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pdf(12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 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1 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 目标纲要目标纲要 “十四五”时期(2021-2025 年),是温州市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 是为浙江省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争创社会主 义现代化先行省作出温州贡献的关键五年。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 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共温州市委关于制 定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
2、年远景目标的 建议制定,主要阐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 引导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是政府全面正确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全市人 民的共同愿景。 第一章第一章 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第一节第一节 发展回顾发展回顾 “十三五”时期是温州改革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中美贸 易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市上下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伟大旗帜, 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 忠实践行“八 八战略”,紧紧围绕“1161”工作主题主线,全力打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 系列组合拳。“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较好完成,高水平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取得决定
3、性成就,为开启高水平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 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2 综合实力再上台阶。 2020 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6871 亿元, “十三 五”年均增长 7.2%,与 2010 年相比提前两年实现翻一番;人均生产总值 73000 元;财政总收入 962.5 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602 亿元。经济 总量迈入全国城市 30 强,温州城市品牌价值进入全国 20 强。 发展动能显著增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 比重达 56.4%。“5+5”产业培育成效明显,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指数、数 字经济
4、发展综合评价指数均居全省第二。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系统构 建“一区一廊一会一室”创新格局,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 达 2.2%左右,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设置率、研发活动覆盖率、研发强度 均居全省第一。 城乡面貌精彩蝶变。基础设施投入持续加大,“大建大美”“大干交 通”取得实效,城市功能配套不断完善,功能品质有力提升,功能集聚效 应显著增强。获批建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陆海联动空间格局不断 优化。乡村振兴“两带”建设深入推进,扶贫攻坚“五排查五清零”全面 完成,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 1.96。新型城市化有序推进,常住人口城市 化率达 71%。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文明示范创建行
5、动取得显著成效,水、气等 质量指标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率超额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市区空 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 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3 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 97%, 入选中国气候宜居城市, 创成全国水生态文 明城市,绿色发展指数居全省第 2 位。 民生福祉全面增进。持续加大民生投入,社会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基 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质扩面,重视办好教育、医疗、住房、就业、文化、 体育、食品安全、社会福利等领域民生实事,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获得感 不断增强,连续两年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平安温州”“法治温 州”“信用温州”建设深入推进,获批全国市域社
6、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 创成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 改革开放多点突破。“最多跑一次”改革向纵深推进,新时代“两个 健康”先行区创出温州样本,在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中名列全国第 6。 龙港成功撤镇设市,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改革标志性事件。内外开放进一 步扩大,密集获批温州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中国(温州)跨境电商综 合试验区、中国(浙江)自贸区温州联动创新区、温州综合保税区、中国 (温州)华商华侨综合发展先行区等平台,跻身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心区 城市。 五年来,全市上下始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企业、增动
7、能、惠民生、促改革、保 平安”多措并举,有效克服了疫情突发影响等重大挑战,为经济社会平稳 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障。 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 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4 同时应清醒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 中心城区首位度和综合能级不够高,城乡区域发展依然不够平衡;全社会 研发投入强度相对不足,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动能不够强劲;产业 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有待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基层基础较为薄弱,生态环保、民生保障等领域仍存在不少短板弱项,防 范化解各类风险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
8、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 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5 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 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6 第二节第二节 面临环境面临环境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 大变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 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从全球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新一轮科技革命 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万物互联”的数字化时代到来,孕育着产业链创 新链价值链重塑的重大机遇。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和发展仍然是 时代主题。RCEP 协定签署,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完成,中国在国际经
9、贸合作 中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同时国际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 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 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大大增加了我市 扩大开放的复杂性。 从国内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 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 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 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生产、 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存在诸多难点和堵点,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 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人口
10、老龄化问题加剧,社 会转型进入矛盾多发期,给我市新一轮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 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7 从区域和省内看,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长江经济 带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浙江省深入推进“一带一路”枢纽建设和大湾区大 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 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为温州全面融入国家 重大战略布局带来新的机遇。同时新一轮城市洗牌和分化加剧,优势资源 向头部城市集中的趋势愈加明显,我市面临更加激烈的区域竞争和城市竞 争。 从温州自身看,“十四五”时期将处于人均
11、生产总值从 10000 美元向 15000 美元跨越的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新旧动能转换的提速期。落后产能逐步出清,智能化改造、数字 化转型全面深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不断催生新技术新 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制造业结构向技术创新驱动型加快转变。 新发展格局构建的窗口期。内外贸融合发展加速,新消费新投资 新供给不断孕育,经济发展更注重强大国内市场支撑,国内需求特别是消 费需求的主引擎作用持续提升,更加顺畅高效的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 济社会循环加快形成。 都市能级跃升的关键期。城市和产业空间加快重组,城市化重心 进一步转向中心城市赋能升级,城市空间形态向都市区经济、湾区经济
12、演 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 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8 变,都市区协同融合、城乡融合发展进入全面加速期,以人为核心的新型 城镇化格局加快构建。 改革系统集成的深化期。政府、经济、社会等领域一批重量级改 革试点全面推进,改革向数字化、市场化、集成化方向深化拓展,以深化 改革驱动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的综合集成效应不断显现,统一开放、竞争有 序、制度完备、治理完善的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快建立。 市域现代治理的迭代期。人均生产总值向高收入经济体水平迈进, 人民群众对安定和谐幸福生活的诉求更加强烈,公共服务补短增效全面推 进,市域治理社会化智能化法治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共
13、建共治共享的 基本格局加快确立。 面向“十四五”和今后一个时期,要胸怀“两个大局”,增强机遇意 识和风险意识,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深刻 认识新发展阶段的新特征新要求,准确把握民营经济、山海资源、内外温 州人、改革先发等特色优势,保持战略定力,办好温州的事,锚定“五大 新坐标”奋勇前行,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 更为安全的发展。 第三节第三节 指导思想指导思想 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 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9 “十四五”时期温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
14、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 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决策部署,统筹推 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党的全 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 系统观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 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定扛起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 “重要窗口”的政治使命,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全力建设东南沿 海区域中心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全国民营经济示范城市、改 革开放标杆城市、生态宜居幸福城市,全力构筑
15、科创高地、文化高地、教 育高地、医疗高地、新消费高地,全力打造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的 全省第三极,全力建好具有鲜明温州特质的长三角南大门,奋力续写好新 时代温州创新史,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 第四节第四节 奋斗目标奋斗目标 温州“十四五”发展总体目标是:以加快建设“五城五高地”为重要 支撑,全力“做强第三极、建好南大门”,奋力“续写创新史、争创先行 市”,力争迈上万亿级地区生产总值、千亿级地方财政收入、千万级常住 人口、百万级新增人才的发展新台阶。具体目标是: 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 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10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在质量效益明显提
16、升的基础上保持经济持续 健康较快发展,实现一批“十百千万”上台阶指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 生产总值分别突破 1 万亿元、10 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力争达到 1000 亿元,经济综合实力稳居全国城市 30 强和长三角中心区城市 10 强,并力 争排名前移。常住人口力争达到 1000 万人,新引育人才 100 万人,市内外 市场主体突破 200 万家。货物贸易进出口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突 破 3000 亿元、5000 亿元,五年累计完成重大项目投资 1 万亿元以上,努力 打造国内大循环的战略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全省第三极地 位进一步得到巩固和提升。 转型升级全面突破。产业基础高
17、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显著提 升,“5+5”产业支撑更加有力,初步建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 地,制造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提升至 33%,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达到 10%左右。 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和人才强市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一 区一廊一会一室”创新格局加速形成,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 GDP 比重达 到 3.0%左右,自创区十大关键性指标实现“五倍增五提升”,涌现出一大 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人才和团队,初步建成国内一流的 生命健康产业创新中心、智能装备产业创新中心。 中心城市快速崛起。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更加完善,全国性综 合交通枢纽基本建成。都市区协同
18、融合加速,行政区划调整取得实质进展, 加快构建“一主一副两极多节点”的都市发展新格局,中心城区首位度和 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 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11 辐射力大幅增强,温州在全省四大都市区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城乡融合 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山区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效,以人 为核心的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 75%。 改革开放纵深推进。 以数字化改革牵引全面深化改革, 新时代“两 个健康”先行区创建形成示范,“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区域营商环境 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民营企业活力和创造力充分迸发。全市域全方位融入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
19、得重大突破,中国(温州)华商华侨综合发展先行区 基本建成,内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得到新的拓展,高水平内外开放格局基 本形成。 美丽温州加快建设。“两山”转化通道不断拓宽,绿色产业发展、 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清洁能源发展位居全国前列,率先基本建成美丽大花 园示范区。能源、水资源消耗强度有效控制,碳排放争取实现率先达峰, 细颗粒物和臭氧浓度实现“双控双减”,基本建成全域“无废城市”,地 表水省控及以上断面达到或好于类水体比例超过 92%, 城市空气质量优良 天数比率保持全省前列,实现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 民生福祉大幅跃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 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
20、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覆盖城乡居民 高水平公共服务体系更趋完善,教育、医疗、社保、养老、文化、体育等 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全生命周期需求普遍得到更高水平满足,获 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 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12 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五年新增城镇就业 45 万人,城乡居民收入比 缩小到 1.9 左右,人均预期寿命达到 82 岁。 先进文化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新时代温州 人精神持续激扬,内外温州人文化认同和奋斗动力显著增强。文化事业和 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 达 630 亿元。全
21、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愈加丰富。瓯 江山水诗路文化带建设成效显著,绘就新时代“江山胜览图”,瓯越优秀 文化得到大力弘扬,形成具有国际气质、温州特质、诗画品质的文化温州 新格局。 市域治理形成示范。党政机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推 进,利民为本、法治为基、整体智治、高效协同的现代政府初步建成,依 申请政务服务办件“一网通办”率超过 90%。“法治温州”“平安温 州”“信用温州”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各领域法治化治理水平明显提高, 常态化跻身全省平安建设第一梯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保持全国领先,共 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持续保持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产业规划、园区规
22、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 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13 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 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14 根据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阶段安排,要在全面完成“十四五”发展 目标的基础上,继续朝着现代化第一阶段的远景目标奋进。到 2035 年,地 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 2020 年“翻一番”以 上, “六个浙江”建设在温州全面落实并充分体现, 温州成为忠实践行“八 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的排头兵,基本实现高水平社会主义现 代化。全面现代化的综合发展体系基本构建,经济社会各领域制度体制机 制更加完善,经济实
23、力、创新实力、综合竞争力大幅跃升,地区生产总值、 人均生产总值分别突破 1.7 万亿元、16 万元,达到发达经济体水平,常住 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80%, 成为名副其实的东南沿海区域中心城市; 高水平建 成整体智治、唯实惟先的现代政府,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全国领先,“平安温州”“法治温州”建设达到更高水平,社会充满活力 又和谐有序;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达到新 高度,温州特色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板块;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 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 11 万元,高水平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全 市人民共同富裕迈出更加坚实步伐;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城乡
24、生 态环境水平全国一流,高质量建成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党的领导高效执 行体系全面形成,全面从严治党持续深入推进,“清廉温州”加快建成, 政治生态更加山清水秀。 第五节第五节 战略重点战略重点 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 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15 突出战略融入、内外统筹、改革探路、创新制胜、安全发展、普惠共 享的基本要求,重点把握以下关键发力点: 融合式创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 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全力加速“一区一廊一会一室”创新资源布局, 在创新平台上提能造峰,在创新主体上倍增提质,在创新生态上争创一流, 系统构建“产学研用金
25、、 才政介美云”十联动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推动“百 万人才聚温州”,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升级版,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引 擎,以“两化”“两业”融合为主动力,以“5+5”万亿产业为主支撑的高 质量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国际先进、安全可控的产业基础。 数字化引领。以数字革命、智能革命重塑生产生活方式,推进整 体性转变、全方位赋能,打造最聪明的城市。实施新基建“十大行动”, 适度超前部署新型基础设施, 构筑数字时代的关键基石。 实施数字经济“一 号工程”2.0 版,全面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建设全国数字产业创 新发展示范区。实施数字生活新服务行动,推行“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 数字化服务,建成数字生活
26、新服务示范区。加强公共服务数字化转型,做 强全域感知、精密智治的城市大脑体系,探索打造数字孪生城市。 市场化改革。坚持和深化市场化改革取向,坚定不移提升和发展 “温州模式”,让民营企业创造活力竞相迸发,为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营 造最优环境。深化三大标志类改革项目,推进十大牵引类改革试点,打响 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 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16 一批特色类改革品牌,推动“两个健康”先行区探索由多点突破向系统集 成深化拓展,打造全国民营经济示范城市、中国营商环境标杆城市,企业 全生命周期等量化指标走在全国前列。 首位度提升。更大力度实施中心城市赋能升级行动,以
27、大罗山为 中心优化城市空间形态,推进都市区主中心“东拓、西优、南联、北跨”, 健全都市区协同融合发展机制,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和竞争力。全域深化 城市有机更新,全面推进公共服务补短增效,系统推进未来社区、未来城 区、未来乡村等建设,打造品质城市、未来城市、韧性城市和幸福都市。 深化温台民营经济协同发展,推进浙南闽东合作发展区和浙皖闽赣国家生 态旅游协作区共建,增强以温州都市区为核心的浙南闽东赣东都市圈发展 能级。 枢纽化联动。推进海港陆港空港信息港“四港联动”,干线铁路、 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铁联通”,高速公路、干 线公路、快速道路“三网融合”,全力打造开放畅达高效领先的全
28、国性综 合交通枢纽城市,实现对外交通互联互通、多向辐射,对内交通无缝衔接、 效能提升。全面推进机场、高铁与轨道站点建设,建成一批多式联运、站 城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区。大力推进临空经济区、临 港经济区、高铁新城与轨道交通 TOD 开发,培育枢纽经济新增长极。 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 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17 制度型开放。推动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规制、管理、 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转变,在民营经济制度型开放领域先行探索、率先示范, 加快打造接轨国际的市场规则体系,率先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温州规 则”“温州标准”。高水平建设中国(温州)
29、华商华侨综合发展先行区, 力争取得更多可复制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推进自贸区温州联动创新区、 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等协同联动创新,不断提升双向投资与贸易 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为“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提供温州 样板。 系统性治理。坚持系统观念,加快推进党政机关治理体系和治理 能力现代化,构建党建统领的整体智治体系,建设整体智治、唯实惟先的 现代政府。健全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构建市区县一体、 部门间协作、政银企社联动的协同高效运转机制。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系统 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创成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加快 形成党建统领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融合基层治
30、理体系。健全争先创 优工作机制,统筹推进“六重”清单落实,不断完善目标体系、工作体系、 政策体系、评价体系,全面提升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 和水平。 第二章第二章 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 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 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18 深入实施人才强市、创新强市首位战略,联动推进“一区一廊一会一 室”建设,打造最优创新生态,加快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 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全力打造全国民营经济科技创新示范区、 世界青年科学家创新创业引领区、全球新兴科创资源集聚先导区。 第一节第一节 搭建高能级创新平台体
31、系搭建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 举全市之力建设环大罗山科创走廊。持续推进自创区“八大攻坚”行 动,打好环大罗山科创走廊“三大会战”,实施高新区晋等升位和梯度创 建计划,汇聚全球创新资源要素,全力打造面向世界、引领未来、辐射全 省的创新策源地,促进生命健康、智能装备两大创新型产业集群加速集聚 发展。深化自创区“一区五园”建设,支持开展创新政策先行先试,推进 自创区扩区和全域创新。按照“一核两带多园”规划布局,强化科创走廊 重点区块建设,推进科创带与产业带辐射联动,打造集聚高科技标杆型企 业、高精尖科技型项目、高辨识度主导产业等“九大”场景的引力场和辐 射源。推动创新链人才链资本链产业链深度耦合,持续提
32、升温州国家高新 区创新能级,加快“一区多园”融合,争取将具备条件的园区陆续纳入分 园范围。推动乐清、瑞安等省级高新园区进入全省前列,支持平阳、瓯海、 永嘉、 龙港等地创建省级高新区。 到2025年自创区十大关键性指标实现“五 倍增五提升”,温州高新区在全国排名进入前 40%,生命健康、智能装备两 大主导产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12%以上。 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 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19 放大青科会峰会效应。全力以赴做好各年度峰会筹备和保障工作,力 争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永久落户温州,打造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平台、加 强国际科技合作的示范样板。依托峰会加大
33、招才引智力度,定期开展全球 青年科技英才(温州)峰会、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投融资对接会、大学创 业世界杯等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活动赛事。 畅通科学家、 企业家、 创投家“三 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 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20 界融合”路径,加快推动“一园一器一基金”“一园一城一中心”等峰会 重大成果转化,实现“持续办好一个会,聚智提升一座城”。 加快构建新型实验室体系。着力培育科技创新“塔尖重器”,融入国 家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布局构建由“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省实 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市级重点实验室”等组成的实验室体系。加快建 设瓯江实验室,谋划布局重
34、大科学装置,努力打造全国第一、世界一流的 再生调控与眼脑健康科创平台,建成浙江省实验室,力争成为国家实验室 分部。推进省部共建眼视光学和视觉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支持中国 交通通信信息中心国家实验室温州分实验室、电气数字化设计技术国家地 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建设,支持激光与光电智能制造浙江省工程实验室申报 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到 2025 年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 3 家、省实验室 1 家、省级重点实验室 30 家、市级重点实验室 100 家。 建设温州国际未来科技岛。积极融入“一区一廊一会一室”创新链布 局,打造集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金融服务、国际人才集聚等为一体的未来 科技岛,辐射带动鹿城世界鞋
35、都等产业链提升。深化“瓯越院士之家”建 设,推进长三角科技企业总部园、温州国际科技金融中心、温州国际智能 智造产业化服务中心、国际教育中心、国际康养中心等“一园四中心”重 大项目,加快打造辐射长三角、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 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21 第二节第二节 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力实施创新型领军企业“百家计划”,着 力培育一批创新浓度高、根植性强,具有裂变发展潜力的瞪羚企业。迭代 推进科技企业新“双倍增”行动,构建科技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壮 大”的梯队培育机制。深入
36、实施规上企业和高新企业“双迈进”千企计划, 推动“高升规”400 家、“规进高”1000 家。支持企业创建工程研究中心、 技术创新中心、研发中心、企业研究院等各类创新载体,实现规上高新技 术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加大装备首台套、材料首批次、软件首版次等创 新产品应用政策支持,构建首台套产品大规模市场应用生态系统。到 2025 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 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22 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省科技型企业分别达到 4400 家和 16000 家,全社会 研发经费支出占 GDP 比重达到 3.0%左右,新产品产值率达到 55%以上。 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
37、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策源地作用, 支持建设国内一流的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建立健全高校、科研院所之间学 科协同和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机制,跨校跨院融合提升一批优势特色学科。 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科技社团建立科技创新联合体,推动产业链上中下 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建立“卡脖子”技术攻关项目库,推广“企业 出题、院校破题、政府助题”模式。主动承接省“尖峰”“尖兵”“领 雁”“领航”计划,聚焦人工智能、新一代通信网络、智能计算、精准医 疗、新药创制、眼视光技术、高端制造等重点领域,迭代实施重大科技攻 关专项,加快攻克一批进口依赖较为严重、对产业高质量发展有重大影响 的关键核心技术。 强化科创飞地
38、建设。完善支持科创飞地建设的政策举措、合作载体和 体制机制,大力构建“研发创新在外地、成果转化在温州”的创新生态。 强化与 G60 科创走廊、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等联动,高质量建设温州(嘉 定)科创园二期、温州紫金港科技园等科创飞地,打造开放型区域协同创 新共同体的示范样板。开展全方位高水平的国际创新合作,积极建设海外 创新孵化中心、海外联合实验室等科技飞地,探索“国外孵化+国内加速” 模式。用足用好各类飞地创新资源,加速科技成果在温州的承接、利用和 转化。 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 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23 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构建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
39、展体制机制,打 造链接全球技术转移重要枢纽,加快中试平台、市场体系建设,培育技术 经理人,建设大数据交易市场,布局建立知识产权集群。加快国家科技成 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规划建设温州国际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全力 打造 3.0 版科技大市场、技术拍卖“温州拍”品牌,建立技术对接云服务 平台,培育集聚一批重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形成一站式科技成果转移转 化的创新服务链。 第三节第三节 优化十联动创新创业生态优化十联动创新创业生态 更大力度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探索落实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 制的温州路径。推行“揭榜挂帅”等制度,研究建立适应颠覆性创新的研 发组织方式。推进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
40、改革,探索充分放权、团 队控股的研发模式。建立“定向服务、定向研发、定向转化”的研发转化 机制。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高效配置。深化科技 成果所有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 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探索稳定支持基础研究的新机制,鼓励自由探索未 知前沿。建立市县联动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全市财政科技投 入年均增长 15%以上, 五年全社会累计实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专项投入、 重 大科研平台设施投入、重大人才引进投入“三个百亿”目标。 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 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24 建设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41、推进高新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等建设, 推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打造引领型知识产权强市。加强知识产权 海外布局,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提升知识产权运营水平。支持建设温 州知识产权学院和知识产权试点高校,加大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力度。深化 首批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示范试点城市建设,争取设立温州知识产权法 庭,推进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省级试点,健全知识产权纠纷预防化解机制 和检察司法综合保护机制。 提升发展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完善全链条科技企业孵化育成体系,建 设专业化众创空间、新型孵化平台、综合性加速器。开展创业孵化基地建 设“双清零”行动,实现省级以上高新园区国家级创业孵化基地和各县 (市、区)省
42、级创业孵化基地“两个全覆盖”。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 业创建省级以上双创示范基地。支持建设海外创新孵化中心,鼓励发展虚 拟创新创业社区,支持科技领军企业围绕优势细分领域建设专业孵化平台。 推进标杆型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实现块状经济、现代产业集群“两个全 覆盖”。 构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加强科技金融中心建设,做强做大百亿科创 基金,大力发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投贷联动、科技保险,推进科技支 行、民营科技小贷、民营科技融资租赁机构、风险投资机构集聚发展。推 广技术产权资产证券化试点, 发行技术产权资产证券化产品。 加快打造“科 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 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
43、划、项目包装策划25 技大脑”,构建集数据服务、金融对接服务、中介机构服务、专家服务等 于一体的科技金融线上服务平台。 第四节第四节 建设人才生态最优市建设人才生态最优市 推动“百万人才聚温州”。锚定五年新引育百万人才的目标,全方位 多层次宽领域引进、培育和集聚各类优秀人才,打造浙南闽东北赣东人才 高地。以“鲲鹏计划”为牵引,加码实施“全球精英引进计划”等五大人 才工程,推进十名院士、百名领军、千名博士等人才集聚行动。升级汇聚 “小青新”人才的系列举措,实施高校毕业生集聚行动,打造青年人才众 创之城,累计新引进大学生 60 万以上。加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实 施“金蓝领”工匠培育行动,构建
44、产教训融合、政企社协同、育选用贯通 的高技能人才培育体系,累计新增技能人才 40 万以上。实施“温商名家” 培育行动和“青蓝接力工程”,打造具有全球视野的创新型温商队伍。推 进人才“兴农”“兴旅”“兴文”“兴教”“兴医”,全面加强各领域人 才队伍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 提升人才平台能级。持续放大五类平台效应,面向全球打造瓯江人才 蓄水池。更好发挥高校的“高地”效应,加强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人 才培养,构建多层次人才培养“立交桥”。强化创新平台的“策源效应”、 创业平台的“衍生效益”,建好用好院士之家、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 科研工作站等高能级平台,加速打造“创业苗圃孵化器
45、加速器”人才 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 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26 创业孵化平台,引育领军型人才创业项目 100 个以上。充分释放企业平台 的“聚才”效应,推进“事业留人”,探索股权、期权、分红等各项激励, 让更多的优秀人才“名利双收”。推进特色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高 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浙南国际人力资源产业园等建设,高质量打造人 才服务综合体(人才客厅),全力形成服务平台的“链条效应”。 做优人才生态要素。设立“温州人才日”,全面打响“创业之都欢迎 您,来了就是一家人”工作品牌。迭代升级“人才政策 40 条”,开展人才 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深化人才
46、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健全人才引进、培养、 评价、流动、激励等机制,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大力推 行青年英才举荐制度,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 人才评价体系,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人才激励机制。实施“人才 住房租售并举”办法,设立“人才子女班”,开发上线“人才码”平台, 建设按国际惯例运行的人才市场,完善人才“关键小事”全周期贴心办机 制,构建精准服务保障体系。 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 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27 第三章第三章 构建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构建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 深化“制造业发展双轮驱动”战略,全力打好产业基础高
47、级化、产业 链现代化的攻坚战,进一步巩固提升制造业的支柱地位,大力提升服务业 发展能级,加快构建创新引领、协同发展、深度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打 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国领先的时尚智造基地、长三角 南翼制造业创新基地。 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 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28 第一节第一节 全面提升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协同发展。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实施 制造业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十链”行动,全链条防范产业链供应 链风险,加快培育与先进制造业基地相匹配的产业基础和产业链体系,提 升巩固
48、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到 2025 年全市“5+5”产业链核心领域基本建 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安全备份系统,制造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提升至 33%。编制产业链补链强链“三图两清单”,重点突破一批基础条件好、需 求迫切、带动力强的工业“四基”,推动关键材料、核心部件、整机、系 统协同发展。高质量推进模具、电镀、铸造等基础配套产业园区建设。实 施一批科技应急攻关和产业链急用先行项目,推动关键核心技术产品的产 业化及应用,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列入国家工业强基支持计划。探索“链 长制”政企协作创新攻坚模式,培育一批有控制力和根植力的“链主型” 企业。加强产业链企业共同体建设,分行业打造产业联盟体系。 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 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29 全面推进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集群化。深入实施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 2.0 版,分行业打造一批标杆县(市、区)和特色优势制造业集群。支持乐 清、瑞安等地开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市、区)创建和培育。推行 全链条数字化智能化,推进规上工业企业“机器换人”全覆盖,拓展大规 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等模式,打造新型精益制造新标杆。大力 发展绿色制造,推动行业结构低碳化、制造过程清洁化、资源能源利用高 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 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