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后提升训练--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后提升训练--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1.“以政治权力、经济财富和文化名望这三种主要社会资源的分配作为划分社会形态的标准,尤其是权力分配的标准,魏晋南北朝的社会还是应被称为世袭社会,即一种和从西周到春秋的世袭社会既属于同一个类型,但又有许多区别的世袭社会。从秦汉至晚清两千多年的社会发展趋势看,最终是走向了一个选举社会。”材料的依据应该是()A汉朝的察举制和隋唐的三省六部制B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C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三省六部制D汉朝的察举制和隋唐的科举制2.西汉武帝元丰五年(公元前106年)下诏分天下郡县为13州,每州置刺史1人,刺史每年巡查其辖下郡县,奉“六条问事”。“六条问事”中有四
2、条是针对“二千石”的郡守、国(地方王国)相。这说明刺史制度重在()A完善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B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和治理C解决诸侯王国尾大不掉问题D消除世家大族垄断选才之弊3.晋书段灼传中记载:“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下列言论与材料内容相呼应的是()A.“大人世及以为礼”B.“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C.“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D.“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4.某史书记载:“夫乡举里选,必累功劳。今刺史、守相不明真伪,茂才、孝廉岁以百数每寻前世举人贡士,或起畎亩,不系阀阅。”形成上述现象的制度性因素是()A世官制B察举制
3、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5.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向全社会敞开,但那烦琐的过程,漫长的求学之路,实际上却有利于那些足够财力进行多年的学习和准备的阶层。这说明科举制()A阶层的流动性有限B没有改变平民的等级观念C具有封闭性D违背了公平原则6.据吕氏春秋通诠记载:“上计,战国、秦、汉时地方官于年终将境内户口、赋税、盗贼、狱讼等项编造计簿,遣吏逐级上报,奏呈朝廷称为上计。”据此,“上计制”的主要意图是()A.控制地方财政税收B.监督考核地方官员C.提高地方行政效率D.防止官员弄虚作假7.唐代台谏分职:谏官之职在谏皇帝,不谏宰相,也不得弹劾百官。弹劾朝廷百官是御史台的职分。谏官之位命在宰相,照唐人习惯,宰相见皇
4、帝讨论政事,常随带谏官同去。遇有皇帝有不是处,谏官即可直言规正。关于唐代台谏制度表述正确的是()A台谏分职加强了相权B台谏分离削弱了皇权C标志着官僚制度的成熟D减少了决策的失误8.“克服了社会流动的堵塞,让民间精英往体制内流动,给中国带来一种良性的社会治理。”这种现象是指()A.汉初形成“布衣将相”之局B.察举征辟广泛选拔人才C.科举入仕扩大官吏人才来源D.中央派文官任地方长官9.明朝皇帝仁宗指出:科举考试“须南北兼顾。南人虽善文词,而北人厚重,比累科所选,北方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命杨士奇等定取士之额,南人十六,北人十四”。明朝实行这一办法的主要目的是()A借助科举取士打压南方富商大贾
5、B通过科举取士均衡政治势力C促进南北方区域特色文化的交流D尽力维护科举取士区域公平10.我国古代监察制度从汉朝台谏(御史台与谏官)分置到唐代台谏相辅,到明清演变为台谏合一的体系,这一演变趋势强化了御史的纠弹职能,弱化谏官的谏诤职能。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君主专制的加强B避免造成机构的重叠C台谏分置的弊端D加强监察制度的权威1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形成于秦汉。监察官统称御史,最高长官是御史大夫。汉武帝把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每部派一名刺史在自己的监察区内进行巡察。唐在御史台下设三院即台院、殿院和察院,进一步完善。明代在地方设十三道,配置十三道监察御史,
6、再从他们中间选派巡按御史(按省划分)出巡地方。另外,朱元璋废除宰相,改御史台为都察院,突出了唐代都察院的职能,同时设置六科(有点像今天监察部的派驻机构),对中央主要部门实施对口监察。六科直接对皇帝负责,监察机构又得到加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特点是不断削弱相权、不断加强皇权,监察机构正是适应了这一趋势而不断地被强化。清初编纂的钦定台规明确说,监察机构是“天子耳目风纪”。材料二明代都御史绯衣入朝,必有纠举,大臣莫不股栗。如果御史出巡地方,所到之处,各府、州、县地方官员要迎跪于道旁,甚至掌管一省最高行政的布政使,会见御史时也是俯首至膝。明代御史七品官秩,但却可以弹劾宰相、六部,权力颇大,还可以超拔为
7、按察使(正三品),奖赏不薄。清朝对监察御史奖赏有加,凡称职者,内升各部京堂,外转道员、京堂。摘自彭安玉中国传统监察制度的历史借鉴价值材料三明君唐太宗具有纳谏与兼听则明的雅量,遂使魏征成名;独断的皇帝喜欢奉承、面谀,不喜欢逆耳忠言,隋炀帝即以判死罪的办法对付进谏之官;唐宪宗则因韩愈进言反对迎佛骨一事,一怒之下将其贬放潮州;海瑞在明世宗时上谏,称地方政府“吏贪官横”而被打入死牢。曾小华强力与无奈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政治分析(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2)结合材料二分析明清统治者优待御史的用意。(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局限性并分析原因。1.答案:B 据
8、材料“魏晋南北朝的社会还是应被称为世袭社会,即一种和从西周到春秋的世袭社会既属于同一个类型,但又有许多区别的世袭社会。从秦汉至晚清两千多年的社会发展趋势看,最终是走向了一个选举社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向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的演变,故B选项正确。2.答案:B 依据材料可知,刺史直接受命于皇帝对地方进行巡查,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和治理,因此B选项正确。3.答案:C 由材料“九品访人,唯问中正”可知,此选官制度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九品中正制,造成世家大族把持仕途的局面,即“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故选C。4.答案:B“夫乡举里选,必累功劳。今刺史、守相不明真伪,茂才、孝
9、廉岁以百数”表明是察举制,故B项正确。5.答案:A“烦琐的过程,漫长的求学之路”“足够财力进行多年”说明科举制的过程、时间和财力等限制了普通民众发展,显然说明科举制对于阶层的流动性有限,故A项正确。6.答案:B “上计制”是每年岁末,地方官员将地方治理状况(户口、赋税、盗贼、狱讼等)向上级汇报,类似于今天的年终考核,官员所呈上的报告作为考核地方官员的依据,故选B。7.答案:D根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台谏制度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故D项正确。8.答案:C 由题目中的信息“民间精英往体制内流动带来良性的社会治理”可知该制度应为通过考试选官的科举制。该制度使得平民以通过考试的方式加入统治集团,扩大了
10、统治基础,维护了封建统治。故选C。9.答案:B 参加科举取士的不是富商大贾,故A项错误;据材料“南人十六,北人十四”可知南北科举取士人数大致均衡,有利于均衡政治势力,故B项正确。10.答案:A 根据“强化了御史的纠弹职能,弱化谏官的谏诤职能”可知,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强化了纠弹职能,弱化了谏诤职能,加强了君主的权力,这主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故A项正确。11.答案:(1)特点:监察机构随着皇权的加强而不断强化;监察官是皇帝的御用工具;监察机构不断完善;监察对象包括中央与地方官员。(2)用意:树立御史的权威,激发其主动性;加强对百官的监督,巩固统治。(3)局限性:监察机构的职能有限;是君主实行专制统治的工具。原因:中国古代实行君主专制政体,监察权受君权影响;机构设置上监察机构没有独立性,依附于皇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