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 历史 复习方略单元评估检测(二)(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 试卷(教师版).docx

上传人:ge****by 文档编号:30268170 上传时间:2022-08-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14.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高考 历史 复习方略单元评估检测(二)(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 试卷(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新高考 历史 复习方略单元评估检测(二)(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 试卷(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高考 历史 复习方略单元评估检测(二)(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 试卷(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高考 历史 复习方略单元评估检测(二)(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 试卷(教师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单元评估检测(二)(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7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公元196年,曹操开始在许昌屯田,把流民以军队的形式编制起来,分给他们耕种的土地。还规定使用官牛耕种的民户按收成的十分之六缴纳地租,不用官牛耕种的按收成的一半缴纳地租。这一举措在当时的意义是()A.加强了军事力量以提高战斗力 B.改革了封建土地所有制C.提高了综合国力以推动全国统一 D.恢复了生产并稳定社会秩序解析:选D。“把流民以军队的形式编制起来,分给他们耕种的土地”,这样做能够迅速恢复生产,使社会秩序稳定下来,故选D;“把流民以军队的形式编制起来,

2、分给他们耕种的土地”可以看到恢复生产,却不一定能强大军队,排除A;屯田没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性质,排除B;“规定使用官牛耕种的民户按收成的十分之六缴纳地租,不用官牛耕种的按收成的一半缴纳地租”能够看出增加国家收入,但不能保证综合国力一定提高,排除C。2.十六国时期到北朝,北方政权在民族交融的基础上逐渐壮大,一些北方政权的君主普遍具有很高的汉文化造诣,例如:匈奴政权汉赵的刘渊“史记汉书、诸子,无不综览”,鲜卑政权前燕的慕容皝“尚经学,善天文”,氐人政权前秦的苻坚“博学多才艺”等。这种现象()A.有利于巩固儒学的正统B.为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C.导致了九品中正制确立D.受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解析:选B

3、。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十六国到北朝时期,诸多北方政权的封建化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这就与南朝汉族政权性质接近,民族之间的隔阂减少,这就有利于统一全国,故选B。3.(2022泉州模拟)汉朝与匈奴和亲,部分公主的后裔改从母姓,逐渐形成匈奴刘氏。308年,匈奴人刘渊称帝,建国号为大汉,追尊蜀汉刘禅为孝怀皇帝,建造汉代三祖五宗的神位进行祭祀。刘渊旨在()A.复兴刘氏汉朝政权的统治B.借鉴汉族先进的制度C.实现汉与匈奴民族的平等D.争取汉人对政权认同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刘渊试图通过追尊蜀汉刘禅为孝怀皇帝,建造汉代三祖五宗的神位进行祭祀等行为,获得汉人对自身政权的认同,维护统治,D正确;刘渊并不想复兴

4、刘氏汉朝政权的统治,排除A;刘渊并没有借鉴汉族制度,排除B;刘渊没有要实现民族平等,排除C。4.魏书帝纪序纪载:“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材料主要反映了魏晋时期的()A.政权更迭B.经济发展C.文化认同D.疆域辽阔解析:选C。北魏统治者认为自己也是黄帝的后代,说明他们认可了汉族文化,这体现的是一种文化认同,故选C;材料反映的是北魏祖先的来历,与政权更迭无关,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北魏祖先的来历,与经济发展无关,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北魏祖先的来历,与疆域辽阔无关,排除D。【加固训练】陆俟(本姓步六

5、孤)是北魏鲜卑八大贵族之一,他的第二代陆丽“好学爱士”;第四代陆昕之写文章诗赋一千多篇;第六代陆卬“在帝席赋诗,卬必先成”;卬子乂“于五经最精熟”,许多汉族士大夫也不及他。陆氏家族的发展反映了()A.汉族精英文化日趋衰落B.科举考试推动文学发展C.民族交往交融深入发展D.世卿世禄制度逐步确立解析:选C。材料中陆氏家族的发展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据“许多汉族士大夫也不及他”可知陆氏家族封建化程度较深,反映出北魏民族交往深入发展,故选C;据材料“于五经最精熟”可知汉族文化深刻影响少数民族,排除A;据所学科举考试形成于隋代,材料时间是北魏时期,此时科举考试尚未出现,排除B;据所学世卿世禄制在秦朝已

6、经废除,排除D。5.唐太宗说:“炀帝岂不以下无忠臣,身不闻过,恶积祸盈,灭亡斯及!若人主所行不当,臣下又无匡谏,苟在阿顺,事皆称美,则君为暗主,臣为谀臣。君暗臣谀,危亡不远。”为此,唐太宗的做法是()A.轻徭薄赋,劝课农桑B.居安思危,戒奢从简C.知人善任,虚怀纳谏D.大兴文治,改革兵制解析:选C。据材料“炀帝岂不以下无忠臣,身不闻过”“若人主所行不当,臣下又无匡谏”可知,唐太宗吸取隋炀帝不听劝谏导致灭国的教训,知人善任,虚怀纳谏,故选C;轻徭薄赋,劝课农桑与“臣下又无匡谏”无关,排除A;居安思危,戒奢从简与“身不闻过”“臣下又无匡谏”无关,排除B;大兴文治,改革兵制与“臣下又无匡谏”无关,排

7、除D。6.唐高祖武德年间(618626年)有200余万户,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年)有约300万户,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有380万户。这表明()A.唐朝进入全盛时期B.统治阶级更加开明C.经济政策符合实际D.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解析:选D。从材料中的数据变化可以看出,唐朝户数的增加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故D正确;唐玄宗统治前期,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故A错误;材料信息强调的是唐朝户数的增加,无法体现统治阶级的开明程度,故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经济政策是否符合实际,故排除C。7.(2022福州模拟)图一为南朝萧绎的职贡图、图二为唐朝韦贵妃墓壁画双人献马图,它们分别记录了西域使

8、臣向南朝梁武帝和唐太宗进贡的场景。作品反映了()A.西域风情同中土文化的融合B.西域政权处在中央政府管辖下C.朝贡成为中外交往的特殊纽带D.边疆民族对中央政权的向心力解析:选D。从材料中的“西域使臣向南朝梁武帝和唐太宗进贡”等信息可以看出,这些作品反映了边疆民族对中央政权的向心力,故答案为D;材料没有反映西域风情和中土文化的关系,排除A;“进贡”体现的是宗藩关系,不能说明西域政权处在中央政府管辖下,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朝贡在中外交往中的地位,排除C。8.下表是五代简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政权名称存亡时期开国国君国君原来身份后梁907923年朱温宣武节度使后唐923936年李存勖河东节度使后晋

9、936947年石敬瑭河东节度使后汉947950年刘知远河东节度使后周951960年郭威邺都留守A.五代时期北方政权林立B.农民起义推动五代更替C.五代是藩镇割据的延续D.君主身份影响王朝兴衰解析:选C。表中显示五代中的开国皇帝有四位原来身份都是节度使,说明五代是唐朝藩镇割据的延续,故选C;从表中五代存亡时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代是前后相继的,并非政权林立,排除A;据所学藩镇割据的知识可知,五代更替是唐中期之后出现的藩镇割据的结果,并非农民起义推动的,排除B;王朝兴衰是由多方面原因引起的,与君主身份并无直接关系,排除D。9.唐玄宗针对科举考试中的浮艳文风,下诏要求“自今以后,不得更然”;针对进

10、士考试中诗赋过于讲究声律的现象,下诏要求更加重视文词。这些举措()A.彻底扭转了华丽空洞的文风B.改变了科举考试的主要科目C.更加有利于选拔高素质人才D.剥夺了宰相选官时的主导权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统治者在纠正浮艳文风和改变进士选拔中不是很合理和必要的考试要求,这是对科举制度的优化和调整,而科举制度是唐朝时期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可知科举制度的优化更有利于人才的选拔,故选C;“彻底扭转”的说法过于绝对,只能说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华丽空洞的文风,排除A;科举考试的主要科目是明经和进士,材料中没有提到是否改变,排除B;材料讲的是科举制度方面的调整,不涉及皇权和相权的较量,也不能说明宰相的主导权

11、被剥夺,排除D。10.长期以来,尚书本是皇宫内廷秘书,中书是在内廷管理文件之意,侍中(门下省长官)则是在宫中侍奉皇帝。到唐代,他们由内廷官一变而为政府外朝的执政官,三省掌握了以前的宰相职权。这一变化()A.激化了中央与地方矛盾B.反映了官僚内部矛盾尖锐C.标志着内外朝制度形成D.调整了皇权与相权的关系解析:选D。据材料可知,三省本是皇帝的内侍官员,后来为了加强皇权,他们由内廷官变为政府外朝的执政官,三省掌握了以前的宰相职权,由此可知这一变化调整了皇权与相权的关系,故选D;材料强调的是中央机构的变化,不涉及地方,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调整皇权与相权的关系,与官僚内部矛盾无关,排除B;汉武帝时期形成

12、内外朝制度,排除C。【加固训练】“堂帖”是唐朝中后期中书门下处理政务的主要公文之一,不仅用来“处分百司”,也“判四方之事”。遇有日常政务,三省宰相可不必奏请皇帝,直接裁决,然后集体签署下发“堂帖”。“堂帖”的出现表明当时()A.宰相处理政务的权力增强B.皇权与相权矛盾日益尖锐C.三省分权的体制逐步形成D.国家决策机制发生了异常解析:选A。材料表明,唐朝中后期日常政务三省宰相不必请示皇帝,可直接裁决,这反映了该时期相权有所增强,故A正确。由材料无法推测出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否尖锐,故B错误;三省分权体制在此之前已经形成,故C错误;“堂帖”并没有改变国家具体的决策机制,军国大事的决策权还是掌握在皇帝

13、手中,故D错误。11.(2022福州模拟)唐初,尚书省“事无不总”,其事权与地位相当重要,(尚书省)都堂、六部、二十四司机构分工合理,编制完备,齐整划一,上下级的统属关系相当明确,三个层级间的管理幅度也较适中,形成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形结构。这一结构()A.使皇帝权力受到制约B.有助于中央行政效率的提高C.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政权D.使中枢决策过程发生质变解析:选B。根据材料信息“上下级的统属关系相当明确,三个层级间的管理幅度也较适中”等可知,这一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形结构有助于中央行政效率的提高,故选B;三省六部制是皇权强化的产物,排除A;打破世家大族对政权垄断的是科举制,排除C;尚书省主管行政(执行

14、),决策权在皇帝,排除D。12.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A.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B.形成藩镇割据的经济基础C.抑制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D.导致土地私有制度瓦解解析:选A。据材料“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可知属于唐代两税法的内容,结合所学可知两税法的出现说明中国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原来以户为依据转变为以财产为依据,有利于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故选A。13.南北朝时期,北朝的佛教宣称“人王即法王”“皇帝即当今如来”。北魏僧

15、人法果曾说:“我非拜天子,乃礼佛耳。”这些言论反映出北朝佛教()A.在中国本土化的倾向B.汲取了儒家思想的精髓C.获得君主的倾力支持D.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解析:选A。视帝王为法王,视拜天子为礼佛,说明佛教适应了君主专制的要求,体现了在中国本土化的倾向,故选A;材料反映的是佛教对君主地位的认识,与儒家思想的精髓无关,排除B;题干未反映君主对佛教的支持力度,且“倾力支持”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仅据部分僧人的言论无法推出佛教对儒学正统地位造成冲击的结论,D属于过度推断,排除D。【加固训练】南朝梁武帝笃信佛教,同时又立孔庙,置五经博士,宣称:建国君民,立教(儒学)为首,砥身砺行,由乎经术。令皇太子

16、、皇子及宗室王侯均入国学肄业,并自编了周易讲义中庸讲疏。这表明()A.儒佛共同维护传统伦理B.儒佛思想上逐渐合流C.儒学居于政治优势地位D.统治者实行外佛内儒解析:选C。根据材料“建国君民,立教(儒学)为首”“并自编了周易讲义中庸讲疏”,可知梁武帝依然将儒学作为治国的主要依据,故选C;佛教宣扬绝性弃欲的教义与儒学伦理道德是相违背的,排除A;根据材料“南朝梁武帝笃信佛教,同时又立孔庙,置五经博士”,可知笃信佛教只是梁武帝的个人信仰,无法反映儒佛关系的变化趋势,排除B;根据材料“立孔庙,置五经博士”“建国君民,立教(儒学)为首”可知治国思想仍采用儒家思想,排除D。14.魏晋玄学家嵇康主张“越名教而

17、任自然”,也主张“怀忠抱义,而不觉其所以然”,最终认为只要顺应人的无知、无欲、无情感的潜意识便能实现仁义道德。据此可知嵇康思想的本质是()A.反儒崇道B.外道内儒C.逍遥避世D.三教合一解析:选B。道家主张顺应自然,与材料中“任自然”“顺应人的无知、无欲、无情感的潜意识”相符,“实现仁义道德”“怀忠抱义”是儒家主张,故选B;反儒与材料中“实现仁义道德”“怀忠抱义”不符,排除A;逍遥避世是道家思想,但与材料中“实现仁义道德”“怀忠抱义”的儒家主张不符,排除C;三教合一是儒释道,材料中未涉及释(即佛教),排除D。15.右图是唐朝绘画胡服美人图,这一绘画体现了()A.唐朝妇女审美影响深远B.唐朝社会

18、开放包容的特点C.唐朝妇女十分崇尚胡服D.唐朝绘画艺术的最高水准解析:选B。由图中人物雍容华贵、体态丰腴,身着胡服的造型,可知盛唐时期经济繁荣和社会开放的特点,故选B;材料无法体现审美影响,排除A;“十分崇尚”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最高水准”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16.考古中发现的唐代胡瓶数量相当大。胡瓶,是一种贮酒器具的名称,波斯乃至整个中东地区都在使用。它最初的材质为金银,传入中土后工匠们用陶瓷等工艺仿制改制,并把胡瓶的口沿、流、盖做成凤首,柄上安龙首等纹样。这说明,唐代()A.中国文化辐射至周边国家B.中外文化交流较为频繁C.中外各阶层饮酒风气浓厚D.胡瓶多为皇室贵族使用解析:选B。

19、由“波斯乃至整个中东地区都在使用。它最初的材质为金银,传入中土后工匠们用陶瓷等工艺仿制改制”可知属于中外文化交流的内容,可见其交流的频繁,故选B;“胡瓶,是一种贮酒器具的名称,波斯乃至整个中东地区都在使用”反映了外国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影响,排除A;由材料无法判断饮酒风气浓厚,排除C;“传入中土后工匠们用陶瓷等工艺仿制改制,并把胡瓶的口沿、流、盖做成凤首,柄上安龙首等纹样”可见其用途也会发生改变,仅一幅壁画无法说明胡瓶只有贵族才能专享,排除D。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隋代虽置三公,以官高不除。其秉国钧者惟内史(中书)、纳言(门下),而尚书令事无不统,即不预

20、机事,亦称政本之地。永瑢历代职官表内阁材料二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付门下。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朱熹著,黎靖德编朱子语类材料三议事已定,德彝(尚书仆射)数反于上前,由是有隙。时房玄龄(中书令)、杜如晦新用事,皆疏瑀(尚书仆射)而亲德彝,(以上所提人物都是宰相)瑀不能平,遂上封事论之,辞指寥落,由是忤旨,会瑀与陈叔达(宰相)忿争于上前,庚辰,瑀、叔达皆坐不敬,免官。(此后,李世民下旨)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辄谏。资治通鉴(1)与材料

21、一相比较,材料二中唐代的三省辅政体制有何不同?(4分)(2)据材料三,说明唐代三省辅政体制在运行中是如何体现“制衡”与“专制”的。(4分)(3)据上述材料,指出三省辅政体制发展的趋势,并评价该体制。(6分)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二,从三省的职权、运行机制、三省的地位等角度来对比分析。第(2)题,“制衡”根据材料三中“以上所提人物都是宰相”等信息归纳即可;“专制”根据材料三中“遂上封事论之,辞指寥落,由是忤旨皆命谏官随之,有失辄谏”说明即可。第(3)题,第一问结合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从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等角度回答。答案:(1)不同:确定了三省各自的职权;确立了三

22、省的运行机制;三省的权力相等。(4分)(2)制衡:三省长官共同议事;宰相设置众多。专制:议事过程发生分歧异议时,由皇帝作出最高裁定;派谏官驻阁监督。(4分)(3)趋势:隋朝确立,唐朝发展完善。(或从隋到唐,三省制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2分)评价: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有助于减少重大事务的决策失误;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4分)18.(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据朱斌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流变等整理材料反映了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演变历程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的修改建议,并说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解析:观察材料所给信息,结合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从世官制-军功授爵

23、-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发展历程,可以补充九品中正制,结合九品中正制的相关史实说明理由;也可从举孝廉的察举制度下地方有一定的选官权,对材料“朝廷掌握官员任命权”进行修改,运用察举制的相关史实说明理由,注意观点明确,论证充分。答案:修改一:在“举孝廉”之后应该添加“九品中正制”。(2分)理由: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经历了先秦时期的世卿世禄制、汉初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隋唐宋元明清时期的科举制,故在“举孝廉”之后添加“九品中正制”。(10分)修改二:将“朝廷掌握官员任命权”改为“地方掌握官员的任命权”。(2分)理由:汉朝采取察举制,选官的标准是品行,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门第

24、作为选官的标准,这些选拔方式都是举荐,特别是九品中正制下,世家大族掌握了选官的权力,而到了隋唐宋元明清时期的科举制选拔方式是通过考试,标准是才学,这才是将选官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所以此处应该改为“地方掌握官员任命权”。(10分)19.(14分)中国历史一直以来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生动写照,也是民族工作创新推进的鲜明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交融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交融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

25、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影响。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交融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材料二隋唐与魏晋南北朝时民族交融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是在统一政权下内地汉族统治阶级通过各种政令、措施,逐渐与周边各族交融,或周边各族与邻近汉族和其他民族的自然交融;汉化仍然是隋唐时期民族交融的主流。周伟洲试论隋唐时期西北民族融合的趋势和特点(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并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5分)(2)根

26、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统治阶级如何“与周边各族交融”。(6分)(3)综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民族关系发展史的认识。(3分)解析:第(1)题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根据“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影响”“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等信息,可以看出主动交融、附带影响、封建化为主、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根据“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交融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交融进程的迅速发展”可以看出促进民族交融;联系所学可知,其影响还包括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

27、与发展、为隋唐时期重新统一奠定基础。第(2)题唐朝统治阶级“与周边各族交融”的表现,应当联系所学从军事击败东西突厥、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加强对西域管理、与吐蕃和亲、册封回纥、靺鞨等少数民族首领等措施来回答。第(3)题对我国民族关系发展史的认识,可以根据材料信息并联系所学,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必然趋势、各民族相互学习交流共同推动中华文明的发展、民族交往交流是中华民族自我完善发展的强大推力等方面来回答。答案:(1)特点:主动交融;附带影响;封建化为主;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影响:促进民族交融;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为隋唐时期重新统一奠定基础。(5分)(2)与周边交融:军

28、事上击败东西突厥;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加强对西域管理;通过与吐蕃和亲,促进了汉藏友好交往;册封回纥、靺鞨等少数民族首领,加强对西北和东北的管辖。(6分)(3)认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必然趋势;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共同进步,有助于中华文明的发展;民族交往交流是中华民族自我完善发展的强大推力等。(3分)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由历史事实平心客观地看,中国政治,实在一向是偏重于法治的,即制度化的,而西方近代政治,则比较偏重在人治,在事实化。何以呢?因为他们一切政制,均决定于选举出来的多数党,就可决定一切了。法制随多数意见而决定,而变动,故说它重人

29、、重事实。我们的传统政治,往往一个制度经历几百年而不变,这当然只说是法治,是制度化。法治之下,人才就受束缚了。但尚法并非即算是专制,而中国历史上平地拔出的人愈来愈多,而自由展布之才,却愈来愈少了。此后的我们,如果不能把这种传统积习束缚人的繁文琐法解放开,政治亦就很难有表现。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言之成理)解析:根据材料“如果不能把这种传统积习束缚人的繁文琐法解放开,政治亦就很难有表现”分析可概括为:观点:钱穆认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传承过久阻碍了社会进步。然后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论证,

30、要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例如:钱穆指出中国传统制度偏重于法治,即制度化,一个制度传承时间过长,易出现弊端,为了弥补其弊端,不得不制定一个新制度。秦朝开创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为后世历代王朝所传承。为了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西汉确立内外朝制,隋朝开创三省六部制、元朝设立行省制、明朝确立内阁制等新制度,导致封建专制长期存在,成为中国在近代落伍的重要原因之一。又如隋朝开创科举制,唐至清代沿袭该制,并在内容和方式上加以改革,如八股取士,禁锢了思想,阻碍了社会进步。据此可知,钱穆指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传承的弊端,强调制度改革与创新的必要性。答案:示例:观点:钱穆认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传承过久阻碍了社会进步。(2分)评析:钱穆指出中国传统制度偏重于法治,即制度化,一个制度传承时间过长,易出现弊端,为了弥补其弊端,不得不制定一个新制度。秦朝开创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为后世历代王朝所传承。为了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西汉确立内外朝制,隋朝开创三省六部制、元朝设立行省制、明朝确立内阁制等新制度,导致封建专制长期存在,成为中国在近代落伍的重要原因之一。又如隋朝开创科举制,唐至清代沿袭该制,并在内容和方式上加以改革,如八股取士,禁锢了思想,阻碍了社会进步。据此可知,钱穆指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传承的弊端,强调制度改革与创新的必要性。(10分)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 新高考 历史 复习方略单元评估检测(二)(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 试卷(学生版).docx新高考 历史 复习方略单元评估检测(二)(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 试卷(学生版).docx
  •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巩固练习(含解析)新人.docx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巩固练习(含解析)新人.docx
  •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基础训练含解析新人.docx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基础训练含解析新人.docx
  •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学案新人教版必修上.docx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学案新人教版必修上.docx
  • 2023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时作.docx2023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时作.docx
  • 高中历史教学: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docx高中历史教学: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docx
  • 中外历史纲要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三国至隋唐的文化.docx中外历史纲要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三国至隋唐的文化.docx
  •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提升卷)--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达标检测.docx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提升卷)--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达标检测.docx
  • 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 (2)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含解析).docx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 (2)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含解析).docx
  • 2023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单元检测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docx2023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单元检测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docx
  •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