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吴江区“十四五”应急管理规划 .docx

上传人:山*** 文档编号:97745834 上传时间:2024-06-25 格式:DOCX 页数:99 大小:123.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州市吴江区“十四五”应急管理规划 .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9页
苏州市吴江区“十四五”应急管理规划 .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州市吴江区“十四五”应急管理规划 .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州市吴江区“十四五”应急管理规划 .docx(9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苏州市吴江区“十四五”应急管理规划 序 言“十四五”时期是吴江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指示精神, 深入践行“争 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新要求的重要时期,也是 吴江区深化推进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加快建设现代化 经济体系、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努力打造向世界展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 美窗口”,实现“两个率先”光荣使命的重要时期。为贯彻落实苏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总体部署 和要求, 统筹发展和安全,防范化解各类重大风险,着力构建具 有吴江特色的应急管理体系, 全面提升应急管理、安全

2、生产和综 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加快推进全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依据吴江区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等法 律法规和文件,制定本规划。 2 一、发展基础和机遇挑战“十三五”时期,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改 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吴江区委、 区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 于应急管理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坚持底线思维,坚持问题导向, 全力推进应急管理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开拓创新、奋勇拼搏,“十 三五”时期生产安全事故起数、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亿元国 内生产总值生产

3、安全事故死亡率连续下降, 2020年生产安全事故 起数和死亡人数比2015年分别下降78.1%和75.8%,重点行业领域 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初步构建形成了与吴江区经济社会发展 相适应的应急管理体系, 为全区高水平建成小康社会作出重要贡 献,为开启现代化新征程、加快推进应急管理治理体系与治理能 力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一)“十三五”取得的成效应急管理体系逐步健全。落实苏州市吴江区机构改革方案, 改革完善应急管理体制, 组建区应急管理局, 健全安全生产监管 内设机构, 推进安委办实体化运行, 进一步明确区镇(街道)及 安委会成员单位的责任。 深化消防执法改革, 完成全区消防队伍 改制转隶。进一

4、步理顺部门职责, 初步建立有序、顺畅、高效的 运行机制, 基本形成上下对应、左右协调的工作格局。全区应急 预案体系不断完善,制修订区总体应急预案和32件区级专项应急 预案。全区基本形成以总体应急预案为核心, 各类专项应急预案 3 为支撑, 部门和基层应急预案为补充的应急预案体系。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构建取得新成绩。制定苏州市吴江区党 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实施办法进一步加强安全生 产工作的实施意见区安委会成员单位等部门安全生产工作职 责任务清单等文件, 制定落实区镇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考 核实施细则及区安委会成员单位安全生产工作绩效考核评价细 则, 将各部门的安全生产工作列入高质量发展考核指

5、标体系。 实施安全生产巡查制度,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考核问责机制,对重 大事故隐患进行挂牌督办,对安全生产阶段性工作不力, 未能及 时整改的区镇(街道)实施约谈。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取得新成效。按照省、市党委政府要 求, 在工贸、建筑施工和城镇燃气安全、消防安全、道路运输安 全、交通运输安全、特种设备安全、危险废物安全等27个专项领 域全面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共发现突出问题44个,整改完成44 个, 整改率为100%;排查治理重大隐患79个, 整改完成79个, 完 成率为100%。各相关部门保持执法高压态势、提高执法检查频次、 加大执法处罚力度, 共关闭取缔企业2949家, 停产整顿71家, 处

6、罚金额1.5亿元,追究刑事责任1099人,联合惩戒失信企业114 家, 基本达到“务必整出成效”目标。防灾减灾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吴江区减灾委员会有效发挥综 合协调作用, 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共同参与、属 地管理为主的防灾减灾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逐步完善,工作合力 4 明显增强。救灾准备、应急指挥、抢险救援、医疗救护、灾后重 建、灾害救助、军地联动等机制进一步健全。应急救援组织体系基本形成。根据机构改革后新部门涵盖的 职责, 全面整合全区值班值守、信息报送、应急救援、指挥联动 等相关职能。调整区安全生产委员会、减灾委员会、防汛抗旱指 挥部、抗震救灾指挥部、森林防火指挥部等多个专项应急指

7、挥部, 应急领导体系得到健全, 初步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 应急组织体系。应急救援能力不断提升。开展全区应急队伍和装备统计工作, 摸清现有应急救援队伍装备现状, 统计队伍装备需求, 开展应急 救援装备储备。自筹资金采购、储备应急抢险救灾物资。各区镇 (街道)、责任单位做好分部门、分区域储备, 确保应急抢险物 资充足。坚持实物储备和协议储备相结合,与第三方签订年度救 灾赈灾物资应急代储协议,为有效应对严重自然灾害和各类重大 突发事件等特殊情况提供保障。综合应急救援队伍体系不断完善。建立300余人、覆盖村(社 区) 一级灾害信息员队伍, 形成区、区镇(街道) 、村(社区) 三级灾害信息员网

8、络。建成1个以防汛防旱为主灾种的应急物资 储备库, 各区镇(街道)设置储备仓库或储备点。应急避难场所 建设有序推进,建成区级固定应急避难场所1个,临时应急避难 场所35个, 可容纳应急避难人员18.2万人。形成以公安、消防、 武警、军队为骨干和突击力量, 以防汛抗旱、抢险救灾、消防灭 5 火、通讯保障、医疗卫生、动物疫情等专业队伍为基本力量, 以 企事业单位和水利市政施工企业为专兼职队伍,志愿者队伍为辅 助力量的应急队伍体系。长三角一体化合作深入推进。紧紧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 略, 深入推进与青浦、嘉善三地应急管理部门的工作对接, 加大 三地应急资源的信息共享, 常态化开展工作会商。签署长三

9、角 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应急管理协同机制合作协议。组织 跨地区、跨部门的联防联控实战化一体化综合应急演练, 学习借 鉴先进经验, 查找短板补齐不足, 力求共同为推进长三角生态绿 色一体化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可靠安全保障。(二)“十四五”面临的形势“十四五”时期,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资源、建设 和生产不断集中, 对突发事件(自然灾害、事故灾难) 防控不当 易引发耦合、叠加、连锁反应, 造成人员大量伤亡、财产重大损 失和基础设施大面积破坏。巩固安全形势、防止事故反弹任务仍 艰巨繁重,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着空前的机遇和挑战。1.发展机遇 国家政策层面。党的十九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 的

10、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应急管理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 阐明了我国应急管理体制机制的特色和优势,科学回答了事关应 急管理工作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做好新时 6 期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为推动应急管理体 系和能力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和路径。政府制度层面。应急管理机构改革后,新时代的应急管 理工作由单一部门向多部门联动转变,改变原来各部门单打独斗 的应急状态,把各种应急力量整合在一起,形成工作合力,为更 加科学高效地履行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 故的重要职责创造了有利条件。战略地位层面。吴江区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中扮演 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推动高质量发

11、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方面要当 好排头兵,先行先试,为全国其他地区作出榜样、树立标杆。科技发展层面。随着国内外高端技术快速发展,5G、人 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虚拟现实、卫星遥感 等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以及科技创新能力的突破,苏州市推进 数字经济和数字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 的实施, 加快了应急管理技术创新、应用创新和模式创新。2.面临的挑战一是企业安全生产监管难题亟待解决。吴江区面上所呈现的 企业生产规模小、安全基础弱、安全隐患面广量大的共性问题极 为明显, 集聚于盛泽、平望等镇区的纺织涂层、危化品产业所具

12、 有的易燃易爆危险性特点也十分突出, 厂中厂(厂房出租)、厂 房违章搭建、“三合一”场所等安全问题面广量大且屡禁不止, 7 各类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广泛使用又形成许多新的、未被充分认识 的安全问题和隐患。庞大的企业数量、复杂的产业结构、严峻的 安全生产形势对安全生产监管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但是, 全 区安全监管执法力量严重不足,专职监管队伍构成中安全工程、 化工、冶金等专业人员占比较少,监管手段沿用过去几十年所形 成的传统检查执法模式而改进不多,与新时期企业生产规模和方 式的日益发展和变化所需要的高质量、高效能、科学性安全监管 落差较大。二是城市安全风险挑战日益加大。随着吴江区经济社会快速 发展

13、, 城市人口、功能和规模不断扩大, 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和 区域布局发生了深刻变化, 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广泛应用, 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大量涌现, 城市运行系统日益复杂, 各 种潜在性、继发性、突发性风险隐患叠加集聚。公共建筑、高层 建筑、 大型商业综合体建筑、以及老旧房屋、农村四类房屋、古 镇古街、民宿等既有建筑密集立体布局, 人员聚集性增强, 安全 隐患多, 火灾防控重点体量数量增多, 群租房、物流仓储等火灾 事故高风险领域问题日益凸显。城市基础设施多处于超负荷状态 运转, 管道生命线已到重点维护阶段。水、电、气、管线、高层 建筑等孕育了更多的风险隐患。消防队站布点不足,公共消防设 施

14、建设“欠账”总量较大。装备建设力量不足,针对高层、地铁、 石化、综合体等特殊事故处置所需的装备配备数量不足、未成体 系。流动叉车在厂际间道路上行驶因部门监管缺位,违法违规引 8 发的事故呈高发态势。三是应急管理基层基础建设力度仍然较弱。社会共建共治共 享的应急安全文化氛围不够浓厚, 社会多元主体融入不足,保险 等市场化机制运用不充分,应急资源综合配置的集约优势不明显。 基层应急管理力量相对较弱, 特别是村(社区)等基层单位人员 和经费不足。应急工作衔接不畅、应急处置效率较低, 影响应急 管理体系运行效果。24小时值班制度和信息报告制度尚未得到全 面有效落实, 突发事件信息漏报、迟报、错报现象时

15、有发生。运 用数字化和“互联网+监管”等先进技术手段开展各类事故和灾 害风险治理还较欠缺, 必须加大技术、资金等资源投入, 不断增 强和巩固应急管理基层基础。四是应急救援体系统筹建设实效不明显。全区应急资源、信 息数据等的互联互通和共用共享程度不高,应急管理信息化、监 管装备科技化建设仍存在较大差距,应急救援指挥“统筹协调、 统一调度”的聚势效应仍显不足, 应急预案衔接性与精准性、应 急力量体系共建共享、应急指挥人员综合能力、应急信息传导响 应机制等方面还存在较明显的短板,必须着力在应急综合救援体 系实战化、精细化建设上持续下功夫。五是灾害事故风险综合防控能力有待加强。吴江区城镇运行 风险因素

16、和事故隐患仍是明显, 安全生产仍处在爬坡过坎期, 自 然灾害威胁不时出现。气象、水利等灾害以外的其他灾种监测预 警仍未建立,尚未建立完善的地下水监测网络及地面沉降监测网 9 络。应急物资品种单一, 数量不足, 尚未建立协调统一的物资储 备体系和区级综合性应急物资储备库。目前对于城镇安全风险统 筹防控、复合型灾害链研究、新型潜在风险认知辨识、风险综合 感知预警的把控和处置较为局限,必须着力在完善风险和隐患双 重预防治理机制上持续下功夫。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一) 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全面贯彻落 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习近平

17、总书记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系列重 要论述, 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 立 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好统筹发 展和安全,以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持续减少事故总量为目标, 以全面提高安全风险防控能力为主攻方向, 以增强突发事件应急 能力、提升自然灾害防御水平为主线, 以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 为抓手, 着力解决重点行业领域瓶颈性、根本性、系统性安全问 题,全面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加快推进吴江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 力现代化, 为全面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高质量发展快上 新台阶提供坚实的安全生产保障。(二) 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以人

18、为本。坚持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集 中统一领导, 坚持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 统筹安全和发展,把为 10 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转化为切实行动,筑牢人民群众的生命防线, 全面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坚持风险防控,源头治理。强化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 结果导向,聚焦重点行业领域、重点区域、重点场所和重点时段, 坚持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相结合,严防风险演变、隐患 升级导致生产安全事故发生。严格应急管理市场准入, 把应急管 理贯穿城乡规划布局、设计、建设、管理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全 过程。坚持改革创新,依法治理。不断推进应急管理理论创新、 制度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 增强企业内生 动力, 激发

19、全社会创新活力, 破解应急管理难题, 扎实推进应急 管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增强监管执 法效能, 提高应急管理法治化水平。坚持社会共治,综合施策。严格落实层级治理、行业治 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相结合的应急管理体系, 优化配置城市 管理资源,落实人防、技防、物防措施。加快建立企业“全员、 全岗位、全过程、全天候”安全生产责任链条, 构建更为严密的 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形成企业负责、职工参与、政府监管、行业 自律、社会监督的安全生产共建共治共享格局。(三) 发展目标1.总体目标 11 到2025年,吴江区新时代应急管理

20、体系更加完善,企业安全 生产主体责任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基础更加牢固。综合应急救 援能力显著提升,城市防灾基础设施建设显著增强,灾害风险管 控能力稳步提高,综合防灾减灾体系日臻完善,应急管理科技不 断创新,应急教育文化建设全面加强。建成更高标准的统一指挥、 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全民安全素质 普遍提高,生产安全事故总量持续下降,较大以上事故得到有效 遏制,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全区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 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并走在全省前列。吴江区“十四五”应急管理主要指标序号指标名称规划目标指标属性1生产安全事故起数累计下降(%) 15约束性2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累

21、计下降(%) 15约束性3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累计下降(%) 35约束性4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 产安全事故死亡率累计下降(%) 20约束性5道路运输生产安全事故死亡20预期性 12 人数下降(%)6建筑施工事故死亡人数累计下降(%) 15预期性7渔业船舶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累计下降(%) 15预期性8亿元企业二级安全标准化创建率100%预期性9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风险 报告率(含工业企业较大以上安全风险报告率)100%预期性10高危行业领域安全生产责任险投保率100%预期性11年均十万人火灾死亡率 0.2约束性12年均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 0.5预

22、期性13年均每百万人口因自然灾害死亡率 0.5预期性14年均每十万人受灾人次 5000预期性15消防救援5分钟响应覆盖范围占城市建成区面积(%)75预期性16流域、区域防洪标准流域骨干工程按照防御100年一遇洪水标准建设; 区域预期性 13 防洪逐步向50年一遇标准 过渡,区域骨干工程按照防 御50年一遇洪水标准建设;治涝按20年一遇标准建设。17城市防洪排涝标准吴江城区和重要城镇防洪 标准达到100年一遇,其他 镇区按50年一遇建设,排涝 按20年一遇建设; 新、改建 雨水管网按3-5年一遇排水标准建设。预期性18森林火灾受害率() 0.3预期性19灾害事故信息发布公众覆盖率(%) 95预期

23、性远景到2035年,城市安全发展体系更加完善,安全文明程度 显著提升,建成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安全发展城 市。安全风险防控精准高效,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 自然灾害 防御应对能力国内领先,形成系统性、现代化的城市安全保障体 系, 以加强建设区镇(街道) 为核心,带动周边、辐射乡村、惠 及民生的安全发展型城市,为实现城市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 能力现代化提供坚实稳固的安全保障。2.分项目标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开创新局面。进一步深化应急管理体 14 制机制改革, 基本形成统一指挥、综合协调、权责明晰的应急管 理领导机制。基本形成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的应急指 挥机制。形成内部融合、上

24、下贯通、部门联动、信息共享、军地 协作、区域协同的应急协同机制。构建涉灾部门、专家团队、地 方政府、灾害现场等多方参与的会商研判机制。安全生产综合水平跃上新高度。不断创新安全宣传教育 模式, 全民安全意识普遍提高, 安全常识得到基本普及, 职工安 全技能全面提升。企业主体责任进一步落实, 安全生产技术水平 大幅度提升,安全生产基础进一步筑牢。应急救援能力建设跨入新征程。应急预案的针对性与规 范性不断提高; 应急队伍技能培训和应急演练水平明显提升, 应 急处置效率显著提高。应急物资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应急物资储 备库建设数量、储备物资品类、数量, 灾害事故发生后第一批救 灾物资到达现场时间、受灾人

25、员12小时之内基本生活有效救助率 等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应急救灾装备的现代化和专业化水平显著 增强;应急演练的实战化水平明显提高。综合灾害防治水平迈上新台阶。城市抗灾设防标准进一 步增强, 城市基础设施承灾能力明显提高,流域、区域、城市防 洪除涝保安能力全面提升, 防洪治涝工程设施建设水平显著提高; 人均避难场所面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灾害监测预警能力、灾害 风险隐患排查整治率、灾害事故信息发布公众覆盖率等达到国内 先进水平。 15 科学技术支撑水平取得新突破。卫星遥感、物联网、大 数据、天气雷达等新技术、新手段在应急管理与防灾减灾工作中 广泛应用。应急管理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能力不断提高, 应急管

26、 理领域高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应急教育文化建设展现新风尚。建成常态化、规范化的 应急管理培训体系。打造多元化、多样化、生动化的应急管理宣 传平台。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安全文化氛围更加浓厚, 全民安全 素质得到较大幅度提升。三、主要任务(一) 健全完善应急管理体系1.健全应急管理体制强化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深入开展全区 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工作。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参 与、协调联动的工作体制,健全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 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制定职责清单和年度工作清单,全面 落实区域内突发事件、生产安全、自然灾害等各类风险防控的主 体责任、领导责任和监管责任,

27、严格责任目标考核。健全完善党 委政府领导下的应急指挥体系, 进一步理顺森林防灭火、防汛抗 旱、防震减灾(抗震救灾) 等议事协调和专项指挥职责, 完善指 挥部及其办公室的运行规则。推进区、区镇(街道)、村(社区) 的应急管理工作有机衔接和纵向贯通。完善应急管理领导机构、 指挥机构和办事机构,进一步明确应急管理领域议事协调机构的 16 架构设置、职能关系。继续深化执法改革, 合理划分应急管理综 合行政执法职责。2.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强化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自然灾害综合防治、应急救援综合 协调的统筹作用。增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整体协调性,细化落实区、 区镇(街道) 、村(社区) 三级应急管理责任。健全完善分

28、级响 应机制, 明确各级各类灾害事故响应程序。强化应急管理部门牵 头抓总、综合协调、整合应急资源, 形成高效协同工作格局。实 现基于气象信息与防灾减灾基础信息结合的气象灾害风险快速 研判、发布、防御、评估标准化。完善风险识别、分析评估、监 测预警、应急协调、应急联动、应急保障、灾后救助等工作机制, 实现统一指挥、部门联动、军地协同、运转顺畅、处置高效。3.推进基层应急管理创新结合基层治理现代化、街镇体制改革、网格化统筹管理、综 合执法改革、数字化转型等创新发展要求,加强应急管理基础建 设,健全组织、完善机制、强化队伍、减负增能等。完善有班子、 有机制、有队伍、有装备物资、有预案演练、有宣传教育

29、培训“六 有”标准,做强做实区镇(街道)应急管理机构,理顺监管职责。 建立统一指挥的区镇(街道)应急管理队伍, 促进全区突发事件 应急处置、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整合提升。推动常态 化管理和应急管理的动态衔接, 确保基层应急力量充足、保障到 位、反应灵敏。 17 (二) 夯实安全生产责任体系1.压实党政领导责任严格落实党政领导安全生产工作责任,制定职责清单和年度 工作清单。实施苏州市吴江区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规 定实施办法, 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 责”。完善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工作报告制度, 将履行安全生 产工作责任情况列入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述职内

30、 容。严格落实区、镇两级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年度安全生产重 点工作清单,推行上级党委听取下级党委负责人年度安全生产履 职报告,全面实施上级党委政府对下级党委政府的安全生产年度 目标责任考核, 并纳入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健全党政领导干部 带队督查检查安全生产工作机制,探索建立实施新任领导干部任 前安全生产教育培训、 谈话提醒制度。2.压紧部门监管责任坚持“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 必须管安全”和“谁主管谁负责”,依法依规履行安全监管责任。 细化完善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职责清单,规范区、 区镇(街道) 、村(社区) 安全生产监管机构的职能设置和人员 配备。 建立跨部

31、门执法协作机制。 建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动 态调整机制, 明确新兴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 厘 清综合监管部门与各行业主管部门之间的职责边界, 消除监管盲 区漏洞。完善安全风险会商研判、防控协同和安全保障机制, 强 18 化部门监管合力, 推动警示提示、约谈督办等制度落实。3.强化企业主体责任严格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20条重点事项清单, 压实企 业第一责任人、全员岗位、安全防控、基础管理和应急处置等责 任。 建立健全并落实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将重大事 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和职 工大会或者职工代表大会报告。建立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 各

32、岗位的责任人员、责任范围和考核标准等内容。全面推行安全 生产承诺制度。健全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安全责任追溯制度。全 面实施工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报告制度,建立企业安全风险辨识、 评估、管控、警示和主动报告制度。完善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教育 和培训制度,严格实施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的从业人员, 不得上岗作业。推动重点行业领域规模以上企业组建安全生产管 理和技术团队, 建立重点培养、严格考试、规范管理制度。在高 危行业领域依法实施安全生产责任保险, 在其他行业领域推广安 全生产责任保险。 督促企业按照规定提取和使用安全生产费用。 实施工伤预防行动计划, 建立工伤预防联防联控机制, 科学进行 工伤保险

33、费率浮动。建立事故损失的评估和认定机制。4.严格目标责任考核制定落实各区镇(街道)和区安委会成员单位履行安全生产 工作责任考核评价指标,将安全生产工作履职情况作为领导班子 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 完善安全生产绩效与履职评定、职 19 务晋升、奖励惩处挂钩制度。科学制定和落实考核标准, 完善事 故调查处理、整改评估和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安全责任追溯制度, 强化失信联合惩戒工作,对被追究刑事责任的生产经营者依法实 施相应的职业禁入,对事故发生负有重大责任的社会服务机构和 人员依法严肃追究法律责任。加强责任落实监督,充分运用督查、 警示、约谈、通报、重大隐患挂牌督办等工作机制, 打好监管“组 合拳

34、”。严格目标责任考核,落实安全生产事故 “一案三查”, 实行安全生产 “一票否决”。(三) 加强安全监管体系建设1.健全安全生产标准体系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江苏省安全生产 条例等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推动在安全生产新工艺、新技术、 新装备和管理创新等方面创建地方标准,支持社会各方积极参与 制定安全生产团体标准、企业标准。积极引导企业采纳和实施各 项安全技术标准规范, 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制定高于国家强制性 标准的企业标准、团体标准。 督促危险化学品等重点行业企业全 面实现安全生产标准化要求。2.提升监管执法能力健全区、区镇(街道) 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体系。 加强执 法队伍建设, 开展

35、岗位大练兵、执法演练与观摩学习等活动, 加 大对执法人员的培训教育,严格落实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执法资 格管理制度。 统筹配备执法制式服装、标志、执法执勤用车、移 20 动执法终端、执法记录仪等执法装备。 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执法 绩效、作风纪律的考核,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推进执法重心下移, 建立区镇(街道) 、村(社区) 安全生产工作检查与区级专业执 法协调配合机制,完善区级专业执法与区镇(街道)安监(应急)、 综合执法等部门的协调联动机制。建立执法人员入职培训、定期 轮训制度,依托高等院校组织实施系统化执法培训,推动建立专 业化、规范化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区、区镇(街道) 两 级具有安全生

36、产相关专业学历和实践经验的执法人员数量在在 职人员构成中形成明显优势。3.规范监管执法行为进一步明确区、区镇(街道) 两级执法职责, 确定各自执法 管辖企业名单。编制统一执法事项目录,实行执法事项清单制度。 严格监管执法计划管理, 统筹编制区、区镇(街道) 年度安全生 产执法计划,确定检查对象和频次。全面实行执法事项清单制度, 完善安全生产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 开展分类分级执法,实施 差异化、针对性的精准监管执法。 规范执法程序, 实行“执法告 知、现场检查、交流反馈”“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 岗位操作员工全过程在场”工作模式。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 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

37、审核制度, 严格执行行政处 罚自由裁量标准。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协调协作机制, 规范移送程序和移送标准。严格落实刑法修正案(十一), 加大 对事故前严重违法行为的刑事责任追究力度。完善社会监督机制, 21 健全安全生产举报奖励制度。加强监管执法信息化建设, 全面推 行安全生产行政执法系统,实现全覆盖使用、所有执法行为全流 程上线。4.创新提升执法质效科学制定年度监督检查计划, 重点企业实行“全覆盖”执法 检查、其他企业实行“双随机、一公开”执法检查。深入推进“互 联网+监管”模式,创新信用监管、大数据监管等方式,强化对 安全风险程度较高企业的监督检查,探索开展非现场监管监察。 全面推行“

38、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治理模式在安全生产监管中 的运用, 完善区、区镇(街道) 安全生产监管机制。推行“执法 +专家”和“说理式”执法,推动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 岗位操作员工全过程参加安全检查,寓服务于执法之中。探索开 展非现场执法研究,在危化、粉尘涉爆等重点行业领域和事故高 发、易发生产环节,利用电子技术监控设备等“互联网+安全监 管”技术,提高执法效率和执法覆盖面。(四) 提升风险防范管控水平1.强化区域风险防范应对能力建立自然灾害红线约束机制,严格控制区域风险等级及风险 容量, 提升风险源头治理水平。统筹优化产业布局, 加快推进重 点行业企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布局。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39、, 加大淘 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的力度, 推进人口密集区具有重大危险 源、重大事故隐患和危化品生产的企业搬迁改造。在国土空间规 22 划中统筹考虑城区安全韧性相关要求,以安全为前提进行居民生 活区、商业区、经济开发区以及其他功能区的空间布局。科学编 制各类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区总体发展规划, 严把准入门槛, 合 理布局区内企业, 完善区内公共安全设施。建立完善城市安全风 险管理信息平台,完善风险和隐患信息数据库,实现城市生命线、 关键基础设施、重要防护目标等安全可管可控。持续开展人员密 集场所和大型群众性活动风险评估。开展各类功能区应急资源和 能力调查,建立应急资源信息数据库, 提升区域风险防

40、范应对能 力。2.强化安全生产风险防控能力巩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一年小灶”成果,持续深入推进安 全生产专项整治。强化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城镇燃气安全、 消防、道路运输、城市建设、特种设备等重点行业领域分类分级 安全监管工作机制,进一步压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落实清 单化任务管理和挂图作战工作机制,建立专项整治成果评估推广 应用机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做法。化工及危险化学品安全:严格高风险化工项目准入,整治“非 法违法”小化工, 统筹化工行业转型升级。 完善危险化学品生产 企业关停并转的风险管控和政策支持等措施。强化建设项目源头 管控,严禁已淘汰的落后产能异地落户。深入开展企业安全风险 隐患

41、排查治理,推进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 查治理体系建设。 强化化工(危化品)生产企业从业人员教育培 23 训,提升从业人员技能水平。开展危险化学品储罐安全专项提升 行动, 提升“两重点一重大”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的本质安全水 平,推进化工生产企业建成重大危险源监控信息、可燃有毒气体 检测报警信息、企业安全风险分区信息、生产人员在岗在位信息 以及企业生产全流程管理信息系统并投入使用。强化危险化学品 运输、使用和废弃处置安全管理, 推动开展危险化学品使用安全 专项治理, 加强工矿商贸企业及学校、医院、科研机构等重点单 位使用危险化学品管理。工贸安全: 持续推进聚焦高温熔融金属、涉爆粉尘

42、、铝加工 (深井铸造)、涉氨制冷等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 深化重大事 故隐患排查治理。完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机制, 强化有限空间作 业、危险化学品使用、检维修作业、动火作业、外委作业等关键 环节的风险管控, 提升存在危险作业企业本质安全水平。积极推 广先进适用的技术装备, 淘汰落后设备设施。 推广金属涉爆粉尘 湿法除尘工艺、铝加工(深井铸造)自动化监测报警和联锁装置 等先进安全技术装备。以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为契机, 推进 工矿领域“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推动智能工厂建设。夯实 安全生产基础,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落实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完善高风险作业安全操作规程,强化工矿企业外委作业安全管

43、理, 持续提升安全生产标准化运行质量, 推动全区“亿元”企业创建 二级安全生产标准化。建筑施工安全:推进全区公共建筑、老旧房屋、“三合一” 24 房屋、农村四类房屋,以及将原有建筑物改建改用为酒店、饭店、 学校、教育培训机构、医疗卫生机构、文化场馆、体育场馆、车 站、商场、集贸市场、养老和社会福利机构、公共娱乐场所、宗 教活动场所等既有建筑、地震高烈度设防地区农房抗震改造和房 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聚焦建筑施工领域事故易发多发的重点环 节、重点部位, 加强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质量安全风险控制。推动 建立建筑起重机械租赁、安装、拆卸、维修保养一体化管理模式, 强化建筑起重机械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强办公用

44、房改造、工业厂 房改造等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的安全论证及施工过程的 动态管控,加大房屋市政工程等工程施工和建筑施工队安全监管, 打击非法违法 “六无”建设行为。加快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 设, 提升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服务水平。积极推进 智慧工地建设,初步实现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数据实时采集功能。城镇燃气安全: 加强全区城镇燃气企业的监督检查, 着力推 进城镇燃气安全隐患整治,加快老旧管网改造, 强化运行安全维 护。建立吴江区镇燃气专业检测维护队伍,推进城镇燃气居民使 用安全整治行动,加强管道施工和第三方施工的安全风险综合防 控。建立健全区城镇燃气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

45、体系, 完善应急预案, 提升城镇燃气突发事故应急处置能力。 强 化瓶装燃气安全管理, 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经营行为,加快推行瓶 装液化气服务配送制和销售实名制,推进餐饮等场所安装燃气泄 漏安全保护装置。大力推进城镇燃气“瓶改管”工作, 鼓励开展 25 燃气安全保险试点,加强安全用气宣传教育。消防安全: 组织开展打通“生命通道”工程;针对高层建筑、 人员密集地下空间、大型商业综合体、化工企业等重点场所以及 养老机构、文物古建筑、旅游景区等敏感场所, 实施消防安全能 力提升方案,突出重点领域和敏感场所火灾防控。加强对商场、 超市、批发市场、餐饮等人员和货物密集场所的安全隐患排查, 聚焦沿街店铺、老旧小

46、区、老旧市场、电动车、外墙保温材料、 彩钢板建筑、家庭加工作坊、“三合一”场所、群租房、城乡接 合部、物流仓储等突出风险, 常态化推进消防安全“331”治理, 强化基层火灾防范, 着力解决“小火亡人”问题。推动建立网络 化、社会化、信息化的基层消防管理体系。推进基层公共消防基 础设施建设, 强化城市排水、燃气等设施安全巡查维护, 保障市 政基础设施安全运行。加强基层专职和兼职消防队伍业务指导。 积极推广应用消防安全物联网监测、消防大数据分析研判等信息 技术,建设全区消防大数据库。道路运输安全: 强化交通运输安全监管, 加强“两客一危” 道路运输、公共交通、水上交通、港口、公路水运工程建设等安 全隐患治理, 加大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城乡接合部、农村道 路路面安全管控力度, 推进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建设。强化过 境货车交通安全专项整治,持续整治“大吨小标”“百吨王”等 安全痼疾, 完善货车装载源头治理、科技治超、信用治超等长效 机制。建立健全各级交通运输安全生产专业委员会、联席会议工 26 作机制, 实施多部门联合执法, 严格落实过境车辆交通违法、交 通事故抄告制度, 督促相关属地单位落实源头监管职责。完善运 输从业人员管理制度,加强客货运驾驶人培训考试监管。全面实 施道路运输企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其他杂项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