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项训练《爱莲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项训练《爱莲说》.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项训练爱莲说一、课内阅读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 观而不可亵玩焉O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 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初,权谓吕蒙曰 B.香远益清自以为大有所益 C.同予者何人何陋之有 D.晋陶渊明独爱菊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无丝竹之
2、乱耳 B.自李唐来 公亦以此自矜 C.花之君子者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二石兽并沉焉 3 .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赋予莲花不 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高洁品质。B.文章通过托物言志的手法来表现作者的高尚品质,其中“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 君子的正直不阿,豁达大度。C.文章借菊花和牡丹的形象,从正面衬托出自己对菊花的喜爱之情,表达了作者不慕 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D.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作者对世人缺少君子之德的遗 憾、惋惜之情,以及对世人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视。4 .把文
3、言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26. B 27. C 28. D 29.(1)(莲)香气远闻更加清芳,(它笔直)洁净地挺立(在水中)。(2)兰花的香气,不是可以逼近闻嗅品赏的。30. 多亲近而不庄重 多 吃 哺育31.后值狂风/树折巢毁/二雏坠地。32. (1)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呢?(2)这是我的过错呀。33. (1)说明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社会现象。(2)每个 人每样事物都应处在合适的环境中。或者我们不应该束缚动物们的自由,更加不应该囚困原 本就自由的生物。爱莲说周敦顾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
4、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 观而不可亵玩焉o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 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可爱者其蕃(繁)B.濯清涟而不妖(清水) C.香远益清(更加)D.亭亭净植(耸立)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与共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水陆草木之花B.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花之隐逸者也D.花之君子者也 7.下面对这篇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体裁是“说,说是一种文体。既可
5、以说明议论,也可以用来抒发感情,还可 以叙事,都是为了说明道理。B.作者开篇从历史背景、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清高风度等各方面,赋予莲花以美好 的品格。C.本文的写作特点有:托物言志,立意高远,巧妙运用衬托和比喻;骈句散句相间。 D.作者通过对莲花的爱慕与礼赞,表明自己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高尚情操的崇尚, 对庸劣世态的憎恶。8.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共4分)(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6、,亭亭净植,可远 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9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1)可爱者甚蕃()(2)香远益清()(3)陶后鲜有闻()(4)宜乎众矣()10 .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B.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牡丹,花之/富贵者/也11 .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12 .周敦颐称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阅读链接材料,结合文章内容,围绕“环
7、境与人”的关系,提炼出各自蕴含的观点。【链接材料】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黑泥),与之惧黑。荀子劝学阅读爱莲说,完成下面小题。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o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嚏!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13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亭亭净植(竖立) 不可亵玩(赏玩) B.可爱者甚蕃(多) 香远益清(更加) C.不蔓不枝(横生藤蔓)同予
8、者何人(我) D.陶后鲜有闻(新鲜) 宜乎众矣(当) 1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15 .选文中说,“晋陶渊明独爱菊”“予独爱莲 表现出他们的生活态度有何异同?16 .阅读链接材料,分析两段文字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点?【链接材料】花之最不耐开,一开辄尽者,桂与玉兰是也;花之最能持久,愈开愈 盛者,山茶、石榴是也。然石榴之久,犹不及山茶;榴叶经霜即脱,山茶戴雪而荣。则 是此花也者,具松柏之骨,挟桃李之姿,历春夏秋冬如一日,殆草木而神仙者乎?(李渔山茶)二、对比阅读【甲】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可
9、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 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 矣。迨至落药成花,娇姿欲滴;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注释】芙蕖(fti qii)荷花的别称。荷钱初生的小荷叶。逸致“青趣。迨 及,等到。函茗(han dan)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苗茗,即花苞。(选自李渔芙蕖,有删节)17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濯清涟而不妖 濯:(2)不蔓不枝 蔓: (3)香远益清 益: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 (5)及花
10、之既谢及:18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19 .用为下面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标出两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20 .请结合甲、乙两文说说“莲”给你带来哪些人生启示。(从不同角度,答出两点即可。)材料一: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选自周敦颐爱莲说)材料二
11、:兰之味,非可逼而取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氤最无 所,故称瑞耳。体兼彩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余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 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注释】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氟氟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瑞:吉,善。兼彩:兼有各种颜色。21 .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可爱者甚蕃蕃:多故称瑞耳 A.可爱者甚蕃蕃:多故称瑞耳 故:所以B.香远益清 益:更加 而名之不可 名:有名C.陶后鲜有闻鲜:少即善绘者以意取似即:即使D.宜乎众矣宜:应当莫能肖也 肖:相似.选出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12、)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兰之味 B.出淤泥而不染非可逼而取也 C.可爱者甚蕃即善绘者以意取似 D.物以稀为贵 纯以情韵胜 23.材料二中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体兼彩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余/而名之不可 B.体兼彩/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余/而名之不可 C.体兼彩/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余/而名之不可 D.体兼彩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余而名之/不可 24.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25 .同为“花之君子: 莲、兰各有不同之处。材料一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表现了作 者怎样的生活态度?材料二将兰比作“文王、孔子
13、、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花怎样的品质?【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 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 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乙】兰之味,非可逼而取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氟氟无所,故 称瑞耳。体兼彩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余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 也。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张大复梅花草堂集)【注释】取:这
14、里是嗅取(兰花的香味)。氟氟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 瑞:吉,善。兼彩:兼有各种颜色。26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兰之味,非可逼而取也 B.故称瑞耳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C.自李唐来自非亭午夜分D.即善绘者以意取似 择其善者而从之 .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题目的“说”是古代用于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跟现代 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工B.乙文画波浪线的文字的断句划分为“体兼彩/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余/而名之不
15、处C.【甲】文的“噫”字感叹了作者的孤独寂寞;【乙】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 国诗人。D.【甲】文的“中通外直”和【乙】文的“氤氤无所,故称瑞耳是省略句。27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作者称莲为“君子”,赋予莲花丰富的象征意义,如,庄重、质朴,不哗众取 宠不炫耀自己;正直不苟,豁达大度,有美好的姿态气质等。B.【乙】文作者将兰花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高洁的品性,体 现了作者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C.【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借花喻人。莲和兰都表现出“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高贵 气质。D.【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对莲、兰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16、,但原因各有不同;甲 文是因莲的君子之风,乙文是因兰的色彩艳丽多姿。28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香远益清,亭亭净植。(2)兰之味,非可逼而取也。【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 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 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乙】庭有树,其上一巢,鹊育二子,日呱呱自鸣。后值狂风树折巢毁二雏坠地。一儿见 之,不胜喜,怀而归,旦夕喂之,爱甚,稍长而飞,一猫袭
17、来,攫而去,儿亟逐之,不 及,顿足而泣。儿日:“早知是,吾放汝林间,且不为猫所食也。是乃吾之过也。”(小儿饲鹊)29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可爱者甚蕃()(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3)宜乎众矣( )*(4)且不为猫所食也( )(5)其上一巢,鹊育二子().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后值狂风树折巢毁二雏坠地。3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2)是乃吾之过也。31 .比较阅读【甲】【乙】文,完成下面问题。(1)【甲】文中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这说明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2)读了短文【乙】,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参考答
18、案:1. C 2. A 3. C 4. (1)我只喜欢莲从污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经过清水洗涤但不 显得妖艳。(2)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5. C 6. B 7. B 8. (1)译文:(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却不可以靠近去玩弄它。 关键词:亵玩。(2)译文: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关键词:宜、众。9. 多 更加 少 应当10. B 11. (1)(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 藤蔓,不旁生枝茎。(2)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12.周敦颐的观点是: 人可以不受环境的影响;【链接材料】的观点是:环境可以改变人。(意对即可)13. D 14.我唯独爱
19、莲花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被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 妖媚。15.同: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处世态度。异:表明作者不同于陶渊明逃避现实的归隐态度;作者是身在世俗,却坚守清廉。16.共 同点:都运用了衬托的写作手法。选文用菊花正衬,牡丹反衬,突出莲花的君子品格;链接 材料用桂花和玉兰花易凋谢以及石榴花的经霜凋谢,衬托出山茶花的松柏风骨。17. 洗 长藤蔓 更加 亲近而不庄重 等到18. (1)(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 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2)这样,我在花未开的时候,便先享受它那无穷的逸致情趣了。 19.予/独爱/莲之出淤 泥而不染。20.洁身自爱,淡泊名利。我们要不断努力,不断进步,不断完善自己。 不管处于怎样的环境,我们都要展示自己的美好之处。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要活得充 实,活得精彩。21. B 22. C 23. C 24. (1)它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 靠近去玩弄啊。(意对即可。)(2)即使是善于绘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体会来描绘兰花的形状,不能与兰花的神韵相 似。(意对即可。)25.材料一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 的生活态度;材料二让我们领悟到兰花高洁的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