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检测作业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检测作业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1.晋书段灼传中记载:“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下列言论与材料内容相呼应的是()A.“大人世及以为礼”B.“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C.“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D.“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2.据吕氏春秋通诠记载:“上计,战国、秦、汉时地方官于年终将境内户口、赋税、盗贼、狱讼等项编造计簿,遣吏逐级上报,奏呈朝廷称为上计。”据此,“上计制”的主要意图是()A.控制地方财政税收B.监督考核地方官员C.提高地方行政效率D.防止官员弄虚作假3.汉惠帝时期在全国各郡和地方王国设置监御史,每年要定
2、期到中央汇报工作;为了防止他们与郡守、诸侯王勾结,还要每两年轮换一次。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监御史()A.代替郡守执掌地方管理B.行使御史大夫的职能C.成功防止地方诸侯国割据D.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4.“克服了社会流动的堵塞,让民间精英往体制内流动,给中国带来一种良性的社会治理。”这种现象是指()A.汉初形成“布衣将相”之局B.察举征辟广泛选拔人才C.科举入仕扩大官吏人才来源D.中央派文官任地方长官5新唐书记载:“(卢商)蚤孤,家窭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从此记载可看出唐代()A科举制体现了九品中正制的原则B科举制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C选官偏重人才品行和道德的考查D进士科是步入仕途的
3、唯一途径6下图为史籍中关于唐代官员的出身与科第实绩的详细统计(单位:人),据图中信息可得出的结论是,唐代()A社会阶层的流动日益频繁B科举制受到现实的制约C门第依然是选官主要标准D寒门子弟不受政府重视7宋朝御史台和谏院合称“台谏”。元丰改制后,御史台的职责是“掌纠察官邪,肃正纲纪。大事则廷辩,小事则奏弹”。谏官的职责是“凡朝政阙失,大臣百官任非其人,三省至百司事有违失,皆得谏正”。这反映了宋代监察制度的特点是()A御史与谏官事权分明B谏官的谏诤由大臣转向皇帝C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D出现了“台谏合一”的态势8明朝宣德、正统年间,科举取录分为南、北、中三卷,三卷录取情况如下表,根据下表可知,明朝分
4、卷制的实行反映了当时()卷种涉及地区录取比例南卷应天(今南京)、苏松诸府、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等55%北卷顺天(今北京地区)诸府、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等35%中卷四川、广西、云南、贵州等10%A.科举制八股取士正式形成B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C全国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D政治重心由南方移至北方9.明仁宗时,科举取士一度南北分卷,“科举之士需南、北兼收,南人虽善文词,而北人厚重。近累科所选北人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四分”。这一制度( )A.提供了公平竞争环境B.化解了南北方的矛盾C.有利于笼络北方士子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10.据清史稿载,康熙二十二年至六十一
5、年,共举行大计十四次,考课出卓异官员580罢斥、降调官员5137名。据此可知,康熙朝的考课制度( )A.保证了政治局面的稳定B.是科举制度发展的产物C.促进了国家吏治的改善D.是维护等级制度的工具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儒生参政带来的“以德取人”因素,使察举制因而成立,但这并不是唯一制约察举选官的因素。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阳嘉元年又建立“诸生试家法”制度,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二 在察举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举荐;在科举制
6、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考试成绩。所以举人可以“投牒自进”,不必非得他人举荐不可。到了北宋,封弥成为贡举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考试官在评定试卷时,看不到举人的姓名、乡贯等,也就很难作弊了。隋唐以来,科举出身的官员在高级官员中的比例,逐渐增加,到宋代已占有绝对优势。摘编自张希清中国科举考试制度材料三 清代科举考试命题专取四书五经之句,做八股文章要求所论内容根据朱熹的四书集注,不许自由发挥,并且对文章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和声调急缓都要相对成文,对文章的字数也有限制。乾隆时,根据皇帝个人喜好,科举考试内容增加试帖诗和楷法。由于科举考试是读书人升官发财的唯一途径,一个童生要经过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才能由
7、生员、举人、贡士到进士,从而取得官职俸禄,所以总有一些考生试图从中投机取巧,清代时“怀挟夹带”“冒名顶替”“枪替代考”等作弊手段,已不胜枚举。摘编自张小锐清代科考积弊与清末科举改革(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察举制出现的原因。概括东汉察举制的新发展。(2)据材料二,概括科举制的发展趋势。科举制是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3)根据材料三,概括清代科举考试的弊端。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借鉴价值。1.C由材料“九品访人,唯问中正”可知,此选官制度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九品中正制,造成世家大族把持仕途的局面,即“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故选C。A为世官制,B
8、为察举制,D为科举制,均与材料内容不符,故排除。2.B“上计制”是每年岁末,地方官员将地方治理状况(户口、赋税、盗贼、狱讼等)向上级汇报,类似于今天的年终考核,官员所呈上的报告作为考核地方官员的依据,故选B。3.D材料中监御史是地方监察官,负责监察地方,地方监察官定期向中央汇报、定期轮换,便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D正确。4.C由题目中的信息“民间精英往体制内流动带来良性的社会治理”可知该制度应为通过考试选官的科举制。该制度使得平民以通过考试的方式加入统治集团,扩大了统治基础,维护了封建统治。故选C。5.B卢商出身贫寒,通过自学奋进,“举进士,拔萃,皆中”,说明唐代读书人可以通过科举考试改变
9、个人命运,也说明科举制不注重出身,有助于扩大人才选拔的范围,B项正确;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科举制并不注重门第,排除A项;C项是对汉朝察举制的表述,排除;科举制只是唐代众多入仕途径的一种,排除D项。6.B根据柱状图可以看出,整个唐代官员中,士族占比远远超过庶族,意味着士族在唐代依然占据较大优势,说明了科举制受到现实的制约,B项正确;A项中的“流动日益频繁”与柱状图不符,排除;庶族占比有上升趋势,说明当时科举制已经实施,而科举制是按照才学选拔官员,排除C项;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7.D根据“御史台的职责掌纠察官邪,肃正纲纪”“谏官的职责是凡朝政阙失皆得谏正”可以看出御史台和谏官的职责有相通的地方,
10、出现了“台谏合一”的态势,故D项正确,A项错误;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C项错误。8.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好,导致文化教育水平高;经济相对落后的北方和更为落后的西南地区,文化教育落后,进而导致录取率低,所以题干现象反映了全国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故选C项;材料并未涉及八股取士,排除A项;经济重心向南方转移在两宋时期已经完成,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元朝以来政治重心就在北方,明朝时不涉及政治重心北移的问题,排除D项。9.C根据材料可知明代实行南北分卷制度,解决北方人科举成绩弱于南方人的问题,有利于笼络北方士子,C项正确。南北分卷取士
11、,并不利于公平,排除A项;南北之间在明代没有矛盾,排除B项;南北分卷制与人才选拔标准无关,排除D项。10.C材料“考课出卓异官员580罢斥、降调官员5137名”体现的是康熙朝的考课制度对于选拔人才,改善国家吏治等方面发挥较大作用,C项正确。材料与稳定政治局面及维护等级制度无关,排除AD项;科举制是面向社会的选官制度,与考课制度无关,排除B项。11.(1)原因:汉武帝的推行;儒生参政重视品德。新发展:注重培养官员的实际能力;增加了考试的环节。(2)发展趋势:公开性;严密性(更公平公正)。理由:扩大了官吏的人才来源;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3)弊端:考试内容陈腐;科场舞弊泛滥。价值:注重选贤任能;追求公平公正;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