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课文研讨(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39830035 上传时间:2022-09-08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5.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净沙·秋思》课文研讨(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天净沙·秋思》课文研讨(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天净沙·秋思》课文研讨(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净沙·秋思》课文研讨(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docx(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天净沙秋思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七百 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 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篇作品在布局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前三行全是写景,没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 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人家”,是他眼 中所见;“古道”是他的经行地;“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正吹在他身上。把这些细节 联结在一起,就会出现这样一个境界: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 飞;道旁

2、,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 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 在古道上。看来,这是个异乡人,他将投宿何方呢?在作了这样的铺垫之后,作者才形象地 揭示了作品的主题:异乡人望了一眼即将西沉的夕阳,不禁叹道:“断肠人在天涯。”由此可 以看出他的乡愁何等浓重。古人说凡景语,皆情语。”这篇作品除最后一句外,全都是景语,而字字都是扣着“情” 来写的,这就是它艺术上的动人处。二、问题研究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古代诗歌的教学任务,在七九年级阶段,恐怕是要以使学生受到诗的熏陶为主要目标。 这种熏陶,跟一六年级

3、阶段的古代诗歌教学不同,不能停留在以诵读为主耍手段使学生感 知诗的韵律美上,而要循此继进,使学生产生朦胧的美的意识,这就有必要培养学生对诗的 感悟能力。读古代诗歌而能有所感悟即使是对个别诗句的感悟,美感也就随着产生了。 下面就培养感悟能力的问题谈几点意见:1 .要使学生了解诗中的基本情境。例如次北固山下,“次”表明北固山不过是诗人长 途旅行中的一个行经地,到北固山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处去;此时正值岁末,人们大都回家 团聚,而他依然在外奔波。这就是基本情境,了解这一点,对诗的内容才能有所感悟。2 .对某些重要的诗句,要提供一点背景常识作为感悟的基础。例如,读观沧海中“日 月之行”四句,就要告诉学生

4、: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 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 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没有这样宏伟的抱负,没有这样阔大的胸襟,他怎能写出“日 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诗句呢?(可惜的是,第二年他在赤壁之战 中失败了,从此中国就进入了 “天下三分”的局面。)3 .鼓励学生运用联想理解诗句。例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写白日和黑夜 的交替以及新年和旧年的交替,无妨让学生在理解诗人本意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联想,要 相信学生中总会有说得好一些的。联想,也是有感悟的一种表现。有联想,才能把诗读“

5、活二4 .探究诗中的情趣、意趣和理趣。这三者不一定每首诗都有,但只要有就不能放过,因 为它们确实能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而兴趣往往是感悟的先导。课文所选五首诗中,西江 月最富情趣,可参看“教学建议”中所附该篇的教案,此处分析从略。以上不过举其大要而言,培养学生感悟古诗的能力有多种途径。只要教师认识到这个问 题的重要,必能在教学实践中创造出更新、更有效的培养方式来。有关资料一、作者简介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散曲家。曾任江浙行省务官,不久即跳出 宦海,退隐田园,写出许多“叹世”之作。一生著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岳阳 楼马丹阳黄粱梦等杂剧共15种,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

6、四大家。 并写有小令、套数二百余首,经后人辑入东篱乐府。他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 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 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维称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 佳者二这些评价,并非溢美之辞。八、天净沙秋思赏析(李静梅)(一)这首小令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一方面是由于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 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 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比较明显的特点是:1 .简约与深细相依古人宋玉曾用“增之一分则太长

7、,减之一分则太短”,来形容美女身量的恰到好处。天 净沙秋思文字之精炼,也可以说达到了不能再增、减一字的程度。全篇仅五句,二十八字, 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 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膝的老 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 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 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至于游子为什么飘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 意,尽可听凭读者自己去想像。这首小令,确实不愧为言简意丰

8、、以少胜多的佳作。小令的 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一字一词,一 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 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 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作者没有写这些 事物的方位,也未写这些事物与游子活动的关系,但读者又可以想像得到,并把它们紧密地 联系起来。简约之中见出深细。2 .静景与动景相映天净沙秋思的艺术效果,又得力于成功地运用映衬技法。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 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

9、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处于动态中 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 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飒中一 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一抹金黄的颜色;“小桥流水人家”,呈 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从整个构图看, 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但人是主体,景物是人活动的背景,把背景写充分了,主体就被 烘托出来了。这正是相互映衬的妙用。3 .景色与情思相融诗言志。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东西, 难于表达。

10、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 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 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方使人感到具体生动。正如“问君能有几 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与“水”本无联系,但作者借江水之多,喻愁之多,二 者有“恰似”之处,用江水东流之景,表达无限的悲愁之情,十分深刻。自然景物本来是没 有思想感情的,但当诗人把这些客观事物纳入审美的认识和感受之中,这些事物便被赋予感 情的色彩,同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了。“小桥流水人家”,不过是极常见的普通景色,但当 它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处于一个

11、图景之中时一,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为使“断肠人” 心碎肠断的触发物,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气氛。所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就是这个 道理。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为了进一步理解这首小令在艺术上的成就,不妨作以下的比较赏析。据元人盛如梓老 学丛谈记载,马致远的天净沙实有三首。其一为:瘦藤(乐府新声作“枯藤”)老树昏鸦。远山(乐府新声作“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斜阳(乐府新声作“夕阳”)西下。断肠人去天涯(乐府新声作“在天涯”)。其二为:平沙细草斑斑。曲溪流水潺潺。塞上清秋早寒。一声新雁。黄云红叶青山。其三为:西风塞上胡笳。月明马上琵琶。那(“那”字疑

12、误)底昭君恨多(“多”字疑误)。李陵台 下。淡烟衰草黄沙。二、三首,虽然也都写的是秋景,也都用较少的文字,写出七八种以上的景物,但都没 有天净沙秋思里夕阳西下夜幕将临的气氛,第二首有景无人,第三首引用典故,有恨有 愁,但秋意不浓。至于第一首中的“瘦藤”“远山“斜阳”去天涯”等词语,可能是马致 远的初作,也可能是传抄之误。如果与天净沙秋思作比,且不说,“瘦藤”中的“瘦”, “远山”,“斜阳”中的“斜”和“去天涯”中的“去”,在音韵上是否恰当,仅就这一些字 词的意义来说,远不如现在所见的天净沙秋思精当。“瘦藤”与“枯藤”相比,“枯”更 富有苍老衰败的特征,“瘦”字多用以形容人和动物,很少见于描述草木,而且此处用“瘦” 字,与下文“瘦马”重复,显然不妥;“远山”与“小桥”相比,结合上句来看,枯藤、老 树、昏鸦,是一组紧密连接的景物,小桥、流水、人家,也是一组相互依存的景物,而且既 然可见小溪流水,则应是近景,“小桥”比“远山”更为恰当;“斜阳”与“夕阳”相比,“斜 阳”又称日斜,“夕阳”是傍晚的太阳,用夕阳更加准确;“去天涯”与“在天涯”相比,“天 涯”在这里作异乡讲,游客所处的环境本已是异乡,“在异乡”自然比“去异乡”更为真切。古人称千锤百炼的诗文为“一字不易”。经过上述比较,我们更能体会到马致远天净 沙秋思这首小令遣词造句的功力,也更可见出其表情达意的艺术匠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