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加速期我国农村文化建设_空_省略_省_市_区_147个行政村的调查_陈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镇化加速期我国农村文化建设_空_省略_省_市_区_147个行政村的调查_陈波.docx(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科技与社会 城镇化加速期我国农村文化建设 :空心化、格式化与动力机制 城镇化加速期我国农村文化建设 :空心化、 格式化与动力机制 来自 27省 (市 、区 ) 147个行政村的调查 陈波 1 , 耿 达 2 (1.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湖北武汉 430072;2“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湖北武汉 430072) 摘要: g益加速的城镇化进程推动农村人口大规模、持续性向城镇迁移,基层农村文化现状呈现 空心化 与 格式化 特征 :传统的基层杜会关系结构逐步瓦解 ;农民文化需求不明确,表达机制不健全,公共文化服务内生 动力不足 ;农村社区文化认同日益弱化;农村旧的社会结构瓦解,新的社
2、会结构正在探索建立过程中。调查显 示,农村公共文化在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背景下逐渐步入类型分化、分途发展的道路。在当前时代背景和现实 基础上,推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需要设计一个社会各方力量合力参入的长效动力机制。 关键词 :农村文化 ;空心化 ;格式化 ;动力机制 中图分类号 :G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 9753(2014)07 - 0077 -15 China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the Period of Accelerated Urbanization: Hollowing, Formatting and Dynamic M
3、echanism CHEN Bo1 ,GENG Da2 (1. National Center for Cultural Innovation Research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12 9 China; 2. Center for studi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9Wuhan University tWuhan 430072 f China) Abstract: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accelerating rural population continued to promote
4、 large-scale, urban migration, cul- tural status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in rural areas is “hollow” and the “format” feature: disintegrate grass-roots social structure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farmers demand expression mechanism is not clear,is not perfect,lack of power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
5、ces in rural communities; cultural identity is weakening; the collapse of t heold social structure in the countryside,the new social structure is exploring the establishment process. Investigation shows,the rural public culture in the context of rapid social transformation China gradually into the t
6、ype of differentiation, division development. In the current era background and realistic basis, the long-term dynamic mechanism design a social forces force joined the need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public culture. Key words : rural culture ; hollow ; formatting ; dynamic mechanism 收稿日期
7、:2013-10-10 修回日期 :20l4-06-29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 13BGL161)、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 ( 13ZD04)。 作者简介 :陈波 (1978 ),男,湖北应城人,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武汉大学国家文化财政政策研究基地副主任,副 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 :公共文化政策、文化产业理论与政策。 77 中国软科学 2014年第 7期 农村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巨大系统,包括 生 态方面的、行业方面的和社会文化方面的含 义 1。对于一个拥有 8亿农村人口的农业大 国,农村无疑是中国社会的稳定器。两千年中华 文明传承的根基在农村, 吾中国社
8、会之组织,以 家族为单位,不以个人为单位,所谓家齐而后国 治是也。周代宗法之制,在今日其形式虽废,其 精神犹存也 2、中国传统社会, 宗法 一 专 制 的社会结构 3之所以延绵久远,就是因为农 村社会具有极大的稳定作用。基于这种社会结 构,中国文化特质由此彰显:人文传统、伦理中 心、尊君重民、中庸协和、延绵坚靭 4。然而,随 着中国社会现代转型,农村社会环境也经历了重 大变迁: 部分时间 农业 的增加,乡村的工业化, 大量人口的地理流动,交通和通信设施的改进, 效率提高和面向城市的农民增加,乡村人与城市 人的价值观越来越接近 5。这种趋势使城 镇化成为可能,反之,城镇化也加速了农村的这 种变迁
9、。城镇化包括两方面的动力:自然的和人 为的。自然的是指它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 一种自然现象,具有不可逆性 ;人为的是指在它 自然的发展状态下可以人为地进行有目的的干 预,具有一定的可控性。进入21世纪,中国步人 了城镇化加速期,如何应对城镇化中农村的社会 变迁,特别是维系农村文化的活力,需要我国学 界认真地审视和思考。 2013年寒假期间,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 究中心课题组对全国 27个省 ( 直辖市、自治区)的 147个村进行了问卷调査和实地调研。按东部、中 部、西部地区分类选择条件各异的行政村 ,其中东 部 9个省共 43个村,占本次调研样本数的 29.25%;中部 8个省共 63个村
10、,占总样本数 42. 86%;西部 10个省共 41个村,占总样本数 27. 89% 。课题组根据实际情况分别设计了三种 问卷 :农村居民文化生活调査问卷、返乡农民工文 化生活调查问卷和行政村公共文化服务调查问 卷,共收回有效问卷 8536份,其中农村居民文化生 活调查问卷 4380份、返乡农民工文化生活调查问 卷4009份、行政村公共文化服务调查问卷 147份。 本次调研收集了内容丰富翔实的第一手资料,通 过对这些数据整理、校正、统计并结合访谈记录进 行实证分析,力图反映出当前我国城镇化加速期 农村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理清城镇化过程中农 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 农村文化建
11、设的基本路径。 一、关于城镇化与农村文化建设之间关系的 研究 学界关于城镇化与农村文化建设之间关系的 研究缺乏系统性,多零星地分布于文章之中。卢 婷停、翟坤周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农村文化建设 : 现实逻辑与动力机制一文借助城乡二元结构分 析了农村文化建设的现实逻辑和内涵特征,并在 主体一载体一客体一结构 _机制一目标 的框架 下对当前我国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多重困境进行 了诠释,提出了构建农村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 6。 刘新静城镇化进程中我国传统农村的转型及新 农村建设研究指出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 使得传统农村面临转型发展的挑战和契机,在现 实发展过程中,政绩驱动下的形式主义、贪功冒进 和面子工程
12、,城乡差距大导致的农村人才流失、基 础设施薄弱、社会保障缺失,农村基层权力 悬浮 引发的执行力、公信力和农村治理危机,传统乡土 文化瓦解带来的农村文化生态恶化、低俗文化泛 滥等是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为此,加大投入、政 策倾斜,转变观念、统一认识,推进改革、完善机制 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措施 和途径 7。卓纳新、黄向阳从城镇化看我国农村 文化建设的外部效应一文指出改革开放以来高 速发展的经济为城镇化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 我国农村文化建设为城镇化进程提供了充分的人 力资源支持。农村文化建设的这种外部效应加速 了我国城镇 化进程。针对农村文化建设所表现出 来的外部性现象,政府应
13、该通过加大投入对农村 东部地区 9个省市,包括北京、河北、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中部地区的 8个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 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 ;西部地区 10个省市,包括内蒙古、广西、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 78 科技与社会 城镇化加速期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空心化、格式化与动力机制 文化建设进行补偿 8。徐晓军、张必春当代中国 农村文化的风险与危机一文 阐述了在与城市现 代化接轨的过程中,农村的被动与劣势在逐渐扩 大。这种被动和劣势的外在表现为物质生活质量 低下,深层次的表现为农村悠久历史文化传统和 充满本土气息的文化形态消失殆尽。经
14、济发展的 边缘化导致文化的边缘化 ,进而导致农村文化本 身的虚化,这种文化上的虚化,实际上已成为一个 隐性的、事关乡村社会生存命脉的大问题。此文 首先分析了农村文化的风险与危机的表现、特点 和形成的原因,进而从改变政府工作思路、扶持农 村文化精英、运用市场机制等角度出发,提出了保 护农村文化的建议措施9。这些文章大致都把城 镇化作为一种 背景 进行说明,并没有深人讨论 城镇化与农村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2013年两会期间关于城镇化的讨论成为一 大热点和焦点。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相继刊登 了一些关于城镇化建设的文章。其中,具有代表 性的是张玉玲城镇化别让文化 边缘化 一 文。此文提出了目前令人堪忧
15、的几个问题 :城镇 化中乡土文化如何保护?文化是否因城镇化而 被边缘化?城镇化是否会将文化 化 掉?进而 提出三点建议 :为文化设施 留白 ;保护文化的 多样性 ;激活文化的 现代芯 1。孟芳城镇化 视角下的农村文化建设研究一文指 出农村城镇 化须包含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但目前我国在农 村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 同构化倾向 、乡镇成人 社会衰落、村庄消失速度加快、政府职能缺位与 错位等问题阻碍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为此, 需要通过合理定位和规划城镇发展类型、推动农 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转变政府职能等方面的努 力,推动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健康深入发展 11。 孔叶城镇化与农村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对湖 北省
16、的调查研究一文以湖北省为例,对农村文 化保护与开发的价值、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 研究,为城镇化过程中如何保护与开发农村文化 进行了探索12。 城镇化对农村最明显和最大的影响是使农村 空心化 现象日益严重。张春娟农村 空心化 问题及对策研究描述了 空心村 出现的背景、形 成过程以及产生的社会问题,并就该问题的治理 提出了对策性建议 13。陈家喜、刘王裔我国农 村空心化的生成形态与治理路径指出在我国市 场化、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多重因素驱动下,大量农 民外流,不仅形成农村人口空心化,而且还引发了 连锁效应 农业生产空心化、公共服务空心化、 基层民主空心化以及社会心理空虚化等。直面空 心化所带来的农村
17、衰败格局,要求政府重新审视 农村社区建设的重心和方向,通过在农业生产、农 村公共服务、农村基层民主和农村社会文化等诸 多层面的政策革新 ,最终实现填充农村空心化的 治理目标 14。刘彦随、刘玉中国农村空心化问 题研究的进展与展望指出农村空心化本质上是 在城乡转型发展进程中,由于农村人口非农化引 起 人走屋空 ,以及宅基地普遍 建新不拆旧 , 新 建住宅逐渐向外围扩展,导致村庄用地规模扩大、 闲置废弃加剧的一种 外扩内空 的不良演化过 程,强调农村空心化是乡村地域系统演化的一种 特殊形态 15。这些研究主要是以城镇化为背景来 分析农 村的空心化。伴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发 展,农村空心化现象愈来愈突
18、出。而农村空心化 又势必导致农村文化的空心化。农村文化的空心 化影响更为隐性和深远。学界关于这一点的研究 大都停留在面上分析,缺乏实证的、深人的、系统 的研究。 二、城镇化加速期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 特征 城镇化是当前中国发展的重大战略。 2012年 中国城镇化率达到 52. 57%,发展速度在世界上是 空前的。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 千城一面 ,只注 重表象而缺乏内涵, 量 的增长并没有带来 质 的转变 。十 八 大在改革的新起点上提出了 新型 城镇化 概念。有学者指出 新型城镇化应该是 五位一体 的城镇化,即工业城镇化、人口城镇 化、土地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及农村城镇化 16。 对于农村而言
19、,城镇化导致农村最明显的变化就 是农村人口的流动。调查表明,近 5年来,行政村 迁出村民户数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从 2008年的平 79 中国软科学 2014年第 7期 均 11. 27户增长到 2012年的平均 24. 42户。 2012 22. 1户,中部为 16. 27户。迁入地以乡镇、县城和 年西部行政村平均户籍迁移数为 44. 5户,东部为 市级城市为主。见图 1。 图 1近 5年来行政村的户籍迁移情况 与农村人口持续快速向城镇迁移相伴随的是 部分农村社区出现空心化趋势。统计数据表明, 2002年至 2012年 10年间,我国自然村由 360万 个减少到 270万个。随着青壮年外出打工
20、和落户 城市,一些村庄仅由老人留守。课题组对湖北大 悟县的调查显示,该县有一个 178人的村庄,目前 仅剩 7 个半人 留守(其中一人有半年住在镇 上)。以江西安义县新民乡合水村下辖的自然 村 南坑村为例,这个曾有 130多人的山村,经 历 20世纪 90年代和 2006年两次大规模外出打工 潮以及由此引发的 搬家潮 ,到2012年仅剩一位 64岁的老人。南坑村所在的行政村合水村有 11 个自然村,共计 814 口人,现在留在村里的不到 80 人,且都是年过六旬的老者,每个自然村平均不到 8人。 农村人口向城镇大规模和持续性迁移,是中 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结构化运动,具有不可逆性。 随着近年来城
21、镇化进程的进一步提速,我国中西 部农村将有一大批村庄消失或者 空心化 。这种 农村人口的空心化进而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土 地空心化、农村产业空心化、基础设施空心化 、公 共服务空心化、基层民主空心化以及社会心理空 虚化 n。而农村文化的空心化也是隐而未彰的实 际存在。在这种状况下,当前农村文化发展面临 80 两个典型特征 : 空心化 与 格式化 。 (一)农村文化的 空心化 文化空心化是农村空心化现象中的一个重要 方面。农村大量劳动力的转移,特别是农村青壮 年、有知识技能的劳动力和文化能人大量外出,使 农村文化精英过度流失,从而造成了农村文化的 空心化。文化空心化最主要的表现是文化载体的 流
22、失导致文化生态的失衡。 1.农民文化主体的缺位 农村文化空心化使中国农村的社会结构发 生了深刻的变化 :文化活动方面 ,传统民间艺人 组织的文化活动由于艺人的外出,导致活动无法 开展 ;文化生活方面,由于众多青壮年外出务工, 农村已经形成了以妇女、儿童、老人为主的社会 , 文化需求表现出明显的代际差异,大量老儒妇女 的文化消费欲望并不高,致使看电视打牌成了主 要的文化生活方式。在表 1中,农村日常文化生 活方式主要是:看电视占 95.5%、打牌麻将占 58.7%。农村文化因缺少农民主体的参入而趋 向解体,而这反过来也使得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 极度空虚。村民只关注物质的 增加,开口就是问 一年挣多
23、少钱 ,这种导向很容易导致社会的物 欲横流和金钱崇拜,而社会道德和精神文化却日 益丧失。 科技与社会 城镇化加速期我国农村文化建设 :空心化 、格式化与动力机制 表 1 2012年农村日常文化生活方式 活动项目 频率 百分比 排名 看电视 4155 95.5 1 打牌、麻将 2546 58.7 2 读书看报 1817 50. 1 3 看电影 1762 40.7 4 看戏、文艺演出 1760 40.6 5 上网 1643 37.9 6 跳舞打球等健身活动 1438 33.0 7 听广播 1385 31.8 8 下棋 1251 28.9 9 农民文化主体的缺位也改变了农村基层公共 文化空间的结构,
24、使农村公共文化活动失去动力。 统计数据表明,当前农村居民已经很少有自己组 织开展的文化活动。表 2中, 147个村 2012年自 行组织活动加起来仅 14场次。伴随着公共文化空 间日益萎缩的是农村私有文化设备的急剧增长, 广泛普及的电视机、互联网所代表的现代娱乐内 容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以往的戏曲杂技、皮影等 传统文化娱乐内容。文化活动的娱乐功能开始从 公共领域退回到农民家中,由私有文化设备予以 满足。 表 2 2012年被调查 147个村居民自行组织开展活动情况 组织开展活动 活动次数 组织开展活动 活动次数 儿童节、文艺晚会 1 文艺演出 1 放电影 1 文娱表演、庆国庆 1 歌舞 1 秧歌
25、、广场舞、锣鼓队 1 民间节目 1 一 年四次计划生育宣传、每月 15号农村远程教育 1 扭秧歌 2 元旦晚会 1 农闲时舞蹈练习 1 正月文艺汇演一次 1 球赛、扭秧歌 1 2.传统文化的式微 农村传统文化受到现代文化越来越强的冲击 和侵蚀,原有的文化价值体系正在逐步消失,特别 是一些优秀的传统仪式活动、娱乐活动和民间艺 术,因为表演群体和受众群体的流失,其生存空间 日益萎缩,面临着传承危机。以前在农村经常可 见的踩高跷、划龙船、唱大戏、玩杂技、庙会等传统 文化样式逐渐式微,处于 濒临灭绝 的境地。以 看戏为例,全国平均有 60%的居民没有 看戏 (2011年为 60.7% ,2012年为
26、59.4%),在东中西 部农村经常 看戏 的人大约不到 10%。见表 3。 但在访谈中,农村居民反映十分喜欢 看戏 ,这种 矛盾现象说明,政府供给不能完全满足民众需求 , 需要民间力量的自我供给。但随着民间文化能人 向城市流动,民间力量举办唱戏活动、实现自我供 给的能力不足。传统的文化逐渐式微,新的现代 文化尚未建立起来,导致农村文化出现前所未有 的 阵痛 。而这也使农村居民特别是青壮年不再 把精力放在农村事务上,而是心系城市,一心想跳 出贫困的农村。 81 中国软科学 2014年第 7期 表 3农村居民参与看戏活动情况对比表 、 、 容 区 年份 几乎不参加( ) 偶尔参加 (%) 经常参加
27、 (%) 天天参加 (%) 看戏 全国 2011 年 60.7 31.9 6.9 0.5 2012 年 59.4 33.4 6.7 0.4 东部 2011 年 57.7 32.6 9.0 0.7 2012 年 58.7 33.5 7.4 0.4 中部 2011 年 65.0 28.4 6.3 0.3 2012 年 60.7 31.8 6.8 0.6 西部 2011 年 55. 1 38.6 5.7 0.6 2012 年 58.0 35.8 5.9 0.2 3.文化多样性的危机 文化多样性的危机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农 村以往以地域文化为主色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样式逐渐失去群众基础,逐步向 看
28、电视打牌打麻 将 集中 ;二是现在农村文化活动越来越趋于同质 性,由政府主导的全国文化下乡活动基本都是一 致的送电影、送戏、送书,难以照顾地方特色文化 差异 ;同时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农村文化 也逐渐向城市文化看齐,农村文化被城市文化所 淹没。 表 4 2012年本地政府送文化下乡活动的主要内容 频率 百分比 排名 送电影 1460 33.6 1 送戏 (包括文艺节目) 880 20.3 2 农业技术培训 341 7.9 3 送书报 269 6.2 4 送文化体育器材 193 4.4 5 送信息资源网络 132 3.0 6 健身辅导 109 2.5 7 文艺辅导 100 2.3 8 其他
29、 21 0.5 9 通过表 4的数据统计,可以看出政府文化下乡 活动排在前两位的是送电影和送戏(文艺节目 ) 。 根据调査走访的情况,送电影和送戏基本上就是 政府送文化下乡的主要内容。从数据上看 :送电 影占 33. 6%,送戏 (包括文艺节目) 20. 3%,而农业 技术培训、送书报、送文化体育器材、送信息资源 网络、健身辅导、文艺辅导等都没有超过 10%,占 有率都较低。 我国文化发展格局一直表现出城乡二元发展 的格局,城市文化以现代都市文化为主流形式,各 种文化媒体和文化传播形式日新月异,释放出巨 大的生机 ;农村文化处于边缘化境地,投人严重不 82 足,不少地方的农民文化生活贫乏、枯燥
30、。随着信 息化、全球化、网络化的发展,城乡文化差距进一 步加大,农村文化受到城市文化的挤压,呈现更加 边缘化的发展趋势。 农村文化空心化是城镇化进程中所出现的一 个现象。在这一新的现象下,农村出现了新的特 征 :农业女性化 ;在村社政治、经济地位的博弈中, 多数村民始终处于 底层弱势状态 ;教育的荒芜、 文化的缺失以及精神生活的贫困等等 18。农村文 化空心化的后果不仅仅是农村文化人才的短缺 , 而且导致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还扩展到社会其 他领域,具有深层次的影响。 科技与社会 城镇化加速期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空心化、格式化与动力机制 (二)农村文化建设的 格式化 与农村文化空心化现象并行的是政
31、府长期对 农村文化建设进行的 格式 化 管理,使农村文化 建设体现出 格式化 的特征。一方面,农村公共 文化式微导致农村的文化活动越来越少 ,需要政 府在农村文化建设中承担更多的义务 ;但另一方 面,由政府所主导的农村文化建设工程又没有激 发农村基层的内生力量,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仍然 游离于国家力量之外。 当前,由政府主导的农村 五大文化建设工 程 ,对全国基层和农村进行统一配置和覆盖,在 全国范围内推进文化活动室、有线电视(电视差转 站)、图书馆(室)、有线广播、公共电子阅览室(公 共网吧)、篮球场与排球场、文化大院等公共设施 的建设项目,逐步形 成全国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 络。但调查表明,农村
32、居民和基层干部对五大工 程没有形成足够的共识,部分国家工程与民众日 常的需求不尽一致,没有发挥应有的效果。 表 5 2012年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拥有及使用状况 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普及率排序 农民常用公共文化设施排序 文化设施名称 频次 百分比 排序 文化设施名称 频次 百分比 排序 篮球场 2225 50.8 1 教堂、寺庙 965 22.3 1 教堂、寺庙 2052 46.8 2 篮球场 861 19.9 2 农家书屋 1875 42.7 3 棋牌室 731 16.7 3 棋牌室 1819 41.4 4 祠堂 652 15.0 4 网吧 1494 34. 1 5 体育健身路径 567 13. 1
33、 5 祠堂 1422 32.5 6 农家书屋 530 12. 1 6 体育健身路径 1348 30.7 7 文化广场 436 9.9 7 文化广场 1219 27. 8 8 网吧 415 9.4 8 文化信息共享工程 1017 23.2 9 茶馆 329 7.6 9 茶馆 878 20.2 10 文化信息共享工程 214 4.9 10 根据表 5统计的数据,从公共文化设施的普及 率排序结果来看,普及率最高的前四种设施分别 是 :篮球场、教堂寺庙、农家书屋和棋牌室。而普 及率最低的三种公共文化设施分别是 :文化广场、 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和茶馆。从公共文化设施的使 用情况来看,农民使用最多或最常去的
34、公共文化 设施前四位的分别是 :教堂寺庙、篮球场、棋牌室、 祠堂 ,而农民日常最少去或最少使用的三种公共 文化设施分别是 :网吧、茶馆、文化信息共享工程。 从以上各种公共文化设施的拥有及使用状况分 析,参照实地访谈结果,我们发现,农民群体因受 其素质的局限,对一 些进人门槛低的文化活动设 施,如教堂寺庙、体育场地、棋牌室等容易接受和 使用 ;对一些人门较难、需要知识储备的文化产品 如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网吧等接受程度低,在参与 和消费上具有被动性。另外,值得特别注意的是 教堂寺庙的普及率和使用率都相对较高 ( 普及率 排名第二,使用率排名第一),而政府所倡导的文 化信息共享工程却普及率和使用率低
35、下,排名末 端,这说明当代农村存在 供需错位 和 信仰流 失 的现象,体现了 格式化 供给的严重不足和无 法解决实际需求的弊端。 政府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 格式化 管理是对 计划经济体制的 路径依赖 ,指令性计划取代价 格进行分配资源、平衡供求和调节再生产比例的 工作,没有有效发挥市场参入农村文化建设的作 用。而这种 格式化 管理必然会导致公共政策的 失效,使政府在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 错位 和 缺位 交错并存的尴尬局面。例如,在投人体 制方面,总量不足,重物轻人,个人为主 ;组织体制 83 中国软科学 2014年第 7期 方面 ,行业部门分割、重复建设、有限资源浪费 ;评 价体制方面,重形式
36、轻效果、轻后期管理与评 估 19。在 格式化 文化管理下,政府实际上既担 当农村文化建设的供给者又承当了文化生产者的 角色 ,而这种看似公平的分配方式并没有吻合农 民文化消费者的偏好。在图 2中,单向的供给 生产 消费模式,都由政府进行指令委托和统 一分配,政府实际充当了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 而依据多样化的公共需求实行多元主体的文化提 供将更容易符合多种消费群体的偏好。这也是我 国公共文化供给模式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 的基本方向。 公共资源(人才、经费、技术、设施设备等 ) 计划配置体 T 计划体制下公共文化管理流程标准棋型 图 2格式化的公共文化配置模 型 20 政府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
37、格式化 供给体现 了诺斯所谓的 制度悖论 ,容易造成政府交易成 本的增加。种类繁多的 文化建设工程 每年要耗 费国家大量的经济成本,并且为了维持这些工程 的运转,政府每年所花费的交易成本都在增加。 但是交易成本的增加,并没有获得良好的收益。 这些 文化工程 的效益并没有达到最优化,其应 该受益方农民群众的满意度并不高,甚至并不知 情。因此,需要重新审视和转变政府所推行的 格 式化 文化供给。 三、城镇化加速期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 定位和动力机制 (一)城镇化加速期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 定位 现代化、城镇化进程对传统农村社会结构和 生活方式带来颠覆性的改变,现代化和城镇化所 具有的经济理性和
38、社会流动性作为一种强大力量 冲击传统农村社会共同体意识和社区文化模式, 瓦解了传统社区结构 ,基于农村社区 差序格局 84 的公共性准则松动,农村文化建设的 空心化 和 格式化 将呈现出一种过渡形态。在这一过渡期 内,传统农业部门中的剩余劳动力向城市 ( 现代工 业和服务业)的转移仍将继续。农村社区的不断 空心化与中小城市社区的持续扩张,公共文化管 理自上而下的 模块管理 转入到上下协同的 分 类管理 ,将成为设计公共文化政策的逻辑出发 点 ;而引人市场机制,以农民文化需求和满意度来 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并且能够使农村文化转 化成 文化资本 参与生产要素的流动与聚集,最 终推动公共文化市场的
39、发展将成为农村文化建设 的关键。因此,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定位是 : 首先,立足于城镇化趋势,使城镇化与农村文化建 设形成良性互动,互为补充,这是立足点。其次, 农村文化建设要形成一个长效自律机制,在合理 的规划下,能够达成一个完整的运行体系。这是 出发点。最后,建立和完善农村文 化市场的多元 主体,使各种社会要素自由流通,繁荣农村文化 , 这是落脚点。 科技与社会 城镇化加速期我国农村文化建设 :空心化、格式化与动力机制 图 3城镇化与农村文化互动发展机制 (二) 城镇化加速期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动力 机制 为了达到城镇化与农村文化的互动发展,解 决农村文化建设的 空心化 与 格式化 问题,
40、需 要各种力量的介人。据此,根据目前农村文化建 设的实际情况和农村文化发展的可能空间,设计 出了农村文化建设动力机制,具体见图 4。 图 4农村文化建设动力机制设计图示 政府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外推力,在农村文化 建设中政府的主要功能是改善文化基础设施状 况,尽管政府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政府并不 是农村文化的创造者。在农村文化建设中,政府 的引导主要体现在战略规划、公共政策供给和制 度创新三个方面,主要表现在 :一是引导作用,通 过确立科学理念,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战略保障; 二是推动作用,通过财政支持促进农村文化发展; 三是规约作用,通过法律规范确保农村文化建设 以合理速度和方式健康发展 21
41、。 建立农村文化的多元主体是农村文化建设的 源动力,关键在于激活政府、市场、农民群体三者 建设农村文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科学处理三者 之间的关系,促进共同均衡发展。在这三者之中, 政府要起到调控作用,需要积极发挥政府的设计 功能、规范功能、刺激功能和干预 功能。市场是农 村文化建设的关键动力之一,在一定时期内,市场 机制的作用将使发达地区在经济增长和文化建设 上出现日益明显的 马太效应 ,东中西部的区域 差距将呈现出不断扩大的态势,因此中西部发展 中地区跳出低水平文化消费临界值仍然需要政府 的支持与推动。农民是农村文化的创造者、参与 者和消费者,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发挥农民 的主动性和积极
42、性,让农民自己带头组织和开展 文化活动,是农村文化欣欣向荣的根本动力。 预期发展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内促力。内促力 一方面来自农村地区自身经济发展所形成的经济 实力和产业发展 及产业聚集所带动的资源整合效 应,另一方面来自城镇化建设给农村文化发展所 带来的空间。 根据上述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动力机制分析, 本文提出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外推力:制定农村文化建设战略规 划,形成制度化投入和管理机制 农村文化建设 空心化 与 格式化 的出现虽 然与城镇化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但二者之间并不 存在因果的必然联系。从历史的客观原因说,农 村文化建设 空心化 与 格式化 的出现是我国在 改革开放
43、后长期只注重经济建设而轻文化建设的 结果,也是长期计划型文化体制僵化和滞留的结 果。 因此,制定农村文化建设战略规划,形成制度 化投人和管理机制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第一,建立农村文化建设合理的文化供给体 85 中国软科学 2014年第 7期 系。国家公共财政要实行多元化供给,对不同地 区不同领域进行分类投人。由于东中西部不同的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客观存在,新时期农村文化 建设必须 立足于东中西部的地域差异,区分不同 的公共文化需求 ,提供不同的供给内容。见图 5。 东部发达地区在达到 文化温饱 后向 文化小康 过渡,国家公共文化供给主要表现为公共政策供 给 ;中西部地区则要立足于农村 文化
44、温饱 的需 求,要求既有公共政策供给又要有公共文化产品 供给。 图 5东中西部不同的公共供给内容 第二,在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基础上加大对农 村文化的扶贫力度。继续举办 文化下乡 活动,多 开展一些百姓喜闻乐见的贴近农民实际生活的文 化活动。组织流动图书馆、流动博物馆,逐步形成 一个以集镇为中介的城市文化辐 射区。积极开展 培育新型农民文化教育培训,开展更多更好的农业 技术培训、文艺培训辅导等活动。同时,在城市要 推动设立或者配套建设农民工文化活动中心,保障 进城农民工的文化权利。 第三,创新文化管理方式,在基层率先形成 大 文化 管理模式。当前,政府农村文化管理体制仍 然是用行业体制去管理大文
45、化事业 ,现有资源分散 使用,得不到有效利用,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 足,需要在政府层面予以统一安排、资源整合、总体 部署。 (二)激活源动力:建设农村文化市场,使农村 文化建设主体多元化 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 农 村文化建设主体应该是谁 这一问题上,农村居民 认为应由 村委会组织 和 上级政府配送 的比例 分别为 37. 9%、 37.4%,而由 村民自发组织 的比 例仅为 13%。这说明农村居民习惯于依赖政府,而 不是从自身文化需求人手 ( 详见图 6)。课题组认 为 ,破解农村文化建设的 空心、化 与 格式化 问题 需要政府、市场和农民 三大主体 共同参与。 86 科技
46、与社会 城镇化加速期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空心化、格式化与动力机制 1. 政府积极引导农村文化建设,为农村文化 登台唱戏 提供平台 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宣传教育、建 设项目招商引资、文化市场管理等方面,都离不开 政府的投入和支持。政府的职能主要体现为 :( 1) 资金支持。政府通过财政对农村文艺比赛活动、 农村体育比赛活动、文艺自乐班、秧歌队、腰鼓队、 武术队等传统的文艺活动,以及赛龙舟、舞狮、龙 灯等农村文化人才进行资助。同时,对一些文化 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向市场开放,让民间资本发 挥其积极作用,而政府对其进行一定补贴,如政府 对 文化器材下乡 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补贴。 ( 2) 政策引导。借助扶持政策引导城市文化资源向农 村流动,引导文化下乡等公益文化活动以及文艺 干部下乡,培养农村文化人才队伍。 ( 3)培养农村 文化精英。发掘农村社区的文化能人,重视对农 村文化能人的支持 ,培养有文化素养的文化管理 人才。同时,鼓励农民和民间艺人自创文化、自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