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doc

上传人:山*** 文档编号:97744868 上传时间:2024-06-25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4.2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淮安市“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淮安市“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淮安市“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淮安市“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doc(3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淮安市“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周总理家乡建设好,很有象征意义”谆谆嘱托的重要时期,是我市与全省同步率先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也是全面深化气象改革,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的决战阶段。气象事业作为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在防灾减灾、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服务群众生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编制和实施淮安市“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对于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气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保障淮安实现跨越崛起,奠定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地位具有重要意义。本规划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五大发展理念”,面向淮安“打造增长极,共筑崛起梦”和全面深化

2、改革任务,依据江苏省“十三五”气象发展规划和淮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等进行编制。具体阐明“十三五”时期淮安气象事业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项目和保障措施,是指导淮安市“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的战略性、指导性文件。第一章 发展现状与形势第一节 发展成就“十二五”时期,在江苏省气象局,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淮安气象事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指导,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推进结构完善、布局科学、功能先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气象业务和服务水平,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全市气象现代化建

3、设取得新进展,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人民福祉安康做出了重要贡献。公共气象服务和气象灾害防御取得成效。市、县(区)两级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基本建成,市级和6个县(区)出台气象灾害专项应急预案。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渠道更加通畅、覆盖更加广泛,开通电视天气预报节目8套,气象服务网站、气象官方微博、气象微信公众号各7个,建立重大气象灾害预警短信快速发布机制。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和电子预警设施在镇级层面达到全覆盖,并向村组一级延伸,全市共计有农村气象信息员2381名。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市、县(区)级发布平台一期建设任务完成。全市共计52家单位(社区)通过减灾示范社区认证。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设

4、备配备率100%。全市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稳步提升。圆满完成每年度的春运、“两会”、中高考、省“十八运”等一系列重大气象服务保障任务。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水平提高。全市共升级改造6个国家级自动气象站和127个区域自动气象站,建成淮安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共建设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10个,农业小气候自动观测站6个,酸雨观测站2个,太阳辐射观测站2个,闪电定位仪2个,GPS/MET观测站5个,气溶胶观测站1个,车载移动应急气象观测系统1套。“十二五”末期,争取省气象局批复在我市布设反应性气体观测站、风廓线雷达、激光雷达、地基多通道微波辐射计各1部。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实现2分钟内到达应用桌面,传输时间缩短

5、510分钟。加强装备保障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由市、县(区)政府颁布6个国家级观测站专项规划。实施观测预报业务调整和优化业务布局流程,推进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开展精细化天气预报,加强对强对流天气的预报预警工作;24小时晴雨、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预报准确率评分与“十一五”末期同比提高3.08、10.91、10.22分。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不断强化。印发淮安市气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管理办法,遴选组建城市气象服务、精细化预报、气象为农服务三个市级气象科技创新团队。加强气象人才体系建设,与省气象台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在气象科技资源共享,业务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合作。全市本科及以上职工占全体在职在编职工数

6、85.5%。五年来,全市气象部门纳入到省气象局、市政府层面的科研项目8项,自立课题60余项,发表或交流论文90余篇;1人被选拔为省气象局青年新秀;获得国家版权局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1项,第七届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二等奖1项,市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基层气象综合实力增强。全市气象“一流台站”建设水平得到提升。江苏省洪泽湖流域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处理中心(市气象灾害预警应急中心)建设项目启动。淮安新一代天气雷达塔楼建设工程、淮安国家基准气候站新址建设工程基本完成。淮安区气象预警中心建成。淮阴区气象预警中心、洪泽县气象预警指挥中心、涟水县气象预警中心等项目均在建设之中;盱眙县气象预警中心建设项目启

7、动。气象事业融入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全市设有气象主管机构的6个县(区)全部纳入中央财政乡村气象服务专项试点县,5个乡镇被评为国家级气象为农服务标准化乡镇,3个县(区)、6个乡镇分别被评为省级气象为农服务标准化县、乡镇,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项目获市委、市政府“创新创优”三等奖表彰。“中国金湖气候宜人之乡”通过国家级气象业务单位的论证认定。气象法治体系和发展环境明显改善。淮安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办法、淮安市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实施办法印发施行。市、县(区)两级气象行政权力、权力责任和公共服务清单公布实施,气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完成行政审批服务“三集中、三到位”工作。市

8、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成立全市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市政府和省气象局签署共同推进淮安气象现代化建设合作共建协议,召开淮安市气象现代化建设局市合作工作推进会。气象工作形成市、县(区)、乡(镇)三级考核机制。加强与水利、农委、住建、环保、电力、海事、民政、交通、安监等部门的合作和信息共享。中央和地方财政对气象事业发展的投入持续增长。坚持从严治党,气象部门党的建设和气象文化建设全面加强。第二节 机遇挑战淮安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工作提出新要求。“十三五”时期,淮安将在加快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基础上,全力推进淮河生态经济带开放发展引领区、沿运河城镇轴绿色发展示范区(以下简称“两区

9、一中心”)的建设,实施创新驱动、工业强市、开放引领、全面创业、城乡一体化、绿色发展的“六大战略”。为保障“打造增长极、共筑崛起梦”目标的实现,要求全市不断健全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完善网格化城乡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构建快捷高效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传播网络体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体系;不断提升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完善洪泽湖流域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网、城市气象、交通气象、环境气象等观测系统,提高气象信息化水平,加强观测装备保障能力,提高预报预测精细化程度和准确率;不断提高气象服务水平,加强气象服务供给侧能力提升,指导社会力量依法参与气象服务,进一步发挥农村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和效力,提高

10、大气污染防治和人工影响天气等生态文明服务能力。持续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为事业发展激发新动力。国务院3号文件明确了到2020年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的奋斗目标。2011年10月,江苏省被中国气象局确定为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的试点省份之一。淮安作为苏北重要中心城市,要为全省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多做贡献。“十三五”时期是完成市政府关于加快全市气象事业发展的通知、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市政府与省气象局签署的共同推进淮安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合作共建协议等文件要求的决战期。经过“十二五”时期的建设,我市气象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然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协同推进、提质增效的挑战

11、和压力依旧很大。全市气象部门在科技人力资源水平、科技投入比重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需要加大,人才培养、评价和激励机制仍需改革和完善;科技支撑业务发展能力需进一步提升,科研监督和激励政策有待进一步健全。市、县(区)气象事业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同步现象,台站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短板,3个县(区)台站基础设施启动建设,尚未达标。全面深化气象改革为事业发展探求新路径。随着地方和部门各项改革举措的不断出台和深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新技术和市场开放对气象改革发展的挑战和压力增大。中国气象局关于全面深化气象改革的意见指出,要积极推进气象服务体制改革、深化气象科技体制改革、探索气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12、。这既为淮安气象事业发展的提档升级提供了新路径,也形成了倒逼压力。要全面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公共服务和管理职能,统筹依法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和城镇发展建设;要完善部门、市场、社会力量共同推动气象事业发展的工作格局;气象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要进一步明晰,公共财政保障机制有待继续深化。第二章 总体思路与目标第一节 总体思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牢记总书记嘱托,建好周总理家乡”为引领,按照“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以精细化预报为核心、以信息化为抓手、以

13、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不断提高质量和效益。大力推进气象业务现代化、气象服务社会化、气象工作法治化,大力发展智慧气象,建设具有淮安特色的现代气象业务服务体系,与全省同步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为加快建设“强富美高”的新淮安,实现“打造增长极、共筑崛起梦”的目标提供一流气象保障服务。第二节 发展目标以服务保障“打造增长极、共筑崛起梦”为统领,以“智慧气象、精准服务”为着力点,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全面深化气象改革,全面推进气象法治建设,全面加强气象部门党的建设。到2020年,基本建成体系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与气象现代化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形成适应国家改革要求,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

14、活日益增长的气象服务需求的新型气象服务体系、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和气象管理体系。气象现代化水平逐步提高。到2020年,建成布局科学、功能先进、高时空密度、高稳定性的洪泽湖流域气象综合观测系统,垂直监测站距50公里,湖面水域观测站距15公里。建立较为完善的“无缝隙、精准化、智慧型”气象要素和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系统,短期天气预报准确率87%,无缝隙预报产品时效达到10天。通信网络建设集约高效,信息共享和气象数据处理能力明显增强,气象信息化水平得到提升,装备保障体系得到完善。科技创新驱动现代气象业务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人才结构继续优化、整体素质提高,基本适应现代气象业务和管理发展需要,全市气象现代化建设指

15、标监测评价分达到省定实现水平。气象灾害防御和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更趋完善。到2020年,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覆盖城乡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进一步完善,部门间应急联动防御机制得到有效落实,气象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95%。建设完善气候服务系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预警与应对能力、灾害风险管理能力显著增强,灾害性天气预警时间提前量30分钟,短期气候预测准确率78%。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的能力不断提升。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形成,方式更加智慧、产品更加多样。开放有序多元化的新型气象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市场作用得到体现。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稳定在86%以上,气象防灾减灾效益显著提高,气象灾害损失占GDP的

16、比重1%。气象社会管理和工作法治化更加规范。到2020年,地方性气象规范性文件及制度体系更加完备,依法履行气象职责基础坚实。气象部门法定权力和责任得到有效落实,气象管理全面融入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工作。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得到有效保护。气象工作法治化水平提高,行政审批更加高效规范,依法管理气象事务水平明显增强。发展环境和体制机制进一步优化。到2020年,公共财政保障机制更加健全,中央和地方气象事权与支出责任日趋清晰,气象预算管理体系进一步规范高效,气象事业公共财政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基层台站综合能力有效提升,一流气象台站基本建成,支撑气象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台站基础设施达标率95%。文明台站建设

17、跨上新台阶,台站自我发展能力显著提升。气象部门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第三章 主要举措 “十三五”时期,全市气象事业发展要保持现代化的定力,把握科技引领的方向,坚定深化改革的信心。突出抓好气象灾害防御,突出抓好气象服务保障生态淮安建设和保障民生,突出抓好气象服务供给能力提升,突出抓好气象法治建设,突出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大力发展智慧气象,不断提升气象保障“强富美高”新淮安建设的能力和水平。第一节 创新发展,提质增效,形成强劲动力坚持走具有淮安特色的气象事业发展道路,全力谋划和推动气象创新,推动科技和业务紧密结合。发挥人才在事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完善洪

18、泽湖流域气象综合观测系统。完善洪泽湖流域陆地和湖泊气象观测网,升级天气雷达观测系统,开展大气垂直探测,增强环境与生态气象观测能力,提高强降水、大风等灾害性天气探测的准确性和时效。强化对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的运行监控、维修维护、技术支持能力建设,建立技术装备保障信息化体系,完善气象装备社会化保障机制。围绕洪泽湖流域防汛抗旱的需求,与水利部门联合开展水文、水情调度等建设工程中的气象观测项目建设。强化精细化预报预测能力。开展0-2小时逐10分钟、2-24小时逐3小时、空间分辨率1公里的气象要素格点预报和突发灾害性天气落区格点预报;开展3-7天逐6小时、7-10天逐12小时、空间分辨率10公里的气象要素格

19、点/站点预报;开展10-30天逐日更新的精细到县(区)的延伸期重要天气过程预报预测业务;开展精细到县(区)的全市旬、月、季、年气温、降水预测。应用本地化的高精度多模式融合产品。完善网络通信和装备保障体系。进一步优化、升级和完善气象通信网络,提升气象数据传输能力和质量。强化对气象数据采集、质量控制、存储分发、处理分析、应用服务一体化的业务系统建设,完善数据标准,规范资料传输、处理、应用,全面提升观测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可用性和实时共享水平。建立健全现代气象资料业务流程,开展各类观测资料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强化气象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加强气象信息系统备份。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引领。建立开放融合的科技

20、创新体制,促进部门内外资源双向深度融合,探索部门内外共建共享共赢机制和协同创新机制。优化气象科技发展布局,加强创新主体建设,明确主要发展方向,形成科技引领和驱动业务发展的应用性科研格局。建立稳定的科研经费投入机制,完善科研立项、资金管理、绩效考核等机制建设,改革科技成果评价、科研工作激励、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强科技与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发展工作机制和政策,营造适合人才成长的环境。第二节 协调发展,统筹集约,增强发展后劲着力建立政府主导的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格局。统筹协调现代气象业务、气象科技创新、气象人才体系和气象科学管理,统筹协调全市国家和地方气象事业,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气象事业集约、高效

21、、协调发展。融入淮安发展战略新布局。积极主动服务淮安战略需求,以开放姿态参与和保障服务“两区一中心”建设。进一步加强与环保、农业、水利和交通等部门合作;充分利用气象部门体制管理在区域协同合作方面的优势,推进气象保障服务的机制创新。协调市、县(区)气象事业发展。夯实基层发展基础,着力强化对各县(区)气象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完善基层机构设置,调整优化事业结构和业务布局,提高基层气象机构的综合实力和发展能力。加大对基层气象部门的扶持力度,基本完成基层台站基础设施改善。建立全市各级财政预算稳定保障机制,提高基层气象机构财务管理水平。推进气象法治建设。坚持法治思维和方式,依法履行气象行政管理职责、依法加

22、强气象部门自身建设、依法推进气象现代化和深化气象改革,努力实现气象工作法治化。加强气象文化建设。弘扬“准确、及时、创新、奉献”的新时期气象人精神,积极发挥工会、学会等组织的作用。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气象宣传和气象科普等工作,讲好淮安气象事业发展的新故事,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加强气象科普馆和基层台站文体设施等建设。第三节 绿色发展,优化结构,服务生态文明紧密围绕广大人民群众对蓝天绿水的期望,在气象服务中关注热点、突出重点,更加重视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等方面的服务和保障,更加注重气象现代化建设中的人与自然和谐。完善环境气象业务体系。服务淮安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与环保部门合作共建大气超

23、级站,提高大气环境气象监测、预报和评估能力。深入研究大气重污染及雾霾天气预报技术方法,提高雾霾预报、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空气质量预报水平。完善空气质量预报、重污染天气预警及产品制作、发布的综合业务服务系统,提升突发大气污染事件气象应急保障能力。提高生态建设保障能力。做好区域气候变化的监测,为淮安都市区、南北两大城镇集聚片区和东融西拓、南联北接联系轴,即淮安“一区两片四轴”的建设提供气象评估与服务,推进气候可行性论证。建立城镇化气候效应、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等为重点的气候监测评估,推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风险评估。提升生态气象监测能力,加强极端气候事件、生态安全事件的气象预警。加强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

24、生灾害的防御。提高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保障能力。推动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包括气候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分析评估业务,开展精细化气候资源区划,加强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和农业气候资源的利用,开展空中云水资源利用、各行业节能减排等专业气象服务。做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服务工作。第四节 开放发展,探索机制,发挥资源优势加强与气象相关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高新企业合作,合力推动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全面深化气象业务、服务和管理等层面的改革,开创气象工作新局面。推进气象行业融合发展。整合和合理配置行业资源,完善互动合作机制,促进气象相关要素有序流动。引导和激励部门外优势资源参与气象业务重大核心任务协调攻关。

25、进一步促进与相关部门、地方政府、高校、组织和团体等之间多种形式的联合,不断优化气象发展环境,增强部门间工作上的互联互通与开放合作。在“智慧淮安”建设中充分发挥“智慧气象”的作用。实现数据资源整合与开放共享。建立并完善本地数据库,实现实时数据的调取和应用,与省、市内外以及县(区)级台站之间实时数据共享。建立气象与相关部门、企业、社会间数据互助共享协作机制,整合、交换和共享气象信息,满足跨行业的数据融合与综合分析及信息服务的需求,为构建气象大数据开放共享机制、开展精细化网格化的气象预报预警服务提供技术支撑。促进与水利、农业、环保、应急、交通、卫生、民政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作。构建服务精准、保障

26、民生的智慧气象。实施气象“互联网+”战略,与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农业等相融合,强化气象在环境保护、农业生产、城市运行管理、城乡规划评估、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森林火险预警监测、交通与旅游安全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管理、水陆救助等领域中的作用。注重智慧服务,立足用户的需求,提供保护生命财产安全、指导生产生活的个性化气象服务,研发应用精准化、精细化、智能化的气象服务平台和软件。第五节 共享发展,面向民生,提供优质服务着力推动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大力提升气象公共产品供给能力,使人民群众共享气象现代化的发展成果,促进全社会资源和气象信息充分利用和共享。推进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完善公共气象服务供给方

27、式。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将公共气象服务纳入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和财政保障体系。发挥气象事业单位在公共气象服务中的主体作用,培育气象服务市场主体。推进城乡一体化公共气象服务。提高城市防灾减灾精细化气象服务水平,将气象服务纳入城乡“网格化”管理平台。 提高气象为农服务能力和水平。按照全市“4+1”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布局,深化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提高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和影响评估水平,充分发挥农业气象信息服务站和气象信息员队伍的效力,有效解决农村气象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气象为农服务整体能力位居全省前列、全国有位次。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完善气象灾害监测评估指标,

28、强化灾害发生发展的定量化监测评估。加强城市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危险源监测,完善强降水、台风、雷电、冰冻、高温热浪、雾霾等灾害应急管理预案。发展月、季主要极端气候事件和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定量化和概率预测业务。建成部门联合、上下衔接、管理规范的预警信息发布体系。气象预报业务实现从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向气象灾害风险预警转变。完善气象应急救灾响应机制。建立健全城市多部门联防联动的常态化气象防灾减灾管理体系,建成覆盖城乡的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将气象防灾减灾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政府绩效考核和公共财政预算。建立规范的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体系,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由减轻气象灾害损失向降低气象灾害风险转变。加强气象科

29、普工作,提高公众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和意识水平。第四章 重点工程围绕全面实现气象现代化和气象核心需求,对接江苏省“十三五”气象发展规划,落实淮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的精神和要求,以最急需、最关键、最薄弱的环节和领域为重点,积极推进以下三个重点工程建设。第一节 洪泽湖流域气象综合观测和精细化预报工程淮安气象综合观测工程。完善综合观测系统。以江苏省洪泽湖流域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处理中心建设工程为依托,对6个国家级自动观测站探测设备进行升级,新建多要素无人自动观测站6个,气候参考站1个,全面提升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水平。布设风廓线雷达、激光雷达、微波辐射计、大气电场仪、雨滴谱仪各1

30、部,温室气体、反应性气体观测站各1个。完善湖泊多要素立体观测系统建设,新增洪泽湖环湖自动气象观测站20个,新建湖上平台、浮标观测站各1个,生态气象自动观测站2个。升级改造雷电监测站2个,建立车载移动应急气象观测系统1套,建立船舶气象观测系统2套。完善全市区域气象观测站网,更新升级区域自动观测站127个。在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建设自动站,在高铁沿线、高速公路及城市主干道、重点区域布设专业化观测网,为智能精细化预报服务提供数据支撑。完善气象技术装备保障系统,建设运行监控、故障维修、计量检定标校和智能存储等业务系统。配置大容量中心数据库、高速通讯网、智能监控平台;配置满足市、县装备保障日常维护维修的设备

31、。完善气象装备运行的社会化保障机制。淮安气象信息与网络提升工程。完善气象信息安全保障。完善全市气象资料综合业务平台建设。开展观测数据质量控制和数据信息标准技术研究应用。建立洪泽湖流域气象数据中心和探测数据校验系统。提升气象高速专网系统。依托中国气象局“金云”工程和江苏省气象云中心平台,全面升级网络带宽和互联网接入建设,省市带宽由20M提升至1000M,市县带宽由10M提升至100M;构建备份网络,为业务系统的节约布局和高效运行提供可负载均衡的信息服务网络;利用卫星通信广播、4G移动通信等技术建设气象应急通讯系统。优化网络系统结构,提升网络承载能力和安全水平。 淮安精细化预报工程。重点针对短时临

32、近和短期预报范畴,进行本地精细化预报研究,开展具有气象要素预报和灾害性或高影响天气的无缝隙、精细化、数值化天气预报产品链建设。研发本地灾害性天气历史资料查询和预报预测系统,针对台风、暴雨、强对流、大雾、大风、高温、寒潮、霜冻、暴雪等灾害性天气、高影响天气,建立历史资料查询系统;综合运用各类数值预报和集合预报释用技术,开展灾害性天气概率预报和强度预报研究。洪泽湖流域综合探测和精细化预报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主体位于淮安市清浦区枚乘路南侧、长阳路西侧,用地面积1144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1692.29平方米。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洪泽湖流域气象服务分系统、淮安市气象防灾减灾公共服务子系统、洪泽湖

33、流域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系统、综合气象观测数据处理系统、洪泽湖流域气象信息网络支撑系统、江苏苏北气象装备保障分中心、淮安市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系统、气象科普教育基地以及预警中心配套基础设施等。第二节 淮安智慧气象服务工程淮安城市安全气象保障系统。立足服务保障淮安推进“两区一中心”建设的要求,依托无缝隙精细化预报产品,建设城市安全气象保障系统。面向城市防洪排涝、抵御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等工作,围绕交通、电力、能源等城市运行安全保障工作,研发精细化、网格化和更具针对性的服务产品,服务于海绵城市、智慧淮安建设,交通气象服务基本覆盖全市高速公路、内河重点航道。建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信息管理系统和预警信息发布平台,

34、拓展动态服务网络,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在巩固传统媒体气象信息发布的基础上,拓展新媒体和多行业媒介融合的气象信息发布新平台,创新公众气象服务领域和内容。建成现代化气象影视中心,实现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升级。开发和完善气象服务应用终端。淮安“4+1”现代农业产业气象服务系统。紧密结合全市“4+1”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对气象服务的需求,进一步打造现代农业园区气象服务示范点。与市农科院等涉农科研机构联合成立农业气象云数据中心,建立淮安地区主要农作物最优生长模式、管理技术体系和农业设施结构类型,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和能效,为淮安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两型农业”发展提供支撑。加强关键农时及重大灾害的气象监测预报,升级

35、气象为农服务的产品和手段,提高气象信息覆盖面和精准度。深化农业保险气象服务,提升气象在防范因灾致贫中的保障能力。淮安湖泊气象服务系统。围绕洪泽湖、白马湖等湖区的航运安全、渔业养殖、生态建设、旅游等需求,建立完善洪泽湖等湖区气象预报预警制作和信息发布平台。开展湖区气象灾害评估和湖上事故应急救援气象服务。深化信息发布技术,延展湖区气象预警信息发布覆盖面。淮安环境气象服务系统。开展气溶胶、反应性气体、温室气体等观测,在洪泽湖、白马湖等区域开展生态气象观测。建立相应的质控和评估专家系统,确保环境气象数据的准确性和代表性。建立完善淮安市环境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业务平台,完善客观预报方法。开展大气环境数值

36、模式的本地化应用。加强与市环保、卫生等部门的合作交流,与市环保部门共建大气超级站。建设环境气象业务服务系统,为城乡规划、工业布局、城市建设布局、节能减排评估等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和技术支持。淮安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系统。建设以移动X波段雷达、风廓线雷达等遥感遥测和高速通讯系统为主体的人影探测系统。健全统一指挥和安全监管的市、县(区)两级人工影响天气组织体系,发挥人工影响天气在增雨消雹、生态建设等方面的作用。建设作业监控会商、通信网络及环境平台硬件系统,升级完善人影作业指挥效果评估等业务软件系统和人影作业设备硬件,完善人影作业点标准化建设。依托淮安涟水机场,建设人影作业飞机停靠地,建成苏北人工增雨基地。

37、淮安防雷减灾信息保障系统。研发全市防雷业务平台,统一完善防雷业务制度和工作流程。建立全市防雷重点单位和场所防雷装置及安全运行管理信息资料库、防雷重点企事业单位防雷安全管理相关制度及技术规范,建立从事防雷技术服务单位及人员的信息资料库,健全防雷安全管理诚信体系。开展对轨道交通、石油化工区、文物古建筑、旅游景点等防雷重点区域的雷击风险评估。建立石油化工等易燃易爆场所、学校及旅游景区等人员密集场所的雷电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系统。健全雷电监测、预警及雷灾预防控制、应急响应、调查处理等相关技术规程。淮安气象应急减灾体系。制订出台淮安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开展全市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建设满足市县(区)一体化气

38、象灾害风险区划、评估、预警服务业务的气象灾害数据中心。健全“政府牵头,气象承办,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推进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市、县(区)发布平台的建设。修订淮安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提升气象应急能力。加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危险源监测、风险排查和重大风险隐患治理等基础性工作。建设气象科普馆,开发气象防灾减灾宣传科普网站、读物和案例教材等教育产品,开展形式多样的气象灾害防御宣传教育活动。第三节 淮安探测环境保护与文明台站建设工程淮安探测环境保护工程。按照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实施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进行气象观测场室标准化改造。对探测环境已经遭受严重破坏和无法原址改善的气象观测场室

39、进行迁建;对已经遭受部分影响或可能遭受影响的气象观测场室,采取保护性征地等措施进行适当改造。实施盱眙国家基本气象站迁建工程。气象业务技术中心建设工程。以防灾减灾为目标,通过建设规模适度、设施先进、功能齐备的基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应急服务中心和相应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应急平台、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改善我市气象防灾减灾和科技创新基础设施条件,缓解气象技术业务用房趋紧、功能落后的局面。建设涟水县气象灾害预警指挥中心工程、金湖县气象灾害预警指挥中心工程。淮安基层气象台站综改工程。根据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对基层台站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和标准,实施台站基础设施改造工程,以适应气象事业的发展需求,新建

40、或改善县(区)气象局护坡、道路、用电、用水、排污、排涝等配套设施。实施基层台站气象文化提升工程,满足气象科普知识宣传普及和气象文化建设需要,改善文化体育活动设施建设。第五章 保障措施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规划任务。气象事业是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基础性公益事业,公共气象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要加强气象工作的组织领导,将气象事业发展规划作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分解落实气象发展规划目标任务,纳入各级政府的工作计划,完成规划所确定的主要公益性任务。健全法规体系,优化发展环境。完善与国家气象法规相衔接,与本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气象防灾减灾、趋利避害需要相

41、适应的气象规范性文件、政策体系;健全与气象业务服务发展相适应的地方标准体系,强化气象行政管理体系和依法行政工作,推进气象业务服务和气象社会管理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加强气象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促进部门和谐。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投资绩效。落实双重计划财务体制,建立健全气象现代化共建机制,推进综合预算,提高气象公共财政保障能力。把气象建设和管理作为财政预算安排的重要公益事业领域,加大各级政府投入力度。突出重点,优化气象建设投资结构,统筹安排重点气象项目的资金需求。加强气象资金的使用管理和绩效评价,确保资金安全,提高资金使用绩效。扩大开放合作,推进共建共享。深化气象服务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开

42、放多元有序的新型气象服务体系。继续加强和不断深化相关部门、行业、高校、科研业务机构、企业等的交流与合作,重点推进重大气象科技攻关、气象监测设施建设、提高气象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合作。建立和完善气象共建共享机制,努力动员全社会力量,充分运用公共资源,加快气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气象技术装备、预测预报科技水平。继续引进、消化和吸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气象科技创新能力和整体实力,为服务淮安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有力保障。附 图图1. 国家级气象站、区域自动气象站现有站点分布图图2. 已建成的气象现代化观测装备分布图图3. 智慧气象综合观测站点建设计划分布图图4. 洪泽湖区域气象综合观测站点建设计划分布图

43、图5. 大气探测装备建设计划分布图附 表表1 淮安市“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主要指标序号主要指标“十二五”时期平均值目标值1气象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91.6%95%2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85.7%稳定在86%以上3气象灾害损失占GDP的比重1%3%100公里50公里9水域观测站距湖面25公里湖面15公里10台站基础设施达标率82.9%95% 33 表2 淮安市“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估算细化表序号项目名称子项目名称建设内容单位个数估算金额小计(单位:万元)投资渠道部门投资市、县(区)配套一洪泽湖流域气象综合观测和精细化预报工程淮安气象综合观测工程国家级自动观测站探测设备升级个618014436新建

44、多要素无人自动观测站个6600480120气候参考站个130024060风廓线雷达个1500400100激光雷达个120016040微波辐射计个120016040大气电场仪个120016040雨滴谱仪个120016040温室气体观测站个124019248反应性气体观测站个11008020洪泽湖环湖自动观测站个2020016040洪泽湖航道浮标观测站个130024060洪泽湖湖面平台观测站个130024060生态气象自动观测站个2806416升级改造雷电监测站个21008020车载移动应急气象观测系统套120016040船舶气象观测系统套21008020升级区域自动观测站个12710008002

45、00城市轨道交通沿线自动观测站,高铁沿线、高速公路及城市主干道、重点区域布设专业化观测网40032080淮安气象信息与网络提升工程完善全市气象资料综合业务平台建设个11008020建立洪泽湖流域气象数据中心和探测数据校验系统套1600480120全面升级网络带宽和互联网接入建设,构建备份网络,建设气象应急通讯系统套1500400100淮安精细化预报工程。进行本地精细化预报研究,研发本地灾害性天气历史资料查询和预报预测系统套1900720180洪泽湖流域气象综合观测和精细化预报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用地面积1144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1692.29平方米个1600030003000小计13500

46、90004500二淮安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智慧气象服务工程淮安城市安全气象保障系统建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信息管理系统和预警信息发布平台个1200100100交通气象服务基本覆盖全市高速公路、内河重点航道个11005050拓展新媒体和多行业媒介融合的气象信息发布新平台个11005050建成现代化气象影视中心个1500250250开发和完善气象服务应用终端个11005050淮安“4+1”现代农业产业气象服务系统进一步打造现代农业园区气象服务示范点,成立农业气象云数据中心,升级气象为农服务的产品和手段,提高气象信息覆盖面和精准化,开展农业保险气象服务,提升气象在防范因灾致贫中的保障能力800400400淮安湖泊气象服务系统建立完善洪泽湖等湖区气象预报预警制作和信息发布平台个11005050开展湖区气象灾害评估和湖上事故应急救援气象服务1005050深化信息发布技术,延展湖区气象预警信息发布覆盖面1005050淮安环境气象服务系统建立完善淮安市大气环境监测、预报、预警业务平台个1200100100与环保部门联合建设大气超级站个116201620建设环境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其他杂项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