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导学案--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

上传人:九****飞 文档编号:71064768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9.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导学案--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导学案--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导学案--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导学案--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标要求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2)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学习重点各主要历史时期官员选拔与管理的核心内容学习难点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演变的原因知识点一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官员选拔(1)秦汉之前制度时间选拔标准影响世官制西周至春秋贵族世代垄断高官荐举和功劳制春秋战国时期才能、军功为争霸图强(2)秦汉至魏晋时期制度时间标准内容意义(影响)“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秦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察举制汉武帝孝、廉方式:先而后推举内容:考察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分类:分常科和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九品

2、中正制220年、道德、才能由根据标准评定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获得资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后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概念解读 察举和征辟察举是西汉选官常用的方式,指的是由地方官员将其辖区内的人才推荐给朝廷的方式。此外,皇帝和高级官员也可以征聘有名望和才能的人做官。由朝廷征聘的官员为“征”,由高级官员征聘为自己属官的为“辟”,二者统称为征辟。2.官员考核上计制(1)内容每年岁末,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情况汇集到郡国,再由郡国汇总,制成计簿,上报中央。参与审核计簿。上计考核的结果是官员的依据。(2)结果:魏晋南北朝门阀士族

3、势力强大,战乱频仍,考核法规大都流于形式。3.监察制度(1)秦汉建立了以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2)汉武帝在每州设一人,代表皇帝巡行郡国,依朝廷规定的监察法规纠举豪强和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1.汉代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是什么?如何认识该制度?2.九品中正制下,选拔官员的标准是什么?知识点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科举制的建立(1)背景: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他们希望打破垄断政治的局面。(2)建立:隋唐统治者将科举制作为官员选拔的新制度。(3)内容选拔特点:以选拔人才。考试种类:分为制举和常举。制举是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常举每年举行,科目中明经和两科最受社会重视。官吏任用:考试

4、合格只是取得为官的资格,还需吏部后方可正式任官。(4)发展:两宋时“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2.官员考核(1)隋唐官员的考核归属尚书省。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要考核,地方官每年要派员向中央报告,或由皇帝遣使到州县巡行考察。唐朝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考核官员,分为九等,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2)宋朝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考核官员。3.监察制度(1)隋唐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2)宋朝监察制度是台谏合一,御史拥有了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拥有了御史的监察权。易错辨析 监察制度和谏议制度的区别(1)从对象上看:前者是君对臣、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后者是臣对君的监督。(2)从所处的地位

5、上看:前者的机构、制度越来越完善,地位越来越重要;后者的作用越来越小,直至被取消。(3)出现这种区别的关键在于中国封建社会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其他机构和制度都是为加强皇权服务的。1.为什么说科举制是一种更完善的选官制度?2.如何看待古代对官员的考核制度?知识点三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科举制的发展(1)元朝:1313年颁布科举诏,宣布次年开考,恢复了科举制,但仍然时断时续。(2)明清参考人员:主要是国子监和府、州、县学的学生等。命题范围:考试从中命题。考试等级:明清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与殿试三级。a.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考中者称为“举人”。b.会试由礼部主持,于乡试次年春天举行,举人

6、考中者称为“贡士”。c.殿试在会试后举行,名义上由主持,贡士通过者为“进士”。2.考核制度(1)明朝考核:和考察。考满:考核结果分称职、平常、不称职三等,是决定官员正常升迁或降、调的依据。考察:外地官员三年一次的朝觐考察和京官六年一次的京察,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酷和。(2)清朝的考课制度: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3.监察制度(1)元朝中央设有御史台,地方设有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明清两朝的监察机构,主要有和六科。(2)明朝:都察院监察御史不仅负责纠察内外百官,还代皇帝巡按各省;六科给事中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六部百司之事。(3)清朝:将六科并入都察院,监察百官。

7、1.明清考试的内容为何从四书五经中命题?2.监察制度有何影响?探究主题一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素材依托】史料1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后汉书百官志史料2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埋没者)哉!晋书段灼传史料3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视听,希

8、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辰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思考探究】(1)史料1与先秦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2)史料2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3)根据史料3,概括说明科举制的影响。【思维拓展】对古代选官制度的认识(1)历代选官制度在执行初期都主要起到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但这些制度在执行的后期,逐渐影响和阻碍社会的发展。(2)选官制度的主要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血缘、推荐、地方评论、品评演变为考试;选拔标准渐趋严密科学并形成制度,选拔原则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3)科举制度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选

9、官方式。明朝之前的科举制度推动了我国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积极性占主导地位;但明朝之后的科举制度逐渐僵化,尤其是采用八股取士,阻碍了社会进步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探究主题二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主要内容及特点【素材依托】史料1秦灭六国而一统天下后,在中央设置御史大夫作为丞相副贰,辅佐丞相治理天下,同时监督各级官吏。御史大夫之下设有皇帝直接任命的御史中丞、侍御史、监察御史等官,由他们共同组成御史府。在地方设置监郡御史,负责监察地方官吏,同时向上级推荐人才。御史府的建立和地方监察官员的设置,标志着监察制度的建立。史料2隋唐时期和宋代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官僚系统进一步完善,监察制度也随之日益完善。唐代的监察机

10、构分为谏官组织和御史台两部分。谏官负责规劝皇帝,御史台负责监察百官。御史台实行分署办公,成立台院、殿院、察院,三院在御史大夫(御史台长官)率领之下各司其职,构成一个严密的中央监察系统。宋代实行台谏合一制度,除了最高监察机关御史台外,还有皇帝派遣的通判负责对各州官吏的监察。元代比较重视监察制度的规范化,制定了一整套监察法规,其中设立宪台格例是中国监察制度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中央监察法规。摘编自汤建华、宋晓辉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及借鉴意义【思考探究】(1)根据史料1,概括秦朝监察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朝建立监察制度的目的。(2)根据史料2,指出唐、宋、元三代监察制度发展完善的表现。【思维

11、拓展】1.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阶段特点(1)秦汉时期:体制紊乱、组织尚未完全独立、监察和行政不分;西汉刺史开始依“六条”问事。(2)魏晋时期:御史台逐步从行政机关脱离,成为独立的监察机关;形成了中央监察机构的初步统一;御史“闻风奏事”的制度形成,谏官制度开始系统、规范。(3)隋唐时期:御史台权力扩大,并享有部分司法权;形成台谏并立的局面。(4)宋元时期:首开“台谏合一”先河;闻风弹人,定期奏事;开御史滥用职权之例;元朝形成全国范围的垂直监察网络。(5)明清时期:改变了唐以来监察机构的“台谏”并列、明代“科道”分立的体制,实现了我国古代监察组织的空前完整和统一。2.对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评价(1)历

12、代监察制度都加强了以皇权为中心的集权体制以及在皇权控制下的制衡原则。对皇权的极端依赖使其在本质上始终是封建皇权的附属物,难免会受到人治的弱点所带来的最大损害,甚至使其形同虚设。(2)古代监察机制的整体效果是受到质疑的,其本身经常受到当时政治格局和政治形势的制约,难以摆脱官僚主义恶习和内部腐化的侵袭。【典例展示】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选官,州、郡、县设中正官,朝廷设吏部尚书。名义上中正官评定士人的品德,吏部尚书执掌选用人才的权柄。事实上中正官只依据士人的籍贯及祖、父官位定门第的高低,吏部尚书依据门第高低做用否的标准。材料表明九品中正制A.保留了地方对人才的推举B.使士族操纵地方政治经济C.造成了

13、地方分裂割据局面D.弱化了中央对人才的选拔试答 解题思路审题干:(1)明考点:九品中正制。(2)抓关键:“依据士人的籍贯及祖、父官位定门第的高低”“依据门第高低做用否的标准”。判选项:选项具体分析A项九品中正制设计之初是为了加强皇权和中央政府对全国各地人才的选拔,由朝廷选择贤能的官员兼任其原籍地的州、郡、县的大小中正官,并非保留地方对人才的推举,故错误B项九品中正制赋予了士族政治特权,并未赋予他们经济特权,故错误C项高级士族享有政治、经济特权,拥有一定的家丁,易于形成割据势力,但造成了地方分裂割据局面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故错误D项根据材料“名义上中正官评定士人的品德,吏部尚书执掌选用人才的权柄。

14、事实上中正官只依据士人的籍贯及祖、父官位定门第的高低,吏部尚书依据门第高低做用否的标准”可知九品中正制弱化了中央对人才的选拔,故正确找技巧:本题通过魏晋时期实行的九品中正制的运行效果考查了九品中正制的影响,考查的是史料实证这一核心素养。【评价试练】1.某史书记载:“夫乡举里选,必累功劳。今刺史、守相不明真伪,茂才、孝廉岁以百数每寻前世举人贡士,或起甽亩,不系阀阅。”形成上述现象的制度性因素是()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2.关于秦汉时期的上计制度,说法不正确的是()A.秦汉时,地方守、相向朝廷申报一岁治状的制度B.这一制度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而形成C.是官员赏罚的依据D.有

15、力地加强了地方治安3.宋代司马光谈到“凡择言事官,当以三事为先,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晓知治体”。这里的“言事官”是指()A.丞相B.监察官C.内阁首辅D.军机大臣4.下表是明朝出身于两类家庭的进士在进士总数中的比例,据此可以推知明朝()明初明末出身于“上三代无任实职官”家庭72.32%60.73%出身于“上三代无任从五品以上官”家庭92.13%83.71%A.社会阶层的流动性较强B.官宦子弟的科举优势丧失C.科举制度日益走向僵化D.家庭对政治的影响力降低5.清代的监察官多由在任的京官和在外的知县等政绩卓异者,经内外大员保举,考试合格入选。一般要求京官历俸两年、外官历俸三年。由此可见

16、清代()A.监察官员选拔严格B.构建了自上而下的监察体系C.监察官员地位崇高D.注重对监察官员的经费投入参考答案【新课导学预习提示】知识点一知识梳理 1.官位世袭考察特科家世中正2.御史赏罚3.御史大夫刺史学情调查 1.(1)标准:孝廉,另外有茂才等。(2)认识: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2.以门第为依据,被世家大族左右,成为士族把持政权的工具,以致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现象。知识点二知识梳理 1.门阀士族分科考试进士选拔2.吏部3.御史台学情调查 1.(1)科举制之前的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本质上还是一种推荐制度,推荐者的主观因素对官员选拔影响比较大,而科举制是一种考试制度,以考试成

17、绩取人,官员选拔标准相对客观。(2)科举制下允许符合条件者“投牒自进”,无须其他条件,官员选拔的社会基础更加广泛。(3)科举制把官员选拔的各项制度收归中央,巩固了中央集权。2.考核是对官员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可以督促各级官员有所作为,治理贪、酷、浮躁、不作为、吃空饷、懒政等官场腐败行为;通过奖勤罚懒,弘扬正气,有利于引领官场风气清明,有朝气,促进社会和谐。知识点三知识梳理 1.四书五经会试皇帝2.考满不作为3.都察院稽查学情调查 1.四书为儒家经典,五经是儒家作为研究基础的古代五本经典书籍的合称。四书五经是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2.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为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

18、内部的矛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成为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基于专制制度的制约,其作用也是非常有限的。【素养落实师生互动】探究主题一提示 (1)注重品行、才学,打破了血缘、世袭。(2)九品中正制。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3)张扬了“学而优则仕”;科举成为读书人最高、最迫切的追求,推动社会向学风气的形成;科举成为当时人们走向官场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提高个人的政治影响力。探究主题二提示 (1)特点:自上而下垂直监察;监察官员由皇帝任命;监察机构及其职能尚未专门化。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加强君主专制;分割或制衡相权;维持官僚系统的

19、清正廉洁。(2)表现:监察系统趋于严密;监察机构权力扩大;监察法规逐渐完善。【解题突破课堂评价】典例展示 D评价试练 1.B【解析】 “夫乡举里选,必累功劳。今刺史、守相不明真伪,茂才、孝廉岁以百数”表明是察举制,故B项正确。2.D【解析】 由所学知识可知,A、C两项是关于上计制度的正确说法,不符合题意;中央集权的加强需要有对官员相应的考核制度,上计制度因此而产生,B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上计制度与地方的治安状况没有直接关系,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3.B【解析】 题干材料说明“言事官”要注重廉洁、名节和法律,体现了监察官的特点,故选B。宋代丞相权力被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相权分散,

20、不符合言事官特点,A项错误;内阁出现在明朝,军机大臣出现在清朝,时间上都与材料不符,C、D两项错误。4.A【解析】 表格中从明初到明末数据的变化体现了出身于官宦世家的进士比例在降低,说明社会阶层的固化在弱化,故选A项;从表格中官宦子弟整体占比可知其优势仍然明显,排除B项;表格没有反映科举走向僵化,排除C项;非官宦家庭出身比重上升表明普通家庭对政治的影响力在提高,排除D项。5.A【解析】 由材料可知,监察官员的选拔根据政绩和官员经历,体现了监察官员选拔的规范化和程序的严格,故选A项;自上而下的监察体系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监察官员的选拔要求,官员地位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经费投入问题,排除D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