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

上传人:ge****by 文档编号:89756096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10.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一、单选题1孔子学生子路百里负米给双亲,这一故事为“二十四孝”之一。后世亦出现过不少类似于子路的孝子。在汉代,这种孝子有机会通过下列哪一途径被重用()A举孝廉B科举考试C承袭爵位D入太学学习2汉武帝时期,政府以“德”“文”“能”为标准,让各郡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这种选官制度是A殿最制B察举制C科举制D监察制3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的正确顺序是()A察举制科举制九品中正制B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C科举制九品中正制察举制D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察举制4下述选项中,体现科举制的是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B“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C“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D“以爵赏战功

2、,故云军爵”5学者黄振萍提出:传统中国的政治理念是“政者,正也”,人“正”才能政治清明,所以重视德性培养和德行考察。这既要求官员具备技术型官僚的职能,又要求官员充当万民的表率,即所谓“青天大老爷”(对官员)除外在的法律监督外,还从道德角度进行监督。而西方更着重于法典与制度的完备与执行,更为相信“法”的约束与规范作用。针对官员的监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传统中国的监察制度有效防范了腐败产生B腐败问题主要是个人德行问题C德才兼备的官员不会出现贪污现象D当今中国反腐需加强法律和制度建设6科举制具有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是因为它A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B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C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D把选

3、拔人才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回中央7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A分封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8由于东汉后期世家豪族势力的不断膨胀,察举征辟制的弊端逐渐显露。曹魏时期改为实行九品中正制,并规定中正官由中央委任。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的实行A极大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抑制了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D使选官制度更加公平9“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追求,隋唐以后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A参加科举考试B等待朝廷察举C投笔从戎戍边D投做官吏幕僚10唐代,科举考试合格者,还需经过吏部考核后才能任官。宋代,科举考试合格者即可直接任官。这一变

4、化A反映了科举程序的完善B体现了政府人才观的变化C体现出官僚政治的发展D导致了宋代冗官冗兵现象11东汉顺帝之前乡举里选,被推荐的多为“年少能报恩者”;汉顺帝时规定,被举荐者来到中央后,需要通过政府组织的两轮考试,考试不合格的要被“黜落”。这一规定A确立了分科考试的录取方式B否定了重视德行的选拔标准C根除了察举制官士勾结弊端D蕴含着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势12南北朝时,凡是出任吏部官职者,都必须精通谱学,否则便难以称职。官府编撰百家谱多卷,使官员的任命“彝伦有序”。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选官制度实行九品中正制B政府加强对士人人身控制C古代宗法观念的影响深远D顺应民族融合现象的出现13“凡明经,先帖文

5、,然后口试,经问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凡进士,试时务策五道、帖一大经,经、策全通为甲第凡明法,试律七条、令三条,全通为甲第”此材料主要表明科举制A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B导致读书人不关注社会实际C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D严重束缚了读书人思想自由14两汉时期,选官实行乡举里选的察举制。曹魏时期改为九品中正制,规定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的大中正官必须由在中央任职的德高望重官员担任。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A强化了中央政府的权力B导致世家大族垄断了政权C削弱了地方官员的特权D注重思想品德和知识能力15监察官可以风闻奏事,是我国古代监察制度中独有的一项规定。东晋南朝、唐武则天、宋代及清代时,都曾允许台谏官风闻言

6、事,并规定所奏涉虚,亦不坐罪。这一做法A制约皇权防止专制独裁B保证了监察工作公平公正C防止了官员的腐败行为D使监察工作失去了严肃性16战国官僚制度,是一种国君与士(文士、武士)间的双向性选择,即所谓“士无定主”。任官是国君选择人才,也是人才选择国君。这反映了()A世卿世禄已然瓦解B礼乐秩序无以为系C庶族地主地位提升D选官顺应时代需求17明万历二年,造御屏一座,中三扇绘天下疆域,左右六扇分列文武官职名,将两京及内外文武职官,府部以下知府以上各姓名、籍贯及出身资格均列于上,名为浮帖,以使更换。其屏设于文华殿后神宗讲读进学之所,以便朝夕省览。”“俘帖”的设立A杜绝了用人决策出现失误B体现了监察制度的

7、进一步完善C加强了君主的人事任免权D表明了选官制度发生重大变化18某史书记载:“夫乡举里选,必累功劳。今刺史、守相不明真伪,茂才、孝廉岁以百数,每寻前世举人贡士,或起畎亩,不系阀阅。”形成上述现象的制度性因素是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19宋朝通过政策倾斜,对偏远地区的士子给予特殊照顾,布衣出身的进士比重大为增加。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录取的601名进士中,有417人出身布衣。这说明宋朝科举制度A加速阶层流动扩大统治基础B扶植布衣士子打击门阀氏族C提升官员素质加强中央集权D改进选官方式实现公平公正20唐代科举中第的考生称主考官为“座主”,自称“门生”,相互称“同年”。唐武宗会昌三

8、年,中书上奏称:“今日已后,进士及第,任一度参见有司(座主),向后不得聚集参谒,及于有司宅置宴。不得聚集同年进士,广为宴会。”武宗准奏。此规定A避免了朝政大权旁落B加强了朝廷对官僚集团的掌控C完善了科举选官程序D改变世家大族把持政权的局面二、材料分析题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较早建立了幅员辽阔的统一王朝,每个王朝存在数百年,其统治的最大问题是中央政权的稳定和控制力。这一理念下,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形成了别具特色的运行机制。汉朝六百石刺史监察二千石郡守,即是独具匠心、以小制大的制度建构;在治国手段上,明显表现出多元化倾向,其经典的君权、相权、监察权划分代表着决策、执行、监察三种活

9、动。监察活动对立法、行政、司法均有涉及:其中谏言封驳实际属于立法监督活动;考核黜陟则与行政管理相关;案件查核、平反冤狱与司法审判关联。汉朝监察制度,较好地完成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任务,对维护王朝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通过监察,皇帝实现了对相权和庞大官僚体制的有效控制,达到了以小制大、以近制远的效果;包括皇帝在内的核心统治者,通过言官直言劝谏实现自我反省,一定程度上对皇权起到约束作用,使中央与地方、君主与百僚达成了和谐。汉朝监察制度的创新性贡献材料二在英国,议会是权力的基础,居于至尊地位。从理论上讲,议会有权制定和废除宪法以下的任何法律;任何人和组织无权推翻或废弃议会通过的法律。一切政府权力由选民

10、赋予议会,议会直接行使立法权,再将行政权授予政府,司法权授予法院,通过立法约束政府法院。不过实践中,政府是议会立法的组织和领导者,议会在立法中没有主动权。议会掌握财政,不过议会对财政大权的控制只是理论上的,反倒是政府控制财政大权,任何财政议案必须由政府提出,下院方可受理;财政决策是各种国事决策中最首要决策,将财政提议权授予政府、必须由政府掌握与责任内阁制密切相关,但议会仍可对财政事务进行监控,任何财政提案必须向下院提出,由下院审议表决转化为立法,才具有法律效力。议会迫使政府辞职是下院监督控制政府的最后手段,如果下院通过对政府不信任案,政府必须立即辞职。英国议会下院的职能(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

11、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简析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重大影响。(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议会具有哪些权力?评析英国议会的地位。三、论述题2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 有学者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历经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索,日渐趋于精致完善,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图示如下:结合所学知识,论述制度创新对王朝盛衰的影响。(要求:联系中国封建王朝盛衰的史实;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试卷第5页

12、,共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参考答案:1A【详解】根据材料中“汉代”“孝子”“被重用”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时期形成了察举制的选官制度,以个人德行作为标准,自下而上推举,所以孝子因此有机会被重用,故选A;科举考试是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故排除B;承袭爵位导致贵族垄断官职,平民孝子没有机会被重用,故排除C;太学是为贵族设置的官学,平民孝子没有机会进入太学学习,故排除D。2B【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让各郡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实行察举制,故选B;A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隋唐开始实行科举制,监察制不是选官制度,排除CD。3B【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汉朝时期

13、以才能和品德作为选拔管理的标准,官吏察访推举,实行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以门第、出身作为选拔的标准,通过品评官评定授官,实行九品中正制;隋唐至清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实行科举制,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4B【详解】科举制自由投考,根据成绩录取,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与科举制相符,B正确;A、C描述的是九品中正制,排除;D描述的是军功爵制,排除。5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加强对官员的法律监督和道德监督,而西方更注重于法典与制度的完备与执行,强调法律约束和规范,当今的中国应借鉴中西方监督官员的措施,加强法律和制度建设,D项正确;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一定程度上防

14、范腐败的产生,但不能“有效防范”,表述过于绝对,A项错误;腐败问题有多种原因,不仅仅是个人德行问题,B项错误;德才兼备的官员也会出现贪污的现象,德才兼备不代表不贪污腐败,C项错误。6D【详解】科举制通过中央举办考试来选拔人才,把选拔人才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回中央,打击了世家大族,加强了中央集权,D项正确;扩大官吏来源,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及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与加强中央集权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7D【详解】根据“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可得出这是科举制的推行,扩大了考生来源,D项正确,排除ABC。8B【详解】九品中正制下,中正官由中央委任,这有助于将选官权力集中

15、在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B项正确;九品中正制重视官员的出身而非文化素养,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是豪强地主和曹氏政权的妥协,并不能抑制豪强,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重视门第,不利于选官公平,排除D项。故选B项。9A【详解】材料“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反映了古代中国知识分子入仕为官,提高政治地位的理想,结合所学克制,隋唐时期,科举制形成并完善,成为后世知识分子入仕为官的主要途径,故选A;察举制是汉代的主要选官制度,故排除B;投笔从戎戍边、投做官吏幕僚均不是隋唐以后知识分子入仕为官的主要途径,故排除CD。10C【详解】由材料信息可知,材料所示变化显示出科举制地位的提升,也是科举制发展的表现,体现了官僚政

16、治的发展,故C项正确。A、B两项由材料不能得出,排除;D项对材料理解错误,排除11D【详解】材料“汉顺帝时规定,被举荐者来到中央后,需要通过政府组织的两轮考试”体现的是中央控制着官员的选拔权,这说明材料中的规定蕴含着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势,D正确;A是科举制,排除;察举制仍然注重的是品行,B排除;C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故选D。12A【详解】出任吏部官职者必须精通谱学,有利于在选拔和任命官吏时根据世家大族的出身作出安排,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选官制度实行九品中正制。故答案为A项。当时政府没有加强对士人的人身控制,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只是在选官制度中注重出身,结合所学可知应当是九品中正制的影响,排除

17、C项;材料中的现象与民族融合无关,排除D项。13A【详解】根据题干可知,科举制中,明经科侧重经义、进士科在考查经义的同时侧重时务,明法科侧重律令,由此说明科举考试中对考生的文化水平要求较高,这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A正确;科举考试中考查时务,说明其强调读书人和社会实际联系,B排除;题干内容与科举制维护封建统治无关,排除C;通过题干内容无法判断科举制对读书人思想产生束缚,排除D。14A【详解】九品中正制规定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的大中正官必须由在中央任职的德高望重官员担任,改变乡举里选的察举制,把选官的权力收到中央,强化了中央政府的权力,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九品中正制把选官的权力收归中央,无法体现

18、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是门第高低,更不能得出导致世家大族垄断了政权,排除B项;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无法体现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是注重思想品德和知识能力,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15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因为即便台谏官所奏不实也不会获罪,所以风闻言事的做法使我国古代监察工作失去了严肃性,D项正确;我国古代监察制度是皇帝的耳目和工具,不能有效制约皇权,更不能防止专制独裁,A项错误;保证了监察工作公平公正与“所奏涉虚,亦不坐罪”不符,B项错误,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和风闻奏事,防止了官员的腐败行为的说法,夸大了君主专制政体下监察制度的效用,C项错误。16D【详解】材料显示,战国时期选官是

19、国君与士双向选择:国君选择适合自己统治需要的人才;人才也在选择能够让自己充分发挥才能的国君。这契合了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中富国强兵的需要,D项正确;世卿世禄的破坏程度、礼乐秩序通过材料无法看出,排除A、B项;这一时期并未出现庶族地主,排除C项。故选D项。17C【详解】材料“府部以下知府以上各姓名、籍贯及出身资格均列于上,名为浮帖,以使更换。其屏设于文华殿后神宗讲读进学之所,以便朝夕省览” 一方面使用人权最终集中于皇帝手中,加强了皇权,另一方面使皇帝有所凭据,正确行使用人权,故排除D,选C;A中“杜绝”表述太绝对,排除A;材料与监察体制无直接关系,排除B。18B【详解】试题分析:据材料“夫乡举里选,

20、必累功劳。今刺史、守相不明真伪,茂才、孝廉岁以百数,每寻前世举人贡士,或起畎亩,不系阀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察举制的特点,故B正确。世卿世禄制,没有乡举里选的特点,故A排除。九品中正制,为门阀士族垄断,故C排除。科举制,不符合茂才、孝廉的信息,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察举制19A【详解】根据材料“布衣出身的进士比重大为增加、有417人出身布衣”可知,宋代布衣出身的进士比重大为增加,说明更多的布衣进入统治阶层,加速阶层流动扩大统治基础,A项正确;门阀士族形成于魏晋之际,鼎盛于东晋,从东晋末至南朝逐渐衰落,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项;材料

21、是选拔布衣入仕,仍然是科举考试,选官方式没有变化,排除D项,故选A项。20B【详解】根据题干“后不得聚集参谒不得聚集同年进士”可知,这一规定减少了“门生”“座主”和“同年”考生之间的私人联系,有利于加强朝廷对官员的掌控,B项正确;“避免了”过于绝对,排除A项;这一规定是科举之后对官员的管理措施,不属于科举选官程序,排除C项;科举制的实施改变了世家大族把持政权的局面,排除D项。故选B项。【命题意图】本题从科举制下的门生座主及同年关系切入,旨在考查学生对古代官僚制度和君主掌控文官的理解,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历史解释素养。加深学生对古代官僚制度的认识。21(1)特点:以小制大,以近制远;监察活

22、动多元化,涉及立法、行政、司法;为帝王服务。影响:实现了对庞大官僚体制的有效控制;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维护王朝统一;一定程度维护了国家稳定和长治久安;一定程度约束了皇权,达成统治和谐;有利于防止腐败和规范执政,减少政策失误。(2)权力:立法权,对财政的控制权,对政府监督权。地位:英国议会是英国的国家权力核心,处于独尊地位;议会单独行使立法权,对政府和法院具有约束和控制作用;但在实践中,议会权力受政府牵制。【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汉朝六百石刺史监察二千石郡守,即是独具匠心、以小制大的制度建构”可归纳出监察权力具有独立性,以小制大;根据材料“监察活动对立法、行政、司法均有涉及”可归纳出监

23、察范围广,涉及立法、行政、司法;根据材料“通过监察,皇帝实现了对相权和庞大官僚体制的有效控制”可归纳出监察官员依附于皇权,为帝王服务。作用:根据“通过监察,皇帝实现了对相权和庞大官僚体制的有效控制”得出实现了对庞大官僚体制的有效控制;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根据“对维护王朝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得出一定程度维护了国家稳定和长治久安;根据“一定程度上对皇权起到约束作用,使中央与地方、君主与百僚达成了和谐”得出一定程度约束了皇权,达成统治和谐;根据“通过言官直言劝谏实现自我反省”,分析得出有利于防止腐败和规范执政,减少政策失误。(2)权力:根据材料“议会直接行使立法权”“议会掌握财政,不过议会对财政

24、大权的控制只是理论上的”“下院监督控制政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议会拥有立法权、财政权和军事权。地位:根据材料“在英国,议会是权力的基础,居于至尊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议会高于王权,居于至尊地位;根据“议会直接行使立法权,再将行政权授予政府,司法权授予法院,通过立法约束政府法院”得出议会单独行使立法权,对政府和法院具有约束和控制作用;根据“不过实践中,政府是议会立法的组织和领导者”得出在实践中,议会权力受政府牵制。22观点制度创新有利于王朝的强盛史实:汉代政治:中央设尚书令消弱相权;推恩令消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盐铁官营,打击了地方商贾势力文化:设太学,郡学,推行儒家思

25、想结果汉武帝时西汉最强大(也可以唐代为例:政治:三省六部制加强了皇权,科举制选拔了人才;经济:均田制促进了经济发展;文化:实行开明的文化政策,三教并行促进文化繁荣结果先后出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局面)观点僵化的制度导致王朝衰弱史实:明清时期,政治:废宰相权分六部,设内阁,军机处,强化皇权导致社会腐败经济:重农抑商,实行国有专营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文化:推行僵化的八股取士,不利于科技的创新总之,导致明清时期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详解】首先,结合所学可从制度创新或制度僵化的角度确定论题,如“制度创新有利于王朝的强盛”“制度的僵化必然导致王朝的衰落”等。其次,结合所学截取某个时间段的相关史实对确定的论题进行阐释。如在阐述制度创新的影响时,可先锁定时间段,如唐朝前期,再结合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相关史实进行说明即可。如在阐述制度僵化的影响时,可先锁定时间段,如明清时期,再结合内阁制、军机处、八股取士、宋明理学的僵化等相关史实进行说明即可。答案第9页,共5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