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四川省遂宁二中高二(下)期中生物试卷(附答案详解).pdf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95795275 上传时间:2023-08-31 格式:PDF 页数:38 大小:6.4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2学年四川省遂宁二中高二(下)期中生物试卷(附答案详解).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2021-2022学年四川省遂宁二中高二(下)期中生物试卷(附答案详解).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2022学年四川省遂宁二中高二(下)期中生物试卷(附答案详解).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2022学年四川省遂宁二中高二(下)期中生物试卷(附答案详解).pdf(3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1-2022学年四川省遂宁二中高二(下)期中生物试卷一、单 选 题(本大题共34小题,共 51.0分)1.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某树林中黄杨树高低错落分布,不能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B.K 值不受自然条件的影响,不会因环境的改变而变化C.对板结的土壤进行松土,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人类的某些活动可能会干扰生物群落的演替速度和方向2.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人工生态通道可以起到将森林斑块彼此连接起来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农田的存在,增加了松鼠的活动空间B.生态通道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遗传多样性C.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生殖隔离D.林

2、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相同3.生物学家研究某草原中西北狼的种群数量变化,得到该种群在数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线,如图所示(其中R=出生率/死亡率)。在不考虑迁入迁出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西北狼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被捕杀,则调查值偏低B.该西北狼种群增长方式为“S”型增长,c 点时种群密度最小C.西北狼种群数量在a d 之间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其中c d 期间一直在下降D.a 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b 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4.调 查 1公顷范围内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15只

3、。标记物不影响鼠的生存和活动并可用于探测鼠的状态,若探测到第一次标记的鼠在重捕前有5 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但因该段时间内有鼠出生而种群总数量稳定,则该区域该种鼠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 于(结果取整数)()A.66只/公顷 B.77只/公顷 C.83只/公顷 D.88只/公顷5.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种群出生率为0B.种群数量大于多后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减小C.培养瓶中的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之前,密度就对其增长有了制约作用D.鱼类养殖过程中,在种群数量接近当时进行捕捞有利于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增产6.近几年某地由于频发旱灾进而引发

4、蝗灾,正尝试引入某种生物进行防治。如图曲线I表述蝗虫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曲线II是a时期引入的某种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进行生物防治的最佳时期应是蝗虫数量达到C点时B.A D段,食物等外源性调节因素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C.a点时引入的生物可通过与蝗虫竞争食物来降低蝗虫的环境容纳量D.蝗灾的发生具有周期性,可通过适当引入其天敌以延缓其发生7.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3h、10h、23h,得到a、b、c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

5、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啾薪S旺B界培养时间h 23B.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C.在培养到23h之前,a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D.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h时,种群增长不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第 2 页,共 38页8.如图是一种酵母通气培养的生长曲线,a、b 是相同培养条件下两批次培养的结果,下列叙述合理的是()A.a 批次中可能有大量细菌污染B.b 批次的接种量可能高于a 批次C.ti时两批次都会产生较多的乙醇D.t2时两批次发酵液中营养物质剩余量相同9.利用已关闭的垃圾填埋场改造为公园等公共娱乐设施场所已成为一

6、种趋势。在对垃圾填埋场进行重新开发利用之前,需进行植被的重建和维持。土壤含氧量、垃圾渗液浓度等因素会影响植物在垃圾填埋场上生长。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垃圾填埋场上进行的植被重建与维持过程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B.垃圾渗液浓度过高会导致植物根细胞渗透失水,造 成“烧苗”现象C.垃圾填埋场土壤富含有机物,不会造成植物根系缺氧D.填埋场改造成的公园中所有植被和栖息动物不能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10.将相等数量的硝化细菌和大肠杆菌分别接种到含铉盐的无机盐培养液中,在适宜温度下振荡培养。若用虚线表示大肠杆菌的生长趋势,实线表示硝化细菌的生长趋势,则下图中能正确表示两种菌体生长趋势的是()A.C11.下列关

7、于生态系统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有几项()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所有生态系统必须有生产者、消费者及分解者才能维持其稳定自然界中的C、H、0、N等元素,不断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进行循环的过程,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调节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中的化学信息信息传递对于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稳定都有重要作用A.一项 B.两项 C.三项 D.四项1 2.如图所示为生态系统结构模式图,代表生理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由.A.图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a、c d、eB.

8、若C的食物中d占土假设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要使C体重增加3kg,至少需要120kgC.若通过人为管理增加某种生物的数量,则可以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能够保证此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正常进行的关键成分是b、e13.下列有关生态学知识的描述,正确的是()A.研究两个物种间的信息传递关系,属于群落水平上的研究B,草食动物的同化量不包含其排出的粪便、尿液中含有的能量C.种群性别比例的改变会影响其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使种群密度发生变化D.弃耕农田上所发生的演替与人工制作的生态缸中所发生的演替的演替方向往往相反14.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酵母菌种群数量的

9、估算可采用抽样检测法,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统计可采用取样器取样法第 4 页,共 38页B.使用粪便作肥料,其能量可以流向植物,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C.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的D.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15.图是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轻度污染后的净化作用示意图。制蒙值o A B C D流方向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AB段溶解氧随有机物被细菌分解而大量消耗B.AB段伴随含碳有机物被大量分解,NE+等无机盐离子逐渐增加C.BC段细菌减少的原因是溶解氧减少D.BC段有机物分解形成无机物有利于藻类大量繁殖16.如图是将塔尔羊引入新西兰

10、某草场后,牧草和塔尔羊两个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10 20 30 40;0 60N网/年A.图示塔尔羊种群数量的变化只受牧草数量的制约B.将塔尔羊引入新西兰某草场后,草场物种丰富度会降低C.将塔尔羊引人新西兰某草场后,草场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减少D.30年后牧草和塔尔羊数量达到平衡是生态系统负反馈调节的结果17.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在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D.鹰

11、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1 8.多数植物遭到昆虫蚕食时会分泌茉莉酸,启动抗虫反应,如分泌杀虫物质、产生吸引昆虫天敌的挥发物质等。烟粉虱能合成Bt56蛋白。该蛋白会随烟粉虱唾液进入植物,抑制茉莉酸启动的抗虫反应,使烟粉虱数量迅速增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植物产生挥发物质吸引昆虫天敌体现了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的功能B.植食性昆虫以植物为食和植物抗虫反应是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C.Bt56基因表达被抑制的烟粉虱在寄主植物上的数量增长比未被抑制的对照组快D.开发能水解Bt56蛋白的转基因植物可为控制烟粉虱提供防治措施19.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丰富,鸟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者对某湿地生态

12、系统不同退化阶段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典型湿地季节性湿地中度退化湿地严重退化湿地湿地特征常年积水季节性积水无积水完全干涸,鼠害严重生物多样性指数2.72.42.11.5鸟类丰富度2 51 71 29注:生物多样性指数反映生物多样性水平A.严重退化湿地中的鼠类吸引部分猛禽使得食物网结构最为复杂B.因湿地退化食物不足,鸟类死亡率增加导致丰富度降低C.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是其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D.湿地退化对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影响最大2 0 .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湿地由浅水区向陆地方向依次生长着芦苇、碱蓬等,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B.

13、要恢复湿地生物多样性,在无机环境得到改善的基础上,首先应增加分解者的种类和数量C.人工湿地可以净化污水,改善水质,调节小气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恢复湿地的最佳方法是减少人为维护活动,尽可能采用自然恢复的方法2 1 .下列关于传统发酵技术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第 6 页,共 38页A.利用乳酸菌制作酸奶过程中,先通气培养,后密封发酵B.家庭制作果酒、果醋和腐乳通常都不是纯种发酵C.果醋制作过程中发酵液pH逐渐降低,果酒制作过程中情况相反D.毛霉主要通过产生脂肪酶、蛋白酶和纤维素酶参与腐乳发酵22.豆豉是大豆经过发酵制成的一种食品。为了研究影响豆豉发酵效果的因索,某小组将等量的甲、乙

14、两菌种分别接入等量的A、B两桶煮熟大豆中并混匀,再将两者置于适宜条件下进行发酵,并定期取样观测发酵效果。以下推测不合理的是()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菌种,温度属于无关变量B.大豆发酵过程中部分蛋白质转变为多肽,形成豆豉的独特风味C.若容器内上层大豆发酵效果优于底层,则发酵菌为厌氧菌D.煮熟大豆使蛋白质变性,有利于菌体分泌酶作用于蛋白质23.在果酒的制作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为避免污染,在处理葡萄时应先除去枝梗再冲洗B.红葡萄酒中的红色是红葡萄皮中的色素进入发酵液产生的C.果酒制作所需要的酵母菌属于异养厌氧型微生物D.果酒暴露在空气中容易产生酸味主要是因为产生了乳酸24.如图表示果酒和果

15、醋制作过程中的物质变化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HQ+CO,M 酸+HQA.过程和都只能发生在缺氧条件下B.过程和都只发生在酵母细胞的线粒体中C.过程和都需要氧气的参与D.过程所需的最适温度基本相同25.如图是探究果酒与果醋发酵的装置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改变通入气体种类,可以研究呼吸作用类型对发酵的影响B.果酒发酵中期通人N2,酵母菌将从有氧呼吸转变为无氧呼吸C.果醋的发酵周期与实验设定的温度密切相关D.气体入口与气体出口可以交换使用2 6 .以下关于微生物发酵的说法正确的是()A.利用乳酸菌制作泡菜需经常开盖放气B.利用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制作果酒C.醋酸杆菌利用线粒体供

16、能进行果醋发酹D.腐乳发酵后期密封处理利于毛霉繁殖2 7 .图甲为利用酵母菌酿制葡萄酒的实验装置,在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情况下,测得段时间内装置中相关物质含量的变化如曲线乙所示,下列关于传统发酵技术的叙述 不.正 确 的 是()A.图乙中曲线、可分别表示装置甲中0 2浓度、酒精浓度的变化2 8.2 9.B.C.D.用装置甲进行果醋发酵时,需同时打开阀a、b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所需的适宜温度不均为3 0 果醋和腐乳制作所用的菌种全是原核生物下列关于泡菜和亚硝酸盐的叙述,正确的是()A.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蔡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橘黄色染料B.绿色食品中不会含有亚硝酸

17、盐C.盐水倒入泡菜坛前要煮沸冷却,防止微生物污染D.亚硝酸盐是强致癌物质,不能用于食品生产筛选淀粉分解菌需使用以淀粉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接种培养后,若细菌能分解淀粉,培养平板经稀碘液处理,会出现以菌落为中心的透明圈(如图),实验 透明圈结果见下表。第8页,共38页有关本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菌种菌落直径:C(mm)透明圈直径:H(mm)H/C细 菌I5.111.22.2细菌n8.113.01.6A.培养基除淀粉外还含有氮源等其他营养物质B.筛选分解淀粉的细菌时,菌液应稀释后涂布C.以上两种细菌均不能将淀粉酶分泌至细胞外D.H/C值反映了两种细菌分解淀粉能力的差异30.下列关于微生物实验操作的

18、叙述,错误的是()A.培养微生物的试剂和器具都要进行高压蒸汽灭菌B.接种前后,接种环都要在酒精灯火焰上进行灼烧C.接种后的培养皿要倒置,以防培养基污染D.菌种分离和菌落计数都可以使用固体培养基31.在涂布有大肠杆菌的培养基上进行抑菌实验,在a、b、c处分别贴浸有不同抗生素(浓度相同)的无菌滤纸片,d处滤纸片浸有无菌水。培养后的结果如图。以下判断错误的是()A.a处抑菌效果小于b处 B.b处的滤纸片没有沥干C.c处抗生素无效 D.d为对照32.下列有关“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实验”叙述,正确的是()A.分离土壤中的尿素分解菌实验中,采集的土样经高温灭菌后,可以用于制取土壤稀释液B.测定

19、土壤中细菌的总量和测定土壤中能分解尿素的细菌的数量,选用的稀释度范围不同C.测定土壤样品中的活菌数目,常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法D.接种土壤微生物稀释液时,平板划线法可以采取连续划线的方法使微生物均匀分布3 3.图为分离和纯化分解甲醛细菌的实验过程,其中L B 培养基能使菌种成倍扩增。以下说法正确的是()无机酒体坛*基一甲B7.格 宓 苏取科例定甲度A.需要对活性污泥作灭菌处理B.中LB培养基应以甲醛为唯一碳源C.目的菌种异化作用类型为厌氧型D.经处理后,应选择瓶中甲醛浓度最低的一组进一步纯化培养3 4 .下列关于产纤维素酶菌分离及运用的叙述,不合理的是()A.筛选培养基中应含有大量的葡萄糖或蔗糖提

20、供生长营养B.可从富含腐殖质的林下土壤中筛选产纤维素酶菌C.在分离平板上长出的菌落需进一步确定其产纤维素酶的能力D.用产纤维素酶菌发酵处理农作物秸秆可提高其使用价值二、探 究 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49.0分)3 5 .“微生物强化采油”是利用某些微生物能降解石油,增大石油的乳化度,降低石油粘度的原理,通过向油井中注入含微生物的水来提高采油率的新技术。以下是人们筛选、纯化和扩大培养该类微生物的实验操作。请分析回答:(1)土壤有“微生物的天然培养基”之称,强化采油的微生物应取自 的士壤。(2)该小组在接种前,随机取若干灭菌后的空白平板先培养一段时间,这样做的目的是 o 接种后,培养一段时间后,在

21、培养基上形成降油圈,此时选取降油圈 的菌落作为最高效的目的菌株。(3)扩大培养过程中需要对微生物进行计数,取 0.1 m L 稀释度为1 0 4 的稀释液涂布,用固体培养基对其培养,每隔2 4 小时统计一次菌落数目,选取菌落数目稳定时的记录作为结果,这 样 可 以 防 止。最后统计的三个平板,菌落数分别是2 0 0、1 8 0、2 2 0,则样品中微生物的数量为 个/m L。该统计结果低于实际活菌值,这是因为3 6.请回答微生物培养相关知识(1)在利用高压蒸汽灭菌锅对培养基灭菌时,锅内水加热煮沸后,必须,第10页,共38页以保证锅内气压上升,达 到 121。纤维素分解菌之所以能够利用纤维素维素

22、,是因为其细胞内含有纤维素酶,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一般认为它至少含有三种组分,即 o 前 两 种 酶 使 纤 维 素 分 解 成,第三种酶将它分解成葡萄糖。(2)完 善“检测乳酸菌对青霉素、四环素耐药性”实验操作步骤:步 骤 1:分别取 加入灭菌后冷却至50左右的三组无菌培养皿的培养基中,立即混匀,静置凝固成平板。步骤2:向 三 组 培 养 基 中 分 别 接 种。步骤3:将接种后的三组培养基都置于适宜温度等条件下培养若干天,观察比较培养基中菌落生长情况。3 7.在白酒发酵的窖池中,当培养液的pHW4.5时,酵母菌的代谢活动逐渐受到抑制,甚至停止。耐酸性酵母菌能在pHW3.5的环境下继续表现

23、出较强发酵能力,适宜作白酒发酵生产用菌种,为选育适合白酒生产的耐酸性强的酵母菌,研究者进行了相关实验,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在发酵过程中,窖池中培养液的pH会逐渐下降,原因是。(2)取窖底泥,溶 于 10mL无菌水中,再 取 1mL上清液接入一定量的麦芽汁培养基中培养,其目的是,2 天后分别接种到不同酸碱度的麦芽汁培养基上,培养结果见下表。为选择合适的菌种,根据培养结果,可从表格中pH范围为的培养基中获得菌种。注:“+”越多表示菌体长得越好pH=5pH=4pH=3pH=2.5pH=2+(3)通过如图所示 法进行纯化培养,取最终的酵母菌稀释液0.1mL滴在培养基上进行涂布,要将涂布器 后才能

24、进行操作。在恒温培养箱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其中某组的3 个平板上菌落数分别为99个、92个、94个,则可以推测酵母菌液中每毫升含菌数为 个。运用这种方法统计的结果往往较实际值偏小,原因是。1 tnL I 1 nL In i 1 nl A./90BL 无豳水 9aL 9nl 9BL 9BL 9nL IOL曲液 Jt儡水 尢防水 尢困水无微水 七倩水(4)实验获得了三个耐酸性较强的酵母菌菌株,特点如表。菌株 ABC特点PHW3.5时,生长代谢正常、优于其它常规菌种pHW3.5时,生长代谢正常,pH4 6 时不正常pH2.5 6,生长代谢正常、优于其它常规菌种依据菌株特点,研究者认为_ _ _ _ _

25、 _ 菌株更适合作为白酒发酵菌株,作出这一判断的理由是 O3 8.当今全球出现的诸多环境问题与生态系统稳定性遭到破坏有关。请回答下列有关生态方面的问题。(1)生态学家不会以一个森林生态系统为单位进行物质循环的研究,试从物质循环特点的角度进行解释,其原因是=(2)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动物种群自动调控模型,该动物的数量常常随环境资源的改变而发生波动。该自动调控模型中右侧的调节机制为,出生率和死亡率对于 变化起决定作用。若此模型表示老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可看出,灭鼠时若只采用直接杀死的办法,老鼠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请你依据此模型提出更有效的灭鼠策略:3 9.如图是我国北方某农场生态农业的结构简

26、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育灰加1埼加入恸料中培界M戒液沼气HR烧)(1)适当增加该生态系统中农作物、家禽和家畜等生物种类,有利于提高该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2)要利用该生态系统供养更多的人,应怎样调节人的食物结构?。(3)从资源化、无害化角度分析,途径、优 于 的 原 因 是。第12页,共38页(4)果林中美国白蛾等趋光性害虫的种群密度可采用 的方法进行调查,预测美国白蛾种群数量变化的依据是年龄组成,而 不 是 性 别 比 例 的 原 因 是。(5)鱼塘中的一条食物链:浮游植物T浮游动物T鳗鱼T乌鳗。输入端鱼的能量,一部分流入乌鳍,一部分储存在鳗鱼体内(未利用),其余能量的去向是和被分解者利用

27、;鳗鱼给分解者的能量包括 两部分。(6)区分两个不同的森林群落,首先要分析群落的 o答案和解析1.【答案】B【解析】解:A、黄杨属于同一种生物,属于种群,不属于群落,因此不能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A 正确;B、K 值,即环境容纳量,受自然条件的影响,会因环境的改变而变化,B 错误;C、对板结的土壤进行松土,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 正确;D、人类的某些活动可能会干扰生物群落的演替速度和方向,D 正确。故选:B1、“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2、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

28、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 成“S”型增长曲线。本题考查了群落的结构、种群的增长曲线、群落的演替,意在考查考生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难度适中。2.【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生物进化的有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掌握生殖隔离和地理隔离的区别以及与新物种形成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项。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1)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量变阶段,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质变时期,只有地理隔离而不形成生殖隔离,能产生亚种,但绝不可能产生新物种。(2)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关键,是物种形成的最后阶段,是物种间的真正界限。生

29、殖隔离有三种情况:不能杂交;杂交不活;活而不育。【解答】A、农田的存在,将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即形成了地理隔离,因此减少了松鼠的活动空间,A 错误;B、人工生态通道可以起到将森林斑块彼此连接起来,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遗传多样性,B 正确;第14页,共38页C、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地理隔离,没有形成生殖隔离,c 错误;D、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不能确定松鼠的种群密度,松鼠的种群数量还和天敌的数量等有关,D 错误。故选B。3.【答案】C【解析】解:A、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西北狼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被捕杀,则调查值偏高,A 错误;B、据图分析: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

30、先大于1后小于1,说明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则 d 点时种群密度最小,B 错误;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西北狼种群数量在a d 之间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其中c d期间R V 1,种群数量一直在下降,C 正确;D、a.b两点时种群数量都在增长,若不考虑其他因素,仅由图可知,a.b两点时对应的种群的年龄组成均为增长型,D 错误。故选:Co1、标志重捕法:许多动物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不宜用样方法来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标志重捕法也就是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

31、密度。计算方法:N 表示种群数量,n表示重捕个体数,m表示重捕中标记数,M 表示初次捕获标记数,N=(n+m)xM。2、年龄组成:-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包括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要求考生识记种群的特征,掌握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识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类型,掌握S型曲线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变化规律,能结合曲线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4.【答案】B【解析】据题干信息分析可知,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x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39-5)*34+15x77只/公顷。故选:Bo标志重捕法适

32、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x第二次捕获数小标志后重新捕获数。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相关计算,要求考生灵活使用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考查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难度不大。5.【答案】C【解析】解:A、S 增长曲线是存在环境阻力的情况下的增长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所能允许的最大值,又叫K值,种群数量达到K值,会在K值处上下波动,A 错误;B、种群数量大于三小于K 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减小,B 错误;C、培养瓶的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 值之前,密度就对其增长有了制约作用,达到K 值后密度的制约作用更大

33、,C 正确;D、若要有利于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增产,在种群数量大于g时捕捞,使种群数量保持在f因为此时增长速率最大,D 错误。故选:C。1、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成为S 型曲线。不论哪种生物的种群,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叫K值。2、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3、单一物种是同一地点同种生物,属于种群层次。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包括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间接影响种群密度。本题考查学生对

34、种群相关知识的了解,要求学生掌握种群的增长曲线,属于理解层次的内容,难度适中。6.【答案】B【解析】解:A、进行生物防治的最佳时期应是蝗虫数量达到C 点(?)前,A 错误;B、A D 段,由于蝗虫种群数量增大,食物等外源性调节因素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B正确;C、由分析可知,a 点时引入的生物可通过捕食蝗虫来降低蝗虫的环境容纳量,C 错误;D、蝗灾的发生具有周期性,可通过适当引入其天敌控制蝗虫的数量,D 错误。故选:B。分析图形:图中I 表述蝗虫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A E段为S 型曲线,D 点时种群数第 16页,共 38页量达到K 值,之后由于环境改变种群数量明显下降;曲线H是 a时期引入的某种

35、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使蝗虫种群数量有更明显下降,并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引入的生物是蝗虫的天敌。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要求考生掌握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能分析判断各区段种群增长率的变化情况,能准确判断图中各字母对应的含义,再结合题图答题。7.【答案】D【解析】【解答】A、细菌甲为异养生物,因此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A 正确;B、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B 正确;C、由题图曲线可知,在培养到23h之前,a 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C 正确;D、由题图曲线可知,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h时,种群在早期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D

36、错误。故选:D。【分析】曲线分析:由曲线可知,更换培养基时间间隔越短,种群的数量随时间延长数量就越多;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3h、10h时,种群增长类似于J型曲线,而 23h种群增长类似于S 型曲线。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8.【答案】B【解析】【解答】A、a批次若有大量细菌污染,则 K值会下降,与题图不符,A 错误:B、b 先达到K 值,可能是接种量高于a,B 正确;C、图中曲线是在通气的条件下绘制,ti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说明此时氧气充足,酒精发酵需要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故此时产生的酒精很少或几乎没有,C 错误

37、;D、t2时,a、b 均达到K值,但由于b 条件下酵母菌数量首先达到K值,故消耗的营养物质较多,则营养物质的剩余量相对较少,D 错误。故选:B。【分析】由曲线图可知,a、b均呈S型增长曲线,二者的K值相同,但由于培养条件不同,二者达到最大细胞密度的时间不相同。本题考查的是微生物生长曲线的有关内容,意在考查学生对微生物代谢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相关问题的分析能力。9.【答案】C【解析】解:A、利用已关闭的垃圾填埋场改造为公园等公共娱乐设施场所已成为一种趋势,垃圾填埋场上存在着一定的土壤条件甚至有植被的种子等,因此在垃圾填埋场上进行的植被重建与维持过程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A正确;B、植物根系需要从

38、生活的垃圾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等,垃圾渗液浓度过高会导致植物根细胞渗透失水,造 成“烧苗”现象,B正确;C、垃圾填埋场土壤富含有机物,土壤中的有机物需要经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转化为无机物,而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实质是细胞呼吸过程,需氧型微生物的有氧呼吸会消耗氧,从而造成土壤中缺少氧气而导致植物根系缺氧,C错误;D、群落是指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填埋场改造成的公园中所有植被和栖息动物以及微生物共同构成生物群落,D正确。故选:Co1、生物群落不是一成不变的,他是一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在群落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些物种的种群消失了,另一些物种的种群随之而兴起,最后,这个

39、群落会达到一个稳定阶段。像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2、群落的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在一个起初没有生命的地方开始发生的演替,叫做初生演替。例如,在从来没有生长过任何植物的裸地、裸岩或沙丘上开始的演替,就是初生演替。在原来有生物群落存在,后来由于各种原因使原有群落消亡或受到严重破坏的地方开始的演替,叫做次生演替。例如,在发生过火灾或过量砍伐后的林地上、弃耕的农田上开始的演替,就是次生演替。3、在自然界里,群落的演替是普遍现象,而且是有一定规律的。人们掌握了这种规律,就能根据现有情况来预测群落的未来,从而正确的掌握群落的动向,使之朝着有利于人类的

40、方向发展。例如,在草原地区应该科学的分析牧场的载畜量,做到合理放牧。本题考查学生从题干中获取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群落的演替做出正确判断,属于理解层次的内容,难度适中。第18页,共38页10.【答案】C【解析】【解答】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可以利用培养液中的无机盐、水及大气中的CO2,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合成有机物以维持生命活动,由于空间、营养等条件是有限的,其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大肠杆菌属于异养生物,必须消耗现成的有机物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故在只含无机盐的培养液中不能生存,其数量是逐渐减少的,c 表示大肠杆菌和硝化细菌的生长曲线正确。故选Co【分析】硝化细菌在有无机盐的培养液中,能够通过化能

41、合成作用合成有机物;大肠杆菌是异养生物,在没有现成的有机物的情况下,不能生存。本题考查细胞同化作用的方式,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硝化细菌和大肠杆菌分别为自养型和异养型,没有有机物,大肠杆菌不能生长繁殖。11.【答案】C【解析】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其中,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错误;所有生态系统必须有生产者和分解者才能维持其稳定,错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c、H、0、N、P、S等元素,都不断地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正确;任何生态系统要正常运转都需要不断地输入能量。生态系统中的能

42、量来自太阳,它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固定而输入到系统里,保存在有机物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正确;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它可发生在同一物种之间的不同个体或不同物种之间的,而植物激素的作用是在个体的体内,错误;信息传递的作用: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正确。故选:Co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其中,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2、组成生物体的C、H、0、N、P、S 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

43、有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3、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如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化学信息:如生物碱、有机酸等物质;行为信息:如动物的行为。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等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12.【答案】B【解析】解:A、图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a、c、d、b,A 错误;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植物固定的太阳能。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若在图中所示食物链(网)中 C 的食物中D 占:,假设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要使C 体重增加3Kg,IKg来自D,2Kg来自A,故至少需要A 为

44、l+10%+10%+2+10%=120Kg,B 正确;C、增加某种生物的数量,不能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加生物种类可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C 错误;D、能够保证此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正常进行的关键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即 a 和 b,D错误。故选:Bo根据图示分析得出,代表光合作用、代表呼吸作用、代表呼吸作用、代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a 表示生产者、b 表示分解者、d 表示初级消费者、c 表示次级消费者,e 表示无机环境,据此解答。本题结合图表,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分析能力和理解计算能力。13.【答案】D【解析】解:A、研究两个物种间的信息传递关系,属

45、于生态系统水平上的研究,A 错误;B、草食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并非其同化量,B 错误;C、种群性别比例的改变会影响其出生率,从而使种群密度发生变化,C 错误;D、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弃耕农田上所发生的演替使群落朝着结构更复杂的方向演替,而人工制作的生态缸中所发生的演替的演替使生态系统朝着崩溃的方向演替,D 正确。第20页,共38页故选:D。1、随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演替的种类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

46、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2、生物群落的概念:在同一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群落是由一定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结构,明确结构由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识记生态系统的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1 4.【答案】D【解析】解:A、酵母菌种群数量的估算可采用抽样检测法,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统计可采用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A错误;B、使用粪便作肥料,其能量不能流向植物,但其中的物质可以被植物利用,B错误;C、能量不能循环利用,C错误;D、生物多样性的间接

47、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D正确。故选:D。1、大多数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这类研究时,常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即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实验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研究,在丰富度统计时采用有两种统计法: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本题考查

48、种群和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识记生态系统的功能,掌握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特点;识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1 5.【答案】C【解析】解:A、A B段溶解氧随有机物被需氧细菌分解而大量消耗,A正确;B、据图分析可知,A B段有机物被细菌等分解者分解,N H 4+等无机盐离子逐渐增加,B正确;C、B C段细菌减少的原因是有机物较少,C错误;D、藻类大量繁殖需氧大量的无机盐离子,B C段有机物分解形成无机物有利于藻类大量繁殖,D正确。故选:C o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由一定限度的

49、。据图分析:图中的细菌属于分解者,可以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藻类属于生产者,能够利用无机盐离子。这是一道涉及呼吸作用、光合作用以及生态系统稳定性方面的综合题。同时考查学生对于多曲线题的识图和分析的方法,是一道典型题。1 6.【答案】D【解析】解:A、图示曲线为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其增长率除受牧草数量影响外,还受环境因素、自身种群密度的制约,A错误;B、塔尔羊引入新西兰某牧场后,草场物种丰富度有可能升高,B错误;C、食草动物的引入使植物种群生物量迅速下降,但物质循环加快,光合作用合成量增加,草场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增加,C错误;D、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维持这种能力的机制是负反馈调节,

50、D正确。故选:D。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曲线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1)模型假设: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假定种群的起始数量为N o(亲代),而且每代的增长率(入)都保持不变,且世代间不重叠,该种群后代中第t代的数量为N,。种群数W“J”型曲线时间第22页,共38页(2)建立模型:N t=N o(3)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没有最大值);增长率不变。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原因: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捕食者数量也会增加。种群数中“S”型曲线时间(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