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必考考点】五年级下册语文试题-诗歌鉴赏:主旨情感类(部编版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60513185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7.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期末必考考点】五年级下册语文试题-诗歌鉴赏:主旨情感类(部编版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期末必考考点】五年级下册语文试题-诗歌鉴赏:主旨情感类(部编版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期末必考考点】五年级下册语文试题-诗歌鉴赏:主旨情感类(部编版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期末必考考点】五年级下册语文试题-诗歌鉴赏:主旨情感类(部编版含答案解析).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五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必考考点一一主旨情感类(部编版、有解析) 【出题方式】1、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内容(主旨)?【答题技巧】1、看题目。一首诗的题目常常言简意赅、一针见血地指出诗的主题内容。读懂诗题, 可以为读懂内容定向。2、看作者。假设作者是一些著名的类型化的诗人,他的创作风格有助于理解题目。比方 辛弃疾、陆游的报国无门、壮志未酬,杜甫的忧国忧民,王孟山水的闲适,高岑边塞的 悲壮等。3、看注释。有些不知名的诗作和作者,注释会给出相关背景或关键信息。有时将注释 结合诗题,就可以基本确定诗歌主旨的大致方向。【例题精析】例: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完成各题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1)结合画线诗句,具体分析作者是如何对朋友遥寄深情的?(2)古诗词中还有很多表达“思念”之情的诗句,请再写出一句:“【答案】(1)答案例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 把“愁心”寄托给了 “明月”,让“明月”随风陪伴友人直到夜郎西,将自己对朋友的 怀念和同情也带到那里,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解析】(1)本诗表达对友人深情的句子是最后两句,这两句运用了拟人修辞,分析修 辞和感情。示范:这首诗的最后两句,作者把明月拟人化,把它当做知心人,让它把自

3、己对友人被贬的同情、关心传递给友人,并且陪伴友人到那夜郎西,表达了对友人的关 怀和担忧。(2)明确要求:“思念”主题,思念家乡、亲人、友人;古诗连续两句。示范:今夜月 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故答案为: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把“愁心” 寄托给了 “明月”,让“明月”随风陪伴友人直到夜郎西,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 也带到那里,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点评】此题考查诗句感情的把握,注意明确句意,分析修辞和感情。此题考查诗句的理解,注意内容是表达“思念”之情的。【专项练习】一、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

4、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1)诗人分别从 、 、 、 、 这几个角 度仔细地观察和欣赏庐山。(2)诗人“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是 ,由此我们可以想到一句俗 语:o(3)这首诗中蕴含的道理()A,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B.看事情不能只看外表现象,应该深入地了解。C.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答案及解析】:(1)诗人分别从横、侧、远、近、高、低这几个角度仔细 地观察和欣赏庐山。(2)诗人“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是 身在此山中”,由此我们可以想到一句俗 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3)这首诗中蕴含的道理是(C)【分析】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

5、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 首哲理诗。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 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 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解答】(1)考查了诗歌内容的理解。结合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可知,诗人分别从横、侧、远、近、高、低这几个角度仔细地观察和欣赏庐山。(2)考查了诗歌内容的理解。结合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可知, 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 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由此我们可以想到一

6、 句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3)考查了诗歌蕴含的道理。结合译文可知,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 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诗歌告诉我们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 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点评】学习诗歌时要求能基本能理解诗歌大意,通过反复自读,体会诗人主要表达的 情感。并且把自己的理解,感受表达出来。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下列问题。忆江南(唐)白居易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1)作者最难忘的是什么季节的杭州?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2)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答案】(1)杭州之秋。他写杭州之秋,一写灵隐寺赏月

7、赏桂,一写高亭之上观钱塘江 潮。(2)对杭州风物的热爱、赞美和眷恋之情。【解析】(1)“月中寻桂子”“看潮头”中秋节赏月尝桂子,看钱塘涌潮所以是秋季。(2)春风吹拂的满江绿水,就像青青的蓝草一样绿;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 火焰还要红。这样形象的比喻,把江南的春天渲染得多么绚丽多彩,多么生机勃勃啊! 那迷人醉人的春色,当年在苏杭是曾经金属铺览过的,而今却没有那样的机会了。诗不 禁叹息地说:叫人怎能不怀念江南呢?结尾这个反问句,诉说了诗人对对杭州风物的赞 美和眷恋,对江南深深的热爱。【点评XD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内容,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 结合对诗歌的理解进行回答。此题

8、考查的是诗人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 人的生活经历和处境进行分析。三、阅读诗歌,回答下列问题。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1)诗中说明季节特征的诗句是。(2)试赏析诗句“儿童急走追黄蝶”。(3)动静结合是这首诗的一大特点,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 树头花落未成阴或”飞入菜花无处寻”(2)句中运用“急走” “追”的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儿童的天真活泼、可爱好 奇的特点。也给后文”飞入菜花无处寻埋下伏笔。(3) 一、二句静态写景,三四两句动态写儿童与黄蝶,整首诗动静结合,描绘出一幅 恬淡自然

9、,宁静清新、万物勃发的暮春图景。【解析】(1)考查对诗的理解(参见译文),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信息筛选符合要求 的诗句即可。(2)诗词赏析一般从内容、主题、手法三个角度来入手,从诗句中理解内 容,从而感悟诗歌的主题。止匕外,“炼字”也是诗词赏析的重点,学会鉴赏诗歌用语的 妙处。(3)先了解什么是静态、动态。静态是指描写景物在静止时的状态。动态是指描 写景物在变化中的状态。解答时结合是句来分析。【点评】(1)此题要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解答。(2)此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3)此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中静、动态景物描写的能力。【译文】稀稀落落的篱笆旁,一条小路通向远方,路旁树上的花瓣纷纷飘落,新叶刚

10、 刚长出还未形成树荫。小孩子奔跑着追赶黄蝴蝶,可是蝴蝶飞入菜花丛中就再也找不 到了。四、阅读古诗,回答下列问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1)首句用“”和两个“”字组合在一句诗里,大大加深了诗人的 主观感受。渲染出诗人 O(2) “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3) “以下全是想象,猜测重阳佳节到来的时候,亲人们也一定同往年一样 登高饮酒。这样紧扣了诗题中的“”字,也点明了第二句中提到的“” 的具体内容了。(4)有人评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在全诗中“曲折有致,出 乎常情”,对这一评价请简要阐述你的

11、体会。【参考答案】(1)独;异;在异乡作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 (2)倍(3)遥知;忆;佳节(4)例如1:这两句诗挑选出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两个意象,抒情一反一二句诗的直抒 胸臆,显得深沉含蓄。例如2:本为诗人思念兄弟,却以“遥知”二句翻转一面,化 出幻觉,写家乡的兄弟为失落诗人而遗憾不已。【解析】(1)、(2)第一个小题是炼字题,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 处。答题时要把这个字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此题 型的答题思路为: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3)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

12、力。解答此题,然后结合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 充填空即可。(4)谈自己的体会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言 之有理,没有语病。【点评】(1)、(2)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理解的能力。体味诗歌的遣词和作者表达的 思想感情。(3)这道题是按诗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诗句的意思,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 一空。(4)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五、阅读诗歌,回答下列问题。石灰吟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燃烧假设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1)这首诗的作者是 朝诗人。“吟”是 的意思。(2)用“/”表示朗读中的停顿,这首诗的朗读停顿

13、不正确的选项是A千锤/万凿/出深/山。B.烈火/燃烧/假设/等闲。C.粉骨/碎身/浑/不怕。D.要留/清白/在/人间。(3)诗的前两句看似写石灰的烧炼,其实象征着;第三、四两句描写了的精神,表达了诗人 的决心。(4)这首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物”是,“志”是 。(5)作者仅仅是写石灰吗?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参考答案】(1)明;于谦;古代诗歌的一种(2) A(3)仁人志士无论面临怎样严峻的考验都沉着不迫;视死如归、不怕牺牲;坚守高尚 节操(4)石灰;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5)不是。他想借这首诗明志,告诉世人他要做个像石灰一样清清白白的人,不畏艰 险,不怕牺牲。

14、【解析】(1)文学常识的信息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 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等,阅读作品时要注意记忆,根据考试的要 求作出相应的解答。(2)划分诗句的朗读节奏的方法:诗句节拍间要停顿,古诗的朗读有其规律性,一般 说来按音节停顿, 注意不要把固定词组分开。为加强语感,可以把动词重读。 前词重后词要轻。把声调读准。固定词组,一般前音稍重,口型要放开,有爆 发力。(3)、(4)此题主要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需要仔细阅读诗文的内容, 然后结合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5)这道题是对诗文主题的考查。分析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要联系整篇课文的主要 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2)此题主要考查划分诗句的朗读节奏的能力。(3)、(4)这道题是按诗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诗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5)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