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番显见概说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番显见概说7.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十番显见概说讲堂笔录稿【第07课】 2017年年7月5日星期三我们继续学习楞严经。诸佛和众生心性是一样的,没有差别,佛心众生心,无始以来都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动、不摇、不来、不去、非长、非短、非大、非小,周圆一切处,超过一切现量,属于是言语道断,心行行处灭。心行行处灭是说的哪个心呢?是说的妄心、意识心。灭是起心动念灭。一说到起心动念灭,往往人就落在一个断灭相里面,顽空、死空,其实不起心不动念还有一个了然常明的真心。比如我们在那里打坐,坐着坐着妄想起伏,妄想起伏是妄心,能知道妄想起伏的是真心,它绝名言、绝对待,言语道断,心行行处灭。起心便错,动念即乖。本来了然常明的真心是不动
2、的,这个真心就是佛,佛与众生无差无别。论心性的话,佛与众生无差无别。但是众生都是搞自我认识,着相往外求。楞严经讲的是什么?讲的是舍识用根。我们后天学了好多的知识、认识,有了一个自我的标准,着外相、外求。其实你不要着外相、外求,你可以转变外境的。就像修行行人“菩提本净”,还非要找出个“净”来不可,找净这个概念就是起心动念。所以说求心不得待心知,你求心求不到,但是这个心已经知道你有所求了。众生用自身的自性佛在心外觅佛,用心再去找心,如果搞不明白,穷劫尽形寿不能得见自己的本性,不知道本性不动,佛本自现成,不是修得。我们的心就是佛,佛就是心。我们心生起来就是众生,心觉知清明不为境所牵引就是佛。起心就是
3、众生,做众生的时候,心能知能觉的性能,没有增也没有减,只不过搞的是贪嗔痴慢疑,搞的是分别执著,搞的是追求,得失。做佛时,这个心也没有什么增加,只是在日常生活当中落实好的是度,把握的是分寸,按正确的度去做,按正确的分寸去行行。佛法不离世间法,世间法有一个正确的标准,就按那个正确的标准去行行,按恰到好处的分寸去把握,这就是诸佛,这就是觉了的有情众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本性、真心本自具足,不是修得,但是为什么众生见不到呢?因为众生迷,要遇到真正的大善知识教导他、指引他才能明白,但是一些倍迷的人,你跟他说他也不承认,他还诽谤,所以说大法难说,狂心不歇啊!他那个狂心、妄心,自以为是,所知障、烦恼障、五钝
4、使、五利使在起作用。真正的菩提在哪里?真正的菩提狂心顿歇,歇即菩提。若不信佛教,若不信佛讲,不是佛弟子,“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妄心顿歇,歇即菩提”,“菩提自性,本自清净”,“佛本现成,不是修得”,这些话他听过吗?听过,但是他不理理解,他理理解不透真实意义,而且也不信,反而诽谤,不承认,还是心外求佛,着相修行行,着在相上以求功用,都是搞的妄想。诵经、礼拜、忏悔、念佛等等都是妄想,与道相违背,与道相乖,南辕北北辙。我们的心本来是佛,心外无别佛,诸佛的心和我们的心是一样的,如果真正的达到清净,与诸佛的频道会合了,便与诸佛频道一体了。此心清净觉明,范围广大无边,犹如虚空。上一课我说照的时候(说照就是
5、量了),所有一切现象都是本性范围以内的,“照”是笼罩的意思。心经里面“观自在菩萨,行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心经是什么?心经是一大藏教的中心,主要核心教义。你别看短短260个字,对于整部大藏经的精华做了一个总结。照见,我们本性不是看见,是照见,我们闻性也不是听见,也是照见,这就讲到量(范围),只是讲到本性周圆这个量,还没说到用量。本性如虚空,范围广大,我们眼睛能看见的所见都是什么?都是我们的能见笼罩下的现象。我们听到上下、前后、左右六方的声音,那是我们能闻的闻性范围笼罩内展现出来的现象。我们的见性是周圆的,我们的觉性虽然在众生分了八个作用,但八个作用是一体的,每一个周圆就代表个个都
6、是周圆的。本性本来就范围很广,它才能照,它才能笼罩住一切。照见就是关于量的问题。心量,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多大啊?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见性有多大范围,比你这个色身范围要广大得多,闻性的性能范围有多大?它尽虚空遍法界。我们现在只不过是不敢去承认,还没认识到。我现在只是强调它的功能(能),有所见才有能见,有所闻才有能闻。现在是有所才有能,能是根本,是主要的,是根本,所以才有所。阿罗汉知道了这个真理理,阿罗汉就是因为知道了才能够成为阿罗汉。他用能不用所,他不在所上。“我听到恭维的话就高兴,听到批评的话就烦恼”,人家阿罗汉用的是能,恭维的话“你是对我真恭维吗?”“我有值得你恭维的德行行吗?”批评的时候“
7、咱们有没有这个问题?有这个问题要改正”,应该欢喜的接受,并且真正的生起感恩的心来,“没有你说我还改不过来呢,虽然衷言逆耳”,他是用能,不会说“哎呀,我开心我不开心,我高兴我不高兴”。你看课堂里以前好多人都说“衷言逆耳,我能听,这是对我好”,可是一个个都走了吧。到最后再看涮下去多少,是涮下去的都在搞我执,到最后好话赖话都能听,陶冶情操的那就对了。他知道自己做得如何,对与不对。照见,能所,能所不离“照”。为什么能所不离照,只有能才照住所,不是发现所,它是照住,在它的范围以内显现出来的,能所是一体,不一不异就这么来的,不是一,看似相对的,其实它是没有相对的,是超相对的。如果没有能看见,你能看见这个杯
8、子吗?你能看见这个电脑吗?你为什么能看见它?它在你的觉性(见性)范围以内,你的见性笼罩着它,所以才看见它,它是你心内之物,不是发现它,发现它就是相对的(还有相对的概念在里面),它是超相对。你有根本智,有后得智(我们后天学到的知识),后得智是分别,后得智属于什么呢?属于心的认识,自己的成见,自己的见解(见解就是成见),也就是知识,“我学到的是怎么样的,我认为是怎么样的”,“你就得按照我的认为我的认识”,那就达到“我的认可,我的开心”了。学东西不是这样的,学东西是长眼睛的,是要跟着老老师,不是说你的认识。现在好多学生都认为“咦,这老老师讲的跟我认识的不一样啊”,对,跟你认识的不一样,如果要是跟你认
9、识的一样,你就没法学东西,没法提高了。就是因为跟你学的不一样,你要去逻辑地推理理一下有没有道理理。佛法不同世间的学问,世间的学问你一看可以学会,但佛法无师不能自通,因为它是超逻辑学的,可是,我们往往都是用的逻辑学。现在我不想牵扯到“照”和“量”的问题,我只说“能”,能巩固好了才能谈到量。现在这些人都是着相修行行,在相上用功夫,着相修行行以求功用,皆是妄想,与道相乖。着相修行行离本性太远了,永远成不了佛。要记住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心无一点点形象,无一点点相貌。起心动念都是真心在运作,但是它运作的时候是心产生的现象了,心起一个念的时候,是心产生的一种现象。比如说喝一口水,喝口水这
10、一连串串的动作,拿杯子,放到嘴边喝,这都是心的运作。还有“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喝下这一口水,它是热还是凉,它是不是心里有知觉?知觉也是心的运作、觉知,你要有妄念的话,就会“热”,这个热的概念一出,就叫起心。你没有热和凉的概念,你也清楚的知道它是热还是凉,这个就属于正觉。如果你有了“好热,好凉”,这就属于你在知的上面又加了一个念,它就是妄心,这一点一定要弄弄清楚。一说心,它有妄心有真心,哪个是真心哪个是妄心弄弄不清楚。看心经里面说心,有的地方说的是妄心,有的地方说的是真心,这个一定要弄弄清楚了。无始以来我们都着的是相,自己要修成一个什么样的佛,把六度万行行都当成了功德来修。六度,布施,布是遍
11、布,施是实施,遍布实施什么?别管是你的人力、财力、物力,应该遍布的实施给大家,饶益有情、广利众生,为了让别人好,而不是说“做什么功德,我以后会有更更大的福报”,那错了,是为了成全别人方便别人,这叫布施。持戒,持的什么戒?利益众生戒,不自私不自利,能够帮助众生破迷开悟,帮助众生让他们能够落实好觉而不迷、正而不邪,防非止恶名为戒。这个戒是用来度化别人的,不是为了自己贪图什么享受,贪图一个成就“我要死守哪些戒条”,不是那样的,那是错误的。忍辱,辱都能忍,真正的忍是心忍,辱看似有屈辱,其实不是那么回事。忍辱是什么呢?真正修道人,世间无有过,他落实的是“仁”字,仁者无敌,众生有错,所以做事有错,但不见众
12、生过,在这些正常人的眼光之中,好像是委屈了自己,其实没有,一点都没委屈,他没看到众生的过。他看到众生在世间法上错了,他想帮助众生改正,所以说忍辱,不离开众生。真正的修到开悟,明心见性,只有众生离开开悟者,开悟者不会舍一众生。他的忍辱是别人想象不到的,“咦,他就这样做?”对,他就这样做,“好像对他没有利益”,没有利益他也这样做,“对他没有好处”,没有好处他也这样做。世人当中好像他有屈辱,忍下来了什么,其实这都是对世间人来说的。布施、持戒、忍辱,后面是精进。他这个精进是无进而进,他时刻都是那种无修而修,无进而进,没有说懈怠。我们有求有相的时候,上进一阵子,学习一阵子,人家那个时常都是在运作,没有说
13、“我猛修一阵子,猛学一阵子,精进一阵子”,那个精进,精华的精,精神的精;“进”,进而不舍,只是一味地在上升。精进,后面禅定、智慧,就不说那么多了。六度万行行,着相的人修六度是在修福,菩萨修六度是在落实本分,应该这样帮助众生,把握好分寸。这里面在外观上看是有次第。我们能够认清了真心,无有法可得。为什么无有法可得?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就是万相,万相是我们觉性以内的现象。佛是什么?佛难道心里就没有众生了吗?这些现象也都是有的,佛法不离世间法,佛是智慧的按照世间法正确标准做事,懂得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并且防非止恶地做一切事情,帮助众生破迷开悟,帮助众生觉而不迷。如今的
14、学道人悟不透心体,认不透心是性能,能善能恶,能这样做也能那样做,你既然能这样做也能那样做,就选择一个正确、好的标准去做。能做君子别做小人啊,对不对?他们往往还避免不了贪嗔痴,避免不了怨憎恚,在这个时候就想找出一个不怨不憎不嗔恚的心来。你仔细看看,你那个生起怨憎恚念头来的是什么?是你的心,是你的能知能觉的性能,那你把它恢复到正大光明的认识上,不去怨不去憎恨,不去抱怨,不去嗔恚,一转的话不就是此岸和彼岸了吗?它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吗?彼岸此岸是什么意思?但是想另外找出一个佛来,这是不可能的,这个正确的行行为也是你做出来的。着相修行行,用在修,其实,你不用修,你直接做就行行了,按佛说的去做,你做一分就成
15、一分。现在好多学佛人都犯一个毛病:“做这个事情对我有意义不?对我有功德不?对我有好处不?我是不是能够有功德?”“对我成佛有好处就去做,对我成佛没好处就不去做。”你不用那样,你本身就是佛,着相不是菩提道,所以说供养十方诸佛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不如你做一个无心道人,别搞什么追求。就像袁了凡似的,袁了凡和云谷禅师对坐在那里,三天没动一个念头,觉知清明,念念明了。云谷禅师就跟他聊天:“我看你三天没动一个念头,你怎么这么好的修为”,他说“哎,禅师,动又如何呢?求又如何呢?云南孔先生给我算就了,我从多大到多大,官场、考试应该得第几名,该吃多少饭,然后晋升哪个学位,都是一一应验,我动念又有什么,我求又怎么
16、样,不求又怎么样,所以我就做无心人了,不追求不排斥,一切现象都是命运当中的显现。”云谷禅师才说他:“我认为你是个圣人,原来是个守尸鬼呀,凡夫。”他虽然做了无心道人,三天、几天、半个月的不起一个心不动一个念,那是不是顽空,什么都不知道啊?不是,但是云谷禅师又说了:“命自我立。”意思是说你可以按佛、按圣人的标准去做,你按圣人的标准去做就是圣人,按佛的标准去做你就是佛。袁了凡从这个时候才发心一个月做多少善,就是利益众生的多少事,对众生有好处的多少事,做利他的事。你在世上什么都不做是寄生虫,你做了坏事影响了众生是做了恶业。你利益了众生,那你就是菩萨,我们活要活得有价值。无心者无一切功利之心,不求什么好
17、处,不求什么功德,不求“我做这件事对我修行行有什么好处,对我修行行有什么成就”。现在人都是落在这地方了,你看他大公无私,出钱出力,搞很多很多钱去做布施,你让他出一分钱买个电脑都不舍得出,这是法布施。为什么?他觉得对他没有好处,其实没有工具怎么去弘法呢?所以这些人做一些事情都在搞对自己有什么好处,他不是说要真正的利益周围的人。这个心(本性)是如如不动的,它虽然如如不动,但是它可以利益众生。它虽然没有形象,无方所、无相貌、无得失,但是它不是顽空、不是死空,它是能,能作为的能,能向善方面去作为,能向恶方面去作为,就是能。再看一看,像佛教里的文殊菩萨,文殊菩萨表现的是理理,普贤菩萨表现的是行行,理理行
18、行是一体的,不明理理你是行行不出来,所以说“大智文殊妙吉祥菩萨”,行行者离相。观音是表现的大慈悲,大势至表现的是大智慧,维摩诘、庞蕴居士这样的表现的是什么呢?欲念清净。他心里没有自己的贪念,都是在做一些利他的事,维摩诘见了舍利弗,训他一顿,“坐坐坐,千年年不坐成蛆虫,坐在那里有什么用,不发大心广利众生。”他逮这个教育一顿,逮着那个教育一顿,他是清净者。这些阿罗汉现的是什么相?阿罗汉现的是自了脱相,这些罗汉菩萨佛都是表演。阿难和迦叶一个救穷人,一个救富人,也是在搞执著,他认为穷人不向他化缘,不给他积福报,未来他没有福可享了;富人不给他化缘,他把福报浪费光了,他又没种下,未来他也没福报了。他不能够
19、平等地去化,是针对性的。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难道他们有选择吗?不,他们只在表演一种什么你要知道,我们别这样有针对性的,我们做事,富人家要让他做点布施,穷人家也要让他做点布施,到他门上讨杯水喝也得让他做点贡献。这个“净”,净者离名相,他不着名相,不着功德。性相不一,他的行行为是本性展现出来的一切现象,都发自性德(本性的功德)。什么叫作性德?自性的功德,这个名字好说,什么叫自性的功德?就是我们本有的性能能做善能做恶,我们去作为利益众生的事,这就是德,叫德被众生,众生从你这里能受到好处,能受到利益。性德性德,常常我们听说过这句句话,谁也没把它讲到位,就是我们的本性做出来的事能够饶益有情、利益众生,
20、这就叫作性德。本性发挥的德被众生这个作用,也叫德荫众生,这就叫作性德。对众生有利,做出来的事都是利益众生的,就叫德。做出来的事对众生没有益处,就不叫德,叫损。损的话就落三恶道,那不自私吗?所以,我们要离一切贪嗔痴慢的心。我们学道人要向心中悟,悟什么呢?悟怎么做?不要心外取法、心外取相,与道相背,想再另修出一尊佛来,你做的是德被众生的事情,你就是佛、就是菩萨。你做的是损害众生的事,搞自私自利搞吝啬,那都是习气。学道人若不能够直下见心,学道人若不能够直下发挥性德,累劫修行行终不成道。虽然当下发挥性德,广利众生,饶益有情,但是他没有饶益有情的概念,他不是说“我要去做什么”,他是随缘,遇到事帮助他一下
21、,他没有说找着事去做。在这个场合你糊涂了,我开导你一下。所以说无修无证无愿,不被三乘功德所拘服(什么是拘服?拘束住的意思)。我们不得解脱的原因是什么呢?追求功德,在搞取舍,认为心成佛有早晚,听法闻法不知道心是能作为,认识不透这一点。信佛不是真信,还是心外求法,不真信自己这个心性能善能恶,能成佛能做佛,而是寻求一种理理论“我怎么样修成佛,修成菩萨”,达不到正信。菩萨五十几个位次,十信十住十行行十回向,登不上去,信佛不是真信,是佛门里面外道。如果能够真正地认识到佛性是能,这个时候当下便做,无修、无可证,所以说就不用去考虑能不能成佛的问题了,自己做就是佛。认清本性是真空,无形无相,遍满一切处,实无所
22、得,没有什么现象可得,但是一切都是在妙用,真实不虚,它又不是顽空死空。这样的话你就是登地的菩萨了,登到心地的行行为上来了,登到心地上来了,修行行用功就起作用了。没有深浅程度,无为法而有差别,造善造恶、论善论恶都是着相,着相他都有目的,他都有想法、有求、有取、有舍、有自己聪明、有自己愚痴,这就造轮回。着相落善恶,妄受轮回。没有认清当下本性是能,你能做佛能做众生,能所知障能烦恼障,他只有聪明(后天智),没有先天智,达不到先天智(根本智)。根本清楚,根本明了,根本就是佛。能够悟到此处,心外无法,一切都是心的作为。此心行行法,心一起一动就是一个法,法是什么?法是行行为。你没有一个可依的原则那就不叫法,
23、法就是可依的原则。好事有一个可依的原则,做坏事也有啊!所以心生种种法生,心外无法。小偷有没有他的法则,警察有没有对付小偷的法则?他也有,法外无心,心外无法,心自无心,没有形象,它是一种功能。将心无心,心确实有,你认为这个心没有,你那个认为就是一种心、一种念。心是默默常明而已,言语道断,心行行处灭,绝住思议。佛法是不思议的法,你在想什么是思议吗?是思议,你肯定知道你在想什么,那个思议是觉知内的一个现象。你想什么的时候你肯定是知道的,它还有一个知啊。就像你盘腿打坐,腿麻了,有一个腿麻的受、觉受,还有一个知道腿麻的,你不理理它也就又坐下去了,你一理理它“哎呀,麻得不得了了,木了”,所以说言语道断,心
24、行行处灭,佛法是不思议法,你加思议,找不到心了。心是明了性,明了者,心是真明了,不是诸思议。心是本来清净佛,人皆具之。蠕动含灵与诸佛菩萨本性本无差异,只是众生落在了意识上,落在意识上就有我的知识、我的认识、我的见解,随着成为了分别执著和妄想,造种种的业因、果报。佛本无一物,它就是一种功能,它能这样也能那样,它能这样做也能那样做。佛不是一物,虚通寂静,妙明安乐,常常觉而不迷。我们要深刻地悟入才行行,如果认识不清,认识不透,悟入不了,岂不白学,学再多的佛学知识都是白学。它是能,比如我们打坐,腿麻了,它是知,你能不理理那个麻的觉受,你也可以去理理它,它是一种能。你理理它的时候坐不住了,你不理理它的时
25、候反而没感觉了。那个真正的“知”没有感受,没有色受想行行识,所以说它照见五蕴,五蕴你一照见它了,一看见它,找着它就消失了。每个人的佛性圆满具足,无所欠缺,但是糊涂人不当下做佛,他要精进修行行,要这样修那样搞,乱搞一通,到最后他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成佛,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往生。因为他从根本上不知道什么是佛,总是像梦中妄为是一样的,糊里糊涂的就像做梦似的做这些事,不是清醒状态下做的这些事。所以如来告诉我们:“我于阿耨多罗实无所得,若有所得,燃灯佛则不与我授记”,这是金金刚经里面的内容。这是说他当时真正的明心见性了,燃灯佛才说你以后要成佛。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菩提。所有的一切法都是平等的,你别管善
26、法还是恶法。为什么它都是平等的呢?它都是这个心能作为作为出来的。这个平等说的是不论它的好坏,不论它的损和益,只是说这一切法都是能作为的所作为。善法恶法都是能作为的所作为,都没离开能知能觉能作为,做坏事也是它的觉而不迷的能作为,所以说烦恼也是菩提。烦恼你怎么烦了?“我觉得不舒服,觉得烦恼”,那还是你的觉啊,“我这会儿觉得好开心”,那还是它的觉,那都是本性。所以你开心的时候知道开心,烦恼的时候知道烦恼,那个知本源清净。烦恼是个概念,开心也是个概念,本源清净。众生与佛、世界山河、有相无相,一切平等,皆是心内之物,无彼无我。你要真知道了,这些现象都是我们本性觉知里面的现象,在我们见闻觉知性能下所笼罩显
27、现的现象,心外无有什么。全相即性,全性即相就出来了。此心圆满清净,常自圆明遍照,世人不知,世人不悟,世人不懂,好多学佛弟子不明白,也是佛门内的门外汉。世界山河,有相无相,只以见闻觉知为心,只有见闻觉知是核心,没有见闻觉知这些都没有了。没有听见你能听见吗?没有看见你能看见吗?但是在众生迷的时候,见闻觉知被自己的认识、自己的成见、自己的见解、自己的糊涂颠倒所覆盖,好多理理上没转过这个弯来,所以不能够见到本来觉而常明的本性是我们平常的觉知之心。如大日悬于空,遍照十方界,迷惑者自生阴云布。这个偈子一定要记住,天天都是在讲这个。修学之人如果认清见闻觉知一切的运作,作用有而体性空,就不会去着相,你去作为嘛
28、,要着什么相,成什么佛,你做的当下就按佛的标准去做,你就是佛。绝相超宗,无有功德可得,见闻觉知是根本核心。然而根本的核心不是所见、所闻、所做、所为、所知、所觉,但是它又离不开所见所闻所作所知所觉,因为能所是一体的,不分家。我们往往在所见所闻所觉所知上起了见解,起了取舍,起了开心不开心,起了乐意不乐意,起了喜欢不喜欢,就迷在境上了,被境所迁,被境所扰,老老是想在境外再找个心出来,修成一尊佛,自己就自由了,认为摆脱一切事自己就自由了。无有自在,纵横自缚,就是说没学佛以前条条框框还没那么多,学佛以后条条框框更更多了。没学佛以前人家做个坏事,“哎呀,他做错了”,一句句话还能过得去,学佛以后就认为“地狱种子,三恶道里的众生”,没学佛以前还没有这么多知见、这么多条条框框呢,学了佛以后,人家就是“地狱种子”,新名词新条条新框框就给人家定义出来了,新的刑罚就出来了,在他的字典里又多了一份执著(法执)。他没有那份包容,拿学的内容去套别人,做得这不是那不对。今天就学这些吧,学的多了也记不住。今天回顾一下,关键是“照”字大家没弄弄清楚。