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高考浙江卷语文真题变式练习之文言文阅读(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新高考浙江卷语文真题变式练习之文言文阅读(解析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年新高考浙江卷语文真题变式练习之文言文阅读原题i.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刑赏忠厚之至论【宋】苏辙古之君子立于天下,非有求胜于斯民也。为刑斗待天下之罪戾,而唯恐民之人于其中以不能自出也;为赏以待天下之贤才,而唯恐天下之无贤而其赏之无以加之也。盖以君子先天下,而后有不得已焉。夫不得已者,非吾君子之所志也,民自为而日之也。故罪疑者从轻,功疑者从重,皆顺天下之所欲从。且夫以君临民,其强弱之势、上下之分,非待夫与之争寻常之是非而后能胜之矣。故宁争之于利,使之取其优,而吾无求胜焉。夫惟天下之罪恶暴著而不可掩,别白而不可解,不得已而用其刑。朝廷之无功,乡党之无义,不得已而爱其赏。如此,然后
2、知吾本用刑,而非吾之好杀人也;知吾之不赏,而非吾之不欲富贵人也。使夫其罪可以推而纳之于刑,其迹可以引而置之于无罪;其功与之而至于可赏,排之而至于不可赏。若是二考而不以与民,则天下将有以议我矣。使天下而皆知其可刑与不可赏也,则吾犹可以自解。使天下而知其可以无刑、可以有赏之说,则将以我为忍人,而爱夫爵禄也。圣人不然,以为天下之人,不幸而有罪,可以刑、可以无刑,刑之,而伤于仁:幸而有功,可以赏、可以无赏,无赏,而害于信。与其不屈吾法,孰若使民全其肌肤、保其首领,而无皑于其上;与其名器之不僭,孰若使民乐得为善之利而无望望不足之意。呜呼!知其有可以与之之道而不与,是亦志于残民而已矣。且彼君子之与之也.岂
3、徒日与之而已也,与之而遂因以敌之焉耳。故舍有罪而从无罪者,是以耻劝之也;去轻赏而就重赏者,是以义劝之也。盖欲其思西得之也。故夫尧舜、三代之盛,舍此而忠厚之化,亦无以见于民矣。(选自苏辙集)【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事破的一项是()A.民自为而目之也召:招致B.故宁强之于利委:交付C.而无便于其上憾:遗憾D.与之而遂因以利之焉耳劝:勉励【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为刑以待天下之罪戾而彭祖乃今多久特闻B.然后知吾之用刑欲人之无惑也难矣C.若是二者而不以与民求人可使报秦春D.盖欲其思财得之也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无
4、独的一项是()A.文章以说理为主;始终围绕刑赏忠厚,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对照,层层递进,通顺畅达,体现了作者“汪洋澹泊的文风。B.作者认为,要以忠厚仁爱为本,如果只把刑赏作为手段,就起不到劝善惩恶的作用,这反映了作者儒家仁政治国的思想。C.文章指出,从君与民的关系上看,君强民弱,君上民下,君不应用权力压制百姓,而应让百姓得到更多好处,顺应百姓愿望。D.作者认为,圣人对罪恶不可掩盖或解脱的人,对在朝廷无功劳、在家乡不讲信义的人,进行刑赏,其他情况要舍有罪从无罪。【小题4】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若夫当时赏罚之所不能及则又为之明言其状而使后世嗟叹痛惜之不已呜呼贤人君子之功烈与夫乱臣贼子罪恶之状于此皆可以无
5、忧其无闻焉是故古者圣人重史官(选自苏辙史官助赏罚论【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则将以我为忍人,而爱夫爵禄也。(2)知其有可以与之之道而不与,是亦志于残民而已矣【答案】【小题1】C【小题2】B【小题3】D【小题4】若夫当时赏罚之所不能及/则又为之明言其状/而使后世嗟叹痛惜之不已/呜呼/贤人君子之功烈/与夫乱臣贼子罪恶之状/于此皆可以无忧其无闻焉/是故古者圣人重史官【小题5(1)那么(人们)将认为我是狠心的人,并且是吝惜(赏赐)爵位俸禄啊。(2)知道(上面)那些情况有可以给予百姓(刑赏忠厚)的道理却不给予,这也是存心伤害百姓罢了。【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
6、义和用法的能力。C.句意:在刑赏方面没有怨恨。“憾”,怨恨。解释错误。故选C。【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以”,连词,用来。这句话的意思是:制定刑罚来对待天下的罪恶过失。/介词,凭借。这句话的意思是:而彭祖如今凭借特别长寿而闻名。B.“之”均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这两句话的意思分别是:然后了解君子使用刑罚。/想要人们没有困惑很难啊。C.“者”,代词,用在数词后,方面。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这两种情况都对百姓不刑不赏。/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这句话的意思是:寻找一个能到秦国去回复的使者。D.“而“,连词,表递进。这句话的意思是:大约都是想要百姓自
7、行思考而领悟到啊。/连词,表转折。这句话的意思是:帮助秦国却不帮助五国。故选B。【小题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圣人对进行刑赏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夫惟天下之罪恶暴著而不可掩,别白而不可解,不得已而用其刑。朝廷之无功,乡党之无义,不得已而爱其赏”,这段话是作者对刑赏的议论,并不是“圣人”的做法。故选D。【小题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及是动词,是“实行”的意思,不能及即是没有来得及实行“,则是连词,是就的意思,因此“则前应断开;“而是连词,表结果,“使后世嗟叹痛惜之不已”是前句为之明言其状的结果,因此而前应断开:“呜呼”,叹词,应独立成句,因此“呜呼”前后皆应断开;“
8、贤人君子之功烈”和“夫乱臣贼子罪恶之状”是并列关系,分别陈述贤人君子的“功”与乱臣贼子的“恶,与是表并列的连词,因此“与”之前应断开;“于此”的意思是由此,“其”是指代前句的“贤人君子之功烈与夫乱臣贼子罪恶之状”,因此于此”之前应断开;焉是句末语气词,“是故”是固定搭配,是“因此”之意,所以“焉”之后应断开。句意:如果是当时的赏罚所没有来得及实行的,就在春秋里替君主明白地记载他们的功过,使后世的人为之感叹、惋惜不已。唉!贤人君子的丰功伟绩和那些乱臣贼子的罪恶行径,由此都可以不用担忧不传到后世了。因此古代的圣人非常重视史官。【小题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则”,连词,那
9、么;“忍”,形容词,狠心的;“爱”,动词,吝惜。(2)“其”,代词,上面那些情况:“与”,动词,给予;“残”,动词,伤害;“而已矣”,罢了。参考译文:古代的君子立身于天下,不是想要压制百姓。制定刑罚来对待天下的罪恶过失,却唯恐百姓落入刑罚之中而不能脱离;制定恩赏来对待天下的贤德大才,却唯恐天下没有贤才而无从施予恩赏。大约是君子以天下为先,之后才有不得已的制定刑赏之举。之所以不得已,因为这不是君子的志向,而是百姓自身的行为而招致的。所以对可能有罪的人从轻处理,对可能有功的人从重奖赏,都顺应了天下的民心所向。况且以君主的身份来治理百姓,因为两者之间强弱、上下的分别,不能等等与百姓争论寻常的是非曲直
10、之后再驳倒他。因此宁可用利益来交付他,让他获得足够的好处,而君主不求一定要压制他。唯独天下的罪恶行径暴露于世而无法掩盖,从旁为其解释也不能开脱,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用到刑罚。朝廷中没有功劳的人,乡族中没有信义的人,君主不得已才吝啬施予赏蜴。这样,然后了解君子使用刑罚,并不是因为君子喜欢杀人;了解君子不施赏,也不是君子不想使人富贵。如果一个人的罪名能够证实并且进入刑罚的范畴,但他的行为又能够拿出来放在无罪的范畴;如果将功劳给他就能够进入施赏的范畴,排除他的功劳就进入不能施赏的范畴。如果这两种情况都对百姓不刑不赏,那么天下人将对君主议论纷纷了。如果让人们都知道应当施以刑罚、不能施予恩赏,那么君主还可
11、以开解。如果让天下人都知道可以不施刑罚、可以施予恩赏,那么(人们)将认为我是狠心的人,并且是吝惜(赏赐)爵位俸禄啊。圣人则不是这样,圣人认为天下之人如果不幸而产生罪行,可以施以刑罚、也可以不施以刑罚,用刑的话,就有伤仁爱;如果幸运而立下功劳,可以恩赏,也可以不赏,不赏的话,就妨害信义。与其不使君子之法受到贬抑,不如让百姓保全性命,在刑赏方面没有怨恨;与其越分授予官位,不如让百姓乐于得到行善的好处而没有急切不能满足的地方。唉!知道(上面)哪些情况有可以给予百姓(刑赏忠厚)的道理却不给予,这也是存心伤害百姓罢了。况且君子将这个道理给予百姓,难道只是白白地给予而已吗,给予之后再趁势勉励他们罢了。因此
12、舍弃有罪的行为而判定无罪,是用羞耻来进行勉励;舍弃轻赏而施予重赏,是用道义来进行勉励。大约都是想要百姓自行思考而领悟到啊。所以唐尧、虞舜、夏、商、周的盛业,假如舍弃这些,那么刑赏忠厚也就不能让百姓看见了。变式题I基础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论时政十事(宋)杨万里臣闻古者人君,人不能悟之,则天地能悟之。今也国家之事,敌情不测如此,而君臣上下处之如太平无事之时,是人不能悟之矣。今也天变频仍,地震辇毂匕而君臣不闻警惧,朝廷不闻皆芍,人不能悟之,则天地能悟之。臣不知陛下于此悟乎,否乎?自频年以来,两浙最近则先旱,江淮则又旱,湖广则又旱,流徙者相续,道潼相枕。而常平之积,名存而实亡;入粟之令
13、,上行而下慢。静而无事,未知所以振救之:动而有事,将何以仰以为资耶?古者足国裕民,惟食与货。今之所谓钱者,富商、巨贾、阉宦、权贵皆盈室以藏之,至于百姓三军之用,惟破楮券尔。万一如唐泾原之师,因怒物食,蹴而覆之,出不逊语,遂起朱讹之乱,可不为寒心哉!古者立国必有可畏,非畏其国也,畏其人也。故苻坚欲图晋,而王猛以为不可,谓谢安、桓冲江左之望,是存晋者,二人而已。异时名相如赵鼎、张浚,名将如岳飞、韩世忠,此金人所惮也。近时刘琪可用则早死,张拭可用则狙死,万一有缓急,不知可以督诸军者何人?可以当一面者住人?而全人之所素惮者又何人?而或者谓人之有才,用而后见。臣闻之,记日:“苟有车必见其式,苟有言必闻其
14、声。今日有其人而未闻其可将可相是有车而无式有言而无声也且夫用而后见非临之以大安危试之以大胜负则莫见其用也。平居无以知其人,必待大安危、大胜负而后见焉。成事幸矣,万一败事,悔何及耶?昔者谢玄之北御苻坚,而郴超知其必胜:桓温之西伐李势,而刘侠知其必取。盖玄于履屐之间无不当其任,温于蒲博不必得则不为,二子于平居无事之日,盖必有以察其小而后信其大也,岂必大用而后见哉?愿陛下超然远览,昭然远寤。勿矜圣德之崇高,而增其所未能;勿恃中国之生聚,而严其所未备。勿以天地之变异为核将,而法宣王之惧灾;勿以臣下之苦言为逆耳,而体太宗之导谏。责大臣以通知边事军务如富弼之请,勿以东西二府异其心;委大臣以荐进谋臣良将如萧
15、何所奇,勿以文武两途而殊其辙。以重蜀之心而重荆、襄,使东西形势各相接:以保江之心而保两淮,使表里唇齿之相依。勿以海道为无虞,勿以大江为可恃,庶几上可消于天变,下不堕于敌奸。然天下之事,有本根,有枝叶。臣前所陈,枝叶而已。所谓本根,则入主不可以自用。人主自用,则人臣不任责,然犹未害也。传日:“木水有本原。”圣学高明,愿益思其所以本原者。(选自宋史杨万里传,有删节)【注释】辇毂:皇帝的车舆,这里代指京城。楮券:当时发行的用楮皮纸制成的纸币。朱泄:唐德宗时卢龙节度使。泾原节度使姚令言部队在长安哗变,拥立朱泄为帝,国号大秦,后朱枇为部下所杀。痛博:古代的一种博戏,后亦泛指赌博。【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
16、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朝廷不闻冷迈咨访:征询、查问B.张拭可用则沮死沮:沮丧,灰心C.而产其所未备严:整饬,整理D.勿以天地之变异为酒然适然:偶然(的现象)【小题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口怒粉食,蹴而覆之学人之力而敝之B.可以当一面者巧人青泥巧盘盘C.使东西形势之相接臣闻求木之长者D.则人臣不任责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F卿的一项是()A.作者清醒地认识到国家面临深重危机,敌情难以预料,地震、旱灾等天变接连不断,但朝廷上下无视内忧外患,他为此忧心忡忡,进言疾呼。B.作者认为东晋能自存而如今国势危急,区别就在于将
17、帅能臣的有无,他担心万一有急难,朝中没有可以独当一面的将帅能臣。C.作者希望皇帝能有远见卓识,加强防备力量,敬畏灾变,广开言路,重用贤能,使文臣们同心同德,防御边境不掉以轻心。D.本文运用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语言整散结合,大量使用反问句,笔力道劲,行文直率大胆,慷慨激昂,既有诗人的才情,也有政治人物的洞见。【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今日有其人而未闻其可将可相是有车而无式有言而无声也且夫用而后见非临之以大安危试之以大胜负则莫见其用也【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静而无事,未知所以振救之;动而有事,将何以仰以为资耶?(2)勿以海道为无虞,勿以大江为可恃,庶几上可
18、消于天变,下不堕于敌奸。【答案】【小题1】B【小题2】C【小题3】C【小题4今日/有其人而未闻其可将可相/是有车而无式/有言而无声也/且夫用而后见/非临之以大安危/试之以大胜负/则莫见其用也。【小题5】在平静而无事的时候,不知道用来救济的具体方式:当发生灾荒而有事的时候,将依靠什么来作为救济灾民的粮源呢?不要认为海路是不值得忧虑的,不要认为大江是一定可以依靠的,这样或许上可以消除天降的灾变,下可以不陷入敌人的奸计。【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沮:败坏、毁坏,引申为“中伤诋毁”。句意:张拭可以用却受诋毁而死。故选B。【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
19、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连词,因为/介词,依靠;B.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一个/副词,译为“多么”;C.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D.连词,译为“那么”/连词,常“则则”并用,有加强对比的作用。故选C。【小题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使文臣们同心同德,防御边境不掉以轻心”错,文中提及“勿以文武两途而殊其辙”,指文武同僚须一视同仁,和谐团结。故选Co【小题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子的翻译是:今天说有这样的人才,却没有听说过他可以做大将、做宰相,这不是有车而没有样式,有言论而没有声音吗?而且要等到用后才能看见,那么若不在大安危的环境里安排他,在大胜败的战争中试验他
20、,是不可能看到他的作用的。“日”后内容较长,其后断开;是为代词,代指前面的句子,用在句首作主语,“是前断开;“有车而无式”与“有言而无声”是对称结构,中间断开:第一个“也”用在问句末尾,加强语气,“且夫”用在句首,表示更进一层,“且夫前面断开;“用而后见”结构和表意都完整,其后断开;“临之以大安危与试之以大胜负”是对称结构,中间要断开;则领起假设复句的后句,“则”前断开。最后的断句是:今日/有其人而未闻其可将可相/是有车而无式/有言而无声也/且夫用而后见/非临之以大安危/试之以大胜负/则莫见其用也。【小题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得分点:所以,表示凭借的方式,相当于“用
21、来的”;动,灾荒;仰,依靠;资,粮源或资助。(2)得分点:以为,认为是;无虞,不值得忧虑(或“无忧”);庶几,或许;堕,落入、陷入。参考译文:臣听说古代的君主,人不能感悟他,则天地可以感悟他。今天国家的事情,敌情不测是这样严重,而我国君臣上下处在这种时候却像处在太平无事的时候,这说明人已经不能感悟他了。现在上天不断发生变异,地震就离京都咫尺,而君臣却没有听到有什么警觉和恐惧,朝廷也没有听到有任何咨询和访问。人不能感悟皇帝,则天地可以感悟皇帝。臣不知道陛下对这些变异感悟了,还是没有感悟?自数年以来,两浙离京师最近而首先发生旱灾,接着,江淮又发生旱灾,湖广又发生旱灾,人民流亡相继,道路上饿死的人相
22、接。而常平仓的积蓄却名存而实亡;入粟的命令上面颁行而下面怠慢。平静而无事,不知道如何振救它,一旦发生灾荒而有事,又怎么能够依靠它得到资助呢?古代富国裕民,只依靠粮食和钱币两物。今天所谓的真正钱币,都被富商、巨贾、宦官和有权有势的贵族、官僚等满室收藏起来了,至于老百姓和军队使用的,只有破脏的纸币。万一像唐朝的泾原之师那样,士兵因不满意粗劣的食物,而把它倒在地上践踏,并破口大骂,从而酿成朱讹那样的叛乱,那不是很寒心的吗?自古以来一个国家建立,必有让别国感到可怕的东西,不是怕其国家,而是怕其国人。所以苻坚想吞并东晋,王猛却认为不可,说东晋的谢安、桓冲,是长江以南众望所归的人物,这说明保存东晋的是谢安
23、、桓冲两个人。前些时候,著名的宰相如赵鼎、张浚,著名将领如岳飞、韩世忠,都是金人所害怕的。近时的刘玦可以用却早死,张拭可以用却受诋毁而死,万一有急难,不知道督率诸路军马的有何人,可以当一面的有何人,而为金人平时所畏惮的又有何人?而有的人说,人的才能,要用了以后才能看见。臣听到记上说:“假如有车子,我一定看到它的样式,假如有言论,我一定听到它的声音。”今天说有这样的人才,却没有听说过他可以做大将、做宰相,这不是有车而没有样式,有言论而没有声音吗?而且要等到用后才能看见,那么若不在大安危的环境里安排他,在大胜败的战争中试验他,是不可能看到他的作用的。平时相处没有办法知道他是什么人,必等大安危、大胜
24、负以后才知道他是什么人。事情成功,当然是万幸的:事情失败,懊悔怎么来得及呀?过去谢玄北御苻坚,都超知道他一定会取胜;桓温西伐李势,刘侯也知道他一定会成功。因为谢玄走路,在履屐之间都无不表现出他的稳当;桓温玩.博游戏,没有把握取胜他决不去玩,这两个人在平时无事之时,就已经让人从他们的小事情的成功中而相信他们干大事也一定会成功。难道一个人一定非要大用的时候才能看出他的才能吗?希望陛下超然远视,昭然远悟。不要夸耀圣德的崇高,而要增加自己的才干;不要依靠中国的人口众多,而要加强自己所未能准备好的防备。不要以天地的变异为自然,而要效法周宣王惧灾的态度;不要以臣下的忠言逆耳,而要体察唐太宗的劝导臣下提意见
25、的诚心。督责大臣通晓边事军务像富弼所奏请的那样,不要因政事堂、枢密院东西两府的区别而不同心同德;委任大臣推荐谋臣良将像萧何所做的那样,不要以文武两途而行为完全不同。以重视川蜀的心情而重视荆、襄,使东西方的形势紧紧相连:用保长江的决心来保卫两淮,使它们像表里和唇齿一样互相依存。不要认为海路没有问题,不要认为大江可以依靠。这样也许上可以清除天变,下不会陷入敌人的奸计。但天下的事情有根本,有枝叶。臣前面所陈述的,都不过是枝叶。所谓根本,就是君主不可刚愎自用。君主如刚愎自用,则臣下不敢负责任,但这还没有什么害。传说:“木和水都有自己的本原。”陛下学识高明,希望用心思考它所以形成本原的原因。变式题2基础
26、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原臣明黄宗羲有人焉,视于无形,听于无声,以事其君,可谓之臣乎?目:否。杀其身以事其君,可谓之臣乎?目:否。夫视于无形,听于无声,疹于事父也;杀其身者,无私之极则也,而犹不足以当之,则臣道如何而后可?日: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冶,而分冶之以群工。故我多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吾以天下万民起见,非其道,即君以形声型我,未之敢从也,况于无形无声乎!非其道,即立身于其朝,未之敢许也,况于杀其身乎!不然,而以君之一身一姓起见,君有无形无声之嗜欲,吾从而视之、听之,此宦官宫妾之心也;君为已死而为己亡,吾从而死之亡之,此其私昵者之事也。是7臣不
27、臣之辨也。世之为臣者,昧于此义,以谓臣为君而设者也。君分吾?天下,而后治之;君授吾以人民,而后牧之。视天下人民,为人君橐中之私物。今以四方之劳扰,民生之憔悴,足以危吾君也,不得不讲治之牧之之术。苟无系于社稷之存亡,则四方之劳扰,民生之憔悴,虽有诚臣,亦以为争否之疾也。夫古之为臣者,于此乎,于彼乎?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晋、宋、齐、梁之兴亡,无与于治乱者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若手不执缔足不履地久木者唯娱
28、笑于出木者之前丛曳本者以为艮而曳木之壁遂矣。嗟乎!后世骄君自恣,不以天下万民为事。其所求乎草野者,不过欲得奔走服役之人。乃使草野之应于上者,亦不出夫奔走服役,一时免于寒饿,遂感在上之知遇,不复号其礼之备与不备,跻之仆妾之间,而以为当然。万历初,神宗之待张居正,其礼稍优。此于古之师傅,未能百一,当时论港骇然,居正之受无人臣礼。夫居正之罪,正坐不能以师傅自待,听指使于仆妾,而责之反是,何也?是则耳目浸淫于流俗之所谓臣者,以为鹄矣,又岂知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货于事父也B.即君以形声里我C.亦以为纣芥之疾也D.不复计其礼之备与不备【小题2
29、】下列各组句子中,A.故我多出而仕也,B.是乃臣不臣之辨也C.君分吾以天下D.当时论者骇然资:资助强:强迫纤芥:细小计:考虑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予之及于死者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不赂者以赂者丧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臣的职责是为民为天下而不为一姓,能察言观色领会君王心意甚至为国君牺牲生命的臣子并不能称为人臣。B.作者分析了臣下盲从君主的情形,认为在考虑天下万民利益的前提下,君臣名异而实同,并非主人与仆妾关系。C.明神宗对张居正的礼遇,当时论者感到吃惊,并为张居正打抱不平,认为这种礼遇不及古代对老师礼遇的百分之一。D.文章观点鲜
30、明,逻辑性强,多运用比喻举例等手法分析了君臣的关系,对封建专制政体进行了批判,思想深刻。【小题4】用“片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若手不执缚足不履地曳木者唯娱笑于曳木者之前从曳木者以为良而曳木之职荒矣。【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非其道,即立身于其朝,未之敢许也,况于杀其身乎!(2)世之为臣者,昧于此义,以谓臣为君而设者也。【答案】【小题1】A【小题2A【小题3】C【小题4】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若手不执佛/足不履地/曳木者唯娱笑于曳木者之前/从曳木者以为良/而曳木之职荒矣。【小题5(1)不符合为君之道,即使站立在他的朝廷上为官,我也不敢答应,何况是为君而死呢
31、!(2)世上作为臣下的不明白此中的道理,认为臣下是为国君设立的。【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A.资:取用。句意:那是取用来侍奉自己的父亲的。故选A=【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言虚词含义及用法的能力。A.助词,主谓间取独。句意:所以我的出来做官是为了天下/我接近死亡。B.副词,表判断,是。句意:这就是国君的臣下和不是他的臣下的宦官宫妾的区别。/副词,竟然。句意:如今他们的智慧反而比不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C.介词,把。句意:国君把天下分给我。/介词,因为。句意:不贿赂的国家因为贿赂的国家而灭亡。D.代词的人。句意:当时议论的人惊骇。/助词,无实义。句意:举起所佩戴的
32、玉玦多次暗示项王下定决心。故选Ao【小题3】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C.“当时论者并为张居正打抱不平,这种礼遇不及古代对老师礼遇的百分之一”错误,根据原文“此于古之师傅,未能百一,当时论者骇然,居正之受无人臣礼”可见,这是作者的观点,议论的人是惊骇张居正接受神宗的礼遇不符合人臣的礼。故选Co【小题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国君与臣下就是共同拉大木头的人:如果手中不拿住大的绳索,双脚不踏在地上,前面一个拉木头的人在后面一个拉木头的人面前娱乐嬉笑,即使后面拉大木头的人认为这个人不错,那么拉大木头的职能也就荒废不干了。“也是判断词,用于句末,在其后断开。手不执纯与足不履地是
33、对称性结构,分别在其后断开。第一个“曳木者”是主语,唯娱笑是谓语,于曳木者之前是后置的状语,应在后置状语后断开。“良”是“以为”的宾语,在其后断开。最终划分为: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若手不执佛/足不履地/曳木者唯娱笑于曳木者之前/从曳木者以为良/而曳木之职荒矣。【小题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非”,不符合;未之敢许,宾语前置,未敢许之,不敢答应他;况乎”,何况呢!(2)“昧”,糊涂,不明白;“以谓”,认为;“臣为君而设者也”,判断句,臣子是为国君设立的。参考译文:有这样一个人,哪怕对方看到的东西,听到的声音不通过语言和容色表达出来,也能体察到对方的心意,用这样的方式来侍奉
34、国君,可以说是臣下吗?答:不是。舍掉了自己的生命为国君服务,可以说是臣下吗?答:不是。没有明确的表示,也能体察到对方的心意,那是取用来侍奉自己的父亲的;为国君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是无私的最高境界。但是还不足以称得上臣下,那么做臣的标准如何才算可以呢?答:因为国家如此之大,不是一个人所能治理得了的,因而分担给群臣去治理。所以我的出来做官是为了天下,不是为了国君:为了人民百姓,不是为了国君一姓。我为天下万民着想,不符合为君之道,即使君主有明确的表示强迫我去做某事,我也不能去服从他,何况那没有明确的表示呢!不符合为君之道,即使站立在他的朝廷上为官,我也不能答应,何况是为君而死呢!如果不是这样的话,而是
35、为国君的一人一姓起见,如果国君有不直接通过语言或容色表达出来的欲望,我体察到他的心意并服从他,这是宦官和宫妾的心态啊;国君为自己死或者为自己出逃,我跟从着他死或者跟从着他出逃,这是君主所宠幸人和亲近人的私事。这就是国君的臣下和不是他的臣下的宦官宫妾的区别。世上作为臣下的不明白此中的道理,认为臣下是为国君设立的。国君把天下分给我,然后叫我去治理它,国君授给我人民让我去管理他们,把天下人民当作国君口袋里的私有物。现在因为各地扰乱不停,人民的生活艰难困苦,已经达到了危及我的国君的地步,不得不研究统治和管理他们的方法。如果没有威胁到王朝的存亡,那么各地的扰乱,民生的艰难困苦,即使在忠于自己职责的臣下眼
36、里,也认为这是微不足道的小毛病。古代的作为臣下的人,是在于只关心国君的存亡呢,还是在于首先关心人民的忧乐呢?天下的治理和扰乱,不在于某一姓之人的兴亡,而在于万民的忧愁和欢乐。因此暴君夏桀、商纣的灭亡,是促成天下成为治理的原因;秦始皇、元朝的兴起,却是促成天下进入乱世的原因;东晋、南朝宋、齐、梁这些国家的兴亡,与天下的治乱没有关系。做臣下的人轻视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老百姓,即使能辅助国君立国,跟随国君去死,他对于做臣下的道理未尝不是背离的。治理天下就好比是拉大木头,走在前面的人呼叫“邪”的号子,后面的人应声“许”的号子。国君与臣下就是共同拉大木头的人;如果手中不拿住大的绳索,双脚不踏在地上,前面
37、一个拉木头的人在后面一个拉木头的人面前娱乐嬉笑,即使后面拉大木头的人认为这个人不错,那么拉大木头的职能也就荒废不干了。唉!后代的那些骄横的国君恣意放纵自己,不把天下万民当作一回事。他们所在民间寻找的,不过是想要得到为他们奔走服务的人。纵使民间人士应国君之命出来做官,也就是为他奔走服务,只不过是暂时摆脱了寒冷和饥饿,于是就感激国君的知遇之恩,不再考虑国君的做法是否合乎礼制,进入了仆人和小妾的行列而认为应当是这样的。明朝万历初年,明神宗对待张居正,礼遇稍稍优待了一点,此待遇对于古代老师来说,还达不到百分之一的尊敬:当时议论的人惊骇张居正接受神宗的礼遇不符合人臣的礼。张居正的过错,恰恰是因为不能把自
38、己摆在老师的位置上,听命于皇帝的亲信(太监冯保),而责问的人与此相反,为什么呢?是因为长期以来耳濡目染受到流俗的影响,把错误的为臣之道当成执行的标准了!又怎么能够知道,臣下与国君,名称不同,实质的作用是相同的呢!变式题3巩固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冯道论(周显德元年四月)庚申,太师、中书令瀛文懿王冯道卒。道少以孝谨知名,唐庄宗世始贵显,自是累朝不离将、相、三公、三师之位,为人清俭宽弘,人莫测其喜愠,滑稽多智,浮沉孥冬,尝著长乐老叙,自述累朝荣遇之状,时人往往以德量推之。欧阳修论日:“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况为大臣而无廉耻,天
39、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予读冯道长乐老叙,见其自述以为荣,其可谓无廉耻者矣,则天下国家可从而知也。予于五代得全节之士三,死事之人十有五,皆武夫战卒,岂于儒者果无其人哉?得非高节之士,恶时之乱,薄其世而不肯出欤?抑君天下者不足顾,用莫能致之欤?臣光日:天地设位,圣人啰之,以制礼立法,内有夫妇,外有君臣。妇之从夫,终身不改:臣之事君,有死无虱;此人道之大伦也。苟或废之,乱莫大焉!范质称冯道厚德稽古,宏才伟量,虽朝代在*,人无间言,屹若巨山,不可转也。臣愚以为正女不从二夫,忠臣不事二君。为女不正,虽复华色之美,织之巧,不足贤矣;为臣不忠,虽复材智之多,治行之优,不足贵矣。何则?大节已亏故也。道
40、之为相,历五朝、八姓,若逆旅之视过客,朝为仇敌,暮为君臣,易面变辞,曾无愧作,大节如此,虽有小善,庸足称乎!或以为自唐室之亡,群雄力争,帝王兴废,远者十馀年,近者四三年,虽有忠智,将若之何!当是之时失臣节者非道一人岂得独罪道哉臣愚以为忠臣忧公如家见危致命君有过则强谏力争国败亡则竭节致死。智士邦有道则见,邦无道则隐,或灭迹山林,或优游下僚。今道尊宠则冠三师,权任则首诸相,国存则依违拱嘿,窃位素餐,国亡则图全苟免,迎谒劝进。君则兴亡接踵,道则富贵自如,兹?奸臣之尤,安得与他人为比哉!或谓道能全身远害于乱世,斯亦贤已。臣谓君子有杀身成仁,无求生害仁,岂专以全身远害为贤哉!然则盗跖病终而子路醯,果谁贤
41、乎?抑此非特道之侬也,时君亦有责焉。何则?不正之女,中士羞以为家;不忠之人,中君羞以为臣。彼相前朝,语其忠则反君事仇,语其智则社稷为墟:后来之君,不诛不弃,乃复用以为相,彼又安肯尽忠于我而能获其用乎!故曰,非特道之愆,亦时君之责也。(选自资治通鉴)【注】冯道:五代时的名人,做过五代时期五个朝代、八姓、十个皇帝共计约三十年的宰相。【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滑稽多智,浮沉取容取容:屈从讨好B.天地设位,圣人则之则:制定规则C.虽朝代毛匿,人无间言迁贸:变迁D.抑此非特道之海也愆:责任【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天下基有不乱,国家
42、其有不亡者乎不可怪也欤B.抑君天下者不足顾,也莫能致之欤有如此之势W为秦人积威之所劫C.若逆旅之视过客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D.兹乃奸臣之尤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欧阳修对冯道的评论立足于“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的观点,认为不讲礼仪没有廉耻,个人国家都立不起来。B.欧阳修研究五代时期的“全节”“死事”之土,发现都是武夫战卒,认为这是时逢乱世,儒者隐居不出所致。C.针对有人肯定冯道生逢乱世而有全身远祸之贤,司马光以子路和盗跖的结局相对比,指出真正的“贤”是杀身成仁而不是求生害仁。D.在批评冯道的同时,司马光认为不停地起用这么一个没有一点忠诚
43、可言的宰相,五代时期的那些君主们也有责任。【小题4】下列对文中画被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当是之时/失臣节者非道/一人岂得独罪道哉/臣愚以为忠臣忧公如家/见危致命/君有过则强谏力争/国败亡则竭节致死B.当是之时/失臣节者非道一人/岂得独罪道哉/臣愚以为忠臣/忧公如家/见危致命/君有过则强谏力争/国败亡则竭节致死C.当是之时/失臣节者非道一人/岂得独罪道哉/臣愚以为忠臣忧公如家/见危致命/君有过则强谏力争/国败亡则竭节致死D.当是之时/失臣节者非道/一人岂得独罪道哉/臣愚以为忠臣/忧公如家/见危致命/君有过则强谏力争/国败亡则竭节致死【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得非
44、高节之土,恶时之乱,薄其世而不肯出欤。(2)后来之君,不诛不弃,乃复用以为相,彼又安肯尽忠于我而能获其用乎!【答案】【小题1】D【小题2】A【小题3】B【小题4】C【小题5(1)莫非是高尚节操的士人,憎恶时势的浊乱,鄙薄那世道不肯出来?(2)后来的君主,对他既不诛杀又不抛弃,却再任用为宰相,他又怎么肯要求自己竭尽忠诚从而能派上他的用场呢!【解析】【小题1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45、D项,“愆”,结合后面“时君亦有责焉”分析,应该译为罪责。句意:然而这不光是冯道的过错。故选D。【小题2】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A项,都是表反问语气,难道。B项,连词,表因果;连词,表转折。C项,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D项,动词,表判断,是;连词,才。故选Ao【小题3】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
46、点。B项,“发现都是武夫战卒,认为这是时逢乱世,儒者隐居不出所致”错误。结合“予于五代得全节之士三,死事之人十有五,皆武夫战卒,岂于儒者果无其人哉?得非高节之士,恶时之乱,薄其世而不肯出欤”等分析,欧阳修只是提出疑惑,没有定论。故选B。【小题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岂哉”,固定句式,难道吗。岂,难
47、道;“哉”,句末语气词,表反问,相当于“吗不应该断开,排除A项、D项。“以为”是认为的意思,宾语为“忠臣忧公如家”,结合句意内容分析,“臣愚以为忠臣忧公如家”不应该断开,排除B项。句意:在这种时候,丧失为臣节操的不止冯道一个人,岂能单独怪罪冯道呢!臣下我认为忠臣担忧国运如同家运,见到危险敢于献出生命,君主有过失就坚决劝谏、据理力争,国家衰败灭亡就至死恪守节操。故选C。【小题5】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得非”,得无,莫非是;节”,节操;恶”,憎恶;乱”,浊乱;薄”,鄙薄;“其”,代词,那;“薄其世而不肯出欤“(反问句)。(2)“诛”,诛杀;“弃”,抛弃;“乃”,连词,转折,去以为,以(之)为,把作为;安”,怎么;尽”,竭尽;“于”,介词,对于,对。【点睛】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