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

上传人:山*** 文档编号:97744690 上传时间:2024-06-25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66.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州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苏州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州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州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4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苏州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二二一年八月目 录第一章 总则1第二章 地质灾害防治现状与形势 3第三章 指导思想、规划原则与目标 10第四章 地质灾害易发区与防治区划 14第五章 地质灾害防治任务 18第六章 资金筹措和效益分析 22第七章 保障措施24第八章 附则25附件1 苏州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附图2 苏州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附表3 苏州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编制说明第一章 总则一、 编制 目的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 要论述精神, 科学部署全市 “十四五”期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不断提升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水平,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的生命财

2、产安全, 服务苏州市建设“生态之城、宜居之城、善治之城”,制 定本规划。二、 编制依据1.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的决定;2.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实 施纲要的通知;3.江苏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江苏省地质灾害防治“十四 五”规划江苏省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和避险移民搬迁工程实施方 案江苏省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实施方案 等;4. 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 五年远景目标纲要;5. 其他有关文件、 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三、 规划灾种本规划所指的地质灾害包括因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 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地面沉降、地裂缝、滑坡、崩塌、1

3、地面塌陷 (采空塌陷、岩溶塌陷) 和特殊类土(软土、砂土) 灾 害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四、 适用范围适用于苏州市所辖行政区范围, 面积 8657.32 平方千米。五、规划期限规划基准年为 2020 年,规划期为 2021-2025 年。2第二章 地质灾害防治现状与形势一、地质灾害现状苏州地处长江三角洲东南部, 钟灵毓秀、繁荣富庶, 人口密 度大,城镇化建设程度高。全市地势低平,地质环境条件脆弱, 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地面沉降、地裂缝、滑坡、崩塌、地面塌陷 以及特殊类土灾害。1地面沉降与地裂缝截至 2020 年底, 全市累计沉降量超过 200 毫米的区域面积 约 2825 平方千米, 主要分布

4、在张家港市西部、常熟市西部、相 城区、姑苏区、工业园区、吴中区东部、吴江区、昆山市东部以 及太仓市西南部等平原区;沉降中心位于姑苏区、吴江区盛泽镇、 张家港市塘桥镇一带,最大累计沉降量超 1200 毫米。“十三五”期间全市大部分平原区地面沉降趋于稳定。2020 年全市大部分地区沉降速率小于 10 毫米/年,沉降速率大于 10 毫 米/年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吴江区南部桃源镇、盛泽镇、震泽镇和平 望镇等地区。截至 2020 年底, 全市共有 5 处地裂缝灾害隐患点,全部分 布在张家港市塘桥镇,威胁人数总计 44 人,威胁财产总计 460 万 元。随着全市深层地下水持续禁采, 地面沉降趋缓, 地裂缝活动

5、 性基本稳定。2滑坡与崩塌3截至 2020 年底, 全市共有滑坡、崩塌隐患点 10 处,其中滑 坡隐患点 2 处, 崩塌隐患点 8 处,分布在吴中区、高新区(虎丘 区) 以及张家港市,威胁人数总计 48 人,威胁财产总计 273 万 元。“十三五”期间,全市发生滑坡险(灾)情 2 起、崩塌险(灾) 情 2 起, 全部位于吴中区的低山丘陵区。3地面塌陷截至 2020 年底, 全市共有地面塌陷隐患点 4 处, 其中采空 塌陷隐患点 3 处,岩溶塌陷隐患点 1 处, 分布在吴中区和高新区(虎丘区),威胁人数总计 24 人, 威胁财产总计 63 万元。 “十三五”期间,全市未发生地面塌陷险(灾) 情。

6、4特殊类土灾害特殊类土包括软土和砂土。软土以淤泥质粉质粘土为主,广泛分布在东部平原区,西部 黄土岗地、高亢平原区亦有分布,顶板埋深较浅,厚度变化较大, 从 0.5 米到大于 25 米不等,饱和、流塑, 具有压缩性高、承载力 低、变形大、抗剪强度低等特点。砂土主要包括粉砂、粉细砂、粉土等,广泛分布在平原区, 厚度分布不均匀,大部分地区厚度小于 15 米, 达到 15 米以上者 主要分布在相城区、工业园区东部、 吴江区东北部、昆山市、常 熟市南部以及张家港市沿江地区,饱水、松散, 具有沉积时代新、 连接性差等特点,在震动作用下易引起砂土液化。4二、 “十三五”地质灾害防治成效“十三五”以来,在市委

7、市政府和上级自然资源部门的坚强 领导下, 全市自然资源系统认真履职尽责,相关部门密切配合, 基层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1 调查评价持续开展,防灾减灾基础不断夯实年度 “三查”工作常态化开展。按年度实施地质灾害隐患汛 前排查、汛中巡查和汛后复查工作, 及时掌握了地质灾害隐患的 动态变化情况,为年度地质灾害精准防治夯实基础。调查评价精度明显提高。全市低山丘陵区、隐伏岩溶覆盖区 1:5 万突发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实现全覆盖,进一步摸清了隐患底 数,并将新发现的隐患点及时纳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体系予以防 控。在此基础上,探索开展了突发地质灾害成因机理方面的科学 研究,进一步深化了地

8、质灾害认识水平。2 人防技防联合防控,监测预警能力不断增强基本建成群专结合的突发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坚持网格化管 理,落实市-市(区) -镇(街道)三级防治工作责任制,及时更 新、健全各级防灾信息,做到任务到岗、责任到人、措施到位, 实现突发地质灾害隐患点群测群防全覆盖。选取部分隐患点布设 专业监测设备, 自动采集、分析相关数据, 实时观测隐患点稳定 性,探索实施智能化超前预警、临灾预警。通过人防技防相结合, 实现突发地质灾害风险前兆及早识别、及时预警、及时处置。地面沉降监测网络进一步优化。依托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5综合地质调查、全省地面沉降监测等项目,升级了 3 座自动化监 测站,新建 2 座

9、分层标和 3 座光纤监测井,构建了由 11 座基岩 标、 4 座分层标、 5 座自动化监测站、 3 座光纤监测井、 9 座 GPS 固定站、65 个 GPS 监测点、 127 个地下水监测点组成的地面沉降 监测网络,并实现自动化运行。InSAR 监测实现了全覆盖,实施 水准测量线路 300 千米, 基于 InSAR 、GNSS、水准测量、基岩 标分层标和自动化监测的空天地一体化地面沉降监测体系基本 形成。3综合治理有力推进,隐患风险存量不断消减地质灾害隐患工程治理和搬迁避让工作进展明显。“十三五” 期间,全市各级财政累计投入治理资金 2 亿余元,完成了 12 项 地质灾害工程治理、3 项矿山环

10、境治理工程以及 2 处地质灾害隐 患点避险移民搬迁, 有效消除了一批危害性大、危险性高的地质 灾害隐患点。地面沉降、地裂缝发展趋势得到有效遏制。严格管控地下水 资源开发利用,强化深层地下水禁采和浅层地下水控采,地面沉 降速率总体趋缓,地裂缝活动性逐步减弱。4 科学防灾加快建设,防治工作体系不断完善专业技术支撑能力进一步强化。加快推进地质灾害防治技术 支撑队伍建设,组建了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指导专家库,健全完善 了技术力量隐患点驻守机制,提升了地质灾害防治专业化水平。创新举措推进地质灾害防范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立健全6了地质灾害汛期 24 小时值班、领导带班、灾险情速报、汛期“零 报告”等制度。加

11、强地质灾害隐患风险源头防控, 完成建设项目地 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415 个,出台了苏州市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域 评估成果应用指南(试行),完成了 4 个开发区的地质灾害危险 性区域评估工作。严格按照江苏省地质灾害隐患点认定与核销 管理暂行办法,规范开展隐患点的认定,累计核销原有隐患点 12 处。 强化重点时段突发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累计发布地质 灾害气象风险预警 10 余次、 推送预警短信2 千多条。5、多措并举共同发力, 基层防灾水平不断提升宣传培训广泛深入开展。每年以 “4.22 地球日”和“5.12 防 灾减灾日”等活动为契机,广泛宣传普及地质灾害防治政策法规 和防灾避险常识,增强全民地质

12、灾害防范意识和避险自救技能。 累计举办地质灾害防治业务专题培训 18 次, 参训 400 余人次, 切实提高基层一线人员的地质灾害防治业务水平。地质灾害防治 “五到位”深入推行。 建立健全分级负责、上 下联动的地质灾害防治机制, 推动镇(街道) 全面落实居民建房 简要评估到位、群测群防员联系到位、隐患点组织巡查到位、宣 传材料发送到位以及预案和人员到位,强化防灾关口前移。地质灾害“防”“救”协调配合机制初步形成。建立了市、 市 (区) 两级自然资源和规划、应急管理等部门的协同联动机制, 进一步明确了职责分工,强化统筹兼顾、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做到既各司其职、又紧密协作, 实现有分有合、互相配

13、合, 打通7地质灾害“防”“救”结点。三、 面临形势1 国家、 省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党中央国务院把自然灾害防治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习 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为地质灾害防治 工作提供了新的指引和根本遵循。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将地质灾害防治作为全省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能力现 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来部署推进,并列入了江苏省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明确新目标、新要求。2 多重因素叠加影响带来的地质灾害风险呈现上升趋势苏州市地处东南沿海,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易发、 频发所带来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地质灾

14、害风险也随之增大。与此 同时,作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发达地区,苏州城镇化水平高, 各类工程建设活动强烈,对地质环境条件改造、扰动的广度和深 度持续增加, 工程建设活动自身遭受或引发地质灾害的风险也在 不断加剧,加之人员财产密度大,同样规模等级的地质灾害造成 的损失和影响将远大于其他地区。3 支撑防灾减灾的基础性工作依然存在薄弱环节地质灾害隐患调查广度、 深度、精度不够, 风险管控能力不 足,不能满足新时期防灾减灾工作需要;专业监测站覆盖率较低, 仍有危害性较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尚未得到治理;市、市(区)8两级突发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的精细度和准确率有待进一步 提高。9第三章 指导思想、规划原则与

15、目标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 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 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打造向世界展示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美窗口”目标定位,坚持人民至上、生命 至上,依靠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着力构建科学高效的地质灾害“ 风险、隐患”双控新机制,全面推进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 力现代化建设,为苏州构建发展新格局提供保障。二、规划原则1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发展理念,把保护人民群众生 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健全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 着力提升地 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

16、损失。2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坚持预防为主,加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等基础性 工作, 提升地质灾害防范能力。加大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力度,逐 步消减隐患点存量, 从源头上管控地质灾害风险。3 分级负责, 形成合力在市委的统一领导下,各级政府分级负责,承担主体责任, 健全完善属地为主、条块结合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机制。自然资源10部门牵头抓总, 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 协调配合,形成地质灾害 防治工作合力。4 科技创新, 发挥实效强化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 加快先进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 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大力推广运用大数据、物联 网、激光雷达、 InSAR 等新技术、新方法,充分发挥 “

17、人防+技 防”优势和实效。三、规划目标1总体目标以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 以降低地质灾害综合 风险水平为总目标, 不断健全地质灾害风险综合防控体系,持续 推进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和能力建设, 构建 分区分类分级的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新格局,形成地质灾害“风险、 隐患”双控管理新机制。2具体目标大幅提高调查评价精度。完成 5 个市(区) 的地质灾害风险 普查和 1 1 万突发地质灾害精细调查,推动建立地质灾害“风 险、隐患”双控新机制。明显提升监测预警能力。地面沉降监测网络进一步优化,并 常态化运行;群测群防体系进一步完善;推进突发地质灾害专业 监测站建设,进一步完善群专结

18、合的突发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市、 市(区) 两级突发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精细度和准确率进一步11提高。持续降低灾害风险水平。大部分地区地面沉降速率控制在 10 毫米/年以内;完成 6 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工程治理和 3 处隐患点 搬迁避让,新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及时治理或者纳入群测群防工 作体系予以防控;加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力度,从源头上控制 或降低地质灾害风险。不断完善综合管理体系。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制度进一步完善; 深化开展地面沉降防控技术研究;更新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系统, 提升地质灾害防治的信息化水平;地质灾害防治科普宣传教育水 平进一步提升,加大地质灾害防治业务培训力度,参训人数不低于 400

19、人次。专栏 1:苏州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重点指标表序 号类别工作内容数量单位数量市 ( 区 )指标属性1调查 评价地质灾害风险普查( 1:5 万)个5张家港市、常熟市、昆山市、 吴中区、 高 新区(虎丘区)约束性地质灾害精细调查( 1:1 万)个5张家港市、常熟市、昆山市、吴中区、 高 新区(虎丘区)约束性2监测 预警突发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 警年5苏州市约束性突发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站处1吴中区约束性地面沉降监测站升级、维护 更新处90张家港市、常熟市、 相城区、工业园区、 吴江区、昆山市、太仓市预期性水准测量公里140常熟市、太仓市、吴 江市预期性12专栏 1:苏州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

20、”规划重点指标表序 号类别工作内容数量单位数量市 ( 区 )指标属性高精度 InSAR 监测平方公里8657.32苏州市约束性3综合 治理地质灾害工程治理处6张家港市、吴中区约束性地质灾害搬迁避让处3张家港市约束性地面沉降速率毫米/年10苏州市大部分地区预期性4综合 防灾 能力地质灾害防治业务培训人次400苏州市预期性地面沉降防控技术研究项1吴江区预期性13第四章 地质灾害易发区与防治区划一、地质灾害易发区根据全市地质灾害孕灾条件、类型、发育现状, 将全市地质 灾害易发区划分为地面沉降与地裂缝、滑坡与崩塌、地面塌陷、 特殊类土(软土、砂土) 灾害 4 类,易发区等级划分为高、中、 低 3 级。

21、1地面沉降与地裂缝易发区地面沉降易发区主要分布在平原区,总面积 6567.8 平方千 米, 其中高易发区面积 302.0 平方千米,中易发区面积2388.0 平 方千米, 低易发区面积 3877.8 平方千米。地裂缝易发区分布在张家港市西南部,总面积 118.3 平方千米,全部为低易发区2滑坡与崩塌易发区滑坡与崩塌易发区主要分布在高新区(虎丘区) 和吴中区的 环太湖低山丘陵区, 以及张家港市、常熟市等地的山体分布区, 面积 231.1 平方千米。其中, 中易发区面积 116.1 平方千米, 低 易发区面积 115.0 平方千米。3地面塌陷易发区岩溶塌陷易发区主要分布在吴中区光福镇、金庭镇、胥口

22、镇、 木渎镇,昆山市巴城镇、玉山镇,常熟市尚湖镇、梅李镇、碧溪 街道以及张家港市西、南部等隐伏岩溶分布区, 总面积 478.1 平14方千米。其中,中易发区面积 16.5 平方千米,低易发区面积 461.6 平方千米。采空塌陷地质灾害易发区主要分布在光福镇西碛山、谭山以 及东渚镇-通安镇大阳山一带等黄铁矿、高岭土矿开采区,面积 16.1 平方千米。其中,高易发区面积 15.6 平方千米, 中易发区面 积 0.5 平方千米。4特殊类土灾害易发区特殊类土(软土、砂土)灾害易发区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 其中,软土灾害易发区面积 5888.0 平方千米,砂土灾害易发区面 积 6094.0 平方千米;全部

23、为低易发区。二、地质灾害防治区划根据全市地质灾害现状、易发区分布以及人类活动特点,将 全市划分为 4 个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和 2 个地质灾害一般防治区。(一) 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I)1环太湖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I1 )主要分布在苏州西部环太湖的阳山、凤凰山、鹿山、天平山、 西碛山、谭山、玄墓山、米堆山、穹窿山、七子山、缥缈峰和东 山等低山丘陵和高亢平原区, 总面积 380.0 平方千米。主要防治灾种: 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地面沉降。重点防治措施: 开展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和 1:1 万突发地质灾 害精细调查, 健全群测群防网络;加快地质灾害隐患治理,治理15核销 4 处隐患点;严格实施深层地下

24、水禁采措施;加强地下水、 地面沉降动态监测; 严格落实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2、西部平原重点防治区(I2 )主要包括相城区、姑苏区、工业园区、吴中区东部以及吴江 区等区域,总面积 1579.6 平方千米。主要防治灾种: 地面沉降、滑坡、崩塌、特殊类土灾害。重点防治措施: 加强地下水、地面沉降动态监测;健全完善 群测群防网络;严格实施深层地下水禁采措施;严格落实地质灾 害危险性评估制度。3、张家港- 常熟- 昆山重点防治区(I3 )主要包括张家港香山、长山、凤凰山、鸷山, 常熟虞山、茅 家山、殿山,昆山玉山等低山丘陵区,总面积 18.2 平方千米。主要防治灾种: 滑坡、崩塌、地面塌陷。重点防治

25、措施: 开展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和 1 :1 万突发地质 灾害隐患精细调查,健全群测群防网络; 加快地质灾害隐患治理, 治理核销 2 处隐患点;严格实施深层地下水禁采措施;严格落实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4 、沿江平原地面沉降重点防治区(I4 )主要包括张家港市、常熟市、太仓市等东部沿江平原区, 以 及昆山市东部平原区,总面积 1093.7 平方千米。主要防治灾种: 地面沉降、特殊类土灾害。16重点防治措施: 加强地下水、地面沉降动态监测;严格实施 深层地下水禁采措施;严格落实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二) 地质灾害一般防治区(II)环太湖平原一般防治区, 总面积 667.9 平方千米;该区地貌

26、 类型有高亢平原、滨湖滩地和湖荡平原,主要防治灾种为地面沉 降、特殊类土灾害、岩溶塌陷,重点防治措施包括加强地下水、 地面沉降动态监测; 严格实施深层地下水禁采措施和地质灾害危 险性评估。中部平原一般防治区,总面积 2828.3 平方千米;地貌类型有 河网平原、湖荡平原, 主要防治灾种为地面沉降、地裂缝、 特殊 类土灾害,重点防治措施包括加强地下水、地面沉降动态监测, 完成地裂缝灾害隐患点避险移民搬迁;严格实施深层地下水禁采 措施;严格落实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17第五章 地质灾害防治任务一、 有序推进调查评价1全面实施风险普查按照江苏省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实施方案规定的时序进度 全面实施张家港

27、市、常熟市、昆山市、 吴中区、高新区(虎丘区) 等 5 个市(区) 的地质灾害风险普查, 查明地质灾害风险底数以 及防灾减灾资源和能力,推动地质灾害防控模式由隐患防控向 “风险、隐患”双控转变。2着力强化精细调查综合运用无人机、高分辨率多光谱光学影像遥感、InSAR 、 三维激光扫描测量、三维倾斜摄影测量等新技术,部署开展张家 港市、常熟市、昆山市、吴中区、高新区(虎丘区)等 5 个市(区) 1 1 万突发地质灾害精细调查, 进一步查清滑坡、崩塌地质灾害 隐患点的类型、规模、结构、承灾体等要素。3滚动开展年度 “三查”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部署下, 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统筹协调, 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

28、,年度滚动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汛前排查、 汛中巡查、汛后复查工作,及时发现、掌握隐患点的变化情况, 同步更新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信息。二、 持续提升监测预警能力1 不断完善群专结合的突发地质灾害监测网络18加强群测群防员遴选和技能培训,提高地质灾害早期识别能 力, 充分发挥其地质灾害防治“第一道防线”作用。 对基层群测 群防员,给予适当经济补助。大力推广普及普适型专业化监测设 备, 在地质灾害隐患点群测群防全覆盖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专业 监测比例,综合运用“人防+技防”,加密群专结合的突发地质灾 害监测网络。2 不断增强突发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水平全面加强市、 市(区) 两级自然资源和规划、气象部门

29、的合 作, 推进突发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系统建设,健全完善突发地 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联动机制, 高水平实现全市低山丘陵区突发 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全覆盖。拓宽预警信息投送渠道, 提升市、 市(区) 两级突发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的精准度。3 不断优化空天地一体化的地面沉降监测有序实施地面沉降自动化监测站的升级和日常维护, 其中升 级 10 处、完成维护 90 处,实现地面沉降监测自动化监测全覆盖。 继续加强 InSAR 、GNSS、水准测量、基岩标分层标等在地面沉 降监测中的应用,在重点区开展 等水准测量 140 千米。进一步 加大监测网络日常维护和运行的经费投入,确保地面沉降监测常 态化开展。

30、三、 切实加大综合治理力度1 大力实施工程治理和搬迁避让加快推进现存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工程治理,实施完成6 处危19险程度高和危害程度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对不宜采取工 程治理的, 采取异地搬迁,主动避让, 力争完成 3 处地质灾害隐 患点移民搬迁避让。2 深化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综合防控按照江苏省地面沉降控制区划分方案(苏国土资2017 56 号) 的相关要求,多部门联合,分区落实地面沉降防控措施; 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加强地面沉降成因机理、监控技术等方面 的科研工作,实现地面沉降和地裂缝风险可防可控。到规划期末, 全市地面沉降平均速率力争控制在 10 毫米/年以内,地裂缝活动 性得到有效控制

31、。四、 着力强化防灾基础建设1 全面健全专业化技术支撑体系全面加强市、 市(区) 两级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机构和专 家队伍建设, 健全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专业技术人员隐患点联系和 驻守制度,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的专业化水平。深化地质灾害成因 机理等方面的基础研究,推动形成标志性的技术成果,促进地质 灾害精准防治。2 努力提升信息化基础保障能力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 依托全省地质灾害防 治管理系统和全市自然资源“一张图”等数字平台,实现各类资 源和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充分互通,提高地质灾害数据的获取、 处20理、 分析、风险辨识能力, 为地质灾害智慧防灾提供信息化基础 支撑。3 严格落实精细化防

32、灾减灾制度严格执行汛期24 小时值班值守、领导带班、每日“零报告” 等制度,加强险(灾)情速报,提高信息报送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严格落实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 继续推进各类开发园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域评估并做好区域评 估成果的查询应用; 按照省级审批下放要求,加强地质灾害防治 单位资质管理。4 广泛开展常态化宣传培训活动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地质灾害知识科普宣传, 强化人民群众 防灾减灾安全意识; 持续提高公众的自救互救技能。有计划地组 织各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群测群防员进行地质灾害防治业务 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基础理论知识、灾害前兆识别、监测预警响 应、临灾避险转移以及

33、灾害信息报送等,累计参训人数不少于 400 人次。积极组织开展各类应急演练,提升全社会应对突发地质灾 害的能力。21第六章 资金筹措和效益分析一、资金筹措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有关规定, 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 (隐患) 的防治经费, 主要包括预防、应急、治理及工程维护费 用, 由政府承担,列入地方人民政府的财政预算。因工程建设等 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隐患),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 则,由引发的责任单位、产权人或者其他行为人承担地质灾害(隐 患) 的预防、险情早期处置、 治理和工程维护费用; 行为人无力 治理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治理,行为人承担相应的法律 责任。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

34、程的建设单位承担配套地质灾害 防治工程的建设费用; 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交付使用后由 产权人或者实际使用人承担配套防治工程的维护费用。各市(区) 政府应积极推进本辖区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编 制、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地质灾害隐患点“三查”、风险 普查、精细调查、专业监测、工程治理及后续维护管养、搬迁避 让工程、综合能力建设等经费落实,确保政府责任的地质灾害隐 患点监测预防和工程治理落到实处; 督促开发商、业主或物业管 理单位等非政府责任单位落实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预防措施和 工程治理项目。 市(区) 相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每年向市财政申 报本部门地质灾害预防、治理、应急、信息化建设等防治工

35、作资22金计划, 保障本部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顺利开展。二、效益分析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是预防和治理地质灾害的长远计划, 是对 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统筹部署,将推动我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进一步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目标迈进。本规划实施后, 将进一步完善全市地质灾害防治综合体系, 逐步消除和全面防控已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 最大限度地避免 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同时,将有效恢复、 改善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与景观,提升城市公共安全,保障苏州 市 “生态之城、宜居之城、善治之城”建设。23第七章 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统一领导, 坚持“分级负责, 属 地管理”的

36、原则,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 社会参与、法制保障”的地质灾害防治新格局, 全面落实政府主 导、行业共治、全民参与的防治管理机制。 各部门严格落实职责 分工,各司其职、加强沟通、联动高效。二、 加强经费保障建立政府、社会和责任单位共同参与的地质灾害防治机制。 各地要统筹多层次、多领域资金投入, 建立市场化、多元化地质 灾害工程治理和避险移民搬迁资金投入机制,坚持共享发展理念, 鼓励社会资金参与, 推动本规划确定的目标和防治任务落实落地。 加强资金监督监管,专款专用、不被挪用、廉洁防灾。三、加强考核评估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的考核机制, 加强规划实施过程的监测分 析,定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跟踪督查和动态考核,并及时根据 督查考核结果进行整改落实,适时开展规划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 提升规划实施成效。24第八章 附则本规划自苏州市人民政府批准之日起实施。本规划由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负责解释。本规划未尽事宜,按国家、江苏省、苏州市有关规定执行。2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其他杂项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