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省六部制与美国三权分立的异同完整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三省六部制与美国三权分立的异同完整版.pdf(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习题课课堂实录,望点评。非常感谢!林州一中历史教师:杨庆云 15 世纪中国出现的内阁制和 18 世纪英国形成的内阁制的相同之处是(D)A、都制约了君主的权力 B、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成长 C、都成为国家权力中心 D、都起到了巩固政权的作用 高一的学生大都能够通过排除法选出 D 选项,但不知所以然,也不太会表达。我鼓励学生讲题:能做一道题说明你对这一个知识点懂了,能讲一道题说明你对这一串知识都懂了。所以大家要珍惜讲题机会,积极争取讲题机会。讲题要有理有据,不能光说“中国内阁制”是为了加强皇权,还要说清它是怎么样加强皇权的内阁性质:非法定的内侍机构,不能制约皇权;英国的内阁制形成之后,国王逐渐丧失了
2、行政权,真正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使君主权力受到进一步限制。但二者都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巩固政权为目的。为了锻炼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我又给出了一道类似题:中国三省六部制与美国三权分立的异同 同:都进行了权力的分割 异:学生答案 8 班学生李林益:三省体制,互相制约,但决定权在皇上。三权分立,互相制约,总统权力受到限制。修改建议:加上历史的专有名词,体现自己的专业素养。如:三省六部制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三权分立是为了避免专制独裁,体现代议制民主。有了“君主专制”、“代议制民主”这些词,你的历史水平就“亮”了。8 班学生郭柯震 中国三省六部:加强君主专制,三省互相制约,但最后集权于皇帝;美国三
3、权分立,防止君主专制,三权互相制约。班里学生给他提出修改意见:美国实行的是共和制,没有君主,可以改为“防止专制独裁”。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了老师总结后念着让学生抄写后再记忆的方法,学生的记忆负担太重,又容易遗忘。我尝试着在点拨过后,让学生自己总结,总结后再念,念后大家共同修改。我相信,经过这番体验过后,学生的整体水平都能有提高,对如何总结、提炼历史信息的能力提升,对历史语言有所领悟,心中有所感悟;给大家展示、接受大家建议的学生肯定进步更快,不用背诵,多次进行过诸如此类问题的练习后,就能转换为一种能力,应该能迎刃而解类似问题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授之以渔”吧!虽然这样去做,需要的时间多了一些,学生
4、的卷面涂抹了一些,但我相信,这时间浪费的有价值,这涂抹中闪耀着学生思维的火花。有学者认为,1688 年光荣革命开辟了一条英国式的发展道路,其基本含义是(C)A、资本主义发展导致政治制度变革 B、保留国王但是实现了民主 C、各阶层沟通妥协最终实现制度变更 D、议会成为国家政治权力的中心 这道题要求学生全面理解“光荣革命”,是谁将国王迎回来的?为什么让玛丽和威廉当国王?议会迎接国王回来,国王权力不是神授,而是来源于议会。玛丽和威廉信奉新教,能够体现资产阶级利益;并且玛丽本身就是詹姆士二世(原国王)的女儿,继承王位是合情合理合法的。所以能够实现“不流血的政变”。保留君主,但削弱其权利,由代议制民主机
5、构“议会”掌握实权。通过妥协实现和平变革,体现英国历史的和平渐进性。类似的例子在英国还有责任制内阁的确立,借助国王乔治不懂英语,不愿意参加内阁会议,经常请假的契机,财政大臣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成为英国的第一任首相。妥协、渐进,这成为英国民主政治建立的典型特征。与法国的革命高潮迭起形成鲜明对比。本课类似的习题还有 光荣革命发生后的几十年中,责任制内阁形成、国王权力持续弱化、下议院中心地位逐步确立。这些重大变化并不是在光荣革命后迅速发生的,两者之间有一个明显的、不小的时间差。这说明英国宪政(B)A、深受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 B、不断实现自我调整和发展 C、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 D、巩固了公民的自由
6、和权利 麦考莱在其著作英国史中称赞光荣革命是最后一次革命。这是因为光荣革命后的英国(D)A、结束了王权专制 B、解决了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 C、从人治走向法治 D、改革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途径 学生认为前三个选项都正确,不明白为什么偏偏选第四个。他们对“革命”和“改革”的含义不懂。我举例说:将查理一世送上断头台,革了他的命,有流血牺牲,这叫革命;而和平地重新分配权力和利益,变革其中不合理的地方,这叫改革。中国也有很多改革:古有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但改革者的命运都很惨:商鞅被车裂,王安石被贬官,张居正被抄家;中国的改革开放在 90 年代也遇到了重重阻力,但在小平同志的率领下,攻坚克难
7、,深化改革,解放思想,终于取得了巨大成效,我们今天的每一个中国人都在享受改革带来的时代变迁。我想,孩子们一定能读懂我想表达的意思:任何成果的取得都是要付出代价的,我们在学习途中遇到困难时绝不能轻言放弃,越是难时,越是即将开拓创新,取得突破之时。辩论美国制宪会议记录一书中评论道:联邦宪法是一套“地域与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这体现了该宪法的主要特点是(A)A、遵循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原则 B、实行中央与地方权力的互相制约 C、坚持大小州利益妥协的原则 D、按照三权分立原则建立权力机构 学生大多误选 B,我一针见血地指出,B 选项是一个伪命题,中央和地方绝不能相互制约,而只能是中央制约地方,1787 年
8、宪法联邦制原则的第一要义就是中央权力高于地方。这是有别于独立之初“邦联体制”最主要的地方;美国人民的智慧在于,既要加强政府权力,又要防止专制独裁,所以又规定:三权分立,分权制衡。其中,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体现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妥协;参议院每州两名,众议院按各州人口比例选出,体现大、小州之间的妥协;保留奴隶制度,又体现了南北方之间的妥协。妥协,是一种政治艺术,在不违背原则之下的妥协,能够体现双方利益,又能避免暴力冲突,从而促进了美国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借助启蒙运动中孟德斯鸠“三权分立”的思想,再结合本国的国情,美国人民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治体制。这就是美国人民的智慧。也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借鉴的
9、人生哲学。在学习上、生活中,如果有人对你不住,你们俩关系便僵了,这时候,你不是硬等着同学跟你道歉才和解,而是主动让步讲和,这就是妥协,能体现你的宽容大度,让你们的同学友谊更加融洽。当然了,如果将来,你的朋友出卖国家机密,叛党叛国,这就是原则问题了,你绝不能包庇袒护妥协。这就是生活中的妥协艺术。愿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能尝试应用,让你的人生路上充满阳光与和谐。从近代化史观的角度看,法兰西共和政体确立的最深远意义是(D)A、杜绝复辟势力 B、推翻了帝制 C、确立了民主政治 D、促进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首先让学生明确“近代化史观”的含义:就是一个国家由古代走向近代的过程,包括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
10、上,自由、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核心是由农业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所以选D.另外,我觉得,应该通过这道题让学生体会政治、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我是这样做的:请大家从教材英、美、法、德这四个国家中找出“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这句话。于是就有了下面四段材料:1832 年,英国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为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保障。(美国)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法国)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确立和巩固,为法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国家统一和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推动德国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此后,德国的资本主
11、义迅速发展。由此,我们得出结论:政治民主化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我想,在学生一条信息一条信息找出来,并且自己思考的同时,一定已经“默记成诵”了。我一直在寻找老师和学生都能有幸福感的课堂,让自己不再做教材的搬运工,让正处于花季雨季的学生们能够在课堂上绽放,不再那么压抑。人生中思维最活跃、思想最纯净的时光就是在课堂里度过的呀!我愿意尽自己的最大努力,让她多些美好。进行过很多的尝试,但都浅尝辄止,或是在考试成绩排名与自身惰性的夹击下夭折。“用教材来教而不是教教材”“教育就是学生把课堂上的所有东西忘记后剩下来的内容”,这些教育箴言不止一次地在我的脑海深处回荡,昨天省教研员贺现峰老师又提起,深觉惭愧,这么长
12、时间,终究还是原地踏步多,开拓前进少。遇到挫折便会畏惧退缩。世界上,所有的上坡路都是难走的,所以以贺老师关于“核心素养”培训为契机,将自己的习题课和盘托出,还有自己的一些疑问和困惑,一并向贺老师请教,还请不吝赐教,点拨迷津。疑问:1、美国人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智慧?将“启蒙运动”的思想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如果我们在学习生活中,明确一种思想、方法是正确的,就要大胆地去尝试,不要畏手畏脚;美国本土没有经历过专制统治,当初乘坐“五月花号”到美国的移民正是为了追求自由和民主;学习别人的方法时要因人而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师要“因材施教”,因班施教,而不能一刀切。这样挖掘是否合理?当时
13、听贺老师两次提起这个问题,心中触动,每次总是手把手地喂着学生吃“饭”,很少指导他们做“饭”,自己也很少思考过做“饭”。特别想知道贺老师是怎样挖掘这个深层内容的,望指教。疑问 2、1791 年至 1870 年,法国宪法更替频繁,共颁布过 13 部成文宪法,1875 年宪法颁布之后,尽管多党制下内阁变幻不断,但宪法频繁变更的现象已经改变。这是由于(D)A、1875 年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 B、1875 年宪法保障了人权 C、国际工人运动暂时处于低潮 D、资产阶级民主力量发展“资产阶级共和派更能代表民主力量”这种说法对不对?应该怎么样解释?法国 17921875 年政体更换频繁,能不能理解为资产阶级内
14、部共和派与君主派之间的斗争?这些问题萦绕心头,又查无明解,借此机会,一并请教。疑问 3、高一课程每班每周两节,学生自主提炼总结、展示知识需要将近一节课,老师对教材的挖掘、整合之后,呈现共学的过程也需要一节课,由此一节课两个课时是必须的,可是明显时间不足,又不便占用学生公共自习时间,班主任、学生,都是不愿意学生在自习课上学历史的。唯一的途径便是有选择性地挖掘、整合一些篇目,这样做是否可行?(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也是从每学期精心准备两节课开始的。)附:教学片段及感悟 一道题的延伸 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观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
15、了(A)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观与君主之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首先,我们对材料进行解读:师生对其中文言部分共同翻译:你以为当个皇帝容易吗?偶尔有点失误,就会被史观记录下来,所以我不高兴。古代皇帝,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还有起居注、彤史记载。所以能够对皇帝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并且有制度:当朝皇帝不得翻看当朝的历史。唐太宗就非常想看看史官是怎么样记载“玄武门之变”的,但史官坚持不让他看。史实证明,史家对他的评价还是非常客观的,高度评价了其历史功绩,并没有过度渲染他手足相残之事。这就涉及到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一定要以“是否推动历
16、史发展为依据”,而不过分计较细节。武则天就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她给自己树了一座“无字碑”,功过自有后人评说。不对自己留任何溢美之词。在她当政时期,虽然任用酷吏,鼓励告密,造成了一些冤狱,但唐朝生产力水平总体还在向前发展,所以武则天功大于过,当之无愧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这也对史官提出要求:必须秉笔直书,刚正不阿。才能给后人留下更为客观的记载。春秋时期,盛行春秋笔法,以一字喻褒贬。“崔杼弑其君”就是典型:崔杼杀死了昏庸的齐庄公,请求史官隐瞒,史官如实记载,杀之;第二任史官依旧如实记载,又杀之,第三个史官依旧如此记载,“崔杼弑其君”,崔杼只好认了,这样我们今天才能如实看到这段历史。在学习德国代
17、议制政体的建立时,知道德意志帝国宪法当中保留了军国主义残余,军国主义就是经常用战争去解决问题,历史上德意志的统一就是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的,所以认为战争万能。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就在德国。学生很容易问道:现在的德国怎么样了?日本是不是也有军国主义?我查阅资料后回答:现在的德国已经经过民主改造,建立了共和制。总理默克尔掌握实权。二战后的纽伦堡审判中,对二战中的德国战犯进行了严厉的审判,全部处死。德国人对战争的反省也很深刻,勃兰特总理的华沙真诚一跪获得了世界人民的原谅,也让世人看到了德国人的担当和胸怀。日本的帝国宪法就是仿照德国,所以也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并残余至今,日本一直想成为联合国
18、常任理事国,但始终未通过。因为他四邻不睦。韩国人潘基文担任联合国秘书长之后日本更加感觉无望了,日本的靖国神社中至今还供奉着二战当中的甲级战犯,如东条英机等,美化侵略,还曾经宣布“脱亚入欧”,所以在世人面前形象不佳。日本在东京审判后,并没有实现彻底的民主化改造,这跟美国的包庇有关,尤其是朝鲜战争爆发后,日本成为了美国侵朝的跳板和补给站,为方便给自己提供军火武器,美国单方面解除了对日本的改造监督。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们要以史为镜,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勇于改正。人的一生,谁能没有犯错误的时候呢,改了就好!对你犯错误后受到的严厉惩罚一定要学会感恩,他能让你彻底告别过去的自己,迎来新生。就像今天的德国。我在讲这些内容的时候,不少同学低垂的脑袋仰的高高的,可能是触到了他们的心灵,或是跟他们的认知需求接轨了吧!课改,时不我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