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三国至隋唐的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历史纲要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三国至隋唐的文化.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三国至隋唐文化(教学设计)承敦煌遗产之韵扬华夏文明之光授课教师:苟鹏 授课对象:高一 课型:新授课一、教学立意敦煌文物有着大量丰富的历史材料,能够展现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精美的壁画、丰富的文献, 既是历史的积淀,更是文明的传承,鉴于此,我将本课主题定为“承敦煌遗产之韵扬华夏文明之 光”,借助敦煌文物感悟三国至隋唐的文化魅力。二、教材分析2023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认识三国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在初 中已对该时期文化成就了解的基础上,高中着重强调对文化新成就的深度认识、对文化的理解和文 化的交融与认同,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观。2023年1月份教育部发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强调
2、一核四层四翼,凸显素质教育,明确规定高考考查的载体是情境,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情境一词出 现了 26次,材料和史料分别出现了 72和176次,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更多应该运用历史材料创 设情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在教学实践中落实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 义接班人。从教材内容而言,对比初中历史教材,有三课内容非常详细的对三国至隋唐文化进行了 介绍,而高中只有一课,内容量较大,对此,我的解决策略是初高一体,取舍整合,以点带面,以 品敦煌遗产为典型学习,情境与问题相融合。重点突出三国至隋唐思想的多元融合、书法音乐艺术 的辉煌、以及农学医药领域技术的传承与创新。三、学情分析本课授课对
3、象是高一学生,初中已经对魏晋隋唐文化的史实有详细的了解,敦煌博物馆壁画、 图片等直观实物史料、易懂的文献史料配合历史问题设置情境,容易引起学生兴趣。但学生缺乏对 历史文化成就的深度认识,对历史研究中史料实证方法陌生;多角度分析历史文化问题的思维有待 培养;解释文化现象的素养欠缺;归纳总结历史规律的能力不足。对于文化缺少深入感知能力,需 要在历史教学中情境融合问题精心培养、合理引导,才能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文化、养成正确的文 化观。四、教学目标(五育并举)德性育人家国情怀:莫高窟只是中华文化遗产的一角,在丝绸之路上留下 的一座多元文明荟萃的精神、文化、艺术一座宝藏,敦煌是历史 文明的积淀。社会责任
4、:面向未来,需要我们青年一代肩负保护、发现、传承 辉煌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重任,让中华文化发出更璀璨的光 芒。知识育人唯物史观:在特定时代背景下认识三国至隋唐思想文化领域的新 成就。儒道佛思想的多元交融,书法绘画等艺术大放异彩,农学医学等技术领先世界。理解中华文化的根基所在。健康育人史料实证:通过壁画组节分析并结合史料二重印证,引导学生认 识当时政府防治疾病的有效政策以及百姓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 体会国家有效治理和民众认同之间的重要性。审美育人史料实证:通过欣赏精美的彩绘壁画、优秀的艺术作品配合文献 资料,去感受三国至隋唐辉煌的艺术之美,感悟文化的魅力,理 解这背后承载的中华文明。实践育人史料
5、实证:通过深入挖掘壁画“雨中耕作图”,感悟唐朝中国领 先世界的曲辕犁形成辉煌的农耕文明,体会农耕文明下小农家庭 劳动实践。从一代代敦煌守护者们实践中体会守护美的艰难。五、教学重难点分析1、重点:了解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成就2、难点:探究分析三国至隋唐文化特征及形成原因,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3、突破:以览敦煌博物,品文化盛宴这一实践性的历史情境,破解学习文化史时缺乏感知的困局, 理解历史文化有其根,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六、教学策略情景创设法、史料教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辅以多媒体课件,以敦煌莫高窟洞窟雕塑、 敦煌文献、伎乐图、雨中耕作图、得医图、经变画等作为主体材料,辅助以其他材料,带领学生
6、分 析感悟敦煌文物背后承载的三国至隋唐辉煌的文明成就。七、教学流程简介教学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活动说明导入出不青年樊锦诗北 大毕业和老年获得 荣誉时的照片。宣 读感动中国组委会 给予敦煌女儿樊锦 诗的一段颁奖词。 然后借助地图和视 频把学生带入敦 煌。感受情境,感 悟敦煌背后承 载的华夏文明设计意图:以敦煌守护人樊锦 诗引入,敦煌有着怎样 的魅力能让一个北大才 女甘愿在此默默守护 57年,带领学生走进敦 煌。介绍敦煌地理位置, 西北相对偏远,通过视 频结合文字介绍敦煌莫 高窟的辉煌艺术,承载 华夏千年的文明,也是 三国至隋唐这一时期文 化的缩影,辉煌的佛像 洞窟艺术反映了这一时 期思想的发展,以此
7、引 入第一环节。一、多元思想, 互鉴包容。1、出示,两张佛教 传入中国前后的佛 像图片,设置问题, 引导学生从坐姿、 衣着服饰、面容方 面观察佛像传入中 国前后有何不同? 2、出示唐代的壁画报恩经孝养 品,递进式提问, 阅读材料并结合佛 像变化思考反映了 什么?思考原因。 3、出示敦煌文献的 佛教、道教、儒学 经典。自主思考,分 析图文史料, 获得历史信 息,得出历史 解释。二、汉韵胡风 兼采众长1、出示敦煌文献中 关于练字的材料和 文献,请学生思考 可以得出什么信 息?体会西北地区 书法风气的盛行, 同时简单展示抄写 的内容除佛教经典 之外,还有中原流 行的诗歌,让学生 体会唐诗的辉煌和 影
8、响力。2、出示,敦煌文本 中书法字体由篆书 向楷书和草书的演 变,而这当中的大 量拓本都是中原流 行的书法大家的字 体(王羲之最多) 3、出示伎乐图,(设 计问题:1.图中使 用了什么乐器? 2. 反映出什么现象? 3 ,说明了中原王朝 对外来文化怎样的合作探究,分 析图文史料, 获得历史信 息,得出历史 解释。设计意图:1、通过对比分析前后两 个塑像,引导学生认识 此时的佛像已经具有中 原服饰和容颜的特征。2、借助壁画中的报恩图 引导学生思考原本反对 世俗的佛教此时却融入 儒家思想,走向本土化 和世俗化,理解佛教正 因为主动顺应中原文化 才得到广泛传播,为后 期佛教的进一步改造和 外传奠定基
9、础。3、透过敦煌文献引导学 生思考这一时期思想的 多元与融合,为儒家思 想后来吸收佛道思想形 成宋明理学奠定基础, 同时点出大量的手抄文 献体现了这一时期辉煌 的书法艺术,引出下一 环节。设计意图:1、文献记载结合图片 分析,运用二重证据法 初步培养学生史料实证 能力,同时得出汉字作 为中国文化的根基植根 于河西走廊地区,形成 对中原文化的认同,促 进民族融合,加强中原 王朝对河西走廊地区的 稳定治理。2、书法图片引导学生 思考书法从工具性走向 艺术性,大量临摹中原 书家字体引导学生感悟 中原王朝恢宏的气象和 中原文化强大的影响 力。同时思考中原王朝 对外来文化又是怎样的 态度呢?3、壁画伎乐
10、图结 合史料二重证据法培养 学生史料实证能力,引 导学生感悟辉煌的音乐 舞蹈艺术之美,并由此心态?)引导学生 分析,唐朝辉煌的 音乐舞蹈是对周边 国家和民族吸收融 合而来的,引导学 生感悟唐朝辉煌的 艺术是开放包容 的。三、与时俱进 传承创新1、出示“雨中耕作 图,2、出示壁画“疫病 治疗”、“得医图”、“药师经变图。并 结合史料,引导学 生思考生活中民众 面临疾病的威胁, 设置问题政府如何 应对疾病疫情? 3、出示壁画莫高窟 159窟揩齿图四、归纳总结 升华主题1、出示三国至隋 唐时期的文化成就 数轴图,引导学生 归纳这一时期的文 化特点,并探究原 因。2、出示五代敦煌 守护人从青春坚守分析
11、唐王朝对外来文化 包容学习的心态,接着 思考这一时期艺术领域 为何启如此辉煌的成 就,由此导入下一环节, 生产技术的进步,奠定 物质基础合作探究,分 析图文史料, 获得历史信 息,得出历史 解释。设计意图:1、引导学生对壁画进 行细节挖掘,透过敦煌 地区充满欢乐的小农生 活画面,理解唐朝领先 世界的农耕技术曲辕 犁,进而感悟先进的生 产方式在敦煌地区的扩 展,推动敦煌地区经济 开发和民族融合,敦煌 地区因农耕文明而稳定 繁荣。生产方式的进步 同时也带动了生活方式 的变化。2、壁画结合史料引导 学生分析古代疾病的流 行,结合史料引导学生 分析中原王朝在河西走 廊地区推行国家医疗, 感悟强有力的中
12、央集权 政治对疫病防治的高效 作用。国家医疗的推行 推动了敦煌地区医学发 展,也带动了民众生活 观念的转变。3、壁画细节分析,引导 学生理解在强有力的中 央政权重视和推动下, 敦煌地区医学的发展, 同时也推动民众养成良 好的卫生习惯,有助于 疫病的防控。合作探究,理 解一定时期文 化是对一定时 期政经济的反 映,感悟家国 情怀出示三国至隋唐文化成 就数轴图,请学生概括 这一时期文化呈现的特 点,并探究原因,理解 一定时期文化是对一定 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敦煌只是三国至隋唐这 一时期文化的一个缩到白发的图片影,背后承载着千年的 华夏文明,正因为如此, 才会有一代又一代人用 尽一生去守护,致敬守 护敦煌的工匠们,引导 学生感悟文明传承是我 们每一个华夏子孙责 任。八、教学反思本课设计的亮点在于整合教材内容,借助敦煌文物使学生感悟其背后蕴含的“传统文化”及 文明精神传承,始终贯穿历史学科素养,设置情景潜移默化进行情感教育,将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同时,在本课设计过程中,查阅了大量资料、得到了众多同仁和前辈的指导建议,深感自身 诸多不足以及关注史学前沿的重要性,对我而言又是一次宝贵的成长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