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pptx(2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千古科举第一榜千古科举第一榜北北宋仁宗嘉佑宋仁宗嘉佑二年的科举考试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才子将相,其中包括二年的科举考试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才子将相,其中包括8 8位文坛大家和位文坛大家和9 9位位丞相。因此,北宋嘉佑二年的科举考试也被称为丞相。因此,北宋嘉佑二年的科举考试也被称为“千年科举第一榜千年科举第一榜”。主考官:主考官:欧阳修欧阳修副考官:梅孝臣副考官:梅孝臣唐唐宋八大家宋八大家: :苏轼、苏辙、苏轼、苏辙、曾巩曾巩; ;思想家思想家: :张载、张载、程灏、程颐程灏、程颐宰相宰相: :本届考生中共有本届考生中共有9 9人先后出任人先后出任宰相、副宰相、副宰相,代表宰相,代表人物人物王韶王韶、郑
2、雍、梁焘、郑雍、梁焘、吕惠卿吕惠卿、苏辙、林希、苏辙、林希、曾布曾布、张璪、张璪、章惇章惇等。等。状元状元: :章衡,字子平。建州浦城县人。嘉祐二年进士第一人,授将作监丞湖州通判。仕至宝章衡,字子平。建州浦城县人。嘉祐二年进士第一人,授将作监丞湖州通判。仕至宝文阁待制、集贤院学士、知郑州文阁待制、集贤院学士、知郑州。榜眼榜眼: :窦卞,字彦法。曹州冤句县人。纲子。嘉祐二年中进士第二名,初授大理评事、汝州窦卞,字彦法。曹州冤句县人。纲子。嘉祐二年中进士第二名,初授大理评事、汝州通判。仕至天章阁待制、判昭文馆、将作监通判。仕至天章阁待制、判昭文馆、将作监。探花探花: :罗恺,嘉祐二年中进士第三名,
3、授大理评事、州通判。历官屯田员外郎。罗恺,嘉祐二年中进士第三名,授大理评事、州通判。历官屯田员外郎。著名人物:章著名人物:章衡、窦卞、罗恺、邓考甫、王回、王韶、王无咎、吕惠卿、刘库、刘元瑜、衡、窦卞、罗恺、邓考甫、王回、王韶、王无咎、吕惠卿、刘库、刘元瑜、苏轼、苏辙、郑雍、林希、梁焘、曾巩、曾布、程颢、蒋之奇、杨汲、张载、张璪、章苏轼、苏辙、郑雍、林希、梁焘、曾巩、曾布、程颢、蒋之奇、杨汲、张载、张璪、章惇、朱光庭等惇、朱光庭等。第第 5 课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标要求课标要求】通过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本课学习,了
4、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西周宗法制示意图西周宗法制示意图一、中国古代一、中国古代1 1、西周:世官制(、西周:世官制(世卿世禄世卿世禄制制)选拔标准:选拔标准:血缘血缘人口人口土地土地特点:特点:官位世袭官位世袭影响:贵族世代垄断高官形成影响:贵族世代垄断高官形成贵族政治贵族政治2 2、春秋战国:、春秋战国: 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 战国策燕策二 选举贤,任官使能。史记赵世家 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韩非子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史记商君列传举荐举荐制、制、军功爵制军功
5、爵制(1 1)背景)背景:铁器牛耕铁器牛耕出现出现,生产力,生产力发展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百家争鸣,私学兴起,百家争鸣,私学兴起,士人阶层兴起士人阶层兴起;诸侯争霸,要求诸侯争霸,要求富国强兵;富国强兵;诸侯诸侯国君为争霸图强,重视国君为争霸图强,重视人才。人才。(2 2)标准方式:举荐有才能的人(荐举制);军功爵制)标准方式:举荐有才能的人(荐举制);军功爵制 。(3 3)影响影响: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社会阶层的流动。(2 2)含义:)含义:“百姓百姓”和和“一般官吏一般官吏”都向都向“法官、法吏
6、法官、法吏”学习法律,加强学习法律,加强普法教育;普法教育;“法吏法吏”也担负起宣讲法律、执行君王旨意的使命(即向官吏学也担负起宣讲法律、执行君王旨意的使命(即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习律令而为官)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 ; 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韩非子韩非子五蠹五蠹3 3、秦、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以法为教,以吏为师”(1 1)背景:秦始皇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背景:秦始皇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的大一统帝国,帝国,需要需要实现以维护皇权至上为中心的实现以维护皇权至上为中心的“定于一定于一”。(3
7、3)实质:摒弃其他思想学说而专任法家思想的一种思想文化专制。)实质:摒弃其他思想学说而专任法家思想的一种思想文化专制。(3 3)影响:)影响:积极:为积极:为两汉选拔了大批人才;扩大统治基础,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了社会风气两汉选拔了大批人才;扩大统治基础,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了社会风气改善改善。 东汉顺帝六年,河南尹田歆掌握了察举六名孝廉的名额,当权的贵族勋戚争相请托,结果真正名士入选的只有一人,其他五人都是走后门人选的。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晋书段灼传4 4、汉:察举、汉:察举制制(1 1)背景)背景:汉初社会凋敝,百废待兴;鉴于秦亡之教训
8、,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汉初社会凋敝,百废待兴;鉴于秦亡之教训,和巩固统治的需要。(2 2)内容:)内容:察举指察举指先考察而后推举先考察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提拔任用。分分常科和特科常科和特科。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消极:两汉豪强宗族把持孝廉;官僚阶层掌控推荐权,易导致贪污腐败;被推荐之人多非消极:两汉豪强宗族把持孝廉;官僚阶层掌控推荐权,易导致贪污腐败;被推荐之人多非有用之才。
9、有用之才。影响影响: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一定时期内起到了选贤选贤举能举能的积极作用的积极作用。5 5、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制背景背景: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豪强名士控制地方选人权,名士控制地方选人权,察举制弊端察举制弊端显露;战显露;战争频繁争频繁, ,士人流散士人流散, , 察举制度失去社会基础,事实上难以实行察举制度失去社会基础,事实上难以实行。方式方式在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担,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担任。任。中正
10、根据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士人,分为九等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士人,分为九等,写出评语,写出评语, ,称称“ “ 状状 ” ”。吏部根据资品授官。吏部根据资品授官 。旧时旧时王谢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乌衣巷 刘禹刘禹锡锡后来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后来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中正选人只看家世,不看道中正选人只看家世,不看道德才能,逐渐形成德才能,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的局面。(3 3)内容内容:分为分为制举制举和常举。和常举。a.a.制举是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制举是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b.b.常举每年举行,科目
11、有秀才、明经、进士等几十种,其中常举每年举行,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等几十种,其中明经和进士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两科最受社会重视。c.c.考试合格只是取得为官的资格,还需吏部选拔后方可正式任官。考试合格只是取得为官的资格,还需吏部选拔后方可正式任官。6 6、隋唐:科举制、隋唐:科举制(1 1)背景:)背景:庶族地主势力上升庶族地主势力上升,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局面; ;隋唐隋唐统一,统一,需要加需要加强专制主义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中央集权;九品九品中正制弊端中正制弊端严重严重。(2 2)创立)创立发展:隋文帝时分科取士发展:隋文帝时分科取士;隋炀帝隋
12、炀帝设进士科,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科举制正式形成。唐太宗唐太宗增加增加考试科目,以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两科为主武则天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武举和殿试唐玄宗唐玄宗任用任用高官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4 4)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制的影响:结合上学期内容结合上学期内容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汪洙汪洙【宋宋】神童诗神童诗其艰难谓之其
13、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三十老明经, 五十少进士五十少进士”故有诗云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太宗皇帝真长策, ,赚得英雄赚得英雄尽白头。尽白头。” ” 王定保王定保唐摭言唐摭言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由政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由政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韦庆远 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治制度史 很多西方学者对中国的科举制度都有着极高的赞赏和评价。美国学者柯睿格在很多西方学者对中国的科举制度都有着极高的赞赏和评价。美国学者柯睿格在哈佛哈佛亚洲研究学报亚洲研究学报上发表论文说:上发
14、表论文说:“以科举考试为核心的中国文官行政制度的创立,是以科举考试为核心的中国文官行政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对世界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中国对世界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剑桥中国隋唐史剑桥中国隋唐史的编者崔瑞德认为,的编者崔瑞德认为,科举制科举制度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科举。科举制被称为中国古代的制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第五大发明”。科举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加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加政权。政权。1 1、扩大、扩大了统治的了统治的基础;基
15、础;2 2、提高、提高了官员的文化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素质;3 3、将选官用人权集中到中央、将选官用人权集中到中央,加强,加强了了中央集权;中央集权;4 4、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5 5、打破、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稳定;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稳定;6 6、促进儒家文化的传播。、促进儒家文化的传播。7 7、对、对西方文官制度形成产生积极影响西方文官制度形成产生积极影响消极影响消极影响: :1 1、考试内容以儒学经义为主,使儒学成为奴化臣民工具;、考试内容以儒学经义为主,使儒学成为奴化臣民工具;2 2、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人才力量薄弱,阻碍科
16、学技术发展;、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人才力量薄弱,阻碍科学技术发展;3 3、明清时期八股取士,束缚人民个性与才能的发展。、明清时期八股取士,束缚人民个性与才能的发展。积极影响:积极影响:部分保留了蒙古传统方式。部分保留了蒙古传统方式。13131313年恢复科举制,但时断时续,录取人数不多,官员中科举年恢复科举制,但时断时续,录取人数不多,官员中科举出身比例不高。出身比例不高。封锁考室封锁考室糊名与誊录糊名与誊录7 7、宋、宋:科举制度进一步: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发展完善锁锁院、糊名、誊录等制度的实行,使得科举考试真正体现了公开院、糊名、誊录等制度的实行,使得科举考试真正体现了公开公平的竞争原则
17、。权贵对选举的操纵受到有效的制约公平的竞争原则。权贵对选举的操纵受到有效的制约。两宋时期两宋时期“取士不问世家取士不问世家”,科举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途径。,科举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途径。“有司昔者患不公,有司昔者患不公,糊名誊书糊名誊书今故密。今故密。”王安石王安石送陈谔送陈谔8 8、元:元:科举制时断时续科举制时断时续(4 4)特点:特点:考试的科目内容趋于单一化。仅有进士一科,其它科目予以废止。考试的科目内容趋于单一化。仅有进士一科,其它科目予以废止。学校教育已沦为科举制度的附庸。学校教育已沦为科举制度的附庸。固定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以四书五经为考核内容,八股取士。固定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以
18、四书五经为考核内容,八股取士。考试制度更加完善,程序更加严密考试制度更加完善,程序更加严密。八股文,也称制艺、八股文,也称制艺、“时文时文”。文体有固定格式由。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内容空洞,形式死板。内容空洞,形式死板。1010、19051905年年清末清末新政新政期间废除科举制期间废除科举制9 9、明清:科举制日益僵化、明清:科举制日益僵化乡试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考中者称为考中者称为“举人举人”会试会试由礼部主持,于乡试次年春天举行由礼部主持,于乡试次年春
19、天举行举人考中者称为举人考中者称为“贡士贡士”殿试殿试会试后举行,名义上由皇帝主持会试后举行,名义上由皇帝主持贡士通过者为贡士通过者为“进士进士”(1)(1)考试级别:分为考试级别: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三级。(2)(2)参加人员:主要是参加人员:主要是国子监和府、州、县学国子监和府、州、县学的学生等。的学生等。(3)(3)命题范围:考试从命题范围:考试从四书五经四书五经中命题。中命题。官员的考核归尚书省吏部。官员的考核归尚书省吏部。 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要考核。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要考核。 唐朝考核以唐朝考核以品德和才能品德和才能为标准,分为九等,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
20、为标准,分为九等,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 。 唐六典唐六典规定:考绩由尚书省吏部负责,考课一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考核评定分规定:考绩由尚书省吏部负责,考课一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考核评定分三等九级,综合考评这几年的政绩以决定升降与奖惩。三等九级,综合考评这几年的政绩以决定升降与奖惩。二、二、 中国中国古代古代官员官员的的考核制度考核制度1 1、秦汉时期:上计制、秦汉时期:上计制每年岁末,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每年岁末,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情况汇集到郡国,多少等情况汇集到郡国,再由郡国汇总,制成计簿上报中央,称为再由郡国汇总,制成计簿上报中
21、央,称为“ “ 上计上计 ” ”。御史参与审核,考核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御史参与审核,考核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 2 2、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考核大都流于形式。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考核大都流于形式。3 3、隋唐、隋唐:吏部吏部6 6、清朝、清朝:考课:考课5 5、明朝、明朝:考考满、满、考察考察(1)(1)考满:是对官员任职期满的考核。官员任现职考满:是对官员任职期满的考核。官员任现职满三年称满三年称“初考初考”,满六年称,满六年称“再考再考”,满九年称满九年称“通考通考”。考核结果分。考核结果分称职、平常、不称职称职、平常、不称职三等,是决定官员正
22、常升迁或降、三等,是决定官员正常升迁或降、调的依据。调的依据。(3)(3)考察:包括考察:包括外地官员三年一次的朝觐考察和京官六年一次的京察外地官员三年一次的朝觐考察和京官六年一次的京察,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酷和不作为。包括包括三年一次的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计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4 4、宋朝宋朝: :制定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考核官员。了严格的标准考核官员。三、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三、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1 1、秦:御史大夫、秦:御史大夫汉武帝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将全国划分为1313个州部,每州设个州部,每州设刺史刺史一人监察地方郡国。
23、刺史品级不高,权力很一人监察地方郡国。刺史品级不高,权力很大。巡视监察大。巡视监察制度一直制度一直延续下来延续下来。刺史制度影响:刺史制度影响:前期防止地方分裂割据,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后期成为地方前期防止地方分裂割据,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后期成为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导致国家割据势力,威胁中央,导致国家分裂。分裂。刺史刺史级别不高,官秩级别不高,官秩(级别)(级别) 不过六百石,不过六百石,约等于中下等县令。但约等于中下等县令。但他位卑权重,可代表中他位卑权重,可代表中央,监察二千石的地方央,监察二千石的地方高官、豪强势力,甚至高官、豪强势力,甚至诸侯王。诸侯王。樊树志国史
24、概要樊树志国史概要秦汉秦汉建立了以建立了以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 。 2 2、汉:刺史、汉:刺史承承唐制设唐制设御史台御史台,地方划分,地方划分路路作为监察区。作为监察区。台台谏合一:御史拥有了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拥有了御史的监察权谏合一:御史拥有了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拥有了御史的监察权。材料:材料:宋代中央沿袭唐制,并明确规定,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任御史之职。按规定,御宋代中央沿袭唐制,并明确规定,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任御史之职。按规定,御史有史有“闻风弹人闻风弹人”之权,每月必须向上奏事一次,称之权,每月必须向上奏事一次,称“月课月课”;上任后百日必须弹人,;上任后百
25、日必须弹人,否则就要罢黜为外官或受罚俸处分,名为否则就要罢黜为外官或受罚俸处分,名为“辱台钱辱台钱”。选自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选自中国古代监察制度3 3、隋唐、隋唐:隋(御史台)、唐(道):隋(御史台)、唐(道)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其,其长官长官为为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唐太宗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巡回,委派监察官巡回监察监察。4 4、宋:御史台、路、台谏合一、宋:御史台、路、台谏合一宋代实行台谏合一的措施,使得谏官和御史两支监察队伍共同监督包括宰相在内的百官,宋代实行台谏合一的措施,使得谏官和御史两支监察队伍共同监督包括宰相在内的百官,从而从
26、而进一步强化了皇权。进一步强化了皇权。7、清朝、清朝:都察院都察院5 5、元朝:御史台、元朝:御史台、行行御御史台、肃政廉访司史台、肃政廉访司中央设中央设御史台御史台;地方:;地方:设设行御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史台、肃政廉访司。6 6、明朝:科道(都察院、六科)、明朝:科道(都察院、六科)都察院监察御都察院监察御史史纠察纠察内外百官,还代皇帝巡按各省。内外百官,还代皇帝巡按各省。 六科给事中六科给事中则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则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将六科并入将六科并入都察院。都察院。时期时期监察制度监察制度秦秦御史大夫御史大夫汉汉刺史刺
27、史隋唐隋唐御史台、道御史台、道宋宋御史台、路、台谏合一御史台、路、台谏合一元元御史台、御史台、肃政廉访司御史台、御史台、肃政廉访司明明科道(都察院、六科)科道(都察院、六科)清清都察院都察院小结:中国小结:中国古代古代监察制度监察制度的演变的演变朝代朝代制度制度标准标准方式方式特点特点演变趋势演变趋势西周西周世官制世官制血缘血缘世袭世袭与分封制、宗法制相结合与分封制、宗法制相结合春秋战国春秋战国军功爵制军功爵制军功军功军功与爵位官制密切相连军功与爵位官制密切相连秦朝秦朝“以法为教,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以吏为师”汉代汉代察举制察举制品德品德举荐举荐以才能和品德为依据以才能和品德为依据魏晋南魏晋南北
28、朝北朝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门第门第评定授官评定授官 与当时士族制度密切相关与当时士族制度密切相关隋唐隋唐科举制科举制才学才学考试考试冲破冲破士族士族垄断垄断政治政治的局面的局面明清明清与君主专制强化相关与君主专制强化相关汉唐汉唐以来选官制度变化的实质:把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以来选官制度变化的实质:把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反映权,反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小结:中国小结: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古代官员选拔制度的演变的演变(1)(1)选拔标准:选拔标准:由家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世门第、财产等级等演变为学识、才等演变为学识、才能。能。(2)
29、(2)选拔方式:选拔方式:由血由血缘、推荐、地方评缘、推荐、地方评论及品评演变为考论及品评演变为考试。试。(3)(3)选拔形式:选拔形式:逐渐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走向制度化,体现了相对的公平、公了相对的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开、客观的原则。时期时期官员考核官员考核考核标准考核标准秦汉秦汉上计上计土地人口,财政收入,社会治安土地人口,财政收入,社会治安隋唐隋唐吏部吏部品德和才能品德和才能明明考满和考察考满和考察监察贪、酷和不作为监察贪、酷和不作为清清考课考课趋势:趋势:考核内容有考核内容有针对性针对性;考核;考核与监察相结合与监察相结合;考核;考核与奖惩相配套与奖惩相配套;考核;考核监察监察渐
30、归中央渐归中央;考核考核日趋日趋严格严格,考核,考核法规趋于法规趋于完善。完善。认识: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始终围绕认识: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始终围绕着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的加强而变化加强而变化, ,是巩是巩固统治、强化专制的一种手段。固统治、强化专制的一种手段。小结:中国古代小结:中国古代官员官员考核考核制度制度的的演变演变汉武帝汉武帝派出的刺史,论职级只有六百石,却可弹劾了二千石的郡国长官。派出的刺史,论职级只有六百石,却可弹劾了二千石的郡国长官。唐代御史台成为一独立机构,所谓三省、六部、一台,监察权脱离相权。唐代御史台成为一独立机构,所谓三省、六部、一台,监察权脱离相权。宋朝谏官脱
31、离了门下省,变成了秃头的,独立的,不再隶属于宰相了。地宋朝谏官脱离了门下省,变成了秃头的,独立的,不再隶属于宰相了。地方设通判,直隶皇帝。方设通判,直隶皇帝。唐朝规定,一个官吏必须有地方行政官的经历,才能到中央担任监察官吏。唐朝规定,一个官吏必须有地方行政官的经历,才能到中央担任监察官吏。宋朝规定,凡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为御史。在选拔监察官时特别重视文化宋朝规定,凡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为御史。在选拔监察官时特别重视文化素质素质 ,其中绝大部分为进士出身。,其中绝大部分为进士出身。“当当是时是时, , 东厂番役横行东厂番役横行, , 所缉访无论虚实辄糜烂所缉访无论虚实辄糜烂民间偶语或触忠贤,民间偶语
32、或触忠贤,辄被擒谬,甚至剥皮,刮舌,所杀不可胜数,辄被擒谬,甚至剥皮,刮舌,所杀不可胜数, 道路以目道路以目。” ” 明史明史 魏忠贤传魏忠贤传阅读材料分析监察制度的特点及作用?阅读材料分析监察制度的特点及作用?特点:特点:评价:评价:一、垂直管理,组织独立一、垂直管理,组织独立, ,以轻制以轻制重。重。二、选拔严格,文化素养要求二、选拔严格,文化素养要求高。高。三、三、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监察机构的权力也随之提高,甚至被任意扩大或监察机构的权力也随之提高,甚至被任意扩大或滥用,从而使监察制度畸形滥用,从而使监察制度畸形发展。发展。积极作用:积极作用:( (1)1)有助于加
33、强皇权,促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和巩固。有助于加强皇权,促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和巩固。(2)(2)加强决策的科学性。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决策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有助于形加强决策的科学性。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决策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有助于形成科学的决策。成科学的决策。(3)(3)有助于澄清吏治,提高官员素质有助于澄清吏治,提高官员素质。局限性:局限性:不能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的腐败和低效不能杜绝官僚队伍的腐败和低效现象现象。中国古代的官员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选拔制度中国古代的官员中国古代的官员考核制度考核制度中国古代的官员中国古代的官员监察制度监察制度实质:实质:始终围绕始终围绕着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加强强而而变化,是变化,是巩固统治、强化专制的一巩固统治、强化专制的一种手段。种手段。 【本课小结本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