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练习题-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5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练习题-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1.关于秦汉时期的上计制度,说法不正确的是()A秦汉时地方守、相向朝廷申报一岁治状的制度B这一制度随着中央集权制加强而形成C是官员考课依据的制度D有力地加强了地方治安2.汉官典职仪记载:“刺史班宣,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监察的六个内容)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材料中“刺史”的主要职权不包括()A考察吏治B奖惩官吏C监察民众D决断冤狱3.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A征辟制 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4.唐大中九年(855年),博学鸿词科考试漏泄题目
2、,为御史所弹劾,礼部侍郎、考试官、监考官均受到处分;昭宗乾宁二年(895年),进士25人及第,一时“物议以为滥”,御史陆扆复试举子,查出不合格者十余人。由此可知,唐代()A科举制弊端丛生难以为继B御史把持选拔人才的大权C统治者分权制衡肃净考风D御史具有监察科举的职责5.据新唐书载,御史台事权高度集中,朝廷百司及地方官员无不在其监察范围之内;而尚书省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劝御史举不当者”。据此推断,唐代()A行政职能分工不明 B政令畅通得以确保C中枢机构发生异变 D监察制度有所完善6.明宣宗时,科举考试出现南北卷。宣宗说:“科举取士,须南北兼顾。南人虽善文词,而北人厚重。比累科取士,北
3、方仅什一,非天下之公道。” 由此可知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分地录取利于政权安稳B.品德修养显得更为重要C.科举取士应该公道第一D.明朝都城已经迁往北方7.宋初,地方监司、通判等兼职监察官“多不守职,至有岁终不按一人,终任而不劾一吏者,上下相蒙,孰视不问”。对此,宋太祖做出规定,凡“临事简慢,所莅无状者为下;恪居官次,职务粗治者为中;治状尤异,大有殊绩者为上”,朝廷以此“厉行赏罚”。此规定()A防止了地方官员滥用职权B强化了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C遏制了地方官员贪污腐化D加强了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8.明史描述都察院“职责纠劾百官,辨明冤枉,辑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据此判断,明朝时期都
4、察院()A.职权与汉武帝时期十三州部刺史相同B.中央监察机构,且为地方监察机构上级C.可以风闻奏事,实现社会舆论的监督D.中央派驻地方的监察机构,为帝王耳目9.明代的乡试和会试,考试内容除了经义和八股文外,还有史、策、论、律诗等。其中策一项,对其内容明确界定:“凡对策,须参详题意,明白对答,如问钱粮即言钱粮,如问水利即言水利,孰得孰失,务在典实,不许敷衍繁文。”据此可知明代的科举考试( )A.形式僵化限制严格B.考核内容注重“经世致用”之学C.不再重视儒家经典D.要求考生所学的知识全面务实10.汉武帝时期以“孝”名科,为儒生以“经明行修”入仕开启了大门;光武帝时为察举制度增加了“务授试以职”的
5、规定,即州郡长官对于将要加以察举的茂才、孝廉,应先委以一定官职,合格者方能举至中央。这一变化说明东汉时期( )A.官员的行政效率有所提高B.世家大族对官员的控制减弱C.选官标准发生了根本变化D.官吏选拔任用注重实际才能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礼记材料二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三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
6、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通典卷一四材料四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隋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至唐不同的选官标准。(2)比较材料二和材料四,概括考试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中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并说明两者的关系。(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创立
7、科举制的历史影响。1.答案:D由所学知识可知,A、C两项是关于上计制度的正确说法,不符合题意;中央集权的加强需要有对官员相应的考核制度,上计制度因此而产生,B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上计制度与地方的治安状况没有直接关系,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2.答案:C刺史的主要职责是纠举强宗豪右和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其监察的对象不包括民众,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3.答案:C 从材料“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可以分析得出,此时门第的高低决定了政治仕途,有才华的人因为出身低微,不能受到重用,这种制度是魏晋时期实行的九品中正制,故C项正确。A、B项是在汉朝实行的选官制度;D项是在隋唐时期通过考试选官的
8、制度。4.答案:D 材料“博学鸿词科考试漏泄题目,为御史所弹劾”直接说明御史具有监察科举的职责,故选D。5.答案:D 从记载看,唐朝除了“御史台”监察权力大、范围广以外,尚书省左右丞还负责“劝御史举不当者”,可知D项正确。6.答案:A 材料中最明显的答题点是“北方仅什一,非天下之公道”,依据这个点可以选择出正确的答案为A。B、D为无关项,C对材料内容理解不正确。7.答案:D 根据“地方监司、通判等兼职监察官”“临事简慢,所莅无状者为下;恪居官次,职务粗治者为中;治状尤异,大有殊绩者为上”“朝廷以此厉行赏罚”,说明宋太祖加强了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故D项正确。8.答案:B 根据材料“职责纠劾百官”
9、可知,都察院是中央监察机构,负责对中央官员的监察;明代在十三道分设监察御史。“辑督各道”指辑录、督查地方各省,属地方监察机构的上级部门。故B正确。9.答案:D 考试内容除了经义和八股文外,还有史、策、论、律诗等,表明材料主旨并非形式僵化,故A项错误;“策”只是考试内容之一,不能得出考核内容注重“经世致用”之学,B项错误;明代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依然是儒家经典,故C项错误;考试内容有经义、史、策、论、律诗等,说明要求考生知识全面,“务在典实,不许敷衍繁文”,说明要求考生务实,故D项正确。10.答案:D 察举制的标准由汉武帝时的“孝”到光武帝时增加了“务授试以职”,说明东汉选官时不仅重视品德,还注重实际工作能力,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注重官员的实际工作能力,与官员的行政效率提高无关,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世家大族对官员的控制问题,排除B项;“发生了根本变化”说法错误,只是调整了选拔标准,既重品德又重实际工作能力,排除C项。11.答案:(1)标准:西周以血缘为标准;汉初以德行为标准;魏晋以门第为标准;隋唐以考试成绩为标准。(2)察举制:考试并不决定取舍,而只决定高下。科举制: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科举制由察举制发展而来。(3)影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