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岭市地质灾害防治 “十四五”规划.docx

上传人:山*** 文档编号:97745939 上传时间:2024-06-25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137.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温岭市地质灾害防治 “十四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温岭市地质灾害防治 “十四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温岭市地质灾害防治 “十四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岭市地质灾害防治 “十四五”规划.docx(5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温岭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 ”规划二二一年九月目 录一、现状与形势1(一) 经济社会发展概况1(二) 地质灾害概况2(三) 地质灾害防治现状3(四) 面临形势5二、总体要求7(一) 指导思想7(二) 基本原则7(三) 规划目标8三、加强地质灾害“三区一点”管理10(一) 地质灾害易发区10(二) 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12(三) 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14(四) 地质灾害隐患点15四、地质灾害五大体系建设和重点工程16(一) 地质灾害调查监测体系建设和重点工程16(二) 地质灾害预警应急体系建设和重点工程18(三) 地质灾害综合治理体系建设和重点工程19(四) 地质灾害数智管理体系建设和重点工程20(

2、五) 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和重点工程20五、保障措施21(一) 强化组织领导21(二) 加强监督考核21(三) 加强资金保障21(四) 加强宣传引导22附表:附表 1 :温岭市地质灾害隐患点一览表附表 2 :温岭市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一览表附表 3 :温岭市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说明表附表 4 :温岭市地面沉降易发程度分区说明表附表 5 :温岭市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说明表附表 6 :温岭市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镇和重点防治村一览表附表 7 :温岭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重点工程 (项目) 一览表附图:附图 1 :温岭市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隐患点分布图附图 2 :温岭市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图附图 3 :温岭

3、市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分布图附图 4 :温岭市“十四五”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工程部署图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 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工作系列重要论述 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 限度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依据地质灾 害防治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浙江省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浙江 省地质勘查“十四五”规划台州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 温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 O 三五年远景 目标纲要等法规和文件,制定温岭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

4、五”规 划 (以下简称规划) 。本规划是浙江省和台州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体系 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规范温岭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 依法开展和监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依据。规划基准年为 2020 年, 目标年为 2025 年,规划期为 2021 年至2025 年。一、现状与形势(一) 经济社会发展概况温岭市地处浙江省东南沿海、长三角地区的南翼、台州湾以南, 行政区隶属台州市。温岭东濒东海,南连玉环,西邻乐清及乐清湾, 北接台州市黄岩区和路桥区,地理坐标东经 12009501214400, 北纬 281245283202,陆域面积 963.88 平方千米,海域面积 1079平方

5、千米,滩涂面积 118. 1 平方千米,大小岛屿 170 个,海岸线总长1317 千米,辖 5 个街道,11 个镇及温岭东部新区,83 个社区 (居) 委会,579 个行政村。温岭市 2020 年常住人 口 141.62 万人,人口密 度为 1454 人/平方千米。“十三五”期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和新冠肺炎疫情的 严峻考验,全市上下攻坚克难,开拓进取,认真贯彻中央、省、市系 列决策部署,以实干建设新温岭为总目标,美丽温岭、活力温岭、幸 福温岭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综合实力迈上了新的台阶。2020 年全 市生产总值达到 1136.87 亿元,人均生产总值 8. 15 万元,财政总收入 11

6、9 亿元。(二) 地质灾害概况温岭市地质灾害主要有突发性地质灾害和缓变性区域地面沉降 两种。突发性地质灾害温岭市累计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 46 处,其中“十三五”期间, 温岭市新发生突发性地质灾害 23 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256 万元。 经过工程治理、避让搬迁等,核销地质灾害隐患点 27 处。截止 2020 年底,温岭市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 19 处,其中崩塌 14 处,滑坡 4 处, 泥石流 1 处,威胁 79 人和2870 万元财产的安全。全市地质灾害风险 防范区共 52 处,影响 190 户 491 人和 4270 万元财产的安全。缓变性区域地面沉降缓变性区域地面沉降主要分布于温西平原和

7、温东平原,涉及横峰、城北、泽国、大溪、新河、滨海、箬横、松门等镇 (街道) 。近2年来,温岭东部新区工程建设的不断推进,工程性地面沉降日益显著, 是今后地面沉降防治重点地区。截至 2020 年底,地面累计沉降量 50 毫米的面积为 318.08 平方千米,沉降量最大地段位于横峰街道, 累计沉降量900 毫米。温岭市 2020 年平均沉降速率为 8 毫米,其 中沉降速率5 毫米/年、 10 毫米/年、 20 毫米/年,面积分别为 137.04 平方千米、57. 18 平方千米、6.52 平方千米。(三) 地质灾害防治现状“十三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级行政部门积 极努力下,较圆满完

8、成了温岭市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十 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在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灾害监测 预警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1 、地质灾害综合治理效果明显。“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投 入地质灾害治理资金近 4000 万元,实施工程治理项目26 个,避让搬 迁项目 1 个,累计减少受威胁人数 218 人。通过地质灾害工程治理、 避让搬迁等综合治理的实施,消除了一批重大地质灾害隐患,有效保 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2 、地面沉降防治取得显著成效。继续实施地下水禁限采措施, 全面关闭深层地下水开采井,地下水水位明显回升,地面沉降速率显 著减缓。全市累计建成地面沉降监测水准点29 个,国家地

9、下水监测 点 16 个,地面沉降分层标 1 组, 自动化监测站 1 座。每年组织开展 温黄平原地面沉降监测,为有效做好地面沉降防治工作奠定了基础。全面推行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完成了全市 3 个区块、511.7 平3方千米地面沉降易发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评估,进一步提高建设项 目审批效率。3 、地质灾害防治处置能力不断加强。成立了市突发地质灾害应 急指挥机构,迅速开展突发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应急防御、处置和救 援工作。积极响应省、市地质灾害应急与防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严 格按照浙江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管理办法、浙 江省地质灾害隐患核销管理办法和进一步规范全省地质灾害风险 防范区管理

10、的通知等文件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工作。每年更新发 布防灾预案,汛期全面贯彻执行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的“三 查”制度,并完善灾情速报和汛期值班制度。4 、地质灾害调查精度不断提高。“十三五”期间,完成了全市 1 5 万农村山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作为省级试点县,已于 2020 年底率先完成 1 5 万地质灾害风险普查成果报告评审。另外,开展 石塘镇 (已完成) 、松门镇、新河镇、大溪镇等 4 个镇 1 2000 地质 灾害风险调查评价,进一步摸清地质灾害风险底数。5、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进一步健全。截止 2020 年底,全市完 成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点 5 个,接入省地质灾害专业监测平台,

11、开展自 动化监测。建立了市、镇 (街道) 、村 (社区) 三级群测群防监测网 络和防御体系,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风险防范区均落实防灾责任人 和群测群防员。充分利用各种预警信息发布手段,第一时间预警到村、 到户、到人,确保人民群众及时有效避险。6 、群众防灾避险意识不断提高。利用“世界地球日 ”、“防灾4减灾日”等活动,宣传普及地质灾害预防、辨别、避险、自救等知识, 不断提高基层干部和广大群众的防灾意识,提高群测群防人员的业务 能力,提高临灾条件下的自救能力。“十三五”期间累计开展地质灾 害应急预案演练 18 次,参加人数 800 人,组织各类地质灾害防治培 训和宣传 20 余次,参加人数 35

12、00 人。(四) 面临形势“十四五”时期,温岭市全面实施产业数字化、城市智慧化、区 域一体化、环境品质化、治理现代化建设,着力打造新时代民营经济 高质量发展强市、宜业宜居现代化中等城市、县域治理现代化标杆市, 全力展现更高品质的“美丽温岭、活力温岭、幸福温岭”,高水平推 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出了更 新、更高要求。1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面临的形势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依然严峻。温岭市处于台风和暴雨多发区,地质环境条件较为脆弱。尤其是 2019 年“利奇马”台风登陆城 南镇,造成多处突发性地质灾害和洪涝灾害。温岭市海积平原地区工 程建设易遭受地面沉降危害,丘陵山区的工程活动

13、易引发崩塌、滑坡 等突发性地质灾害。随着人类工程活动的持续开展,地质灾害的风险 持续增大,地质灾害防治任务加重。地质灾害防治面临整体智治新要求。2020 年自然资源部和 浙江省相继制定了新一轮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方案,着力提升地质灾害“整体智治”能力,强调地质灾害防治“三新三转变”。建5立“一图一网、一单一码,科学防控、整体智治”的地质灾害风险管 控新机制,构建分区、分类、分级的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新体系,形成 “即时感知、科学决策、精准服务、高效运行、智能监管”的地质灾 害防治新格局,努力实现地质灾害防治从单部门应对单一灾种向多部 门联动应对灾害链转变、从人防为主向人防技防并重转变、从隐患点

14、 管理向风险防控转变,着力提升地质灾害“整体智治”能力,确保人 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重要窗口”建设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城市地质环境安全面临新挑战。聚焦“空间、资源、环境、 安全”等要素,查明城市地质状况,加强城市地质安全风险调查监测, 服务城市建设和安全运行;另外落实粮食安全战略和生态优先、绿色 发展理念,加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等综合地质调查,为生态管护 提供基础。2 、存在的问题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有待强化。对地质灾害发生机理和成 灾规律尚未完全掌握,风险隐患底数还未完全摸清,地质灾害隐患还 不能在早期及时识别。地质灾害科技防灾水平有待提高。目前我市地质灾害防治主 要依靠群测群防员

15、,存在人防效率偏低,巡查不全面、不到位的情况。 需加强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运用,建立自动化专业监测覆盖网络,提升地质灾害风险预报预警精准度。地质灾害风险防控体系有待完善。“隐患点+风险区”双控 管理模式尚处于摸索阶段,风险管控能力存在不足,数字化平台应用6还不够充分。地质灾害防治专业技术力量有待加强。全市从事地质灾害防 治工作队伍、设备与经费投入相对不足,特别是基层防灾能力不足, 与繁重的防治任务工作之间的矛盾较突出。地质灾害防治协调、配合及监管机制需进一步完善和常态化。二、总体要求(一) 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 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

16、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 平总书记“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等防灾减灾工作系列重要论述精神,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围绕“不死人,少伤人、少损失”的总目 标,坚持“四个宁可,三个不怕”防汛防台工作理念,坚持守土有责、 守土尽责,坚决纠正和克服“四种错误思想”,遵循系统观念、系统 方法,以地质灾害风险识别、风险监测、风险预警、风险控制为主线, 全力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数字化改革,建立科学高效的地质灾害防 治体系,着力提升地质灾害“整体智治”能力。(二) 基本原则1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把地质灾害 防治作为维护公共安全的重要内容,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 位,

17、全面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整体提升综合防治能力,努力把地 质灾害威胁降到最低程度。2 、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坚持新发展理念和系统观念,深入推7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全方位发展,聚焦防灾减灾关键领域、关键问 题、关键环节和重点地区、重点隐患、重点时段,注重防范化解重大 地质灾害风险挑战,注重综合施策,源头降低风险。3、依法依规,合力防灾。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制度体系建设, 强化地质灾害防治主体责任,充分调动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积极 性,切实提升基层风险防控能力,提高多部门联合联动应对多灾种、 灾害链能力,全面提升地质灾害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4 、数字赋能,整体智治。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支撑作用,推

18、动常 规方法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技术有机融 合,大力推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数字化改革,不断提高地质灾害防治 水平。(三) 规划目标1. 总体目标“十四五”期间,紧紧围绕“不死人、少伤人、少损失”的工作 总 目标,全面完成地质灾害“整体智治”行动,提升地质灾害风险识 别能力、监测能力、预警能力、防范能力、治理能力、管理能力等六 大能力建设,实现地质灾害防治“整体智治”新机制、新体系和新格 局。做到地质灾害隐患点即查即治、地质灾害风险有效管控,避免因 地质灾害造成群死群伤,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到 2035 年,实现地质灾害防治“整体智治”建设成效显著,建 成地质灾害

19、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全省示范城市。2.具体目标8调查监测精度大幅提高。继续完成松门镇、新河镇、大溪镇 等 1 2000 地质灾害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工作;累计建成地质灾害专业 监测点 12 个,新建山区雨量监测站 13 个 (累计 16 个) ;地面沉降 监测网络持续优化,地下水、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监测网络进一步完善。预警应急能力全面提升。依托省市县一体化地质灾害风险预 警系统,提高地质灾害风险预警精准度。完善地质灾害应急装备配备 和应急队伍管理工作,提升应急处置能力。重点、次重点地质灾害风 险防范区应急预案演练覆盖率达到 100%。地质灾害风险明显降低。继续完成地质灾害隐患点综合治理 13 处

20、,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即查即治,确保隐患动态“清零” 。加 大国土空间规划管控力度,切实规范农民建房、农业生产等活动。智慧管理体系不断完善。探索地质灾害隐患和风险双控的防 灾管理办法,加强智能化的“地灾智防”APP 应用和应急会商机制建 设,依托省地质灾害“整体智治”数字化平台,初步实现地质灾害防治智慧管理。温岭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重点指标体系序号类别指标单位2020 年 现状2025 年 目标属性1调查监测1 2000 乡镇 (街道) 风险调查个14约束性2累计建成专业监测点个512约束性3累计建成雨量监测站个316约束性4预警应急重点、次重点风险防范区应急预 案演练覆盖率%/100约

21、束性5综合治理地质灾害风险隐患综合治理处/13预期性9序号类别指标单位2020 年 现状2025 年 目标属性6区域地面沉降平均速率毫米/年88约束性7数智管理“地灾智防”APP 使用人数人100200预期性8地下水及 地面沉降 监测网络地下水动态监测井眼1618约束性9水准点个2949预期性10应急保障供水水源地处/1预期性三、加强地质灾害“三区一点”管理(一) 地质灾害易发区1. 科学划分地质灾害易发区全市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为高、中、低和不易发区四个等级。其中,山地丘陵突发性地质灾害易发区总面积 376.98 平方千米, 占全 市陆地面积的 39. 11%;沿海平原地面沉降易发区总面积为

22、562.84 平 方千米, 占全市陆地面积的 58.39%。 山地丘陵突发性地质灾害易发区地质灾害中易发区 (M) :主要包括温岭石塘和温岭松门镇白岩 村、南港村和北港村等 2 片突发性地质灾害中易发区,面积为 19.95 平方千米,占全市陆地面积的 2.07%,较上轮规划面积增加 8.09 平方 千米。区内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 3 处,受威胁人数 16 人,威胁资产 840 万元。地质灾害低易发区 (L) :全市共划定地质灾害低易发区 1 个片区,面积共 357.03 平方千米, 占全市陆地面积的 37.04% ,较上轮规 划面积减少 25.08 平方千米。区内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 16 处,受

23、威10胁人数 63 人,威胁资产 1940 万元。地质灾害不易发区 (N) :地质灾害不易发区面积共 24.06 平方 千米,占全市陆地面积的 2.50% ,主要分布于温岭市山前坡洪积斜地 区。地表主要为第四系坡洪积堆积物,无软土分布,区内地形地势较 平坦,突发性地质灾害和地面沉降不发育。沿海平原地面沉降易发区地面沉降高易发区 ( ) :分布于温岭滨海和温岭箬横-松门, 总面积约 94. 19 平方千米, 占全市陆地面积的 9.77% ,较上轮规划面 积减少 21.23 平方千米。地层为第四系海相沉积区,浅部软土层厚度 大,多为 20-50 米,通常深部分布有两个承压含水层,松散层厚度大 于

24、100 米,承压地下水开采历史悠久,累计地面沉降量一般大于 300 毫米。地面沉降中易发区 ( ) :分布于温岭东部平原和温岭西部平原 以及温岭坞根沿海一带平原等,总面积约 243.36 平方千米, 占全市 陆地面积的 25.25% ,较上轮规划面积增加 44.20 平方千米。地面沉降低易发区 () :其它沿海冲湖相、冲海相、海相平原 区为地面沉降低易发区,总面积约 225.29 平方千米, 占全市陆地面 积的 23.37%。2 、地质灾害易发区分区管理措施(1) 突发性地质灾害易发区分区管理措施石塘镇和松门镇中易发区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均由沿山公路建设或农房切坡建房所引发,加大区内地质灾害风险

25、隐患综合治理力11度,同时控制人类工程活动强度,尽量避免在斜坡地带进行切坡等人 类工程活动。加强城镇单元详细规划(包括村庄规划)、工程建设和农 村建房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相关部门和责任主体根据评估结论和 建议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源头防范地质灾害。(2) 地面沉降易发区分区管理措施温岭市地面沉降中、高易发区内城镇区、重要市政和产业园区等 工程建设项目要预先制定地面沉降综合防治方案。相关部门和责任主 体根据评估结论建议和方案落实地面沉降防治措施。温岭市东部新区位于地面沉降高易发区内,目前工程性地面沉降 问题较为突出。在工程项目规划设计中,应预先考虑可能产生的工程 性地面沉降对水利工程和市政建设

26、所造成的危害,规划预留沉降高 程;在铺设地下水管线或轨道交通建设时,应充分考虑差异性沉降。继续加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按照禁、限采区管理要求, 采取有力措施,巩固地下水禁、限采成果。加强对基坑降排水、地下 空间开挖、大面积堆载等工程建设引发地面沉降的监督检查,最大限 度预防和减少工程性地面沉降的发生。(二) 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1 、科学划分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分区划分了 2 片突发性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 和 2 片地面沉降重点防治区,总面积 358.35 平方千米,其中突发性 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面积为 19.95 平方千米,地面沉降重点防治区面积为 338.40 平方千米。12

27、 突发性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主要分布于温岭石塘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 (A1) ,面积 16.75 平 方千米,该区是石塘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及主要建设区。区内人 口密度大,人类工程活动多,地质环境改造程度强。温岭松门镇白岩 村、南港村和北港村 (A2) ,面积 3.20 平方千米,该区域岩石节理 较为发育,风化程度较高,局部较为破碎。人类工程活动表现为早期 采石,形成高陡废弃矿山边坡,而后为修建公路,切坡建房形成众多 高陡人工边坡。地面沉降重点防治区主要分布于温岭东部和温岭西部平原 ( 1) ,面积 328.42 平方 千米,是温岭人口集聚区、重要工业区和交通干线发达区。该区位于 地面沉降中、高

28、易发区,温岭全市禁止开采地下水后,大部分区域年 沉降速率已降至 10 毫米以下;温岭坞根沿海一带平原 ( 2) ,面积 9.98 平方千米,该地区沉降速率一般 0-5 毫米/年,累计地面沉降量 50- 100 毫米。2 、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分责管理措施(1) 突发性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分责管理措施加强突发性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内集镇、村庄、学校、旅游景点 以及公路、铁路、水库、能源等重要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及建成区的重 点防护。相关部门按职责落实调查、监测、治理等措施,加强排查巡 查和专业监测,根据地质灾害风险动态变化情况及时开展综合治理。(2) 地面沉降重点防治区分责管理措施13加强地面沉降重点防治

29、区内城镇区、重要市政、水利、能源以及 对地面沉降敏感的产业园区和机场、铁路、高速、港口码头、集装箱 堆场等重点规划建设及建成区的重点防护。相关部门按职责落实对地 下水开采和工程建设地面沉降防治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管理,加强地 面沉降调查评估和监测,根据地面沉降发展动态及时开展风险研判及 处置。(三) 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1 、科学划定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根据丘陵山区斜坡、沟谷等地质灾害危险性和人 口、财产分布情况,科学评价地质灾害风险程度,划分为极高、高、中、低四个级别。 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是指对中及以上级别风险区进行管理的特定区 域 (包含承灾体和致灾体) ,根据地质灾害风险级别和影响人数,按 照

30、重点、次重点和一般等三类进行管理。截止 2020 年,全市地质灾 害风险防范区共 52 处,均为一般防范区。2 、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分类管理措施通过温岭市 1 5 万地质灾害风险普查、乡镇 (街道) 地质灾害 风险调查及汛期排查等进行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的调查、核查及调 整,做好风险动态评估,及时调整管理分类。目前温岭市所有风险防 范区均为一般防范区,后期若有调整为重点防范区,重点防范区内原 则上不得再安排新建农民建房用地指标,其它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内 新建农民住房要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提前落实好防范措施。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有计划地实施普适性监测,不断完善地14质灾害风险防范区专业监测网络,对

31、重点、次重点的地质灾害风险防 范区实施专业监测和应急演练全覆盖。根据实时降雨、专业监测和风 险阈值,及时发布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预警信息,根据临灾实际情况, 及时进行分类处置。鼓励支持对重点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主动采取 以避让搬迁为主、工程治理、专业监测与群测群防相结合的治理措施, 降低地质灾害风险。(四) 地质灾害隐患点1 、及时确定地质灾害隐患点根据地形、地质、人类工程活动情况等,结合岩土体裂缝、塌方 等变形迹象发生情况,将发生地质灾害并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可 能性大的地点和地段,确定为地质灾害隐患点。按照按危害程度分为 特大、大、中和小四个级别。截止 2020 年底,全市危害程度大、中、

32、 小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别为 1 处、2 处和 16 处,无特大级地质灾害 隐患点。2 、地质灾害隐患点分级管控要求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按照“即查即治”要求,落实地质灾 害隐患点避让搬迁、工程治理等综合治理措施,及时核销地质灾害隐 患点。温岭市人民政府按照职责,落实地质灾害隐患综合治理资金,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村 (居) 民委员会和有关单位做好巡查 监测和隐患监管等工作。15四、地质灾害五大体系建设和重点工程(一) 地质灾害调查监测体系建设和重点工程1 、加强地质灾害风险隐患调查排查和风险动态评估。按照“空 天地、一体化”的要求,综合运用高分卫星、无人机、合成孔径雷达、 机载激光

33、雷达等多种新技术手段全面开展地质灾害隐患识别。完成 4 个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进一步摸清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已查明 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划定的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以及地质灾害易发 区内集镇、学校、医院、旅游景点、村庄等人口集聚区和重要基础设 施等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开展地质灾害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 核查,及时掌握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变化情况,落实防灾责任和防范措 施,动态更新地质灾害风险“一张图”。加强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工程 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做好城市安全重点工程地质隐患风险排查评估,建立风险管控清单,动态掌握风险情况,及时实施综合治理。专栏 1 地质灾害风险隐患调查排查工程1. 开展地质

34、灾害风险调查。至 2021 年底,完成石塘镇 (已完成) 、松 门镇、新河镇和大溪镇等 4 个镇 1 2000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项目,开展 地质灾害孕灾背景条件和地质灾害风险隐患调查评价,加强地质灾害风险降 雨阈值分析研究,编制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图,建立地质灾害风险调查数据库。2. 开展风险排查和动态评估。每年开展汛前排查、汛中巡查和汛后核 查的“三查”工作,及时掌握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变化情况,动态更新地质灾 害风险“一张图”。2 、继续推进基础性地质勘查。开展城市运行安全地质风险普查 工作,查明影响城市运行安全的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地质隐患,编 制城市地质风险“一张图”,服务城市规划建设和安

35、全运行管理。继16续推进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开展全市天然富硒土地资源和粮食生 产功能区土地质量详查,建立天然富硒土地保护管理制度和名录及土地质量地球化学档案。专栏 2 基础性地质勘查工程1. 开展城市运行地质风险“一张图”编制。充分收集已有各类地质调 查成果、最新城市规划及建设现状、地下水地面沉降监测数据、地面塌陷案 例库等资料,至 2022 年底,完成温岭市城市地质风险“一张图”编制。2.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开展天然富硒土地资源 1 1 万详查 2 万亩, 同步开展富锗富锌等元素调查。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地球化学详查 2 万亩, 查明土地质量生态风险状况,建立土地质量地球化学档案。3 、

36、推进地质灾害专群结合监测网络建设。构建完善的地质灾害 监测网络,按照“专群结合、全面覆盖”的要求,深入推进地质灾害 隐患点、风险防范区等分级分类监测,提高监测覆盖面、精准度、时 效性。推广普适性地质灾害专业监测设备,实现覆盖重点地质灾害风 险防范区和隐患点的自动化专业监测网络。统筹气象、水利等部门雨 量监测站数据,加密山区雨量监测站布设。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纳入 基层治理“四个平台”,强化网格化管理运行,推广地质灾害群测群 防“五化”体系建设。根据各地实际,适当提高群测群防员工作补助, 完善奖惩激励制度。加强群测群防人员设备配备和技术培训,切实提升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水平。专栏 3 地质灾害专群结合

37、监测网络建设工程1. 开展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点建设。大力推广普适性地质灾害专业监测设备,加密山区雨量监测站布设,至 2025 年底,累计建成突发性地质灾害专 业监测点 12 个,新建山区雨量自动监测站 13 个 (累计 16 个) 。2.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纳入基层治理“ 四 个平台” ,推广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五化”体系建设。加强群测群防人员设 备配备和技术培训,切实提升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水平。174 、完善地质环境综合监测网络。聚焦城市运行、沿海重大工程 建设和土地质量安全风险防控,加强城市地下感知、土地质量地球化 学等监测,提高地质环境变化趋势掌控能力,实现地质环境调

38、查、评 价、监测、预警一体化服务。推进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监测网建设,分 类分级开展动态监测,掌握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特征变化趋势。完善地下水与地面沉降监测网建设,提升地下水和地面沉降监测能力。专栏 4 地质环境综合监测网络建设工程1. 地面沉降与地下水监测网络建设。新建地面沉降水准监测点20 个, 新建地下水动态监测井 2 眼 (累计 18 眼) ,新建应急保障供水水源地 1 处。2.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监测网络建设。完善以天然富硒、重金属元素和耕 地质量为重点的地球化学监测网,至 2025 年底,累计建成土地质量地球化 学监测点40 个。(二) 地质灾害预警应急体系建设和重点工程1 、完善地质灾害风

39、险预报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加强台风暴雨引 发地质灾害机理研究,加大与气象、水利部门数据共享力度,加强地 质灾害风险防范区基础地质信息采集和地质灾害降雨阈值研究,动态 调整降雨阈值。依托市级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报系统和省市县一体化 地质灾害风险实时预警系统,及时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等级“五色 图”和地质灾害风险预警提示单。2 、健全地质灾害应急机制,提升地质灾害应急能力。健全应急 指挥机构,完善运行机制,及时修订完善市、镇 (街道) 两级地质灾 害应急预案,编制重点、次重点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应急预案,健全 灾前应急准备、临灾应急避险、灾后应急救援的综合应急体系。深入推进地质队员“驻县进乡”专项行动,

40、充分发挥地质队员在地质灾害18防治中的“主力军”作用,按照“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 的要求,进一步弥补基层专业技术力量短板,提升地质灾害动态防治能力。专栏 5 地质灾害预警应急体系建设工程1. 地质灾害应急技术保障。深入结合地质队员“驻县进乡”专项行动, 加强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队伍建设,配置无人机等应急装备,提升地质灾 害应急调查、监测、会商等能力。2. 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演练。重点、次重点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应急预 案演练覆盖率 100%。(三) 地质灾害综合治理体系建设和重点工程1 、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综合治理。按照“即查即治”的要求,将 新发生地质灾害点列入年度综合治理计划,及时开展

41、综合治理。工程 治理项目严格执行备案制度、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监督制度,提高治 理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管理水平;避让搬迁工程要结合全域土地综合 整治和生态修复,尊重群众意愿,积极引导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山区群 众向县城、中心镇集聚,科学编制搬迁安置方案,确保搬迁安置点安全。2、持续做好沿海平原地面沉降防治。继续完善“区域水准监测+ 分层沉降监测+地下水监测+InSAR 监测”的立体监测体系,全面掌握 全市地面沉降动态。健全地面沉降防治工作制度,落实防治工作责任, 构建防治长效机制,有效控制地面沉降速率。探索建立地面沉降数据 共享制度,着力提升地面沉降风险预警能力。19专栏 6 地质灾害综合治理体系建设

42、工程1. 地质灾害隐患综合治理。完成地质灾害隐患点综合治理 13 处,新增 地质灾害隐患点“即查即治” ,及时消除地质灾害隐患。2. 沿海平原地面沉降综合防治。至 2025 年底,完成全市 1 5 万地面 沉降调查,更新完成全市 3 个区块、511.7 平方千米地面沉降易发区调查和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评估工作,区域地面沉降平均速率控制 8 毫米/年以内。(四) 地质灾害数智管理体系建设和重点工程依托浙江省地质灾害“整体智治”数字化平台和智控中心建设, 强化大数据、物联网、5G 等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探索地 质灾害“风险码”和“安全码”在防灾减灾、人员撤离中的应用,配 合全省构建集地质灾

43、害监测、分析、预报、预警和应急服务于一体的 信息化、智能化和可视化大数据管理平台,实现灾前、灾中、灾后全过程动态科学管理。专栏 7 地质灾害数智管理体系建设工程积极探索地质灾害“风险码”和“安全码”在防灾减灾、人员撤离中的 应用;大力推广“地灾智防”APP 应用,实现远程应急防灾指挥联动,提升 群测群防员巡查排查智能化、信息化。至 2025 年底,全市“地灾智防”APP 应用使用人数 200 人以上。(五) 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和重点工程健全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制度体系,加强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法 规和技术标准体系的监管,全面提升地质灾害防灾减灾能力。结合千 名地质队员“驻县进乡”专项行动,在

44、梅汛期、台风期充分发挥地质 队员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主力军”作用,弥补地方上专业技术力量 的短板。同时加强基层管理队伍建设,建立完善专业培训机制,提高 基层管理服务能力。开展多领域、多形式、多平台、多视角的地质文20化科普宣传,不断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和地质环境保护意识,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氛围。专栏 8 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文化建设工程1. 地质灾害防治科普教育。编制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科普宣传画、读物、 视频等系列产品,结合年度“地球日 ”“土地日 ”“防灾减灾日 ”等系列宣 传教育活动,开展多领域、多形式、多平台、多视角的地质灾害防灾减灾、 自然资源和地质环境保护主题宣传教育

45、活动,不断增强全社会地质环境保护 意识和防灾减灾能力。2. 地质灾害标识系统建设。根据全省地质灾害标识系统建设标准,逐 步统一地质灾害标识系统制作、安装。五、保障措施(一) 强化组织领导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完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 任机制,明确各级政府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主体责任,构建职责清晰、 履职到位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年度目 标责任制考核,坚持抓具体、具体抓,逐级抓落实,确保完成地质灾 害防治各项工作任务。(二) 加强监督考核建立规划实施监测和动态评估机制,组织开展年度评估、中期评 估和总结评估,加强规划实施情况总结分析,及时协调解决出现的问 题。加强

46、对镇 (街道) 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工作的考核,结合年度地质 灾害防治方案下达年度目标任务,开展年度考核,切实保障规划各项 任务落实。(三) 加强资金保障21按照浙江省自然资源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实施方 案的要求,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并加强专 项资金管理,确保地质灾害防治资金专款专用。(四) 加强宣传引导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教育,广泛发 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 包干、网络等新闻媒体,宣传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和风险管理工作的重 大意义,加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 全面提高地质灾害易发区人民群众自防自救能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参 与地质灾害防治的良好氛围。22附表1 温岭市地质灾害隐患点一览表序号统一编号位置类型坐标规模稳定性威胁对象危害 程度防治措施建议防治措施完 成时间东经北纬体积等级威胁户数(户)威胁人口(人)威胁财产 (万元)13310810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其他杂项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