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兰亭集序》教学设计(1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兰亭集序》教学设计(15篇).docx(12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兰亭集序教学设计(15篇)兰亭集序教学设计(1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兰亭集序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兰亭集序教学设计11、 学习本文,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及旷达胸怀;2、 通过朗读训练,体会本文清丽流畅、骈散结合的特点。1、 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2、 本文写景、抒情、叙事和议论相结合的特点。课时导语 设计:在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上,魏晋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汉隶发展至魏晋,基本奠定了汉字形态;
2、另一方面,真、行、草书又得到长足发展。就在这一时期,诞生了一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世誉为“书圣”,他书写的乐毅论、黄庭经等楷书作品世称“书之圣”,他的行草书被尊为“草之圣”,他写的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家誉为“行书第一”,他就是王羲之。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以书法艺术名扬百世的兰亭集序兰亭集中的诗,到了现在,除了搞专门研究的人外,一般人了解甚少,而王羲之这篇序却声名远播,流传千古,除了它书法上的极高成就外,恐怕也有其内容上的原因。我们今天不妨就来一起学习王羲之这篇文质俱佳的兰亭集序背景简介王羲之有“书圣”之美称,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出示
3、图片)。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的书序兰亭集序,更以其文采书艺双绝而脍炙人口。今天我们不仅欣赏到其书法美,还要跟大家一起来欣赏其文章的美。课文学习三步法:第一步:学生朗读,圈点、勾画疑难点。第二步:老师答疑解难。第三步:强调重点知识:、基础知识点:、内容分析:板书设计 全文共3个自然段,分为三部分:第1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介绍时地,美景及活动。乐第2自然段为第二部分,抒发人生的思考。痛第3自然段为第三部分,简述写作缘由。悲、讲读课文第一段,分析:这一段作者记叙了兰亭盛会,同学们找找看,这一段写了哪些内容?明确:交代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与会者等。并有写景、叙
4、事和抒情进一步明确写景、叙事和抒情的语句: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在如此充满诗情画意的美景面前,文人雅士们能不饮酒赋诗吗: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酒,是感情的催化剂。诗,是情感的产品。他流觞曲水,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接下来,乘着快意,信步登上兰亭的最高处。作者仰看,世界是如此阔大,宇宙是如此浩渺;俯视,大自然万物是如此繁茂昌盛,生机盎然。王羲之,纵展 目力,开畅胸怀,要把大自
5、然的美景尽收眼底。使自己的感官得到最大的享受,尽享人生的快乐: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俯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总结第一段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乐、讲读课文第二段,分析:学生归纳第二段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痛问:作者为什么感到“痛”?(要求用原文中的话回答: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问: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死生亦大矣)师点评:在享受了难得的聚会和快乐后,作者深切地感受到再圆满的团聚终要离散,再自足的幸福终要破灭,再坚强的生命终要走向灭亡。面对这铁一般冰冷的自
6、然规律,作者不由得感叹“死生亦大矣”、讲读第三段,分析:学生归纳第三段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悲问:作者为什么感到“悲”?生讨论,师归纳(承上文“死生亦大矣”之“痛”而来,古人、今人、后者三者都对这同一话题有同样的感慨,都逃避不了生命终将殒灭这一规律,所以王羲之感到悲,这也反映了魏晋时代由于玄学盛行,士大夫们多崇尚老庄思想,很多人都笃信“死生一”“彭殇齐”,意志消沉,不求进取。这种思想对王羲之不能没有影响。但王羲之还说出了一句话,它是整篇文章的亮点所在“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作者认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二者不得等量齐观,其中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点实事,不宜空谈玄理。这也反映了王羲之的旷达
7、性格。)、分析本文特色:本文是一篇书序,却这样借题发挥,阐明了自己的生死观,书序能这样写吗?明确:序,一般写在著作正文之前,有作者自己写的,多说明写书的的缘由、目的和经过。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本书的内容,也作叙文。)本文中也有一些语句反映了书序的特点:作诗缘由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成书经过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编集目的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明徐师曾文体明辩尔雅云 : “序,绪也。” 字亦作“叙”,言其善叙事理,次第有序,若丝之绪也。其为体有二,一曰议论,二曰叙事。明确:这段话表明书序也可以议论,也可叙事,即可以借题发挥。小结:本文的妙处正在这借题发挥上,因
8、而显得立意高远,王羲之用324字,既写出了兰亭盛会之乐,又由此生发议论,谈到“死生之大”,进而谈到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乐: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痛: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悲:后之视今,亦由古之视今。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
9、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说到这儿,我们不由得想起了作家王瑶的一句话“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于是就设法增加它的密度”。这句话说的也正是在有生之年要让自己的生命更精彩。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后之贤者”,应该有许多新的感悟。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兰亭集序教学设计2教学目的一、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二、学习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协作手法,感受幽远的文思,清新的辞采。教学重点一、理清课文线索,
10、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二、了解书序体裁的特色,学习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点。教学难点一、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教学时数 1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修禊”仪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这是古代的一朝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戏、并举祈、消灾的仪式。),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就在此集会,他们曲水流觞,引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有王羲之作序总述其事。王羲之不但文章写的好,又善书法,有书圣之称,于是兰亭,(兰渚之亭
11、)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吧。(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帖卷, 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二、朗读配乐朗读(教师范读)要求: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字音。学生齐读。(教师订正)(1)朗读语调提示:“永和九年修模事也”以中速读。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2)朗读指导:固知/一/死生/为/荒诞,齐/彭殇/为/妄作。”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分之现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 了解序的题材
12、特点明确:序是一种文体,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2、 本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明确: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我们就以此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走进兰亭,走近王羲之的感情世界。3、 分小组讨论,给文章划分段落部分,概括要点。明确:第一部分:叙宴集盛况第二部分:发人生感慨第三部分:明作序要旨四、赏析课文1、 以课文的第一部分为主,看作者在表达自己的心境时从哪几个方面写的?明确:时间:永和九年 暮春之初风景: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清
13、流急湍 天气气清 惠风和畅人物:群贤少长列坐其次 一觞一咏 畅叙幽情感受:信可乐也写法:写景抒情 叙议结合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2、 学生尝试背诵第一段。理清背诵思路:记叙了集会的时间、
14、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地”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状物写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请学生摘录写景句。3、学习第二段,了解作者的心境的变迁。明确:王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此,他们有一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道:虽趣舒殊,静噪不同,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
15、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死生之大,岂不痛哉?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终期于尽,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
16、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4、朗读并分析第三自然段。理清背诵思路: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总结全文。作者的悲,与他的人生观有着密切的关系,从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看佛教、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他们一生死生,齐彭殇,可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
17、,士大夫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可这种生活观在我(王羲之)看来是何等的虚伪可笑。正因为我对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览昔者兴感之由”,我悲古人,因为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观今,亦由今之视昔,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古人的文章一样,作者询问古今,发出悲叹。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而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的,更加深刻感慨。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5、集体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背诵
18、。6、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背诵。五、小结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六、布置作业背诵全文兰亭集序教学设计31、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2、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体会作者深沉感叹中的积极情绪。一、导入二、全班齐读第二段,指出作者的生死关是什么?三、具体
19、研习第二段1、重点字词:“或”“取诸”“因”“趣”“曾”“系”“向 ”2、特殊句式:悟言一室之内。当其欣于所遇。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3、通过串读,理清背诵思路。作者发出“岂不痛哉?”的感叹,原因是什么?四、具体研习第三段1、重点字词:“一”“齐”“致”“斯文”2、特殊句式: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亦将有感于斯文。3、作者感到“悲”的原因是什么?五、小结本文的主旨在于探索人生哲理,表达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即所谓“畅叙幽情”,虽然也出现了一些低沉的调子,但总体来说作者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是积极的,是一种“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的样式。六、作业景美乐 人贤事雅生命将老
20、爱好将倦痛生死随化 欢乐有尽“一死生”虚诞悲 “齐彭殇”妄作生死问题,古今同慨兰亭集序教学设计4教学目的要求:1.学习一些古汉语知识, 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感受作者兰亭盛会之乐和聚散之悲, 学习作者对于人生的积极态度。3.揣摩本文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和感情发展的线索安排, 领悟一点为文之道。教学重点和难点:1.几处词类活用现象和“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等难句。2.情景交融和感情线索。3.作者对庄子“一死生、齐彭殇”虚妄论调的批判。教学内容和过程:一、由“入木三分”的成语故事导入新课先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 我们现在形容文章言论深刻有力, 可以用上一个什么成语?明确:“入木三分”。设问:
21、 它的出处和原意怎样呢?明确: 我国最著名的大书法家, 人称“书圣”的王羲之,唐朝张怀灌著的书断里, 记有他的一个故事:“王羲之书祝版, 工人削之, 笔入木三分。”所谓“祝版”, 是古时的祭祝文字, 都写在木板上, 所以叫“祝版”。因为他笔力强健, 落笔有劲, 所以深透入木。因此形容书法用笔功力之深, 谓之“入木三分”。后来也可形容文章言论深刻有力。讲解: 王羲之, 东晋会稽( 今浙江绍兴) 人, 曾做过“右军将军”, 世称王右军。他写的兰亭集序( 板书课题) , 流传至今, 即所谓“兰亭字贴”, 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瑰宝。兰亭集序不仅书法出众, 而且文章本身也为人所称道。下面我们就要学习这篇文章
22、。二、释题东晋穆帝永和九年, 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朋友以及儿子、侄子共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 饮酒赋诗, 事后把诗汇编成集, 王羲之为这本诗集作了序。( 序是一种文体, 放在书的前面或后面) 题目意思是“兰亭集会的诗集的序”。它是古代诗序中的名篇。三、点拨字词句, 疏通文意1.点拨字词句。本文文字简练, 有的字句有一定难度。课文注释中有的, 这里不再重复, 没有而又需要理解的, 稍作补充解释并归类如下。实词: 毕、咸: 都/信: 实在/趣: 同“趋”/曾: 竟/ “所之”的“之”: 到, 引申为“经历”/嗟悼: 感叹忧伤/固: 才/致: 意趣词类活用:“一觞一咏”的“觞”: 喝酒( 名动) /极
23、: 尽情享受( 形动) / “一死生”的“一”: 看成一样( 意动) / “齐彭殇”的“齐”: 看成相等( 意动)省略句: 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后省“之”( 省宾语) /或因寄所托:“因”后省“之”( 省宾语) /晤言一室之内:“言”后省“于”( 省介词)难句: ( 1) 引以为流觞曲水: 把它引来作为漂流酒杯的环曲的渠水。( 2) 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人的寿命长短, 顺从自然规律, 听凭造化安排, 终归有穷尽的时候。( 3)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现在才知道, 把死亡和生存看成一样是荒诞的, 把长寿和短命看成相等也是胡乱造作的。2.学生根据注释自由朗读课文。3.学生自荐口
24、译全文。( 由三人完成, 每人一段, 共三段)四、思想内容分析( 学生讨论, 教师点拨。下第五步骤同)第一段: 写兰亭盛会, 贯穿并突出一个“乐”字。( 划横线处板书, 下同)开头总叙盛会的时间、地点、原因。紧接着连连写出令人可乐之事: 名士济济聚首兰亭, 一乐也; 山水环绕, 境界清幽,二乐也; 饮酒赋诗, 畅叙幽情, 三乐也;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四乐也; 仰观俯察, 游目骋怀, 五乐也。末尾“信可乐也”一句方才点出“乐”字。短短一百多字, 简洁流畅, 生动自然, 使盛会如画卷般展现眼前, 洋溢着欢快的气氛, 优雅的情趣。第二段: 抒发人生感慨, 即盛事不常, 修短随化, 同足感慨。贯穿
25、并突出一个“悲”字。开头一句, 点明人生的短暂, 紧接着指出, 人虽取舍动静不同, 但都难免为“欣于所遇”的乐和“所之既倦”的忧所左右, 前者则“快然自足, 不知老之将至”, 后者则又“情随事迁, 感慨系之矣”。再接下去进一步慨叹人对“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人生短暂, 终有穷尽之时) ”的无可奈何。最后“岂不痛哉”一句方才点出一个“悲”字。这种情调, 无可否认带有士族阶级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 但我们也应看到它积极的一面, 那就是劝勉人们必须珍惜时间和人生。唯其如此, 对“俯仰之间, 已为陈迹”的“向之所欣”, 才会“兴怀”, 对“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的短促人生, 才有“痛”感。“况”字的转
26、折,正是这种情绪的最好说明。第三段: 承上文议论抒情, 进一步写感想, 阐明作序缘由, 贯串并突出一个“感”字。这段前半, 从对“昔人兴感之由”的分析中, 发表了一个富有思想价值的论断:“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庄子的“一死生”、“齐彭殇”是什么东西呢?庄子齐物论说:“方生方死, 方死方生。”( 方, 两船并行, 引申为两事物并存)意思是生的同时就是死, 死的同时就是生, 死生同时在于一体, 没有区别。这就是所谓“一死生”。齐物论又说:“莫寿于殇子, 而彭祖为夭。”( 没有比夭亡的儿童更长寿的, 而活了八百岁的彭祖是短命的) 意思是彭祖同更长寿的事物相比, 显得命短, 殇子同更短命的事
27、物相比, 显得寿长。这就是所谓“齐彭殇”。“一死生”“齐彭殇”虽然指出了事物的相对性, 含有一点辩证的因素, 但却夸大了事物的相对性, 否定了生死寿夭之间的本质区别。庄子的这一思想是和他的无为即有为, 无为而治的虚无主义思想核心是一脉相承的。东晋玄学清谈之风盛行, 士大夫喜欢剽窃老庄唾余, 而王羲之力斥庄子“一死生”“齐彭殇”的看法为虚诞妄作, 言下之意认为, 尽管人生短暂, 但仍然应该而且可以有所作为。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再接下来, 作者明确交代作序缘由是以供后人兴怀, 这种为人生而作文的思想, 无论在当时和现在, 都是有积极意义的。写法上, 这段首尾照应, 突出了一个“感”
28、字。五、艺术技巧鉴赏1.表现手法。先看三段之间的关系: 第一段写景, 是描写, 第二、三段是议论。描写是议论的基础, 为议论提供依据, 议论是描写( 写景) 的必然发展和深化。而无论描写还是议论, 都兼用了抒情笔调。因此, 本文突出的表现手法是: 缘景生情, 情景交融。作者是怎样挖掘散文中“情”的因素呢? 请看2.线索安排。三段依次抒发“乐” “悲” “感”, 无不注入了作者浓烈的感情, 体现了作者感情的发展变化, 这就是本文的线索。这条感情主线非常醒目, 成了统率全文的神, 它不仅使文章脉络分明, 中心突出, 而且能以情动人, 具有诗的韵味。这是作者谋篇布局、线索安排的匠心所在。3.语言表达
29、。句式骈散结合, 读来音韵铿锵而又不觉得刻板一块; 用语朴实清新, 一扫当时雕辞琢句的浮艳文风。由于上述艺术技巧的运用, 本文就像一篇优美的散文诗, 成为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佳作, 与他的书法作品相得益彰, 辉耀古代文坛。六、作业1.熟读本文, 进一步提高对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的鉴赏水平, 领悟一点为文之道。2.搜集自己以往的作文, 编成一本习作集, 为它题写书名并撰写一篇自序。兰亭集序教学设计5教学目标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30、。教学重点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2背诵全文。教学难点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如“一”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数量词)“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整个)“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样、相同)等四个句子中的意义。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教学磁带、兰亭集序摹本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王羲之及其作品。放录音范读,领会句法上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朗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文意,了解本文作为宴游诗的特征。教学步骤一、导语:初中阶段我们学过不少写景状物的诗
31、作,想必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大家还记得吧,师生一起诵读: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挞送青来。诗人描写景物时,毕其形传其神,一水多情地呵护着绿田,两山像从远处奔腾而来,来不及敲门便捧上一片青翠。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摹景状物,但手法却别具一格,言简而神具,这就是王羲之以书中神品称著于世的兰亭集序二、作者简介。选一学生读注解。教师略作补充:魏晋时期在中国抒发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称“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出示王羲之兰亭集序摹本,正如前人对他的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
32、出”。三、放录音、正音。学生听录音一遍。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投影:多音字:会稽(kuij)感慨系之(x)曾不知老之将至(zng)通假字:趣舍万殊(通“趋”)古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通“犹”)四、朗读课文。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五、品读课文。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思考:本文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找出与兰亭集有关的语句。明确: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
33、,亦将有敢于斯文”)。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六、布置作业:熟读全文,把握各段大意,完成思考练习一。第二课时教学要点采用诵读教学法,以指导学生诵读为主。包括两部分内容:对课文内容作简单的分析,以期尽快形成背诵思路。语气揭示。难点突破,引导学生理解本文貌似消极悲观实则积极的人生感慨,归纳总结一词多义。教学步骤一、学生齐读全文,检查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况。二、分析理解,指导诵读。1选一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状物写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要求学生摘录写景句,明确: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
34、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朗读语调提示:“永和九年修禊事也”以中速读。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理解背诵思路: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地”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学生尝试背诵。2齐读第二自然段,要求学生体会作者心境的变迁。朗读语调提示:作者以从容沉稳的气势稍一收拢,便转到全文的主旨上来,探索人生哲理,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故应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重读的词语有“死生亦大矣”中的“大”,“岂不痛哉!”以“哉”调读出慨叹语气,重读“痛”。理清背诵思路:由兰亭集
35、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学生背诵第二自然段。3选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理清背诵思路: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
36、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总结全文。朗读指导:“固知/一/死生/为/荒诞,齐/彭殇/为/妄作。”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集体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背诵。4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背诵。三、探究性阅读训练:思考: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慨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蕴含其中,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学生分组讨论。明确:本文第一自然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斗
37、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第二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新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第三自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当然应该看作是积极的。四、课堂小结:魏晋时期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时代。魏晋人对自身和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都有深广精微的体认和探求,这使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人生意识和宇宙情调。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记下了与会者的千古风流。时至今日捧读,仍恻然动人。五、词语解难。课后思考
38、练习第三题中有5个实词,归纳其一词多义,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六、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写一段话,把“崇山峻岭”“清流激湍”“游目骋怀”“情随事迁”五个词用进去,描写恰当,内容要合理,不少于400字。兰亭集序教学设计6教材定位及学情分析:兰亭集序被选入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单元。该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风光并联系作者生平及社会背景去探究自然、思索人生的自觉意识,激发学生尊重敬畏自然,不断探索自然的奥妙和人生价值的兴趣。本班学生语文基础一般,阅读面较窄,但质疑意识强烈,挑战权威思想突出,这为课堂学生质疑讨论、合作探究提供了保障,也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打下坚实基础
39、。教学目标:1、预习课文,理解并积累重点词句知识。2、朗读文本,领悟文本语言的声韵美和意蕴美。3、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形成对生命的哲学思考。教学重点、难点: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脉落,正确分析作者因事而发的感慨。2、结合自己对自然、宇宙、生命的理解,比较古今杰出人物的生命价值观来客观、公允地评价王羲之的生命观。教法设计:质疑讨论,拓展评价。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补充资料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语激趣,进入文本。幻灯片出示兰亭集序书法图片。同学们知道这是谁的作品?(王羲之)据晋书王羲之传记载,兰亭集序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義之为兰亭集写的序文。此文被誉为“书中的极品
40、,文中的上品。”可谓艺术奇葩,千古奇文。传说唐太宗李世民从辩才和尚处获得王羲之的真迹后,爱不释手,命人摹拓数本分给太子诸王,并且在死前请求高宗李治把兰亭真迹随葬昭陵。写作本文时,王羲之33岁,距其后辞官归隐仅有3年,也是他决定归隐的重要的蕴酿阶段。其间如何反映作者复杂情绪,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文本,与作者进行一次心灵交流。幻灯片出示课题和学习目标。二、诵读感知,理清思路。1、诵读体悟。师导:“三分诗,七分读。”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可见诵读是学习文言最好的方法。下面,老师给大家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注意以下两个问题:标注字音,划分节奏。把握作者情感发展的脉落,从文中找出表达情感的词,填入题目的空格内并
41、评价。幻灯片:兰亭集会,赏景畅饮,信可()矣;聚后思索,面对生死,岂不()哉;联系古今,思接千载,亦可()夫。2、处理疑难字词。给下列红色字注音。会()稽悟()言形骸()世殊()、判断下列红色字含义的正误。茂林修竹(长)况修短随化(修身)丝竹管弦之盛(繁多)俯察品类之盛(繁盛)所以游目骋怀(的原因)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用来)、翻译下列句子。(供参考,具体随学生提问而定。)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活动安排:学生以组互问互答,解决不了的老师给以点拨,给学生结合上下文语境去分析。三、美点赏读,涵咏领悟。文学即
42、人学。古今优秀散文往往都会逼真细腻地反映作者的内心世界,兰亭集序的每一句话无一不是作者情感表露和心理折射。下面,让我们看看文章一、二段。1、阅读第一二段,品兰亭之乐。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道:“四美具,二难并。”想想“四美”指什么?明确:良辰、美景、赏心、乐事。2、填写训练,领悟情感。引导:散文在于美读,读中理解,读中品味。因声求气,将作者的心理和情感用自己的声音传达出来。活动设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文内容,仿照示例写一组句子。例句:兰亭之乐,乐在景美,这里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尽量用文中原句回答)参考示例:、兰亭之乐,乐在人贤,这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兰亭之乐,乐在辰良,这里“天
43、朗气清,惠风和畅。”、兰亭之乐,乐在赏心,这里可“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兰亭之乐,乐在事雅,“引以为流觞曲水,映带左右。”小结:从上面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文人雅士们的潇洒风度和诗意人生,以至美好的聚会成为千古美谈,作者写道:“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3、你认为作者的“乐”是否为“真乐”,你又如何看待他的“乐”?活动安排:学生独立思考,同桌间交流,举手回答,师生共评。参考提示:亲近自然,娱情山水(真乐);借酒取乐,游戏人生(暂时之乐);感官刺激,瞬间闪现(简单肤浅之乐)明确:作者以“极”“信”二字写尽了与友人们欢聚的兴致和情怀,但乐中有哀。王羲之是晋人所谓的“性情中人”,谢安曾对他
44、说:“中年以来,多伤于哀乐。”王羲之回答:“年在桑榆,自然至此。”也许会乐极生悲,作者面对良辰美景,抒发“幽情”,以表达纵欢过后对宇宙人生的深刻思考,自然掩盖不了生命短暂、光阴虚度所带来的烦恼。其实,这也是王羲之前后所有文人们共有的经历和感受。(举李白和苏轼等人例子)4、赏析第三段,思兰亭之痛。师导:自古人们就有“乐极生悲”的人生感慨,作者亦如此。那么,作者因何而痛?活动设计:学生自由朗读,圈点勾画出有深刻感悟的句子,然后在组内交流,统一意见后在班内交流,师生评价。幻灯片:以“我从-(运用原文句)中读出了-”的句式来回答。参考提示:光阴易逝,生命短暂。快乐难久,人生无常。美物易逝,情迁之痛。造化难违,死生之痛。死生亦大(事)。他写此文仅仅为了表达内心之痛吗?让我们再读这一段文字,进一步体会作者深沉的悲痛。(学生阅读提供的资料自由发言)5、赏析第四自然段,识兰亭之悲。师导:既然“生命之感”如此沉重,那么,我们该如何对待它,作者的“悲”情缘何而生的呢?活动安排:指名朗读,学生勾画相关句子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