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十三五”就业和社会保障发展规划.doc

上传人:山*** 文档编号:97744768 上传时间:2024-06-25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1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淮安市“十三五”就业和社会保障发展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淮安市“十三五”就业和社会保障发展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淮安市“十三五”就业和社会保障发展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淮安市“十三五”就业和社会保障发展规划.doc(3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淮安市“十三五”就业和社会保障发展规划序 言淮安市“十三五”就业和社会保障发展规划,根据中共淮安市委关于制定淮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淮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和江苏省“十三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发展规划编制,规划期为2016-2020年。本规划主要阐明“十三五”时期淮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政策措施,是指导未来五年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十二五”期间,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积极应对国外环境复杂多变、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国内结构性问题和周

2、期性因素叠加等重大挑战,率先领先、创新创优,勇于担当、奋发有为,圆满完成了“十二五”各项目标任务,打造了全国有影响、全省有位置的淮安人社品牌。“十二五”时期全市人社事业的快速发展,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一)就业创业实现城乡统筹,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在全国首创就业创业信息化便民工程,通过信息化破解充分就业难题,城镇新增就业达33.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2.25%以内的较低水平。创业带动就业成效显著,扶持7.9万人成功创业并带动就业20万人,以县为单位全面建成省级创业型城市。重点群体就

3、业扎实推进,高校毕业生年末总体就业率保持在96%左右,帮扶3.3万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转移农村劳动力19.1万人。职业技能培训全面加强,开展城乡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26.9万人,职业技能鉴定29.79万人,兑付获证奖补资金7650万元。(二)社会保险体系日臻完善,民生保障水平显著提升。将各类群体纳入社会保险保障范围,“十二五”期间,全市各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大幅度增长,全市和各县区人社小康指标通过2003版省小康指标体系验收,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面达95.55%。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有序推进。适时调整社保待遇,企业退休人员和城乡居民养老金水平持续提高,失业保险金保障基本生活能力不断增

4、强。创新工作模式改善保障民生,首创“淮安市特困群体助保工程”,解决“断保”人员“续保”难题,截至“十二五”末,全市累计办理助保1.8万人次,发放助保贷款1.1亿元;首创“总额控制下的病种分值结算办法”,城镇居民大病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分别达80%和75%;首创“社保费四方联网征管监控模式”,实现征、管、监、审等环节的无缝衔接,年基金征缴收入由2010年的33.43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76.73亿元。(三)人才载体建设不断突破,人才队伍得到发展壮大。建成中国留学服务中心淮安分中心、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江苏省苏北毕业生人才

5、市场挂牌营运,国家、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数量较“十一五”末翻一番。留学人员创业园、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等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载体集聚效应显著。引进硕士学位或副高职称以上人才4091名,紧缺专业本科毕业生2.7万人;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89名,入选省“双创计划”人才62名,省“双创计划”团队实现零的突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111名,省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82名。截至“十二五”末,全市人才总量达46.1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总量分别达到24.93万人和9.42万人。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326人。(四)人事制度改革持续深化,管理凸显公开公平公正。公务员管理机制进一步完

6、善,依法有序开展好分类管理、考录遴选、考核奖励等各项工作;创新公务员四类培训办班方式、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举办各类培训班200余期,培训13.5万人次,经验做法被省公务员局予以推广。深入贯彻实施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全面推行岗位管理、人员聘用、公开招聘“三项制度”,聘用制度覆盖率达100%,合同签订率达95%以上,积极探索建立各类岗位联动招聘机制,公开招聘制度实现全覆盖。圆满完成军转干部、随军家属安置任务,积极做好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服务工作,扎实做好企业军转干部解困稳定工作。人事考试坚持阳光透明,严格制度管理,实现安全零事故。机关规范津补贴和事业单位人员绩效工资工作稳妥开展,机关事业单位工作

7、人员工资正常调整机制逐步完善。(五)劳动者权益得到有力维护,劳动关系总体保持和谐稳定。统筹做好集体劳动合同签订、工资集体协商、最低工资线发布以及和谐劳动关系企业创建等各项工作,月最低工资标准增幅高于同期GDP 增幅,较“十一五”末提高85%以上,建成省级模范和谐劳动关系企业49家,模范工业园区3家。会同法院、总工会、经信委等部门,首创“劳动人事争议一体化调处机制”,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实体化建成率达100%,约70%的受理案件通过调解方式解决,总体结案率达95.7%。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实现全覆盖率,全力维护劳动者权益,督促补签劳动合同3.9万份,补缴社会保险费7480万元,追偿农民工工资1.

8、97亿元。(六)城乡公共服务均等普惠,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完善人社公共服务一体化系统,建成“15分钟人社服务圈”,实现人社服务平台乡镇(街道)、社区(村)全覆盖,城乡居保“四个不出村”便民服务点村(居)全覆盖。将75项行政服务职能集中到市政务中心办理,极大提升便民服务效能。开发应用人社“七大自助平台”,提高人社基本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推进“金保工程”二期建设,实现市级数据大集中,数据安全性得到进一步加强;新发放社会保障“一卡通”272万张。 专栏1 “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指 标2010年基数“十二五”规划目标“十二五”完成数1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40.322033.92城镇登记失业

9、率(%)2.6242.253新增转移农业劳动力(万人)1919.14培训城乡劳动者人数(万人)242526.95职业技能鉴定人数(万人)242529.796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94.59595.57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595.68失业保险参保率(%)93.869595.559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万人)34.784551.1610生育保险参保人数(万人)29.454046.8711城镇居民医保规定范围内住院医药费报销比例(%)707512企业退休人员社区管理率(%)10010010013人才资源总量(万人)27.736.246.114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万人)20.262224.9

10、315高技能人才总量(万人)3.895.79.4216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量(人)30032617最低工资标准增幅(%)二类:12.86三类:13.5高于GDP增幅二类:11三类:12高于10.9%18规模以上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989898.519建工会企业集体合同签订率(%)91959520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94.989295.721社会保障卡普及率(%)6063.8注:表示五年累计数。“十三五”时期,是我市与全省同步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实现跨越崛起基本确立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决战期,也是淮安抢占区域竞争制高点的关键期,对于人社部门来说更是事业大有可为的黄金期

11、。全市人社事业发展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党中央、国务院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创新驱动、科教与人才强省、民生共享的发展战略,市委、市政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全民创业、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为人社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调结构、抓创新、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战略全面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红利逐步释放,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为人社事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省委、省政府深入实施支持苏北发展六项关键工程,持续深化南北挂钩、四项转移及“一市一策”、“一市一试点”等政策支持,更大力度推动苏北振兴,这些与淮安

12、关系密切,可以对接融合实施的重大政策举措,为人社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面临的困难和制约因素。从外部环境看,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依然存在,我国经济运行进入新常态,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不足,下行压力较大;我市自身发展还存在着产业层次不高,市场主体数量不多和能力不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较少,区域创新能力偏弱等问题,县域经济发展仍然薄弱,同步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目标仍有弱项和难度。从人社事业自身发展看,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存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就业形势更趋复杂,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并成为主要矛盾,重点群体就业问题依然突出;城乡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压力,扩面空间持续收窄,供养负

13、担不断加重,筹资机制不够完善,基金保值增值缺乏有效手段,统筹层次和质量较低,补充保险发展滞后;人才总量、结构和区域分布与创新创业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制约和影响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旧存在,区域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引才引智工作面临更大挑战;人事制度改革仍需深化,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管理科学化水平有待提高;各种社会矛盾相互交织,劳动关系的不稳定性增强,劳动者集体维权意识增强,劳动者的新期待、人力资源市场的新变化给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压力;人社业务信息系统有待进一步整合,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群体之间人社基本公共服务不够均衡。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

14、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秉持五大“发展理念”,以“牢记总书记嘱托,建好周总理家乡”为引领,以“打造增长极、共筑崛起梦”为统揽,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工作主线,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建设人才强市和人力资源强市,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和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进人社信息化建设,提升人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努力实现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谱写好“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的淮安篇章作出积

15、极贡献。(二)基本原则1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工作机制。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对人社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把握好改革的方向、时机和节奏,创新理念、思路、体制机制和工作方法,加快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改革和各项制度性改革,加快完善管理运行体制,用改革和创新不断破解影响人社事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2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协调发展。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求,适应我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兼顾经济结构调整与维护社会稳定,统筹兼顾提升发展效率与民生兜底保障,统筹兼顾“五大理念”与“六大战略”,协调推进全市人社事业发展。3坚持以人为本,保障改善民生。始终贯穿以人为本发展理念,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

16、人社事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妥善处理不同群体利益关系,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积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4坚持人才引领,促进转型发展。围绕“科教兴市、人才优先”战略,以人才引进开发培养为主线,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强化市场配置人才的基础性作用,加强“两高”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人才在加快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进程中的积极作用,为同步率先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5坚持公平均等,实现成果共享。围绕基本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群体之间的差距问题,突出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制度公平,创新人社公共服务体

17、制,完善投入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信息化进程,注重维护不同群体利益,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最大限度满足群众对人社公共服务的需求。(三)发展目标“十三五”时期,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实现更加稳定更高质量就业。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就业结构更加优化,就业能力更加提升,就业环境更加公平,创业效应进一步增强,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基本形成。形成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形成基本保障全面覆盖、补充保障协调发展、兜底保障无缝衔接、困难群体帮扶有力、保障待遇合理调整、财政投入形成机制、经办服务高效便捷、统筹城乡更为可靠的社会保障体系。壮大高素质人才队伍。围绕实施创

18、新驱动和开放引领发展战略,建成一支能够支撑和引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规模合理、结构优化、创新创业活力强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职工工资收入稳步增长。健全适应机关事业单位特点的工资制度,加大企业工资宏观调控力度,工资决定、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健全完善。人事管理制度更加健全。提高公务员管理工作科学化、法治化水平,加快建立适应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特点的用人制度,军队转业干部得到妥善安置,提升人事考试工作规范化、专业化水平。劳动关系保持和谐稳定。建立健全劳动者权益保障机制、劳动关系协调和矛盾调处机制,完善劳动人事争议一体化调处机制,深化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体制改革,维护劳动者和企业合法权益。人社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19、。以“一网、一号、一卡、一平台”为重点的人社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实施“互联网+人社”行动方案,社会保障卡持卡率达90%,社会保障“一卡通”基本实现。专栏2“十三五”时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主要指标指标2015年基数“十三五”规划目标属性一、就业1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33.925预期性2城镇登记失业率(%)2.254预期性3高校毕业生年末总体就业率(%)9690约束性4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率(%)69.6675预期性5扶持城乡劳动者成功自主创业人数(万人)7.95预期性6职业培训人数(万人)26.9100预期性二、社会保险7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95.59

20、8约束性8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5.698约束性9失业保险参保率(%)95.5598约束性10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万人)51.1654约束性三、人才队伍建设11人才资源总量(万人)46.161预期性12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万人)24.9333.5预期性13高技能人才总量(万人)9.4214预期性14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人)326475预期性四、劳动关系15规模以上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98.598预期性16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95.794预期性17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案件按期结案率(%)100100预期性五、公共服务18社会保障卡持卡率63.890预期性注:1.表示五年累

21、计数;2表中单位为“%”的指标为动态指标,在达到该指标值后需要保持其稳定性;3包括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4. 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三、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一)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全民创业战略,实现更加稳定更高质量就业围绕推动实现更加稳定更高质量就业的战略部署,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全民创业战略,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打造有利于就业创业的体制机制、平台载体和发展环境,建立起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覆盖城乡各类群体、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1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全民创业战略,推动各级

22、政府切实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完善就业考核指标体系,将城镇新增就业、失业率作为宏观调控重要指标,健全政府促进就业责任制度。建立公共投资和重大项目就业评估机制和就业质量评估指标体系,配套出台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适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能够吸纳更多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微型企业的就业政策。逐步统一城乡就业政策,完善城乡一体的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实现就业创业政策的公平与公正。注重各类群体就业政策的协调,着力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农村劳动力转移配套政策、困难群体就业扶持政策,出台加快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充分就业政策。围绕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提高就业质量

23、,进一步完善积极的就业政策,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完善运用失业保险基金促进就业、援企稳岗补贴等政策和措施。2实施全民创业工程。有效整合资源,完善服务模式,培育创新文化,形成创业培训、政策、载体、服务和氛围“五位一体”的创业工作新格局,深入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加快建设新型众创载体培养创业公共平台,探索推广创客空间、创新工场、云彩创业孵化器等新兴孵化模式,充分依托大学生创业园、科技企业孵化器、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农业)产业园、城市配套商业设施、闲置厂房等各类资源建设创业载体。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创业沙龙、创业讲堂、项目路演、创业训练营等特色活动,为创业者及时了解政策和行业信息、学习积累行业经

24、验、寻找合作伙伴和创业投资人提供交流、对接及辅导平台。积极创建创业带动就业示范城市,力争到“十三五”末基本达到国家级创业型城市标准。分类推进各类群体创新创业,重点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农村创业富民计划、城镇失业人员创业促进计划和留学回国人员创新创业计划,推动创业政策向大学生、农民等群体和电子商务等领域倾斜。3统筹推进各类重点群体就业。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在首位,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小微企业就业,支持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自主创业;深入实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逐户上门调查,提供就业服务、就业援助和职业培训,确保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实名登记率和接受服务率“两个1

25、00%”;加强就业指导,继续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落实和完善见习补贴政策,拓展就业见习岗位。做好结构调整中失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实施专项就业帮扶举措,引导他们转岗就业。以农村新成长劳动力为重点,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外出就业和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将劳动年龄段内的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就业体系。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建立健全就业困难人员申报、认定和退出制度,开展结对帮扶,确保零就业家庭、最低生活保障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依法大力推进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完善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扶持政策,促进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和灵活就业。扶持促进退役军人就业,落实和完善促进军转干部及随军家属就业政策。4加强职业培训工作。建立覆盖

26、城乡全体劳动者、贯穿从学习到工作各个阶段、适应劳动者多样化和差异化需求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培养造就新型技能型劳动大军。制定基本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工种目录,健全以获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和专项能力证书为主要评价依据的政府购买培训成果机制,为城乡劳动者提供普惠均等的培训补贴,开展贫困家庭子女、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工、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退役军人和残疾人免费接受职业培训行动。按照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要求,加快建设适应我市工业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实训基地,切实提高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扩大面向城乡各类群体的职业培训规模,分类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失业人员转业转岗、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

27、生技能提升和基本职业技能免费培训等专项行动计划。鼓励企业开展新员工岗前培训和在职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加强培训机构自身建设,严格落实培训机构公开招投标、年检考核和动态退出等制度,提升培训质效。5健全完善人力资源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构建功能完善、机制健全、运行有序、服务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打破城乡、区域和行业分割,为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和农村转移劳动力以及各类性质的市场主体提供便捷、高效、均等、优质的人力资源服务。6健全失业调控预警和稳定就业机制。健全失业监测发布制度,完善失业调控预警机制,建立健全失业预警应急处置工作体系和应对突发事件就业应急机制,

28、加强危机情况下失业风险的预防。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市场监测体系,建立用人单位裁员数据库,及时把握全市用工状况,全面分析合同备案和终解备案应用系统数据。动态调整失业保险费率,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更好发挥失业保险基金促进就业和稳定就业的作用,尝试将失业保险基金用于职业技能鉴定、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社会保险、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和贴息等方面的补贴。专栏3促进就业项目1全民创业工程。积极创建创业带动就业示范城市,创建以“互联网+”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空间为一体的新型创业载体,搭建创业创新交流平台,积极参与省级创业示范基地创建工作。将创业教育融入大学课程,将网络创业培训普及到各类群体,形成以

29、“互联网+创业”、“互联网+技能+创业”、“1+X”等为主要模式的新型创业培训体系。拓展创业政策,在工商登记、财税金融、网络创业等方面给予扶持,实行创业补贴政策。2高校毕业生就业工程。继续将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继续实施“就业见习计划”、“公益性岗位开发计划”、“三支一扶计划”、“一村一社区一名大学生”等就业帮扶工程;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创业指导服务,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小微企业就业,支持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自主创业。3市级公共实训基地工程。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建设,推行技能人才订单培养模式,推动企业与职业(技工)院校合作。深化现代制造业实训中心、盐

30、化工公共实训中心、汽车维修实训中心、电气设备与维修实训中心等高技能人才培训示范基地建设,对电子商务实训中心予以政策和财政扶持。4技能人才多元评价体系工程。结合生产和服务岗位要求,通过完善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推进企业技能人才评价、规范院校职业资格认证和开展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进一步完善符合技能人才特点的多元评价体系,为劳动者提供科学的职业技能鉴定服务。5家庭服务业项目。推进家庭服务业品牌建设,引领我市家庭服务业向品牌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推进家庭服务业发展协调机制和家庭服务业协会建设,搭建家政服务业供需平台。6农民工技能提升计划。开展农民工就业技能免费培训,重点加大新生代农民工基本就业技能培训和

31、农民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力度,使大多数在岗农民工由普工发展为新型技工。7失业预警调控工程。完善失业监测和调控机制,市、县(区)两级建立较为有效的失业预警应急处置工作体系和应对突发事件就业应急机制,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市场监测体系,及时把握全市用工状况,加强危机情况下失业风险的预防。8人力资源市场发展项目。积极引导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人力资源服务业汇集,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集聚发展,积极创建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重点培育一批有核心产品、技术含量高的人力资源服务骨干企业,实施人力资源服务业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打造素质优质、结构合理的专业人才队伍。(二)统筹城乡覆盖全民,健全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

32、体系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加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加快完善统筹城乡、覆盖全民、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1完善和整合社会保障制度。在完善现有制度的基础上,加大制度创新力度,推进制度整合,形成全方位、系统化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积极稳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逐步化解养老保险“双轨制”矛盾。完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建立职工遗属待遇和病残津贴制度。统一缴费档次、财政补贴标准,提升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水平。整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立城乡居民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城乡居

33、民大病保险制度,推进医疗保险与医疗机构、药品供应商谈判机制建设,完善医疗保险特殊药品制度,逐步健全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深化医疗保险付费方式改革,完善总额控制下的按病种分值结算办法,建成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发展相适应、激励与约束并重的复合式医疗保险支付制度。加快推进城乡一体的失业保险制度建设,增强失业保险保生活、防失业、促就业功能。推进工伤预防工作,拓展工伤预防实施项目,有序扩大工伤康复范围,积极开展职业康复试点,实现工伤预防、工伤康复、工伤补偿“三位一体”协调发展。将生育保险与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统筹城乡育龄妇女生育保障政策。坚持精算平衡,完善筹资机制,分清政府、企业、个人等的责任。适时适度调

34、整社会保险费率。建立基本养老保险、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建立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医疗保险体系。落实国家关于实行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推进省级统筹险种外其他险种市级统筹,统一全市政策、数据标准、结算办法和操作规程。2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将大力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作为巩固提高小康水平的重要抓手,持续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健全部门信息动态共享联动机制,加大参保监管力度,引导和鼓励符合条件的各类人群参加社会保险,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针对新业态特点,建立完善新业态从业人员参保登记办法,积极推进新业态从业人员参保。鼓励引

35、导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将与企业建立稳定劳动关系的农民工全部纳入城镇职工社会保险。推进新增被征地农民刚性进保,着力解决历史遗留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积极推进建筑等高风险企业职工参加工伤保险。强化参保缴费激励机制,调动灵活就业人员和城乡居民自觉主动参保的积极性。深入实施特困群体助保工程,积极帮助中断缴费人员接续社会保险关系,统筹做好各类困难群体参保工作。做好城乡劳动者跨地区就业、跨制度流动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基本医疗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工作。3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建立健全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机制。建立完善社会保险监督法规制度,强化基金预算管理,发挥社保费征管“四方联网”

36、系统功能,消除监管盲点,做实参保人员缴费基数,提高扩面征缴质量,确保基金应收尽收,把好基金进口关。充分发挥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作用,推动社会监督;完善社会保险基金、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管理情况报告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强化动态监管;全面实施社会保险基金网上实时监管,强化社会保险基金运行动态监测预警,把好基金运行关。完善社会保险待遇领取资格认证措施,加强待遇支付稽核和医疗保险机构检查,防范骗保欺诈行为,把好基金出口关。提高基金调剂防范风险能力,建立基本养老保险财政兜底保障和历史欠账偿还机制,确保基金按时足额支付,促进基金长期平稳运行。4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践行共享发展理念,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各方

37、面承受能力,统筹好调整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和企业用工成本以及竞争力之间的关系,稳步提高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有序调整机关事业单位、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持续、有序、合理增长。健全医疗保险稳定可持续筹资和报销比例调整机制,探索改革职工退休人员医保参保缴费政策,稳步提高财政补贴标准;改进个人账户,开展门诊费用统筹;提高大病保险统筹基金筹资标准,逐步提高医保报销比例以及最高支付限额。健全失业保险金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稳步提高工伤保险待遇水平。落实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递延纳税政策,全面实施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扩大企

38、业年金覆盖面,促进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发展,积极发展商业养老保险,提高参保人员退休养老保障水平。5提升社会保障经办服务水平。推进经办管理服务资源整合,实施“互联网+社会保障经办服务”建设工程,提升经办服务的标准化、信息化和专业化水平,实现城乡社会保障服务均等化。优化资源配置,强化人员培训,推动经办服务力量和优质服务能力下沉,夯实基层服务平台基础,提升“15分钟人社服务圈”服务效能;提升“城乡综合便民服务站”运营水平,实现参保登记、个人缴费、待遇领取、权益查询“四个不出村”服务质效进一步提高。放大市政务中心服务窗口业务集中办理优势,积极简化业务,再造流程,实行一站式审批服务,推动系统窗口服务标准化

39、、规范化水平明显提高。依托淮安人社网、手机人社网和手机APP客户端,全面推进网上社会保障办事大厅建设,扩大“电子社保”建设试点,丰富完善网上办事项目,推广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新模式。加强退休人员社会化服务管理工作,创新退管服务模式。探索整合机关事业单位、企业退休职工和城乡居民退休管理服务资源,努力搭建城乡一体化、管理社会化和服务均等化相结合的退管服务系统。专栏4 社会保障项目1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对全体从业人员和城乡居民参加社会保险情况逐一登记,核查比对基本信息,建立起全面、完整、准确的“全民参保登记基础数据库”并实行动态管理,严格执行社会保险登记、年审、缴费基数申报核定等制度。2特困群体助保工程

40、。落实好贴息资金,积极帮助中断缴费人员接续社会保险关系,努力把帮扶优抚对象、残疾人和各类困难群体纳入助保范围,积极深化实施“助保工程”。3社会保险基金征管监控工程。在完善“五险合一”、“四方联网”征管监控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推进该模式在县区实施,在县区成立五险合一征管机构,提升社保基金市级统筹运行水平。4社保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优化社会保险经办窗口服务,建设网上社会保险办事大厅,积极创建省级社会保险标准示范城市。5退管服务一体化建设工程。统筹推进城乡一体退管服务场所建设,主城区建成城乡老年居民活动中心及退休人员老年大学,努力将其打造成集医疗保健、健康教育、文体娱乐于一体的综合型活动场所,打造全省有

41、影响力的城乡退管服务品牌。(三)壮大人才队伍、提高人才活力,为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提供保障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适应人才工作新形势,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搭建人才发展平台,加强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选拔,大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工业强市战略提供坚强人才保障。1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落实促进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投入优先保证的各项政策,将优化人才工作环境、创业环境、生活环境放在人才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形成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氛围。针对人才引进培养新形势,完善加快人才引进培养的各项政策及配套措施,为高端优

42、质人才的聚集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2搭建人才发展平台。加快江苏淮安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步伐,进一步发挥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淮安分中心和江苏省苏北毕业生人才市场的作用,放大留学人员创业园、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等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载体集聚效应。加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以及企业博士后站点等载体建设工作。3实施人才引进工程。积极实施开放引领战略,努力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巩固现有高校毕业生引进基地,加强与省外区域性人才市场、海外人才机构、留学生组织、华人华侨组织联系合作。充分发挥人才网站作用,建立人才引进快速通道。制定实施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引进规划,重点引进

43、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放开引进急需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着力引进经营管理人才、海外人才和成熟型人才。发挥政府投入引导作用,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个人等有序参与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引进。4实施人才培养工程。按照“政府推动、高端带动、行业主抓、社会支持”的思路,重点做好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大力开展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和远程职业培训,深入实施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海外培训计划,围绕我市产业体系规划,资助选派“4+3”先进制造业、“4+2”现代服务业和“4+1”现代农业方面的优秀人才赴海外培训研修,推进人才国际化进程。完善专家选拔管理办法,做好享

44、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选拔推荐工作。开展“千名专家进千企”活动,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引导专业技术人员到基层和生产一线工作锻炼,优化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分布结构。实施“新型技能大军培育工程”,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技术工人培养模式,充分发挥江苏淮安技师学院的示范引领作用,建立具有淮安产业特色的现代技工教育体系,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大力营造崇尚技能人才良好氛围,打造“淮安技能状元”大赛职业技能竞赛品牌,积极参加“江苏技能状元”大赛,推动各行各业广泛开展岗位练兵,带动广大劳动者“技能成才”。5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健全人才流动机制,完善党政机关、企事

45、业单位、社会各方面人才顺畅流动的制度体系,引导人才向基层、艰苦地区和关键岗位流动。完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发挥多元评价主体作用,分层分类推进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拓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申报参加职称评审渠道。加大技能人才评价力度,完善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和院校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的技能人才多元评价体系。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坚持重实绩、讲贡献,创新技术、技能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形式,鼓励和支持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在科研机构和企业间合理流动并获得相应报酬。6提升人才服务业发展水平。健全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才市场体系,提高人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水平和整体效率。扩大政府

46、人才公共服务供给,推进政府购买人才公共服务,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强化对人才服务业的指导,加大人才市场服务与监管力度,加强人才市场诚信与安全体系建设。加快江苏淮安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步伐,推动产业集聚发展,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人才服务工作,引进有实力的民营、外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来淮落户,加大人力资源服务业骨干企业培育,打造一批实力雄厚、核心竞争力强的人力资源服务业企业。专栏5 人才队伍建设项目1产业人才引进工程。围绕我市重点发展的“4+3”先进制造业、“4+2”现代服务业和“4+1”现代农业,从满足产业升级、技术创新需要和适应供给侧改革出发,统筹做好领军人才、创新创业人才、海外人

47、才以及淮安籍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2.“两高”人才海外培训工程。围绕我市产业体系规划,资助选派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方面的优秀人才赴海外培训研修,推进人才国际化进程。3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以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构建分层分类的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体系。重点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开展知识更新培训。4高效人才市场工程。扩大政府人才公共服务供给,加强对人才服务业的指导,加大人才市场服务与监管力度,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加强人才市场诚信与安全体系建设。(四)深化工资制度改革,形成合理有序收入分配格局围绕实现“更满意的收入”和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深化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规范工资收入分配秩序,完善工资支付保障制度,使职工工资收入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增长,与劳动生产率同步增长。1完善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制度。着力完善政府对企业工资分配宏观调控体系,积极推动各级政府落实促进职工工资增长的责任制。加强对企业工资的持续性宏观监测和调控,及时发布人工成本信息和人力资源市场指导价位,引导企业合理确定职工工资和劳动力有序流动。完善薪酬调查长效机制,完善工资指导线、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其他杂项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