式时,质量用千克作单位,重力G用牛顿作单位,g=9.8牛千克。 6例题:一个集装箱的质量是4吨,计算它所受重力。并画出重力的图示。 已知:=4吨=4000千克, g=10牛千克。 求:G。 解:G=g 4000千克x10牛千克 =40000牛。 答:集装箱所受重力是40000牛。 作力的图示时,要画出力的三要素。重力是集装箱受到的,重力的作用点画在它的中心。方向竖直向下。结合标度线段的长度,重力线段长度应是标度线段长的4倍。 六、重心 教师: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粗细均匀的同材料的棒,它的重心在中点;圆球的重心在球心;正方形薄板的重心在它的对角线的交点。 七、总结 地面附近的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物体受到重力。重力的施力物是地球。 重力既然是一种力,它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 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这个关系用G=g表示,g=9.8牛千克。 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八、作业 1完成节后练习。 2章后习题4、6。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