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兰亭集序》教学设计(通用15篇).docx

上传人:ylj18****41534 文档编号:8790169 上传时间:2022-03-24 格式:DOCX 页数:121 大小:96.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兰亭集序》教学设计(通用1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1页
2022《兰亭集序》教学设计(通用1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兰亭集序》教学设计(通用1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兰亭集序》教学设计(通用15篇).docx(12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兰亭集序教学设计(通用15篇)兰亭集序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一、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二、学习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协作手法,感受幽远的文思,清新的辞采。教学重点一、理清课文线索,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二、了解书序体裁的特色,学习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点。教学难点一、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教学时数 1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修禊”仪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这是古代的

2、一朝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戏、并举祈、消灾的仪式。),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就在此集会,他们曲水流觞,引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有王羲之作序总述其事。王羲之不但文章写的好,又善书法,有书圣之称,于是兰亭,(兰渚之亭)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吧。(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帖卷, 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二、朗读配乐朗读(教师范读)要求: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字音。学生齐读。(教师订正)(1)朗读语调提示:“永和九年修模事也”以中速读。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

3、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2)朗读指导:固知/一/死生/为/荒诞,齐/彭殇/为/妄作。”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分之现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 了解序的题材特点明确:序是一种文体,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2、 本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明确: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我们就以此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走进兰亭,走近王羲之的感情世界。3、 分小组讨论,给文

4、章划分段落部分,概括要点。明确:第一部分:叙宴集盛况第二部分:发人生感慨第三部分:明作序要旨四、赏析课文1、 以课文的第一部分为主,看作者在表达自己的心境时从哪几个方面写的?明确:时间:永和九年 暮春之初风景: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清流急湍 天气气清 惠风和畅人物:群贤少长列坐其次 一觞一咏 畅叙幽情感受:信可乐也写法:写景抒情 叙议结合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我们仿佛

5、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2、 学生尝试背诵第一段。理清背诵思路: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地”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状物写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请学生摘录写景句。3、学习第二段,了解作者的心境的变迁。明确:王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

6、,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此,他们有一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道:虽趣舒殊,静噪不同,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死生之大,岂不痛

7、哉?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终期于尽,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4、朗读并分析第三自然段。理清背诵思路: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

8、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总结全文。作者的悲,与他的人生观有着密切的关系,从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看佛教、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他们一生死生,齐彭殇,可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士大夫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可这种生活观在我(王羲之)看来是何等的虚伪可笑。正因为我对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览昔者兴感之由”,我悲古人,因为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观今,亦由今之视昔,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古人的文章一样,作者询问古今,发出悲叹。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而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的,更加

9、深刻感慨。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5、集体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背诵。6、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背诵。五、小结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

10、执着的努力。六、布置作业背诵全文兰亭集序教学设计2掌握本文重点实、虚词的意义;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背诵全文。1、诵读法。反复诵读,从而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点拨法。主要点拨的是难句以及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拟用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疏通文意,掌握重点文言词句。一、导入毛笔书法是中国的国粹,先请同学们欣赏王羲之的书画作品兰亭集序摹本,让学生直观感受其书法“飘若游云,矫如惊龙”的特点,领略“天下第一行书”的书法魅力。(引导回想“墨池”的典故,其书法成就是“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作为议论文的名人素材让学生积累下来)结合注释与课件了解作者及艺术成

11、就。结合注释了解文章背景,了解兰亭集序文采书艺双绝的价值。学习本文,让我们跟随王羲之的笔墨去探幽访胜,追寻文明的足迹,感受文人雅士的诗意人生。二、研习文本朗读全文,整体感知音韵美。(通过播放课文朗诵音频或老师配乐示范朗诵,让学生注意字音、语调、语气和节奏。初步感受兰亭集序的简洁雅致的语言特色。)听完录音后,教师相机作相应的诵读指导,让学生齐声朗读一遍。重点字音:癸丑(gu)会稽(kui j)修禊事也(x)流觞(shng)感慨系之(x)彭殇(shng)趣舍万殊(q)怏然(yng)若合一契(q)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通“犹”)小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由学生6人一大组共同合作,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

12、自主疏通文意,一人读一句解释一句的重点词,其余同学可以提出疑难点。第一段:1、状语后置倒装句: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2、毕、咸:全都。修竹:长、高。映带:映衬,围绕。3、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引导。引(之),省略宾语“之”,以为:把作为。流觞,把酒杯浮在水面上,循水而下,流于谁前,谁来取饮。(展示流觞曲水的图片资料)。盛,多,此处为“盛大” “热闹”之意。觞,古代喝酒的器具,这里为“饮酒”。名词作动词)咏,指“作诗”。足以,来。4、“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是,指示代词,这。惠风,和风。5、“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盛:繁多所

13、以,用来。(引导学生联想到所学“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的意思。)极,穷尽。娱,乐趣。信,诚,确实。第二段:1、相与:相处相交俯仰:喻时间很短2、或取诸怀抱或:有的人怀抱:胸怀抱负3、因寄所托因:依,随着。4、趣舍万殊趣:通“趋”,意为“往,取,进取”舍:退止殊:不同5、及其所之既倦及,等到。之,到达,此为得到的意思。6、向之所欣:向:过去,以前7、以之兴怀以:介词,因8、况修短随化化,自然(联想归去来兮辞中“聊乘化以归尽”中“化”也是此义。)9、终期于尽:期,期限第三段:1、临文嗟悼临,面对着不能喻之于怀:喻。晓,懂得。(联想到成语“家喻户晓”)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

14、、齐:活用作动词,看做一样,看做等同。3、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如同,好像4、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虽,尽管所以:的原因(联想到“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中“所以”同义。)致:到达,最后到达的结果。(联想:而致千里,“一篇之中三致志焉”致:表达)5、“所”字短语如“所遇” “所之” “所欣”(联想:“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所”放在动词前面构成名词性词组(此环节让学生确定重点词,找出难句相互讨论,讨论不决,推举一同学指出疑词难句,教师集中加以讲解,并用联想法来加深或拓展某个重点词的意思。)三、小结并布置作业对本文重点字词义作归纳总结提问(课件)1、修禊事也茂

15、林修竹况修短随化2、列坐其次3、丝竹管弦之盛俯察品类之盛4、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兴怀,其致一也5、足以极视听之娱6、夫人之相与7、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8、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9、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10、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11、每览昔人兴感之由。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14、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16、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导”后省略宾语“之”,清流激湍。以为:把作为。17、信可乐也实在18、因寄所托:因,依,随着19、及其所之既倦及,等到。之,到达,此为得到。感慨系之随着附着20、向之所欣:向:过去,以前21、以之兴怀以:介词,因22、所遇所之所欣所放在动词前面构成名词性词组

16、,指代人或物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2)梳理本归纳文中文言知识。(第一课时的作业重积累,对基础差的学生必不可少,又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整理能力;同时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处,为下节课鉴赏评价奠定基础。)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诵读,品味文章简洁雅致的语言,2、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一、研习文本1、整体感知作者在文中的感情。先请生回答。点拨:大家在每一段找出一个字概括作者的感情。第一段是“乐”,第二段是“痛”,第三段是“悲”。让我们一起看看作者因何而乐,缘何而痛而悲吧。2、a、自由大声朗读第一段思

17、考:作者依据什么说这次聚会“信可乐也”?b、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教师根据回答点拨大意:第一段叙述兰亭集会的盛况,写出了宴集的时间、地点、相聚的缘由、参加人员、环境及景物、天气和宴集的感受。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语言简洁雅致,如“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信可乐也”,这些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以一个“乐”字为基调;c、再找同学朗读,读出“乐”的感情d、根据清晰的思路背诵3、a、轻声读第二段思考:作者为何而“痛”?点拨:第二自然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

18、但当“欣于所遇”便“怏然自足”,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都是“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表议论,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抒发了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虽然作者对人生无常,生命短暂大发感慨,感到痛惜,但字里行间仍然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b、请同学朗读,读出感情的变化,读出人生短促、无常的无奈及痛惜。C、理清思路背诵。4、a、朗读第三段思考:作者为什么感到“悲”?点拨:第三自然段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批判当前士大夫阶层中“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虚无主义思想,这在玄谈之风盛行的东晋时代是

19、有积极意义的,体现了作者积极的人生观。接着文章以“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的慨叹,将话题巧妙地引到诗集的编成及其意义上来,交代了作序的目的。b、尝试背诵(这是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的再落实。)a、问题研讨: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后之览者,应该有许多新的感悟。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明确:王羲之对生命的悲叹不等于悲观,历史上留下慨叹声的人往往也留下了不朽的业绩,他们凭借自己的精神与成就获得了生命的永恒。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苏轼发出了“人生如梦

20、,一樽还酹江月”的悲叹,但是他却为人类留下了无数精美的篇章和造福地方百姓的业绩。李白留下了“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的悲叹,但是他吞吐出盛唐华章。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人类虽然无法改变死亡的命运,但是人类的成就和精神却可以永照千古。王羲之的文章多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他的书法艺术永远散发着魅力,他为我们留下了千古不朽的兰亭集序。我们,又该为我们的后人留下什么呢?让我们思索着前进。(学生可结合自己的人生观自由发言,各抒己见,以此突破难点即理解作者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其中蕴涵的积极情绪。再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人

21、生中生命、时间、价值的思考,完成情感目标的引导,学会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学生会想到:1、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2、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3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4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5、懂得生命真谛的人,可以使短促的生命延长。 西塞罗6、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 鲁迅b、再齐诵读一遍课文后两段,深味王羲之的人生态度。二、总结全文,布置作业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

22、生无常,生命短促的痛惜之情,并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作业:(1)背诵全文(2)搜集有关王羲之和兰亭集序的资料,相互交流,积累更多素材。(第二课时的作业是对课文内容的延伸和拓展,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附:板书设计兰亭集序王羲之(一)兰亭盛会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乐(二)会后感慨人生无常生命短暂痛悲兰亭集序教学设计3教学目的要求:1.学习一些古汉语知识, 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感受作者兰亭盛会之乐和聚散之悲, 学习作者对于人生的积极态度。3.揣摩本文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和感情发展的线索安排, 领悟一点为文之道。教学重点和难点:1.几处词类活用现象和“

23、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等难句。2.情景交融和感情线索。3.作者对庄子“一死生、齐彭殇”虚妄论调的批判。教学内容和过程:一、由“入木三分”的成语故事导入新课先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 我们现在形容文章言论深刻有力, 可以用上一个什么成语?明确:“入木三分”。设问: 它的出处和原意怎样呢?明确: 我国最著名的大书法家, 人称“书圣”的王羲之,唐朝张怀灌著的书断里, 记有他的一个故事:“王羲之书祝版, 工人削之, 笔入木三分。”所谓“祝版”, 是古时的祭祝文字, 都写在木板上, 所以叫“祝版”。因为他笔力强健, 落笔有劲, 所以深透入木。因此形容书法用笔功力之深, 谓之“入木三分”。后来也可形容

24、文章言论深刻有力。讲解: 王羲之, 东晋会稽( 今浙江绍兴) 人, 曾做过“右军将军”, 世称王右军。他写的兰亭集序( 板书课题) , 流传至今, 即所谓“兰亭字贴”, 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瑰宝。兰亭集序不仅书法出众, 而且文章本身也为人所称道。下面我们就要学习这篇文章。二、释题东晋穆帝永和九年, 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朋友以及儿子、侄子共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 饮酒赋诗, 事后把诗汇编成集, 王羲之为这本诗集作了序。( 序是一种文体, 放在书的前面或后面) 题目意思是“兰亭集会的诗集的序”。它是古代诗序中的名篇。三、点拨字词句, 疏通文意1.点拨字词句。本文文字简练, 有的字句有一定难度。课文注释中

25、有的, 这里不再重复, 没有而又需要理解的, 稍作补充解释并归类如下。实词: 毕、咸: 都/信: 实在/趣: 同“趋”/曾: 竟/ “所之”的“之”: 到, 引申为“经历”/嗟悼: 感叹忧伤/固: 才/致: 意趣词类活用:“一觞一咏”的“觞”: 喝酒( 名动) /极: 尽情享受( 形动) / “一死生”的“一”: 看成一样( 意动) / “齐彭殇”的“齐”: 看成相等( 意动)省略句: 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后省“之”( 省宾语) /或因寄所托:“因”后省“之”( 省宾语) /晤言一室之内:“言”后省“于”( 省介词)难句: ( 1) 引以为流觞曲水: 把它引来作为漂流酒杯的环曲的渠水。( 2

26、) 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人的寿命长短, 顺从自然规律, 听凭造化安排, 终归有穷尽的时候。( 3)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现在才知道, 把死亡和生存看成一样是荒诞的, 把长寿和短命看成相等也是胡乱造作的。2.学生根据注释自由朗读课文。3.学生自荐口译全文。( 由三人完成, 每人一段, 共三段)四、思想内容分析( 学生讨论, 教师点拨。下第五步骤同)第一段: 写兰亭盛会, 贯穿并突出一个“乐”字。( 划横线处板书, 下同)开头总叙盛会的时间、地点、原因。紧接着连连写出令人可乐之事: 名士济济聚首兰亭, 一乐也; 山水环绕, 境界清幽,二乐也; 饮酒赋诗, 畅叙幽情, 三乐也;

27、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四乐也; 仰观俯察, 游目骋怀, 五乐也。末尾“信可乐也”一句方才点出“乐”字。短短一百多字, 简洁流畅, 生动自然, 使盛会如画卷般展现眼前, 洋溢着欢快的气氛, 优雅的情趣。第二段: 抒发人生感慨, 即盛事不常, 修短随化, 同足感慨。贯穿并突出一个“悲”字。开头一句, 点明人生的短暂, 紧接着指出, 人虽取舍动静不同, 但都难免为“欣于所遇”的乐和“所之既倦”的忧所左右, 前者则“快然自足, 不知老之将至”, 后者则又“情随事迁, 感慨系之矣”。再接下去进一步慨叹人对“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人生短暂, 终有穷尽之时) ”的无可奈何。最后“岂不痛哉”一句方才点出一个

28、“悲”字。这种情调, 无可否认带有士族阶级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 但我们也应看到它积极的一面, 那就是劝勉人们必须珍惜时间和人生。唯其如此, 对“俯仰之间, 已为陈迹”的“向之所欣”, 才会“兴怀”, 对“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的短促人生, 才有“痛”感。“况”字的转折,正是这种情绪的最好说明。第三段: 承上文议论抒情, 进一步写感想, 阐明作序缘由, 贯串并突出一个“感”字。这段前半, 从对“昔人兴感之由”的分析中, 发表了一个富有思想价值的论断:“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庄子的“一死生”、“齐彭殇”是什么东西呢?庄子齐物论说:“方生方死, 方死方生。”( 方, 两船并行, 引申为两事

29、物并存)意思是生的同时就是死, 死的同时就是生, 死生同时在于一体, 没有区别。这就是所谓“一死生”。齐物论又说:“莫寿于殇子, 而彭祖为夭。”( 没有比夭亡的儿童更长寿的, 而活了八百岁的彭祖是短命的) 意思是彭祖同更长寿的事物相比, 显得命短, 殇子同更短命的事物相比, 显得寿长。这就是所谓“齐彭殇”。“一死生”“齐彭殇”虽然指出了事物的相对性, 含有一点辩证的因素, 但却夸大了事物的相对性, 否定了生死寿夭之间的本质区别。庄子的这一思想是和他的无为即有为, 无为而治的虚无主义思想核心是一脉相承的。东晋玄学清谈之风盛行, 士大夫喜欢剽窃老庄唾余, 而王羲之力斥庄子“一死生”“齐彭殇”的看法

30、为虚诞妄作, 言下之意认为, 尽管人生短暂, 但仍然应该而且可以有所作为。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再接下来, 作者明确交代作序缘由是以供后人兴怀, 这种为人生而作文的思想, 无论在当时和现在, 都是有积极意义的。写法上, 这段首尾照应, 突出了一个“感”字。五、艺术技巧鉴赏1.表现手法。先看三段之间的关系: 第一段写景, 是描写, 第二、三段是议论。描写是议论的基础, 为议论提供依据, 议论是描写( 写景) 的必然发展和深化。而无论描写还是议论, 都兼用了抒情笔调。因此, 本文突出的表现手法是: 缘景生情, 情景交融。作者是怎样挖掘散文中“情”的因素呢? 请看2.线索安排。三段依次

31、抒发“乐” “悲” “感”, 无不注入了作者浓烈的感情, 体现了作者感情的发展变化, 这就是本文的线索。这条感情主线非常醒目, 成了统率全文的神, 它不仅使文章脉络分明, 中心突出, 而且能以情动人, 具有诗的韵味。这是作者谋篇布局、线索安排的匠心所在。3.语言表达。句式骈散结合, 读来音韵铿锵而又不觉得刻板一块; 用语朴实清新, 一扫当时雕辞琢句的浮艳文风。由于上述艺术技巧的运用, 本文就像一篇优美的散文诗, 成为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佳作, 与他的书法作品相得益彰, 辉耀古代文坛。六、作业1.熟读本文, 进一步提高对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的鉴赏水平, 领悟一点为文之道。2.搜集自己以往的作文,

32、编成一本习作集, 为它题写书名并撰写一篇自序。兰亭集序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指导学生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指导学生品味本文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教学设想、安排两课时。、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朗读环节,指导学生在把握文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结合课后练习(一)的回答,达到教学目的、,应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利用预习效果教学,避免逐字、逐句、逐段平均主义的讲解,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主要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教师适当点拨。、介绍阅读课外文学作品腾王阁序,比较两文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培养

33、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水平。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简介作家作品,引导学生参看书下注释。教师可补充以下内容:王羲之,有“书圣”之称,也长于诗文,字和文任意而行,得自然之妙,风格潇洒放脱。王羲之曾经一度做官,他关怀国事,在政治上曾有积极用世的一面,后辞官归田,以山水为娱,好服食养性,胸怀旷达,为时人敬重。“序”是一种文体,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性文字。古人宴集时,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个作序,兰亭集序即是脍炙人口的诗序名篇,其思想和辞藻都是很有代表性的,从中可以看出东晋一部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思想修养、精神状态和文学造诣。二、朗读、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听清文章语气、节奏和读音。)出示小

34、黑板,指一名学生读准下列生字:齐彭殇(shng)趣舍万殊(q)流觞(shng)癸(gu)丑游目骋怀(chng)修禊(x)2、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在预习初读的基础上,加深对课文的印象。)3、默读全文。(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提出预习时不能解决的字词句,教师答疑或学生讨论。应特别强调理解“俯仰”一词在文中的意义,“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句子含义。)三、整体感知作品,理清文章思路讨论:全文有三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分别用六个字来概括。)学生发言。明确本文层次。板书:、记叙兰亭盛况、抒发人生感慨、交代作序目的四、讨论第一段内容完成课后练习(一)中的,教学的同时要求学生试

35、背诵。、提问:本段共有六句话,作者是如何记叙这次兰亭聚会的盛况的?(指名学生依次朗读每一句的内容,然后概括出每句话的内容要点。)板书明确:记叙兰亭盛会:、时间:“永和癸丑暮春”地点:“兰亭”目的:“修禊事也”、人物:“群贤少长”、环境:“此地有,又有”、活动:“引以为流觞曲水”、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感受:“信可乐也。”(讲析过程中,给定短暂时间强化记忆,然后指名学生根据板书内容提示,试背诵。)、讨论:这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学生发言。明确:写景抒情,叙议结合。如叙说“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列坐其次。”下面紧接着引申而论“虽无丝竹之盛,亦足以畅叙幽情”;下面也同样是叙议结合:“是

36、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由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得出这样的结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讨论:这段话语言有什么特点?教师明确:记叙性文字言简意赅,如开头总叙,只个字就交代清楚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目的,表现出高超的语言技巧;写景的文字精练优美,朴素清新。五、布置作业、背诵第一段。、预习思考:作者是如何围绕乐忧生死等人生重大问题展开议论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第二课时一、集体背诵第一段简要复习第一段内容,导人新课。二、讨论第二段内容、教师领读或学生齐读。、“俯仰”一词在这一段中两次出现,意思是否相同?(引导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

37、。)、本段教学有一定难度,应先指名学生串讲大意。、提问:这段话作者是围绕什么主题展开议论的?是如何逐步展开的?(学生发言。)明确:作者承上文的“乐”字,由乐而忧,由生而死,围绕人生重大问题抒发感慨。、结合课后练习(一)中的,讨论这段话的议论与上一段的叙事有何联系。讲析:首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是承上段“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而言;也是承上“仰观宇宙之大,俯察晶类之盛”中的“俯仰”二字推开一步的说法。下面承此句论述了两种人:一种是“晤言一室之内”倦于涉猎游玩的,一种是“放浪形骸之外”寄情山水的。他们虽然“取舍”“静躁”不同,但当“欣于所遇”时都是“不知老之将至”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都是情随事

38、迁,令人感慨的。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表议论,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抒发了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板书: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悟言一室之内(静)或放浪形骸之外(躁)欣于所遇(快然自足)情随事迁(感慨系之)况修短随化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齐读。(指导学生在板书提示下试背诵。)三、讨论第三段交代作序目的,引起后人感怀:、指名学生朗读。、讨论:结尾部分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发言)明确:这段议论中饱含感情,写出了阅读昔人兴感之作时内心苦闷伤感与古人产生共鸣。作者接上文“死生亦大矣”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39、”的观点,认为“有生就有死”,对于生死说得如此痛切,虽有悲观消极情绪,但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批判了老庄哲学中的虚无主义世界观。、如何理解这篇书序行文的巧妙?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写供后人阅读的兰亭集序,却先写阅读昔人兴感之作,由“今之视昔”想到“后之视今”亦是如此,为使后人也对今天的所为所思“兴怀”,所以“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便“后之览者”也会“有感于斯文”。作者把昔人昔文、今人今文以及后人有感串联起来,巧妙地交代了诗集的由来,说明了编集的目的。、全班齐读。四、归纳总结本文先绘声绘色地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接着叙志抒怀,抒发了对人生的无限感慨。语言清新朴实,叙议结合,在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

40、风充斥文坛的当时,显得尤为可贵。五、布置作业、背诵全文。、完成课后练习三。、比较阅读:课外阅读腾王阁序,比较与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兰亭集序教学设计5教学目标1积累整合文言知识,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2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教学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兰亭集序摹本。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2整体感知,熟读课文,理清思路3研习

41、1、2自然段,探究乐在何处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书中极品,又是文中上品。据历史记载,唐太宗千方百计搜觅真迹,并日夜赏玩临摹之,以至形成了宫廷上下竞相临书的盛况。唐太宗驾崩,此真迹又作为殉葬品埋入地下,后来此墓被盗,真迹永远失踪,成为千古恨事。我们现在所见的是唐代摹本。(让学生看教材中兰亭集序书法作品)从摹本可以判断“书中极品”的评价绝非妄言。而此文为什么又被称为“文中上品”呢?它为什么跨越千年依然动人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作为文学作品的兰亭集序的魅力所在。二、王羲之其人其书其事1.王羲之其人王羲之(303361),琅邪临沂人(今属山东)。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为“王右

42、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12岁时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后来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2王羲之其书王羲之在书法上是个革新家,他的书法圆转凝重,全然突破了隶书的笔意,被后代尊为“书圣”。王羲之作品的真迹已难得见,我们所看到的都是摹本。王羲之楷、行、草、飞白等体皆能,如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行楷兰亭集序最具有代表性。3王羲之其事(1)袒腹东床晋代的大士族郗鉴欲与王氏家族联姻,就派了门生到王家去择婿。王导让来人到东厢下逐

43、一观察他的子侄。门生回去后对郗鉴回报说:“王氏的诸少年都不错。他们听说来人是郗家派来选女婿的,都一个个神态矜持。只有一个人在东床上袒胸露腹地吃东西,好像不知道有这回事一样。”郗鉴听了,说:“这就是我要找的佳婿。”后来一打听,知道坦腹而食的人是王羲之,就把女儿嫁给了他。因为这个典故,后来人们就把“东床”作为女婿的美称,或称呼他人的女婿叫“令坦”。(2)王羲之爱鹅晋书王羲之传记下了这样一件事: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王羲之为之感动,派人去集市买来几把扇子,取出随身带的笔墨在扇上挥毫,一一题款落印。然后对老婆婆说:“老人家

44、,你为我斩杀了心爱的大白鹅,我很是过意不去,请把这几把扇子拿到市上,卖上几串钱,算是我对你的补偿吧。”(3)以书换鹅王羲之听说山阴有一位道士养了十几只好鹅,就特地跑到道观去欣赏,并且不惜重金,希望道士把鹅卖给他。但是无论王羲之如何请求,道士就是不肯。后来道士说:“若你帮我写一部道德经,我就把鹅送给你。”王羲之听了,非常高兴,说:“这有什么困难,你为何不早说?”立刻进道观写字,完成后才欢欢喜喜地赶着这群鹅回家。三、背景介绍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技术总结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