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教案(新人教版九下)3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子〉两章》教案(新人教版九下)34.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孟子两章教案(新人教版九下)34学习目标.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1 .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2 .学习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3 .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教学重难点.顺畅朗读,积累文言知识,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1 .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教学方法.朗读法,本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适合朗读训练。1 .讨论法,文章结构严谨,逻辑性强,适合思维训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新课导入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
2、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 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面对这种 现实,孟子提出了 “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他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君主要广施“仁政”。 他的这些主张,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发展和谐社会是有其进步意义的。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 宣传其政治主张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板书课题)二、孟子和孟子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邹国人。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最有影响的大 师,后人将他和孔子并称“孔孟”,有“亚圣”之称。他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
3、,在孔子 “仁”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并借此游说齐、梁等国,曾一度为齐国客 卿。当时天下以互相攻伐,富国强兵为能,因此视其主张为迂阔,远离实际,不予采纳,因 此在政治上没有什么成就。他退而讲学、著述,他的学生们记他的言行,成为孟子七篇。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杰出的散文著作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 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宋代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编在一起,称为 “四书”。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 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 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
4、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 刚厉、理直气壮。三、预习交流.阅读课文,圈点课文生字词。米粟(su)亲戚畔(pdn)之域(yu)民.1 .重点实词城:内城。郭: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 团结等。寡助之至:之,动词,至至,极点。池:护城河。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 兵器;革,甲衣。坚利:坚固锋利。米粟:指粮食。多:充足。天下顺之:顺,归顺,服从。2 .通假字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3 .古今异义委:古义:放弃。今义:委任。去:古义:离开。今义:到?去。域:古义:限制。今义:地域。亲戚:古义:内亲外戚。今义:因婚姻联成的关系。4
5、.词类活用域民不以封疆之洁:“域”名词用作动词,限制。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使?巩固。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形容词用作动词,震慑征服。5 .朗读指导(注意排比对偶句的朗读节奏)(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6 .写出下列句子的译文(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交流点拨】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 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2)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交流点拨】
6、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 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交流点拨】凭着天卜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君主 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四、文本探究.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最重要的是什么?【交流点拨】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天时、地利、人和:最重要的是人和。1 .为了引证自己的观点正确性,作者列举了哪两个例子?这两个例子分别从哪两个角度提出 的?【交流点拨】例1:城环而攻之不胜一一突出地利的重要性(从进攻一方而言);例2:
7、城高 兵利粮足不守一一突出人和的重要性(从防守一方而言)。2 .本文论述的是不是军事问题?理由是什么?【交流点拨】不是,作者论述的不是军事问题,而是政治问题。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 战国中期,他继承孔子的思想,极力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他曾经游说梁、齐等诸侯 国君,虽不见效,而他的“仁政”思想已昭明天下。由此,我们可以推断,非常厌恶、极力 反对战争的孟子大抵不会去研究怎样夺取战争的胜利,他考虑的只能是怎样行“仁政”。本 文确实用了不少笔墨去论证军事问题,但这只是表象,只是凭借,本文的最终目的是论证政 治问题。本文的意图是强调人和的重要性,告诉人们通过行“仁政”来统一天下,而决不是 告诉人
8、们怎样去夺取战争的胜利。3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算助”都是作者的观点,哪句是本文 的中心论点?【交流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 寡助”是由这个中心论点得出的推论。4 .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交流点拨】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 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 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的推论,阐明了 “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
9、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结论。五、板书设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环而攻之而不胜(进攻)一天时不如地利论据兵精粮足却委而去之(防守)一-地利不如人和域民不以封疆之界类推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治国更需要“人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天下顺之结论失道寡助亲戚畔之五、拓展延伸孟子名言:1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2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3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4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
10、,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译文】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第二课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新课导入有一个经典故事道理十分深刻,说的是有一只青蛙第一次不小心掉在了一口正煮着水的锅 里,恰好水已经开了,青蛙吓坏了,使劲一跳,逃离了险境:第二次,青蛙又犯了同样的错 误,乂掉进了那口锅中,同样的锅里也在煮着水,不同的是,这次水还没有煮开,青蛙觉得 还挺舒服:这个热水澡好呀!结果呢?一一青蛙熟了!也就是说,青蛙在开水里逃生,在温 水中死亡。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古人的经 典中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二、预习交流.朗读课文,圈
11、点课文中的生字词。舜(shun)孙叔敖(do)峡(q u d n )亩傅说(y u a).鬲(g?)奚(xi)法家拂(bi) 土 .1 .重点实词发:起,被任用。举:被选拔。士:狱官。市:集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所 以。任:使命。于:给。是:这。人恒过:恒:常常。过:犯过失。然后能改:这样以后。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乱:扰乱。作:有所作为。征于色发于声:征:表现。色:脸色。发:抒发。而后喻:明白,了解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在国内。法家:守法度的大臣。出则无敌国外患:在国外。2 .通假字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衡于虑:“衡”通“横”,梗塞,不顺。法家拂士: “拂”通“弼”,
12、辅佐。3 .词类活用苦其心志:苦,使?痛苦。劳其筋骨:劳,使?劳累。饿其体肤:饿,使?饥饿。空乏其身:空乏,使??贫困。所以动心忍性:动:使?惊动。忍:通“韧”,使?坚韧。4 . 一词多义国: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防。国恒亡:国家。拂:行拂乱其所为:不顺。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于:舜发于联亩之中: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而死于安乐也:在。3.朗读指导。(读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1)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土,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
13、以动心/ 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三、文本探究(读课文,思考探究).第一段开头列举的六个历代名臣成才的故事,这六个人的成长史中共同点是什么?【交流点拨】他们都是经历了一段艰难困顿的生活之后才发奋而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他们都 经历过艰苦的磨炼,自身也在艰苦奋斗中有所成就。1 .第一段哪些句子讲述的是一般人的成长历程?讲述的是一个什么道理?现在人们常说的 哪些话与这个道理相同?【交流点拨】“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讲的是一股人成长历程,讲述了一个“逆境 出人才”的道理。“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挎少伟男;宝剑锋从磨砺出
14、,梅花香自苦寒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与之相同。2 .课文第二段是从哪些方面来说理的?【交流点拨】第二段先提出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 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 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3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交流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 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 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
15、提出“困于心,衡于虑, 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 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 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4 .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交流点拨】课文是从两个角度说理的。一是关于人才的造就问题。孟子在这个问题上强调 了两个方面:一方面人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增长的,担当“大任”者,必 先经历一番“苦”、“劳”、“饿”等等艰难困苦的磨炼,方能增长才能,担此大任,才能 不是天生的,而优哉游哉,贪安图乐,自然也增长不了才能,才能从磨炼中来:另
16、一方面他 指出人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挫折困顿面 前,振作精神,努力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冲出困境,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 也就消沉下去,才能从奋斗中来。二是关于国家的治理问题。孟子指出拥有贤臣,采纳诫谏, 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对一个国家是极端重要的,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 的意义,试想,一个国家如果奸邪当道,佞幸弄权,沉湎安乐,丧失警觉,那么其前途命运 是可想而知的。四、比较阅读这篇课文是两篇小短论,请从话题、结构等方面比较一下它们的异同点。【交流点拨】甲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由战争的因素推及治国的道理,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是
17、由成才的因素推及治国的道理,可以说是殊途同归。乙生:两篇小短论提出论点的方式和行文结构是不同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先提出 论点,再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属于“总起一一 分承一一阐述一一结论”的演绎式的结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先讲述历代名臣成长 史,再论述一般人的成长历程,然后由成才推及治国的道理,最后归纳出论点,属于“层进” 的归纳式结构。丙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战争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由此;五、拓展延伸;百里奚和五张羊皮; 百里奚少时家境甚贫,颠沛流离到齐国,不被任用;又;六、板书设计
18、;生于忧患,死于安 乐;历代名臣成长史一一才能从磨炼中来;造就人才生于忧患;一般人成长历程一一才能从 奋斗中来;入则无法家拂士死于安乐;出则无敌国外患;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 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属于由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的逻辑思路;生于 忧患,死于安乐先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再推及与此相似的“是人”,从个别到一般, 阐述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炼的,接下来从个人作为推论到治国,还是属于由点到面,由个 别到一般的逻辑思路。五、拓展延伸百里奚和五张羊皮百里奚少时家境甚贫,颠沛流离到齐国,不被任用;又至周,仍不被任用;后被虞国
19、任用为 大夫。公元前655年,虞国被晋国所灭,百里奚和虞君都当了晋国的俘虏,成了奴隶。这时, 秦穆公向晋献公求亲,晋献公就把女儿嫁给他,同时把百里奚也作为陪嫁的奴仆之一送往秦 国。百里奚不甘心做奴隶,就在半路上逃跑了,可不久又被楚人捉去,成了楚国的奴隶。秦 穆公是个有雄心壮志的国君,一直在收罗人才,他听说百里奚是个有才干的人之后,决心把 他追回来。他怕用重金去赎会引起楚国对百里奚的重视,就按照当时奴隶的身价,拿了五张 羊皮,并谎称:“我们有个奴隶叫百里奚,逃到贵国,请让我们将他赎回办罪。楚成王不 知底细,就答应了秦国使者的要求。这时的百里奚已50多岁,秦穆公一连和他交谈三天, 对他大加赞赏,封他为大夫,故称“五段大夫”。后成为秦国一代名相,卒时,“秦国男女 流涕,童子不歌谣,舂者不相杵”。六、板书设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历代名臣成长史一一才能从磨炼中来造就人才生于忧患一般人成长历程一一才能从奋斗中来入则无法家拂士死于安乐出则无敌国外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