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淮安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4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淮安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二二二年二月目 录第一章 总则1第二章 地质灾害防治现状和形势 3第三章 指导思想、规划原则与目标 10第四章 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防治区划 13第五章 地质灾害防治任务与重点工程 18第六章 经费概算 24第七章 保障措施 25第八章 附则27附件:1 、淮安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附图 附图 1 淮安市崩塌、滑坡灾害分布图附图 2附图 3附图 4附图 5附图 6附图 7附图 8附图 9淮安市地面沉降灾害分布图淮安市特殊类岩土(软土)厚度分布图淮安市特殊类岩土(砂土)厚度分布图淮安市地面沉降灾害易发区分布图淮安市崩塌、滑坡灾害易发区分布图淮安市岩溶塌陷灾害易发
2、区分布图淮安市特殊类土(软土)灾害易发区分布图淮安市特殊类土(砂土)灾害易发区分布图附图 10 淮安市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图附图 11 淮安市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图2 、淮安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附表附表 1 淮安市 2020 年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隐患点一览表 附表 2 淮安市地质灾害易发分区说明表附表 3 淮安市地质灾害防治区划说明表附表 4 淮安市 2021-2025 年地质灾害治理规划一览表附表 5 淮安市 2021-2025 年地质灾害防治重大工程与重点项目表第一章 总则一、目的为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科学部署“十四五”期间全 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不断提升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水平,制定
3、 本规划。本规划所称地质灾害, 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 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地面沉降、地面塌陷、 特殊类土(软土、砂土) 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二、依据(一)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 防治工作的决定;(二) 江苏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江苏省地质灾害综 合治理和避险移民搬迁工程实施方案江苏省地质灾害防治 “十四五”规划;(三) 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淮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淮安市 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以及其它相关行业规划;(四)有关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五)江苏省低山丘陵、隐伏岩溶区 1 5 万地质灾害详 细调查报告、淮安城市
4、地质调查报告等。1三、适用范围本规划的适用范围包括淮安市所辖行政区域,面积 10030 平方千米。四、规划期限和基准年本规划以 2020 年为规划基准年,规划期 2021-2025 年。2第二章 地质灾害防治现状和形势一、地质灾害现状淮安市地处黄淮平原和江淮平原, 境内有低山、岗地、平 原、河湖圩区等多种地貌。全市地质灾害种类较多, 主要有崩 塌、滑坡、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特殊类土(软土、砂土) 灾 害。(一) 崩塌、滑坡截至 2020 年底,全市共有滑坡、崩塌地质灾害隐患点 34 处(附表 1,附图 1 ) ,其中滑坡 12 处、崩塌 22 处, 规模均 为小型, 分布在洪泽区和盱眙县境内,
5、 主要位于老子山镇、盱 城街道、河桥镇、仇集镇、王店镇、天泉湖镇的低山丘陵地带。“十三五”期间, 全市共发生滑坡灾(险) 情 4 起,其中 洪泽区 1 起,盱眙县 3 起,未造成人员伤亡。(二)地面沉降淮安市的地面沉降按诱因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深层地下 水开采, 第二类是地下开采石盐和芒硝。因深层地下水开采引发的地面沉降主要分布在淮安市平 原地区,截至 2020 年底,累计沉降量大于 50 毫米的沉降区域 主要位于淮安市区-涟水县-苏嘴镇一线的废黄河两侧地区、洪 泽湖北部的高家堰镇北部区域、涟水县北部涟城街道-红窑镇 一带区域以及东北部的唐集镇和石湖镇附近区域; 沉降中心主3要位于涟水县城周边
6、和南集镇,最大累计沉降量超过 100 毫米。 “十三五”期间, 全市仅涟水县东北部唐集镇、石湖镇和淮阴 区高家堰镇北部沉降速率存在超过 30 毫米/年地区,其他地区 沉降速率基本都小于 10 毫米/年。另外, 随着全市深层地下水 的控制开采,地面沉降整体趋缓。因地下开采石盐和芒硝引发的地面沉降主要分布在淮安 盐盆和洪泽盐盆两大开采区,位于淮安区城东街道和石塘镇、 清江浦区黄码镇、淮阴区高家堰镇、洪泽区西顺河镇。截至 2020 年底,淮安盐盆累计沉降量基本在 50 毫米以下; 洪泽盐盆最 大累计沉降量超过 100 毫米, 沉降中心位于高家堰镇。“十三 五”期间,两大盐盆仅高家堰镇部分地区沉降速率
7、超过 30 毫 米/年,其余区域基本都小于 10 毫米/年。( 三)地面塌陷淮安市地面塌陷主要是指岩溶塌陷。淮安市涟水县岔庙镇 -淮阴区塘河堆一带以及盱眙县官滩镇- 盱城街道- 古桑街道一 带的山前地带, 浅层分布有震旦系灰岩, 见有溶蚀现象, 局部 地段岩溶地下水发育,有发生岩溶地面塌陷的可能性。“十三五”期间, 全市未发生岩溶塌陷险(灾)情。( 四 )特殊类土 (软土、砂土)1软土淮安市软土较为发育,岩性以淤泥、淤泥质粘性土为主, 主要分布在涟水县、淮安区北部和东部、淮阴区南部、洪泽区4沿洪泽湖一带地区、金湖县白马湖-高邮湖一带地区、盱眙县 管仲镇洪泽湖- 陡湖的沿湖(河)地带、河桥镇的沿
8、河地带以及 官滩镇 三河农场穆店镇沿湖地带等地,厚度一般小于 10 米,仅苏嘴镇和流均镇附近部分地区大于 10 米。软土因其高 压缩性、低承载力等特性,在附加荷载等作用下易产生地面变 形, 影响建筑物正常使用, 甚至导致建(构) 筑物功能破坏而 无法使用等,威胁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2砂土淮安市砂土较为发育, 岩性以粉土、粉砂为主,主要分布 在涟水县、淮安城市规划区大部分地区、金湖县西部地区、盱 眙县淮河心滩和边滩地带,厚度一般小于 10 米, 仅废黄河两 侧有部分地区大于 10 米。砂土在强烈震动(地震、人工振动) 作用下可能发生砂土液化,导致建筑物损坏; 当在砂土层中进 行开挖、切坡活动时可
9、能出现渗透变形(如边坡涌砂、底部突 涌)、边坡不稳等问题。二、地质灾害防治成效“十三五”以来, 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自然资源部门的坚 强领导下,全市自然资源系统认真履职尽责, 相关部门密切协 作配合,基层干部群众齐心协力,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明显 成效。1地质灾害调查基础扎实,支撑防灾成效明显。地质灾害年度“三查”形成常态。“十三五”期间,全市5按年度开展主汛前全部重要隐患点核查,汛中高风险区段的巡 查和应急调查, 汛后及时复查, 实现了地质灾害隐患动态管理, 为每年汛前防灾提供保障。突发地质灾害调查精度明显提高。“十三五”期间, 全市 低山丘陵区、隐伏岩溶覆盖区 1:5 万突发地质灾害隐患详
10、细调 查实现全覆盖,进一步摸清了隐患点情况,并将新发现的隐患 点及时纳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体系,予以防控。在此基础上, 探索开展了突发地质灾害成因机理方面的科学研究,进一步深 化了认识。地质灾害精细调查和风险评估试点工作有序开展。“十三 五”期间,部署完成了盱眙县第一山 1 1 万突发地质灾害精 细调查和风险评估试点工作, 探索研究了大比例尺地质灾害调 查方法和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为全面推进突发地质灾害精细调 查和风险评估奠定了坚实基础。2人防技防科学结合,监测预警能力不断增强基本建成群专结合的突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坚持网格化管 理,落实市-县级市(区) -镇(街道) 三级防治工作责任制, 及时更
11、新、健全防灾信息, 做到任务到岗、责任到人、措施到 位,实现群测群防全覆盖。地面沉降监测网络进一步优化。淮安市构建了由 5 座基岩 标、 5 座地面沉降自动化监测站、 3 座光纤监测井、 145 个水准 监测点(地面标/墙角标) 、9 座 GPS 监测墩、 36 个地下水监6测点组成的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并实现自动化监测平稳运行监 测全覆盖, “十三五”期间实施水准测量线路超过 1200 千米, 基于 InSAR 、GNSS、精密水准测量、基岩标分层标和自动化 监测的空天地一体化地面沉降监测体系基本形成。3强化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力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十三五”期间, 按照灾情轻重缓急、分期分批实
12、施的原 则,对一批危害较为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了治理工程和 搬迁避让,完成了 5 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有效保护 350 多人 生命安全;投入搬迁资金 11.49 亿元,搬迁避让受威胁群众 2644 户。4科学防灾加快建设,防治工作体系不断完善。专业技术支撑能力进一步强化。加快推进市级地质灾害防 治技术支撑队伍建设, 组建了市级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指导专家 库,健全完善了专业技术力量隐患点驻守机制,提升地质灾害 防治专业化水平。创新举措推进地质灾害防范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立健 全了地质灾害汛期 24 小时值班、领导带班、灾险情速报、汛 期“零报告”等制度。加强地质灾害隐患风险源头防控, 完成
13、了 8 个开发区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域评估工作,并上线地质灾 害危险性区域评估查询服务平台。完善了重点时段突发地质灾 害气象风险预警发布工作机制,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制度化、信 息化、科学化。“十三五”期间, 淮安市通过网络、短信等手7段,累计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信息 10 余次、推送预警 短信 1 千多条。5 多措并举精准发力,防灾综合能力全面增强。宣传培训深入广泛开展。每年以“4.22 地球日”和、“5.12 防灾减灾日”等活动为契机, 广泛宣传普及地质灾害防治政策 法规和防灾避险常识, 增强全民地质灾害防范意识和避险自救 技能。累计举办市级地质灾害防治专题培训 18 次,参训 400 余人
14、次, 切实提高基层一线的地质灾害防治业务水平。地质灾害防治“五到位”要求, 深入推行。建立健全分级 负责、上下联动的地质灾害防治机制, 推动镇(街道) 全面落 实居民建房简要评估到位、群测群防员联系到位、隐患点组织 巡查到位、宣传材料发送到位以及预案和人员到位,强化防灾 关口前移。地质灾害“防”“救”协调配合机制初步形成。建立了市、 县两级自然资源和规划、应急管理等部门的协同联动机制,进 一步明确了职责分工,强化统筹兼顾、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做到即各司其职、又紧密协作, 实现有分有合、互相配合, 打 通地质灾害“防”“救”结点。三、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一) 自然客观条件依然复杂淮安市突发地质灾
15、害规模一般不大,但其隐蔽性强,传统 调查方法难以发现地质灾害早期变形迹象,一旦遭遇强降雨、8台风等极端天气, 可能导致滑坡、崩塌等灾害多发、频发。(二) 地质灾害监测有待进一步完善“十三五”期间, 淮安市盐矿开采区已基本建成地面沉降监 测网络,并定期开展高等级的地面沉降水准测量, 编制了淮安 市淮安盐盆和洪泽盐盆地面沉降监测项目年度报告。由于道路 建设、企业厂房建设等原因, 部分地面沉降动态监测网点已遭 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影响了监测系列资料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需要补充和修复监测站点。(三) 地质灾害调查精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十三五”期间,淮安市部署完成了盱眙县第一山 1 1 万突发地质灾害精细
16、调查和风险评估试点工作,但 1:5 万风 险普查和 1:1 万精细调查工作尚未全面推进, 难以有效支撑风 险管理工作以及为地质灾害风险预警提供精准化基础数据。(四) 地质灾害防治意识需进一步加强随着淮安市社会经济的发展, 影响地质环境的工程经济活 动越来越剧烈。群众对滑坡、崩塌、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及特 殊类岩土(软土、砂土) 灾害的危险性、危害性认识不足,防 灾意识需要进一步提高。9第三章 指导思想、规划原则与目标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重要精神,坚持人民至 上、生命至上, 坚持新发展理念, 充分依靠科技进步和管理创 新,
17、 以地质灾害风险调查、监测预警、综合治理、能力建设为 主线,建立科学高效的“风险、隐患”双控管理新机制,全面提 升地质灾害综合防御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淮 安市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坚实保障。二、 规划原则(一) 以人为本, 生命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 始终做到防 灾为了人民, 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激发全民防灾 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与能力, 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二) 预防为主, 防范风险着重加强地质灾害基础调查、 前期识别、 监测预警、风险 评估、工程防御等预防工作, 提升防范化解重大地质灾害风险 的能力,
18、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大局。(三) 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地质灾害防治应紧密结合淮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10体规划, 综合考虑不同地区的发展方向和特点,针对都市圈、 城市带、城镇居民密集地区、交通干线等开展重点防治工作, 重点抓好突发性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可能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 区域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四) 科技创新、讲求实效以地质灾害防治务实有效为前提, 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支撑 作用,推动常规方法与大数据、云计算、 物联网、激光雷达、 InSAR 等现代科学技术有机融合,鼓励开展地质灾害调查识别、 专业监测、预警预报等方面的技术创新,不断提升地质灾害防 治水平和实效。三、 规划 目标(一)总体目标以保护
19、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 以降低地质灾害综 合风险水平为总目标, 不断提高突发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精度, 全面提升监测预警水平,持续强化综合治理能力,不断推进防 灾能力建设,全面构建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双控管理新机制, 使全市各类地质灾害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二)具体目标1调查评价精度不断提高完成盱眙县和洪泽区等地区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和 1:1 万地质灾害精细调查。2监测预警水平全面提升11继续维护、完善地面沉降监测网络,维护更新现有地面沉 降自动化监测站, 继续开展常态化地面沉降监测, 并加强重点 地区的专项监测;继续完善群专结合的高质量突发性地质灾害 监测预警体系;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
20、报平台建设, 提升数 据收集能力、数据展示能力、综合分析研判能力。3综合治理能力持续强化完成 5 处突发性地质灾害隐患点工程治理工作;地面沉降 形势持续好转,涟水县东北部和洪泽盐盆等重点区域地面沉降 速率小于 20 毫米/年。4防灾能力建设不断推进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地质灾害管理制度、技术标准;深化开 展地面沉降防控技术研究;建设全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信息平 台,提升全市地质灾害防治科技水平;继续加强地质灾害防治 知识培训,业务培训 200 人次以上。专栏 1 淮安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重点指标表序 号类别指标名称单位目标指标属性1调查评价县(市、区)地质灾害风险普查个2约束性县(市、区)地质灾害 1:
21、1 万精细化调查个2约束性2监测预警地面沉降水准路线千米1100预期性地面沉降常态化监测次10预期性3综合治理滑坡、崩塌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工程处5预期性重点区域地面沉降速率毫米/年20预期性4防灾能力 建设地质灾害数据库更新个1约束性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系统建设个1预期性地质灾害防治业务培训人次200约束性12第四章 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防治区划一、地质灾害易发区依据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地质灾害类型、时空分布规律及 发展趋势,结合大气降水、人类活动强度等外动力条件, 将地 质灾害易发区划分为地面沉降、崩塌与滑坡、 地面塌陷、特殊 类土(软土、砂土) 地质灾害易发区。(一) 崩塌与滑坡灾害易发区崩塌与滑坡
22、灾害易发区主要分布在盱眙县和洪泽区老子 山镇丘陵、岗地一带区域,总面积约 631.1 平方千米。其中高 易发区面积约 3.9 平方千米,中易发区面积约 291.7 平方千米, 低易发区面积约 335.5 平方千米。(二) 地面沉降灾害易发区地面沉降灾害易发区分布在淮安市广大平原区,总面积约 7595.0 平方千米。其中,中易发区面积约 1196.9 平方千米,主 要分布于涟水县东胡集镇、唐集镇、石湖镇附近区域, 淮安市 淮阴区淮海街道西侧以及高家堰镇一带地区;低易发区面积约 6398.1 平方千米, 涟水县、盱眙县、淮阴区、洪泽区大部分地 区以及金湖县和淮安区全域。(三) 地面塌陷灾害易发区地
23、面塌陷易发区主要分布在涟水县岔庙镇- 淮阴区塘河堆 一带和盱眙县官滩镇- 盱城街道-古桑街道一带的山前地带, 总面13积约 232.4 平方千米。其中,中易发区面积约 17.3 平方千米, 主要分布在淮阴区徐庄-塘河堆一带;低易发区面积约 215.1 平 方千米。( 四 ) 特殊类土 (软土、砂土)灾害易发区软土灾害易发区主要分布在涟水县,淮安区北部和东部, 淮阴区南部, 洪泽区沿洪泽湖一带地区, 金湖县白马湖-高邮湖 一带地区, 盱眙县管仲镇洪泽湖- 陡湖的沿湖(河) 地带、河桥 镇的沿河地带以及官滩镇三河农场穆店镇沿湖地带,全部 为低易发区,面积约 5425.6 平方千米。砂土地质灾害易发
24、区分布在涟水县,淮安城市规划区大部 分地区, 金湖县西部地区, 盱眙县淮河心滩、边滩地带, 全部 为低易发区,面积约 5564.8 平方千米。二、地质灾害防治区划根据地质灾害发育现状、易发区分布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特 点,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以及国土空间总体规 划,将淮安市划分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地质灾害一般防治 区和地质灾害非防治区。(一) 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1涟水县东北部重点防治区( 1 )分布范围:涟水县唐集镇、石湖镇,面积约 113.3 平方千 米。防治灾种:地面沉降14重点防治措施: 加强地下水、地面沉降动态监测; 持续更 新、健全完善突发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严格控制深层地
25、下 水开采; 合理规划城市建(构) 筑物分布及密度; 严格落实地 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2淮安市中部重点防治区( 2 )( 1 ) 淮阴区-涟水县重点防治区 2 1分布范围:淮安市区-涟水县- 苏嘴镇一线的废黄河两侧地 区,洪泽湖北部的南陈集镇周边区域,涟水县北部涟城街道- 红窑镇一带区域以及东北部的唐集镇和石湖镇附近区域,面积 约 1007.6 平方千米。防治灾种:地面沉降重点防治措施: 加强地下水、地面沉降动态监测; 持续更 新、健全完善突发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严格控制深层地下 水开采; 合理规划城市建(构) 筑物分布及密度; 严格落实地 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2)淮阴区徐庄-塘河堆重
26、点防治区 22分布范围:淮阴区徐庄-塘河堆一带,面积约 17.3 平方千 米。防治灾种:岩溶塌陷、地面沉降重点防治措施: 加强地下水、地面沉降动态监测; 持续更 新、健全完善突发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严格控制深层地下 水开采; 合理规划城市建(构) 筑物分布及密度; 严格落实地15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3)高家堰-西顺河镇重点防治区( 23 ) 防治灾种:地面沉降分布范围:主要分布于淮阴区高家堰镇和洪泽区西顺河 镇,面积约 38.7 平方千米。重点防治措施: 加强地下水、地面沉降动态监测; 严格控 制深层地下水和地下石盐、芒硝开采;合理规划城市建(构) 筑物分布及密度; 严格落实地质灾害危险
27、性评估制度。3 盱眙县重点防治区( 3 )防治灾种:崩塌、滑坡分布范围:主要分布于盱眙县低山丘陵区,面积约 295.6 平方千米。重点防治措施: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调普查和 1:1 万突发地 质灾害隐患精细调查, 及时更新、健全完善突发地质灾害群测 群防网络;推进加快地质灾害隐患点工程治理,完成 5 处隐患 点治理; 严格落实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二) 地质灾害一般防治区1涟水县东北部一般防治区( 1 )分布范围: 分布于涟水县东北部东胡集镇、大东镇、黄营、 南集镇周边区域, 面积约 491.8 平方千米。防治灾种: 地面沉降、岩溶塌陷、特殊类土(软土、砂土) 重点防治措施: 加强地下水、地面
28、沉降动态监测; 严格控16制深层地下水开采;严格落实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2淮阴区北部一般防治区( 2 )分布范围:分布于淮阴区北部、涟水县岔庙镇- 陈师镇-保 滩镇一线以西地区,面积约 1579.5 平方千米。防治灾种:地面沉降、特殊类土(软土、砂土)重点防治措施: 加强地下水、地面沉降动态监测; 严格控 制深层地下水开采;严格落实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3淮安区南部一般防治区( 3 )分布范围:分布于淮安区南部、洪泽区、金湖县以及盱眙 县淮河以南平原地带,面积约 3383.3 平方千米。防治灾种:地面沉降、特殊类土(软土、砂土) 、岩溶塌 陷、崩塌、滑坡重点防治措施: 加强地下水、地面沉
29、降动态监测; 持续更 新、健全完善突发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严格控制深层地下 水开采; 严格落实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4淮河以北一般防治区( 4 )分布范围:分布于盱眙县淮河以北一带地区,面积约 516.8 平方千米。防治灾种:地面沉降、特殊类土(软土、砂土)重点防治措施: 加强地下水、地面沉降动态监测; 严格控 制深层地下水开采;严格落实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17第五章 地质灾害防治任务与重点工程一、地质灾害防治任务(一) 有序推进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工作1滚动开展年度“三查”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部署下, 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统筹协 调,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 按年度滚动开展年度地质灾害隐 患
30、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复查工作, 及时发现掌握隐患点 的变化情况,同步更新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信息。2全面实施风险普查与精细化调查根据江苏省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实施方案, 全面完成盱 眙县和洪泽区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和 1:1 万地质灾害精细调 查。重点查明崩塌、滑坡、地面塌陷致灾因子和重要承灾体信 息,摸清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底数, 科学划分地质灾害风险级别, 合理划定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推进防控方式由隐患防控逐步 向“风险、隐患”双控转变。(二) 持续提升监测预警能力1不断完善群专结合的突发地灾害监测预警网络加强群测群防员遴选和技能培训,提高地质灾害早期识别 能力, 充分发挥其地质灾害防治“第一
31、道防线”作用。对基层 群测群防员, 给予适当经济补助。大力推广普及普适性专业化 监测设备,在地质灾害隐患点群测群防全覆盖的基础上,不断 提高专业监测比例,综合运用“人防+技防”,加密群专结合18的突发地灾害监测网络。2、不断增强突发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水平强化市、县两级自然资源和规划、气象部门的合作, 推进 突发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预报网络建设,健全完善突发地质 灾害气象风险预警联动机制, 高水平实现全市低山丘陵区突发 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预报全覆盖。升级优化预警模型,细分 预警网格,拓宽预警信息投送渠道, 提升市、县两级突发地质 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的精细度和准确率。3不断优化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完
32、善、维护已有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加强水准点、 GPS 监 测点尤其是地面沉降自动化监测站等监测设施保护力度,加强 对地面沉陷监测网和地下水水质监测网的优化、补充, 确保监 测工作长期有效开展。充分利用基础测绘成果,采用精密水准 测量、基岩标分层标、自动化、 InSAR 等多种技术手段继续开 展常态化地面沉降监测,为政府及有关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 据。(三) 切实加大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力度1深入开展地质灾害综合治理确保国家自然灾害九项重点工程的顺利推进, 依据江苏 省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和避险移民搬迁工程实施方案相关任 务,以最大限度减少受灾害威胁人员为目标, 大力开展地质灾 害综合治理工程。统筹协调好国
33、土空间规划、土地整治、生态19保护修复、城镇化改造、重大工程建设等工作。至规划期末, 完成全市 5 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工程治理。2加大地下矿产和地下水的开采管控力度淮安市两大盐盆需严格按照矿山开发利用方案进行石盐、 芒硝矿的开采;广大平原区需合理配臵水资源,优先使用地表 水, 控制地下水开采量, 减轻地面沉降危害。至规划期末, 涟 水县东北部和洪泽盐盆等重点区域沉降速率控制在 20 毫米/年 以内。(四) 着力强化防灾能力基础建设1建立健全地质灾害应急联动机制进一步落实各部门在地质灾害“防”“救”工作上的分工, 强化统筹兼顾、资源共享, 做到各司其职、协调联动。实现各 级部门互相配合、紧密协作
34、, 形成全面、高效、畅通的地质灾 害应急联动机制,不断提升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和应急工作水 平,完善淮安市地质灾害应急支撑体系。2加强应急值守和信息报送严格落实汛期应急值守工作制度, 不断提高应急值守信息 化与自动化水平, 全面提升应急处臵的科学化、标准化、规范 化水平; 严格落实险(灾) 情速报和汛期零报告制度, 确保信 息报送的时效性和准确性。3强化技术保障能力建设推进淮安市地质灾害技术装备保障能力建设, 配臵空间数20据采集、数据传输网络、应急调查、应急监测等地质灾害专业 装备, 提升调查监测数据获取能力和数据精度,形成快速部署 能力。4强化专业人员业务能力培训不断壮大地质灾害防治人才队伍,
35、提升专业人员管理水 平、技术水平、决策能力、综合素质, 用新方法、新技术不断 提升地质灾害隐患识别、临灾避险、监测预警、信息报送、调 查评价、 风险管控、综合治理等地质灾害防治业务水平, 规划 期内累计参训不少于 200 人次。5加强地质灾害科普宣传加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宣传教育, 提高政府部门、企业和 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 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使地质灾害防 治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淮安市各级政府和部门均应制订地 质灾害防灾知识科普宣传计划,全面提高地质灾害防灾、抗灾 的水平与能力。6提升信息化基础保障能力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 依托全省地质灾害 防治管理系统和全市自然资源“一张图
36、”等信息系统, 加快建 设市级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各类资源和地质灾害 防治信息的充分互联互通,提高地质灾害数据的获取、处理、 分析以及风险辨识能力, 为智慧防灾提供信息化基础保障。21二、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工程根据“十四五”期间地质灾害防治任务,规划确定了地质灾 害基础调查工程、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程、滑坡、崩塌和地面 沉降监测和监测网络优化、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基础保障能力 建设等 4 项重点工程(专栏 2), 通过实施以上重点工程,基 本可以完成本次规划指标,全面提升全市地质灾害综合防御水 平。规划重点工程的部署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实现精细化调查全覆盖。1 1 万突发地质灾害精细调 查是
37、一项针对突发性地质灾害,利用空、地多种调查技术开展 的大比例尺精细调查。我市拟在“十四五”期间完成盱眙县和 洪泽区 2 个县(区)重点防治区内的 1 1 万突发地质灾害精 细调查。二是统筹协同推进相关工作。把地质灾害工程治理和避险 移民搬迁与国土空间规划、土地整治、生态保护修复、城镇化 改造、重大工程建设以及新农村建设等结合起来, 确保地质灾 害综合治理项目落地见效,统筹兼顾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恢 复,促进工程治理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有效削减地质灾害隐患 存量。三是探索风险隐患双控管理机制。根据国务院第一次自然 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统一部署,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估 与区划工作。既要管住已有地质
38、灾害隐患点, 又要管住地质灾22害风险区,逐步转变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理念和方式,推进防控方式由以往单一的“隐患点防控”向“隐患点+风险区双控” 转变,全面提升地质灾害综合防范能力。专栏 2 淮安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重点工程表序 号重点工程重点项目主要工作内容实施时间1地质灾害基础 调查工程地质灾害风 险普查完成盱眙县和洪泽区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全面掌握地质灾害风险底数,建立地质灾害风险普查数据库20212022地质灾害精 细化调查开展盱眙县和洪泽区 1:1 万精细化调查评价,进一步摸清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底数,科学划定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推进防控方式由“隐患点防控”逐步向“隐患点+风险区双控”
39、转变202120252地质灾害综合 治理工程地质灾害综 合治理工程完成 5 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工程治 理202120253滑坡、崩塌和地面沉降监测与监测网络优化地面沉降水 准测量1100 千米20212025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完善优化完善、维护已有地面沉降监测网络, 加强水准点、 GPS 监测点尤其是地面沉降自动化监测站等监测设施保护力度,加强对地面沉陷监测网和地下水水质监测网的优化、补充2021-20254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基础保障能力建设更新地质灾害隐患点数据库,建设市级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信息平台,完善地质灾害监测信息网和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域评估查询服务平台2021202523第六章 经费概算参照
40、以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际支出及同类工程项目实 施所需经费, 概算“十四五”期间地质灾害防治总经费约 2580 万元。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经费 700 万元, 其中,地质灾害风险普 查与 1:1 万地质灾害精细化调查经费 600 万元,地质灾害年度 排查工作经费 100 万元。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经费 680 万元。其中,群测群防体系建 设经费 80 万元;水准路线和基岩标等设施完善修复经费 100 万元;地面沉降常态化监测经费 500 万元。地质灾害综合治理经费 1000 万元, 主要用于地质灾害隐 患点工程治理。地质灾害防治综合能力建设经费 200 万元。其中, 市级地 质灾害防治管理信息平台建设经
41、费 100 万元, 地质灾害基础研 究经费 50 万元,宣传与培训活动经费 50 万元。24第七章 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和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地质灾害防治 工作的严峻性、复杂性和长期性, 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 至上, 不断强化各级政府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主体责任 地位, 建立健全 “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 与、法制保障” 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新格局, 全面落实政府 主导、行业共治、全民参与的防治管理机制。各级政府加强 组织领导,加强协调沟通,制定政策措施,明确责任分工, 密切协作、齐抓共管, 形成工作合力, 确保地质灾害防抗救 各项工作无缝对接。二、加强经费保
42、障各级政府要不断加大地质灾害防治经费投入力度, 将地 质灾害防治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同时鼓励社会资金 参与, 积极探索“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开发式 管理、市场化运作”的地质灾害防治新模式, 切实保障地质 灾害防治任务与重点工程的完成, 不断提高地质灾害综合防 御水平和能力。三、加强考核评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不断建立健全规划实施考核和 动态评估机制, 制定实施方案和年度防治方案, 将地质灾害 防治任务与重点工程进行细化分解,并逐年落实。25四、加强宣传教育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将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科学 知识纳入宣传教育计划, 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宣传画、 网络等形式, 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教育 活动, 普及地质灾害识灾、防灾、灾情报告、避险自救互救 等知识, 让地质灾害防治知识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 全 面增强公众的地质灾害防范意识, 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地质 灾害防治的良好氛围。26第八章 附则本规划自淮安市人民政府批准之日起实施。 本规划由淮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负责解释。本规划未尽事宜, 按国家、江苏省、淮安市有关规定执 行。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