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吴江区“十四五”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规划.doc

上传人:山*** 文档编号:97745791 上传时间:2024-06-25 格式:DOC 页数:50 大小:195.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州市吴江区“十四五”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苏州市吴江区“十四五”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州市吴江区“十四五”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州市吴江区“十四五”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规划.doc(5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苏州市吴江区“十四五”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规划二二一年十二月目录一、“十三五”工业发展回顾和发展现状1(一)发展成效1(二)存在问题4二、“十四五”工业发展面临的形势5(一)国际形势5(二)国内形势7(三)长三角形势8三、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9(一)指导思想9(二)基本原则10(三)发展目标11四、发展重点与空间布局12(一)前沿创新产业12(二)数字支柱产业19(三)数字先导产业25五、重大任务29(一)加快长三角区域化协同发展29(二)促进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30(三)加速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步伐32(四)大力推动品牌建设上新台阶34(五)加强人才队伍引进培育力度36(六)提高重大项目招商引资强度

2、38(七)促进资源集约集聚高效利用40(八)提高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41六、保障措施42(一)强化协调配合力度42(二)加大要素保障强度43(三)促进营商环境改善44(四)加强安全生产监管45“十四五”期间,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日益削弱,生态环境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硬约束”。吴江区作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建设的一部分,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部署,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制高点,抢抓长三角一体化

3、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在长三角一体化要素配置中占据核心环节,在长三角一体化供需对接中打造关键链条,在长三角一体化内需体系中锻造关键支撑,助力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畅通,促进工业经济运行到合理增长平台,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一、“十三五”工业发展回顾和发展现状(一)发展成效工业经济稳中向好。工业经济规模逐步扩大。“十三五”期间,工业总产值由3831亿元提升至4350亿元,年均增速2.6%;规上工业总产值由3020.82亿元上升至3728.61亿元,年均增速2.6%;规上工业利润总额由120.56亿元增长至198.50亿元,年均增速5.6%。产业结构调整加速。

4、主导产业在平稳发展中加速智能升级,“十三五”期间,四大主导产业产值合计由2589.03亿元提升至2908.12亿元,年均增速2.35%(见图1-1)。其中,丝绸纺织、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制造达千亿能级,光电通信达500亿能级。主导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转型,重点以工业互联网为抓手,赋能制造业,加快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进程。四大主导产业企业累计完成智能化改造投资超400亿元,分别向高端纺织、新一代信息技术、光电通信(5G)、智能装备方向转型。新兴产业聚集初现。培育新材料、智能电网与物联网、高端装备制造、新型平板显示等为支撑的新兴产业。2020年,新兴产业完成规上产值1898.7亿元,占比53.0

5、5%。图1-1 2016-2020年主导产业产值创新实力日益增强。创新能力名列前茅。吴江区荣获2019年度中国区县专利和创新指数“中国创新百强区”全国第三;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被评为“江苏省制造业创新转型成效明显地区”。“十三五”期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由2.25%提升至3.55%;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数达到51.45件,年累计PCT专利申请量达到772件;有效高新技术企业累计净增655家,省级高企培育库入库企业数1324家,认定苏州“独角兽”培育企业12家高成长创新企业现在叫独角兽培育,这个资质是每年都要重新评一次的,12家是指累计数,其中有重复;省高培企业是入库企业累加,未

6、考虑出库。;创新载体建设方兴未艾(见图1-2)。2019年,大中型企业和规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和有效建有率均达到95%左右。国家先进功能纤维中心成为江苏首家、全国第13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清华大学苏州汽研院、江苏省产研院有机光电所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健康有序发展。图1-2 “十三五”期间创新载体建设民营经济活力迸发。吴江区成为江苏省民营经济的“领头羊”。民营经济发展总体呈现“4856”的典型特征,即民营企业完成注册资本4千余亿元,民营企业总数超8万家,民营经济工业总产值在规上总产值中占比超过5成,对经济发展贡献超过6成。此外,民营企业提供了吴江区70%的税收、80%的专利授权数和70

7、%的就业岗位,也是“民营经济看吴江”的写照。自主品牌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恒力、盛虹入围世界企业500强,恒力、盛虹、亨通、通鼎等4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永鼎等5家企业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要素集约明显提升。吴江区以资源集约载体建设为抓手,大力推动节能降耗,污染能耗治理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推动各类专项行动,促进工业提质增效。2016-2020年,吴江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去产能”工作有关决策部署,进一步深化“腾笼换鸟”,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共关停及淘汰低效产能企业853家,腾出土地8806余亩,节能标煤23余万吨,减排COD和SO2共计3970余吨,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

8、构建“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信息系统”,推广工业企业综合评价分类,精准定位低端低效落后产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二)存在问题产业转型升级压力较大。受提质增效政策深度推进、工业综合成本不断上升等因素影响,吴江区主导产业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高代价”“高标准”等困境,叠加原有生产设备、产能规模的固化,传统企业转型升级还有待加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很多企业收入减少,缺乏技术改造资金。吴江区新兴产业在工业经济中占比有限,难以有效发挥拉动作用。生态环境保护压力较大。“30/60”双碳目标下,环境治理压力日益趋紧,在“碧水、蓝天、净土”三大保卫战、生态红线保护、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审计、太湖国家重要

9、湿地保护、“三治”工作等生态保护硬约束下,吴江区在产业筛选与发展中面临极大限制与挑战,产业发展与环保维稳“双重压力”较大。工业用地供给压力较大。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土地成本不断上升,产业成本优势趋弱,传统工业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吴江区可用工业用地供给已严重不足,直接导致招商引资项目难以落地,部分有潜力的优质企业扩大产能受限于工业用地,对工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峻挑战。龙头企业带动效应不强。吴江区制造企业众多,但多为中小微企业,龙头企业也多集中在丝绸纺织、光电缆等传统产业领域,新旧动能转换存在“不想转、转不动、难转成”等问题,对相关产业的带动效应不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工业“大而不强”“

10、多而不精”的局面。高端人才集聚水平不高。吴江区制造业企业集聚带来人才需求同步提升,尤其是各类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重点产业紧缺专技人才等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资源稀缺,急需打造具有竞争力和吸引力的人才引培平台和载体,集聚一批高端创新型、引领型、领军型人才和研发团队,提升人才梯队的专业化、国际化水平。二、“十四五”工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一)国际形势全球处于大国博弈的战略竞合期,为产业发展迎来“重新洗牌”机遇。世纪疫情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织,国际环境日益复杂,地缘政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全球各国资源供给或需求条件正发生变化。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更加剧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变动。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正打

11、破原有经贸格局,期望通过WTO改革等,构建有利于发达经济体的新贸易标准或规则,试图将我国产业链锁定在“中低端”,我国产业链安全存隐忧。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已成我国当务之急,高科技产业更成为各地竞相争夺“制高点”,各地产业面临“再次洗牌”,为吴江区提前谋划,抢占高位,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提供发展契机。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为产业发展“变”中存“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5G、区块链、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技术加速向产业各个领域深度渗透,正深刻影响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全球产业链围绕研发、设计、制造、服务等环节再分工日益深化,新动能正有序替代旧动能,新的产业分

12、工格局正加速调整,全球产业链布局将重塑。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推出“再工业化”战略,越南、印度等国家加快推进“快速工业化”,我国工业面临国际竞争“双重挑战”,但更为国内各地带来了抢占产业制高点、勇当工业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赶超契机,也为吴江区提高产业基础能力,推动产业链向“微笑曲线”两端攀升提供了发展新机遇。(二)国内形势国家战略有序推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但我国产业链中高端突破不足,存在关键材料与技术供给能力有限、自主创新能力还有待于再提高、产业结构仍有较大优化空间、区域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等问题

13、。2020年7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提出,“要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长三角一体化是吴江区贯彻落实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的突破口,有利于推动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资源加速集聚,为建链、强链、补链、延链等产业链安全体系建设创造了良好条件,加快工业高质量发展步伐。国内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工业转型升级正当其时。我国长期以要素驱动的传统发展模式支撑经济快速发展,但资源低效耗费、环境污染、地区发展不平衡等矛盾日益突出,传统发展模式的可持续性受到挑战。随着越南、印度等东南亚、南亚发展中国家的要素成本优势日益显现,我国当前劳动密集型产

14、业“人口红利”逐渐弱化,资本边际收益下降,叠加金融去杠杆等多重挤压,我国工业生产要素成本快速上升,工业转型升级亟待加速。如何利用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贯彻落实“30/60”双碳目标,以打造先进制造业创新集群和培育特色地标产业为总抓手,加强创新驱动、模式转变、结构调整和生态构建,成为吴江区“十四五”期间亟须解决的问题。(三)长三角形势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吴江区迎来产业提质增效的重大契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完善我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打造工业高质量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的重要战略。吴江区做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主要承载区,肩负着打造“一极三区一高地”的战略任务,

15、区域发展的站位高度得以提高,具备了提高经济集聚度、区域连接性和政策协同效率的良好条件,有助于加速产业资源、要素配置的优化调整,加快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的创新能力与竞争能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实现从“跟跑者”向“领跑者”转变,着力培育长三角枢纽型经济,助力工业经济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上海、江苏、浙江两省一市发展战略链接,吴江区产业跨越式发展之路日益宽广。为更好贯彻落实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上海加快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创“五个中心”,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科技创新策源功能、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和开放枢纽门户“四大功能”;江苏接续推进聚力创新、聚焦富

16、民,着力形成一批自主创新、品质高端、服务优质、信誉过硬、市场公认的品牌群体,使“江苏精品”成为高品质、高水平的“代名词”;苏州大力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推进“苏州制造”品牌建设新征程;浙江深化实施“八八战略”。吴江区做为链接江苏、上海、浙江两省一市核心片区,能够享受两省一市的“政策红利”,为企业“引进来”“走出去”营造更好发展环境,能够与虹桥形成优势互补,高标准打造产业创新联合共同体,成为长三角原创科技成果转化的“大后方”,推动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三、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新

17、发展理念,以工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紧跟数字经济发展步伐,坚持超前思维、开放思维、链式思维,厚植民营经济优势,擦亮“乐居吴江”品牌,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建设中走在最前列,识“变”谋“局”,变“危”为“机”,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为关键着力点,找准主攻方向,探寻更大空间、更高层级上产业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促使产业向智能化、数字化纵深发展,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提高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全方位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提高融入内循环的能力和兼顾外循环的活力,推动产业低碳化发展,显著提高产业链集聚度,加快绘制工业互联网的“吴江范本”,打造“一高点一高地一高峰”,即国家工业互联网产业高点

18、、国家工业高能级产业创新高地、全球知名的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发展高峰。(二)基本原则坚持“开放包容、协同发展”“开拓创新、引领发展”“生态和谐、绿色发展”三大基本原则。营造兼容并包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强化与周边地区协作,主动融入“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加强与浦东、临港、张江、虹桥等长三角一体化重点区域交流与协作。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核心要义,围绕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加大研发力度,实现关键核心技术、产品等“卡脖子”环节重大突破。贯彻生态文明建设、绿色集约发展的根本原则,坚持用经济理念保护生态,用生态理念发展经济,探索绿色发展的具体路径与模式。开放包容、协同发展。抢抓“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

19、略机遇,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和扩大开放,提升包容力,加快破除工业经济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政策“梗阻”,积极营造兼容并包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强化吴江区与周边地区协作,紧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多项重大国家战略叠加机遇,主动融入上海“五个中心”、苏州现代国际大都市建设,迈向国际高端开放型城市核心区。开拓创新、引领发展。基于吴江区新一代信息技术、光电通信、高端装备、高端纺织等工业企业,坚持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创新力,深度挖掘创新链潜力,瞄准前沿科技,强化基础研究,以新技术、新模式的创新融合与耦合裂变,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提速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产业链

20、向“微笑曲线”两端攀升,积极发展新经济,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动力和支撑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提高区域创新浓度,打造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新标杆。生态和谐、绿色发展。坚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价值取向,以绿色低碳循环为准则,将人类利益和自然利益相统一,探索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齐飞的具体路径与模式,发展绿色经济,积极探索生态友好的可持续增长模式,推动吴江区生态资源利用从低效率、高排放转向高效、绿色、安全,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打造美丽苏州“吴江区样板”。(三)发展目标“十四五”期末,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创新高,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

21、重等指标较“十三五”末有所突破,工业投资保持稳定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主导产业优势明显,新动能亮点纷呈,成为产业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工业强区。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5000亿元,年均增速5%以上。表3-1 “十四五”工业发展目标类别指标2025年质量效益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46高技术产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13规模以上工业核心增加值率(%)20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5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5创新发展研发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4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件)7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55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家)150

22、0融合发展省级以上星级上云企业(家)1000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55G覆盖率(%)100工业互联网国家标识解析二级节点累计建设数(个)4绿色发展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20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率(%)10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率(%)15四、发展重点与空间布局(一)前沿创新产业1.高端装备发展趋势。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脊梁,空天海装备、高档数控机床等智能制造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电力装备、农机装备、医疗装备等高端装备是我国制造强国建设的重点领域。当前,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和推动新一轮工业革命,全球装备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转型,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产

23、业发展需要扭转过去偏重单机、实物量增长的发展模式,重视为用户提供系统成套设计、工程承包、智能运维监测、回收再制造等新模式新业务,加速推进传统装备制造发展模式向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发展模式转变。发展现状。近年来,装备制造业发展迅速,2020年实现销售1150.46亿元,占工业经济比重24%,形成电梯及部件、环保装备、输变电设备、缝纫机及零件、汽车零配件、纺织机械和工程机械等具有相当规模和较高知名度的产业集群。电梯及配套企业共计225家,2020年销售收入197.61亿元,其中整机55家,产量6万台,占全国电梯市场10%,占民资品牌电梯份额25%。龙头企业康力电梯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为国内第一家

24、电梯上市企业,康力品牌是民族电梯第一品牌。装备制造行业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3D打印、新型传感器等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打通智能制造设计、采购、生产、交付、运维等关键环节,催生出更多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全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主攻方向。依托电梯及部件、环保装备、输变电设备、缝纫机及零件、汽车零配件、纺织机械、工程机械等领域装备制造基础,推动相关产业智能化升级。依托博众精工、法兰泰克等智能制造龙头企业,把握长三角地区制造企业智能化升级市场机遇,做优做强博众TSAMO云平台等工业互联网创新平台,重点发展柔性制造、检测、装配等智能成套装备,加快研发高端数控珩磨机、数控超声振动加工设备

25、等重点产品,突破智能数控系统、高精度新型传感器、关键功能部件等关键智能技术,推动自动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提升工业互联网装备供给能力。加大对机器人企业的招引培育力度,推动伺服电机、精密减速器、伺服驱动器、末端执行器、传感器等关键部件国产化,着力提升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能力。依托康力电梯、帝奥电梯、通用电梯等龙头企业,着力提升自动化控制等电、扶梯产品整机和关键部件技术,重点发展智能化电梯产品以及电梯智能化运维业务,积极探索工业互联网行业应用新模式新业态。大力建设海洋信息技术与装备创新中心,聚焦海洋通信技术与装备、海洋感知技术与装备、海洋通信工程、海洋试验平台等前沿领域开展研发攻关。把

26、握航空产业等高潜力市场机遇,引导企业对接中国商飞等航空龙头企业配套需求,重点发展航空航天生产用大型起重设备、渗透检测设备、特种防爆电梯等重大装备和发动机作动筒、弹性支撑等关键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空间布局及发展目标以吴江开发区、汾湖高新区(黎里镇)为核心,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支持汾湖高新区(黎里镇)对标国际国内一流,全力做强“江南水乡客厅、高端智能装备集聚区和高铁科创新城”三大片区,重点发展电梯、扶梯、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等装备产业。支持吴江开发区着力打造国家级智能制造中心、智能制造关键设备技术供应和研发创新中心、智造高地,致力成为全国智能制造示范区、工业互联网生态建设先行区。支持盛泽

27、镇、震泽镇、桃源镇、东太湖度假区(太湖新城)围绕自身产业基础,在环保设备、油气装备、电力设备等装备制造领域有所突破。支持南苏州“智造谷”、高端装备产业园、无人机航空产业园、航空航天+智能制造创新中心等园区载体建设。支持七都镇围绕智能物流、智能制造装备、节能环保装备等领域建设七都智能制造产业园。到2025年,高端装备产业产值达到1300亿元,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高端智能装备研制赶超工程)项目累计超17个,智能制造装备本地配套率超过40%,引进培育超15家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打造长三角地区产业特色显著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2.高端纺织发展趋势。纺织服装是我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之一,在拉

28、动消费、繁荣市场、吸纳就业、扩大出口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我国劳动力等要素成本提高,国际经贸环境不确定性增加,以及东南亚、南亚等发展中国家大力发展相关产业,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传统竞争优势正在减弱。为培育新竞争优势,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将致力于借助技术创新、产品创新,重点开发高端纺织材料、纺织面料、产业用纺织品等,向价值链高端跃升;加速推进智能化改造,应对劳动力要素变动;保持产业链安全性、完整性优势,强化对纺织服装产业关键环节的粘性。发展现状。纺织产业是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传统优势产业,2020年实现销售收入1313.27亿元,占工业经济比重32.64%。经过多年发展,吴江区已形成从纤维生产、

29、织造加工、印染整理到服装制造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形成以中国东方丝绸市场为中心的产、供、销齐全的纺织产业格局,涌现出恒力集团、盛虹集团、鹰翔化纤等一批行业龙头和全国知名企业,主要产品、品质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涤纶长丝产量约占全国1/8左右。经过长期的技术改造与装备更新,纺丝、织造、印染等主要装备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纺丝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企业技术自主开发能力突出,恒力集团、盛虹集团均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主攻方向。依托恒力集团、盛虹集团等龙头企业,开展基于纺织面料新技术、新工艺、新需求的应用设计研发,带动产品价值链跃升。强化产业链条配套完整性,巩固优化纤维生产、织造加工、印染整理、服装制造全产业

30、链条,推动产业用纺织向下游终端产品延伸,强化以中国东方丝绸市场为中心的产、供、销齐全的高端纺织产业格局。加速印染企业集中入园进区,引导企业以设备智能化、资源集约化为导向,高水平建设国际化高端印染产业集群。推动纺织产业数字化,搭建“吴江区纺织业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探索建立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着力围绕文化植入、创意设计、品牌打造等要素,加大高端纺织配套设计环节企业、工作室的引进培育力度,鼓励发展时尚纺织,全力支持盛泽镇“时尚之都”、七都镇“家纺名镇”打造。加强企业品牌意识与品牌管理能力,提升产品附加值,强化高端纺织品牌优势。高端纺织产业空间布局及发展目标依托吴江高新区(盛泽镇)、平望

31、镇、七都镇、震泽镇、桃源镇,做大吴江盛泽纺织交易市场,全力推动国家级先进功能纤维制造创新中心建设,攻关功能纤维新材料、高端纤维材料及纺织品、前沿纤维新材料等领域关键技术,打造纺织面料设计生产基地和时尚创意产业基地,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特色纺织集聚区,致力成为传统特色产业转型升级的典范。到2025年,力争高端纺织产业继续保持千亿能级,加快产业转型步伐,提升发展质量,打造成为特色突出、品牌强大、生产工艺领先的全球著名高端纺织服装生产基地。3.新材料发展趋势。新材料是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领域。该产业通过开发新材料或改进传统材料以获得性能更高或具有新功能的产品,是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具有

32、高风险、高收益特征。从产业开发方向看,绿色化、高性能是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产品通常具备性能优异、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和再生利用等特点,可有效提升制成品性能与资源效益、环境效益。从产品应用领域看,新材料与制造业及信息、能源、医疗卫生、交通、建筑等产业深度耦合发展,应用领域不断拓宽,市场前景广阔。发展现状。新材料产业具有一定的本地配套特征。围绕高端纺织、光电通信等产业需求,盛虹、恒力、亨通等行业龙头企业均对产业链上游纤维材料、金属材料等环节进行布局,建设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等创新载体,以及恒力国际新材料产业园等产业载体。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建筑、装备等产业需求,集聚一批澳盛、捷力

33、、鸿展、力佳、凯伦等新材料企业,在薄膜材料、磁感应材料、保温材料、高分子防水材料等领域形成较好基础。主攻方向。依托盛虹、恒力等龙头企业,加快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建设,整合企业技术中心、高校、工程学会等各类创新主体,围绕高端纤维材料及纺织品、功能纤维新材料、前沿纤维新材料等领域,构建功能性纤维高效成形中试与产业化平台、前沿纤维培育与孵化平台、纤维工程设计与应用集成平台等,支持盛虹智慧印染中心等工业互联网平台探索;重点攻克对位聚酰亚胺等及其复合材料、无锑聚酯纤维制备及应用、阻燃纤维材料设计与制备等行业共性关键技术。依托恒力国际新材料产业园等功能载体,重点发展功能性涤纶、锦纶等工业用纤维以及功能

34、性薄膜、工程塑料等聚酯新材料。依托澳盛科技、捷力新能源、苏州赛伍等新材料创新企业,对接航空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加快碳纤维复合材料、特种金属材料、功能膜材料、超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超导材料等多领域前沿新材料及其制品发展。加快航空航天新材料创新中心建设。依托凯伦高分子产业园等功能载体,发展高端高分子防水材料。新材料产业空间布局及发展目标依托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等创新载体,加强重点产业需求材料的技术攻关,强化产业链基础能力。依托恒力国际新材料产业园、盛虹等产业载体,鼓励新材料产业集群集聚发展。支持吴江开发区、震泽镇加强电子新材料、特种金属材料等产品研发生产;支持吴江高新区(盛泽镇)、桃源

35、镇、平望镇加强高端纺织材料产品开发。到2025年,实现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1500亿元,新材料产品对新一代信息技术、光电通信、高端装备、高端纺织等下游行业的支撑赋能作用显著增强。4.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发展趋势。生物医药产业是现代产业体系中成长性最好、发展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已成为全球产业竞争的焦点。我国高度重视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将生物技术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产业。近年来,政策引导、市场驱动、研发力度加强、技术赋能等因素共同推动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蓬勃发展,生物医药领域的技术创新逐渐与世界接轨,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发展现状。近年来,吴江生物医药产业呈现较快增长态势,产业主要分布在吴江开

36、发区、汾湖高新区(黎里镇)。以众合生物、杰成医疗等为代表的一批企业发展迅速,单抗生物创新药、心脏介入医疗器械、基因检测方面发展成效令人瞩目,逐步形成了生物医药的“吴江名片”。但与先进地区相比,吴江生物医药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产业基础有待进一步夯实。主攻方向。医药制造领域,依托众合生物、近岸蛋白、天信和、微康生物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以抗体药物为主的生物药、以小分子靶向药物、新型制剂为主的化学药,加快推动CDMO一体化疫苗诊断原料平台、微康生物生物酶及其制品产业化项目等重点项目建设。医疗器械领域,依托杰成医疗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心血管介入器材、组织工程材料,加大对高端医疗器械企业项目招引力度。医疗

37、服务领域,通过京东方数字医院等项目,带动建设基因检测应用中心、大分子生物医药检测、临床医学检测、制剂生产等生物医药平台。研发创新领域,加强对生物医药创新型企业的引进培育,探索布局生物医药领域联合创新载体,积极融入苏州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推动创新成果在吴江落地转化。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空间布局及发展目标依托吴江开发区科创园、京东方生命健康科技园、东太湖度假区(太湖新城)医疗器械产业园、盛泽镇新材料产业园等载体,进一步夯实抗体药物、重组蛋白、小分子靶向药物、新型制剂、心血管介入器材、组织工程材料产业基础,加快建设抗体检测平台、数据管理平台、第三方分析检测实验室及临床机构等。到20

38、25年,实现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产值突破150亿元,培育一批突破1亿元、5亿元甚至10亿元的领军企业,引进一个以上重大领军人才团队,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产业链集聚度显著提高。(二)数字支柱产业1.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并就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发展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有力推动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与工业、医疗、农业、能源、交通、金融、养老等领域的融合应用创新,5G、窄带物联网、超高清视频、VR/AR、人工智能、智能驾驶等技术带动手机、消费电子、物联网、车联网等领域的产品加速升级换代。同时,

39、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面临转型升级的迫切压力。集成电路等关键领域成为中美经贸摩擦、技术管制和供应链“断供”的核心领域,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日益严峻。经过多年跨越式发展,我国已在通信设备、新型显示等领域取得显著成绩,部分领军企业发展进入“无人区”,需要逐步转变思维开展行业前瞻布局、探索创新,走自主创新、原始创新道路。发展现状。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已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2020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实现销售830.02亿元,占工业经济的比重17.3%,亩均税收27万元/亩,为工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发挥较好的示范作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主要集中在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汾湖高新区(黎里镇)以及东太

40、湖度假区(太湖新城)三个镇(区),现已形成涵盖平板显示、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计算机网络设备制造等多领域的生产格局,形成一批以瑞仪光电、中达电子、亚旭电子等为首的国际知名龙头企业,是全国最主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地之一。主攻方向。着力推动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发展,以京东方智慧终端项目为引领,发展新型显示材料及面板制造,攻关OLED被动式有机发光、主动式有机发光等显示关键技术,推动大尺寸AMOLED面板量产。依托英诺赛科等新型半导体骨干企业,着力发展氮化镓等第三代新型半导体产业,重点开发氮化镓、碳化硅材料、芯片、半导体功率器件及模块封装,支持企业向集成电路设计、材料、装备等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打造第

41、三代半导体产业集群。依托瑞仪光电、中达电子、亚旭电子等龙头企业,巩固强化电子元器件、电子设备等多领域制造能力与市场优势。培育工业生产控制等软件企业,强化工业互联网平台技术供给能力,打造技术水平领先、掌控产业链核心环节的企业集群。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空间布局及发展目标打造以吴江开发区为核心,汾湖高新区(黎里镇)、东太湖度假区(太湖新城)加快发展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格局。支持吴江开发区强化新型电子元器件、无线通讯模组、锂离子电池组等产品多元化发展格局,打造吴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制造基地。支持吴江开发区依托京东方、汾湖高新区(黎里镇)依托英诺赛科等重点项目,加快打造OLED新型显示产业集群、第三代

42、半导体产业集群。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进一步夯实吴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制造基地地位,OLED产业的技术水平和产业规模居全国领先地位,力争将英诺赛科项目建设成为国际第三代半导体领军企业,打造新型显示产业集群、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集群。2.光电通信发展趋势。目前国家正在积极推动5G建设、特高压建设、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海上风电建设等,对光电通信产业构成良好的发展环境。光通信方面,预计“十四五”期间,5G网络将加快建设布局,有望形成每年百万站的市场规模,同时室内覆盖需要依靠数千万个小基站,及带动数据中心快速增长,为信息传输提供基础保障的光纤光缆行业预计将会有一个长期的稳定

43、发展期。电力传输方面,高压传输技术具备节能优势,市场对于超高压电缆(400kV、500kV)需求不断增长,推动高压电缆及其配套产品技术持续完善。发展现状。光电通信产业特色显著,是全国通信光电缆的密集区和重点生产基地,电缆和光纤光缆年产量分别占到全国的20%和40%以上,光棒产量约占全国35%,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国家火炬计划光电缆产业基地”。2020年该产业实现销售339.41亿元,占工业经济比重7.1%。围绕光纤光缆、电缆等重点产品,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错位竞争、梯级发展的生产格局。骨干企业亨通集团、通鼎集团和永鼎集团均为上市公司,均获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称号。主攻方向。依托亨通集团、通鼎

44、集团、永鼎集团等龙头骨干企业,围绕光纤通信、光电元器件、智能电网、智慧能源、轨道交通信号缆等主导产品,整合产业链条,强化光电线缆全环节多品种产业链优势,提升企业通信传输整体解决方案供给能力,积极培育行业级、区域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大力支持海洋信息技术与装备创新中心的建设,对接国家海洋重大战略任务和重点工程建设需求,突破水面、水下、海底多平台立体监测及信息传输技术难题,建立长期海洋信息应用示范基地。把握5G通信市场机遇,重点发展硅光芯片、高速光模块、高性能光纤预制棒及光无源器件等领域,加快气吹微缆快捷布线和高密度纤缆技术发展,大力推进硅光芯片技术和太赫兹超高速无线通信系统的产业化。围绕5G催生的新

45、应用场景,积极向光电元器件、模组、终端设备延伸产业链,开发适配智慧社区、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等5G场景下的光电通信产品。光电通信产业空间布局及发展目标推动光电通信产业围绕七都镇、震泽镇、汾湖高新区(黎里镇)强化产业集群集聚,重点发展光纤光缆、通信光模块、超高压海缆等光通信产品,强化FTTX光网络整体解决方案提供能力。加快发展射频器件、滤波器、光模块、光缆光纤以及其他基站光通讯设备零配件。着力提升供应链保障能力、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积极发挥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等各方作用,强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连接,形成发展合力,畅通技术研发攻关到产品应用的产业链条。到2025年,光电通信产业产值达到600亿

46、元,巩固全国通信光电缆的密集区和重点生产基地,全国市场份额突破40%,形成“设备+解决方案+关键元器件”服务模式,培育光电通信应用创新引擎。(三)数字先导产业1.5G应用发展趋势。5G依托其超大带宽、高可靠低时延、海量互联等特性,采用高低频段搭配的部署方式,以低频段满足物联网场景的广覆盖需求,以高频段满足移动互联网的高速率需求,成为个人应用向行业应用跨越的转折点。2019年6月,工信部正式发放5G商用牌照,标志我国进入5G商用元年。截至2020年12月,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5G网络,累计建成5G基站71.8万个,推动共建共享5G基站33万个,5G应用产业化条件日趋成熟。预计“十四五”时期,5G

47、将加快应用落地,与大数据、人工智能、边缘计算、高清视频、VR/AR、区块链、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交叉融合,向制造、交通、医疗、消费、娱乐等领域不断渗透,催生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等更多新模式新业态。发展现状。吴江区高度重视5G基建与产业链布局,积极推动三大运营商与行业龙头企业场景对接。2020年6月,吴江区成功举办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5G基础设施建设战略框架协议签约仪式,加快打造优质的5G网络及5G应用生态圈。吴江区已累计建成5G基站近2700个,5G产业链图谱收录产品近100个,5G应用项目签约超91个,积极推进全国5G应用示范标杆区建设。主攻方向。依托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长三角国

48、家枢纽节点建设,力争一体化示范区节点(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试点)落地吴江,推动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和智慧应用超前布局、集约化建设、协同发展。加快网络和应用升级改造,深入推进IPv6等新技术规模化部署,加快配套大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打造城市智慧大脑。全面梳理5G产业链,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光电通信产业基础,强化5G硬件特色优势,围绕VR/AR、高清视频、智慧医疗等5G应用领域,加强智能终端、内容软件等企业项目招引。依托清华汽研院等载体,探索车联网和车路协同技术创新,参与建设长三角智慧交通示范项目。加强数字流域和智能水网建设,推动智慧广电、智慧邮政建设,丰富“5G+”“智能+”应用场景。到2025年,实现5G网络高质量全覆盖,形成一批具有示范性的“5G+”综合应用场景,打造成为数字经济、创新经济高地。2.工业互联网发展趋势。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持续推进,工业互联网是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的重要支撑,是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其他杂项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