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巩固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95092137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巩固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巩固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巩固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巩固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1 .汉代后期,官员察举无人监督,常常随意推荐,且被举荐者还会一辈子将察举官视为 恩主。曹魏帝国推行九品中正制,细化中正官的分级,并增设吏部的最终选拔权。选官制 度的变化()A.提升了官员素质B.加强了中央集权C.扩大了统治基础D.稳定了社会秩序2 .科举制是古代中国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隋唐时创立,两宋时期进一步发展。 下列属于科举制在两宋时期进一步发展的是()A.分科考试选拔人才,分为制举和常举B.恢复考试,但时断时续C.公平竞争,“取士不问家世D.分三级科举考试,并由皇帝主持3 .元朝曾一度不行科举,1315年第一次开科取士,以后三年一次。初,汉人、南

2、人考试 内容较蒙古人、色目人难度大。后来此种现象逐渐改变,其中在1333年,在所取进士百 人中,近六成的母亲为汉人,已婚的人中有近七成娶汉人为妻。这说明()A.元朝民族交融趋势加强B.政府放弃民族歧视政策C.科举成为主要选官途径D.民族矛盾得到极大缓和4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故乡若问登科事,便是当初老榜官。这些诗句反 映的制度是()A.世袭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5 .汉武帝时,在中央设置司隶校尉督察京畿地区,职责与各州部刺史相似;又在丞相府 内设置司直,辅佐丞相纠举不法;形成了御史中丞督司隶、司隶督丞相、丞相督司直、司 直督刺史、刺史督二千石以下至墨绶的局面。这些措

3、施()A.解决了社会主要矛盾B.促进了行政效率提高C.限制了君主专制权力D.推动了监察制度发展6 .汉代太学创立之初即“设科射策,对学生每年考试一次,考试合格的按成绩的高低除授 不同的官职。“能通一艺以上,补文学掌故缺:其高第可以为郎中,太常籍奏。其不事 学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艺,辄罢之。”据此可知,西汉太学()16. B【详解】根据材料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等信息可知,北宋时期扩大科举考试范围,广大 寒门子弟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权力阶层,这促进了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交流, B项正确;北宋时期广大寒门子弟和底层阶层通过科举考试当官,但不能 表述为中举的

4、都是社会底层民民众,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北宋时期通 过科举考试选拔了大量文化水平较高的人才,但不一定是大量实用人才, 排除C项;科举考试的推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与材料主旨内容不符, 排除D项。故选B项。17.参考答案示例:汉武帝时期,制定常态化的察举制度,以及采取临时性的察举科目,有利 于多渠道选拔人才;为普通土人提供入仕途径,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设 立太学和郡国学校,初步形成了中央和地方官学教育体系,有利于为察举 制的实施培养人才;中央和地方官学教授儒家经典,促进儒家思想的发展。 汉武帝时期的人才选拔和培养制度相互配合,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助于国 家治理规范化和文化发展,有利于巩固儒学正

5、统地位,对后世的选官制度 和教育制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详解】根据材料汉武帝诏令郡国每岁向朝廷举荐孝者、廉吏各一人以备 擢用,由此形成固定的察举之制可知汉武帝时期察举制度固定、常态化; “孝廉以外,还有一些临时性的察举科目可知除了固定的察举制外还有临 时性的察举科目,有利于多渠道选拔人才;根据材料“武帝又在长安设立了 太学,令郡国皆立学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体 系,为察举制培养人才;同时中央和地方官学教授儒家经典,推动儒学思 想的发展。第二小问汉武帝时期人才选拔与培养制度的影响,可以从材料中进行阐述, 人才选拔和培养相互结合,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治理规范化和文化

6、发展;中央和地方官学教授儒家经典,有利于巩固儒学正统地位;结合所 选可知汉代选官制度对后世的选官制度和教育制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 响。18.示例变化:中国古代,”土的内涵因时而变,由等级划分到社会分工。解读:周代分封宗法制下,“土作为卿大夫的家臣,是最基础的贵族,体 现了森严的等级色彩。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私学兴起、学术下移和 文化教育的发展,使土从贵族阶层变为知识分子的统称。秦汉时期,统一 多民族国家形成,官僚制度逐渐确立,“土既指军队中的将士,也指在中 央政权和州郡县供职的官吏。汉武帝尊崇儒术、重用儒生,确立以察举制 为代表的新的选官制度,“土形成一种社会力量,与宗族的关系日益紧密。

7、经东汉豪强地主势力发展及魏晋以来九品中正制的实施,土 与“族”进一步 结合,固化为“土族这一特殊阶层,土庶对立。隋唐以后,中央集权加强, 庶族地主力量发展,科举制产生,土族退出历史舞台,“土作为特定阶层 保留。直至宋代以后,成为一般读书人的泛称,是社会分工的体现,而不 再具有鲜明的等级色彩。这一变化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进步与变革,也推动了官僚政治、文化 教育的发展和社会阶层的流动,并逐渐形成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基本价值 取向与文化心态。(说明:示例只作为评分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从材料中不同时期“土 涵义及身份地位的变化情况来看,可拟定论点为中国

8、古代,”土的内涵因 时而变,由等级划分到社会分工。关于阐释可从西周时期分封制下的家臣 身份、春秋战国时期,受礼崩乐坏的影响,土转变为知识分子阶层、秦汉 时期,受官僚政治的影响,土具有将士和官吏的双重身份、魏晋时期,受 世家大族的影响,土族出现、隋唐时期,受科举制的影响,土族退出历史 舞台,土的阶层仍然存在、宋以后,土的阶层成为读书人的泛称呼等角度 进行分析。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若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A.是西汉官员选拔的唯一来源B.以分科目为主要考试形式C.生员出仕需经过严格的考试D.考试内容为四书五经7 .在官吏选拔中,唐初规定工商杂类,不得预于土伍”等。而到了宋代,宋太宗规定,“如 工商杂类

9、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选送,即参加科举考试)。此例一开, 工商业子弟参加科举考试者不计其数,其中佼佼者,如商人之子冯京,在科举考试中连中 三元,后官至参知政事。这一变化()A.导致南北分卷8 .给政治增添活力C.加强对官员的考核D.打破门阀土族垄断政治的局面8 .两晋时期,“高门华族,有世及之荣;庶族寒门,无寸进之路隋唐时期,则出现朝 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现象。促成这一转变的是()A.中央机构的调整B.门第观念的消亡C.地方吏治的改善D.选官制度的变革9 .宋景德四年(1007)亲试进士条例规定:试卷,内臣收之,付编排官,去其卷首 乡贯状,别以字号第之;付封弥官誉写校勘。元

10、祐年间苏轼知贡举,本欲录取门生李篇, 但李篇却名落孙山。对此,苏轼曾作诗云:与君相从非一日,笔势翩翩疑可识。”由此可 见当时()A.科举受到新旧党争的影响B.科举竞争日益激烈C.科举取土被权贵阶层垄断D.科举制度更加完善10 .明世宗登基后,采纳内阁首辅张瑰的建议,要求科场文字务要平实典雅,不许浮华 险怪以坏文体,进行说理,一定要极尽事物的原理;议论事务,必须要通晓经济天下的 道理。同时派遣京官为地方主考,提升乡试官资格并完善武举。这一做法()A.促进了重学风气的形成B.破除了世族对官场的垄断C.有助于实用人才的培养D.意在缓解统治困局和挑战11 .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虽然搬用魏晋的门阀制度,

11、但在实际政务中,孝文帝更为注重的是才能。这主要反映了,南北朝时期()A.民族融合不断发展B.贵族政治转为官僚政治C.门阀政治逐渐衰落D.选官制度发生根本变革12 .两宋时期科举选官采取严格的三级考试、三年一考制度,以糊名、誉录等措施应对舞 弊,并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由此可知,当时科举()A.以程朱理学为考试内容B.考试录用程序日趋严格C.提高了官员选拔的标准D.保证了选官的公平公正13 .宋代的礼部贡院条制规定:“有司于试前一日排定坐次,榜名告示。至日,监门 据姓名引入,依此就座,不得移易。这反映出宋代科举制()A.防弊措施流于形式B.选官之权被官僚操纵C.注重考试程序公正D.强化了封建等级制度

12、14 .汉武帝征召董仲舒,破格任用主父偃,重用酷吏张汤,拔卫青于奴仆,起用南阳制铁 商孔仅、齐地盐商东郭咸阳为大农丞,任命商人之子桑弘羊为治粟都尉,招募张骞出使西 域,史载“汉之得人,于兹为盛。汉武帝的上述用人之举()A.契合有为的时代主题B.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C.表明察举制的作用明显D.旨在平衡各阶层的利益15 .汉初的统治集团主要由功臣家族和刘姓宗室构成。刘邦晚年削平异姓诸王;汉景帝平 定七国之乱后,宗室渐渐失势。基于此,西汉政府()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B.推行察举制选官C.设立中朝架空三公D.北击匈奴开疆拓土16 .北宋神童诗里有言:“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13、朝为 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据此判断, 下列对宋代科举制解读正确的是()A.中举的都是底层民众B.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C.选拔了大量实用人才D.加强了北宋的中央集权17.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汉武帝诏令郡国每岁向朝廷举荐孝者、廉吏各一人以备 擢用,由此形成固定的“察举”之制。后孝者、廉吏合并为孝廉,它是汉代普通士人最主 要的入仕途径。孝廉以外,还有一些临时性的察举科目,如茂才(秀才)、贤良方正、文 学等。被举者一般都有符合儒家伦理道德标准、通晓儒家经书的共同特点。出身贫寒、40 余岁始钻研春秋的公孙弘通过察举拜为博士,十年之内升至丞相,封平

14、津侯,开创西 汉建立以来以布衣身份拜相封侯的先例。在察举制度形成前后,武帝又在长安设立了太学。 太学生由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博士负责教授,学成后经 考试分等第录用,自此博士的主要工作由备顾问转向教学。同时推广蜀郡太守文翁的兴学 措施,令郡国皆立学校。太学与郡国学皆以经学为主要教育内容。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依据材料和所学,阐述汉武帝时期人才选拔与培养制度的影响。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土”作为古代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演变具有深厚的时代烙印,下表 是不同时期“土”涵义及身份地位的发展变化。时期涵义上古时期“吾国古代之土,皆武士也”;掌刑狱之官商、西周、春秋时期卿置侧

15、室,大夫有贰室,士有隶子弟”;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到战国时期知识分子的统称,职业多途化,有武士、文土吏土技艺之士、商贾之士、方 术之士、谋士等秦汉时期称为士大夫,可以指军队中的将士也常常是在中央政权和州郡县供职的官吏 的泛称;称为土人时,则一般特指具有较高封建文化素养、从事精神文化活动的知识分子东汉时期特重土名(即人格名望、风骨气节及学识才能)魏晋时期“土”固化为特殊的阶层隋唐以后土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土作为一特定阶层的观念仍然保留宋代以后又称衿土,是科举中有功名的人即举人贡生秀才监生进士未出仕者亦为此中 人;宋代政治地位提升“士以天下为己任”要求与皇帝“同治天下绝大 多数都从

16、“四民”中产生;明代后政治地位有所下降摘编自冯尔康先秦至近代前期中国社会结术演变简史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任一历史时期对土涵义的变化进行解读。(要求:明确写出变化解读逻辑严密史论结合表述清晰)参考答案:1. 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曹魏帝国九品中正制细化中正官的分级,并增设 吏部的最终选拔权”,把最终选拔权集中到吏部,加强中央集权,避免了“汉 代后期,官员察举无人监督,常常随意推荐,且被举荐者还会一辈子将察 举官视为恩主现象,B项正确;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选拔标准,不以读书 为标准,官员素质提升无法保证,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标准, 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统治基础无法扩大,排除

17、C项;材料反映的是选官权 力集中到吏部,规范了官员选拔秩序,起不到稳定社会秩序作用,排除D 项。故选B项。2. C【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科举制到了宋代得到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 是公平竞争,取土不问家世,C项正确;分科考试选拔人才,分为制举和 常举是在隋唐时期,排除A项;宋代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并没有时断时续, 排除B项;清代的科举考试分三级科举考试,并由皇帝主持,排除D项。 故选C项。3. A【详解】由题意,无论从考试的难度平等,还是进士构成,都看出,蒙古 政权适应中原文化和民族交融的趋势,A项正确;材料看不出放弃四等人 制,排除B项;元朝科举实行不力,排除C项;民族矛盾是否缓解取决于 政府

18、的民族政策,跟科举制不相关,排除D项。故选A项。4. D【详解】“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体现的是作者金榜题名,春 风得意的心情,再根据“登科事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这是与科举制相关,D 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科举制,就选官制度而言,世袭制下,只要有血缘 关系,不需要经过考试就可以直接做官,材料不能体现世袭制的特征,排 除A项;察举制是西汉时期一种重要的选官制度,它是一种地方向上推荐 人才的制度,察举制的主要标准是孝、廉,材料没有体现相关特征,排除B 项;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这种选官制度后期选官标准是门第,材料没有体现相关特征,排除C项。故选D项。5. D【详解】结合所学

19、知识可知,西汉时期,汉武帝加强对各级官员的监督监 察,形成了御史中丞督司隶、司隶督丞相、丞相督司直、司直督刺史、刺 史督二千石以下的局面,推动了监察制度发展,D项正确;仅健全监察机 构不足以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排除A项;监察体系的发展与行政效率的提 高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监察制度本质上是服务皇权的工具,并不能 限制君主专制权力,排除C项。故选D项。6. C【详解】每年都要考试太学生的学问和才能,并按考试成绩的高低授予相 应官职或除名,反映出西汉太学生员出仕需经过严格的考试,C项正确; 西汉官员选拔的方式还有察举等,排除A项;分科考试只是部分信息,并 非材料主旨,排除B项;四书直到元才成为教育

20、和选官的内容,排除D项。 故选C项。7. B【详解】根据材料唐朝规定工商杂类,不得预于土伍,而到了宋代工商杂 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等信息可知给政治增添了活力, B项正确;南方和北方经济和文化差距的拉大导致南北分卷,排除A项; 材料不体现管员的考核,排除C项;打破门阀土族垄断政治的局面是科举 制的影响,唐朝也有科举制不是宋朝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8. D【详解】材料“高门华族,有世及之荣;庶族寒门,无寸进之路朝为田舍 郎,暮登天子堂变化体现的是阶层流动,主要得益于科举制的实行,平民 可以靠自己的才能通过考试做官,D项正确;材料涉及选官制度,并未体 现中央机构的调整,排除A

21、项;隋唐时期门第观念并未消亡,排除B项; 材料为选官制度,并未涉及改善地方吏治,排除C项。故选D项。9. D【详解】根据题意试卷,内臣收之,付编排官,去其卷首乡贯状,别以字号第之;付封弥官誉写校勘。可知反映的是科举考试实行誉录制,有效地 防止了科举考试的徇私舞弊等行为,誉录制成为科举考试的一项程序,意 味着科举制度更加完善,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科举考试实行誉录制, 没有涉及新旧党争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科举制考试程序更为 严格、公平,没有涉及科举竞争,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科举考试打 破了士族的垄断特权,而且材料中的举措有利于维护科举的公平、公正,C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

22、选D项。10. D【详解】根据材料明世宗登基后,采纳内阁首辅张聪的建议,要求科场文 字务要平实典雅,不许浮华险怪以坏文体,进行说理,一定要极尽事物的 原理”“议论事务,必须要通晓经济天下的道理。同时派遣京官为地方主考, 提升乡试官资格并完善武举。并结合所学可知,明世宗意识到文风变异, 文体不正之象,对文体及文风进行改革,为了考察士子的真实水平,考生 要加强对考题的理解,对儒家经典、程朱理学有更深入的把握,这次整改 是为了牢固地确保理学至上的地位,从而加强皇权,保证君主对士人们的 牢固统治。同时,派遣京官为地方主考,提升乡试官资格,有利于提高国 家对于地方乡试的监管力度,加强中央对于地方的监控。

23、由此可知,材料 所述做法意在刷新政治,巩固皇权,缓解统治困局和挑战,维护统治,D 项正确;科举制的形成,就促进了重学风气的形成,排除A项;破除了世 族对官场的垄断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所述科举整改是为了牢 固地确保理学至上的地位,从而加强皇权,保证君主对士人们的牢固统治, 并非有助于实用人才的培养,排除C项。故选D项。11. C【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改革更为注重才能,体现了世 家大族在选官与任用上特权的衰落,本质上反映了门阀政治的衰落,C项 正确;根据材料信息,材料的重心在于在实际政务中,孝文帝更为注重的 是才能,民族融合不断发展不是材料主旨信息,排除A项;早在秦朝就实

24、 现了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排除B项;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 度依然是九品中正制,选官制度没有发生根本变革,排除D项。故选C项。12. B【详解】根据材料中“严格的三级考试、三年一考制度,糊名、誉录等措 施,一切以程文为去留,这些都属于考试程序方面的措施,所以由材料 可以得知,当时科举考试录用程序日趋严格,B项正确;“一切以程文为去 留即一切以考场上的文章来决定录取与否,但这并不能体现考试内容是程 朱理学,排除A项;科举制的选官标准一直都是考试成绩,材料只能体现 宋朝选官程序更加严格,却无法看出官员选拔标准的提高,排除C项;保 证了选官的公平公正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13.

25、C【详解】由材料“前一日排定坐次,榜名告示、不得移易可得出,科举 考试中严格排定座位,考生不得随意就座,这体现了对考试程序公正性的 关注,C项正确;材料中的措施有利于防止考生作弊,排除A项;材料体 现的是宋朝科举制下考试程序上较为公正,材料看不出选官之权被官僚操 纵,排除B项;材料与强化封建等级制度无关,材料仅体现的是宋朝科举 制下考试程序公正,排除D项。故选C项。14. A【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即位后,重用董仲舒、主父偃、 张汤、卫青等人才,这满足了汉武帝富国强兵的需要,契合有为的时代 主题,A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汉武帝重用人才,没有体现在制度上削 弱相权,加强皇权,排除B项;根据材料,董仲舒、张骞并非通过察举制 入仕,其他人入仕途径也没有明确体现,排除C项;“各阶层说法太绝对, 且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15. B【详解】根据材料“刘邦晚年削平异姓诸王;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宗室 渐渐失势可知,景帝以后汉朝的统治基础薄弱,为了巩固统治基础,汉朝 推行察举制,B项正确;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A项时间错误,排除A 项;西汉政府设立中朝是为了制约外朝,加强君权并非解决统治基础,排 除C项;西汉政府北击匈奴是为了巩固边防,并非扩大统治基础,排除D 项。故选B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