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北茶饮文化特征.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1817 上传时间:2017-10-24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30.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北茶饮文化特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北茶饮文化特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北茶饮文化特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北茶饮文化特征.docx(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历史 文化 1 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北茶饮文化特征 罗婵玉,金寿贤,孙云 * * (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福建福州 350002) 摘要 :五代十国时期全国分裂为十几个地域特征明显、政治经济独立的文化区域,这一时期的茶叶经济文化在唐朝 的基础上迅速分化发展。南方各国在政局相对稳定的基础上较为友好地合作发展商品经济,以区别于北方的干戈与动乱, 形成了南方独特的茶叶经济文化,这对随之而来的宋朝茶文化的空前繁荣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研宄五代十国的 茶叶经济文化对当今茶叶的区域化和多元化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五代十国;茶叶贸易;饮茶习俗;文化交流 伴随着陆羽茶经的面世和众多文人政客的推崇

2、,茶叶经济在 唐朝中后期迅速发展繁荣起来,出现了 “ 茶叶兴于唐而盛于唐 ” 1, 的 现象。同时,茶叶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政权的动荡,促使政客们瞄准茶 叶所能带来的丰厚利润,开始对茶叶收税并试图实行榷茶 3。但茶叶 经济,并没有因为国家政策开始对其进行税制的干预而萎缩。相反, 由于茶叶所带来的巨额税收,使其在政治上越来越受到重视,统治者 及其座下的官僚群体越来越热衷于对茶叶及其文化的宣传,在拥有 “ 自下而上 ” 牢固的饮茶群体后,茶文化开始 “ 自上而下 ” 地普及开来。 五代十国时期的南方,各个割据势力都在不遗余力地开发区域 内的茶叶资源,放宽政策,鼓励茶叶种植、生产和消费,以扩大财政收 入

3、和满足区域间的贸易需求,特别是与北方王朝的朝贡贸易 4。五代 十国时期的北方,由于战争不断和武人掌政,其经济文化明显落后南 方各国,但军事实力却又凌驾于南方各独立国之上。由此,五代十国 时期南北经济文化呈现为 “ 凤尾鸡头 ” 的局面。由于茶叶产区主要分 布在南方,其经济文化特征也表现为 “ 南强北弱 ” 这种明显的南北差 异,造成了南 北饮茶习俗、饮茶群体和文化交流上的不同,也形成了 迥异的南北茶叶贸易方式。 1.2北方的荼叶来源 南方各个割据势力都曾向北方王朝朝贡过茶叶 8,且数量极大 (见表 1)。从表中可以看出,北方王朝的茶叶主要来自于盘踞湖湘一 带的楚国,其次是割据两浙地区的吴越。其

4、实五代时期南方各国通过 官方和朝贡的方式贸易到北方的茶叶远远不止这些,由于史料记录 的缺失和模糊,使得现今无法统计出确切的数据。 表 1南北官方、朝贡贸易(史料摘录) 时间 性质 贸易国 主要人物事件 五代 M期 W贸易 951年 W贸易 907-951 每 1贡贸易 907-960不定期 1贡贸易 905-933 不 期 1贡贸易 912年 1贡贸易 932年 1贡贸易 957-963不定期 1贡贸易 前蜀一后梁 雜贞 鋪一后汉 路 m乍 3国一中駐朝 马殷等 =越一中駐朝 m等 闽国一后梁后唐 王审 N 献一后梁 QR等 芽緖一后唐 从诲 鋪 后周 報 其 *也,载白布、 $%101。 赠

5、茶 18000斤丨 9J11。 每 贡茶 25万 每次进 2数量从 2万斤到 64万斤不 等总共颇了十来次丨 91。 MWOffl茶 进软银茶,估值合五百余万 9131 & 爾茶与唐,喊蹈則 41。 数量不大,远远不及吴越 91 & 1五代十国时期北方的茶叶贸易与饮茶群体 五代指的是继唐朝灭亡之后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五 个相继的北方政权。北方是唐朝经济文化的中心,茶叶经济文化在唐 朝中后期开始兴盛繁荣,这种繁荣体现在作为商品的茶开始在北方 各地流通,并被广泛接受和形成市民饮茶习俗 51。饮茶习俗在五代时 期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并在更加发达的茶叶商品经济下得到进一步 的加强 61。 1

6、.1 “ 南荼北销 ” 的区域贸易需求 唐末社会动荡不安,虽然许多世家大族衣冠南渡,但很大一部分 北方人还是选择了安土重迁,这使北方的人口不至于少得离谱,同 时,保留了北方人饮茶的习俗。由于大唐王朝最终的倒闭,国家政权 分崩离析,割据势力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南北方之间的贸易变得关 卡重重 61。然而,这却没有阻碍商业的发展。相反,唐末五代开始,商人 越来越受重视,其地位也在不断提高,许多世家大族在从政的同时也 经商,官商勾结以权谋私的现象极为普遍,但这在最初却极为有力地 推动了商业的迅猛发展。 北方气候寒冷,其疆域内产茶区域寥寥无几,且品质不好叱 这种 人力无法改变的自然气候推动了南茶北销,南

7、方各国纷纷以朝贡的 方式臣服于北方,并通过朝贡贸易、官方贸易、民间贸易等形式,以茶 叶、食盐、布匹、瓷器等优势资源换取马匹、牲畜、生铁等其他物资。南 北两方的贸易其实是一种经济上的互补,具有很强的依赖性。所以, 即便是在战争年代,区域间的民间贸易依然繁荣叱 除了官方和朝贡贸易之外,还存在着生命力更加旺盛的民间贸 易。民间贸易在五代时期的南北贸易以及区域贸易中最为活跃,它才 是茶叶商品经济中的主角。茶叶商品化的发展促进了茶文化的传播, 南北各地的饮茶文化也趋向融合 ,表现为大众对饮茶的认同和热衷。 1.3北方的饮荼群体 饮茶群体是饮茶习俗的载体,习俗的多样化表现为群体的多样 化,群体的多样化是阶

8、级造成的,而处于阶级顶端的统治者会对地域 文化起到削弱或助涨的作用。北方先后的五个王朝大多是由草根武 人建立起来的,茶叶对于他们而言更多的是 “ 柴米油盐酱醋茶 ” 没有 太多的讲宄,这必然削弱北方社会整体对茶叶的文化和精神层面的 追求,从而进一步将茶叶物质化、商品化。在南茶北销的区域贸易热 潮中,数额巨大的官、私茶叶涌入北方市场就是茶叶进一步商品化的 有力证明。以武人为中心的统治集团 排斥文化 15,甚至也不太热衷于 喝茶,那么,到底是谁在消费茶叶呢?根据当时北方的社会结构,认为 大致可以分为四个群体 :文人士族群体、宗教群体、普通老百姓、边疆 游牧民族。 1.3.1文人士族群体 北方政权以

9、武人为主导,但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没有文人士 族的参与,受唐朝茶叶文化的影响,文人士族有饮茶习惯是肯定的。 那么文人士族的茶从哪里来呢?第一,购买 ;第二,本身就是茶商 ;第 三,当权者的赏赐 ;第四,朋友的赠与。 由于北方政权 “ 重武轻文 ” 和 “ 武人治国 ” 的政治倾向,文人士族 群体的饮茶不可能形成等同于唐朝的那种文化氛围,也不可能形成 基金项目:福建省现代农业(茶叶 ) 产业技术体系项目 ( 闽财指 2015 0640) 作者简介:罗婵玉( 1990-),女,硕士研宄生,研宄方向:茶叶经济文化 *通讯作者:孙云( 1964-),女,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宄方向:茶

10、叶加工与品质、茶文化与茶艺。 2016年第 11期 285 71994-201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 学术专业人文茶趣 新的文化形态,饮茶对他们而言仅仅只是一种代表 “ 文化礼仪 ” 的生 活习惯的延续。 1.3.2宗教群体 这里的宗教主要指的是佛教和道教。五代十国时期,佛道两教发 展很快,寺院道观遍布大江南北,有人的地方就有佛道信徒 16。茶很 早就跟宗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僧道饮茶的习惯自古有之,但北方并不 产茶,在寒冷的气候下,北方的寺院和道观也无法实现

11、茶叶的自给自 足,所以北方的宗教群体便成了茶叶商品经济中的间接客户群。北方 宗教群体的茶叶来源主要包括 :第一,执政集团的赏赐;第二,捐赠 (包括士、农、工、商等佛道信徒的捐赠) ; 第三,南方同行的赠与;第 四,购买。 1.3.3普通老百姓 普通百姓对茶叶的嗜好,来自于唐朝茶文化的延续和商品经济 的侵略。饮茶是一种文化的象征,这个简单的行为本身就极具吸引 力,对于普通人而言是一种低成本的自我标榜,代表着有文化和有礼 节,所以只要力所能及,饮茶便是调剂生活的一个元素。这个群体的 茶叶来源主要是自己购买,除此之外也不排除亲朋好友之间的赠送 等其他方式。 1.3.4边疆游牧民族 边疆游牧民族饮茶主

12、要是出于生理上的需求,茶叶中所富含的 维生素等营养元素能弥补他们由于食物单一而造成的各种不良状 况,所以茶叶对他们而言就是日常饮食的组成部分,与风雅无关,但 却形同米盐,非常重要,这直接导致了长久以来 “ 茶马贸易 ” 的盛行。 “ 以茶叶换取马匹 ” 这一点对中原王朝而言往往带有极强的政治 军事目的,战争始终是北方的主题,在冷兵器时代,增加马匹就是增 强战斗力。所以,五代王朝都非常重视与游牧民族之间的茶马贸易, 并且试图借助军事力量对此进行垄断 17。可以想见,中原王朝对茶叶 的需求,以及所收受的大量贸易贡茶,更多的是为了实现军事上的目 的,茶马贸易才是贡茶的最主要去向。 2五代十国时期南方

13、的饮茶群体与茶文化交 流 五代十国时期,南方政权划分为七个区域,即南唐(杨吴和李 唐 ) 、西蜀(王蜀和孟蜀 ) 、吴越 (钱 ) 、楚国(马 ) 、荆南(高 ) 、南汉 (刘 ) 、 闽国(王 ) 。这七大政权中杨吴和李唐、王蜀和孟蜀为前后继承关系, 政治区域和经济文化政策一脉相承,为求区域的整体性将其视为同 一概念处理。南方的七大行政区域都产茶,且以南唐和西蜀的商业经 济文化最为发达,茶叶经济和文化也最为发达 181。 2.1南方的饮荼群体 割据势力的独立和北方文化技术群体的南迁,极为有力地推动 了南方各个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茶叶,作为一种兼具了农业作物、 手工业品、商业价值和文化礼仪的多

14、功能实体,横跨了士农工商等社 会结构组织,成为了不同社会阶层的交集。总的来说,南方各国的茶 叶消费者可以划分为四个群体 :统治者及上层官僚群体、文人士族群 体、宗教群体、普通百姓。 2.1.1 统治者及上层官僚群体 虽然五代十国为乱世,但南方各国的统治者都不同程度地表现 出“ 崇尚文学、附庸风雅、保境安民 ” 的政治态度,在保持区域自治的 基础上,对北方王朝表示臣服,并且积极主动 地进行各种官方或民间 的贸易活动 19-20。这个群体是高档茶的主要消费者,也是茶文化衍生 的中心,其茶叶来源主要为 “ 设置官方贡茶院专门制作 ” 和 “ 税收对茶 农的盘剥 ”此外,除了群体内的消费外,大宗贡茶主

15、要用于跟北方王 朝或周边少数民族进行朝贡或官方贸易,以换取战马等其他物资。 2.1.2 文人士族群体 自古文化都是自上而下才能广泛传播,统治者及上层官僚如此 推崇茶叶,随之而下的普通文人和士族群体自然也不甘示弱。茶可清 心,茶可养性,五代文人士族对唐朝文化的崇慕与追思形成了一种挽 歌式的末世文风,饮茶作诗成了文人在乱世中的精神寄托 21,22,无 论是南渡的文人士族还是当地的文人才子,都对饮茶情有独钟。这一 群体是茶文化的创作和繁衍中心,茶叶来源呈现为多样化 :第一,统 治者或上层官僚的赏赐 ;第二,购买 ;第三,本身就是茶商 ;第四,友人 的赠与 ;第五,到寺院或道观蹭茶 ;第六,开园植茶。

16、 2.1.3 宗教群体 南方的宗教群体与北方不一样的是 :拥有私产茶山。一般寺院道 观都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名山大川,这种地方一般都很适合茶树的生 长,所以有 “ 自古名茶都出自寺院道观 ” 的说法。而事实也的确如此, 即便坐落于闹市中的宗教组织,也会有自己的田产山产。在饮茶方 面,南方的宗教群体基本都能做到自给自足,有的甚至还参与茶叶贸 易,或者作为贡茶供给统治者享用。 2.1.4 普通百姓 “ 自给自足 ” 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色,对于南方的普通百姓 而言,茶叶是解渴和待客之物,仅仅只是生活中的一个元素,并没有 太多文化和精神上的负担。这个群体基数最大,社会分工最繁杂,其 茶叶来源主要有这几

17、个 :第一,购买;第二,种植 ;第三,自身经营茶 叶 ;第四,亲朋好友的赠送。 2.2区域间的荼文化交流 五代十国时期,由于各个地方政权割据一方,虽然国 与国之间少 不了摩擦和征战,但是这种各自独立的分散集中式政权模式对于区 域间的交流却有其独特的作用。文化的交流离不开文化的载体,那么 茶文化在五代十国时期是以怎样的形式获得传播和交流呢 ?第一,以 茶叶为载体的商品文化交流;第二,以诗歌文字为载体的茶文学交 流 ;第三,以人为载体的饮茶习俗的传播交流。 2.2.1以茶叶为载体的商品文化交流 五代十国的商品经济极为发达,每个割据国家对商业都极为重 视和支持,茶叶作为大宗商品在各个区域间流通,并形

18、成了几个全国 性的茶叶集散地,如江陵茶叶集散中心的形成 23。在茶市 中往往商贾 云集,带来不同花色品种的茶叶,也带去不同品种花色的茶叶。由于 商贾在其中起到的桥梁作用,使得更多人认识不同茶区的不同茶类, 并且只要经济允许就可以买到想要的茶。这其中的茶叶商品文化包 括 :茶叶品类花色、茶叶的形状、茶叶的包装、茶叶的饮用方式和茶叶 的功效等等。 2.2.2 以诗歌文字为载体的茶文学交流 俗话说 “ 史家不幸诗家幸 ” 五代是末世之年,或归隐或游荡于各 国间饱受国运凋零的文人士子常常以诗歌的形式抒发自己的情感, 亲朋好友之间的赠诗交流更是频繁。虽然专门歌咏茶叶的诗篇较少, 但涉茶诗却极为丰富,大体

19、上都 表现出一种清闲的生活状态和遁世 情怀。其中贯休和齐己这两位诗僧交友遍布天下,所写涉茶诗最丰 富,表现出不同地域文人间以茶会友、以文寄思的情怀 2425。 2.2.3 以人为载体的饮茶习俗的传播交流 这里的 “ 人 ” 主要指的是从北方迁到南方的普通百姓。五代时期的 人口迁徙往往不是一家一户的迁徙,而是一整个宗族、村落或街坊的 迁徙。这种迁徙往往连带着原来的生活方式、生产工具、亲友关系、风 俗习惯等一起迁移 气群迁的北人将先进的文化技术带到了南方,也将 固有的生活习俗带到了南方,并在接受与排斥中不断得到完善,形成 新的生活方式。而丰富多彩的饮茶习俗在反馈给南方茶区的人们时受 到了欢迎,因为

20、南方有培养这一习俗的沃土,在当地人与外来人口的 交流融合中,这种习俗得到加强,于是又演化了新的饮茶习俗。 3结语 五代十国时期南方与北方茶叶发展的差异,在于自然地理环境 和人文政治经济上的不同。北方历经了五个王朝,也曾有过较有作为 的统治者和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如后唐庄宗李存勖和后周世宗柴 荣当政期间 27-28,都是国力较强盛的时期。但重武轻文的北方政权在 286 |2016 年第 11 期 71994-201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 历史 文化 1 基于

21、多维意义的中英茶文化对比 彭艳华 (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外语系,河南郑州 451200) 摘要 :茶叶源于中国、产于中国,在中国这片辽阔的大地上孕育了丰富的茶文化,而英国与中国同样是注重礼仪的国 家,素有饮茶的习惯,茶文化在英国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远隔千山万水的中国与英国在茶文化方面有了一定的联系,却也 是各有千秋。正是由于语言与文化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分析中英文中不同的茶含义,并且 进一步解析了蕴含其中的茶文化,基于多维含义对中英茶文化做出对比。 关键词 : 中英;茶文化;对比分析 1前言 世界己经呈现整体化的发展趋势,各国之间在诸多领域中都己 经紧密联系在一起,分工

22、合作这一 模式己经成为世界的主要形式,其 实早在 15世纪新航路开辟之后,世界就己经开始进行贸易的流通, 各国内部的资源也受到这一冲击在全球广泛流通。中国是发现、生产 茶叶最早的国家,再加上古代中国是以农业经济为主,进一步推动了 茶叶的生产与发展,因此,在新航路开辟之后,茶叶作为物品运输的 最为主要产品,通过新航路被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国之中,其中英国是 受其波及影响最大的一个国家。茶,作为最普通又是饮用人群最广泛 的饮料饮品,它不仅可以实现物质方面的享受,而且也可以体现民族 与国家的文化特征。中国茶文化与英国茶文化最大的 不同之点,是来 源于国家性质与社会发展轨迹的不同,中国是从农业发展起步,小

23、农 经济占据着主导地位,因而是以手工化和男耕女织为主要特点,而英 国是工业革命发源地,早己经进入工业化、机械化社会,这也就意味 着两国的茶文化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模式下是不同的。 2中国与英国在语言方面的有关茶的多维意义 英国使用的语言为英语,在英语单词中茶的单词为 tea, 其实这 一单词的发音就是模拟中国福建闽南地区一带的地方性发音而来 的,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这一单词被冠以诸多的含义,在进行中 英茶文化对比之前,首先要做到的一步就是对中英文中茶的多维意 义进行分析。在分析茶的多维意义时,就要借助英国语言学家在语 义学中对词的划分来进行探讨。 2.1概念意义 概念意义,就是词语中将其与外部世

24、界的现象联系在一起的那 部分意义。从茶的角度来说,在我国的新华字典中茶可以分为两种含 作者简介:彭艳华( 1983-),女,河南新乡人,硕士,讲师,研宄方向:英语语言文学与翻译。 茶文化发展方面,终其五朝都没有什么建树,仅仅只是作为南方各国 茶叶商品的倾销地而己 4。这跟其频繁的政治动乱、中上层文人的不 得 志等固然相关,但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国家的分裂导致北方茶区的 匮乏和名茶的缺失。拥有本国名茶能培养文人的自豪感,这种自豪感 是精神层面的,潜移默化的,能在无意识中渗透到其文学创作中的。 相较而言,南方各国则具备了较长时间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发 达的商品经济、具有政治经济实力的文人士族群体和频繁

25、的区域文 化交流等优势。同时,每个割据国家都有大面积的茶园和闻名全国的 名茶珍品,如南唐的宜兴紫笋、西山白露,西蜀的蒙顶甘露、昌明玉 液,吴越的顾渚紫笋、鸠坑团茶,楚国的衡山研膏、溪州含膏,荆南的 江陵南木、松滋碧涧,闽国的方山露芽、柏岩茶,南汉的竹茶、西乡等 29。这种与北方截然不同的人文与自然条件优势,为南方茶文化的发 展创造了空间,也助长了地方百姓的饮茶风气和中上层文士茶风的 进一步形成,为 北宋茶叶经济文化的空前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珂 .唐代茶文化浅论 . 农业考古 ,2014(5):27-29. 2 宋時磊 .唐代茶文化问题研究 D.武汉大学 ,2013. 3 郑

26、乃辉,苏孝勇 ,王振康 .论唐代茶税的形成与发展 . 福建茶叶 , 2010(11):13-17. 4 杜文玉 .五代茶叶生产与贸易 . 渭南师专学报 ,1989(1):75-82. 5 李菁 .大运河 唐代饮茶之风的北渐之路 J.中国社会经济史 研究 ,2003(3):49 54. 6 杜文玉,周加胜 .五代十国时期商业贸易的特点及其局限性 J.中 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6(3)55 63. 7 韩旭 .中国茶叶种植地域的历史变迀研究 D.浙江大学 ,2013. 8 高学钦 .五代时期十国与中原王朝的政治关系研究 D.福建师范 大学 ,2004. 9 杜文玉 .五代十国经济史 M.北京:学

27、院出版社 ,2011:138-139. 10 (五代 )何远光 .鉴诚录 M.北京:中华书局 ,1985:30-31. 11 (宋 )薛居正等 .旧五代史 M.北京:中华书局 ,1976:1480. 12 (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 M.北京:中华书局 ,1956:8702. 13 (清)吴任臣 .十国春秋 M.北京:中华书局 ,1983:840. 14 (清)吴任臣 .十国春秋 M.北京:中华书局 ,1983:1440. 15 王凤翔 .从士人命运看五代的重武轻文风气 J.陕西师范大学 继续教育学报 ,2006(2):44 47. 16 白文固 .五代佛教的发展 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

28、会科学 版 ),1985(3):86 95. 17 闫智钰 .唐宋时期鄂尔多斯及边缘地区茶马贸易研究 D.陕西 师范大学 ,2014. 18 张荣波 .五代十国政权交际述论 D.山东大学 ,2014. 19 戴显群 ,高学钦 .五代十国割据形态的特征及其对统一进程的影 响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6(3):93-99. 20 赵旭东 .五代与十国政治、军事关系研究 D.厦门大学 ,2008. 21 黄艳红 .喧嚣中的静谧 五代隐逸诗述评 D.福建师范大学 , 2003. 22 张兴武 .唐末五代文学思潮主流及过渡特色 J.西北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1999(5):1-

29、6+103. 23 杜文玉 .五代十国经济史 M.北京:学院出版社 ,2011:135-136. 24 马旭 .诗僧齐己研究 D.四川师范大学 ,2011. 25 黄梦珊 .贯休及其诗歌研究 D.南京师范大学 ,2015. 26 杜文玉 .五代十国经济史 M.北京:学院出版社 ,2011:5-11. 27 曾国富 .略论五代后唐 “ 小康 ” 之局 . 唐都学刊 ,2008(1):89-95. 28 唐建尧 ,李万晖 .周世宗改革的历史意义 J.剑南文学 (经典教 苑 ),2012(4):194. 29 杜文玉 .五代十国经济史 M.北京:学院出版社 ,2011:97-114. 2016年第 11期 287 71994-201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毕业论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